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及建议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及建议
一、原因分析
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
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篇: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不再是个新名词,它反应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这次我想探讨的是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外向程度大小的一个基本指标,它是指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中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中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中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看了些报纸周刊,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近年来持续走高,目前已过高,某财经网站甚至打着对外依存度高,中国经济被绑架的大标题。我查找了相关资料。总概括
国际上,从1980年到2007年,依存度基本维持在12%左右,发达国家大致稳定于15%。新兴市场主体国家依存度往往会高于发达国家。如“金砖四国”中,印度约17%,巴西约20%,俄罗斯约48%(已偏高),相较之下,第三阶段的资料显示中国显然高过了头。.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高速增长,表明中国利用世界资源,参与世界财富分配的能力增强,但对外依存度提高的背后却存在着引资政策不合理、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低、外债结构不合理、外汇储备存量偏大等诸多问题, 这意味着一旦世界经济系统性风险突然爆发,抑或突遭“政治性贸易制裁”,中国经济轻则重感冒,重则引爆内在系统性风险,局面不说难以收拾,至少也受到重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
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中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
提升,中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比重差异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中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汇率波动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
高估依存度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而中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现状
英国《金融时报》2月21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称, 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可能会招致更多的贸易壁垒。文章认为,出口总值第一并没有太大意义。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出口产品的构成和附加值的多少。而中国出口仍然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为主,出口附加值较低。因此,成为第一大出口国,对于中国出口商意味着更严峻的外贸形势。根据WTO的数据,2008年世界上34%的反倾销案是针对中国发起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成本低是我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所以新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冲击将更大,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面临的最大障碍。为应对目前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局面,中国应当调整经济结构,并保证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减少出口补贴,确保出口和内需的平衡。此外,中国应将外汇储备多元化,努力将其转化为资源和大宗商品。同时,加快资本输出,保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账户的平衡,从而使得国际收支保持平衡。
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
1.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
2.经贸格局有变化,但实质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
3.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
4.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到国际市场比较大的影响。
11月11日,商务部发布《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秋季)》,回顾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运行情况,预测全年外贸形势,并展望2012年我国外贸发展趋势。报告分析,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对外贸易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外贸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进出口平稳较快发展,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外贸发展更趋平衡,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报告预计,2011年我国外贸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全年进出口约3.5万亿美元,增长20%左右。
报告认为,2012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和下行风险增加,将对中国外贸稳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从国内看,保持我国外贸平稳发展既具备一定基础和有利条件,也面临成本上升等压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可能有所回落。
报告指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努力克服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注重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地区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强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地扩大进口,为企业扩大进口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继续为全球贸易平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影响
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其提高和变化一方面为我国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影响。总的来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持续增长的外贸依存度会给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
(1)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据中国商务部统计,近年来我国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已突破2亿美元。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美国和欧盟两大贸易体。在2003年,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高达586.1亿美元,对欧盟贸易顺差高达170.9亿美元,分别占据当年我国贸易顺差的230%和75%。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不仅满足了我国进口的需要,同时还支持了金融体系的改革。在这一年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来支持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的股份制改革试点,为维护金融稳定起到了重大作用。
(2)我国的财政收入增加。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贸易作为全球化的纽带,我国的对外贸易逐年增加,从而增加了我国的海关关税,目前我国的关税每年都超过2000亿元,2003年则高达3712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43%,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7%左右,使得我国财政的支付能力提高了很多。
(3)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四架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贸易、政府购买,贸易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展经济学认为: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据计算,目前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出口对我国工业增长的贡献达1/4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1/5左右。
消极影响
