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
真理性尺度与价值性尺度有机统一
———邓小平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学习体会
王定俭
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在不断地思考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邓小平在思考和解答这一课题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即在现实的认识和实践中,必须既遵循认识和实践的真理性原则,又遵循认识和实践的价值性原则;既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又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并实现二者具体的和历史的有机统一。邓小平真理性尺度与价值性尺度有机统一的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中的一根红线,具有有多方面的理论纬度,对邓小平这种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观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我们深刻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真理性尺度与价值性尺度有机统一的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历史视野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马克思明确提出社会发展有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两重尺度,并且主张这二重尺度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既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的外在尺度,又可以把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有机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中,以此创造出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世界。在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既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追求人类解放和自由的价值理想,又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价值构想的“空想”性,使科学的认识和崇高的价值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创立了真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遵循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就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而是要摧毁套在人民身上的枷锁,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方向,又是中国人民理性选择和艰苦奋斗的现实结果。建国后,毛泽东一方面急切想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他又多次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我国建设面临的社会主义客观现实。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多重影响,以及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渐地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抑或说认识的真理尺度和实践的价值尺度在毛泽东的视野中逐渐发生了偏差,单纯地追求真理性尺度在毛泽东选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甚至发展为唯一的尺度,而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逐渐地萎缩和淡化。同时,当时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多地是停留在理想的和抽象的价值追求的表面,忽视了价值追求所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对此,邓小平曾分析指出:“‘文化大革命’中有一种观点,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2]就是这一错误认识的极端表现。邓小平还深刻指出:“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3]这种实践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极大危害。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亲身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享受了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喜悦,饱偿了革命和建设挫折的痛苦。痛定思痛,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与挫折深刻原因。邓小平认为,认识和实践的历史从那里开始,逻辑也应该从那里开始。邓小平从总结历史经验和吸取历史教训的角度来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现实性和价值性就凸现出来。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认为,不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5]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避免出现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出现违背社会主义价值性原则的方向错误。邓小平认为,我们所干的“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4]
[6]邓小平认为,如果片面地发展生产力而不顾及社会主义方向,就不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邓小平指出:“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裕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7]邓小平在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给予足够关照的同时,没有忽视现实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特别是强调要从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用认识中国人民是现实的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是追求现实的社会主义价值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应该把科学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的科学论断,就是邓小平真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不懈探索的结晶。邓小平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真理性的规定,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并且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就在于它能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社会生产力,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对现实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性规定,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9]正是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尺度和价值性尺度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深层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最集中体现。
二、邓小平真理性尺度与价值性尺度有机统一的当代科学社
会主义观点的辩证关系
从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必须处理二者关系的方面说,马克思认为,大工业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10]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各民族历史必然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理论敏锐地指出:“我们同世界上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11]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12]邓小平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这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邓小平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真理性尺度思考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忘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性尺度。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深刻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
