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2 12:4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

第一篇: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

内容提要:

一、基本情况xx县辖13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2568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仡佬六种民族,总人口40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3亿元...

一、基本情况

xx县辖13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2568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仡佬六种民族,总人口40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亿元,农民人均有粮315公斤,人均纯收入1694元。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00所,在校生6873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1125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74.4%。适龄儿童入学率99.72%,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7.01%,青壮年非文盲率99.44%,人均受教育年限6.18年。全县有教职工380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2718人。

二、教育部门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情况

(一)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权利

1.依法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按照省、州政府的规划和部署,我县从1993年分阶段实施“普九”。十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十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富宁县自加压力,上下一心,形成全民抓“普九”工作的强大合力,1998年普及六年义务教育,2003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普九”后,我县出台了《xx县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实施办法》,落实各级各部门在“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的责任,把巩固提高工作当作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乡镇依法组织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动员流失生返校,严格审批缓学、免学、停学、休学对象;教育部门严把学籍和毕业审验关;劳务输出部门严把输出关,严禁将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对象输出务工;司法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非法婚姻严肃查处;劳动监察部门对使用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对象做工、经商或从事其它雇佣性劳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吊销营业执照;民族宗教部门重点把动员少数民族儿童少年入学纳入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工程加以落实;民政部门对贫困生实施扶贫济困救助;共青团抓好“希望工程”救助;妇联广泛动员女童和女少年入学,提高女童和女少年入学率;公安部门重点打击破坏教育环境和教学秩序的不法分子,工作报告《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2004年以来,我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有序推进,每年都通过州政府“两基”年审复核,2008年5月,省政府复查为合格。“两基”工作促进了民族教育发展。全县2007至2008学年中小学在校生62507人,少数民族学生46952人,占75.11%;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8808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6529人,少数民族学生1236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4.78%;小学在校生42279人,少数民族学生3191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49%。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9.72%,其中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8%;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7.01%,其中少数民族适龄少年毛入学率达95.78%。

2.抓住机遇,逐步普及现代教育手段,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xx县2003年实现“普九”后,县委、政府抓住了实施“普实”和“农远”项目的机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普及现代教育手段,努力推进教育公平。2004年启动“普实”工作,通过向上级争取和县乡自筹,共筹集资金2280万元,其中投入1430万元建成了县一中、县民中、县三中等7所综合实验楼。2006年县级财政投入300万元作为仪器药品经费,社会各界捐资195万元,基本解决实验课桌椅经费。全县192所中小学按类别标准配备了实验室仪器,2006年低“普实”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2007年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总投入751万元。县政府解决“农远”辅助设备经费88万元,乡镇政府、学校自筹资金230万元。目前,全县500所学校实施507个“农远”项目,其中教学光盘播放点324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86个,计算机教室25个,多媒体教室25个,惠及6.8万名学生,其中惠及少数学生5.1万人。

第二篇: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基本情工作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二、教育部门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情况

(一)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权利

2.抓住机遇,逐步普及现代教育手段,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3.多方筹资改善办学条件,为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县委、县政府将学校排危工作列为每年向社会公开承诺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将排危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排危资金100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精心组织校舍危房普查和制定“十一五”校舍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和更新校舍建设项目库资料,进一步调整校园布局规划,2004年以来收缩了56个校点。积极争取和认真实施寄宿制工程、危改工程、战恢工程,积极申报希望工程,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两基”验收以来,多渠道筹资7555.62万元,改扩建校舍83319平方米,排除危房27909平方米,学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其中寄宿制工程项目2474.4万元,危改项目879.77万元、战恢项目1111.55万元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下一页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希望工程837.42万元,其他项目1312.48万元,通过融资渠道投入940万元。硬件改善,为推进教育公平,解决少数民族学生上学难问题提供了硬件保障。

(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

2006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我县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指标逐年增加,享受补助标准逐年提高。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58808人全部享受免杂费和免教科书政策,26663人享受寄到宿制生活补助费。全县少数民族学生44278人均享受到免杂费和免教科书费政策,上学不用交费,其中小学12360人,初中31918人。少数民族学生中有18154人享受到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费,占少数民族学生的41%。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情况

(四)上级国家机关给予教育的优惠政策到位情况

2.划拨民族生生活补助费

上级机关每年划拨资金对我县民族中学民族生进行补助,每生每月47元,每年共补助1000人,每年10个月共47万元

3.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特殊照顾政策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我县毕业生,对我县少数民族考生均给予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高考录取时,少数民族考生照顾20分录取。高中中专录取时,少数民族考生照顾30分。