(1)加大了我国的贸易摩擦。当前我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已经成为引发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争端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外贸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国家越来越多的利用反倾销、保障措施等手段对我国出口的产品设限,使得我国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成为涉及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已多次受到美国、欧盟、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我国的贸易摩擦进入了高发期。在2002年,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动60多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案金额大约10亿美元;2003年,我国企业遭遇出口应诉案件60起,其中反倾销案件47起,保障措施案件13起,涉案金额为25.9亿美元和18.8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228.5%和315.0%。截止2007年,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我国发起了近600中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保障措施及特别调查,我国约有71%的企业和39%的产品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损失惨重。除此之外,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等问题也已成为我国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付我国出口产品的方式。
(2)对我国的经济安全的影响。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就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波及到与其联系密切的国家,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外贸依存度过高,一旦当世界经济发生剧烈波动和国际政治出现重大事件时,该国的对外贸易将会受到严重打击,从而影响到一个国家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外贸依存度过高意味着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捆在一起,外部波动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2003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35.0%、铁矿石大36.2%、氧化铝达到47.6%、天然橡胶大68.2%。2006年上半年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就上升到47.3%。2007年,我国的原油、铁矿砂、氧化铝进口依赖度将高达36%-48%。据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50%,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会达到60%左右,以上数据说明我国能源和重要资源依赖进口情况日趋严重。随着我国国内产业向着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我国国内的资本不足、重要资源不足以及技术落后,需要大量从国外引进,这将进一步加大我国的经济安全。2008年就是一个例子,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困局逐步显现出来。比如广东团首日成交额比上届减少近5%,纺织品企业的订单也减少了近20%在珠江三角洲的工厂仅在2008年年初就有2000多家中小企业倒闭。
(3)影响国内产业发展。我国的高外贸依存度主要表现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的比较优势。因此,纺织服装、鞋类、玩具等产品一直是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但是这些行业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这种低附加值行业的不断扩容不利于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增加了实现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目标的难度。不断提升的外贸依存度凸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的现实情况。
应对策略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5.进一步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市场。
自1991年我国就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对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四大传统市场出口所占比重从1991年的77.4%下降到2007年的62.7%,减少了14.7个百分点,但是我国出口仍然对四大传统市场依赖程度很高特别是对美国市场出口的份额仍旧高达19.1%加上经香港转口部分,已接近40%。因此我国必须调整出口市场格局,继续实施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以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一些新的市场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将成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这有助于我国分散贸易风险,减少贸易摩擦,摆脱传统市场的限制,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模,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资料
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江浙考察企业期间特别强调,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7月22日新华网)。当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国情的外贸政策,实现从进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到“以质取胜”的转变。通过减税让利和解决融资难题,激励中小开发高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实力,不断做大做强。大力鼓励中企对海外的直接投资,节约资源和成本,提升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尽快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优惠,让中外企业实现公平竞争,同时,以提高外资进入门槛来促其质量,防止中国经济陷入技术引进依赖陷阱。开发新的替代能源,走循环节能发展新路,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也已成当务之急。
第三篇:最后: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02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外贸经历了七年的高速增长,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年均增速达到26%,进出口总额翻了两番多。2008年中,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在金融危机导致外需金融萎缩的大背景下,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和进出口企业认真应对,2009年和2010年两年我国对外贸易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我国已俨然成为贸易大国,但是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优化、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依旧突出,同时出现了贸易顺差急剧扩大、摩擦迅速增加、与宏观经济不协调、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吃紧等一系列新矛盾。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到位,加上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还在发展,如能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对外贸易的摩擦,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种种挑战。进入2011年,随着各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国家支持外贸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发展前景也是相对明朗的,外贸恢复增长的前景可以期待。
关键词:我国对外贸易 现状特点分析相关建议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参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周边国家对我国出口快速增长,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国经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发达国家更加重视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国际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方兴未艾。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到位,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国际贸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还在发展,贸易摩擦不断,贸易纠纷愈演愈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显有发展,贸易外部环境不断恶化,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也陷入低谷。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我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等一系列稳外需政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变化。
二、我国对外贸易特点分析
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仍然面临着不小的考验。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大致有以下五个特点:
1.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
2.经济环境不稳定,经贸格局发生了变化,贸易结构不合理阻碍对外贸易发展,我国实质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而且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近几年这些产业商品的国际市场有萎缩的现象,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到国际市场比较大的影响。
