我国富人越来越多的原因及分析

时间:2019-05-12 11:4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富人越来越多的原因及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富人越来越多的原因及分析》。

第一篇:我国富人越来越多的原因及分析

富人越来越多之现象

分析中国社会富人越来越多之现象

自改革开放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富人也不断涌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允许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贫富之间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过大,富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富裕,穷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两个严重的对立阶级。但是对于中国这个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来讲,农民是占绝大多数的,他们属于最底层,生活水平低下。虽然富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穷人也越来越多。中国富人越来越多的的现象,就中国整体来讲还是穷人所占比重大的国家来讲不是一个好现象。贫富差距的扩大只会使矛盾加剧和恶化。

邓小平生前提出的小康社会或者共同富裕,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这些。相反,中国社会群体和地区间的收入差异已是领先于世界,中国面临的一个荒唐局面就是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差距就越大。富人的生活水平早已步入小康水平或者说是超小康奔大康。富人越来越多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中,投资和消费在富人中所占比重和规模相对比较大。富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是相对比较大的,投资也成为富人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统计数据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六年仅增长了2倍左右,如果剔除物价上涨的因素,收入增长微乎其微。统计数字显示的是全国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这意味着,还有很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是被过高的收入者平均收入所拉高的,真正达到平均收入线以上的并不占多数。他们还未真正的步入小康生活,而另一方面是富人的高层次的生活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属于真正的贫穷。

中国目前中产阶层的群体构成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单纯的“白领”阶层,包含老式中产阶级和新兴中产阶级。我国的老式中产阶级,如私营企业家、乡镇企业家及小业主等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后市场转型的结果。而新兴中产阶级是随着我国体制转轨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在职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向下形成的一个社会群体;是一个以知识和技能谋生的阶层,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经理阶层等,具有现代性、知识性、专门性。

中产阶级非常看重社会声望,常常是时尚性传播媒介的主要受众,同其他阶层的群体相比,中产阶层在消费上的前卫性是非常明显的。另外,中产阶层多数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在消费方面还表现出明显的追求生活品位和格调的趋势。

综合来说,中产阶级成员有着某些一致性的特征:首先,他们大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其次,他们是非体力劳动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白领”;再次,中产阶级成员在经济收入上应该保持在中等或中上等水平,并有一定的固定资产;第四,他们独特的价值品位、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中产阶级的文化,这也是中产阶级最为标志性的特征;第五,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中产阶级成员主观上认为自己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上属于中层或中上层。

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区域间和行业间的差距等各个方面。

I

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而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据世界银行的报告,1960年代,中国基尼系数大约为0.17到0.18,1980年代为0.21到0.27,从2000年开始,中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已升至0.496,2007年达到0.48。世界银行报告同时显示,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这两个数字的比在中国是10.7倍,而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中国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很大程度是富人太富,穷人太穷,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剪刀差,这个剪刀差就把基尼系数拉大了。富人越来越多成为拉大基尼系数的重要因素。

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1,1994为2.86:1,首次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水平。到21世纪,这种现象在持续扩大化,到2010年高达3.23:1。1978年到198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5倍~2.6倍。20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几乎都低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在1.8倍到2.3倍间徘徊。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几乎都超过70年代末的水平,尤其是2000年以后,差距不断扩大,到2009年达到3.3倍。如果考虑城镇居民所享受的住房补贴、公费医疗等各种福利措施,这一差距比高达6∶1,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这个数据充分显示出贫富差距的如此之大。

地区间差距极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东部沿海城市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东部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部及西部地区就落后了很多,主要的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这里,而富人则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据国家统计局显示,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中部、西部、东北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2倍、152倍、1.53倍。2010年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的9个省份都是在东部,位于后四位的地区是西部。相比中部和西部,东部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虽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但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仍然悬殊。

