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天之骄子”的失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2009年,重庆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2.9万人,比2008年增加1.7万人,增幅为15%。截至2008年底,全市2009年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14.9%,比2007年同期低4.2%。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空前的困难和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09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人依据所谓的“常数法则”来否定扩招与就业难的联系。常数法则是指:适龄青年(18—22周岁)的总人数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其数量是不受外界影响而变化的一个常数。适龄青年的总量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不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存在就业问题。因此,扩招与就业难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而且,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大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工作都谈不上体面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
——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他山之石:国外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逐渐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普及带动了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随之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西方国家政府的广泛关注。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西方国家摸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方面,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1.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发达国家通常由政府出资,在一些部门创造就业岗位。如法国推行的“青年就业计划”就是由政府出资,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性的就业机会。“青年就业计划”的有三类青年人:一是18到26岁的无业青年,二是30岁以下的残疾青年,三是26岁到30岁无职业且不享受某些失业救济的青年。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具有两个特点,即“社会公益性”和“新兴或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如助老助残、家庭服务、环境维护、教育辅助、治安辅助、新技术推广、文体活动以及一些有关的协会。在5年内受雇用青年可享受最低工资80%的待遇,由国家提供财政补贴。据统计,“青年就业计划”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有35万个。
2.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用青年失业者。欧盟许多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给雇用和培训青年的公司提供经济补助。例如,意大利的私营企业每雇用一个长期失业青年,国家每月给予60万至80万里拉的补贴,补贴期限为6个月。在意大利,企业雇用的失业青年数量占就业青年总数的25%。法国政府也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对那些聘用应届和失业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对其社会福利分摊金及一些税收予以免除,并且视情况按聘用大学毕业生人数给予一定补贴。
3.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地区,缓解就业压力。希望到大城市和条件优越地区就业是各国大学生的普遍倾向。为减轻这方面的压力,各国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加拿大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生活条件艰苦、但需要人才的欠发达地区工作,并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地区工作,并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地区工作,采取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常见的作法是减免学生的贷款。
4.积极鼓励学生创业。
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仅风险投资资金充足,而且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更是一应俱全,因而增加了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此外,美国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印度政府自1993年起实施了一项针对18—35岁城市失业青年的就业计划,政府资助7500卢比帮助失业青年创业。
(二)学校方面,面向市场办学,使人才培养更有实效性
1.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受欢迎的人才。日本和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方式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培养的学生很受社会欢迎,就业率甚至比许多名牌大学还要高。例如,日本电子专科学校和加拿大圣力加文理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的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就很受社会青睐。
2.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推行“二元制”教学模式,即学生学生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该模式的实施获得较大成功,不仅成为使德国新产品、新工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条件,被称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而且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如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而且70%左右的毕业生是被培训企业留用。目前,该模式已扩展到普通高等教育领域。
3.广泛联系企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英国高校与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日本各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主动上门走访企业,积极扩大就业渠道。例如,京都外国语大学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并掌握其翔实的资料,方便毕业生了解和选择。加拿大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方面巩固与既有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扩大交往范围,经常采取早餐会等非正式方式积极发展就业合作伙伴。
路在何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一)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按照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反过来说,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具体说来,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左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增长优先论”,片面注重GDP的增长,注重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增加就业的作用,将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人为地割裂开来。鉴于此,建议:
1.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导向,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应当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独立目标,而不能被淹没在经济增长目标之中。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和政策效果的评价,应该把就业问题的解决放在优先位置。这有利于克服过度追求GDP目标的政府动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实践证明,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不是尖端高的大企业,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凡是大企业多的地区,就业压力反而较大。我国的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扩大就业,必须更加重视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对于第三产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政府在投资及招商引资时,不能光盯着高精尖项目,制鞋、服装业、第三产业也都要注意引进、发展,既发挥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又解决就业问题。当然,我们高度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并倡导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并不意味着把就业置于经济增长目标之上。实际上,树立就业优先原则,本身就包含着把经济增长置于政策优先序的重要位置,以及作为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的意思。无论就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还是从其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来说,经济增长目标绝不可以放弃。但是,理论和发展经验都表明,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反而可以保证经济增长,相反则不然。
