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时间:2019-05-12 12:0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新农村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新农村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第一篇:论新农村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寒假实践报告

——论新农村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姓名:桂林燕学号:2009830078

班级:09级国贸7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

推进城镇化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有利于人口及经济活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另一方面,伴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投资需求随之增长,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这是必然发生的共生现象。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发展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刘易斯模型认为,在二元经济中,传统农业部门最大的特点就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城市中心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的存在,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经济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倾向于某些区域,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发挥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在实现增长极对外围产品的需求和技术创新的扩散的同时,实现各种生产要素资源从外围向核心区的流动。实现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一方面需要选择适合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通过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推动城镇化,加快要素资源的合理整合,实现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另一方面需要克服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城市中心论的误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是长期以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战略选择和城乡发展政策供给不对等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三)城乡联系模式选择理论

关于城乡联系模式的选择,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早就提出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经典模式,即城市-工业导向模式,这一联系互动模式主要通过城市中现代工业不断吸纳农村中剩余劳动力来实现。因为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文化中心,通过其辐射作用,可以实现农村向城市的自然延

伸。

另外,小城镇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具有很强的集聚扩散效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弗里德曼认为,集中发展中心城镇,一方面可以分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的规划与权力机构,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场所,极大地降低农民的交易费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互动中存在的不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存在联系的两个经济区域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在造成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同时,又将现实经济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叠加在一起,导致建设新农村与发展小城镇在契合和互动中存在诸多不协调。主要体现在:

(一)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不协调

随着农村地区非农化浪潮的兴起,农村地区相当数量的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基本上脱离了农业。但是,由于这种转移没有纳入正式渠道,是一种暂时性的转移,户口常住地依旧在原籍,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既非农民,又非城市居民的“两栖性”游离阶层。

“两栖”人口因为其对土地的复杂感情,一方面不愿意放弃土地,而将其视为一种职业保障或发生不测风云时的退守阵地;另一方面在农业与非农产业比较利益反差极大的条件下,他们又不愿意在农业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金,依旧实行粗放经营。“两栖”人口对于所从事的非农产业怀有不稳定心理,没有长期规划,也不愿意进行大规模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再生产投入上举棋不定,不利于农村分工分业和城镇建设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协调

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其本来要旨在于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或农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中,实现生产方式和文化观念向城镇现代化水平转变。可是,在小城镇建设中,由于选择的偏差、定位的误区以及农民的漠视,致使盲目的城镇化,不仅没有促进农村和谐秩序的演化,反而使得现有的农村秩序受到很大的破坏。

另外,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速,小城镇数量开始猛增,土地资源利用

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工业园区侵占良田,环境污染严重,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占用耕地过多,小城镇建设用地粗放利用,这些都是与建设新农村的初衷相悖的,已成为制约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阻碍。制约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良性互动的因素分析

(一)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协调的因素分析

小城镇是城市中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扩散的桥梁,也是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平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确保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我国确立了严格限制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的户口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包括小城镇的流动。

除此之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不活和土地收益率低下也是重要的原因。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之下,由于土地流转的内生机制不健全和外部环境不成熟,致使许多农民转向非农产业,但又不愿意放弃小块土地的经营权,土地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强化。这样就会降低农民非农业生产投资预期,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相对自由转移。另一方面,在土地及其它生产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客观上存在投资报酬递减规律,农业劳动生产率往往因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趋于递减。如果剩余劳动力未转移出去,则必然造成潜在的农业待业劳动力的增加。如果把所有的劳动力都投入到数量固定甚至减少的土地上,则必然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和土地收益率的低下。

(二)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发展土地资源利用不协调的因素分析

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协调,最重要原因在于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缺乏统筹和长远考虑,造成小城镇用地规模失控,不仅没能体现效益,反而恶化了农村现有秩序,在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对农民不断强化的背景下,耕地面积却大幅减少。当然,在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加,还是城市自身规模的扩大,都必然伴随着城镇建成区的扩大和耕地面积的减少,这是任何国家城镇化的必然趋势。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

