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探讨

时间:2019-05-12 12:4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探讨》。

第一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探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探讨

摘要: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证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平衡,对于维护我国的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师资;基础设施

少数民族是维持中国稳定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但是,由于历史上存在的对少数民族歧视的问题,地域上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经济文化不发达等问题,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少数民族的人才例如满族的老舍,蒙古族的李四光等,都为我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少数民族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问题缺乏重视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处于原始生活状态,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受教育水平几乎为零,因此会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很多家长都希望让孩子早日赚钱帮忙补贴家用,因此在孩子到达一定年龄后就要求孩子回家赚钱,不支持孩子继续学业。孩子们也因为知道难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成绩难以提高,形成了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不重视教育的恶性循环。

此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极力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不可能带来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甚至还需要地方财政的大量投入,因此很多地方都不愿大力发展教育,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远低于西方其他国家。从行政上对教育缺乏重视,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较慢。

(2)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是决定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好的教师,孩子们在学业上就难以拥有好的领路人,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成绩。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保障设施落后,造成了大量人才外流,即使是当地人才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也不愿意回当地发展。此外,教师队伍不稳定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恶劣,发展前景较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因此老师大多不愿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教师大量外流。长此以往,少数民族地区人才不足,发展速度缓慢。

师资力量不足,还造成教师精力的不足。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一位老师带多个班级甚至教授多门课程,老师负担大,教学任务重,难免不能面面俱到,对每一个学生保证应有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得不到更好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学习兴趣就会下降,成绩也就难以提高,学业难以维继。

教师力量不足还表现在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都缺乏老师教授。特别是美术、音乐、计算机等课程,许多学生虽有课本,但却无人讲授,即使在未来有机会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自身也会产生“输在起跑线上”的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3)教学设备落后,基础设施不足

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的基础设施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不发达,技术人员不足,因此无法保证给予学生应有的基础设施。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缺乏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校车短缺,校舍不足,没有多媒体

设备,没有远程教育设备,没有计算机设备等,这些设施的短缺都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足,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成绩的提高。

(4)教育经费缺乏

教育经费不足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面对的主要问题。教育需要的投入是巨大的,在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巨大的,需要地方财政及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虽然国家一直有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专项经费,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地方差异巨大,很难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资金投入,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缺口仍然巨大。

教育经费的短缺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教师待遇难以提高等问题,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面临问题的重中之重,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很多农牧区学生更愿意前往城市中的学校读书,这又造成了部分农村学校空有设备,没有学生的现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出现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

二、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改善面临重重困难,但国家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做到对少有民族,所有地区一视同仁。

近年来,我国为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国先后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部分地区“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等工程,中央财政先后投入290多亿元。截止至2008年底,全国建有民族小学20906所、民族中学3536所,民族地区已有普通高等院校167所,高等学校专任教师7.7万人,在校生123.5万人。①

但是,我们对民族地区地方教育的扶持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国家和地方甚至是每一个公民做出努力。

(1)加强政治扶持

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政策扶持,做到从中央到地方,专人专项,定点负责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保证国家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

将教育的发展程度纳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官员考核的内容中去,提高地方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破除“唯经济论”,促进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扩大免费师范生的招生范围,为到基层去的老师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机会,稳定教师队伍,为少数民族地区留下充足的人才。

(2)增加经费投入

增加经费投入,一方面要增加教育支出在财政中指出中的比例,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同时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引进、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增加教育投入还要杜绝教育资源的浪费。在进行教育经费的投入之前,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了解地方实际情况,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保证教育资金投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最需要的地方去。

(3)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一方面要转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转变学生的受教育观念。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要加强对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应该派遣专人定期,特别是在新①《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2009,P37

学年开始之前,向家长宣讲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作用,不能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免收学杂费住宿费,就把学校当作大型的托儿所,不在意孩子在学校到底学到了什么;也不能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而让孩子放弃学业,回家重复祖辈的生活。

转变学生的教育观念,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地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他们的权力,也是他们义务,是每一位学生都应做到的。此外,还要破除学生们“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让孩子们产生对更高等级教育的向往,产生对更先进生活的向往,让孩子们意识到接受教育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经之路,是走向美好生活的重要动力之一。