3.我国的贸易伙伴仍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特别是有限的几个世界主要国家,排前3位的分别为日、美和欧盟,对这三者的贸易额占到总额的近一半,贸易伙伴过于集中。而这种贸易格局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抗风险能力不足,4.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利润空间被挤压,外贸行业的出口受到不利影响,极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5.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情况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部分出口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急升的困境,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按照比较优势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原理,我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应当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产品,以在国际贸易中获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也是以廉价的劳动力为支撑的,一方面,它支撑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出口率;另一方面,又是吸引外资的关键性因素。但是,最近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表明,我国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正在受到印度、泰国等国的威胁。我国外贸企业的问题很多,大致有以下三个主要问题。1.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方面的人才缺乏使企业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2.出口企业很难预测自己将要进军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容量、有多少竞争对手。但对立一方则不同,它基本上可以搞清楚目标进口地的该种商品的产能,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我国外贸企业无序竞争。3.研发能力不足阻碍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外贸企业由于技术达不到要求被拒之门外的事屡见不鲜。由于技术水平的原因,我国的产品很难挤入高档次系列。研发能力的不足也使我国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针对我国外贸的特点提出的相关建议。
后危机时代展望2011,很多积极因素还是值得肯定的,危中见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仍有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我国工业体系日趋完备,门类齐全,竞争力强,底气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随着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几年,中国对巴西、印度等发展中新兴市场的出口持续较快增长,但对这些国家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还不高,进一步开拓市场还有潜力。政府的参与及调控作用将为贸易发展注入强心剂,中国政府在历次危机中所展现出来的魄力和使命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后危机时代中国有能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淡然的态度迎接挑战,必将成为新形势下的弄潮儿。针对我国外贸的形势提出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中央、省、市分级化管理的纵向体系
其实中央、省、市-分级化管理体系是业已存在的事实,完善这一体系将对完成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性调整起到关键性作用,完善体系一个重要内容是明确确定对这一体系各级管理的控制目标或任务。
1.中央一级外贸部门的任务
中央一级外贸部门的任务有:(1)参与wto规则及双边协议的制定及修改。加入WTO虽然总体上来看对我国有利,但有些wto的规则的确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中央一级外贸部门显然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此类协议的修订,为我国的外贸企业争取利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争取。(2)分析全国性商品进出口结构,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商务部可以通过对进出口结构的分析,找出竞争优势、劣势产业,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产业,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抑制过剩,发展不足。(3)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政策帮助。中国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不利于抗击风险,海外市场的开拓虽然靠的是企业或行业,但政策性的帮助也很重要,这些政策只能由商务部提供,这样才能使国内企业大胆进军新的国际市场。(4)对外贸进出口许可证发放的控制。商务部门可以根据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外贸企业实行末位淘汰,每年取消一部分企业的外贸经营权,保证外贸企业处于良性经营及竞争状态,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无序竞争。
(5)为企业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
2.省、市两级外贸部门的任务
省、市两级外贸部门的任务主要有:一是分析本地区进出口产品结构,确定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二是为本地区的进出口产品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二)建立以专业外贸公司为纽带的行业内部的横向战略联盟
中央、省、市的纵向管理体系虽然可以解决宏观层面的一些问题、但外贸企业遇到的微观难题则应依赖于同行业间的横向联盟的建立,这种战略性的联盟是以专业的外贸公司为纽带的。
横向联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它是一种战略联盟,没有硬性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使它与行会区别开来。这种松散的结构形式可以保证成员可以相对比较自由、独立地进行生产经营,但通过专业外贸公司为纽带,又能在以下方面可以为联盟的成员提供帮助。(1)人才自由流动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在这种联盟体系下,不需要每个外贸企业都要有自己的外贸专业人才。通过专业外贸公司为媒介,专业人才可以作为流动资源,只有在项目需要的时候他才在这个公司工作,这种方式还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因为公司不用固定地支付人才费用。(2)应对冲击,特别是关于倾销的控诉。在国际市场上一旦遇到关于倾销之类的情况,只有全行业统一口径才能在国际谈判中取得相对较好的效果,这时候联盟的结构会变得暂时紧密。而且联盟的建立也有助于减少个别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扰乱出口秩序的情况,因为不规范的行为虽然不会受到直接的制裁(战略联盟不具备这种功能),却可使不守规则的企业被排除出联盟,降低企业的商誉。(3)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战略联盟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成员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本行业详细的数据。而且联盟也可以做出行业分析、企业排名,预测下一期的进出口,并通报商务部,为商务部许可证的发放决策提供依据,预防后一期的无序竞争,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
(三)企业自身重视价值工程分析
行业间的横向战略联盟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形式,联盟成员间依然存在自由竞争关系,所以企业自身应该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运用价值工程来指导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实行价值分析过程中可以利用外部资源。自身研发能力不足可以借助高校资源,企业和高校间也可以建立一种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将高校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和高校是一种双赢策略,而且也是一种相对快捷的方式。
以三个方面的对策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互动的。联系它们的纽带是信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些对策的相互作用将会促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危机时代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过去我国外贸是大而不强,虽然进出口规模大,但整体利益比较少。因此,我们一方面认清外贸的形势,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利用我国比较优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巩固贸易大国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正视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挑战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更加强调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出口质量和附加价值。坚持可持续方针,促进外贸与能源、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在继续支持具有优势的产品出口,保持外需市场份额同时,也要积极增加不具有优势的产品进口,更好地满足内需,促进内需增长,努力解决影响外贸发展的中长期结构性问题,推进贸易强国进程。展望2011,中国外贸值得期待!
