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邓小平理论概论自考试卷

时间:2019-05-12 12:2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7月邓小平理论概论自考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7月邓小平理论概论自考试卷》。

第一篇:2012年7月邓小平理论概论自考试卷

武汉自考网-自考专升本,湖北自考网门户网站()

全国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发展

B.以人为本

C.统筹兼顾

D.全面协调可持续

3.毛泽东在1941年5月所著的,对实事求是作出马克思主义界定的著作是(A.《反对本本主义》

B.《矛盾论》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实践论》

4.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都是()

A.反对宗派主义

B.实事求是

C.反对官僚主义

D.以人为本

5.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A.反对封建主义

B.无产阶级是领导阶级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逐步实现()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建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8.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

A.解放生产力

B.消除两极分化)

C.消灭剥削

D.实现共同富裕

9.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

A.引导居民消费适度增长

B.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C.发展生产力

D.实行对外开放

10.邓小平曾经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

A.工业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共同点在于(A.公有制都占主体

B.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C.主要矛盾一致

D.根本任务相同

1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人口与环境、增长与资源之间的矛盾

1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打破壁垒、合作双赢

C.经济一体、贸易自由

D.平等协商、互利互惠

14.20世纪末,我国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的特点是()

A.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城乡协调发展

B.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C.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D.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15.发展国民经济,放在首要地位的必须是()

A.第三产业

B.高新技术产业

C.工业

D.农业

16.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A.激励机制

B.竞争机制

C.供求机制

D.价格机制

17.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资分配 D.按需分配 18.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A.社会救助 B.优抚安置 C.社会保险 D.社会福利 19.我国的国体是()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是()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A.实用主义 B.利他主义 C.个人主义 D.集体主义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A.依法治国 B.以人为本 C.党的领导 D.科学发展 2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南海问题 25.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A.一个中国 B.两种制度 C.高度自治 D.长期稳定 26.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A.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

B.贫富差距和贸易纷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文化差异和观念冲突

27.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风俗习惯的差异和冲突

C.语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D.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28.2012年4月10日,《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根据该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总人口将控制在()

A.13亿以内

B.13.4亿以内

C.13.9亿以内

D.14亿以内

29.2012年5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了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本轮对话的主题是()

A.深化战略沟通与务实合作,推进持久互利的中美经济关系

B.建设全面互利中美经济伙伴关系

C.确保持续发展、互利共赢的中美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D.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

30.2012年5月7日宣誓就任俄罗斯新一届总统的是()

A.梅德韦杰夫

B.普京

C.久加诺夫

D.特维延科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3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B.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C.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D.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34.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在()

A.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B.缓解就业压力

C.促进国际经济合作

D.丰富商品市场

3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D.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6.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的组成部分有()

A.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

B.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

C.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新产生的社会阶层

3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

A.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B.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反对外来文化

3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39.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是()

A.标本兼治

B.综合治理

C.惩防并举

D.注重预防

40.******在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刻苦学习,他号召广大青年()

A.既认真学好基础知识又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B.既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

C.既重视学习文化知识又努力掌握实用技能

D.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4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45.简述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

47.试述依法治国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意义。

武汉自考在线

第二篇:《邓小平理论概论》试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课程试卷

《邓小平理论概论》试卷(120分钟)

学院年级、专业姓名学号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改革实质上是一场革命?

2、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

二、辩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2、既然“主权在民”,台湾就可以用公民投票方式行使民族自决权。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2、试述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四、下面是有关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文明的材料,请根据材料回答(20分)。

材料1:1945年7月初,黄炎培等五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访问延安。有一回,毛泽东问及他在延安的感想。他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作了这样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论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材料2: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的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材料3:我国宪法中对法制的规定,始自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规定:

第五条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材料4:1999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建议》中有:

二,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国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规定:“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请回答:

(1)结合材料①,说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①、②、③,说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认识上取得了什么样的突破?