(4)培养应用型人才

当前, 中国的教育分为初等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少数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更需要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地区限制, 科技水平不高, 主体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所以,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应当面向生产, 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兼顾地方特色,课程设置不能单纯要求与东部发达地区接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培养本地区最需要的人才。

综上所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是维护祖国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当作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重点来抓。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足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深刻认识并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1]丁龙召、李晶主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桂卓兮、钟海霞,《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思考》,攀枝花学报,2010

第二篇: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内容摘要]法律援助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法律援助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密切。提高法律援助的管理能力,不断改进和完善法律援助机构自身工作机制,对于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和法律方面的知识,每当遭受侵权后,成为急需政府和社会援助的特殊群体。因此,加强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努力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的工作目标,是当前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法律援助

一、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法律援助各项规定未能完全满足困难群众法律需求。

我国现有法律援助制度关于援助对象的规定、关于受援人权利的规定,均较为严格,即援助层面限定较窄。《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规定在六种情况下,民、行案件的公民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条例》第十一条、十二条规定,五种刑事诉讼案件中的公民,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或者由法院指定辩护。因此使一些经济困难,但不在受援范围规定之内的困难群众,和一些条件略高于困难标准的困难群众,难以得到法律援助的服务。究其根源主要是法律援助受政府财力限制。

以肃北为例,现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户121,其中城镇人口占1103人。未成年人达1340人;残疾人297人,占全县人口数的6.49%;老年人533人,占全县人口数的14.7%。这支潜在的法律援助受援队伍是十分庞大的,群众的法律需求也呈现多样化。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更多法律援助范畴以外的法律问题正在困扰困难群众,比如城市的房屋土地拆迁,医疗事故纠纷等。现有的法律援助案件范围,不足以跟进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援助需要,实践中供需矛盾日益明显。

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习性、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对事物的认识接受等方面受民族习俗的影响很大。这使得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大背景与工作开展状况与其他县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表现在:

第一、受民族习俗影响较深。法律意识不强。第二、群众解决问题讲武力,法制观念淡薄。第三、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较深。

第四、牧民居住较分散,交通不便,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民族地区大多系边远山区,群众分散居住在大山沟里,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地方至今仍未通车,靠马和骆驼,最远的从家里到乡要一天,从乡到城区要一天,往返就要四天,群体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第五、经济落后,民生困难,无钱打官司。民族地区往往都是穷地区,经济落后,群众收入不高,往往靠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除去生活支出,所剩无几,连寻求法律援助的交通费用都支付不起。

第六、法律援助数量庞大。其合法权益受侵犯案件时有发生,法律援助工作量大,实现“应援尽援”目标任务重,压力大。

第七、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等因素制约,举步维艰。民族地区由于其“边、山、穷”等共性,财政困难,人才难引进,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编制、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开展十分困难。仅月一名专职律师,没有交通工具,其设置与业务发展极不适应。由于经费不足,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量,供需矛盾突出。第八、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等其他援助措施衔接不够。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建议: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事业支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二)加强法律援助中心三大建设

一是网络建设,在各镇乡建立援助站,村设援助点,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分别设立职工、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主要劳务输出基地设立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站。二是队伍建设,各援助站落实1—2名工作人员,保证正常工作开展。援助中心增编至10人,面向社会公招具有律师资格的执业人员专职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和法律援助管理工作。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各援助站配齐办公用房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援助中心建设独立的办公房,配置交通工具,确保工作开展需要。(三)放宽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条件,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1、现行《法律援助条例》主要针对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在民族地区,可以考虑把患重大疾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受侵犯纳入援助范围。

2、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的现象特别严重,建议将民族地区妇女申请法律援助条件放宽,不用审查经济状况。

3、少数民族地区涉嫌家庭暴力的,无论男女都应提供法律援助。

4、少数民族地区家庭财产权利受侵害,如公路、水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损坏农民家庭财产的,免费提供法律援助。