长期以来,以户籍制度为根基的城乡分割体制是农村人口不能自由向城市迁徙,将城乡居民分割为两个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严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直到

20世纪80年代起才开始松动,市民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开始弱化。户籍制度及其管理方式不应当成为人为的区分人们社会身份的标志,应适应我国经济非农化和市场化的需要,逐步并最终彻底剥离粘贴在非农业户口上的一系列无偿的社会经济福利,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实行以迁入地和常居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鼓励有固定住所、有合法收入的农村人口或外来人口办理城镇常居户口。这能有效地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配置,克服凝滞性强、附着性大的配置陷阱。

如何处理转移劳动力原来承包的耕地,避免大量的亦工亦农的兼业化现象。为此迫切需要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的创新,促使转移土地的劳动力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从耕地退出的角度看,应该让退出耕地经营权的农户仍能凭他们原有的土地经营权而获得经营权的收益。从耕地流出的角度看,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培育、造就一个懂经营管理的阶层。

(二)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规划体系

小城镇发展战略不仅要因地制宜科学地选择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用地模式,而且要始终坚持法定原则,以小城镇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小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

总之,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发展范文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发展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互为影响很大的两个因素,本文试图从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环境要求来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的贡献和影响,系统地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 键 词:城镇化农业产业化

自从2005年12月31日中央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丰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理论获得了各界学者专家的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相对而言,在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农业产业化的外部环境研究巾,关于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关系的研究还相对滞后,相关专题研究比较少。甚至有学者认为,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往往存在争土地、争资金等现象,两者是一对矛盾,往往将它们看成对立面起来研究。缺少正确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就会出现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结合不紧密,从而大多数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实现产业间的转移,无法完成空间转移或是空间转移相对滞后,表现出明显农村城镇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势必拖延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发展建设,无法解决农村问题的深层矛盾,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农民、农村、农业。也有学者认为,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工农互促、协调发展的关节点。鉴于上述理论分歧的存在,本文试图对城镇发展和农业产业经营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探讨,以求从中找出将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建设之路

一、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个地方的城镇化水平代表了其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在城镇化水平低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发达园家城市化的水平普遍都超过了70%(城市人口/总人口),有的达到了90%以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对以说,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城镇作为地方经济的载体,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和文明扩散功能。

(一)城镇化的实质是社会分工细化,促进农业各配套环节形成专业化集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化程度

(二)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是“三农“问题解决的核心与关键

(三)城镇化形成经济增长极,增加了城镇空间的密集度,直接提高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四)城镇是农业产业化的孵化中心,城镇化有利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效益的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农业产业化是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结构转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内涵。一方面,产业化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不仅提供农村城镇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原料、资金、市场和食物.而且游离出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产业化引起离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相对集中,产生显著的空间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这正是农业产业化引起农村小城镇兴起的内在经济原因。此外,农业产业化引发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也会对农村城镇化起到推动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县城镇化发展强劲动力,农业产业化势必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必然加快招商引资,出台好的政策,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基础建设平台和信息平台。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可将部分散居在乡村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居住.并有助于龙头企业由分散布局走向集聚,从而节约出大量土地,为城镇化提供土地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繁荣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农民收入高、购买力强,可促进城镇市场上的商品销售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农村经济繁荣,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有利于城镇农副产品加工及轻工业的发展,为城镇居民生活供应的最基本生活保障,丰富了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产,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业的效率化,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势必极大丰富农产品,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要寻找有效销售通路,最直接的销售点就是与农村最近的城市、城镇,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城镇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商品的集散地。城镇的级别越低,其商品集散地的作用对象越倾向于农村基层。在我国建制镇是最低的城市级别,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其周边的农村地域。因此,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就受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性质的制约,农业产业发展越快,商品性农业成份越高.商品性农业以商品交换为特点,其形成和发展需要一系列为农产品交换提供服务的软硬件,要求与之配套的城镇化同步发展,小城镇正是这些中间服务系统存在和运行的主要载体。