[13]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是人们对世界发展的历史性选择,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始终要摆在第一位,这样才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邓小平认为,不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对外开放,或者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对外开放,都是背离我们对外开放目标的,因为“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14]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辩证统一都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
从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竞争,必然要比较优越性和说服力的方面说,邓小平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物而产生的,现实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最终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后的近百年间与资本主义社会并存竞争,比较优越性和说服力的过程中,总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与发达的科学社会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构成了当代世界历史竞争的格局。对此,邓小平既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世界资本主义的横向联系及竞争发展的现实出发,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有机统一作认真分析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5]邓小平从社会历史发展最终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真理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有机统一,来把握现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科学地凸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说服力。邓小平认为,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穷的越穷,富的越富。而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要从现实起点出发,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财富不断增长。邓小平认为,如果不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这只会导致共同贫穷,这就取消了人们活动的价值尺度。同时,邓小平又认为,“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6]邓小平认为,如果不讲共同致富,导致两极分化,这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真理尺度的取消。可见,邓小平这一国际视野的贫富观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坚定性,又体现了现实社会主义理性的价值观,是二者有机联系的辩证统一。
从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竞争,必然要借鉴利用为促进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的方面说,邓小平敏锐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在与社会主义并存的近百年间,既有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干涉和政治上的孤立,资本主义从来就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颠覆的“和平演变”策略。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同时,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相互利用和相互促进的方面。邓小平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处于当代世界的同一体中,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发展中的大国其发展离不开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作为一个东方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邓小平指出,“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西方政治家要清楚,如果不帮助发展中国家,西方面临的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也难于解决。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恐怕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现在世界上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重要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是在发达国家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17]可见,在这里,邓小平既从理性的尺度思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又从价值的尺度深刻剖析了只有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扩大的双向对外开放中,才会双赢互利。邓小平认为,象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虽然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进入了社会主义形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很快进入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资产阶级在他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在它四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发展生产力的经验和理论,学习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经验和理论,是我们避开曲折,少走弯路的一种明智策略,我们要建设“够格”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加强国家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
术成果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8]因此,邓小平认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是非得失,“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标准,坚持生产力标准就是坚持社会生活的客观真理性,是遵循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国防等各方面实力的总合,其中经济实力是基础,它决定着其他方面。因此,坚持综合国力标准和坚持生产力标准都是坚持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则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价值标准,人民是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20]人民又是评价的主体,他把“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以否的依据。在邓小平看来,我们党的言论行动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这个出发点还不能保证言论行动的正确性。因此,检验一切言论行动正确与否,还要通过实践,看其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97页。
[2][3][4][5][6][7][8][9][11][12][13][14][15][16][17][18][19][2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71,115,116,116,110,207-208,373,110-111,103,117,3,195,63,172,79,117,372,25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55页。
第二篇:关于三性有机统一的思考
对工商联坚持“三性”统一的认识和思考
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有机统一是工商联的基本特征,这是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工商联性质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工商联的统战性、经济性和民间性特点,在实践中切实做到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有机统一,对进一步发挥工商联的职能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深刻内涵