(二)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各级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具体包括: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
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3.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如重庆市规定,今年开始连续三年,各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按本单位职工总数的5%左右聘用高校毕业生(目前测算每年可接收毕业生3000人左右)。
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三)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把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
1.要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坚持有保有压,适度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鼓励、引导、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的合理分流。
2.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有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4.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四)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不要轻易裁员;另一方面,要努力吸纳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切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当然,政府也要切实承担责任,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使他们尽量不裁员,并力所能及地吸纳大学毕业生。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的用工成本明显提高。这对于本已比较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来说,短期内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如企业在招人时,比以前会更加谨慎。企业要用人,又怕不好用不能解雇,有时候干脆就不用了。鉴于此,可以考虑让企业采取岗前培训、见习等方式尽可能多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
第二篇: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科学、合理地配置大学生资源是实现国家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大量错综复杂、相互渗透的因素交织而成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形成了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自2002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显现出来。一方面,国家自1999年高等教育实行大规模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了。它把大学生就业难题推到我们面前,并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09年即将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值得深入分析。温总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大学生谈话中讲到,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要研究一整套措施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具体提出以下措施:“第一,一些重大的科研专项吸纳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生参加:第二,一些大型企业尽管有困难,一定还要洗手、留住大学生和研究生,留住有真才实学的技术干部:第三,学校的科研专项可以用于吸纳学生参与研究,延长他们在学校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时间,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还为今后的实践打下基础:第四,总还有一部分同学,可能要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完全相符的工作,但是暂时的现象,我们不希望这样做,因为岗位很紧,所以你们先找到工作,解决生活问题,然后随着我们经济复苏再调整工作。”
当然各地政府也应出台相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创造就业岗位、组织招聘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的补助政策、开放户籍管理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开展就业指导、实施就业救助政策等等。
然而各地政府和相关单位也必须建立和完善区域的人才需求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注重大学生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和职业决策。
我们也因看到适应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各类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办学格局;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紧缺人才。”
近期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分析。
1:区域人才一体化趋势明显。区域经济与区域人才一体化存在着相互推动,共同发展。2:订单培养,实训与就业相结合效果良好。3:人才派遣成为大学生就业方式。4:多次就业代替一次就业成主流。5:内外职业生涯匹配与兼修。6:职业生涯规划成就业指导新模式。7:就业力培训将由学校,社会共同承担。8:事业主导性的就业思想将会成为主流。9: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量矛盾加剧。10: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就业趋势是劳动力市场对专科、本科毕业生的容纳能力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专科)就业形势稍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层次、能力要求也越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对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需求越大。由我国各地区,省、市经济发展程度和结构分布形势可知东部区域劳动力市场容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最强,西部区域次之,中部区域较弱。例如:2000—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分别累计为366.81万人、234.81万人和159.32万人,同期东、中、西部区域就业人口规模增加值分别为1814万人、500万人和816万人。
教师是未来几年比较好就业的职业,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较低国的教育水平还处于状态,特别是农村等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更是急需教师。测算,教师队伍缺口也将达到11万人。总之全国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师资缺口达120多万人。软件人才:作为IT领域内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中国对IT专业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软件人才的缺口是每年35万人以上,而这部分人才如果靠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不仅数量上难以补缺,更远远满足不了我国软件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医药人才急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人口结构的比例也决定了在未来几年内我国还急需大量的医生和护士。特色突出、“人职匹配”的专科毕业生,如海运、高级护理等专业和有高级技工技能的毕业生也都供不应求。
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解决。
1:调整心态,转变角色。走出学校,迈向社会就是一个很大的角色转变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心态作出正确迈出人生关键的第一步。2:转变就业观念,为谋求合适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3: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和择业标准(择己所爱、择己所需、择己所长)。4: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毕竟是物竞天择,适则生存。毕竟是优胜劣汰的嘛!5: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正确面对挫折。挫折是一种鞭策和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它能促使我们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成功者和开拓者!