行业间的差距也不断的拉大,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尚短,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很完善。一些垄断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特殊保护和国家给予的某些特权,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它们的内在市场竞争力,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处于高收入行业的人群就都慢慢成为了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人群中向富人圈迈进。据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至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之间。“垄断行业收入畸高是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社会非议最大的诱因。”一是垄断行业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排他性。其经济效益并非完全按市场价值规律获取,而主要靠其独行寡市的行业优势,他们用与其他行业同等的劳动,可以获得比其他行业更多、更高的价值。他们无须参与激烈的竞争,更没有危机感,只要平稳运行就能赚钱,只要存在就可能带来高效益。是拥有过量的自主权,自核自定给他们带来的效益。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即使企业亏损,他们依然享受着高工资、高福利。企业高管上百万,几百万的年酬屡见不鲜。甚至一些企业业绩下滑,职工尤其是高管的薪金反而上升。企业的自留资金如同自家的“私房钱”,想加工资就加,想加多少就加多少。不要说是行业差距相差十倍,有时十几倍,二十多倍都曾出现过。垄断行业成为富人集聚的重要行业,所以,富人也就越来越多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阶级矛盾,归根到底是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和对立而引起的。阶级矛盾不仅表现在经济层面上,还表现在政治和思想方面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阶级矛盾仍然存在。如今穷人与富人这对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就是很好的表现。贫富两极分化及其严重,并且在阶级矛盾的作用下还可能进一步的恶化,由此带来的穷人和富人的阶级斗争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对尖锐的矛盾可能将长期存在,正因为有穷人的存在也显现的出富人的角色。自古以来,穷人就只有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而那些资本家则是通过尽可能的榨取和剥削劳动者的的剩余价值来谋取利润,甚至是丑恶的赤裸裸的剥削。穷人仅拥有一点点生产资料,或者是根本没有,要想富起来谈何容易。

如何缓解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呢,使这种感矛盾不会再激化,下面有几点措施:

1、加快和完善市场机制建设。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尽快建立和健全包括生产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在内的市场体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全国统一市场,那样,合法、合理的差距会进一步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非法、不符合市场规则的收入差距会随市场经济的发育而逐渐消除。当前应摒弃行业经营中的非自然垄断因素,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加强再次分配的公平性。与此同时,要完善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平等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管理,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整治假冒伪劣,查处欺诈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经营者合法权益。

2、打破垄断,消除不正当竞争。应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竞争法等法律、法规,限制和打破垄断,逐步消除行业壁垒和垄断,提高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鼓励资本在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促进行业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少数特殊的垄断行业,要加强收入分配的控制,防止分配差距过大。不应该给予太多的特权和优惠政策,应通过征收资源税、补偿税等税种将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收归国家所有。尽量做到各行各业之间的公平性,适者生存,不适者则淘汰,优胜劣汰。而不应该有国家和政府过多的去干预,也要让市场机制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而提高竞争力。

3、为富者应多做慈善事业,而不成为百姓中的“为富不仁”。中国富人阶层庞大,富人拥有着金钱,但金钱不代表财富。赋予金钱以一种信仰和品质,才称得上是拥有财富。大多数中国富豪的发家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利润的获取似乎过于轻松,财富的规模过于集中,财富的累积路径也似乎不太让世人信服„„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富豪群体难为青年人榜样,近七成青年受访者认为中国富豪品质差。”美林全球财富管理去年发布亚太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富人53.5万人,全球排名第四,这些人士的资产42%投向股票市场。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社会财富结构堪忧。

4、加强税收调节。应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开征特别消费税,加强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会经济制度上的缺陷对居民收入分配最为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低收入者保障不够和对高收入的调节不力两个方面。对高收入的调节不力主要体现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不够。由于当前税制还有诸多缺陷,这一方面影响了对高收入者实施有效的税收调节,另一方面又大大限制了政府对低收入者实施转移支付的能力。一是城乡居民之间承担的税

负不均。二是高低收入者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均。目前,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中,工薪阶层缴纳的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一些高收入者却通过各种方式偷漏税,高低收入者的税负不均。三是收入再分配方面缺乏完善的政策措施,开征的税种少,税率低,管理不严,偷漏税现象严重,查处困难。由于税收不力,高收入挣得多,交得少,拉大了贫富差距,也刺激了低收入群体的不平衡心理。