统战性主要体现在工商联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决定了工商联的政治方向、政治地位和政治功能。统战性是工商联最重要的属性,要求工商联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始终把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努力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战性决定了工商联的政治地位。工商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团体,是党在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组织,是做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织和人民政协的重要界别,与一般社会团体不同,工商联能够通过参加党中央召开的各种党外人士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等形式参加政治协商。统战性决定了工商联的政治功能。工商联的政治功能不同于民主党派,具有通过参加党内会议、执行党的决议等方式直接贯 1
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功能。工商联也不同于其他人民团体,具有团结凝聚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政治使命;具有反映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利益诉求,参与政治协商,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随着各种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的大量涌现,异地商会的不断组建,工商联的统战领域将不断拓宽。
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工商联由工商界及其人士组成,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工商联反映和维护会员企业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为会员企业提供商会服务。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长期以来工商联直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服务,在政府与企业二者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工商联将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关于政府经济管理、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扶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政府,为非公有制企业争取更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工商联协助政府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协助政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工商联离开了经济性,离开了经济领域,离开了经济活动、经济手段等工作载体与方式,就会失去发展的空间与活力。
民间性主要体现在工商联具有商会性质和职能,其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不同于政府机构,指明了工商联基本的工作方式。虽然属于公务员序列,但工商联作为商会组织,没有行政职能,不具有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和社会管理的强制性 2
权力,其职能主要是通过反映诉求、权益维护、沟通协调、信息咨询、搭建平台等方式为广大会员服务来实现的。工商联会员主要是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组成,采用加入与退出自由的会员制,下属的各类商会组织,也不是依靠行政命令和强制安排形成的,而是在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公平竞争的共同愿望下,以产品服务、行业领域、区域地域为纽带,自觉自愿组建形成的,带有明显的行业或区域自律特征。工商联的工作机制显著区别于政府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而是按照《章程》,采用会员代表大会、执委会、常委会的权力分布结构,设定会员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采用民主集中制的集体决策方式,具有明显的协商民主特征,更强调权力运行的民主性。
工商联的“三性”是历史的,具体的,也是发展的,长期的。随着新时期工商联事业的不断发展,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内涵也必将随着实践的推移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是“魂”、“根”、“本”的关系。统战性是“魂”,体现在工商联引导帮助非公经济人士有序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上,体现在培养团结大批与党同心同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工作上。非公经济人士作为迅速发展壮大的新的社会阶层,要适应他们的政治诉求和参政议政意愿在逐步增强的需要,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新贡献。经济性是“根”,既体现出工商联工作 3
是党的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体现了工商联的活力、实力。我们要不断完善工商联职能,在拓展经济性上做文章。民间性是“本”,广大会员是商会的基础,要以人为本拓展民间性,进一步摸索企业家办会的模式,发挥会员的主体作用。
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工商联的统战性贯穿并促进经济性和民间性,而经济性和民间性体现并巩固统战性。统战性是工商联自身存在的根据,规定经济性、民间性的方向,经济性和民间性是工商联工作的具体形式和平台,是统战性的载体。统战性要寓于经济性、民间性之中,经济性、民间性反过来为统战性服务,没有经济性、民间性,统战性也就无法实现。
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统战性是根本,经济性是优势,民间性是特色。不能单纯强调一个方面,否定其他方面。不讲统战性,工商联就没有政治优势,工商联的地位作用就会大大降低;缺少经济性,工商联就失去发展基础和服务内涵;忽视民间性,工商联就缺乏工作活力。
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是工商联的独特优势所在。工商联的一切工作,都要牢牢把握统战性,充分发挥经济性,切实体现民间性,始终坚持“三性”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商联的特有优势和作用,不断推进工商联事业向前发展。
三、对坚持“三性”统一的基本要求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工商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集统战性、民间性、经济性于一体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其成立与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坚持统战性,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及时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作出的各项决策,引导他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经济性,就是切实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服务。坚持民间性,做好非公经济领域内行业协会和会员的社会管理工作,也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
(二)厘清“三性”之间的关系。统战性是政治的要求,是生命线,是工商联的立会之本;经济性是发展的要求,是关键点,是工商联的强会之道;民间性是社会的要求,是基本面,是工商联的活会之路。但从工商联工作实践看, 不少工商联的同志尤其是基层工商联的同志对这个问题存在着认识不清。有的同志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工商联的商会职能将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工商联要少提甚至不提统战性,应突出和强调经济性、民间性;也有的同志提出,工商联无权无钱,做好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行了,用不着强调经济性、民间性;也有人认为省级工商联要注重统战性,市级工商联要注重经济性,县级工商联要注重民间性;还有人提出,行业商会没有统战性,只有经济性和民间性这两性,这些都是不利于工商联工作的。不管是省级工商联,5
还是市级、县级工商联,甚至行业商会都要坚持“三性”统一。行业商会是工商联组织的延伸和工作的拓展,行业商会丰富了工商联的统战性、经济性和民间性,使工商联的三性更丰满、更鲜明。认识不清,就会找不准工作切入点,工作不知如何开展或是工作抓不到点子上,抓不到位。我们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并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工商联的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发挥统战性特长,注重经济性特点,紧扣民间性特色,才能使工商联政治优势更强,发展领域更宽,自身活力更足。