与农村地域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产生了产业链条,而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由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实体经营。产业链将这些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关联,在经营上相互依存。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农业产业的盈利,必须实现农业规模生产和经营,这就决定了这些由农村种养延伸出来的生产经营组织的分布不能过于独立和分散,而必须相对集中。城镇是这些经营组织实现积聚以谋求规模经济效益的理想场所,城镇将分散的农业生产聚合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为其提供配套基础设施,降低生产、运输和交易成本,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协调好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发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镇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坚实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农工商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为元米之炊、无源之水;没有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农民就不可能真正富裕起来,农村城镇的发展也将缺乏经济活力和特色;没有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失去集聚的中心和形成规模优势的地域依托,农民的生活质量不可能真正提高。而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特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江点。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两个联系密切而又互为发展、相互推进的过程。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将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组织到社会化的人生产中,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联结和生产链的延伸,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又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上接大中城市下联广大的农村,作为城乡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部分和地区的经济中心,对经济要素集聚和扩散的作用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中心、流通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农

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我国目前城镇建没滞后的国情厂,适当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是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因此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协调好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共同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我看到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2张培刚主编:《经济发展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秀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篇:宜宾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思考

宜宾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思考

宜宾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丁应虎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结合宜宾县实际,更加深刻认识到宜宾县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中大有可为。

一、夯实基础,完善功能,以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

宜宾县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富有文化内涵、清新亮丽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四个新提升”。

(一)城乡规划水平实现新提升。县城控规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7个乡镇控规和75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全县城镇规划面积达到91.73平方公里、扩大了12.19平方公里,其中县城规划面积达到13.15平方公里、拓展了24.76%。

(二)城市“两翼”形象实现新提升。城北新区50米和40米主干道及景观工程快速推进,西北地块土地整理开发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滨江路综合开发项目全面推进,完成防洪堤填方13万立方米。

(三)城乡环境面貌实现新提升。全面开展“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完成旧城道路整治、偏街小巷治理和旧城截污干管建设,二二四城市入口景观节点打造工作有序推进。

(四)中心场镇发展速度实现新提升。高场、白花、蕨溪等中心场镇发展势头强劲,观音镇南部新区土地整理开发工作已经启动。仅2010年开工房地产建设项目21个60.55万平方米、竣工项目18个35.88万平方米,新增建成区面积

1.7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了2.4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43.7%,占GDP的12.15%。

二、加快发展,增强动力,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

宜宾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核心战略不动摇,新型工业化强势推进,工业经济实现“四个新突破”。

(一)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组建向家坝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引进了天磊公司投资5亿元实施城北园、豆坝园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6亿元,城北园50米和40米大道、高捷园入园道路以及豆坝园重件码头及连接道路工程全面竣工。

(二)落户企业建设实现新突破。宜宾纸机、常达机械、志源电子等14户新建企业竣工投产,吉鑫制酒、粤华集团等7个新建项目快速推进,长虹红星电子工业园、四川香酒坊等2个项目已交付用地,中韩合资建中精密机械加工、晶鹏玻璃和天工机械整体搬迁等3个项目征地工作积极推进,杨柳滩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大鱼孔电站主体工程全面完工,重啤集团宜宾公司啤酒灌装生产线等15个技改项目全面完成。

(三)企业集团培育实现新突破。出台了《培育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仅2010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惊雷公司成功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产值已达23亿元。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5亿元,增长36.18%;利润总额9.3亿元,增长40%。

(四)工业招商实现新突破。成功引进投资15亿元的江苏华西集团与晶鹏玻璃战略合作等项目26个,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8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9.37亿元。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38亿元,增长22%,占GDP的35.51%。

三、规划引领,园区承载,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

宜宾县坚持“三化”联动的发展思路,尤其是通过“三抓三强三提升”来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

