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但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和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所得,我有以下几方面粗浅的认识。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语文就像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人文性就是这个人的思想、情感、气质、品味、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工具性就是这个人的高矮、胖瘦、体质等具有生物性特性的身体,它们当然有机融合在一个生命体之中的。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这篇课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课文中环境描写和桑娜心理描写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尽而感受到渔夫夫妇的善良,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二、多层次的读与悟彼此促进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例如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来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首先我让学生通过自读体会老人创造的“奇迹”,进而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等。再读文本体会一下,怎样才能读出“奇迹”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后,学生朗读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时,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那一座座青山,绿意盎然的图片,创设了情景,学生被老人用生命创造的奇迹所震撼了,此时,引导他们再次走进文本,学生的朗读更准确,更深情。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段落,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抓住这个语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如《青山不老》一课,我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真正是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引导学生感悟出老人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了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青山永远不老。激发学生美化家园,爱护环境的强烈情感。有层次的读与悟彼此促进,使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学得到较为巧妙的融合,自感效果较好。
三、注重读写结合
写的训练应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切入写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我感到,如果将读文与写作适时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时,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机的写的训练,或仿写,或续写,或记录点滴感受,形式多样。例如我在教学《穷人》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主旨,在教学最后让学生《以桑娜收养西蒙的孩子后……》为题展开合理的想像进行续写。这种训练既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文章的主旨,也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在教学《别让那匹马饿坏了》时,“我”推开了木板房的门,真相终于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也许还会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也许„ „ “我”在这一刻都会想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吧。要求学生写下来,学生兴致盎然,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我“对那位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语言是那么丰富,感情是那么真挚。《课标》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指导学生读写看起来工具性的训练,(如果硬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开来说),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写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了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这一论断的自我实践.用这种训练意识来引导学生,犹如天街小雨般的感觉.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育既要突显出人文性,培育学生的心灵,关怀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浸染熏陶,以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学生的人性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给学生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又要注重其工具性,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终身所需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机融合。是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美的极致。
第二篇: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之统一
铜陵县东联乡西埂小学
范美景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语文正为培养这些能力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里的语文素养既包括语文的工具性,也包括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只有学会了识字,才能进行阅读理解,语言又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识字本领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表达意思进而达到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因此,教学中我们仍然重视识字、组词、造句等能力训练,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句子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不能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情感的调动而忽略文本知识的训练。我们只有紧紧依靠文本教学,让学生有了字词句段篇的积累,才能培养学生语感,思维品质,学习语文习惯和方法,有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学生才能正确听说读写。
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我认为主要是讲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突出文化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熏陶,内心的体验,着重想像、直觉和创造性。我国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语言文字间蕴含人文性。教材中一篇篇情文并茂文章,一首首精美诗句无不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寄寓着作者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注意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独特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发挥学生创造才能,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主人。学生只要真正理解了文本就能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而语文又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就能激活学生生活的积累,情感的体验,语文教学就不难体现人文性。
三、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缺一不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重视工具性,会使课堂沉闷乏味,丢掉了工具性,人文性成了无源之水,昙花一现。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教学中如何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其实我们在制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就已经注意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都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而设计,前两个方面就体现工具性,后一个方面就体现人文性。例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通过让学生反复感情朗读理解作者怎样对钓来的大鲈鱼爱不释手。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我就充当课文中的“我”自言自语说着鱼的美,学生很自然用赞美、喜爱语气读出鲈鱼之美语句,之后我又说:“这么大而美的鲈鱼带回家会怎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说:“让妈妈高兴”。“红烧、炖汤”。“一家人吃的多快活呀!”有的甚至咂巴小嘴。正当孩子们想入非非时我又扮演文章中父亲的角色严肃地说:“把鱼放回水里。”孩子们立刻用文中“我”的语调喊出来:“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情感与文中人物已融为一体,他们就不难理解文中“我”情感变化了。随后我就出示填空题,还有后面几句难理解的句子。生活中的“鱼”。我说:“作者后来又碰到大鲈鱼吗?这里‘鱼’指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钱财、物、地位、名誉等。