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院2008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经济学院2008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2008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2008年,我院本专科共计450名毕业生。其中,一个国际贸易本科专业75人;四个专科专业即金融保险、投资与理财、税务、物流管理共375人。其中毕业学生409人,结业41人。
国际贸易专业75人,毕业74人,结业1人。其中协议就业31人,支援大西北1人,华育代理9人,灵活就业33人,未就业1人(结业).总体就业率为98.6%。已就业的74人中,通过学校就业办联系的5人,二级学院联系的12人,学生本人联系的57人。其中从事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的24人,占32%;非本专业的50人,66.7%.金融保险专业72人,毕业70人,结业2人。其中协议就业 12人,专升本1人,华育代理20人,出国1人,灵活就业36人,未就业2人;总体就业率为97.2%。以上就业的岗位中,通过学校就业办联系的9人,二级学院联系的11人,学生本人或家长联系的50人.其中29人从事本专业或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占本专业人数的40.3%;非本专业的32人,占本专业人数的44.4%。
投资与理财专业83人,毕业61人,结业22人。其中协议就业12人,专升本4人,出国1人(等待签证),华育代理17人,灵活就业47人;2人(那杰,张文广)应聘在picc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丹东分公司,因公司正在筹建中,无法签定就业协议。总体就业率系为97.5%.以上就业的岗位中,通过就业办联系工作的2人,通过二级学院联系的18人,学生本人或家长联系的61人.其中从事本专业的16人,占本专业人数的19.3%;非本专业的40人,占本专业人数的48.2%。
税务专业58人,毕业43人,结业15人.其中协议就业1人,专升本5人,华育代理4人,灵活就业43人;其余5人目前尚未找到理想就业单位;总体就业率为91.4%,已就业的44人(协议+灵活)中,通过学校就业办联系的8人,占18.2%;二级学院联系的24人,占54.5%;学生本人联系的12人,占27.3%.以上就业的岗位中,专业对口的29人,占65.9%;不对口的15人,占34.1%。
物流管理专业162人,毕业161人,结业1人.其中协议就业5人,专升本2人,支援辽西北1人,华育代理12人,灵活就业139人,目前有3人尚无着落.总体就业率98.1%。已就业的144人(协议+灵活)中,通过就业办联系的30人,占20.8%;二级学院联系的73人,占50.7%;本人联系的41人,占28.5%.就业的144人中,专业对口的86人,占59.7%,不对口的58人,占40.3%。
截至2008年6月30日,经济学院本科(含结业)就业率为98.6%,专科(结业)就业率为96.05,总就业率为97.33%(含结业)。
主要就业去向:外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物流公司,其中外贸公司以省内为主;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主要以省内为主,省外相对较少;物流公司以天津、大连、营口等城市为主要合作基地,还有本地的一些中、小物流企业。
用人单位反馈情况:
绝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我院的毕业生责任心强,工作态度端正,爱岗敬业,能够从基层做起,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比如物流
专业6名学生在天津中储能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不怕苦,不怕累,得到公司员工的高度认可;该公司有和我院建立长期合作的意向,希望我院今后能为他们公司输送更多更优秀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税务专业的29名学生都在从事与税务有关的工作;金融保险专业,先后有29名学生被辽宁省各市picc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picc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picc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保险股份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公司、金诺安康保险股份公司,其中5名学生被以上几家保险公司录为正式员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得到公司的充分肯定,目前还有24名学生在省内各地的几家保险公司工作。投资理财专业的7名学生,被大通证券丹东分公司录用,其中来自陕西西安的寇小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为公司创造了出色的业绩,为学校赢得了相当高的声誉;国际贸易专业24学生从事和贸易相关的工作;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质量都比较高。
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
经济学院2008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少数学生好高鹜远,就业理想和现实脱节;个别家长不能充分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危机意识,这些因素导致了部分学生错过应有的就业机会,未能及时就业。
毕业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1.调整好心态,客观定位,正确处理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2.要学会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和媒体,拓宽就业渠道;
3.转变就业观念,勇于尝试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要仅仅局限于
传统性的工作。
经济学院就业工作今后的努力方向:
1.制定一个长期有效的就业教育和指导规划,坚持就业教育和指导的连续性;侧重对学生日常的就业教育、引导,尤其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着手进行就业指导和教育,并对学生进行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学生毕业后进行跟踪调查。
2.努力开拓省内用人市场,如:营口、大连、锦州、沈阳等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和力量,为今后学生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充分、有效的服务。