(3)对照材料③、④,说明我们党在治国方略上出现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第三篇:大工《邓小平理论概论》模拟试卷(A)

绝密★启用前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09年3月份《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考试

模拟题一

考试形式:开卷试卷类型:(A)

☆ 注意事项:

1、本考卷满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所有试题必须答到试卷答题纸上,答到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试卷答题纸一并交回。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卷I(客观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的成果是()

A.“科教兴国”

B.“以德治国”

C.“依法治国”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是()

A.公有制性质

B.私有制性质

C.混合所有制性质

D.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A.必要的补充B.有益的补充C.重要的组成部分D.组成部分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解放生产力

大工《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考试 模拟题一

B.发展生产力

C.实现共同富裕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5.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

A.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D.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开拓创新

D.与时俱进

8.“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先是从解决什么问题开始的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港澳问题

9.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B.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D.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10.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大工《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考试 模拟题一()()()()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我国现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发展是目的B.改革是动力

C.改革和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D.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2.“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个长期不变”,是指台、港、澳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A.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生活方式不变

C.经济结构不变

D.外交权不变

3.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有法可依

B.违法必究

C.执法必严

D.有法必依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B.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C.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爱国主义基地建设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公有成分

大工《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考试 模拟题一))))(卷II(主观题部分)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要求观点正确,言之有理。)

1.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共同富裕就是要同步富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结合我国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简要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大约要经历100年左右的时间?

2.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简要说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19分)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概论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邓小平理论概论》 期末考试A卷(开卷)

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考试注意事项:

独立完成,学习体会雷同成绩0分;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应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谈谈学习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的体会。(50分)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西方文明。以五代领导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遵循,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并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以来世界文明中的具有独特魅力、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摆脱了任人欺凌的悲惨命运,摘掉了一穷二白的落后帽子,走上了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昂首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命题的提出到历史性飞跃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过程。近代以来的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此,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在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中得到了启示,开始尝试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工人阶级为依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式明确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通过革命实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逐步认识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开始独立自主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在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的结果。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开始形成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代表的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一系列著作,在理论上

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遵义会议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内容涉及哲学、统一战线、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党建等各方面,特别是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阶段。伴随着中国革命决定性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毛泽东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有:关于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科学分析,以“十大军事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的新发展,关于政策策略理论的新发展、关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并提出以苏为鉴,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但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毛泽东却逐步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误入歧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曲折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曲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显著标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第二次伟大变革时期,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分析世界发展大势,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目标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这与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提出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一宏伟目标具有开创未来的伟大意义,以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应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的基本问题,我认为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圆什么梦”的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毋庸置疑,决不能改旗易帜。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

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以总书记为代表的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稳步发展。

(三)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源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源于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只有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有光明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的自信来自于我们强大的实力。中国从以前积贫积弱到如今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引发全球瞩目。我们之所以能在全球经济一片哀鸿的境况下逆势上扬,靠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反思历史,对照现实,中国的问题还是得靠中国人自己去解决,我们理应充满自信。只要我们坚定道路,振奋精神,踏实干事,“中国梦”就一定会早日成为现实。

二、如何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谈谈学习体会(50分)

(一)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也曾出现过几个加速发展的阶段,1957年城镇化率达到15.4%。由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限制城镇人口的机械增长成了从那以后相当长时期的重大政策,由此而使城镇化的进展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到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44.3%,而城镇化率只有17.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出现加快的势头。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城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2%。22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3个百分点。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70%、全国工业总产出的5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但是,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水平依然处于滞后的状况。据世界银行资料,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比同等人均GDP国家和地区低11个百分点,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大量农业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基本靠手工劳动,使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美国的6%。同时,2/3的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低,农村市场打不开,已成为影响扩大国内需求和经济增长潜力发挥的重要矛盾。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应该达到50%以上,即城镇化率应该提高1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由于这个幅度还低于前22年年均提高的幅度,所以这个指标是留有余地的,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理论界有一种意见认为,本世纪头20年我国城镇化率还可以定得再高一些。理由是,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例如,韩国从1967年到1987年间城市化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日本从1966年到1987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今后20年,也是我国工业化加速阶段,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会相应加快。但是,我们必须充分看到我国农村有8亿人口,新增人口主要在农村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城市人口增加近3亿,但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多少。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产业转移了1.5亿左右的同时,务农劳动力还增加了4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15亿左右,到那时即使城镇化率达到50%,农村人口也还有7.5亿,也就是说,就绝对数来看,20年只比目前净减少5000万。这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减少的难度很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只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有限,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解决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因此,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既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老路,也不可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而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各地区实际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多元化、渐进式、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的城镇化。它不仅要具有中国特色,而且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城镇化,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

