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数学尖子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数学尖子
基于高中数学课堂思维量大,容量大,综合性强等特点,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学尖子生的培养。
一 尖子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磨练意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可能由于一次成绩的优异而沾沾自喜,也可能由于一次成绩的降低而情绪低落。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独立解决。要从思想上加以指导,提高他们抵抗压力的意志。熟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2良好习惯:可以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如何听课,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记忆等,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书写解题步骤,规范解题过程。
二能力的培养
1课堂教学问题分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在共同的基础上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尖子生,让他们当先生说一说,讲一讲。习题的配置也要分层。可以每次课后布置一道思考题由尖子生完成。
2作业分层
在共同提高的基础上每次的作业都要给尖子生留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习题当中带有星号的题目可以让他们去做。
3思维过程的呈现
虽然尖子生自我学习能力强,但是课堂教学仍然不能忽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传授,尤其是一些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不能草草了事,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为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数学方法思想。
4课堂练习要有推广和 变式
在完成课堂既定练习后,教师可以就原题进行多角度有梯度的变式训练,还可以要求尖子生当堂进行适当的改编并给出正解。
5放手让尖子生去做
对于课堂上一些有难度的中水平学生无从下手的题目,教师可以对尖子生进行提问甚至可以让尖子生将解答思路和分析过程做好向同学演示,这样也加强了尖子生之间思维的碰撞。
5做好信息搜集
平时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帮助、指导尖子生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新题型。建立尖子生之间相互交流所收集、整理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新题型的机制。其次是使用适合尖子生的“正题”,集中精力做“好题”。老师应按照教学计划或者所掌握的最新情况给学生编写参考资料和习题,这些习题是老师教学经验的总结,比学生自己找的其他题目更有价值。
第二篇:尖子答案
1、探究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主题:温暖的集体,我的家;加深了解,促进友谊;让我们共创优秀班级集体等(2分)
(2)宣传发动同学参加;进行人员分工;布置好的活动场地;写发言稿等。(4分)
(3)内容形式多样,可以从课本中有共同目标团结奋进,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团结协作,互助前行等来创建班集体。或从增强班级凝聚力、维护集体荣誉、让个性在集体中张扬等来回答。同时,也可以从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构建班集体的建议等。(4分)
评价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为题,学生从其他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酌情给分。另外:卷面书写占2分
2、答:(1)自悲、闭锁、失落等。(2分)
(2)①克服闭锁心理,积极认识新伙伴;②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热情开朗的性格会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③保持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主动、豁达,不计较个人得失;④主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我们将这样建立友谊①友谊要靠真诚和宽容“播种”;友谊靠平等与尊重“护理”;友谊要靠信任与奉献“浇灌”。(8分)
方法:①克服闭锁心理,积极认识新伙伴,建立新的人际关系;②树立自信心,培养开朗的性格;③主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等。
3.小刚由于自卑、敏感等原因造成了男女同学交往的障碍。为了克服这一障碍,他应该:(1)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因自己的生理原因而自卑,要充分相信自己。(2)正确认识男女同学间的交往,懂得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如:第一,言行适当,自然大方;第二,互相尊重,平等待人;第三,自爱自重,珍惜自己。
4.答:(1)个人与集体是不可分割的,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不能缺少个人;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园地。(4分)
(2)①一个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班集体,它的灵魂是团队意识,靠全体成员的团结与互助,共同进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②要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增强集体荣誉感;③还要为班集体的发展主动提出建议,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为班集体的发展做出贡献,让该个性在集体中张扬。(9分)
5、.(1)王某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认识自我不仅仅是从自己外在的体征,还应从内在的精神世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2)李某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要做到悦纳自我,应该勇敢地接受自己的缺点、不足或缺陷。悦纳自我是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既要看到优点、长处,又要正视缺点、不足。自己对得起自己是封闭的认识和表现,并不能真正做到悦纳自我。
(3)赵某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目的是完善自我。但完善自我并不是只看优点不看缺点。完善自我的途径有:①发扬优点;②克服缺点;③追求进步。
5.1答:长颈鹿和羊的看法都是不全面的,它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甚至以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来证明自己的本领大,这显然是不能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表现。其实,“尺又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甚至还有别人所不具备的特点。当然,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不足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本领大。答:这启示我们:在认识自我时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要善于认识自己的优势,又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忽视自己的短处而骄傲自大;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短 1
处,忽视自己的长处而妄自菲薄。要想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就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6、24.来K]答:(1)略(2分)
(2)输入自我调控的意识;转换角度看问题;用行动调控自己的情绪;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会爱和感恩。(8分)
7.(1)缺乏尊重、宽容、礼貌、与人为善等良好品德。小周对于母亲的唠叨:要认真 倾听,见机委婉地解释,换一个角度想一下,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小明对待老师:应温和的口气说:“没关系。”
(2)小鲁和老师发生矛盾后,应冷静,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换位思考,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主动与老师沟通,不能赌气。
8.(1)感受一:小宇被父亲的做法所感动,感受到了深沉的爱。感受二:小宇对父亲的做法无动于衷,他认为父亲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2)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克服逆反心理,在情绪冲动时,努力克制自己;架起理解的桥梁,与父母沟通,尊重、体谅父母。
9.(1)①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给我们衣食和爱抚,使我们健康成长。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本分。
(2)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从小事做起,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等等。
(3)发生矛盾时不闹对立。要理解父母;做了错事主动检讨,不逃避责任;了解父母的工作,体谅他们的难处和心情;遇事多和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要自作主张等等。