第四篇:浅谈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建议[定稿]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建议
经管院 08国贸一班 姬光明
[摘要] 以进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和进出口贸易方式来度量的我国结构也 得到了改善,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贸易只能从数量和规模上说算是一个大国,同强国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对外贸易如何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是关键。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是对外贸易诸结构中的重要方面。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结构不断改善。通过实证分析看到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仍然很不平衡,并且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建议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全面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推进产业结经济一体化进程,扩 大我国的出口市场。鼓励对外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
[关键词] 对外贸易;转变;外部区域结构
一洲际结构分析
从横向比较来看,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亚洲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为欧洲和北美洲。2006年,中国与亚洲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5.7%,与欧洲和北美洲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8.8%和16.2%(参见图1)。同这三个洲的贸易额合计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7%。可以说,我国对外贸易的洲际集中度极高,对外贸易的外部区域结构极不平衡。
从纵向比较来看,首先,在绝对额方面,中国与各洲的贸易额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与亚洲的贸易额由1996年的1746.8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9813.4亿美元,与其他洲的情况亦然。其次,从与各洲贸易额的增幅来看,亚洲增幅为461,8%,非洲增幅为1276.0%,欧洲增幅为541.0%,北美洲增幅为508.3%,拉丁美洲增幅为944.1%,大洋洲增幅为533.0%,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非洲。再次,各洲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也不相同。亚洲虽然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洲,但其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所占比重从1996年的60.2%下降到2006年的55.7%。非洲和拉丁美洲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分别由1996年的1.4%和
2.3%上升到2006年的3.2%和4.0%。
二国别(地区)结构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贸易伙伴国(地区)市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对这三个市场的依赖程度一直很高。
1、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
(1)中欧贸易额。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位次略有变化。2001~2003年,日本、美国和欧盟分别为我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2004年,欧盟超过日本和美国跃居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近JL年欧盟同我国贸易额的增速均在20%以上,2006年中欧贸易总额达到272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5.3%。德、荷、英、法、意是我国在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国,2005年我同与上述5国的贸易额占中欧双边贸易总额的72%左右。我国与欧盟的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而且顺差额逐年增加,2006年我国对欧盟贸易差为916.6亿美元。
(2)中欧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已成为双边贸易的主要增长点,进出口增速均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未来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但目前中国对欧盟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是中、低端的机电产品,贸易方式以欧盟在华设立的跨国公司开展的加工贸易为主。此外,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还包括纺织品和服装、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鞋、箱包、玩具、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同从欧盟的进口则以资本货物为主,其次是汽车零部件、钢材、机械设备、飞
机、初级塑料、工业原料、运输设备等,我国每年也从欧盟大量进口机电产品及运输设备,以及纺织品和服装等。
中欧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相对比较发达,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中欧之间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产品的差异性,包括原料、规格、品牌等的差异等,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大量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技术差异和产品质量的差异。虽然我国对欧盟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数额较大,但缺乏自有品牌,产品档次较低,而欧盟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主要依赖的是品牌优势。
2、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
(1)中美贸易额。美国一直是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626.8亿美元,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2034.7亿美元,从美国进口592.1亿美元,美方逆差额1442.6亿美元,增长26.4%。中国仍为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并超过墨西哥成为美国仅次于加拿大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表明中国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目前中美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中国对美国进出口商品中排在前两位的均是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HS85)和核 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HS84)。这表明中美贸易存在产业内贸易。2006年,美国对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01.8亿美元,自中国进口机电产品649.1亿美元,比较而言,中国对美出口额较高,自美进口额较低。
