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无锡广益街道辖区内婚嫁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生活情况调研
为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响应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工委和市民宗局的号召,无锡市广益街道在所辖社区范围内,对婚嫁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数据
我辖区共有婚嫁少数民族妇女12名,平均年龄39岁,来自回、壮、满、土家、布依等少数民族。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70%。其中大部分妇女从事制造业,少数从事第三产业。个人平均年收入2.9万元,家庭平均年收入5.3万元。均参加社保,但未被纳入低保。
二、存在问题
根据调查所得的基础数据分析,我街道辖区内婚嫁少数民族妇女在就业和生活上,综合来说主要两方面的问题:
(一)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1、概况分析
受访少数民族妇女中平均年龄低,但文化程度不高。仅有三人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两人为高中或职高学历,其余均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我市2011年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43.43%,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占33.12%。与此数据相比,我辖区内婚嫁少数民族妇女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2、成因分析
(1)地区经济因素的制约
无锡作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在教育上投入较多,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但本辖区内婚嫁少数民族妇女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教育上的投入与产出均不足。
(2)受教育者个体因素的影响
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化为自身自觉的要求,才能促进其发展。反映在少数民族婚嫁妇女上,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缺乏学习动力。部分少数民族妇女安于现状,满足于眼前的短期利益,缺乏内在的学习求知动力。
②家务负担繁重。受调查的少数民族妇女作为母亲和妻子,家务负担需要投入不少的劳动力,占据大量的业余时间,没有充足的时间条件接受再教育。
③家庭经济困难。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导致经济收入偏低,家庭财政紧张,从财力上来说无法顾及。
(二)个人及家庭收入均偏低
1、概况分析
受访的少数民族妇女,多为制造业工人或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仅为2.9万元,家庭年收入也仅为5.3万元。而据统计,我市201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5381元,城镇非私营单位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8727元,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4682元。反观我辖区受访少数民族妇女,其收入是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的。
2、成因分析
(1)教育程度导致的就业困难
现今社会,知识早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虽教育程度不能与知识技能直接挂钩,但企业在用工时难免以之为参考因素。并且,在劳动力市场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居多,面临的竞争压力相对也最大,选择面则较小。因此,由于缺乏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在就业时竞争力就明显较弱,从事的多是条件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则较低的工作。
另外,缺乏知识技能,在信息社会,容易导致的缺陷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不够,利用各种求职信息和设施的机会就相对减小。
(2)家庭负担大、生活压力重
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受访婚嫁少数民族妇女的配偶也多从事待遇较低的工作,这直接导致家庭总收入也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而平均39岁的年龄段,又使得她们上有老下有小,既面临孩子读书教育,又要应对老人养老医疗,家庭开销较大,面临的巨大生活压力。同时,又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培训教育,寻求待遇更加优渥的工作。
三、解决方法
针对这样的现状,作为基层政府要少讲空话套话,多做实事好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为本辖区内的婚嫁少数民族妇女解决好就业和生活上的困难。
1、搞好培训及继续教育
避免文化水平偏低、专业技能贫乏成为婚嫁少数民族妇女就业路上的“拦路虎”,就要从根本抓起,鼓励她们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虑到婚嫁妇女的家庭负担较重,本辖区内企业较多的实际情况,可适当鼓励就近就业。街道社区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先与用工企业沟通,根据企业的需求,发动组织学员参加相关培训并让学员到企业进行实习操作,通过考核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后,再由用工企业安排就业,这样不仅提高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又解决了用工需求问题。
2、鼓励多种形式的自主创业
在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下,鼓励少数民族妇女利用自身优势创业致富是明智之举。街道可成立妇女创业指导中心,吸收金融、扶贫、工商、税务、文教、卫生、计生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为妇女创业提供便利条件。此外,除实体创业方式外,充分利用崇安电商园的资源优势,鼓励婚嫁少数民族妇女与时俱进,在电商发展的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3、帮助解决家庭后顾之忧
由于妇女在照顾家庭、操持家务、孝敬老人、养育子女等方面承担着主要职责,在社会支持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妇女便没有了全身心投入社会工作的动力和基础,影响了妇女的事业前途。因此,要帮助婚嫁少数民族妇女改变就业和生活的困境,政府要做的除了在教育及就业方面给与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为劳动妇女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从实际需求出发,解决合理需求。
第二篇: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和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河北民族村位于仪征市大仪镇西北部,地处两省三市交界,与安徽省天长市秦栏镇毗邻。全村总户数610户,总人口1980人,现有少数民族户数150户,人口数597人,以回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居多,但绝大部分为回族,2007年河北民族村被仪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少数民族聚居村,是目前仪征市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村之一。为切实关心和掌握少数民族村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和生活状况,大仪镇妇联于9月上旬开展了少数民族村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和生活情况调研工作。
