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以“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为新的思想武器,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落实三个代表。
一个大学生爱国的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爱自己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这更是对我们青年大学生的殷切希望,我们要努力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不辜负党的厚望。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我们正处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黄金阶段,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我们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提高思想和理论水平,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自己勤奋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体现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
我们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社会公民中比较有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先进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责无旁贷的要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弘扬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力争做“四有新人”`有文化的大学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丰富内涵,抓住了执政党和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学习研究、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也才不愧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的大学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相互联系是什么?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的革命因素,是每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它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以及人类总体历史进程及其趋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以后,我国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但是,由于新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我们的底子薄、基础差,所以,虽说先进的社会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这一制度。这一严酷的现实,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党要想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就必须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新的世纪,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从指导思想和精神文明方面对我们党提出的新的要求。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要使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分的、自由的满足,但西方社会的现实已日益暴露出一个问题:许多人在物质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迅速上升。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面临着另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发展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已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而人素质的提高,需要先进文化的培养和熏陶。作为一个领导着近13亿人民的执政大党,中国共产党深深懂得,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是自己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更是13亿人民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离开了这面旗帜,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会失去方向。新的世纪,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新的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共产党人从来不忌讳“利益”二字,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共产党人所讲的利益不是某个人或某集团的利益,而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以及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和共同富裕。所以,任何时候我们党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新的世纪,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的思想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和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保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归宿和升华。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三者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集中体现着党性要求的根本点,其实质是永葆党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就是把经济、文化和人民利益辩证地统一起来,并且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敢于打破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障碍;调整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敏锐的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体现。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思想既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纲领,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上看,一方面,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得到蓬勃发展,但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却遭到了重大挫折,而在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却又能蓬勃发展。面对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我们党有必要加以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巩固和加强自己。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世界格局日益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也在加快。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我们又面临着解决各种社会利益冲突和增强自身防腐拒变的考验。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之下,如何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突出地摆在了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面前。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正好解决了中国共产党这一跨世纪的难题。“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就是把经济、文化和人民利益辩证地统一起来,并且作为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敢于打破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障碍;调整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体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旨在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为我们党树立起一面思想上精神上的大旗。新的世纪,我们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就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新的诠释,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世纪里活的体现,也是党奋斗目标的最终归宿。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自始至终都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总之,“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是新的世纪里党的建设的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根本要求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能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不断满足人民各种利益需要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工程,它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围绕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人民利益三位一体,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三个代表”思想正好是以这三点为中心,对党自身建设提出了内在要求。党的十五大明确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个代表”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辩证的统一性。