(一)抓规划、强龙头,提升城市扩张力。首先,对县城控规进行修编。坚持实施“北拓、南进、西延、东融”四大战略,即:北拓,跨越铁路向北拓展建设城北新区,打造未来中心区,带动城北工业组团开发,发展物流产业;南进,跨越金沙江南进发展江南用地,发展金沙江南岸普安三角地带,建成宜宾县城与市中心城区全面融入的承上启下战略地带;西延,向西延伸至豆坝工业园、向家坝水电站和安边镇,构筑一条完整的金沙江滨江景观带和经济发展轴;东融,全面向东融入中心城区,依靠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加速发展宜宾县。其次,对全县工业产业发展进行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城北园、豆坝园产业发展规划,正在编制高捷园、孔滩园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始终坚持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结合,突出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相融共促。

(二)抓要素、强基础,提升园区承载力。首先,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北园作为全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园区,交通骨架已基本形成,入厂连接道路正加速推进。其次,狠抓要素配置。城北园工业发展的水、电、气、通信网络等要素保障已基本到位。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思路,一区四园发展势头强劲。城北园重点发展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等产业,高捷园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农林副产品精深加工,孔滩园重点发展金属复合材料及重大装备制造产业,豆坝园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和仓储物流产业。

(三)抓机制、强融资,提升资本保障力。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把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有机结合,切实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盘活土地资源。2010年土地收益达10亿元以上,直接入库超过6亿元,用于工业园区征地拆迁超过

3亿元。二是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采取土地整理代行业主和BT、BOT等投融资模式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和园区基础条件建设。三是创建投融资平台。利用土地储备获得了农业发展银行投放2亿元用于城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创新市政建设承建方式。滨江防洪堤综合开发项目以带方案控价差额的土地出让方式,成功实现防洪堤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地产开发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从而使滨江防洪堤建设和滨江综合开发快速推进。

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宜宾县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实现了发展、平稳、突破、求变的结果,但也同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新型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城镇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拉动力量,城镇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带来的民生问题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一)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工业经济支撑作用。一是狠抓平台建设。抢抓全省产业园区调整升级契机,力争将向家坝工业集中区纳入省级重点园区规划发展。进一步创新园区建设机制,积极探索企业主导的园区建设、管理模式。完成城北园50米二期、40米高速公路下穿、长虹24米、纸机16米、东区30米等道路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引进民间资金投入高捷园基础设施建设,并适时启动豆坝园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产业培育。积极配合做好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左岸换流站等国家重大能源项目,启动伏龙口电站和李场液化石油气等项目建设,推动综合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惊雷科技新研发产品产业化进程,完成天工机械、天瑞达电子搬迁入园和长虹红星电子、建中精密机械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关联产品和配套产业,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壮大;加快红楼梦酒业技改扩张,促进吉鑫制酒、香酒坊酒业建成投产,不

断壮大酒类产业;积极推进伊力集团100万吨PVC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优化提升威力化工、伊力射钉、天源离子树脂产品结构和升级,并依托丰富油樟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化工产业。全面落实加快培育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的各项政策,通过招商引进和技改扩张做大做强惊雷科技、长虹红星电子、伊力集团、吉鑫制酒、晶鹏玻璃等企业。三是狠抓要素保障。切实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全力争取用地指标,不断强化工业发展用地保障。全力完成城北园供水加压泵及管网建设,推进豆坝220千伏变电站及高场110千伏、城北110千伏、观音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及改造升级,不断优化电源及网络结构,积极争取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指标。完善融资贷款机构和担保机构,健全企业融资体系,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立足工业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集聚发展、集中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编制完成向家坝工业集中区产业规划。四是创新工业招商。瞄准产业定位,加大优势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招商力度,形成优势产业链。突出重点区域招商,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发达的8个省及北京、重庆两个市作为招商重点区域。坚持对外开放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项目招商、会展招商和园区招商。