班级:10211
姓名:王建军
学号:24
时间:2010年12月30日
第三篇:技术能手是宝贵人才
人民日报》不久前推出“能手榜”专栏,展现各行各业“能手”、“能人”的风采,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在这个栏目“露脸儿”的,既不是商界名人,也不是影视明星,而是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有导弹发射“金手指”美誉的卫爱平,从军34年,先后80次随潜艇出海执行任务,发射各型导弹20枚,组织导弹发射80枚,没发生过一次失误。“逮住天下第一鱼”的古生物学家舒德干,常年从事着枯燥无味的工作,在默默无闻中不断发现和创新,给国家带来荣耀……正如该专栏“开栏的话”所言:“大至导弹发射,小至护士打针,凡技能精熟,且成绩显著者都在介绍之列。”“能手”者,具有某种技能、对某种工作尤为擅长者之谓也。同样的工作,能手做起来更为精细;同样的问题,能手考虑得更为周到;同样的难题,能手处理起来更为巧妙。有人说,能手是成就事业的中坚,是开拓创新的骨干。应当说,这话并不为过。能手如此重要,却往往被人忽视。在陈旧过时的人才评价标准的影响下,有技能的人才社会地位较低,经济待遇较差。有的地方“官本位”盛行,没有能手的一席之地;有的单位喜欢那些吹吹拍拍的“混混”,对专业人才和技术能手的态度是:干活时“重要”,平常时“次要”,表彰时“不要”。这样一些片面认识乃至错误之举,虽说只在少数地方、少数单位、少数部门存在,却伤害了能手们的心,既不利于能手的健康成长,也助长了庸俗之风。一些择业人员不愿当一线技工,一些跨出校门的学子不屑于到企业一线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近年来,高技能人才正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越来越多的“能手”开始享受殊荣,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单位已认识到“能手”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让他们发挥作用、施展才干。去年夏天,中央首次邀请高技能人才与专家一起到北戴河休假等,表明中央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视。在受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名单里,人们见到了更多“能手”的名字。而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也陆续出台相关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才的举措,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茁壮成长的社会氛围。对待能手的态度,反映着社会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过去相比,新时期的能手大多从事着高、精、尖的技术,而且不少具有“不可替代性”。这说明能手的“含金量”比过去更高,培养一名“能手”更为不易;也说明我们的社会亟待加强对技术能手的呵护和支持。让他们全身心地为国家做贡献。同时,如何宣传好这些能手,弘扬他们的事迹,也应当引起重视。技术创新是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技术能手是技术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新工艺的推广,新技术的推出,产品质量的保证,工作效率的提高,这些都离不开技术能手。有资料表明,一个国家拥有数量较大、素质较高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通常具有较高的水平。那种认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技术能手越来越不重要的认识是错误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专业人才和技术能手的尊重。我们应该在全社会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技术能手是宝贵人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支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使我们的社会涌现出更多的技术能手。
第四篇:企业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企业要发展,员工是主体,人才是保证。国以才而立,企以才而兴。没有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就没有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没有全员素质的整体提高,就没有企业的全面上水平。” 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党委书记张贵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感而发。
近年来,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司初步建立并完善了培训体系、读书体系、自学体系、学术研讨体系和技能竞赛体系组成的学习体系。即围绕公司发展目标和“继续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工作重点,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开展培训计划;结合公司发展的焦点、热点问题,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多场专题讲座;规范公司统计、会计、计算机、写作、储运和质量七个专业学会的设置与管理;认真筹备技师考评与技能鉴定工作;倡导推行“一日一题、一周一练、一月一考、一季一赛”的“四个一”岗位练兵活动。目前,公司60%的储运员工一人多证,中、高级工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61%。
在队伍建设中,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为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力改善基层员工生产生活条件。今年以来,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着力改善了职工就餐条件和交通状况,对公司机关、兰州、宝鸡、玉门等分公司的餐厅进行了改造,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伙食质量和就餐环境。为公司机关、兰州分公司、玉门分公司、宝鸡分公司配置了通勤车,改善了职工的交通条件。在关心职工健康方面,对电工等特殊工种每年进行体检;按期为职工发放工作服、工作鞋等劳动保护用品;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并将其纳入考核,对职工带薪休假达不到80%的单位扣除其业绩分值。在改善办公环境,提高居住水平方面,针对各地生活小区分布零散、周边环境差、配套设施状况差、住宅面积小、运行费用高的特点,本着“精简、集中、改建、提高”的基本思路,按照集团公司有关职工基地建设的精神,力所能及地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对玉门分公司、青海分公司进行了住宅、办公整体搬迁,实现了几代员工“下山”的夙愿。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对多年来形成的安全生产管理思想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提炼,提炼出了“以人为本抓安全”、“安全大于天”为等安全文化理念,精心编制了公司《安全文化手册》下发每一名员工学习。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竞赛、反“三违”合理化建议、安全演讲等活动,营造了“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和“让我安全,我要安全”的浓厚氛围,广大干部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得到了加强。