一、基本情况
河北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妇女及家人主要来源追溯于改革开放70年代,当时由于高邮菱塘民族乡发生洪灾,导致她们来我村安家落户,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妇女是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婚假而来。她们大多生活在农村,年龄结构以25-50岁为主,占总人数的78%;文化结构以小、中学历为主,初中以上本科以下学历占总人数的10%,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5%;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率达75%,主要从事私营企业的车间操作工。她们在村生活或工作都享受到同等以上的国家优惠政策和保障体系,但是由于思想、文化等差异,导致她们的家庭相比而言仍然较落后。
二、原因分析及存在问题
1、文化程度偏低。少数民族妇女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农村妇女比例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村妇女比例较高,大部分农村妇女文化程度较低和技能单一,决定了妇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妇女思想保守,男尊女卑、家长观念、自给自足小农思想严重,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
2、创业就业率低。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创业主动性差,不愿意走出来创业,走出去就业;部分少数民族妇女出于家庭需要,大多在本村或附近小企业打零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妇女创业能动性;部分少数民族妇女与外界的接触面不宽,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广,创业资金不足,投资项目传统、规模小,发展市场小。
3、参政议政意识低。村大部分少数民族妇女不看新闻节目,不太关注甚至不知道人大、政协会议;有的少数民族妇女甚至不一定或不去参加村委会的民主选举。
4、培训实用性弱。由于村少数面妇女自觉学习意识低,很多少数民族妇女被动或是盲目参加妇联等单位组织的培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少数民族妇女,很少一部分能将学到的技术应用到实际创业或农业发展过程中,学用转化效果差。
三、对策及建议
1、多方位引导,加强少数民族妇女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后备妇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把思想政治素质强、文化专业技能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少数民族妇女配备到镇、村妇女工作岗位中来,确保少数民族妇女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政议政。
2、多层次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根据少数民族妇女的文化层次、技能水平,搜集和筛选出一批适合少数民族妇女再就业的项目,举办畜牧养殖、果蔬种植、菌类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广大的少数民族妇女尽快撑握一技之长;组织少数民族妇女学文化、学管理、学科学等知识,拓宽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渠道。
3、多元化服务,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女性经济。继续开展春风送岗行动,为村少数民族妇女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和指导,搭建适合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工作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和就业领域;积极为少数民族村争取“春蕾计划”、“贫困母亲”救助项,做细春蕾儿童、贫困母亲的救助工作,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妇女“两癌”筛查。
4、多渠道宣传,优化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环境。根据村少数民族妇女实际情况,设计活动载体,开展形式新颖、妇女群众喜闻乐见的妇女活动,广泛吸引少数民族妇女的参与,在参与中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的素质;丰富巾帼志愿服务工作,拓宽志愿服务活动途径,为村少数民族困难家庭、贫困少数民族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提供志愿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
第三篇:连云区妇女就业创业调研报告
连云区妇女就业创业调研报告
十八大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妇女就业是整个就业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妇女在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全面了解连云区女性创业就业工作情况,促进区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日前,对我区女性创业状况开展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连云区政府高度重视女性创业就业工作,通过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培训服务力度、加大贷款服务力度、加大创业服务力度,使广大妇女创业激情不断高涨、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创业途径不断拓宽、创业成效明显。据统计,我区共有就业人员5.4万人,其中妇女就业人员2.5万人,就业率达46%,主要从事的行业有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美容美发、餐饮、商贸、旅游、渔业捕捞、紫菜养殖及加工等工作。自主创业女性人数约630人,主要投资于零售、服装、美容、餐饮、紫菜加工等行业。我区妇女创业就业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1、女性就业结构趋向合理。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旅游服务业的强力推进,女性就业结构有所改善。我区在业的劳动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率分别为15%、12%和21%,近三年来,第一产业就业女性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分布在第三产业中的女性比例上升幅度较大。从就业层次来看,尽管妇女大多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在第三产业中一些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领域,如金融保险、教育、文化艺术、会计等行业,妇女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就业层次有所提高。
2、女性就业途径方面。采取政府引导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式就业。据调查,就业女性中通过求职、应聘、录取或考取的比例为32%,灵活就业及自谋职业比例为58%,其他为10%。
3、女性劳动者素质方面。女性劳动者中,初中以下学历占36%,高中、中专学历占39%、大专以上学历占25%。城镇女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虽然比农村高,但与岗位要求相比仍然偏低,不适应岗位要求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很多妇女接受的教育有限,因此文化素质偏低就成了多数妇女群体通病。