第二,从出几产品的增幅情况来看,2006年美同对中国出口增长较快的是铜及其制品(增长96.4%)、铝及其制品(83.4%)、肉及食用杂碎(83.9%)、珠宝、贵金属及制品(148.3%)。美国对中国前30大类进口商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幅较高的有钢铁制品(35.0%)、有机化学品(30.2%)、贱金属器具(78.6%)和印刷品(31.0%)。美国自中国进口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分别增长15.9%和21.8%,而2005年则分别增长54.6%和60.2%,纺织品增幅回落。
第三,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部分商品竞争力不强,优势不明显。2006年,在我国出口美国的10大类商品中,游艺场所、桌上或室内游戏用品(HS9504),其他玩具、娱乐用模型、各种智力玩具(HS9503),衣箱、手提包及类似容器(HS4202),橡、塑、皮革或再生革外底,皮革鞋面的鞋靴(HS6403),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HS8471)等产品占据美国1/2以上的市场,且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其他产品如无线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发送设备,摄像机(HS8525)、专门或主要用于8469至8472机器的零件、附件(HS8473),坐具及其零件(HS9401)等产品的竞争力却明显不足,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相对较低。我国出口美国的电视接收机包括视频监视器及视频摄像机的份额只占27.4%,而墨西哥占到51.2%。
3、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
截至2003年,日本一直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自2004年起,日本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退居第三位。
(1)中日贸易额。我国人世后,中日双边贸易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1019.1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073.6亿美元,但双方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16.4%下降到2006年的11.8%(参见图2)。与此同时,我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呈上升之势,2006年我国对日本贸易逆:差达240.8亿美元。
(2)中日进出口商品结构。现在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是:
第一,中日双方进出口商品中占比重最大的两类产品均为电机及电气产品和机械设备。中日电机及电气产品和机械设备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0.96和0.95,产业内贸易指数接近1。这说明两国这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较发达。但中方在中日产业内贸易中
处于较低层次,进口产品价格较高,出口产品价格较低,贸易利益较少。以专用或主要用于8469至8472机器的零件、附件(HS8473)为例,2004年,日本对我国出口价格为83.2/公斤,而我国对日本出口价格仅为31.2/公斤。2006年,日本对我国出口价格为65.5/公斤,而我国对日本出口价格为30.1/公斤。
第二,除上述两项产品外,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针织品、玩具、鞋帽、家具等产品占重要地位,但进口产品中钢铁等占主要地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对日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
第三,从双方贸易额增幅来看,2006年,在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同比增幅最大的商品为铁道车辆(HS86),金额为4.1亿美元,增幅高达924.6%。此外,铜及其制品(HS74)增幅达95.6%,金额是23亿美元;珠宝、贵金属及制品(HS71)增幅也达43.1%,金额为
5.1亿美元;无机化学品(HS28)、杂项化学制品(HS38)、橡胶及其制品(HS40)、铝及其制品(HS76)增幅均达30%以上。2006年,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增幅相对较低,同时,我国部分主要出口产品还出现递减趋势。电机及电气产品(HS85;占比18.6%)和机械设备(HS84;占比17.5%)同样是占比最大的两类商品,电机及电气产品金额为219.6亿美元,增长9.8%;机械设备207.4亿美元,增长7.7%。其中,绝缘电线、电缆及光缆(HS8544)21.6亿美元,增长30.2%;变压器、整流器及电感(HS8504)16.2亿美元,增长10.5%;而塑料及其制品(HS39)、钢铁制品(HS73)、车辆及零附件(HS87)、无机化学产品(HS28)、铝及其制品(HS76)、杂项化学产品(HS38)、杂项制品(HS96)、有机化学品(HS29)和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HS95)均呈现17%以上的增幅,但钢铁(HS72)进口下降11.9%,矿物燃料(HS27)下降11.1%。第四,从日本进口上述10大类商品的国别构成来看,我国m口商品的竞争优势地位明显,其中游艺场所、桌上或室内游戏用品(HS9504)从中国的进口额占其进口总额的94.8%,几乎占领整个日本市场。
三、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1、我同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美、口、欧盟等传统市场的出口绝对额大幅L升,但这三大市场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下降了。2004年三大贸易伙伴占我同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44.6%,2005年下降到43.2%,2006年进一步下降至42.2%(参见图3),这说明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初见成效,我同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正在逐渐向多元化迈进。据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与巴西、印度、南非的双边贸易额分别增长37%、32.97%和35.6%。与前十大贸易伙伴以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18.5%上升到2006年的20.3%。
2、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仍然很不平衡。
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呈现出“多层次、倒三角形”的特点,即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盟、美国和日本,形成倒三角形的顶端,底部为其他市场。这种倒三角形的市场结构极其不稳定,会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严重后果,即使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贸易摩擦增多。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市场的集中程度有所下降,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3、我国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相似。
综合分析我国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可以发现,我国同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相似。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HS85)、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HS84)均为我国出口三大贸易伙伴的前两位商品,且出口额较高。其次,服装及衣着附件、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技其零附件、家具等均是我国对三大贸易伙伴的 主要出口商品。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HS85)、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HS84)同样为我国从三大贸易伙伴进口额排在前两位的商品。但如前所述,我国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数额差距较大,且产品附加值不同,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附加值较低。此外,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HS90)、钢铁(HS72)、塑料及其制品(HS39)也是我国从三大贸易伙伴进口的主要商品。