(二)案件补贴和受援人素质影响律师办案质量。

现行的民事、刑事案件500元的补贴标准与律师办案收费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尽管我们将出台新的案件补贴办法,调高补贴额度,但仍无法比拟社会律师承办案件的费用。

法律援助的受援人通常缺乏法律意识,文化素质偏低,长期的无助状态造成他们思想偏执、固执己见、疑心重重。这些当事人既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又难以听取和接受律师的意见,要求律师根据自己的错误主张办理,使律师在办案过程中难以得到当事人的理解和密切配合,增加了办案难度。

当事人带来的障碍和压力,迫使律师花精力去克服当事人的心理障碍,猜测当事人的性格、意图、判断其意识真伪,调整受援人的心理障碍,排除来自他们自身的干扰。律师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导致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总体上远远低于有偿服务的质量,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维护,法律援助的社会信誉面临严峻挑战。(三)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掌握得过严。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对这些标准难以掌握。一是外来人口户籍是农村的,只要提出申请法律援助,村委会一律出具“生活困难”;二是肃北地区出具经济困难证明掌握在最低生活保障线。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法律服务购买能力的公民被排斥在法律援助之外,使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市场之间形成了一个“都不管”的地带,处于这个地带的少数民族公民既无法获得法律援助,也无法购买到法律服务,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四)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

从司法保障体制来说,法律援助和法院诉讼费的缓、减、免是国家司法保障机制中的组成部分,法律援助应包括律师法律援助和法院诉讼费的缓、减、免两方面。法院诉讼费的缓、减、免本身是国家司法保障体制的一部分。目前,我国仍以律师法律服务作为法律援助主线,法院诉讼费的缓、减、免方面尚未统一纳入法律援助范畴。在受援人的诉讼权利出现阻碍情况下,法律援助也难以贯彻到底,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所以,现行法律援助仅给予法律服务援助的规定,不足以对受援人权益的充分保护。

二、法律援助在社保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法律援助与社会保障的内容在本质上高度契合

1、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与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高度契合

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也是国家或政府。其原因是:第一,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而维护社会稳定是国家繁荣的基础,也是政府的基本责任;第二,政府具有强有力的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有效的保护,以维护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

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都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的必要手段,而法律援助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司法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我国宪法所确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与法律原则。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保障公民无论贫富都能平等实现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因此,从广义上讲,社会保障也应包括司法保障,因为他们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3、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高度契合

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都是稳定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借助国家力量解决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失业、贫困和疾病等社会问题,起到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和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使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消除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法律援助的社会稳定功能表现在:当弱势群体由于司法上的劣势地位难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时,法律援助可以改变他们在司法上的劣势地位,弱化其对社会的排斥感和逆反心理,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4、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的服务对象高度契合

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社会收入分配政策。法律援助是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司法救济制度。在我国,法律援助主要针对弱势群体而设立的。只要受援对象是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而因经济困难的及确实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均可寻求法律援助。在少数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低、社会地位低和心理承受低,他们的生存困境体现为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子女教育难、医疗难和法律救助难,社会保障和法律救助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形成对弱势群体完善的救助系统。(二)法律援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

1、法律援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现代社会保障是政府和社会为了解除或预防某些社会经济风险对社会成员造成的威胁,通过一系列公共措施,为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的一种保护,是现代社会实现保护人权的一种重要手段。向不特定的人提供诸如社会保障和法律援助这样的特定的公共产品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援助属于社会保障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诸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共同构成对贫弱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2、法律援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以间接救助方式实现终极目的

国家不仅要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 而且要为公民行使权利和实现权利提供保障。特别是在需要法律帮助而又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时, 国家必须提供援助。

3、法律援助作为司法人权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社会保障以保障人权为核心,集中体现了国家对需要采用社会保障手段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意志,其核心是对社会成员基本人权的保障。法律援助保障弱势者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法律救济是人权保障的最后手段,是对受到侵害的权利的补救与恢复,对损害或侵害行为予以纠正和惩罚,没有权利的救济,基本人权的保障往往会落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也正是为了弱势者不受经济困难的制约,享有与普通公民同等的法律救济权,保障司法公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