(三)发挥“三性”统一的综合优势。工商联“三性”与其他组织相比的综合优势表现在:与其他商会组织相比有“统战性”;与其他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相比有“经济性”;与政府机关相比有“民间性”。统战性是工商联所独有而其他社会团体不具备的政治优势。在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的任务更加突出和繁重的形势下,工商联的统战性一定要继续坚持,不能削弱,更不能放弃。长期以来,工商联的经济性尤其是民间性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这次中央16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强化工商联经济性、民间性的作用。如果我们把三性割裂开来,我们相对其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政府机关的优势就变为劣势。为此,需要我们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并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三性”统一原则,更大地发挥优势、更好地体现特色。
(四)探索“三性”统一的路径。工商联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我们不能代替政府部门起作 6
用,要发挥我们这个组织独特的优势,起到政府部门需要的,但政府部门又起不到的工商联组织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工作思路、功能拓展、活动策划、工作实践等方面,始终贯穿“三性”统一,做到服务大局彰显“三性”优势,谋划发展坚持“三性”原则,部署工作符合“三性”要求,融会贯通,整体推进,确保工商联工作的正确方向和组织的鲜明特色。由于各级工商联组织担负的责任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组织的发达程度差异较大,需要结合当地情况,工商联要在“三性”互动中找准位臵,创新工作,探索路径,开创中国特色工商联发展道路。
(五)构建“三性”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统战部组织协调、工商联具体实施、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建立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与商会及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联系制度,与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高等院校等建立联合培训机制,与有关部门建立联合表彰机制,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建立对非公经济领域典型宣传及经常性联系制度,促进统战性的进一步发挥。建立有关重要经济决策委托工商联征询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意见制度,吸收工商联参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快建立工商联与相关部门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和统计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党政相关部门与工商联对口联系制度,形成工商联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机制,为工商联履行职责创造条 7
件、提供保障,促进经济性的进一步发展。创新会员和商会管理工作机制,对会员和行业商会进行动态管理,加强综合评定,以此激活各类商会和会员等工商联的组织细胞,扩大工作依托、夯实发展基础,促进民间性的进一步发挥。
四、确保实现“三性”有机统一
(一)牢牢把握统战性,打造以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为特色的政治品牌。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新社会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这一具有活力、富有能量的社会群体团结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新时期工商联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统战性,通过教育引导、政治安排、典型激励、活动宣传等手段做好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团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培育造就更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不断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一是坚持引导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典型的学习宣传表彰,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理念,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及其他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致富思源、回报社会。二是积极探索工商联党组参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具体模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支持所在企业建立党组织,引导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 8
展,始终做到坚持与党同心同德,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为推动党和政府决策部署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贯彻落实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组织的政治引导功能。商会和行业协会作为民间非官方组织对非公企业具有较强的政治引导功能。工商联要发挥好这些组织的作用,引导它们既要维护好自身权益,又要加强行业自律意识;既要引导各级商会加强抱团取暖意识;也要通过他们加强对会员企业的宣传教育。通过向会员企业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引导非公经济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奉献,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四是注重引导非公企业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以文化吸引人,教育人,团结人。不仅要团结好非公经济人士,更要通过非公企业自身的这种文化体系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盟,使员工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企业文化的扶植和培养,引导非公企业走爱国敬业之路,走自主创新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五是建立非公经济思想工作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非公经济思想政治工作面广量大,涉及的部门多,单靠统战部和工商联等部门很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需要善用外力形成合力,建立非公经济思想工作长效机制。六是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密切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深入了解他们的意愿和要求,通过政协平台和“工商联直通车”等方式,向党委和政府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增强大 9
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其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
(二)充分发挥经济性,打造以服务全省非公经济发展大局为特色的经济品牌。工商联的会员绝大多数是拥有经济实体的企业会员,他们的活动范围集中在经济领域,工商联要代表他们的利益,要为他们服务,这就决定了工商联工作必须与经济工作相结合。服务全省经济发展大局是安徽省工商联参与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充分发挥工商联广泛联系的独特优势,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广大非公制企业和企业家积极参与皖江示范区建设、技术创新试点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皖北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深入推进“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商会合作共建皖江”、“百家民企进皖北”等品牌活动,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载体,集聚更多要素资源参与安徽经济建设。二是协助党委政府,主动配合有关部门,不断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策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维护非公有制企业权益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确保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贯彻落实。三是探索建立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平台,总结交流非公有制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激励非公有制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加强品牌创建,促进非公有制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四是探索建立工商联教育培训、投融资服务、维权服务、人才交流服务、信息服务等服务平台和机制,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息、法律、融资、10