由于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夕阳产业,因此,对我国产品的需求相对旺盛,导致我国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和欧洲,而在东盟等地区的市场份额却较小,出口市场集中等贸易不平衡问题必然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二)对策建议
1、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发新兴国家市场。
我国应该加大对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市场的开拓力度,打破亚洲、欧洲、北美洲三足鼎立的局面,探索多极化贸易发展的可能性。
在今后的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可以实施“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策略,即:第一手,稳定现有的欧美日市场;第二手,积极开拓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同家市场;第三手,适当发展经济不发达国家市场。
未来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积极开拓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例如巴西、印度、南美等,其贸易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发展与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贸易互补性较强。诸如南非等非洲经济落后、最不发达的国家,其贸易基础较为薄弱,市场容量不大,与我国市场的互补件也不强,可以作为次一级开拓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应注重提高合作档次,减少对单个国家市场的依赖,以分散市场风险。
2、全面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方式结构、模式结构以及区域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互相制衡的。在这个有机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贸易结构整体失衡。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一直存在着层次不高、附加值较低的问题,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大,而且加工过程短,获利少。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间接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使得对外贸易伙伴集中于一些对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量比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解决我国外贸区域结构失衡问题,要想既治标又治本,必须从四个结构同时入手:
(1)继续升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出口由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向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投资品扩张,进口由投资品和工业制成品向技术产品和初级产品(资源)转换,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
(2)不断优化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尽快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3)在贸易模式结构中,要注重平衡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发展。
3、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软化。
21世纪是发展知识产业的世纪,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得到蓬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会趋于下降,社会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加深。我国应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在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借此创造更多、更广阔的贸易机会。
4、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已成为各国和地区处理国际事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应积极参与亚太以及其他地区的各种经济合作、贸易组织和集团,增强我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在对外贸易中要积极争取“轮轴国”的地位,通过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扩大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尤其是对一些“中位”市场同家,可以充分利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优势去占领市场。
5、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
在开发“中位”市场国家方面,应充分利用我国加工贸易方面成熟的经验,鼓励企业在“中位”市场国家投资建厂,开展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以此带动双边贸易的发展。并且通过对其投资帮助其引进我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全面提升其工业化程度,进行国有产品替代,增强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达到双赢。
6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现阶段我国要在适度发展具有明显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基础上进行商品结构的优化。发展具有明显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
产业与过去一味按照比较优势盲目投资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现阶段的投资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中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逐
步推动这些产业由粗放向集约的发展。要明确优化我国对外贸易
商品结构是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的结构
必须积极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增强对我国低效率产业的进口替代,提高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加大对高新技术
设备的进口替代。加快发展服务贸易,降低国民经济对可贸易的第二产业的依赖。通过服务贸易巨大的就业带动效应继续发挥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进口方面,为了避免对国际原料市场的巨大依赖,应作好对战略性资源产品的进口调控,推动重要战略
性资源进口方式和来源多元化。
7提高加工贸易产业的层次
尽管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存在诸多缺陷,但加工贸易仍不失为
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正视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加工贸易在合理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进而促进
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了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层次,应采取以