(三)法律援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肃北的社会保障和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设处于各自推进阶段。加强两者关系研究的紧迫性日益明显。按照人们的一般理解,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内容。

事实上,法律援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尽管法律援助与一般概念中的社会保障有所不同,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法律援助同样具有社会保障的功能。将少数民族群体的法律保护纳入法律援助的轨道,是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篇: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内容摘要]法律援助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法律援助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密切。提高法律援助的管理能力,不断改进和完善法律援助机构自身工作机制,对于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和法律方面的知识,每当遭受侵权后,成为急需政府和社会援助的特殊群体。因此,加强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努力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的工作目标,是当前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法律援助

一、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法律援助各项规定未能完全满足困难群众法律需求。

我国现有法律援助制度关于援助对象的规定、关于受援人权利的规定,均较为严格,即援助层面限定较窄。《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规定在六种情况下,民、行案件的公民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条例》第十一条、十二条规定,五种刑事诉讼案件中的公民,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或者由法院指定辩护。因此使一些经济困难,但不在受援范围规定之内的困难群众,和一些条件略高于困难标准的困难群众,难以得到法律援助的服务。究其根源主要是法律援助受政府财力限制。

以肃北为例,现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户121,其中城镇人口占1103人。未成年人达1340人;残疾人297人,占全县人口数的6.49%;老年人533人,占全县人口数的14.7%。这支潜在的法律援助受援队伍是十分庞大的,群众的法律需求也呈现多样化。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更多法律援助范畴以外的法律问题正在困扰困难群众,比如城市的房屋土地拆迁,医疗事故纠纷等。现有的法律援助案件范围,不足以跟进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援助需要,实践中供需矛盾日益明显。

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习性、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对事物的认识接受等方面受民族习俗的影响很大。这使得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大背景与工作开展状况与其他县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表现在:

第一、受民族习俗影响较深。法律意识不强。

第二、群众解决问题讲武力,法制观念淡薄。第三、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较深。

第四、牧民居住较分散,交通不便,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民族地区大多系边远山区,群众分散居住在大山沟里,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地方至今仍未通车,靠马和骆驼,最远的从家里到乡要一天,从乡到城区要一天,往返就要四天,群体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

第五、经济落后,民生困难,无钱打官司。民族地区往往都是穷地区,经济落后,群众收入不高,往往靠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除去生活支出,所剩无几,连寻求法律援助的交通费用都支付不起。

第六、法律援助数量庞大。其合法权益受侵犯案件时有发生,法律援助工作量大,实现“应援尽援”目标任务重,压力大。

第七、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等因素制约,举步维艰。民族地区由于其“边、山、穷”等共性,财政困难,人才难引进,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编制、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开展十分困难。仅月一名专职律师,没有交通工具,其设置与业务发展极不适应。由于经费不足,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量,供需矛盾突出。

第八、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等其他援助措施衔接不够。

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建议: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事业支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

(二)加强法律援助中心三大建设

一是网络建设,在各镇乡建立援助站,村设援助点,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分别设立职工、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主要劳务输出基地设立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站。二是队伍建设,各援助站落实1—2名工作人员,保证正常工作开展。援助中心增编至10人,面向社会公招具有律师资格的执业人员专职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和法律援助管理工作。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各援助站配齐办公用房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援助中心建设独立的办公房,配置交通工具,确保工作开展需要。

(三)放宽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条件,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1、现行《法律援助条例》主要针对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在民族地区,可以考虑把患重大疾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受侵犯纳入援助范围。

2、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的现象特别严重,建议将民族地区妇女申请法律援助条件放宽,不用审查经济状况。

3、少数民族地区涉嫌家庭暴力的,无论男女都应提供法律援助。

4、少数民族地区家庭财产权利受侵害,如公路、水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损坏农民家庭财产的,免费提供法律援助。

(二)案件补贴和受援人素质影响律师办案质量。

现行的民事、刑事案件500元的补贴标准与律师办案收费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尽管我们将出台新的案件补贴办法,调高补贴额度,但仍无法比拟社会律师承办案件的费用。