4.帮助培训和培养各民族教师

四、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对民族教育投入仍有较大缺口,学校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学校存在危房,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一级的学校多数属于危房,隐患危及师生安全。有的使用年限较长,已反复维修多次,墙体断裂;有的屋架腐朽;有的土基、木板、单砖墙房以及墙体倾斜。学生住宿拥挤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和深化教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由于条件限制在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紧缺的现象尤为突出。

三是民族学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现全部“两免”,但“一补”名额有限,仍有部分贫困生没有享受到此实惠,少数民族子女入学仍是个难题,控辍保学形势严峻。

四是受打工热潮影响,处在学龄阶段的民族学生外出打工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巩固工作难度加大。

五是民族村寨的少数家长法律意识淡薄,重男轻女、早婚早育观念现象较为突出,随意剥夺孩子的受教育权利。

五、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对策措施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投入,多方筹措教育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二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学校布局进行微观调整,均衡教育发展。

三是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科研兴教,优化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者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福利待遇优待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一级任教,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加大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救助帮扶力度,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五是制定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提高少数民族毕业学生就业率。

六是增加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补助名额,让全部农村在校贫困生得到资助。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在校民族生助困力度,建立长效的贫困生救助助机制,让每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七是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巩固改革成果,加快相关配套改革的实施步伐,提高学校活力,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三篇: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基本情工作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县辖13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2568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仡佬六种民族,总人口40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亿元,农民人均有粮315公斤,人均纯收入1694元。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00所,在校生6873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1125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74.4%。适龄儿童入学率99.72%,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7.01%,青壮年非文盲率99.44%,人均受教育年限6.18年。全县有教职工380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2718人。

二、教育部门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情况

(一)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权利

1.依法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按照省、州政府的规划和部署,我县从1993年分阶段实施“普九”。十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十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富宁县自加压力,上下一心,形成全民抓“普九”工作的强大合力,1998年普及六年义务教育,2003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普九”后,我县出台了《xx县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实施办法》,落实各级各部门在“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的责任,把巩固提高工作当作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乡镇依法组织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动员流失生返校,严格审批缓学、免学、停学、休学对象;教育部门严把学籍和毕业审验关;劳务输出部门严把输出关,严禁将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对象输出务工;司法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非法婚姻严肃查处;劳动监察部门对使用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对象做工、经商或从事其它雇佣性劳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吊销营业执照;民族宗教部门重点把动员少数民族儿童少年入学纳入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工程加以落实;民政部门对贫困生实施扶贫济困救助;共青团抓好“希望工程”救助;妇联广泛动员女童和女少年入学,提高女童和女少年入学率;公安部门重点打击破坏教育环境和教学秩序的不法分子。2004年以来,我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有序推进,每年都通过州政府“两基”年审复核,2008年5月,省政府复查为合格。“两基”工作促进了民族教育发展。全县2007至2008学年中小学在校生62507人,少数民族学生46952人,占75.11%;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8808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6529人,少数民族学生1236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4.78 %;小学在校生42279人,少数民族学生3191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 75.49%。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9.72%,其中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8%;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7.01%,其中少数民族适龄少年毛入学率达95.78%。

2.抓住机遇,逐步普及现代教育手段,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xx县2003年实现“普九”后,县委、政府抓住了实施“普实”和“农远”项目的机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普及现代教育手段,努力推进教育公平。2004年启动“普实”工作,通过向上级争取和县乡自筹,共筹集资金2280万元,其中投入1430万元建成了县一中、县民中、县三中等7所综合实验楼。2006年县级财政投入300万元作为仪器药品经费,社会各界捐资195万元,基本解决实验课桌椅经费。全县192所中小学按类别标准配备了实验室仪器,2006年低“普实”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2007年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总投入751万元。县政府解决“农远”辅助设备经费88万元,乡镇政府、学校自筹资金230万元。目前,全县500所学校实施507个“农远”项目,其中教学光盘播放点324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86个,计算机教室25 个,多媒体教室25个,惠及6.8万名学生,其中惠及少数学生5.1万人。

3.多方筹资改善办学条件,为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县委、县政府将学校排危工作列为每年向社会公开承诺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将排危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排危资金100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精心组织校舍危房普查和制定“十一五”校舍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和更新校舍建设项目库资料,进一步调整校园布局规划,2004年以来收缩了56个校点。积极争取和认真实施寄宿制工程、危改工程、战恢工程,积极申报希望工程,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两基”验收以来,多渠道筹资7555.62万元,改扩建校舍83319平方米,排除危房27909平方米,学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其中寄宿制工程项目2474.4万元,危改项目879.77万元、战恢项目1111.55万元,希望工程837.42万元,其他项目1312.48万元,通过融资渠道投入940万元。硬件改善,为推进教育公平,解决少数民族学生上学难问题提供了硬件保障。