第二篇:大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折射
大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折射,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调查中我们看到在校大学生道德素质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整体来看由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由于思想观念的延时性、制度建设的滞后性、青年对社会变迁的敏感性以及青年的易塑性,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列如他们在面对新道德问题时,会因社会准则是否明晰、新的领域是否符合时代发展以及个体道德是否高尚等因素,对某些问题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区。从而出现上表中提到的各种不道德行为,对此我认为大学生应由注重道德知识的认知,到注重个体道德行为的培养,再到注重个体道德能力的综合培养和提高。
而且我们所在的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应该把提高我们的素质修养,及道德情况增加到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融汇到我们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校学习是我们一生中的宝贵时光,我们应当抓住时间的尾巴,珍惜在校的时光,在学校中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努力杜绝任何不道德的行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我们还可以号召大学生通过道德环境的熏陶、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我们所谓的号召不是空洞的去贴标语,发传单教学讲座等方式,而是号召大家从自身做起,如果每个人都不做道德素质低下的事情,那我们所处的环境就会自然变好,环境的渲染可以使每个人不好意思去做一些不文明的事情,比如说如果在一个一点废纸都没有的教室,我们就不会忍心去制造垃圾。如果我们在一个掉下针都可以听见的教室,我们就不会去制造噪音。大家同在一个和谐高尚的环境里,每个人就会自觉的去维护和维持;各类高校也应该重视道德素质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道德提高的必要性以及方法材能够更好的构建和谐环境。
第三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国先进文化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既不同于封建主义文化,又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突出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在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增强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群众路线、坚守传统文化。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人,是文化成果的创造者、享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坚持群众 路线,我们应当结合实际,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入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扶持文艺创作、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让群众感受到中国的文化魅力,更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受到了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帮扶精神等等。还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比如,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正如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求真务实不忘初心。1941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党校校训——“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什么时候实事求是多一点,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一点;什么时候背离了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就会遭受挫折。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政治上坚定,事业上才能成功。我们要恪守“求真务实”真言,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以理论和业务“两把刷子”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保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我们党历经千辛万苦,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关键还在于实事求是、不忘初心。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们 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坚定民族自信,发挥我们的优势,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历史实践证明,文化自信能以其巨大感召力增强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能增强每个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升腾起砥砺奋进、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共同编织美丽幸福富饶“中国梦”的雄心壮志。重拾文化自信,中国人已经在路上;再造伟大复兴,就在不远的将来。
第四篇:青年是国家的未来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生活中富有创造性的群体,进入企业,青年更是不可被忽视的一支力量。在企业中,如何有效地发挥青年员工的先锋作用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关键。
一、青年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年是企业的新生力量,其良好的状态与面貌新生力量使企业一直充满生机和活力;青年人无所畏惧、不断超越的精神,能为企业不断赢得发展的新机会;青年是企业发展重要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更是企业中促进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一支生力军;从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观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企业总体价值取向及发展趋势。可以这样说,青年的成长决定企业的成长,青年的发展决定企业的发展,青年的未来决定企业的未来,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企业的未来;谁把握青年,谁就把握企业的命运!
当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流。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当企业的规模、生产、技术、资金、产品都处于同一个竞争平台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正逐步走向人才竞争、文化竞争的平台。无论从横向看其他先进的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经验,还是纵向看其他先进行业管理经验,都可以看到,“人才强企”已上升到企业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正面临大量人才流失的尴尬境地,外来人才引不进,企业内部人才留不住,以致形成企业技术型管理人才缺位、高中级人才难与企业资质相匹配,导致人才链断缺、人才阶梯难以形成。因解决不了人的制约,企业管理跟不上,加之建筑市场过渡竞争带来的恶性竞争,企业生存环境恶劣,举步维艰,从而限制了人才的成长与发展,陷入相互牵制的恶性循环圈中。
二、青年人才在企业中发展面临的窘境
对于青年人来说,不压重担难成才,少压重担晚成才。一旦让青年感到没有发展的机会,才华得不到施展,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进而失去工作的热情,有句话说:当你热爱你的工作时,你是工作的主人,当你憎恨你的工作时,工作是你的主人。青年人极富进取心,胸怀成就一番事业的热情、信心与力量,很容易满足;但同时由于青年的多变性与不稳定性,他们也极易受挫折、受环境的影响,从而远离自己的人生目标。
当前,传统的国有建筑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进入建筑施工行业的,多是大中专毕业生。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这部分毕业生从踏进公司起,就进入生产第一线施工现场,面临工资低、积蓄少、购房、结婚、生子、提升学历等各项实际困难,面对现实生活巨大的利益反差,极易产生落差感和困惑感;同时,建筑行业流动性强,工作环境差,有的项目工地甚至荒无人烟,信息闭塞,青年与企业、青年与领导、青年与青年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很多青年对企业管理流程不熟悉,对企业远景发展目标不了解,对企业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关注,欠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尊重,心境会感到压抑,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工作的兴趣,更谈不上对企业的热爱与忠诚,对企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如何有效发挥青年在企业中的作用