5、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应推进城市化,使农民向城市转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应从国家经济全局出发,依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各自的优势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序组织农业剩余劳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采取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对低收入户实行税赋减免。中国人口是以农业人口为主,所以应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6、加快西部开发,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一方面,东部地区已拥有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尤其是市场信誉基础,即使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地区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好,具有更高的生产要素收益率,成为生产要素的流入区,生产要素的流入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落后地区则相反,要素流入少,经济发展受阻。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努力将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到中西部,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7、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差距。建立新型平等交换的工农业关系和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如稳定农产品价格,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改变当前收入分配有利于城市的不平等格局,逐步缩小工资收入以外的各项福利补贴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条件。

8、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当前,由经济违法及腐败造成的贫富悬殊性质恶劣,已引起人们的不满,对此进行依法治理已刻不容缓。对侵吞公有财产、偷逃漏税、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取得的收入必须坚决依法惩处。要通过立法规定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增强公务人员办事过程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程序性,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完善税法,加强征管,逐步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条件与环境。对乱定价、乱提价、乱涨价等现象严加治理。

班级:10金融(3)班姓名:肖曹青

学号:20100510620326

第二篇: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 副本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南京的基本工资标准从去年的1350到今年的1480,保险额度也上调到720,个人承担

252,余下的企业承担,现在的就业者也要求颇高,在择业方面要求有五险一金,有餐补话

补交通补贴和带薪年假等,工人们闹罢工嚷着加工资,一系列的社会现象都预示着我国的劳

动力成本在不断的上升,那么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它未来的走势如何?应对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对策和建议有哪些。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

(一)劳动力相对紧缺,特别是农民工供给数量的减少。

由于国家出台很多土地政策,不少的劳动力选择在家务农,城市的外来打工者减少了很多,人工成本自然就上升了。

(二)人口的老龄化。

计划生育实行多年,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造成劳动力大量减少,年轻的劳动力

很少,人口老龄化,一个年轻人要养4个老人,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也高,自然对薪酬方

面要求也增高。

(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通货膨胀率的上升,CPI的上涨,引起工资上涨。

通货膨胀也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要因之一,现在100块钱只能买到75块钱的东西,人民币贬值,物价上涨,造成人民生活费用方面的增加,国家开始不断地调整各个地区的最

低工资标准,工人工资不断上涨。

(四)轻工业制造需求的增加。

在南京就有不少开发区,例如新港开发区,高新开发区,六合开发区等,每个开发区

里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工厂,它们每天都在大量的招工,竞争激烈。就业者呢对那些待遇不

好的厂不屑一顾,对那些待遇好的厂挤破头的想进去,很多厂家被迫提高工人工资。

(五)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保障了劳动者的利益和权力。

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国家强制企业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后面会接着强制缴

纳住房公积金,国家为了保障了劳动者的利益和权力,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二·我国劳动力成本未来的走势

从未来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趋势角度来看,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会一直增加,到2030年左

右达到最大值。之后劳动力数量开始下降。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劳动

力成本的上升,因为厂家可供选择的机会和资源多了,而劳动力之间的竞争大了。因此,我们说劳动力成本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缓慢地上升。

三·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策略和建议

1·慢慢放开生二胎,减少人口老龄化。

2·鼓励大家自主创业,提供小额低息贷款。

3.控制通货膨胀。

4.现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已变贵了,但中西部地区来此打工者的劳动力价

格还是很便宜的,中国的企业和外商企业可以考虑将企业内迁,在中国的西部和南部寻找更

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第三篇:剩女越来越多,原因究竟是什么?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亘古不变的恒理。但是如今的“剩女”越来越多,2018年就要到了,剩女们还不为自己打算,想继续做“圣斗士”吗?

老是不主动,剩女怎么能脱单?