3.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就业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4.教育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和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
经济学院党总支
2008年7月8日
第二篇:英语系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英语系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河北外国语学院李东岭
英汉同声传译专业2009届毕业生共计195人,就业率为96.7%。实习实践自2月1日开始,7月1日结束。收回2009届大学毕业生实习实践情况报告共195份,毕业生跟踪调查表(一式2张)共计195份。此次毕业生就业情况结果代表着截止7月1日我系毕业生人群的签约状态及就业情况。其具体情况现分析如下:
一、岗位分布、实习对口、地区分布情况统计
1、我系毕业生工作岗位分布情况
50.8%的学生就业从事与英语专业有关的工作,61.5 %的工作单位为私营企业。11.2%为国营企业,出国9.7%分别输送到坦桑尼亚、卢旺达、乌干达、科特迪瓦、瑞典、喀麦隆等国家。专接本也取得了大幅度的进步录取率达到了13.8%分别被河北经贸大学、保定学院、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衡水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等大学录取。
二、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单位对我们学生的综合评价较高。
1、在性格方面给与的评价是乐观、积极向上,善于与人交谈,沟通能力较强,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而这是做生意谈业务的必备素质。通过就业单位的反馈信息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在三年的大学教育过程当中,要时刻提醒同学们这一性格的养成。尤其是大一新生刚入学。培养学生能说会写善做,最主要的是要养成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也许自己的过去很辉煌,也许自己的过去很平庸,但是不管怎样都是过去。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在新的天地开辟自己新的人生,而这一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2、在工作方面的评价是态度端正,认真负责,踏实诚实、肯吃苦、服从工作安排。这一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学院的教育培养理念息息相关。我院的校训是诚信、自立、求知、成才、报国;传统是忠诚、肯吃苦,能说会写善做。在学院文化理念的熏陶之下,耳濡目染之中同学们成长着、进步着,成熟着。
3、认为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也许和我们的封闭式管理有很大的关系。每天六节课,三年的时光也无形的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我们的学院宿舍实行军事化管理,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这一点也是他们与其他人比起来胜出的地方,也是公司欢迎他们的原因之一。
三、通过对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分析总结,我们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并提高的方面。
1、注重实践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有句话说的好社会不是课堂,没有补考的机会。所以在学校时要让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翻译室、实训室、翻译实践课等各种有利资源作用,让更多的同学有参与的机会。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假期寻找实习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我,完善自我。
2、增加提高翻译、业务技能水平的课程,进一步强化外贸知识。尽管这些课程我们的教学计划会涉及,但是学习效果却达不到理想状态。分析其原因:第一,由于专业性太强,对于很多术语太生疏学生与没兴趣,一听就头大,干脆就不想听的心理有关;第二,和任课老师上课也有一定的关系,也许老师使用的术语太多,不够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致使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今后我们应注意对师生加强引导,毕竟学生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这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基础知
识与能力要求。
3、注重口语的培养
口语是我院的品牌,我系努力打造我系自己的口语品牌。从课堂、翻译实践课、宿舍、课外活动上,我系努力营造语境氛围,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并且运用语言。通过同学们的实习就业反馈效果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同学们的口语水平和听力水平,同时也需要注意中文底蕴的培养。
4、加强社会实践,进一步加强校企相结合,做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5、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鼓励同学们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提倡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6、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同学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学生访谈与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会继续按照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和方向,相信在不断地改进之中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会更加辉煌!