(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以城镇化为最大特征。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经济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近10%,同期城镇化率由17.9%升至51.3%。城镇化与经济高速发展之间互为因果。改革开放的过程,正是城市形成和范围扩张的过程,也是生产要素和商品打破壁垒自由流动、聚集,并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过程。得益于城镇化产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企业享受到较低的资金和劳动力成本,以及更长的产品生命周期,通过不断满足巨大的国内外需求,实现高速增长。就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对应关系而言,按照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60%;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51%。这种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背离,表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和必要性依然较大。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是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51.3%的城镇化率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其中包括1.6亿的农民工;若按户籍来算,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中国城镇化率届时将提高至60%以上,将再有2亿农民进入城镇,加上现有的1.6亿农民工,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按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能够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消化工业化的过剩产能,房地产、家电、汽车、家具等耐用消费品销量提速。

(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走渐进式、生态型、集约型、融合型、和谐型、多样型城镇化之路。

一是走渐进式城镇化道路。各地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合理有序流动,科学把握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和节奏,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要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相适应,防止出现超越承载能力的“过度城镇化”。

二是走生态型城镇化道路。确立新的城市生态观,实行绿色发展战略,推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建立绿色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镇、生态园区、生态企业和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良好人居环境。

三是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坚持资源节约,大力推进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镇、低碳型城镇和紧凑型城镇,提高城镇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走融合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乡统筹的理念,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的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城乡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

五是走和谐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理念,切实保护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合法利益,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各种正当权益,促进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加快城中村、城市危旧房和边缘区改造,建设平等、公正、安全、宜居的和谐型城镇。

六是走多样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充分发挥各地优势,突出城镇的特色,包括城镇文化、建筑风格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的多样型城镇化格局。

第五篇:2010年自考公共课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公共课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重点

第七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引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建设是国策的第一要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关键是建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一、章节结构和内容提要:

本章着重论述了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及与此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同时介绍了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本章是对当前经济制度的一个概括,对我们了解我国经济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章共有三节: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而且还深入分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含义、性质和地位,充分说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及其实施的具体政策,同时说明保证这些具体政策顺利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主要阐述了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重点论述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分析并论证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重难点分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这是由于:

(1)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2)公有制经济是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3)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4)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b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必须长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是发展非共有制经济的根本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金不足和就业困难两大难题,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原因。

2、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除国有外,要知道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

(1)市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概念,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不涉及经济成分的性质,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2)市场经济是以不同产权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多元产权主体的形成,并能加速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下载2012年7月邓小平理论概论自考试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7月邓小平理论概论自考试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年自考公共课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公共课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重点(13)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引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010年自考公共课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公共课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重点11课程代码:0000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

    2010年自考公共课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公共课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重点(8)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引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邓小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

    2006年自考法学概论试卷

    www.xiexiebang.com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免费免注册下载 超过2万套word文档试题和答案 2006年4月自考法学概论试卷 2006年4月自考法学概论试卷 1 www.xiexiebang.com 各类考试......

    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知识点

    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知识点 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的名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三个代表”. 3.......

    邓小平理论概论读后感

    邓小平理论概论读后感 初二级林小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著作,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的党政路线。在改革......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模拟试卷A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模拟试卷A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站点:姓名:学号: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2006—2007学年度第2学期邓小平理论概论试卷(A)参考答案

    A 2006—2007学年度第2学期邓小平理论概论试卷(A)参考答案 一、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试请分别论述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