法律援助的受援人通常缺乏法律意识,文化素质偏低,长期的无助状态造成他们思想偏执、固执己见、疑心重重。这些当事人既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又难以听取和接受律师的意见,要求律师根据自己的错误主张办理,使律师在办案过程中难以得到当事人的理解和密切配合,增加了办案难度。

当事人带来的障碍和压力,迫使律师花精力去克服当事人的心理障碍,猜测当事人的性格、意图、判断其意识真伪,调整受援人的心理障碍,排除来自他们自身的干扰。律师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导致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总体上远远低于有偿服务的质量,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维护,法律援助的社会信誉面临严峻挑战。

(三)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掌握得过严。

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对这些标准难以掌握。一是外来人口户籍是农村的,只要提出申请法律援助,村委会一律出具“生活困难”;二是肃北地区出具经济困难证明掌握在最低生活保障线。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法律服务购买能力的公民被排斥在法律援助之外,使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市场之间形成了一个“都不管”的地带,处于这个地带的少数民族公民既无法获得法律援助,也无法购买到法律服务,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四)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

从司法保障体制来说,法律援助和法院诉讼费的缓、减、免是国家司法保障机制中的组成部分,法律援助应包括律师法律援助和法院诉讼费的缓、减、免两方面。法院诉讼费的缓、减、免本身是国家司法保障体制的一部分。目前,我国仍以律师法律服务作为法律援助主线,法院诉讼费的缓、减、免方面尚未统一纳入法律援助范畴。在受援人的诉讼权利出现阻碍情况下,法律援助也难以贯彻到底,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所以,现行法律援助仅给予法律服务援助的规定,不足以对受援人权益的充分保护。

二、法律援助在社保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法律援助与社会保障的内容在本质上高度契合

1、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与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高度契合 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也是国家或政府。其原因是:第一,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而维护社会稳定是国家繁荣的基础,也是政府的基本责任;第二,政府具有强有力的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有效的保护,以维护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

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都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的必要手段,而法律援助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司法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我国宪法所确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与法律原则。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保障公民无论贫富都能平等实现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因此,从广义上讲,社会保障也应包括司法保障,因为他们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3、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高度契合

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都是稳定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借助国家力量解决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失业、贫困和疾病等社会问题,起到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和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使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消除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法律援助的社会稳定功能表现在:当弱势群体由于司法上的劣势地位难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时,法律援助可以改变他们在司法上的劣势地位,弱化其对社会的排斥感和逆反心理,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4、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的服务对象高度契合

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社会收入分配政策。法律援助是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司法救济制度。在我国,法律援助主要针对弱势群体而设立的。只要受援对象是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而因经济困难的及确实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均可寻求法律援助。在少数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低、社会地位低和心理承受低,他们的生存困境体现为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子女教育难、医疗难和法律救助难,社会保障和法律救助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形成对弱势群体完善的救助系统。

(二)法律援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

1、法律援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现代社会保障是政府和社会为了解除或预防某些社会经济风险对社会成员造成的威胁,通过一系列公共措施,为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的一种保护,是现代社会实现保护人权的一种重要手段。向不特定的人提供诸如社会保障和法律援助这样的特定的公共产品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援助属于社会保障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诸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共同构成对贫弱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2、法律援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以间接救助方式实现终极目的 国家不仅要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 而且要为公民行使权利和实现权利提供保障。特别是在需要法律帮助而又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时, 国家必须提供援助。

3、法律援助作为司法人权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社会保障以保障人权为核心,集中体现了国家对需要采用社会保障手段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意志,其核心是对社会成员基本人权的保障。法律援助保障弱势者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法律救济是人权保障的最后手段,是对受到侵害的权利的补救与恢复,对损害或侵害行为予以纠正和惩罚,没有权利的救济,基本人权的保障往往会落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也正是为了弱势者不受经济困难的制约,享有与普通公民同等的法律救济权,保障司法公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

(三)法律援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肃北的社会保障和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设处于各自推进阶段。加强两者关系研究的紧迫性日益明显。按照人们的一般理解,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内容。