10.(1)体现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2)化解师生矛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理解和沟通。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①尊重与信任老师;②理解与体谅老师;③关心和帮助老师,和老师做朋友。
11.(1)老师传授我们知识,启迪我们心灵,言传身教,让我们学会做人、做事,使我们受益终生。
(2)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我们应尊敬老师,走进老师,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12.答:①小军的做法是对的,小刚的态度是错误的。(1分)②小军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可以疏通情绪,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2分)小刚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除了使自己失去良好的心态外,还容易加深师生矛盾,导致与老师对抗升级,使自己陷入更加严重的错误中,而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学生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分)
答:老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心灵的保健医生、生活中的亲密朋友、学生的榜样等。老师的工作辛苦繁重,为学生的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所以,我们要尊敬老师。(学生只要回答出老师工作的特点、重要性,言之有理即可给分)(3分)
答:我们学生正确对待老师,要做到:尊重、理解老师;协助、配合老师;主动与老师沟通,取得老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获得表扬不自满,受了批评不抱怨;学会换位思考,要体谅和宽容老师,对老师工作中的不足,应善意提出等。(3分)
13.尊重是交往的前提。与任何人打交道,首先是尊重对方。我们要懂得,人与人之间,无论在职业、财产、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智能、生理方面有怎样的差异,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不以自己的某些长处自居自傲,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得到友谊和信任。
14.(1)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社会交往面逐渐扩大,我们会与更多的人交往,文明交往就成为我们人生的重要课题。②文明交往,能使人际关系和谐,为人际关系增色,增添交往的魅力,还能反映我们高雅的气质,反映我们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是我们要养成的良好的交往习惯。
(2)生活中有些人在交往时不注意文明礼仪,语言粗俗,态度野蛮。漫画中的两位人物的行为是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不但伤害他人的感情,妨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有损自身形象,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甚至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尊严。
(3)①文明礼貌;②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学会宽容;③学会倾听、细心体贴、热情开朗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15.同学一病因:我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产生自卑心理。处方: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优点、缺点,也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悦纳自我。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地完善自己。
同学二病因:我遇到了青春期的烦恼,情绪容易激动,脾气变得暴躁,使自己感到烦恼,也使大家感到不高兴,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处方:遇事对冷静,多为他人着想,三思而后行。
同学三病因:我在进入中学后,对于异性同学的交往“度”的把握不准确,容易造成误会。处方:男女同学应该自然、大方地进行交往,建立纯洁的友情。可以相互帮助、请教、讨论功课,但不能过于亲密,要有别于同性同学之间的交往
16、简答题(1)李明的做法不正确。因为李明的做法影响了他学习的效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学习方法,关键是在不断摸索、不断努力地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学会自主学习,不断摆脱依赖;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提高学习的效率;科学安排时间,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等。
17(1)答:小刚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强的学习习惯不好。
答:(2)①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学习时间不固定,不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精神不集中;自习课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不准备工具书,需要查辞典字典时,还嫌麻烦,马马虎虎地应付学习;快下课时就听不进去了,早早把书包收拾好,心中开始想着课后的娱乐活动;作业本、作文本、考试卷发到手,看看分数,扔到一边,不认真分析检查;遇到好电视,就忘记做作业;边做作业,边听音乐;学习时常说闲话;学习完把书本胡乱一扔,再学习时现用现找,浪费时间;喜欢哪科学哪科,偏科;情绪波动大,因喜怒哀乐的情绪而影响学习;等等。
②害处:可能助长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贻害无穷。
(3)答:①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爱动脑筋,爱观察,爱提问;有钻研精神,喜欢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善于集中精神,排除干扰;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经常使用工具书、参考书;喜欢阅读,有意识地拓宽知识面;今日事,今日毕;经常与同学讨论问题;等等
②好处: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使人终身受益。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阶段总结
上传: 朱志明更新时间:2013-1-11 8:00: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实验研究,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主席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号召教育迅速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需要。
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战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选定了“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课题,经过实验,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理论假设和构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题、多向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争辩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把握机会,敢于付诸于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具有积极地改变自己,积极地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具有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即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的因变量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
(1)使学生在不断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3)使学生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达到有创见的质疑。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实验过程
1、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认识
研究组织确立以后,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我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中的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与方法。首先学习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它使我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学生成才的需要。接着我学习了《关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创造力。知道了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只是水平不同罢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作准备。