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服务,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支持和组织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加强同国外境外工商界和工商社团的交流合作,更好地为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服务。
(三)切实体现民间性,打造以促进行业协会商会发展为特色的商会品牌。工商联民间性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商联活动空间的大小和工作灵活度的强弱。有了民间性,一些行政部门不能做、做不好的事,工商联都可以做,可以起到政府部门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工商联的工作必须体现民间性。一是促进行业协会商会的改革与发展。工商联要主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大势,认真履行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切实加强业务指导和日常监管,指导和推动商会组织规范内部管理,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活动,积极参与制定行业协会商会政策法规,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宣传政策、提供服务、反映诉求、维护权益、加强自律的作用。要准确把握新时期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特点和规律,围绕非公有制企业比较集中的新兴领域,引导组建一批新的商会组织,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牵头协调作用,积极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组建投资联盟和战略联盟,实现抱团发展、联合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异地商会的联系与指导,为地方经济发展集聚更多力量。二是加强非公经济领域社会管理工作。当前,经济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利益格局加速调整,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劳资纠纷问题尖锐,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商联在协调劳资关系、促 11
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工商联要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其他有关企业方代表一道,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和调处劳动争议。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加快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员工合法权益,让员工更多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三是拓宽民间商会的服务职能。凡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小政府、大社会。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加快,政府要将更多的行业管理和地方公共服务职能退回到市场,转移到商会。工商联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探索商会服务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创造性开展为非公有制企业调解仲裁民商事纠纷、出具产品产地证明书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职称评定、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申报等工作。商会组织可以在充分发挥业内有效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引导企业联合发展、共办实体的形式,整合资源、嫁接资源,商会可以参股,从而解决商会持续发展活力和生命力问题。四是积极支持会员办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会员参与工商联工作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主动入会、服务立会、活动兴会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把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有机统一起来
资源型地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把环境容量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前提,把环境准入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把环境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把环境评估作为考核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依据。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加快发展。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作为一个生态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资源型地区,**省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因此,**省在部署“十一五”时期乃至整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发展时,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到战略目标的层面,提出了“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新**”的目标。
以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省依托资源能源优势发展能源原材料产业,在为全国发展提供能源服务、为**发展奠定经济基础的同时,也出现了地表塌陷、水资源枯竭、煤矸石堆积、植被破坏、大气污染等突出问题。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6个百分点,人均占有水资源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7%,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全省11个重点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个别城市在国家监控的113个城市中排名靠后。同时,由于矿产资源的长期高强度开采,加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生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严重。采煤破坏地下水资源,产生矿井水和煤矸石;洗煤、运输以及用煤发电、炼焦,又造成新一轮污染。而污染的加剧,又抑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交织在一起,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今后5年,**省既要保持经济年均10%的增长速度,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又要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5%,污染物排放下降40%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水污染物cod下降13%,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明显改善生态状况。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推进发展,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为此,应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在**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机遇,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教育引导纠正部分干部群众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轻视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倾向,以“人一己百”的精神应对黄土高原较差的自然条件带来的挑战,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扭转能源原材料产业污染严重制约发展的现状,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nbs