第三篇: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系部:建筑工程系
时间:2010年6月
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07级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基本快要结束,通过对07级毕业生的就业问卷反馈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是相当严峻的。根据07级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就业趋向现对我系就业工作作出如下分析总结:
一、认真做好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一)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
07级能班68人全部皇明就业;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07级毕业生有68人。因为本专业为皇明联合办学专业,所有毕业生都定向为皇明培养,毕业生在2009年11月去皇明参加顶岗实习并确定就业岗位,经过半年多的工作,目前有46人仍留在皇明公司,其他人员都相继离职。留在皇明公司人员情况如下:
生产:徐燕赵恩厚等22人
销售:陆伟苏文源等19人
售后:陈伟伟刘娟
皇明商学院:刘轶敏
洁能事业部:赵雷李宗博
生产部的工资待遇根据当月产量进行考核,一般工资在1500元左右。
销售部的工资待遇为基本工资800元,另外按照当月销量进行考核加绩效奖金,以及驻外补助,大约在2000元左右。
其它部门工资在1200元左右。
工作较突出的同学比如赵雷,一直在皇明公司洁能事业部工作,工作繁琐,而且经常加班,工资待遇低,但他从不抱怨,报着一颗学习的心态积极工作,多次受领导表扬。还有谷江龙,在市场做销售,二月份、三月份销量排名均在前五名,比皇明一些老的业务员业绩更突出,曾经代表区域经理在公司大会上发言。
其他辞职同学工作很分散,大部分都是回生源地找工作,比如李雨修在兰州公安局做文员、陈朝婷在安徽鑫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做文秘,柴军英在聊城一个小太阳能厂从事质检等等,也有同学在山东稍发达地区就业,比如伊鹏鹏在青岛安普泰克电子厂做质检。分析其人员流失原因:
离家太远,家里人让回家工作;
在皇明生产线工作强度大;
工资待遇低,也是一项重要原因。
反映问题:
1.皇明公司对我们学校学生比较认可,但是,因为公司规模大,产量高,产品社会需求量大,不得不进行连续性作业,劳动强度很高,有些同学体力不支,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只能选择离开。
2.也有些同学做销售,市场压力大,任务达成率低,差旅费花销大,入不敷出。
3.令外有些同学反映有些工作纯靠体力,学校学习的知识运用不到等等问题。综合分析,太阳能行业是新兴行业,热能动力专业太阳能方向就业前景很好,但是现在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以至于在就业中频繁跳槽。因此平时在校期间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耐力和韧性,吃苦的精神,增强对皇明公司的认同感,现已开设了《企业文化》课程。
(二)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
1.班级就业情况
07级高职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共有学生104人,截止今日就业率为100%。7月份的统计结果如下:
其余80人均为自主择业,具体单位有:天津屹顺电气有限公司(6人)、德
州亚太集团(4人)、济南格兰仕有限公司(2人)、中大贝莱特(2人)等等。
另外自主择业的学生,单位地址大部分在自己的家乡。
2.工作变动情况分析
年后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主择业,且单位均已落实。
以上工作有变动的同学原因总结如下:
(1)海信及美的集团的学生工作状态变动最大。经了解原因有四:
(2)对当地的气候、生活饮食、人际交往不适应,虽然不断在注意、改进,还是难以正常的生活及工作;
(3)一线工作时间太长、太累。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身体结构特别是手指出现严重的变形;
(4)家里托关系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5)个人婚姻问题,两方父母希望孩子把安家在自己的身边。
3.自主择业的同学工作变动原因:
(1)公司没有提供住宿,现在的工资难以支付自己的衣食住行,且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2)从事的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3)个人婚姻问题,两方父母希望孩子把安家在自己的身边。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建筑工程管理共有毕业生61人。截止2010年4月底已经全部就业。7月统计结果如下:
山东建设工程监理公司德州分公司7人,监理员,实验员,工资2000元; 德州光大建材科技有限公司2人,施工员,包吃住工资1500左右
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研究院3人,实验员,工资2000元;
中建四局天津分公司1人,会计,安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1人,施工员,包吃住工资1500左右
德州天元集团1人,实验员,工资2000元;
济南舜景商务酒店1人,技术员。实验员,工资2000元;
山东黄金地产相紫龙同学 工资2000元
另外,菏泽开发区建筑安装公司、山东信诚监理,德州建委监理公司,唐山道遂集团,山东德兴,徐州新雅装饰,天津沃地港口机械有限公司,皇明集团。
以上61名同学中,学校推荐18人,占就业人数27.3%,自主择业人数为66人,占就业人数的72.7%。
因本班多为通过家庭关系联系单位,所以工作异动情况并不明显!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有:
1.建工专业毕业生耿斌,现任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技术员,先后负责了多个项目检测鉴定及加固设计、施工。公司领导评价是“勤奋学习,善于钻研,责任心强,是单位培养的骨干力量”。
2.建工专业毕业生张娣,09年5月被系里特批提前顶岗实习到中建四局天津分公司工作,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方面表现较突出,10年3月份担任技术负责人工作,成为公司技术骨干。公司经理的评价是“第一次录用高职毕业生,学校教学质量好,知识结构合理,综合能力方面表现较突出”。
3.工专业毕业生曹宗章,现任东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预算员,负责六千多平方米框架结构住宅楼的预算。由于专业基础扎实,软件应用熟练,工作敬业勤奋,得到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现又去代表公司到广西负责项目。
4.建工专业毕业生相紫龙,现任山东黄金地产有限公司淄博分公司资料员,在“公司文明工地”、“市十佳文明工地”、“省级安全文明工地”的验收中,完成的资料顺利通过了各个环节的验收,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部分学生调换工作原因
(一)家长希望孩子回家乡发展。
(二)有的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在一个工种工作时间长了,就想学新的知识 从而更换工作岗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就业教育。系里成立的就业领导小组就毕业生就业工作统一部署,就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大事来抓,除学院统一安排的就业课程教育外,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如期望值过高、对社会认识不足等问题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引导,同时针对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引导,如对热能动力专业学生,我们