创新意识的含意是什么?创新意识,自言其说,意识是一种意向,一种愿望。创新意识是指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因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边学习边对我选定的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论证,即包括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基础、起点,也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者的能力,并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了设想。
2、设计研究方案
有了前面学习、讨论的基础,接下来就开始设计研究方案。
四、实验的作法体会
1、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探求出了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段常用游戏,故事导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教乐学,中段教师常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培养。高段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意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我一方面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的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就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于一般性问题,就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所回答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同学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4、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提问应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例如:低段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关于人民币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它知识告诉同学们呢?”问题一经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佰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有条金属线,如果没有是假钱。”另一个接着说:“人民币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了解的课本外知识可真不少,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
学生经常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研究效果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学生观: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
质量观:重视纵向评价,淡化横向评价。
教学观: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世海旦八镇中心小学邮编:717504
主题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篇论文是通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它主要从: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3、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手段。
江泽民同志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这明确给我们指出了当今的教育趋势和使命——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浅谈个人见解。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事物失去兴趣的人,是永远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因此,兴趣是学习的驱使者,是创新的直接动力。纵观古今中外,我国原子弹之父钱学森,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等。当时他们在发明前,如果不是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有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小学生经常由兴趣主控着学习动力。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使其登堂入室,发挥出自己特殊的想象力。例如:我在教学有关行程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AB两地相距400千米,甲乙两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几小
·1·
时后两车相距40千米?一开始多要求学生先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相距是什么意思吗?全班同学都齐答是两车相互间的距离。紧接着,我又提问:“你们谁两个人上来表演一下,用走路的方式表示出两车运动后的相互距离?”这时候,同学们的兴趣动机被激活了,个个蠢蠢欲试。接着我选出两位同学上台来表演,结果:这两位同学没有相遇,而是留下了一段距离。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谁还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两车的距离?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的思维火花越烧越旺,都陷入深思。片刻,有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老师,如果两车相遇后继续向前走,不是也能相距出一段距离吗?”这时,其他同学听后,都对这位同学投来了赞许的眼光,同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在这充满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技能。可见,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来自于教师的巧妙引导和适时的点拨。
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界上许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大胆的想象就没现实的可能,社会也就将会停滞不前。而观察是发挥想象力的前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人类从蜻蜓飞行这一生物现象得到启发制造了飞机;鲁班由茅草割破手指的偶然物件中发明了锯子;牛顿由苹果着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由此可见,这些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也要着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种智力因素,才能更有利地发挥想象力,从而找出规律。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推导公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你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个平行四边形(指着画在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如果分成两
·2·
部分,可能由哪两个图形组成?同学们观察后,有的说是由两个梯形,有的说由两个三角形,有的说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还有的说是由两个不规则的图形组成。通过学生的不同回答,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通过引导,顺利地进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人们常说:“实践是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人们的劳动实践是推动一切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事物的向前发展就是人们劳动创新的体现,没有实践创新的过程,就没有发展的结果。有所发明的科学家,在发明前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找出了事物的本质。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比埃里·居里,在研究放射性现象时,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证明,终于发现了“钋”、“镭”两种放射性元素。那么我们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往往也是通过实践表现出来。例如:我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一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模具。拼成一个生活实例接近的图形。同学们兴趣盎然,个个都满有信心地拼了起来。一会儿,我要求拼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的模型,这时,一个接着一个,有的像一座小房子,有的像一个机器零件,有的像一个机器人,还有的像一项尖尖的帽子,真是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由此可见,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组合图形的组成,还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特有创造力。
四、积极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特有创造力。