p;实现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良性互动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克服不顾环境承载力、在发展速度上层层加码的倾向,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把环境容量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前提,把环境准入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把环境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把环境评估作为考核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依据,努力实现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加快发展。
抓好“蓝天碧水工程”,改善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为了尽快使环保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坚决遏制生态恶化趋势,**省实施了以改善重点城市、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蓝天碧水工程”,要求通过5年的集中治理,明显改善11个重点城市建成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同时,明显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汾河上游河段的水质,确保饮水安全,并使汾河中下游河段的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保障农灌用水安全。有条件的城市和县城建成生态景观水域,形成清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加强大运高速公路两侧规定范围内的清洁绿色环保走廊建设,展现绿色**风貌。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调整产业结构,逐步降低能源原材料产业的比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对环境容量有限、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严格限制和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产业和项目,推动现有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尽快把排污总量控制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之内;对环境状况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重点发展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做到增产增效不增污;对经济相对发展不足的生态脆弱地区,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禁止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实行强制性保护。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矿井水、煤层气、焦炉煤气、高炉煤气、煤矸石的开发利用,培育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发展一批循环经济县(市、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使循环经济更直接、更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抓好预防、监管、治理工作,全面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加大污染预防力度,扩大防范范围,延伸防范领域,做好规划环评和区域开发环评工作,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重大决策环评制度;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把控制计划落实到基层和重点排污单位;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制度,强化对新建项目的环保技术要求。加大污染监管力度,加强重点排污企业的在线监控,禁止无证或违法排放;对饮用水源地要划定保护区重点保护,禁止新建排污企业;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认真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置等环保重点工程;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关停、搬迁、改造一批重污染企业,限期治理一批企业。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继续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抓紧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村镇绿化、厂矿区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六大绿化工程,努力建成多层次、立体化、城乡一体的生态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保护,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管护能力,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建立轻管护的局面。推进煤矿、铁矿、铝土矿等资源开采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促进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为载体,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及水源地保护、农村新能源利用、农业废物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启动新农村环保行动,提高农村的人居环境质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用战略眼光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实现环境保护由被动推进向主动推进转变,由就环保抓环保向环保与经济相融互促转变,由偏重于投入向投入与产出效益并重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向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转变。强化对环保产业的政策引导,制定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目标和途径,明确环保产业目录,完善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吸引内外资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保产业的科技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推进环保示范工程建设,加强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环保服务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环保生产、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举全省之力共建秀美山川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从现代化建设大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历史使命感,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正视现实、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党委要及时研究解决环保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支持人大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检查,支持政府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支持政协进行环境保护监督。各级政府要严格实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环保职责,依法加强管理,着力解决制约环境保护的难点问题和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全民参与,形成合力。广泛开展环保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使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行业组织以及社区组织的作用,调动环保团体和环保志愿者的积极性,开展绿色社区、学校、企业、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事业。
&nb
sp;完善体制,健全机制。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认真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抓紧完善地方性环保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明确的经济导向:建立和完善资源开采和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促进企业自觉减少排放污染物和保护环境;形成较高的技术标准:完善各行业、各领域的综合性环保技术标准,应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形成有力的行政约束:对于法律够不着、经济难见效、技术用不上的环保问题,通过行政手段加以解决。 