重点加强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我校毕业生在皇明公司的流失率是最少的,工作认真踏实,多次受到皇明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大多已成为皇名公司的业务和技术骨干,有的已走上车间主任领导岗位;对建工专业的学生我们始终强化自主择业的就业引导,因该专业就业相对分散,一味地依靠学院推荐,可能丧失很多就业机会;对于制冷专业学生我们重点教育先就业,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根据个人情况在谋求更大发展。
(二)广开渠道,积极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在积极配合学院做好推荐学生就业的前提下,积极倡导教师推荐、发动老毕业生引荐等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就业的机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严格离校手续,确保信息真实。学生顶岗实习离校前,严格按学院的相关规定办理离校手续,并对离校学生相关信息分类整理建档;学生毕业回校领取毕业证,按程序收回相关表单,并对学生目前的工作情况进行详细的信息统计,以便日后研究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学生顶岗实习后,各班主任保持与学生的紧密联系,通过电话、网络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单位和区域按专业分组,由组长及时收集毕业生的相关信息,每周保持至少与组长联系一次,做到了对毕业生的及时掌控。特别是在刚刚就业阶段,学生的思想波动性较大,及时掌握并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对学生的稳定和将来发展至关重要。
四、几点建议
(一)希望就业办加大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推荐力度。
(二)完善就业各项制度,能否为系里设置一定的就业经费,以便推动就业工作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
截止到7月份统计,07级学生已全部落实就业单位,就业满意率91%,较满意的占7%,不满意率2%,没有发生一起因就业而引发的问题。但还需不断探索,创新工作,力争把我系的就业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建筑工程系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四篇:经济学院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经济学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在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关心指导下,在学院就业领导小组的重视支持下,经过全年级同学的共同努力,尽管深受金融危机首当其冲影响,我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扎稳打,就业状况依然保持较好形势。
2009届我院毕业生共有323人,其中经济学基地班30人,经济学本科班61人,金融学67人,财务管理90人,工商管理42人,市场营销33人。自2008年9月以来,坚持“三贴近”工作理念,本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工作态度,全力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截至2009年4月28日,以各种形式就业110多人、其中考取研究生包括保送的有34人,考取国家公务员2人、省公务员10多人,目前就业率为30%多。我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动员同学积极就业
1、强化以“爱国、成才、奉献”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使其思想和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进一步坚定服务于祖国、奉献于人民的意识和责任感。
2、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实,正确地认识和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及时开展大量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去年9月
至今,我们多次邀请相关的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用人单位负责人及出色校友通过举办就业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等多种形式,在毕业生中进行就业形势、政策和程序的指导,同时加强了在需求信息、就业技巧和就业观念等方面的指导;我们组织年级保研同学成立年级就业工作小组,建立就业信息专栏、不断更新求职信息,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3、认真抓好和严格实施毕业教育的每个环节,妥善安排毕业生的论文答辩、实习等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育,实现学生观念的转变,指导学生客观评价自我,给自己合理定位,保持积极向上心态,努力实现就业。
二、抓好学生干部工作和党员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和党员队伍是年级学生的优秀代表,我们在抓好学生干部工作和党员队伍建设同时,积极促动这些同学早就业、就好业,以在同学中起到表率带头作用。新学期以来,我们发展在原来基础上新发展两批的预备党员,并予严格考察,客观帮助他们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服务人民志向。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个礼拜以来,我们连连收到法轮功发动组织寄给年级优秀同学尤其是党员同志的宣传小册,对此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对寄来的信件一概没收,并及时有效地同相关同学谈话,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我们多次通过年级晚点集中通知方式,要求毕业生组织的任何活动,必须以不影响校园良好的教学、生活秩序为前提,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要在宿舍生活区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低年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就寝休息;劝告同学以适当形式表达离别之情,不要在聚会上酗酒,以免发生酒后言语、行为失控,引发打架、砸坏财物等不文明现象。对于违纪的毕业生,按照学校规定严格处理。另外,教育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采取必要措施防火、防盗、防骗,防止学生在毕业期间发生意外事故,确保毕业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严峻就业形势所带来的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是让毕业生产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毕业生都是在为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而感到忧虑,为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忧心忡忡,常常表现出焦虑、急躁、自卑、怯懦、自负、依赖、攀比、嫉妒、急功近利、虚荣、冷漠等不良心理特征,而这又直接影响他们就业,也影响着大学教育的目的所在。对此,我们在积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同时,采取一一排查方式,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针对基地班一位女生出现的狂躁精神症状情形,在与其本人深入谈话基础上,我们发动周边同学有利劝导、监督,同时我们也告知其家人,敦促家长的配合来疏导其本人的心理,经过多方的努力,目前该同学状况较为稳定。