(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

2006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我县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指标逐年增加,享受补助标准逐年提高。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58808人全部享受免杂费和免教科书政策,26663人享受寄到宿制生活补助费。全县少数民族学生44278人均享受到免杂费和免教科书费政策,上学不用交费,其中小学12360人,初中31918人。少数民族学生中有18154人享受到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费,占少数民族学生的41%。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情况

全县有教职工3800人,其中少数民族2718人,占71.5%,其中双语教学教师17人。我县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要求,在瑶族聚集的洞波果布小学和新华团堡小学开办双语教学班,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两种语言教学。去年以来,先后有36名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其中省级培训25人,州级培训11人。目前,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学校在小学的低段,都采用双语进行教学。其中以汉语壮语、汉语瑶语、汉语苗语相结合教学为主。

(四)上级国家机关给予教育的优惠政策到位情况

1.在我县设立省定民族中学1所。我县民族中学是省定民族中学之一,1998年分设独立办学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办学规模得到迅速扩大。2005年12月被评定为二级乙等完中,现有在校生2400人,教职工152人。分设以来,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中考成绩基本上是全县第一,高考上线率均在70%以上,尤其是2008年高考上线率达77%,为我县发展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划拨民族生生活补助费

上级机关每年划拨资金对我县民族中学民族生进行补助,每生每月47元,每年共补助1000人,每年10个月共47万元

3.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特殊照顾政策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我县毕业生,对我县少数民族考生均给予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高考录取时,少数民族考生照顾20分录取。高中中专录取时,少数民族考生照顾30分。

4.帮助培训和培养各民族教师

上级机关根据《民族自治法》帮助我县培训和培养各民族教师。“十五”以来,国家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为我县培训各类专任教师及项目学校校长885人次,资金投入156.3万元,其中,专任教师学历提高培训294人次,专任教师新课程培训248人次,短缺学科专任教师培训204人次,项目学校校长短期培训139人次。

四、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对民族教育投入仍有较大缺口,学校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学校存在危房,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一级的学校多数属于危房,隐患危及师生安全。有的使用年限较长,已反复维修多次,墙体断裂;有的屋架腐朽;有的土基、木板、单砖墙房以及墙体倾斜。学生住宿拥挤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和深化教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由于条件限制在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紧缺的现象尤为突出。

三是民族学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现全部“两免”,但“一补”名额有限,仍有部分贫困生没有享受到此实惠,少数民族子女入学仍是个难题,控辍保学形势严峻。

四是受打工热潮影响,处在学龄阶段的民族学生外出打工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巩固工作难度加大。

五是民族村寨的少数家长法律意识淡薄,重男轻女、早婚早育观念现象较为突出,随意剥夺孩子的受教育权利。

五、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对策措施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投入,多方筹措教育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二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学校布局进行微观调整,均衡教育发展。

三是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科研兴教,优化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者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福利待遇优待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一级任教,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加大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救助帮扶力度,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五是制定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提高少数民族毕业学生就业率。

六是增加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补助名额,让全部农村在校贫困生得到资助。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在校民族生助困力度,建立长效的贫困生救助助机制,让每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七是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巩固改革成果,加快相关配套改革的实施步伐,提高学校活力,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验工作报告

边滩教委会

二00四年四月十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报告

自2003年9月以来,我乡九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从此我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展开。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转发落实《青海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和《青海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评估方案》,使我乡课改工作正常有序地展开。现就课改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进行自查汇报: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教委设立课改领导小组,对新课程实验专人负责。积极提供课改动态、先进经验、实验成果、信息服务和交流,对课改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教委多方筹措资金完善教学条件,2002年9月初级中学微机室建立,2003年9月给每所小学配备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投影仪五台、投影片两套。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营造了良好的课改氛围,加强了师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和师资培训。并将各项培训作为学校、教师的考核指标。90%的教师进行了乡、县级信息技术培训,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100%。