下措施:一是国家应出台有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对日益膨胀的加工贸易规模予以控制,保护国内受冲击的行业,减少对外贸易
摩擦,扶持一般贸易发展。二是提高加工贸易附加值,增强加工贸
易的创汇能力。三是转移原产国别,减少对外贸易摩擦。针对我国与美国和欧盟贸易顺差较大的问题,可以考虑引导我国从事劳
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适当地转移到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
8推进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
针对第二部分提出的问题,我国推进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
略的原因主要是一。分担风险。单一市场风险过于集中。而开拓
多元化市场,正如分散投资,无论对于进出口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这样市场波动给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就小得多。二防止倾销
控诉。这是针对出口而言,也是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台的重要原因
之一。由于中国生产成本低,尤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
产品价格也很低。如果大量注入到单一国家市场中,势必会产生倾销的嫌疑。因此开拓多元化市场有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消化中
国的生产能力。具体来说,推进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主要包
括以下几点:第一、加大多元化市场战略宣传力度,使企业真正认
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高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积极性和自觉
性。第二、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例如
企业在同新市场进行贸易时,可对其实行减免关税或其他优惠政
策等。第三、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有关国际市场的最新信息,避免
企业因信息不完全不敢轻易行动而丧失良机。
参考文献
[1] 《国际贸易惯例案例解析》 帅建林2006年11月
[2] 《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经济科学前沿译丛》 藤田昌久,梁琦 主译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09月
[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陈岩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06月
[4] 《国际贸易》 海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03月
第五篇: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012-7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在中美纺织经贸关系上,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我国向美国出口诸如纺织品之类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纺织市场行情动态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对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生产大国,纺织品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加入WTO,我国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给我国纺织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遭受到各种新的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国际竞争优势,就成为我国纺织品贸易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纺织品对外贸易现状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在中美纺织经贸关系上,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
性,长期以来,我国向美国出口诸如纺织品之类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升温。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逐渐加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分歧在纺织品贸易中也愈来愈激烈。
在中欧纺织经贸关系上目前存在着贸易壁垒和反倾销障碍。我国纺织服装受到欧盟TBT限制;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欧盟纺织产业在技术水平等方面占有优势,所以就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人身健康为由,对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欧盟自身的纺织产业。
二、纺织品国际贸易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1.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巨大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遭遇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中国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抵制,中国纺织品在全球遭受到的各种贸易壁垒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出口的纺织品,主要采取价格策略,即以低价作为进入市场的方法,将开拓国际市场的希望寄托在低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价格优势上。这种做法不仅造成国外对我国纺织品产品的质量产生质疑,而且使中国产品遭受反倾销的指控。由于反倾销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且反倾销措施可以延续5年之久,又可以在5年到期后经过复审继续维持,因此,若我国出口的纺织品产品被征税后,可以维持10-20年之久,等于被永久地排除在进口国之外。
2.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了对外发展
绿色壁垒是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一种形式,是指那些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平衡等目的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其实质上就是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发达国家利用其比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明显得经济与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环保技术、环保产品,并逐步形成环保壁垒。
3.产品竞争力低
我国纺织品竞争优势长期集中在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低廉方面,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棉花价格持续上扬与进口面料增加而使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职工工资收入的提高,与此相应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较低,使劳动力充明显上升,我国纺织业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弱化。而我国棉纺织业先进设备拥有量低,自动络筒机仅有30%,而发达国家是百分之百;各种无梭织机占10%,不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由于设备技术落后,我国不但缺乏开发新产品能力,而且难以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不利于提高我国纺织品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