五、强化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做好服务
金融危机对我们经济学院各个专业可谓是首当其冲影响,为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提高择业能力和择业技巧,落实理想的就业单位,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就业指导工作,最大程度地服务于毕业生。
1、分批次地为毕业生举行就业指导讲座,进行就业观念、就
业政策、就业形势、择业的心理准备、求职择业的基本原则等方面的指导。在指导内容上,更加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面向基层”的观念;
2、在年级公告栏开设“毕业生就业信息通告栏”同时,充分利用QQ、电子信箱、移动飞信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及时有效地发布就业政策文件通知及招聘信息,并做定期整理分析。
3、举办供需洽谈会,为毕业生就业铺路架桥
为进一步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把毕业生直接推向市场,使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直接见面,进行双向选择,为毕业生就业铺路架桥,我院自去年9月以来,成功地举办了十来次的专场招聘会。举办洽谈会不仅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而且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金桥”。
4、拓展就业渠道,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
为进一步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根据我院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我院在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方面积极努力狠下工夫,我们的做法是:
1、以各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与实习单位友好合作,建立起实习、就业一条龙的就业基地,经常与已建立的就业基地联系,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2、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向他们推荐优秀毕业生。
3、利用电话、信函与用人单位建立信息网络,努力扩大就业信息交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5.积极支持弱势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针对年级困难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种种困难与顾虑,我们在引导他们学习国
家、省市、学校对应政策的同时,努力与就业单位通融,帮助他们积极就业。
尽管深受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我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仍保持良好势头,自去年9月以来,我们有效发布的就业信息共有120多条,提供的需求岗位共有2500多个,举办的专场招聘会有十来场,目前年级就业率为30%多。当然,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同学坐等就业的现象,今后我们在加大就业思想教育工作力度同时,将认真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给予解决。
经济学院
2009.04.28
第五篇: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长师青年在线 发布单位:信息网络部 发布时间:2010/5/3 阅读:224次
近几年随着国家劳动就业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使毕业生承担了选择主体的巨大压力和竞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者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较复杂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了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就业,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近期,我系组建了“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小组”,在南京市人才市场对前往应聘的1000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意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2)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一、调查方式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回收率为94%。
二、问卷内容设计
针对毕业生就业的主动性、依据、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共设24个选择题。(见附: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三、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为10届毕业生。
四、调查分析: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
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五类: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一个问题:你意向就业的地区是哪里。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部分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
22.6%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77.4%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6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沿海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消融,“党政机关”的吸引力较以前相比减弱,但仍有近1/5的学生选择了党政机关。究其原因,调查小组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一。