(二)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宜宾中心城区重要组团。一是强力推进“三片齐动”。加快推进北片城北新区开发,不断完善城北新区西北地块一期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中央”开发,积极探索“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三方合作模式,高标准打造城北新城。加快推进南片滨江路综合开发,确保县城金沙江防洪堤在洪期前达到设计高程,稳步推进沿江房地产开发,高标准打造滨江生态休闲带。加快推进东片旧城改造,完成二二四进出口通道打造规划设计和项目招商,启动天工机械、晶鹏玻璃旧厂区开发,完成重啤集团搬迁入园方案,强力推进二二四棚户区改造,高标准打造县城入口形象。二是全力做好“城乡联动”。坚持规划先行,加快中心城区各层次规划编制进度,扩大重点地块、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乡镇近期建设性控详性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覆盖面。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开展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抓好集镇垃圾处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不断提升城乡形象。三是着力抓好“两手互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促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体系,坚持推进政府规划、审计、结算,企业参与建设的城镇建设模式,切实规范企业建设行为,用政策推动乡镇场镇加快发展。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调节市场资源和资金走向,用市场手段激活民间资金投资活力,促进城镇化加快发展。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整顿秩序,规范管理,引进国内一线品牌房地产企业参与我县城市建设,推动本土房地产企业不断壮大。

(三)推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服务业发展拉动非农就业增长而带动城镇化率的上升,而城镇化的加快也能够促进服务业的较快扩张。积极探索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多角度、全方位提升第三产业层次。一是打造物流、贸易中心。二是发展新兴餐饮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实现旅游业发展的规划、项目、宣传促销、监管执法“四个一体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格局。四是着力改造传统服务业。立足于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人口向城镇集中所带来的就业、教育、就医和社会保障需求。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思考

出处:国家统计局

最近,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就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赴孝感市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孝感市在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摸索了一些紧密结合的好路子。实践成果显现,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越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得好的地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越大。在调研过程中深深感到,新农村建设只有与推进城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全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紧密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

1、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内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新农村建设方针,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内容涵盖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实现科学合理规划,城乡差别得以缩小;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医疗卫生体系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体系建设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社会主义新风尚得以形成。

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的过程,体现出非农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越高,其城镇工业化、信息化程度就越高,非农人口的比重就高,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高。城镇化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规律:发达国家的进程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20%以后,城镇化进展呈加快趋势,城镇化率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当城镇化率超过70%后,其速度又趋减缓,最终稳定在80%至90%之间。

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任务一致,目的相同,要求一样。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2、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具体实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城镇化过程是农民不断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农村富裕人口转移到城镇,直接减少农民,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二、三产业越发达,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从孝感市实际看,2007年农民人均耕地0.7亩地,农民人均收入3915元,其中非农收入占80%以上,可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减少农民,使富余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一种必然。因此,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新农村的发展,二者结合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越来越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打破,城乡发展必须统筹,实行一体化推进。因此,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统筹城乡,紧密结合,是实现两大历史战略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犹如一对孪生弟兄,彼此之间没有主从之别,先后之分,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互动互促,相伴而行,谁也离不开谁。城镇化发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新农村建设只有与城镇化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近几年来,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突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不然,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都是一句空话。

通过调研剖析孝感市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典型,我们认为,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必须高度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础。产业是新农村和城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汉川马口镇1993年镇区100万以上企业只有上十家,为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发展,马口镇依托3509工厂和当地民间纺织关联企业传统优势,积极发展城镇经济,通过三年努力,马口镇引进企业200多家,企业总投资达3亿多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6家,精纺装机总规模达85万锭,纺织工业产值、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7.6亿元和20多亿元。纺织产业迅猛发展,使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目前,城镇常住人口5.33万人、流动人口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是1993年的2倍,吸纳农民工2.8万人(月均工资1200元,纺织企业年工资开支2亿元),还带动了建筑、运输、餐饮、金融、商贸等产业的发展。全镇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到4000余家,其中大型超市、酒店、建材门店从业人员7359人。与此同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也在产业带动下加速发展。2005年以来,全镇用于水、电、路、讯及文体、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总投资达2亿多元,镇区面积由3平方公里扩展到6.2平方公里。

应城市汤池镇积极发展旅游业,引导周边农民围绕旅游业发展配套产业。近两年,农民投资兴建了300多家超市、餐饮、洗车、网吧、建材、手机、美容等服务业,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汤池镇常住人口由近2000人增加到5000多人,新增常住人口中60%是周边农民。去年汤池镇实现税收820万元,同比增加10倍。