小A是医院的一个医生,87年,身高153,长相中等,经常有七大姑八大姨给她介绍男朋友。

给她做介绍,她是很开心,很感谢,可是每次介绍之后,她都是一副高冷模样,如果男方没联系她,她绝对不主动,可是心里却很着急,也是非常愁嫁,她的说法是把相亲对象当做结婚对象相处了。

总觉得该男方来表现,男方来主动,所以每次介绍后不久都是不了了之,因为首先她没有让男方特别心动的外貌年纪也不小了,她能看上的男人怎么可能放低姿态来追她,又没感情基础,而且如果有男方看重她的工作对她热情一点她又开始犹豫这个男人工作好不好,家境好不好,以后生活会不会困难等等,结果到现在还是剩着。

为什么现在的剩女越来越多?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剩女,并不是因为男性数量供给不足,而是女性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产生了变化。

1、对男人的要求增高

“宁缺勿滥”看似是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想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实在难以实现。如果女人在情路上仍然死抱着这种力求完美的心态,那么终究会被剩下。

2、过去受过伤害

也有很多剩女是因为过去的伤害,导致在待嫁时出现恐婚症状。

因为恐惧这种伤害,会回避对他人的期待,也回避对婚嫁的期待。她们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无法开始一段新感情。

过往的伤害固然可怕,但我们必须活在今天。


3、结婚越来越难

结婚成本会大大影响男性的结婚率,但对女性的影响也不小。

从恋爱步入婚姻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的,可职场女性的时间很多不由自己支配,刚好有个休息日,还得跟你去约会,还不如孤单一个人呢?

4、工作太忙

她生活中最熟悉的朋友就是工作伙伴,她的身份可以是上司、红颜知己,却永远不会是女朋友和妻子。女性在社会上的优势,到了婚姻中反而成了劣势,很讽刺,但很现实。

5、认为一个人更好

很多女性认为一个人比两个人能活得更好,更自在。不仅不会有感情问题、婆媳问题,还能不时跟朋友聚会、跟男人暧昧、任性地看帅哥……而这些,都跟男人冲突。

剩女们,别做“剩斗士”了

1、爸妈的唠叨得听着

到这个年龄了,肯定每家的父母都会唠叨几句,该听,由于没人唠叨我们就不急,有人老念叨,这样就可以更快地把自己嫁出去。

2、不要用挑剔的眼光看男人

年龄越大,我们选择的余地越小。固然爱情永远不能将就,但也没有必要用挑剔的眼光看男人,我建议,“剩女”们要改变思维,对个别小毛病、小陋习不妨大度一点。

3、学会坚强

吸引别人的前提是调整好自己。能够忍受孤独和艰辛才不会急切地寻求陪伴,即使宽厚的肩膀也要辨别之后再依靠。稍有抑郁就寻求依赖和寄托的女人正是花花公子的好猎物。

4、先接触后再感觉

不是每一次恋爱都可以一见钟情,所以第一感觉也不是每一次都很重要,先接触一下,至少吃个饭、看个电影、逛个街,再来全面考虑这个男人是不是你要的那种。当然,条件是你对这个男人不反感。

5、积极寻求崭新的爱情

有些爱情,也许不是你想丢就能丢,想忘就能忘的。然而,爱情最邪恶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其可逆转性,失去了一段爱情,就意味着新恋情的开始,一切都可以逆转,关键在于你能否积极摆正好心态。过往的爱情或许值得纪念,但也仅止于纪念而已。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试着打开自己的心门,尝试接受别人,多做一点点,情况也许就会不一样。

第四篇: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原因、方法分析

财政体制的定义:财政体制是划分各级政府财权、加强中央宏观调控、协调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已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1994年实施的财税体制改革,在新中国财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改革,建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有了稳定的增长机制,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增强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说,分税制财政体制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支撑框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一)财政实力逐年增强。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上,全

国财政收入从1993 年的 434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 117254亿元。

(二)中央财政调控能力明显上升

1993年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从22%上升到48%,部分超过50%。财力的适度集中大大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财力基础。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

一是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初步形成。分税制以来,我国改变了过去一省一率!实行上解或补助的方式,出台了主要参照客观因素进行公式化分配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形成了财力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互为补充的转移支付体系。二是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不断创新。中央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中集中的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形成了稳定增长机制及中央财政自我约束机制,对地方的补助力度明显增加。三是转移支付办法不断改进,透明度逐步提高。

(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实行分税制以来,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权和收入范围,基本形成了地方的纵向分税框架,省对下转移支付体系初步形成。