如何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企业应结合拓展经营渠道的实际,研究青年的知识背景、工作优势和个人兴趣爱好,研究企业发展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以青年需求为依据,体现以服务求凝聚,以服务谋发展的思路,为青年的成长铺路,做青年成长的阶梯,做青年思想进步的朋友,做青年建功立业的后盾,做青年合法权益的代表,培育青年的思想、行为、习惯,成就青年的性格和命运,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
1、加强文化建设,塑造青年特质。加强青年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强势推进,大力实施青春建功行动,并将其纳入企业文化创建发展战略之中,放到企业改革发展工作大局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格局中去考虑和推动。青年文化建设要注重营造氛围,实施理念灌输教育,强化青年企业文化理念,赋予每一种思想、理念以具体的内容,强化青年企业主人翁意识,优化青年职工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培养自强的企业精神
和团队精神,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中,增强自觉地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建设的意识;要以提高青年职工业务素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团队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引导青年从各自的岗位要求出发,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整合资源,整体推进,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吸引各部门和各方人士参与青年文化建设,建立和形成开放的工作机制,以此保证企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2、完善组织载体,突出青年地位。
中建三局股份钢结构公司注重以青年突击队为组织载体,充分发挥青年作用,使有为青年脱颖而出,在团队中乃至企业中赢得重要地位。青年突击队是围绕企业的急、难、新、险、重任务开展活动的,突击条件差环境艰苦,属重体力或强脑力劳动。青年突击队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先进的劳动性组织,是青年人成长的熔炉,既要出经济效益又要出人才效益。自创建以来,青年突击队以激发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促进突击任务高质量的圆满完成为中心开展活动,从而达到增效增益、建功育人、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在施工企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施工企业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先锋队,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3、实施全面培训,引导青年成才。
企业对于青年的培训,一是要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改变重视学历教育为重视能力培养、技术培训,开展以能力教育为基础的培训,引导青年岗位成长,把青年的学习热情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培养青年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二是要鼓励青年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提升学历,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获取比较完全和比较广博的知识,不仅要精通本岗位的的工作,还要了解其它岗位的工作,以利于交流和协调,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整体工作的发展;三是引导青年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的观念,注重青年战略眼光的培养,使青年胸怀更加宽广,视野更加开阔,自觉努力学习掌握一切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向的新事物,了解知名企业的管理方式及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推动青年努力学习,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
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要只停留在单一的传统活动上,搞活动招数要多、花样要多、有创意。二是开展竞赛活动,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叫的响、做的少,更要克服“一阵风”作风,使活动有声有色,有始有终,取得良好效果。三是要克服形势主义、注重实际意义。只要我们多动脑子,多想法子、多出点子、多培养,积极创造性的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就一定能使青年朝气蓬勃地活跃在一线,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青年的先锋作用。(作者单位:中建三局股份钢结构公司)
第五篇:青年是国家的未来
团课必学内容有:《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与中国科技大学师生代表交流座谈时的讲话》等关于高校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亲切关怀青年发展、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多次出席青年活动,与青年座谈交流,给青年回信演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日前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对青年提出殷切期望,要求广大青年充分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内涵丰富,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出发,站在战略高度和时代前沿,把握世界大势和历史经验,对如何认识青年、青年如何成长成才、如何教育引领青年、如何发挥青年作用等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统一、世界眼光和中国视角的协调并重,是引领当代青年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推动青年事业进步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在新形势下把握青年脉搏,引领青年发展,做好青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执政的最大优势是赢得青年,执政的最大风险是失去青年,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在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远大理想、充满蓬勃朝气、勇于创新创造的先进青年,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成立95年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着眼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深刻阐述了当代青年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3年5月4日,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总书记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在2015年7月24日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这些论述,是总书记对中国青年历史责任的新定位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青年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望。
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基本观点,丰富和创新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指明了青年成长成才的前进方向和科学路径。总书记在与青年交心谈心中多次指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从2013年至今,总书记先后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回信、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给“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回信,勉励他们在基层实践中增长才干。选择给志愿者、大学生村官、西部支教毕业生等基层青年代表回信,体现了总书记在基层实践中培养青年的思路和理念。总书记特别重视和关注青年在实践中成长、在基层成才,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道路标注了时代坐标和基层导向,打上了艰苦奋斗底色。正如总书记所言:“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让青年成长成才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目标。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总书记对青年提出“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五点希望”。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总书记对青年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在2015年7月24日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总书记对青年提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十六字诀”。从“五点希望”到“八字真经”再到“十六字诀”,是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有关当代青年成长成才论述的集中体现,既体现了党对青年的一贯要求,又深刻揭示了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坚定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核心灵魂,练就过硬本领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牢固根基,勇于创新创造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矢志艰苦奋斗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锤炼高尚品格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立身之本。“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是实现“五点希望”的重要途径。“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十六字诀”是对“五点希望”的进一步拓展和升华。