事实上,法律援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尽管法律援助与一般概念中的社会保障有所不同,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法律援助同样具有社会保障的功能。将少数民族群体的法律保护纳入法律援助的轨道,是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肃北2008年—2010年法律援助统计表、>工作总结报告

2、贾午光:《调动资源,有效组织,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的职能》

3、沈红卫:《论法律援助的性质及功能》

4、槐杨:《法律援助供需矛盾解决途径之探索》

5、张敏杰著:《中国弱势群体研究》

6、胡玉霞:《论法律援助的两个基本问题》

7、包毅:《法律援助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作用》

8、李中春:《法律援助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9、宫晓冰主编:《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第四篇: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一、事实材料

1.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县 晋熙镇 天台联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出门打工的第十天。然而,就在这一天,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心理问题。学习状况一般,道德行为差,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按照全国三亿六千万儿童来计算,现在约有二千五百多留守儿童,即每14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2.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

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农村学生考重点大学缺乏竞争力,高校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多因“羞涩的沟通表达能力,眼界不宽知识面窄,英语(论坛)口语水平差,没有艺术特长”等缘由被拒之门外。报纸指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导致越来越多农村学生很难进入重点大学深造,加强农村教育师资、设施等软硬件建设是意义深远的紧迫课题。

3.中国教育教知识不教做人,不教方法。

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但“学什么”很少人是非常清楚的,“学什么”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知识、做人、做事。“知识”不作多说大家都明白是什么东西,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做人”概括的讲就是生活法则(比如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尊、自信、坚韧、勇敢等品质,做人的道理等)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家庭中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法。不管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文化如何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法则永远不可改变。如果改变了将会面临灭亡的命运。因为这些法则,道理并不是谁发明的,而是这个世界创造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现总结出来的。“做事”就是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和技能。非常必要强调的是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是要同步进行的,否则难有大成。

4.重应试轻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办学条件等。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催残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过分强调正规学习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学不到实际有用的知识,高分低能,对社会发展十分不利。应试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是根本矛盾的,但应试教育对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对其进行改革,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改革应试教育体制,首先是改变升学与考试制度。

5.“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 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二.深度评论

1.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统计分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 2.一就是来源多途,而且难以均分。这个来源我们叫做财、税、费、产、社、基,这个来源不一样,来源决定了数量,这几块之间不是融合在一起用的,前面我们看到了,中央给经费的和地方给经费的,这个经费多少肯定不一样,差异很大。二是大灶小灶。我们的财税体制是分灶吃饭,谁来掌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分级办学,分灶吃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跟掌勺人关系好的人,就可以拿到更多的钱,即依照跟当权者的关系来分配资源。在现有的状况下,掌权的人不想分权,这个是现在最严重的问题。三就是缺乏监督,耗费过高,尤其是行政耗费过高。教育行政开支到底多大?现在没有严格统计,没有办法做清楚的统计。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了。比如,某小学要进一个教师,这个本来是校长可以决定的事,但是这个校长不行,要跟镇长汇报,镇长说这个事他定不了,要找县长、书记来定,这样一来就使得本来是一个学校正常的权利,结果要经过县,使得教育行政经费开支是没有明晰的一本账。笔者估计,现在讲百分之三点几的教育投入,大约有百分之一点几或明或暗地用在行政这块了,而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太少。四是户籍限制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3.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

(一)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

建立“以人为本”民族精神传统讲堂,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重视创造能力的人本身,还不只是看重人创造的财富,人是本物是末,这样才能真正将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转变跟踪国际新科学、新技术的被动为自主创新开拓的主体。

(二)学校的德才兼备教育

欧洲从儒家科举制学会了文官制度和考试制度,我们也可建立欧洲的命题型、思考型、实践型考试和研究生独立研究能力培养制度,以及知识原创型教授考核、教授自己课题成果的授课等教育模式。

(三)创业园的孵化器建设等

建立创业园的公用研究开发中心,提供有创新课题与项目的科学家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实验室平台、资料检索平台等,从而增加创业的成功率,形成发明家型企业家模式,以制度化或税收政策促使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货真价实的高科技开发项目。