2、制度管理:我们认真贯彻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所有中小学课程,有计划的进行课改实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评价机制。《学校量化考核表》、《中小学校长考核细则》、《中小学教师量化考核表》、《教师津贴发放办法》、《教师教学行为准则》、《课堂教学评价细则》、《教师教学常规量化细则》、《教研教改制度》等,对学校、校长、教师各项考核办法的改进和革新。加强了教师的课改新理念和自我促进感。使每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转变观念,渗透新理念。初步形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主体互动、方式多样、过程动态、内容多元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师生的新型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3、注重课堂教学:①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致力于教师的行为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案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资源,成立备课小组,用电脑设计教案,实现教案共享。全体教师灵活应用教材,将教案改革推向深层,以便更多、更合理地整合、组织教学活动。②实行《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大力倡导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式学习。给学生提供有效参与、创新的时间和空间。③推行《边滩教委中小学教师激励用语》形成了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整个教学过程凸现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学生的阅读、调查、第二课堂得到充实。

4、加强教研教改:走进新课程,深入新课程。我们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教学探讨、研究活动。自2004年9月实施新课程以来,邀请专家不断地进行新课程培训。11月28日至30日经县教研室引进,邀请西宁市城东区教研室主任马立谦,北大街小学、小泉小学的四名优秀讲课教师对全乡教师进行为期三天的课堂实验和新课程探究。随后,就《如何适应新课程》、《教师角色如何转换》、《教案改革中的问题》等课题展开研究和探讨。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效果明显。2004年9月开学初,教委教研组推出有效、持续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研修的《边滩教委教师工作手册》,将研究计划、教研课题、研究过程、课堂实录、学生培养、教学反思、经验论文等纳入一册,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依据。形成了有利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集体研修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购买《走进新课程》VCD光盘十张,轮流在中小学校播放,探索、研究新课程的课堂结构、教学理念。各学校的教研会、探讨会、实验课、经验交流会层出不穷,教育教学模式有了极大的改观。

5、课程资源得到开发:充分利用、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正确处理国家、地方、校本的三级管理。根据当地实际,编印了《边滩教委校本课程》正在试行阶段。我们注重了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实践课活动,第二课堂学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开出率100%,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九所小学的电脑设备和其中两所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资源,构建了我教委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和优化。

二、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年龄日趋老龄化,缺少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长期的习惯已成为自然,适应不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培训。

2、基础设施差:部分学校校舍紧缺,教学仪器、器材缺少,给新课程的实施增添了较大的难度。

3、课堂教学有待优化:部分教师的角色转换慢,师生互动还不能密切配合,课堂活动往往相互隔离,“专讲、专听”的模式还不能改变。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4、校本课程开发还有难度:教师在学校所处的地位较低层,了解和掌握的信息较少。工作负担重、时间少,参与课程开发实有困难。

三、今后的打算:

1、加强教师队伍的新课程培训:继续加大新课程培训力度,每年只少进行一次“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带领各学校的骨干教师及校长参观学习、吸取经验、研究实际,以点带面将课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对新课程实验加大资金投入,合理使用完善教学条件,配备必要的设备,以满足教师培训、探究和有关活动的基本需要。

3、积极支持教师参与课本开发:一线的教师不但需要各种时间、物质或组织的支持和帮助,而且需要同情和宽容。我们要强化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都拥有相当的课程理论与技术之后,再“大胆”地进行课程开发。这是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反之会阻碍课程的开发。

二00四年四月十日

第五篇:区域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区域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2010年秋,武胜县教育局提出了“以技术升级为抓手,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四课同创为载体,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总体目标和“让课程活起来、让师生动起来”的行动目标,该县以“点面结合、区域联动、整体推进”为策略,分“实验试点、总结推广、全面铺开”三个阶段有序推进。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课改理念已深入武胜县师生心中,课改体系基本搭建完成,课改举措全面实施。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武胜县确立了“继续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课改思路,11月29日,该县召开了“四课同创”工作推进会,把课改工作向纵深推进、向深水区推进,引发了全县学校追求教育质量提升的“蝴蝶效应”。

打造课改团队主动引领示范

“如果再不转变观念,照老一套做事,恐怕真的要遭下岗了。”11月9日,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专家送教活动结束后,一位老教师由衷地感慨。据统计,今年武胜县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实施“万名人才培训”计划,先后组织近300名领导干部、4300余名教师参加片区级以上培训。各片区、学校围绕构建高效课堂定期开展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活动,切实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

“趁我们年轻,多看一些,多学一点,将受用终身。”民族小学的教师唐丽在听完导师刘芳的示范课后说道。刘芳是武胜县走出四川献课的第一人,她带领团队,建立起“杏坛芳菲”名师工作室,以其饱满昂扬的工作热情,笃志研究,潜心摸索教学规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走出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名师工作室还充分发挥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活动,推动了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武胜县已评选县级教学名师300人,确定“专家型校长”培养对象16名,“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19名。