如果没有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要把效益搞上去,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党委一班人的深刻体会。多年来,公司党委时刻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形成了 “家有大事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处理后事必访”的“三必访”原则。
现如今,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已形成用机制激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营造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目前,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员工平均年龄37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445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123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二季度,公司选送38名骨干和后备干部,在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举办了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其培训班规模之大、人员之多、时间之长、内容之广,为公司历史之最。
“企业文化建设是用先进科学的思想和文化理念武装职工头脑,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方
法。” 张贵生介绍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认真宣传贯彻《销售企业文化手册》知识内容,学习、讨论企业理念、行为准则,同时从公司发展的新要求、文化推进的新理念出发,将这些理念变成切合公司实际的制度和规范,认真落实在工作实践中,制订《西北公司员工手册》,致力于构建公司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管理需求、体现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为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撑。近年来,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连续五年被国家和甘肃省授予“守合同,重信用”单位,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优秀企业形象单位”。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60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 “安全生产大于天”的安全文化、“十不准”的廉洁文化、“比知识、比技能、比素质”的班组文化以及“同心、同向、同步、同力、同荣”的价值观等较为完善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这标志着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步入了一个成熟发展时期。近两年,公司选送6名同志参加全国高中级企业文化管理师的培训,有两名同志取得了高级企业文化管理师资质,4人取得中级企业文化管理师资格。
在加强企业文化载体建设中,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补充调整了书法摄影协会机构和人员,开辟了职工文化长廊,荟萃了职工书画、摄影等艺术作品70余幅,展示了员工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庆祝公司成立60周年期间,出版画册和回忆录,宣传、弘扬公司历程发展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顺,百事兴。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了思想,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力量,为企业和谐的生产、经营和正常的工作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精神动力。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田玉军高兴地说,今年以来,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各项工作稳步提升,1至6月份辖区原油加工、成品油产量分别增长9%和9.4%,配置油品达1097万吨,增幅9.5%,吨油现金营销成本同比降低2%,员工队伍空前稳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企业发展后劲十足。
第五篇:最宝贵的是生命
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句话,是保尔发自内心的感想。是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有很多人却不懂得去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但没有珍惜生命,还因为一起又一起的交通事故而丧失了性命。
生活中交通安全与我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就像我们的朋友日日夜夜地守在我们的身边,教育我们,劝戒我们。生命是宝贵的,人的一生就只有一次生命,因此我们应该珍爱生命。而注意交通安全也是珍爱生命的一部分,有许多人认为,闯红灯、酒后驾车、开摩托车不戴头盔、开汽车不系好安全带、开车打电话、疲劳驾驶……虽说这都是些小问题,但是许多交通事故都是由这些小问题而发生的。
上次,我与家人出去逛街,一辆摩托车翻倒在一辆大货车之下,摩托车上的司机和乘客都受了重伤,都是头部受伤,只因为没有带头盔,这是一起严重的车祸,再加上大货车闯红灯,就这样,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发生了。
有些人认为这些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当天有霉运,倒大霉;还有些人认为,那是看你平时有没有拜神,拜佛,祈求上天保佑你平安;更有些人认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上天安排的……其实,这些认为都是错误的,都是迷性的说法,真正的原因是,人们没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都违反了交通规则,因此,这一起有一起的交通事故,其实都是人们亲手制造的,却又是亲自经历的。
上帝虽然是公平的,但也是吝啬的,他只给人们一次生命,只让人们拥有一次生命,在这一次过后,人们就再也没有生命了,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而珍爱生命的基本就是要关注安全,保护好自己的安全。
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一起让自己的生命之花更加鲜艳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