4、女性自主创业方面。我区自主创业女性比例约占就业总人数的2%,比例偏低。女性总的来说比较保守,冒险、创新意识不强,再加上对高新技术的掌握不够,资金的短缺,女性创办的实体规模普遍不大。
二、我区推进女性就业创业的主要做法
(一)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女性创业就业本领。我区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式,及时调整就业技能培训方向,针对不同层次妇女特点和需求,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家庭服务业的发展,重点突出家政服务、育婴员等培训,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充分带动广大妇女实现就业。近三年,我区举办各类适合女性就业的培训班40余期,培训女性劳动力达900人,更好的促进了女性就业创业。
(二)搭建就业平台,畅通妇女就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协调人社局、发改局、税务、金融等部门,通过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街道创业指导站等创业服务平台,为妇女提供创业培训、技能培训、项目推荐、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创业服务,为下岗失业女性、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提倡自主创业。与劳动部门联手,有针对性地组织求职妇女参加“春风送岗”现场招聘活动,共为失地失业、返乡妇女提供就业岗位______个,帮助______名妇女实现再就业。
(三)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妇女创业资金扶持。全力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互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一是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协调社会各方,对符合条件的妇女创业提供帮助,简化审批手续,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二是与财政部门协调,将贴息资金列入妇联工作项目经费,做到重点扶持,扩大了贷款覆盖面。近几年,我区有 等办理小额贷款,涉及资金 万元。
三、我区女性创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1、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实际上妇女就业机会并不是平均分配,用人单位拒绝招收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现象时有发生。
2、妇女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待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比,目前妇女劳动力的文化状况、技术水平、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都有不少差距。妇女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尽快提高素质,增强自身的能力。
3、女性就业观念陈旧。部分女性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对一些适合妇女从事的养老服务业、家政服务业,有些人认为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不愿再从事,尤其是一些女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都希望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很少有人主动创业或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
4、创业资金缺乏。以妇女为主创办的龙头企业较少,女性创业者面临的困难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资金问题。在调查中,很多创业者表示是因为生活所迫才选择创业,而创业资金的筹措,则一直是制约女性创业的瓶颈,女性大多是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筹措资金,较少向银行借贷。虽然有关部门可以提供“小额贷款”,但手续繁琐,担保困难,不容易办成。
四、我区女性创业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搭建学习的平台,提供技能培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是妇女提高自立自强能力的必由之路。现在社会以人才和知识为重。政府层面每年都有专门针对基层妇女的就业创业培训,基层妇女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和生活实际,自行选择各类培训班,如计算机操作、家政服务、育婴员培训等各种各样培训班以及创业培训讲座等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的同时转变就业观念。乡、社区、村各各级妇女组织还要注重引导基层妇女走自主创业之路,并为她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寻求政府扶持,筹集创业资金。创业资金是创业的前提,是创业的根本保证。没有资金,一切想法都是空谈。因此,创业必须有一定的资金做保障,而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基层妇女来说,缺少资金是关键因素,目前政府已经适时适度地为这些需要创业资金的人提供了一定帮助,比如像信用社提供的创业贷款、减免工商方面的收费政策等,还有专门针对渔家旅馆的创业项目优惠政策,如果有创业愿望的人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政策、抓住这一机遇,将会使自己的创业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三)政策倾斜。根据妇女实际,推动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村妇女在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进一步降低农村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准入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妇女小额贴息贷款额度,为广大农村妇女搭建一条通往成功创业的绿色通道。
(四)善于发现市场,不要盲目跟从。在创业中,许多人觉得创业就是要做大买卖,却忽略了不起眼的小生意。其实,赚钱多、赚钱快的行业,做的人多,竞争也激烈,没有雄厚的资金保障,很容易败下阵来;相反一些不被人注意的小路,往往会成为通向成功的捷径,像渔家旅馆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小投入、大产出,只是短短的几个旅游高峰月就可以给基层创业者带来很大的惊喜。所以只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寻找市场,就能发现生财之道。
(五)树立创业典型,拓展创业渠道。社区以及各级政府组织也要积极挖掘在自主创业方面起带头作用并取得较好业绩的妇女,树立创业典型,她们的事迹更容易被妇女接受,而且她们为妇女传授的创业经验,分析的创业形势,更能有直面的经验感官,更能让那些想创业的妇女信服。而且有了这样的带头作用,也避免了很多创业妇女走弯路。
(六)掌握生存技巧,要创业更要发展。创业与发展是相持续的两个阶段。创业难,发展更难,有特色难上加难。当下很多类似的创业项目也在蓬勃发展,特别是同一地区,竞争更是激烈。在竞争面前,有的人坚持住了,使事业得以发展壮大,更多的人艰难地维持着,甚至半途而废,退出了竞争,这主要是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没有找准自己的特点,不知道如何发展。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所有人的努力奋斗。乡镇、社区、村作为最基层的组织,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妇女服务,引导广大渔农村妇女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主创业,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自身能力、坚持自主创业的第一需要,积极把握市场机遇,以高素质迎接新的挑战,努力开创自己新的事业。