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武胜县狠抓课研,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今年,该县65项课题被列为省阅读课题子课题,104项课题获批市级立项,57项成果获市第六届校本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该县注重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开展了16个科次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新课程优质课展评、诵读比赛、口语比赛等,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目的。今年以来,该县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人,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市一等奖8人。三年来,武胜县实现了新课程研究与培训的全覆盖,形成了参与课改、主动研究课改的良好局面,培养了一大批懂理念、明方法、乐实践、善科研的教师,为该县“四课同创”探索实践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夯实质量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提升课堂内涵创新推广模式

课堂上学生6人或8人围坐一圈,有的圈点勾画、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低声讨论,这是武胜县烈面初中8年级1班语文课上的情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孤独之旅》,老师组织学生探讨“孤独”的含义,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评价,老师只在学生们说得偏颇或不到位的时侯,才进行点拨引导。

这样的自主课堂在武胜县已经成为教学常态。武胜县教研室主任汤继光说:“各学校通过加强小组建设、开展合作探究、完善课堂模式等方式,让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得以全面实施。”为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目的,该县教育局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分层达标晋级活动,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理念、教师行为、学生状态、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常规、学校教学管理的达标。各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各种成熟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既有模而不唯模”的新局面。

说起课程改革,武胜县教育局局长汪杰对此激情澎湃、信心满怀,“常态课研,重在务实;自主课堂,重在高效;阳光课间,重在坚持;多彩课外,重在求精”。“四课”中课堂变革是课程改革最具革命性的环节,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此,在全县教育改革向内涵与质量提档升级的新形势下,该县教育局要求各学校正视现实,居安思危,凝聚共识,一是如何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二是如何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激发,三是怎样完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想课程改革工作要走出倦怠期,必须继续坚持以四课同创为载体,在课堂教学内涵发展上,细微着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汪杰这样说道。注重课外实践增强课改实效开展阳光课间活动。把阳光课间活动纳入课程序列管理,逐步形成春季、冬季、晴天、雨天四种模式,广播操、课间操、趣味游戏、自由活动四大板块。各学校结合实际自主开发出了国学操、交警操、花环舞、扇子舞、兔子舞、竹竿舞以及钻山洞、叠罗汉、踩高跷等30余种项目。开展“3+N”活动。“3”指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N”指劳动、科学等方面的技能。“3+N”活动实施课程化组织、社团化管理,每周安排2至3节课集中进行,让学生“三自四定”(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拥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其间,涌现出沿口镇小学的川剧、民族小学的器乐、城南小学的阳光课间、旧县小学的剪纸艺术等素质教育的成果典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武胜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是目前全市最大的综合实践基地,占地500亩。白天,同学们在这里参与服装设计、手工编制、推豆花等生产活动,体验种植、养殖的劳动乐趣。晚上,基地为各类文娱晚会、篝火晚会、演讲比赛搭建竞技平台,让同学们的艺术活力尽情迸发。

打造办学亮点提升课改成绩武胜县课改回归课堂本真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目前,该县的自主课堂打造出了“三环五步”、“导启自主”、“361”的“三活”高效课堂模式,确立了以“常态课研创优质、自主课堂创高效、阳光课间创活力、多彩课外创特色”的课程改革核心载体,在2011年被列为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12月2日至4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武胜县“四课同创”工作研讨会在该县召开,武胜课改模式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今年4月、5月,全市特色学校创建推进会、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现场会召开。“近年来武胜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四课同创’已经成为全市课改的重点考核范畴,这是武胜县实践课改、享受课改、坚持课改的结果。”市教科所副所长任思惠在推进会上说道。

“我县计划再用两年时间完成本轮课改,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模式,规范师生评价制度,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用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该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刘文涛如是说。

下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内容摘要]法律援助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法律援助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密切。提高法律援助的管理......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内容摘要]法律援助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法律援助工作与......

    基础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根本点,以创建优良班集体为重点,以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为保证,以提高......

    基础教育参考

    刊名: 基础教育参考 Basic Education Review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教育部教学管理信息中心 周期:半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 1672-1128 CN:11-4889/G4......

    基础教育

    基于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以宁夏花儿进校园为例摘要:基于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而且有利于实现多元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模版)

    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 在云南省华坪县通达乡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遇上很大的障碍,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 一、概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璀璨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五光十色。民族信仰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灵魂,她左右着这个民族的思想和......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1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在寒假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