第五篇:浅谈教育问题若干

浅谈教育问题若干——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曾经跟老师去幼儿园里听过一堂课,是关于秋天树叶的欣赏活动,老师拿起一片树叶让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像什么,我也在观察,这像什么呢?在我冥思苦想不得答案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有了答案,有的说把树叶横过来就是小鱼,有的说把树叶竖起来就是一件衣服„答案五花八门,却让我不得不感叹小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这堂课气氛极好,小孩子们都积极发言,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孩子如果不让他回答的话,甚至会跑到老师的怀里。这种场景让人感动,这种气氛与我们久违了。想想我们自己,教室的前三排永远不是我们的选择除非是没得选了,上课会早去占位子,不是为了占前排与老师有沟通,而是为了占后边不起眼的、老师注意不到的角落里,而孩子们呢?他们进教室后会选择与老师挨得最近的最中间的位子老师讲课的时候会一直看着老师。上课老师如果不点名是绝对不会起来回答问题的,相比起那唯恐点不到自己的孩子们,我们是多么的可悲„„

还记得在杂志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报道:一记者用圆规画了一个圆分别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所让不同阶段的人来说说这是什么,幼儿园里的孩子会说是月亮、是太阳、是镜子、是苹果„„到了大学,大学生说是一个直径相等的正态圆,而到了研究所里,几个白发斑斑的老教授却不敢回答,他们研究了一会跟记者说,这能不能复印一下让我们仔细研究研究?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最近读留美博士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对我颇有启发,他笔下的美国孩子活的是那么的快乐、自由,从来不曾为作业功课苦恼过,而中国的孩子呢?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我们悲惨命运的开始,有人统计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书包的重量是3公斤而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书包的重量则有9公斤,书包的重量与我们身体的重量和年龄极不相称。而那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剥夺了我们看月亮数星星的时间,老师的怒吼声、父母的抱怨声成为我们童年最熟悉和可怕的声音,他们大人是不会懂那种看蚂蚁搬家、萤火虫跳舞的快乐的。他们只知道分数和名次,他们反复强调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东张西望,殊不知,孩子在他们东张西望的过程中或许学到的更多,就像波兰教育家亚努什••柯尔恰克在《当我返老还童之时》一书中写道:谁也不知道,当学生看着黑板时获得的是不是比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即太阳使向日葵随着它转的那股力量)促使他窥视窗外时所得的多。刘晓东也曾说过,“在那个时刻,什么对他更有益、更重要,是压缩在教室黑板上的逻辑世界,还是游动在玻璃窗之外的那个世界?”

《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全面分析了中美教育的不同之处,解答了人们长久以来国际的困惑:我们的孩子屡次获得国际奥林匹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答案。

1、关于创造性的问题。曾经有一个美国老师到中国的一所幼儿园参观,她为那整齐划一的教学活动和幼儿小手背后的动作感到非常的吃惊,这在美国的幼儿园是不可能看到的景象。同样让她惊讶得还有幼儿园老师向她请教的一个问题“ 你们是怎样对孩子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创造性能教么?这位美国教师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循规蹈矩的上课方式估计早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吧,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早就在教师“太阳是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头发是黑色的。。”的喋喋不休中消失殆尽了。而方形的太阳、蓝色的太阳在美国幼儿园小朋友的画面里是经常出现的。我们的创造性从幼儿园起就一点一点在毁灭,而罪魁祸首是我们所谓的最敬爱的老师。

2、关于中国高分低能的现象。其实小孩子在三岁左右的时候是很愿意帮父母做事的,但父母不仅不鼓励而且还埋怨他干不好,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都受到了打击,索性就不动手了。还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尤其是高中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管学习,其他的事不用你管。”在学校里,教师也不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是把知识灌输性的塞到学生的脑子里,这种做法造成的后果就是高分低能,孩子动手能力极差甚至有的大学生都不能

很好的打理自己的生活。而在美国,学校是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而且他们布置作业也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充满活力的。