第四篇:妇女创业就业情况调研
妇女创业就业情况调研
为全面了解近年来我区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情况,进一步推动广大妇女实现再就业,我区妇联于7月初先后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妇女创业就业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区妇女创业就业的特点
1、女性创业就业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女性创业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区委、区政府实施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扩大就业、促进创业的具体措施,为广大妇女创业就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区拥有各单位从业人员21.2万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10.5万人,占全区就业总人数的49.5%。
2、女性就业结构趋向合理。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旅游服务业的强力推进,女性就业结构日趋合理,从事第三产业特别是一些素质要求较高的领域,如金融保险、文化艺术、会计等行业,女性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就业层次有所提高。
3、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吸纳女性就业的强大载体。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个体经济已成为拓宽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各类女性也纷纷到非公有制企业里搭建就业创业舞台。目前,我区非公有制领域从业人员中女性占到了50%以上。
4、自主创业女性比例偏低,规模不大。我区自主创业女性比例约占就业女性比例总数的4%,比例偏低,且因为女性总的来说比较保守,冒险、创新意识不强,再加上对高新技术的掌握不够,女性创办的实体规模普遍不大。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大宣传教育,转变妇女再就业理念。区妇联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宣传鼓动、组织发动、团结带动”的特有优势,针对妇女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大张旗鼓地营造妇女创业再就业的浓烈氛围,使妇女这支重要的力量得到充分激发。一是促进妇女干部再就业观念转变。为了使各级妇女干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积极组织各级妇联召开了妇女再就业动员大会,大力宣传“实现就业,自我发展”、“努力创业、勤劳致富”的思想,把再就业工作纳入了重要工作日程,作为一件大事、实事来抓,统一了各级妇联干部思想认识,增强了抓好再就业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再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促进广大妇女再就业观念转变。通过现场参观学习、召开妇女群众大会、进村入户、个别座谈等形式,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媒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帮助妇女破除“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克服“怕吃亏、怕吃苦、不敢闯、不敢干”的消极意识,鼓励她们到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求发展。三是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区各级妇联组织注重典型的培养,树立了一批再就业先进典型,如**区金水湾生态休闲山庄董事长龙文琼、**区哨溪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宁英、湖南省绿森林药业链锁有限公司总经理莫稳莲等,充分利用各级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大造舆论和声势,并向省市推荐。同时,每年评选“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创业典型,推介妇女创业就业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通过宣传鼓动,再就业体现价值、实现致富的思想观念日益深入妇女内心深处,再就业的妇女越来越多。
2、加强培训、提高技能,奠定妇女再就业基础。技能培训,是提升妇女素质,提高创业就业能力的治本之策。多年来,区妇联与区人社局、农业局、科协等部门联合,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多形式开展培训。围绕本地产业特色开展了食用菌、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为增强广大妇女就业技能,组织妇女开展计算机、家政、美容美发、缝纫等转移技术培训,以满足不同妇女的实际需求。三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8期,培训妇女8000余人,帮助3000余名妇女创业就业,4000多名农村妇女转移就业。
3、规范服务,搭建女性创业就业平台。一是搭建信息平台。每年春节前后,区妇联都会与区劳动就业部门和企业举办招聘会等活动,及时向妇女就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为妇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11年3月20日,开展了“春风送岗位”活动--**区春季就业招聘会,入场的企业有25家,提供2300余个工作岗位,约1000多名女工上岗就业。2012年,与区就业局组织300多名务工人员(其中女性120多名)参加了全市2012年百万个企业岗位招聘会。另外,区妇联还想方设法开辟公益性岗位,多方联系为“4050”人员提供公安交通协管员、环卫所清洁工、社区管理人员等岗位。二是搭建资金平台。小额贷款是妇联参与扶持女性创业的有效形式,为切实解决广大妇女在创业中资金不足的困难,为广大妇女搭建创业平台。2012年9月,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区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的通知,为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帮助更多有创业意向和城乡妇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区妇联与区人社局、区财政局等部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在降低信贷门槛、简化信贷手续、建立便捷化信贷服务等方面达成共识,联合开展了“发放小额贷款,支持妇女创业”的活动。至目前为止,全区共发放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960万元,为120名创业妇女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扶持。三是搭建帮扶平台。搞好结对帮扶是带动更多妇女创业就业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区妇联通过开展妇女干部与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女性的结对,女能手与贫困妇女结对,女老板与女大学生结对等活动,为她们提供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扶持,共结对200多对。
三、女性创业就业的存在问题