;严格责任,注重实效。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硬指标,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把环保目标和任务分解到每个市县、每个企业、每个,坚持定时向社会发布各自的完成情况,接受社会监督。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使环境质量有明显变化,让广大群众切实享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第四篇:浅谈课堂容量与课堂效益的有机统一1
浅谈课堂容量与课堂效益的有机统一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结合近三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反思自己教学生涯的成功与不足,对于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必要的。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老是按着设计好的教案逐一进行课堂教学,一环扣一环,可是有时进行到三分之二就到下课时间了,后面的环节就得等到下一节课再去讲,一节课不能完成设计的教学目标。有时一节课的内容需要两课时的时间去完成,这就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随着开全课程,开全课时要求的提高,以上的办法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我在想,课堂容量太大吗?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差吗?教师讲解过多吗?学生讨论时间过长吗?……通过不断的反思,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进一步课堂效益,必须重视教案修整,调整课堂教学环节,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不断向优秀教师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力争课堂容量与教学效益达到有机统一,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做好课堂容量与教学效益的有机统一,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在学校中健康成长,甘心做学生成长的阶梯,让学生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学生查找原因,想出解决困难的办法。我们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的细微变化,用关心和爱心为学生排忧解难。我班有个学生不愿意练习写字,上课爱做小动作,不专心听讲,考试成绩不理想,其他学生不喜欢他,家长也责备他,便产生了厌学和放弃思想。我就推心置腹,从学习成绩,家长期望,个人意志品质的培养等角度谈心,使他最后都有了很好的结果。关心爱护一个学生,就会影响一片学生。对于全班每一次月考之后,我都会找一些发挥不理想的同学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分析,有时鼓励,有时鞭策,使他们重新焕发斗志。还注重用班会、标语等形式激励学生、鼓舞斗志。我坚信古语所说的一句话:“只有信其师,才会听其道”。只有学生相信你、钦佩你,才会乐于听从你的教诲。我决心继续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在有限课堂容量内,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做学生的贴心人,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生。
二、正确处理好重点与难点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既有区别又是密切相联的。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材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所谓教学重点就是的让学生应知应会的主要问题,每一章的重点就是这一章的纲领。抓住了这个纲领,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教师必须抓住重点。难点是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到接受起来有困难的问题。重点与难点有区别但又有联系,它们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有区别的,有的章节重点
问题也是难点,有的是重点却不是难点,难点不突破,就影响学生对重点的把握。
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要做到:首先,讲课要突出重点。其次,举例要说明重点。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为了说明重点,要精选实例说明重点,对例子要精雕细琢,举例要恰当、简练,举例之后要进行总结,例子是为重点服务的。再次,深入浅出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中,有的重点也是难点,有的重点和难点还有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重点问题要让学生清楚明白,对于难点问题,要求教师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清楚,使学生易于理解,感到难点不难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在有限的课堂容量内,合理安排好重点难点的教学时间,就要求教师花大气力,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三、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一定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我们知道,外因是促使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有时可以起很重要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起决定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外因的作用,就要尊重学生,要把学生看成生动活泼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的探索者。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在教学中,既要给优等生充分施展能力的舞台,又要兼顾那些后进生,这就要我们老师是否能驾御自己的每一堂课,让自己的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目地的培养学习骨干,开展科目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识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等,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创造学习的气氛,培养学生学学习的兴趣。贯穿整个课堂的还要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指导学生改错,要求学生人人都有改错本,师生订正完答案后,让学生自己认为较重要的错题写在错题本上,仔细改正,不断提高。以学定教是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课堂上,组织交流环节中学生自学课文内容的汇报交流,重点探究环节研究解决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把朗读、体会情感、学习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有机融合在 一起。再如:读写结合,以阅读促写作。合理取舍,有限的时间里学最有价值的内容。课堂上,知识内容的学习,只教学生自己学不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方面的训练,新授内容的重视程度高于练习运用方面的内容;教师自行预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需要产生矛盾时,尊重学生的需求,研究学生的疑难问题。就像《崔峦理事长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在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要过于强势,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提出困惑和问题。要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用有效的指导和引促成阅读教学的高质量,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有的教师采取“一举多得”的方法,就是抓住教材中那些内涵丰富、“含金量”