有人回答“美女”,班内立刻大笑,而我肯定说“对”。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东西对你诱惑大,而面对这些诱惑人的东西,没有一定的勇气和力量能拒绝吗?学生回答“不能”,从而学生理解了“道德实践起来需要勇气和力量”这句话的含义。这里学生不但明白了“引号”的作用,不仅用于引用别人的话,还有特殊意思作用,在这里学生经验、情感调动,帮助他们理解语言文字,但他们理解 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同时又形成了价值观,明白了在生活中要有拒绝诱惑的勇气,这样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虽然有的同学在课堂让一时不能感悟这句话的含义,但通过相互交流对话增强了感悟能力,帮助他们建构意义。这段阅读教学我认为让学生朗读理解词义、句子含义包括引号的用法,就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在朗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融洽谈话,体现了人文性,教学中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立足于语文是交际工具根本,充分发掘教材中人文因素,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言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一定做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三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从品词析句入手
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我们都知道,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学《颐和园》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的美和作者独到的写法,我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谈一谈昆明湖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进而让他们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昆明湖美的词句来。于是学生纷纷找出了“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等词句。接着,我又让学生议一议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引导体会了比喻的作用和“滑”一词的妙处。在这样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既帮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美,强化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引导学生感受了昆明湖的美,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将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以多种形式的读加以促进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读的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先让学生通过自读体会出长城“长”的特点,进而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成龙。”“一万三千多里”等。再读文本,体会一下,怎样读才能读出“长”的特点呢?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后,学生朗读的效果马上有了改善。这时,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长城的实景图片,创设了学习情境。学生被长城雄伟的气魄所震撼,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此时,引导他们再次走进文本,学生的朗读更准确,更深情。这种有层次的读的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化了对中心的感悟。使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学得到较为巧妙的融合,自感效果较好。
三、注重读写结合
写的训练应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切入写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我感到,如果将读文与写作适时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触摸春天》一课,我在讲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写下来,写出自己从盲童安静身上得到了启示,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好地理解,也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在老师创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言。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感情是那么真挚。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左权县示范小学 李丽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犹如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 “视觉”上的偏差;又如一张纸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体。在讨论“两性统一”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先看看什么是语文?然后再讨论“两性统一”的问题。
一、工具性:语文的符号特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符号,是人脑的思维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保证。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人文性:语文的文化特性
语文的“工具性”作为符号的工具属性,与“人文性”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人文情感。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正确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在学会使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应用符号表达思想感情,做一个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有思想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贡献。这就意味着它还要具有深层次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文化特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价值、文化传统、道德、情感、人性、人存在的意义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交流作用,任何人都离不开口语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会,更离不开书面语言的交流。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就是要学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交流能力。过去我们对于语言的交际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不够,但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积累语言。”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及人格培养上。所以语文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学科;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二者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语文教学不仅仅同各科一样要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务,而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通过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语言的性质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涵,语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历来讲求文道统一,即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凡是语言规范、内容科学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当然,作为语文教材必须要加以精选,教学时,其着眼点是在语文形式;而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社会、思品等,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内容。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是并不是抛弃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当我们怀着欣欣然迈进语文课堂时,却发现了许多的飘飘然,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如何在?课堂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体现。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理想的情境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我们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我们更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于一边,忽视对文本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性的体验。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同生共构,相得益彰,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五、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上还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何谓两者统一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对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的独特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这些都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中还会遇到的问题。