3、关于超常儿童教育的问题。智商在130以上者通常被认为是超常儿童,中国年轻的父母特别注重孩子的智商,只有被卡上超常儿童的印章就注定了孩子悲惨命运的开始。从孩子们从第一声“爸爸、妈妈”没叫全开始,雄心勃勃的父母就展开了“天赋教育”行动,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和特长班,年轻的父母把自己的遗憾和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们完成他们没有达成的愿望,于是,各种各样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什么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四岁学英语。。孩子的潜能无限,父母的期望更无限。在我国还有一个专门负责超常儿童教育的机构—附设于大学的少年班,这些孩子过早的进入大学、过早的进入社会,大学里边高深的专业课程夺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刘晓东说所谓神童只是一群被惊扰的孩子,许多神童重复着《伤仲永》的悲剧,也许在某些方面他确实有过人之处,但他毕竟是个孩子,身心的许多方面还不成熟,像大家所看到的一样,那些少年班的孩子虽然他们在某个领域超乎别人,但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甚至抱着洋娃娃和玩具车上大学,他们仍然有一颗童心,但他们过早的成了大学生,以为社会已经承认他们是成人了,成人感和儿童心之间的矛盾使有些少年大学生的性格出现偏执甚至出现人格分裂。而在美国,虽然也很注重有天赋孩子的教育,但一般说来,那是“解放个性”的素质教育,他们不会以过早的踏入大学校园为荣,他们都愿意多享受一下童年的快乐,他们的父母也不会给他们施加压力而是听从他们自己的安排,一般在普通学校里都会设有天赋教育班,是那些超常儿童发挥剩余精力的地方,每天在完成普通班的教学任务后会有一个小时在天赋教育班活动,老师会布置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讨论、辩论,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

4、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教师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辈理应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但现在学校里的师道尊严已经完全扭曲了,教师成了权威的代表人物,学生见了都要退避三舍,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已经荡然无存了,教师成了发号施令和指手画脚的代名词,在这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师生关系下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学生渴望的良师益友在中国是可望不可即的。而在美国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学生可以直呼老师姓名,可以在课堂上随便走动,可以随时质疑老师的问题,可以与老师共同讨论解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他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动手能力极强,他们自由、主动、创造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5、关于高考的问题。1977年,我国重新恢复了高考,沿用至今已经20余年了,多少孩子的青春浪费在了高考的独木桥上,他们挑灯夜读,早起晚睡,复读了一年又一年为的就是那一纸录取通知书,而大多数学校为了顺应社会潮流追求所谓的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轻视能力的培养,因此出现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甚至考试作弊蔚然成风。中国大学遵守的是“上大学难,读大学容易”的原则,所谓“难”,就是要通过高考,在起跑线上要过五关斩六将;所谓“易”,是指只要被录取了,无论成绩好坏都会顺利毕业,甚至还会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在美国正好与中国相反,他们是“上大学容易,读大学难”,成绩及格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只要交得起学费,一般都可以上这样或那样的大学,但入学后数不胜数的小测试、中测试和大考则让美国大学生苦不堪言,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毕业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小时候的我们有色彩斑斓的梦想、有无所畏惧的胆量、有勇往直前的信心?而现在的我们只有在试卷上全是对号的时候才会找到那一点所谓的自信?我们的梦想和憧憬在老师和父母一遍遍的打骂声中消失殆尽,我们的勇气和胆量随着试卷上那越来越小的数字而找不见了。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和定位教育的走向,追求教育的真谛!

下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模版)

    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 在云南省华坪县通达乡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遇上很大的障碍,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 一、概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璀璨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五光十色。民族信仰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灵魂,她左右着这个民族的思想和......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1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在寒假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解读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内容摘要]法律援助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法律援助工作与......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初探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初探杨英 (绿春县大兴小学 邮编:662500)【摘要】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必然要求......

    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英语课已成为发展趋势。我们学校自1983年成立以来就开设了英语课,我负责高一的英语课教学,让我教英语,我......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

    内容提要:一、基本情况xx县辖13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2568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仡佬六种民族,总人口40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20......

    少数民族地区市容执法浅谈

    浅谈对少数民族违法小商小贩市容执法管理工作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根据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依法执行相对集中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