足、训练价值大的字、词、句、段等,进行有效的点拨与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获。这就如同将那些重点的字、词、句、段等放进榨果机里,用力去榨,力求让学生品尝到它所有的滋味、营养。在有限的时间里,放大“金点”,让学生在几个“点”上获得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东西,以期达到一举多得。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功半事倍的。在有限的课堂容量内,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以教促学,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四、正确处理好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应用知识应层次化。掌握知识应该由浅入深,了解事物的本质,去发现事物潜能,去为人类服务,不能为获取知识而堆积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可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培养能力也可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把握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正确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要文本拓展要立足文本,文本是主体,拓展是延伸。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立足文本的立意、思想、语言等,围绕文本来展开,要超越文本,又要反哺文本,在此基础上超越文本,不能喧宾夺主,游离与脱离文本原貌精神实质,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必须以书本为依托,处理好语文文本学习和其他资源开发的关系,立足文本,不断拓宽语文学习和适用的领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设计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立足于学生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另外,在拓展式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独立拓展、勇于表达的个体感悟、积极思考、努力创造的热情。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跳一跳”可能到达的高度,即“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引导他们去搜索资料,去选择阅读,去实践活动,提升对文本主旨的感悟。
六、正确处理好培优与辅差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培优与辅差的关系。对优等生,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成为真正的火车头。对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心理不健康,学习基础不好等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学生,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指导。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下大力气把教学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有爱迪生。”这就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差生,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更多的爱给后进生。
七、正确处理好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教学与评价的关系要做到:评价要服务教学、反馈教
学、促进教学。在有限的课堂容量内,适时对教学进行评价,给予学生成功的快乐。
以上几种关系的正确处理,有助于课堂容量与教学效益的有机统一,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定出合理的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益,实现好教师角色。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宣洛小学 邮编:271028 电话:0538-8049189 单位: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宣洛小学 房元东
第五篇:企业发展与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统一(精选)
企业发展与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统一
我也是企业的一名员工,在此和大家所交流的内容,无非是使我们这个大家庭每位同仁少一分为自己着想,多一分为他人、为团队、为社会着想,多一分智慧,多一分开心,多一分幸福,多一分自我价值的实现,从此人生会变得更精彩。企业发展与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一脉相承、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了,员工的自我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员工自我价值实现了,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员工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企业是员工成就自我、成就他人、成就社会的平台,员工是企业的基本细胞,他们是一,而不是二。
公司发展了才具备财力和物力投向企业员工培训与员工职业规划。通过详细分析培训需求来做好培训规划。企同时考虑到岗位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也要对就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估,从工作分析、技能要求、经验要求、知识要求等方面来进行培训。企业培训、员工规划其实是企业最好的投资,所增强的绝不仅仅是点滴的提升,而是企业竞争力的跃升。如公司的职业技术等级评定,为社会化员工的职业成长搭建阶梯,是对员工个人能力及该员工在岗实际贡献度的评价。通过职业技术等级评定,首先可以使员工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及努力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满足个人的工作成就感,起到加速人才成长的作用;其次,可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内部平等竞争的环境,使员工能够正确对待与其他人的差距,产生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欲望,有利于造就 “学习型组织”;再次,职业技术等级评定是一种对优秀人才的选拔机制,实现员工能力与岗位的对等匹配,有利于对不同价值员工的差异化管理及优秀人才的保留。
这种以统一的职位等级体系为员工职位、薪酬、绩效、福利制度的再设计的实施成果,在企业内部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帮助员工进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搭建了成长平台;明确岗位与员工能力的对等关系,并通过岗位适配,在促进员工能力优化的同时,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内部公平感,稳定员工队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统一规范了营销服务等主要生产岗位的人员配比编制,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并为各地市搭建了一个统一的基础平台,便于今后继续进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管理探索。
在现代企业里,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是员工。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在能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出最大作用,是现代企业管理活动的保证,是管理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关键。企业文化是职工的灵魂和精神食粮,企业文化任何时候都必须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努力培养员工的文化认同感,通过树立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等途径,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精神上来,使员工真正明白企业追求的价值标准,进而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
人活着,不能仅仅依靠物质上的满足,精神境界才能让人生更加完满和富有内涵,历史上的伟人往往都是卓越的精神领袖。企业同样如此,企业具备了高远的目标和精神,员工才能在企业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个人发展需求通常有三种: 经济收入、成就感和未来发展。经济收入是个人稳定的根本保证,企业有了发展,自然就会有好的收入; 企业发展越好,个人收入也会提高,个人收入越好,在企业的稳定性就好。而成就感来源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随着企业搭建学习的平台和自身能力的提高能够解决了,就会产生成就感。获得成就感越多,员工的心态就越好,员工自己具备积少成多的心态,觉得个人对企业有一定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未来的发展不仅是企业的发展,同样关系着员工的未来发展。通常情况下员工都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意愿,员工要通过企业发展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发展。
作为企业的成员,首要就是把个人生命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的团队,让员工了解公司远景与价值观,认同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与企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不仅实现追求经济需求的目标,更在对于精神的追求中完善自我。每位员工能在公司文化和理念的熏陶下,逐渐调整个人的价值观,使之与企业的步伐一致,同进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员工同样依赖企业的平台。每个员工的价值是建立在企业价值之上的,脱离了企业的成功,自我价值的体现便成为空谈,同时,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们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拉动的关系,良好的企业文化必须兼顾企业与个人的价值观,认识到这一点的企业也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