1、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实际上妇女就业机会并不是平均分配,用人单位拒绝招收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现象时有发生。
2、妇女素质有所提高。单一劳动技能和较低的文化水平束缚了广大妇女的创业就业,在妇女中具有专业技术素质的人偏少,存在“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现象。
3、女性就业观念陈旧。部分女性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还没有从“单位”、“机关”、“贵贱”劳动观念中解放出来,对一些适合妇女从事的养老服务业、家政服务业,有些人认为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不愿再从事,尤其是一些女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都希望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很少有人主动创业或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
4、资金瓶颈制约女性创业。通过走访座谈我们发现,部分想创业的女性由于资金问题至今没有实现理想,就是一些创业的女性由于资金的制约,只能选择一些投资少、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想扩展规模、提升品质又缺乏资金支持。
四、关于女性创业就业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女性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唤起广大妇女的主体意识,引导她们转变创业就业观念,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其次,要通过评比表彰、专题演讲、电视专题片、报纸专版等形式加大对女性创业典型的宣传,扩大社会对她们的了解和认同,带动更多的女性投身创业。三是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妇女创业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建立完善分性别创业就业统计,使妇女创业就业决策更具科学性、工作更具针对性。
2、加大培训引导力度,增强女性创业就业的能力。要自上而下建立妇女培训网络,确保妇女培训工作的经常化、持久化、规范化。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分类指导,对尚未就业的妇女,给予必要、系统、全面的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使之尽快掌握一定的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对初始创业者,开展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帮助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对创业有成者,开办更多创业讲座及相关课程,邀请专家、教授前来授课,专门指导,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引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加大对女大学生的培训和引导,为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创业指导和实践基地。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破解女性创业就业难题。资金问题是妇女创业的关键问题,一是要通过简化女性创业担保贷款手续和程序、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女性创业人员,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开辟女性创业信贷担保绿色通道等形式给创业女性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通过设立女性创业发展基金、小额贷款利息补助等方式,给创业女性提供资金支持。三是通过加强银企对接,建立女企业家融资恳谈等机制,有方向、有目的地扶持女企业家做大做强。
第五篇:少数民族就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
题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 课 教 师 徐华峰 10061170 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完成日期2011年 07 月 20 日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摘要:
1、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就业率逐渐走低。
2、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53个少数民族成份(缺乌兹别克族、德昂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湖北省总人口的4.4%。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武汉市、荆州市、荆门市和十堰市等地。在100人以下的民族有28个:水族、东乡族、佤族、高山族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就业率,大学生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概况
据统计,2010年我国将有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9年增加52万,且以后逐年递增。
1.大学生看待就业
总之一句话:就业期望值过高。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要求工作环境好,有37.37%的要求待遇高。
2.企业看待就业
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
二、原因分析
1.个人问题
(1)观念陈旧。随着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发展,“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现阶段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基本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不愿去艰苦地区就业,也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对民营企业的体制、性质认识不足,对现行政策不掌握,惧怕挑战,对就业还处于等待、观望等原因导致少数民族毕业生视野不开阔,有业不就得现象还较为普遍。
(2)能力不齐(语言和实践能力)。欠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因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学质量及条件、语言环境有限,学习时间短等各种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基础薄弱,加之升入到大学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符,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当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期间在主观上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造成了在后继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产生了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而导致目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关键在于语言关没有过,就算少数民族企业家,也不愿意用不会汉语、不懂外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他们要和内地和国外做生意,语言不通怎么能胜任工作的要求呢?