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都离不开产业的拓展、产业的调整、产业的提升、产业的延伸、产业的支撑、产业的对接。离开产业这个二者结合的基础,无论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都无从谈起。

2、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者要紧密结合,防止两张皮,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突出超前性,体

现人文、产业特色,整体推进,使城乡统筹规划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一是突出重点抓好城镇规划。云梦县城区规划重点抓详规覆盖率的提高,重新修编以后的城区详规率达到93%;大悟县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的原则,在对县城区总体规划重新修编的同时,加强指导宣化、河口、新城、芳畈等重点镇完成了城镇发展规划;安陆市按照突出重点、增强带动力的要求,整体规划体现出以市区为龙头的“市区―城郊经济圈―中心集镇―小集镇”的城镇圈放射层特点。二是突出重点搞好产业规划。云梦县对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城关、伍洛等6个乡镇农业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规划后的产业实行功能互补,结构布局更趋合理。三是突出重点搞好小集镇、中心村规划。农村小集镇和中心村(村庄集并点)是农村的新社区,也是未来城镇化的基础,各地按照体现特色,着眼长远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城乡统筹结合规划。上半年,全市已有200个重点村完成了详细的村庄规划。如汉川市重点村规划纳入全市统一编制,严禁在规划圈外乱搭乱建,农村耕地逐渐向大户集中,农民住宅逐渐向小集镇、中心村附近集中,对基础较差的村规划,由乡镇组织实施;安陆市针对农村有新房、无新村,居住分散的问题,在农村规划中,按推进城镇化要求,以政策、投入、基础设施优先配套建设为导向,引导社会公共资源向小集镇、中心村集中,吸引有建房意愿的农民向集镇和中心村靠拢,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有效结合。

调查表明,规划管长远,规划是前提。只有规划科学、合理、周密、严谨,落实,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目标才能实现。

3、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主力,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进程。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培训外,务必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调整思维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增强谋生致富手段,从而达到在转变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今后要切实利用好“三大”平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民向居民转化。一是利用好文化中心户创建平台,培养新型农民。应城市大力开展创建活动,建成村级活动室160多个;汉川市今年文化中心户达到600多户。通过大力推广文化中心户模式,推动了农民健康活动的开展。二是利用好“十星农户”创建平台,引领农民文明新风尚。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载体,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如汉川福星村十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对评出的“十星文明户”实行重奖,农民的公共道德、遵纪守法、公共卫生意识不断提高,该村还组建专业文艺团体,创作出《人在福中》等40多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和歌曲,每年义务为群众演出上百场,引导农民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情趣。三是利用好农民“阳光工程”培训平台,提高农民技能。目前孝感市外输农村劳动力总规模有100多万人,年打工净收入达100多亿元,打工农民已成为市场条件下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重要力量,打工经济已成为不少地方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此,各地利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加强了农民技能培训。今年前四个月,全市共培训农民2.7万多人,新增转移劳动力5万多人。

4、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中心村是新农村的未来,是小集镇的体现,是城镇化的基础。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集镇,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结合点。一是构建村镇群。对地理位置连接紧密,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中心村镇,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相向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小城镇板块。对沿汉江、京广线、汉丹线、长荆铁路、316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和汉十高速等交通轴线的小城镇,以水陆大通道为纽带,推动沿线城镇串联式发展,大力发展城镇带。汉川市规划重点建设荷沙线城镇带,大悟县的芳畈―阳平―城区村镇线,孝昌县的小河―城区―周巷集镇走廊,应城市的“组团式”城市发展路子,云梦县的“6+1”的城镇建设,安陆市的城郊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他们都已具备了发展城镇带的基础。二是发展一批产业规模镇。对具有一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城镇,加强以工业和商贸物流为重点,推动产业和人口上规模。把具有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的重点村镇建设成为一定区域的中心镇。全市5个国家级、9个省级和一批镇区人口过万人的重点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三是开发一批特色中心镇。挖掘特色资源,发展边界口子镇、旅游镇、大宗农产品(000061行情,股吧)生产加工镇。象汤池镇的温泉资源、王义贞镇的古银杏群落、小河镇的明清古建筑、宣化店镇的红色旅游等,都进行了必要的开发利用。经过前段的努力,目前,全市镇区人口过万人的建制镇发展到33个,其中,3万人口以上的镇达到6个(马口镇超过5万人);2万人口以上的镇达到7个,1万人口以上的镇达到20个。