调查小组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调查小组认为,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愿意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作,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工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3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
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调查小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调查小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因此,调查小组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定得过高,将会影响就业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继续上学(包括在国内和国外上研究生)或不就业。调查数据显示,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
调查小组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调查小组在研究中发现,有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39.7%),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19.5%,而25.9%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由此调查小组得出结论: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因素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在调查研究中,调查小组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但从全局来看,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市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五、政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我国已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等5项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一、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
二、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四、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五、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以上一些大的方面,就本次调查看到的具体情况,调查小组提出如下具体性的建议: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调查小组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生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对于“大学生应该何时考虑就业”问题,有28.2%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45.8%认为应在三年级,11.6%和10.1%的学生分别认为应在一二年级。而对于就业指导来说,56.7%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开始。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调查中,大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转变,但仍有16%的“不知道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查小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
建议三: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用人单位的老板公然声称:坚决不用大学刚毕业的人。在他看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毛病”太多,几乎不可用,以下是这位老板从应届毕业生身上挑出的主要问题,看法未免偏激,仅供参考:①期望值过高;②心理不稳定;③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④不愿踏实做事高骛远,不切实际。
这个事例说明大学生还应该从自身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很小比例。
大学生应该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有人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
建议四: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建议五:高校对就业不理想专业“动刀”、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今年江苏高校增设的专业中,多数是新面孔。譬如江南大学的动画、信息安全,中国药科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南京财经大学的资产评估等等,这些专业基本是为应对社会需求而增加的。此外,电子、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多年来持续热门的专业也备受高校青睐,原因是它们的高就业率。据一些高校招生负责人分析,今年各高校新增的专业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仍然追逐热门专业,另外,就是专业进一步细化。
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别跟热门专业“凑热闹”一段时间,南京部分高校相继传出将在今年“砍掉”一些就业不理想专业的消息,这其中包括一些往年招生火爆的专业。大多数的基础学科专业就业率都偏低,但不能说明它们不重要。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
高校应该正面面对来自就业和招生的双重压力,因此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将有助于激励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做到围绕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任何一所高校都不愿意让一小部分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专业影响到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的口碑,因此,高校针对市场需要,主动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是必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