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实现中国梦与中国青年运动、当代青年发展的关系作了清晰、深刻的阐述,强调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既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青年实现全面发展的最好舞台。青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一支最为活跃、最有生气、最具创造性的力量,蕴含着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强劲能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青年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群体,也是大有可为的中坚力量。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青年树立共同理想,中国梦的实现就会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青年坚持共同奋斗,中国梦的实现就会获得更加广泛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青年,也成就青年,让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壮丽青春,实现人生价值。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青年总是鲜明地表现出正在发育成长中的自然人与社会性正在形成中的社会人的两种特点。一方面,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另一方面,青年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分辨能力弱,表现出可塑性和未来性的特点。因此,青年要想实现社会融入、自我发展,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撑,也需要坚实的现实根基。中国梦是承接历史、深入思考现实和未来提出来的,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之中,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为当代青年选择和树立人生理想提供了社会基础、现实规定;所坚持的中国道路、所弘扬的中国精神、所凝聚的中国力量,为面向青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内容;所具有的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为青年选择和树立个体理想指明了方向和参照,有利于激发当代青年勇担责任的群体自觉和个体意识。
总书记对如何用中国梦教育引领青年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要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
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青年肩负着共同的责任担当,是推进全球治理的可持续力量
对人类社会而言,青年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共有12亿青年人,其中87%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更是数十亿青年的基本权利和共同诉求。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准确判断当今世界发展趋势,高度重视青年在全球治理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多次发表了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世界的未来”的重要论述,强调青年在国家沟通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勉励全球青年认识到他们在全球治理中肩负的共同的责任担当,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书记多次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青年是播种友谊的使者,是友好关系的建设者,是深化合作的推动者。拓宽青年发展的国际舞台,发挥青年在国际交往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青年,把国际互信基础从青年抓起是总书记对青年工作的重要贡献。2013年3月23日,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也是中俄友好事业的未来。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中俄青年接过中俄友谊的接力棒,积极投身两国人民友好事业。2013年9月7日,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指出,青年是民族的未来。青年是人民友谊的生力军。青年人情趣相近、意气相投,最谈得来,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在致第二届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的贺信中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越两国人民长期友好的未来和希望寄托在两国青年身上。把中越友好的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是中越两国青年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希望两国青年争当中越传统友谊的传承者、友好合作的生力军。2014年4月1日,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希望中欧双方的同学们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国、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2014年7月4日,总书记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指出,青年是中韩两国的未来,也是亚洲的未来。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最富有朝气和梦想,也最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只有精彩的青春才能留下人生精彩的回忆。希望两国青年互学互鉴、增进友谊,共当中韩友谊的忠实继承者,争做亚洲振兴的积极参与者。
当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青年肩负起重任。到2030年,预计全球青年人数量将增长7%。“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不仅仅是代际更替上的必然,意味着青年人迟早要掌握话语权,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另一层面上,也意味着青年人身上所富含的拼搏意识、挑战精神、创新活力等特质,必将更为深刻地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与走势。2015年10月26日,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贺词中指出,建立一个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地球,是包括全球青年在内的每个人都要重视和担当的责任。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是内在统一的整体。对青年本体时代特征、历史地位和共同责任的论述,是青年成长成才方法论的基础,而所揭示的青年成长成才方法论,指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积极投身实践,是引领青年实现发展、发挥作用、不辱使命的前提和保证。
伟大时代召唤着青年,辉煌事业期待着青年。广大青年要系统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切实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把青春激情和活力集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锐意进取、争创一流,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之际参加共青团主题团日和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同各族少年儿童共度节日;出席团十七大开幕式、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并分别致信北京大学同学和华中农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对共青团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关心。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思想深刻、情真意切,在全国广大青年和团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
习近平同志关于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围绕“中国梦与当代青年历史使命”这一主题,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成长道路,进一步指明了共青团工作的前进方向、基本原则、工作重点,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是当代青年成长进步的行动指南,是推动共青团事业新发展、开创青年工作新局面的纲领性文献。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论述,既要深刻领会思想内涵,又要努力把握实践要求;既要掌握思想体系,又要理解内在逻辑;既要感受深厚情怀,又要学习务实作风,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青年工作的坚定信心和历史责任感,努力汇聚广大青年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