(五)强化了地方财政的预算约束,增强了地方加强收支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和健全了分级预算制度,明确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范围,强化了地方财政的预算约束,提高了地方坚持财政平衡、注重收支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财政资金筹集和分配比较规范。

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我国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事权和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行为失范。

一是事权划分不清晰,上下同构现象严重。(1)目前财政体制下明确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国防、国税、海关等属于中央政府的事务,地方财政也负担了部分支出责任。(2)属于地方的支出责任,中央也给予了补助。如一些地方文化!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中央通过大量专项转移支付进行了补助。(3)上级政府干涉下级政府的事务,存在着“中央点菜、地方买单”的现象。近几年,部分中央部门出台了涉及卫生、社保、公安等领域的一些支出达标政策,导致地方政府事权被扩充。

二是事权下放的情况比较突出,但却没有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力。在目前垂直集权的行政体制下,上级政府可以随意调整下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三是财权划分不合理,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一些地方政府出现全局利益和环境资源,利用土地、税收优惠等政策招商引资,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从而对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带来消极影响。

2、预算制度完整性不够,财力比较分散。我国目前预算制度的完整性不够,公共预算收入以外的政府各类收入规模仍然较大,社会保障预算尚未建立,政府性基金收支单列,但管理还有待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刚刚开始试点,还不够完善。

3、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影响地方财力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一是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地方可调控财力减弱。现行体制下,中央从地方集中了大量财力,再以转移支付形式补助地方,特别是中央大量的专项拨款要求地方财政配套,导致地方可调控财力较少。

二是地区间财力差异仍然较大,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转移支付制度不尽完善,客观上增加了地方财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度。由于在现行转移支付的框架下,地方总体财力和人均财力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地区之间不均等化的情况比较严重。

4、中央财政集中度未达到改革设定的目标,不利于增强中央调控能力。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中央政府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来看,大部分国家都保持在60% 以上,我国如果将预算外、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土地出让收入等政府性资源计算在内,中央收入比重仅为 30%左右,明显低于其他国家水平。

5、省以下财政体制不尽完善,不利于基层政府有效行使职能。现行省以下财政体制虽然基本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分税制改革的一般要求,但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

三、国外财政体制变革的经验借鉴

(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财税体制的基本特点

1.政府间财政关系

(1)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规范化与法制化。综观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法制化和制度化”多数国家均由宪法规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分税制以及转移支付的基本格局。

(2)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格局。

——分税制与地方税收立法权。分税制可说是各国解决政府间财力分配问题的基

础。

——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的划分。各国的一般情形是,涉及宏观经济稳定!收入再分配、全国性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如国防、外交、全国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而地方性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

2.预算制度

(1)预算涵盖所有的政府收支。所有政府收支都应纳入预算管理,即预算的“综合性”是现代预算制度最基本的原则。

(2)行政层面的“财政统一”与“财政问责和监督”。

(3)预算管理模式的多样化。现代国家政府职能的扩张,使政府肩负了越来越多的公共责任。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方式,也不限于传统意义上财政资金的收支。具有专款专用性质的政府性基金、使用者付费、政府贷款和担保、税式支出等方式,在履行公共职能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与之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也日趋多样化。

(二)从财税体制的国际经验中得到的启示

1.通过法制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

2.中央政府集中大部分财政收入。

3.事权与支出责任界定比较清晰。

4.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高。

5.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四、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一)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针对当前我国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财政体制变革的重要经验,进一步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 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均衡地区间和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差异,适度向上集中和适度向基层倾斜相结合,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根据以上基本思路,进一步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分税制的基本方向不变。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果应当在坚持的基础上去完善,而不是推倒重来”总体来看,现行财政体制仍有许多合理的内核,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2.财力分配适度向上集中、向财力薄弱地区倾斜。一方面在财权划分上要继续坚持适度向上集中的原则。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且正面临着经济转轨阶段。从政治上看,在促进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保证国家安全等方面均需要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

3.省级财政保持一定的调节能力。省级政府是中央为管理地方政府事务而设置的中央政府下属权力机关。它是地方最高权力的执行机构,省级政府拥有对省域内行政事务、经济运行以及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的管理和调节职责“作为地方最高的行政机关,省级政府往往要把较多的资源投入到促进省域经济增长和促进省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差异较大,这一点也决定了省级政府在其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内行