(3)不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行各业要求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只局限于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考虑自己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等方面,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缺乏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不强。
(4)没有合理的规划。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大学生涯规划,更没有根据所学专业结合自身理想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考过后出现的目标空白不能及时填补,对于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究竟学什么,将来怎么发展缺乏必要的思考.如同一艘没有方向与目标的巨轮漂泊在大海中。
2.企业问题
企业以自己利益为重。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
其次,由于金融危机等问题,企业校招明显萎缩,部分企业甚至取消计划。企业大裁员,就业增加更多压力
3.社会问题
(1)扩招速度过快。高校连年扩招,使在校生和毕业生大幅的、成倍的增长。2003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是9702人,2005年就达到19580人,递增102%。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增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诚然,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也需相应的发展。但在迅速发展它的同时,应考虑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会对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就业政策上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开始发挥基础作用,劳动力市场开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但是当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与入学时的倾斜政策还不配套。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高考民汉分数线一直存在150-200分的差距没有改变。调查中,有36.1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民汉学生两个标准进入高校,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和要求,以两个标准毕业。毕业之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而市场无情,没有两个标准,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因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
(2)高校问题。大规模的扩招与有限的投入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具体实现。招生规模的扩大,没有带来相应的财政投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满足不了高校扩招后进行日常教学运转需要的相应费用。教学软环境无财力支持,如学科专业资料少,教师对外的教学与学术交流经费奇缺,学生实验室与学习基地的建立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要求等等。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高校办学局限于讲台与黑板之间,又由于扩招后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超负荷地应付上课,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堂教学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导致高校脱离社会、关门办学。这种办学方法无法造就出适应发展变化的少数民族人才。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
三、政策措施
1.高校政策
(1)高校应对教育目标注入新的内容。过去常用的教育口号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应当说,它们都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教育的目标具体的说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社会上获得一个恰当的生存位置,从而实现其人生的幸福。因此,学校应传授给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创造财富的知识和技能和追求幸福(生存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因需施教,学生才能学有所用,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高校应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高等院校应结合学校的校情,在对市场需求作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决定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规格,并以此来设置专业结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大学校的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尤其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交际、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要重视。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二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
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四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大力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是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大学生播下将来创业的种子,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当机会来临时,他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
2.专家支招
大学生应努力克服以下几点问题:
(1)降低心理预期: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不再是单纯受教育,而是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57.12%的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费、生活费紧缺。因此完成学业并在短期得到回报的迫切心情不难理解。但是现实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往往是不如人意。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超过了客观条件,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导致过低地评价自己,对前途丧失信心。
(2)避免从众心理与保守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再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3)克服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不安、烦躁、着急、焦虑,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3.个人补救
(1)改变观念陈旧。并不是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
(2)提升自身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因各种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基础薄弱,升入到大学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符,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当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期间在主观上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造成了在后继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产生了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3)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行各业
要求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制定合理的规划。要根据所学专业结合自身理想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心里要明白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究竟学什么,将来怎么发展缺乏必要的思考.不然就如同一艘没有方向与目标的巨轮漂泊在大海中。
四、结束语:就业问题(尤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长久问题,解决办法不是立竿见影的。当然这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包括企业用人单位。个人认为完善自身是最为重要的。
五、参考文献:
1、周济.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2、马强,张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