众所周知,“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在我们科技发达的今天,如果没有一代代伟人的不断探索,不断的创新,会有今天多姿多彩的世界吗?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3·
因此,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是不容忽视的。
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法。传统的做法是将那些教者认为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吃苦头,浪费时间。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抑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我们教者,平时应该多些鼓励引导学生探索、钻研,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敢于打破权威,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有关行程问题时,有这样的一道题目: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5千米,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同学们通过分析解答后,都得出了同一种答案:先求出甲乙两辆汽车5小时后所走的路程,再求出路程差,“65×5-45×5”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给学生思维的大海推波助浪,引导探索,寻找最好的解法。不一会儿,部分学生终于找到了用“速度差×时间=相距路程”“(65-45)×5”这种好办法。
总而言之,我们教育者应明确自己的神圣职责,并且懂得“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的道理。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与业务水平的提高,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不断地创新自己,那么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将脱颖而出,教育之花将更加姹紫嫣红,更加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五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友谊中心小学周永萍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关键词:创造力 创新 质疑 交流 想象
当今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于创造,而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我国教育部曾指出:“面对到来的21世纪,中国要抓紧进行教育的改革,其中的重点就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要提出一种取代日常教学的措施,而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把这种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的一切环节中。有的教师认为创新只应针对少数优生而言,其实这是认识上的差异。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儿童均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但是如果不去开发,那它永远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甚至有时会被扼杀,也会自行消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1
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的,而我们教师更多的是替学生“包办”了,例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从原来的直接出示,让学生死记硬背套公式;转变为教师演示推导过程,学生依然死记结论,套公式;有些老师虽然和学生一起动手推导过程,得出结论,这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了,然而还不够,我们指导学生推导的公式是千篇一律,说明教师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沿着一条路走的思想依然是“包办”。为此我注意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完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学生用刚学的公式费了很大劲才算出来,计算如下:3.14×5×5×〔30÷(2×3.14×5)〕=75(立方厘米),这种解法,一般的学生是很难快速解答出来的,因此就给他们留下一个疑问,如何巧妙的计算呢?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都有学具模型,我提示学生,经过拼接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变换不同的位置,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反复验算,终于有几组学生举手发言,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式子:30÷2×5=75(立方厘米)。他们的理由是当把拼成长方体横放下来,则将有圆柱侧面的一面作为底面,高就是半径,因此得出v=s侧÷2×r。他们的思路是如此清晰,推理严密,又完全是一种自我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应该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无限广阔的思想空间常常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未知领域。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永不满足的怀疑精神是创造之母。
二、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几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题多解,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
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三、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灵活性人格表现为反应敏捷,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融会贯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创新活动必要的人格因素,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是灵活性人格的灵魂。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如教学组合图形体积时,有这样一题,如图所示: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都是圆柱体的体积加上圆锥的体积。这时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圆锥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积是上面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是创造性的想象。我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1/3×3.14×(20/2)2×15×4。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象。一个学生抢着说:如把这个组合体看作一个高为30cm的圆柱体,它的体积可这样求:3.14×(20/2)2×(15+15)-2/3×3.14×(20/2)2×15。还有一解法更有趣,假如可以像揉橡皮泥一样把圆锥的高缩小3倍,把它想象成一个高为15÷3的小柱,这样组合体就可以看作一个高为(15+15÷3)=20的圆柱体了,它的体积:3.14×(20/2)2×20。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如教学了比的应用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班原来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后来转进2名女生,这时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为6∶5。这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这题的一般解法是抓住男生这个不变量,求出转进2个女生前后,女生各是男生的几分之几再进行求解。这样较为复杂,我引导学生用份数进行巧妙求解。我先让学生分析,这题中,谁的人数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学生显然能说出,男生人数在女生转进2名学生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我再请学生思考,在转进2名女生前后,男生和女生的比各是几比几?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原来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后来转进2名女生,这时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又为6∶5。4∶3 = 12∶9;6∶5=12∶10,原来男生12份时,女生是9份,现在男生仍为12份时,女生则为10份,这是因为女生比原来增加了2人,正好增加了1(10-9)份,因此可得这个班原来的学生人数为:2×(12+9)=42(人)。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总之,我们的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必须立足课堂,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2007年第3期
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斯苗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