使其经济和财政调控职能的特殊重要性。

4.构建地方政府推进科学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正向激励是一种通过强化积极意义的动机而形成的激励”保持财政体制的正向激励效应,就是要调动从中央到地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其中,地方政府是关键“地方政府有发展的积极性,但在着重于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从区域范围和区域利益来看属于合理的抉择,可能不利于全国的整体利益。这就需要通过财政体制的完善来矫正!引导或减少不利于整体利益的地方积极性。

5.坚持渐进性改革原则。我国财政体制的变革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逐步取得改革共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任何一项改革都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需要和其他方面的改革相配合!相协调,难以单兵突进,只能采取渐进性改革路径。

(二)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

1.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是完善分税制体制的关键,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予以解决。只有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的原则,在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才能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政府间分配关系。

2.逐步建立统一完善的国家财政。建立法治、完整、透明的预算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既是统筹安排财力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途径。政府各类收支都应纳入预算管理,形成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完整的预算体系。

3.中央财政适度集中财力。财力的集中与分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矛盾,任何国家概莫能外。处理好这一矛盾,关键是把握好“度”。

4.着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在中央适当集中财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转移支付规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将均衡地区间财力差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的目标,更好地发挥转移支付对调节地区间财力差异!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

5.加快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是实现县级财政从过去的“两保”(保工资、保运转)向今后的“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迈进。

6.推进体制的相关立法。目前,我国财政法律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要在积极推进财政立法进程,不断健全财政法律体系的同时,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公开立法,提高法质

第五篇: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为此,我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对其成因做了简单的分析。

首先,我将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做了如下总结:

⑴从青少年犯罪比率角度来看

一方面,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另一方面,也有令我们欣慰的消息,2010年11月04日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张朝晖透露消息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率首次出现递减态势。张朝晖介绍,青少年犯罪率最近3年来连续呈直线下降态势,这是新世纪以来的首次,而在此之前曾于2005年达到峰值。

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的总体形式还是有所改善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努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还会进一步下降。不过,我们还不能太过乐观,要保持谨慎的态度,毕竟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情况依然十分严重,而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青少年要面临的诱惑很多,社会各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尽完善,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⑵从青少年犯罪特点角度来看

1、疯狂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3、连续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案件的突发性明显,经常是犯罪者临时起意,或者是在特定环境下经过短暂的“谋划”后进行作案。另外,团伙犯罪突出,犯案青少年由于身体和心理条件不成熟,因而就会伙同年龄相仿或略大于自己的人进行作案。

7、犯罪嫌疑人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

8、犯罪嫌疑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低,文盲、小学、初中水平的未成年人犯罪占总数的95%,这些数字远高于普通未成年人。⑶从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角度来看

1、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早有新闻媒体在报道青少年犯罪时提出了“十五六岁现象”,报道中引用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另外,还有媒体称,据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在全国犯罪总量里有一个“17岁现象”,就是说17岁左右的犯罪特别多。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从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来看,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的普遍提前,而心理的成熟程度远远落后生理的成熟程度。生理上的“相对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

2、青少年犯罪的暴力化趋势明显。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好动、精力充沛、体能好,但同时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激动,是

非观念不明确,责任意识缺乏。这些容易导致青少年好逞英雄,用粗暴、残忍的手段破坏侵犯他人的人身权益。其目的可能仅仅是显示其“有能耐”、“厉害”,其暴力犯罪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冲动性和愚昧性。

3、团体犯罪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趋势从单

一、个人犯罪转变成有组织、有策划、有目的、有分工的团体犯罪,更有甚者向黑社会发展。青少年团伙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个,一个是以财产为目的的犯罪集团,如团伙盗窃、诈骗、抢劫,另一个是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集团,如流氓团伙。有关资料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4、高科技手段在青少年犯罪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我国青少年犯罪时利用一些新兴的科技成果,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专家认为,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各种智能化犯罪手段通过诸多途径,会纵横交错地影响青少年犯罪手段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地市闲散和流动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新焦点。据公安部门调查,流动在大中城市的外地青少年人口的数量近年来增长较快,除了随其在该市打工的成年亲友流入外,有些是厌学、失学或受不法分子欺骗被迫滞留的。由于这些青少年只能做一些报酬很低的工作,甚至可能找不到工作,而城市的生活水平又较高,贫富差距也较大,这些青少年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做出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很显然,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十分不容乐观,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找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为此,我就我的认识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几点分析:

⑴自身原因。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剧变,从人的生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身体各个器官的成长速度急剧上升,性激素开始分泌,生理发育开始走向成熟;从人的心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求知欲强,有好胜心,易冲动,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其认识结构、理智等方面均未达到成熟指标,心理发展滞后,不能与生理发展完全同步。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少年低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容易作出越轨的举动或实施违法犯罪。⑵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小社会”,家庭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位置应是最为重要的。来自家庭不良因素有亲情过剩,即过份溺爱,使其从小就养成了不良性

格,形成了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对社会、家庭缺乏责任感,无奉献意识,对他人缺乏同情感和爱心。其次是疏于管教。一些家长对子女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义务,致使家庭教育功能丧失。一些家长对子女身上的缺点错误,或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是打骂了事。子女因得不到父母及时悉心的管教,养成不良品格,终由小错而大错直到违法犯罪。此外,家庭暴力、单亲家庭和感情危机家庭也是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

⑶学校原因。由于现行应试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使一些学校对差生爱护不够,缺乏关心与耐心,他们或者采取歧视、冷漠的态度,对差生视而不见,放任不管;或者只是向家长“告状”了事;有的教师则态度粗暴,采取训斥、辱骂、体罚、讽刺挖苦的做法。其结果往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与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与逆反心理,对学校和教师的信赖、依附心理逐渐减弱,甚至荡然无存。于是,一些差生索性破罐破摔,无所顾忌,在校内或社会上游荡,惹事生非,违法乱纪,甚至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活动;一些差生则干脆辍学,过早流入社会,混迹于不良小群体,在与有劣迹的人员交往过程中,受到同化,走上邪路。

⑷社会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但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先富起来的大款、大腕们行云流水般的高消费生活方式,给一些家境贫穷或不太富裕的青少年心理带来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一些青少年从最初的羡慕、眼红发展到想亲自体验仿效,直到竭力追求。为了搞到大量的金钱去实现个人的目标,他们采取了违法犯罪的手段,如盗窃、抢劫、卖淫等。同时,由于文化市场管理失范,某些环节管理不严,查处不力,致使一些质量低劣,格调低下,内容庸俗,以宣扬色情、暴力为主的精神产品充斥文化市场,这对一些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毒害很大。当前蓬勃发展的网吧,也使一些青少年过早涉足一些不健康东西,负面影响极大。

总之,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在认真分析其主客观因素的前提下,才能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人犯罪。这就要求我们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合作,不断总结,不断整改,不断努力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进行到底,希望在不久的未来,我们青少年能有一个健康美好成长环境,我国青少年人犯罪的情况能得到改善。

下载我国富人越来越多的原因及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富人越来越多的原因及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引言 知识经济的依托是人才,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竞争的全球化。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一场激烈的人才“世界大战”正在全球展开。不......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原因分析(精选5篇)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原因分析 【文章摘要】 新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三农”及金融业改革,而金融业改革最大的难点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不良资产问题成......

    我国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措施探讨

    我国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措施探讨 一、原因分析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

    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市场化和民主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格局改变的 同时,各国政府面临很大压力和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经济停滞、财政......

    我国通货膨胀下物价上涨原因及分析5篇

    我国通货膨胀下物价上涨原因及分析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

    基于当前我国水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全文5篇)

    基于当前我国水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 要]文章对当前我国面临地下水污染环境的问题详细分析了西部冲积地下水污染现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关键词]水污染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产生的原因 1.融资环境的问题。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在十六大”召开以前,民营经济被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原因、对策分析

    我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其成因分析摘要:本文从信用缺失的主体(个体、经济组织、政府信用缺失等方面)和领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出发,从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