运用试点带动的方式,促进了中心村社区功能不断提升。全市共有行政村2936个,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已确定近200个中心村试点朝着城镇化的方向发展。一是以企代村。如应城大普村、汉川福星村、安陆李园村等,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安排,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村村道路硬化,家家电视通、电话通、宽带通、自来水通,卫生、教育、文体、医疗、超市等一应俱全,农民实现了职业非农化,生活城镇化。汉川福星村紧紧依托福星科技集团,集团10年投入村庄建设资金达到1.3个亿,4700个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有4000人,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二是产业兴村。如汉川长兴铺村、应城龚河村、云梦三赵村、安陆唐僧村等,依托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农民很快富了起来,致富后的农民依靠自身力量,“产业兴村,我建我村”。安陆唐僧村集体开发板栗基地490亩,茶叶基地560亩,实施退耕还林976亩,去年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05万元。近年来,这个村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新建桥梁,硬化通村道路,铺设彩色步砖,接通有线电视,建设文化广场,拉动村内循环公路,农村生活、生产环境,朝着城镇化的方向发展。三是生态强村。云梦四合村突出苗木和蔬菜基地特色,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一批北部山区村镇通过申报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开发生态旅游村,组织农民自发投工投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村庄面貌发生巨变。四是开发新村。安陆白店村、汉川湾潭村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捐助的办法,统一开发建设村民住宅,完善新村基础设施,不仅节约保护了大量耕地,农村社区正朝着城镇社区标准看齐,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中心村镇的快速发展必将加速全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的几点建议

在看到孝感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有效结合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二者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如城乡管理不对称,重城区,轻集镇;产业支撑力不强,特色不突出;城乡建设资金比较分散;镇村规划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体制政策调整和落实不到位等等。为了两大战略整体推进,真正达到“高效、协调、务实、加速”的要求,我们建议:

1、统筹领导力量。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搞“两张皮”。要把二者真正结合好,必须明确城乡一盘棋的整体思路,改变习惯传统的思维,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推进。切实改变两个摊子各搞各,多路力量散到撮的状况。从组织机构、领导力量、措施途径上搞好结合,统筹各方,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两大战略任务的实现。

2、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一体是二者结合的必然要求。当前急切需要城乡结合、整体规划,从战略层面思考,突出超前,注重特色,切实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开、管理分治的状况,抓紧抓实编制城、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一是要突出产业规划重点。二是要突出特色和优势抓好一批重点镇的布局与规划。三是要按照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突出抓好一批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

3、统筹政策支持。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政策导向、政策牵引的作用十分重要。目前,在两大战略实施中的政策不一致、不同步、不平衡的问题较明显,已成为整合城乡资源、影响整体推进、不利紧密结合的政策障碍。今后在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政策的一致性。一是土地集约经营、开发利用政策的一致性。二是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的一致性。三是城、镇、村管理方式,综合服务配套政策的一致性。四是农民居民户籍管理同等待遇的一致性。五是外引内转的优惠同等政策的一致性。如果做到城乡等同、政策一致,必将大大促进城镇化提高,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

第五篇: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的关系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的关系