总之,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来自于我们对工具和人文的正确解读与准确把握,来自于我们对目前语文课堂的反思与创新,来自于我们在语文课堂实践中真正地将其融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大大提高全民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之我见
大悟县实验小学 李文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肯定语文的人文性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过去语文课上,老师把文本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审美教育,没有情感陶冶,没有心灵触动,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今,新课程标准情将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带学生步入人文语文的殿堂。那么,怎样尽快从过去单纯工具性的语文教学中解脱出来步入人文语文,并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
一、变理性语文为人文语文
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作为课程主要资源的教科书,以文选方式呈现,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而不是单纯的展示“工具”。只讲工具或把工具性强调过了头都与课程实际不符,更重要的是,确认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的教育功能。
1、弄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概念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工具性是就语文的形式而言,人文性则就语文的内容而言,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前者是逻辑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两者经过矛盾运动,达成和谐统一,积淀在人的意识里,才可塑造成 “立体”的人,高素质的人。过去片面强调工具性,在教学实践中的最大流弊是与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相结合,派生出大量枯燥、繁琐、重复、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的机械训练,学习行为具有“工具”的某些特征,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天长日久,确实产生了铸造“平面人”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的定义用“交际”一词为“工具”定性,交际的工具只能在交际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参与交际者的主体介入,强调教学中的互动交流,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又是带有强烈的主体色彩的、灵动的、有悟性特征的媒体,对掌握和使用这一工具的人,具有发展和调适功能。因此,即使从“工具”的意义上切入教学,课堂教学也应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变理性语文为人文语文。
2、语文教师要具有人文意识,让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落到实处。
首先,语文教师要改革自己的观念,跟上潮流,与时俱进。语文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一方面必须传播科学知识,推动科学进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另一方面必须弘扬人文精神,推崇人文价值,发展精神文化,促使人文精神的昂扬。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文化品位。一个有功底、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决不以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选择为本,他深知,真正的教学内力取决于他读书的质量与数量。教学方法是常教常新的“流”,知识内功才是永远不息的“源”。不应满足于只做教书匠,应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高品位的领路人,用自己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创造的教学言行将学生带入人文殿堂。
3、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不断塑造美的自我。
对学生而言,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审美体验中不断塑造的自我。语文教师应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适度宽容,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充分激发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前提。我们要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展现其个性,用自己的思想、生活去感受作品。教师应做学生的引导者,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引导学生,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想象的空间,用真诚的人文情怀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用平等的心做他们真正的朋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神,从而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这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本质特点的具体反映和价值追求!
二、变课本语文生活语文
长期以来,语文课本一直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一度为教学和评价的标准尺度。这种对教材的顶礼膜拜,最终导致学生总是生活在书本和现实的双重世界之中,其实,现实世界是语文的丰富源泉,学生学习的语文也只应是生活语文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这样看来,课本无非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一座平台。所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
中,怎样才能从课本走进生活呢?语文课标“施实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为实现其要求,教师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可增设“语文大世界”这一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需求设置课时,或每周一节,或每月一天。其课程内容来自图书、报刊、电视、电影、广播、网络,来自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等课程资源。其课程形式可以归结为:
1、专题研究:可搞“专家工程”。在高年级中广泛进行此工程,涉及的范围很广,研究的领域很大。根据地区、本校、本乡镇可确定如下专题:“孝感市的动植物”、“孝感市的城市规划”,“孝感市的社会治安调查”、“××村的经济收入”、“×村民的学历状况”、“××村老年人状况”、“孝感市环保调研”………
2、语文活动:可定期搞,如:故事会、赛诗会、演讲会、读书活动会、作品欣赏研讨会(名家名篇或学生自己的成功之作)等语文活动。
3、建立文学社团和语文专题组:如先锋社团、时事报道社、散文诗社、语文板报组、广播宣传组、图书互助组、影视主评论组,这些组织为爱好文学的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场所,为语文教学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在语文大世界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者都可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经常充溢于学生心中,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让“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赖的,任何一方皆不可孤立存在和发展,两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语文教学注意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我们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语言文字,离开了“工具性”来谈“人文性”,有水无舟,寸步难行。现行新教材和教学的“人文性”非常突出,而“工具性”要求则相对忽略,致使不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字连篇。试想,如果学生字不认识、不会写,词不懂意思,课文读不流畅,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就变成了空架子、花架子?等到某天蓦然回首时,人文性的博大精深学生也就无法体会。有专家说:“语文,语文,学语学文。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平衡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平衡。”我们不能以突出人文性为借口,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我们应在兼顾语文教学步入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应在着重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注意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列宁说过“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是课程改革要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了确保语文新课改成功进行,我们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深入地研究,冷静地思考,准确地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课改朝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