廖翼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一):本质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城镇化大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或者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目标趋同。城镇化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及经济发展的协调,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四个融合”,即城乡人口、政治、经济、文明融合,以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及城乡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实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城镇化的对象是农民,将城市扩散到农村,满足农村城市生活条件或要素。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城镇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会相应得到提高,又带动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几亿农民难以靠种地富起来,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讲确实需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效应是比较快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后实现城镇—乡—村一体化。农村的发展,农村产业的扩大,农民富裕程度的提高,为城镇化奠定物质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城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金融和信息中心,城市的这些要素,决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上要依赖城市,依赖工业和它的集中信贷,形成城市带农村的发展格局。在重庆市,实行以现有大中城市带大农村,以县域城镇、百强镇或有条件的乡镇为基础,形成经济、文化、人口、服务中心,幅谢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农村剩劳动力转移,大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或既办土又工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农村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农村产业化带动工业化,由工业化带动集镇化,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升人口素质: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工”进城,接受城市生活洗礼,向农民提供在城市掌握生产、经营、生活、学习技能的机会,增强闯荡市场的能力和本领,促进了农民工素质的提升,新农村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又满足城镇化对高素质“农民工”的需求。思想观念更新:通过城镇化实践,城市的生活方式使农民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农民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及时尚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人与城市人的意识、观念的落差逐步缩小。新农村建设,将新型农民输送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又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的整体进步。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制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有利于城市向农村幅射。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他们在外面打工、跑运输、做生意,固定农民实际上变成了业余农民,留下儿童、妇女、老人在家里做农田,这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劳动

能力弱、自我发展意识差,形成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难、观念更新难、技术推广难、群众组织难”的问题。如果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大量人口仍留在农村,找不到出路,又会付加新农村建设成本,同时,城镇化的优势不能转化为表农村建设的动力,则会延缓新农村进程。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积极有效推进,各种新问题、新矛盾逐步显现,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关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农村与城市、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市民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统筹协调,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迈向小康目标。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实践看,我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还在增强,对新农村建设构成巨大影响。特别是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要解决剩余的劳动力,城镇化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属于劳动力越来越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小城镇与农村具有较密切的空间联系,就业成本和定居成本比较低,在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目前农村人口质量较低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将阻碍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发展,不利于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内部的劳动力过多,单靠农村内部转移消化空间有限。这么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转化为非农业人口。靠乡镇工业和劳务输出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只能转化一小部分。在我国通过农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来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

发展新农村就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城镇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能有效促进农村自然经济发展格局的瓦解,形成区域性经济、人口和公共服务的中心,不断加强对周边农村的产业和就业的集聚能力。一方面,城镇化带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收入,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化不断产生对农产品更大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

二:现实中新农村建设容易出现的偏差

(一):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城镇化。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城镇化,在实践中按城市标准去建设农村,试图把农村村庄建成一个个小城镇,只注重村容村貌的改变,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避免热衷于大拆大建,要求农民的住房一律建成漂亮的楼房甚至是别墅的脱离实际现象;必须防止出现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城市的扩张或理解为小城镇建设,而大量征用农民土地的情形,避免出现更多的社会问题,激化矛盾;要特别防止一些地方政府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进行新一轮的征地运动,通过低征高卖等手段剥夺农民利益。另外,也要防止一些地方在基础设施上盲

目模仿城市或与城市攀比而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

(二):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隔裂开来。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思维,人们很容易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脱离城乡互动的情况自成体系的再造过程。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看成是一村一乡的小范围的事情,过分强调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建设农村而限制农民的流动,其后果就是农村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普遍贫穷。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只能流于形式,处于喊口号的状态。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过于庞大,人均耕地也太少,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减少农民,使大部分农民转移入城市变成城市居民,才能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总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新农村建设战略任务的实施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城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载论新农村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新农村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实践与思考

    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实践与思考 筠连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 萍近年来,筠连县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发挥了三大力量对城镇化的推动与吸引,即:现代农业发展、工业化......

    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

    如何处理好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关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一、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农......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举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举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2008-12-11要闻·评论 文/本报评论员 余牧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直至消灭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高俊才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课程前言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顺便和大家交流四个方面,一是必......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一、背景链接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大力扶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 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20......

    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小城镇,大战略” —中小城镇特色商城统筹建设项目项目名称 “新农村、小城镇、大战略”— 特色商城统筹建设项目 总投资额 ( 万元 )5000—100000万元(人民币) 总用地面积......

    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

    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7-23 16:38:00 ]作者:未知编辑:studa090629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汇报 遂宁

    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遂宁市委遂宁市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2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们在百忙之中莅遂视察指导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