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为什么穷?[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2:0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民为什么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民为什么穷?》。

第一篇:中国农民为什么穷?

在市场时代,巨大数量的、自己无力组织起来的小农,陷入贫困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的。唯一的解决方案,是让农民脱离耕地,变成城市人,变乡村中国为城市中国。

中国农民的贫穷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农民的劳动时间比城里人少得多,收入也就大大低于城里人;第二,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城市人,工作机会也就比较少;第三,缺少现代基础设施,卫生、居住、饮水、道路、通讯等方面的条件也就远比城里人恶劣。

中国农民为什么穷?原因有三:一是人均耕地面积小,二是小农强烈的自私性或者反“社会”性,三是小农体制与国内外的市场机制不兼容。这些原因被一些学者、官员和记者遗忘了,他们开出不对病症的药方,以推动“基层民主”来解决9亿人的贫困问题。可是“选票”能填饱农民的肚皮吗?

制度迷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制度决定论,认为上层建筑能够决定经济基础。今天的中国农村要解决的不是“专制”问题,更不是靠“海选”来完成。脱离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是衡量农村进步的唯一标尺。大搞“海选”而不去组织农民建设家园,是中国农村政策的一大误区。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小,是因为农民太多

人均耕地面积小是中国农民贫穷最基本的原因。中国9亿农村人,其中5亿是农业劳动者,拥有不到20亿亩耕地。即便按20亿亩计算,5亿农业劳动力人均只耕作4亩地。靠耕作4亩地养活一家四口人,怎么可能不穷呢?4亩地是0.6英亩,略大于美国一个普通人家房屋的占地面积。中国南方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大概只有1亩,也就是0.16英亩,和美国人家的后院差不多大。如此的“袖珍家庭农场”数以亿计,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摆脱贫困,哪怕是种海洛因也不可能“致富”。无论政治制度多么高明,哪有美国人家靠在后院里耕种“致富”的呢?

中国国土辽阔,气候温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是世界上最适合农耕的地方,也是农耕知识最早进入成熟阶段的地方。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巨大数量的农村人口,造就了自由小农中国,也造就了独特的乡村中国。清朝初年中国人口才1亿,清末便达到4.5亿,不过百年又达到13亿。今天的9亿农村人口,反而成为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最大障碍,单位产量迟迟不能提高到现代农业科技早就能达到的水平。数亿小农都处在基本失业状态,每个劳动力每年在土地上劳作的总时间不超过3个月,而且从事的还是最简单的劳动,当然仅能“得食”。劳动创造财富。每年有9个月处于失业状态的农民,能创造什么“财富”?因为农民普遍贫困,农村与城市的反差就日益增大,农村中国就衰败。

中国农民不缺少“自由”,他们缺的是组织

中国农民贫穷的第二个原因是小农强烈的自私性或者反“社会”特性。现代社会是严密组织起来的“社会”,就像交通灯,六亲不认,每个路人都必须服从。在今天的西方,不属于某个社会组织的人,通常被视为“社会垃圾”。只有了解犹如军队一般的西式工厂和公司行号的劳动纪律,才能体味出什么是社会的“现代奴隶”,也才能懂得西方人为什么深情地向往“自由”。与西方2500年的奴隶制加农奴制不同,2500年前的中国农民就是自由独立的,就“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今天的中国农民,最不缺少的就是自由以及强烈的家庭私利观念。如此,也许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把中国的自由小农动员和组织起来。

在传统中国,自由小农靠家族宗法制度来组织,比起西方的社会组织,不仅松散,而且规模小。1840年遭遇组织严密的西方势力,中国社会几乎是“一盘散沙”。组织动员独立自私的小农,解决“一盘散沙”问题,是现代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共产党做到了,而且是以非常极端的方式——“支部建在连上”,把中国农村组织成准军事化的大队、小队。这种西式现代组织手段的有效是不容否认的。大面积的农田改造,耕地面积的大幅度扩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普及,农村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道路的修建,饥荒问题的解决,农村人口的大幅增长,人均寿命的提高,乃至一支强大的现代军队,都与之相关。做成这样的农村组织,代价也十分高昂。可以说,准军事化的农村组织是鲜血凝成的,付出的代价能与世界上任何一场战争相比。所以,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把中国的自由小农组织起来。

当共产党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对农村的严密组织也随之崩溃了。农民回到实行了2500年的自由小农制度,形成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数量最多、平均规模却最“袖珍”的“家庭农场”。将来的史学家会不断争论,中国回归家庭耕作后,究竟是执政党主动放弃了对农村的组织,还是市场机制导致农村组织的自然衰落。无论持何种看法,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执政的官员们越来越懒惰,甚至堕落。这与整个执政系统的状况密切相关。而今国内外的“民主派”引诱执政党进一步懒惰,放弃对农村基层的组织,使其在中国的统治丧失根基。

所谓“官退民进”,给农民自由的思路是小农式的,而且是反现代社会的。中国农民并不缺少“自由”,他们比西方大公司里的雇员要自由得多。问题在于,如果自私自利的小农们不组织起来,就不可能建设和维持农田水利设施,更无法集中修建现代基础设施,比如自来水、电力、通讯、道路,乃至符合现代卫生标准的、有统一上下水的住房。做不到这些,农民就必然贫穷。自私自利的中国小农不可能把自己组织起来,只能依靠强有力的政府来组织。这不仅被中国近代和现代史所证明,而且被改革以来农村公共设施的普遍衰败所证明。同样,没有勤奋为民,特别出色的执政系统,组织动员小农是不可能的。

市场机制摧毁小农经济,导致绝对和相对贫困化

中国农民贫穷的第三个原因是小农体制与市场机制不兼容。市场摧毁小规模农业,导致贫富差别,导致农民与政权的矛盾,导致农民造反。这个道理被世界上无数的知名学者讲过无数遍了,连中学生都知道,英国纺织工厂的羊会“吃掉”小农。市场摧毁小农的历史自英国17世纪的圈地运动之后就在世界各地不断重复,不久前还摧毁了日本、韩国、台湾的小农,使之迅速凋零。恩格斯断言:“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竞争和海外的廉价粮食生产,大农和中农都同样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灭亡,这是日益增加的债务和他们的经济到处都显著衰落所证明了的。”欧洲今天的“大农”靠国家补贴才能生存,欧盟的农业其实是政府组织和支撑的,难道美国的农业不也是因为接受国家的大量补贴才强大吗?

市场(包括世界市场)导致小农的绝对和相对贫困化。什么是农民的绝对贫困化?湖南农民种了几年桔子树,挂果之时,中国大量进口美国柑橙,或者浙江大量种植美国柑橙,湖南农民就血本无归,就“绝对贫困化”。什么是农民的相对贫困化?多数农民的吃住条件

“比过去强”,但少数“别人”有现钱,而且有比自己多得多的现钱,“财大气粗”,贫富之间裂变成天大的鸿沟,多数人就成了“赤贫”,就“相对贫困化”。

《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的作者巴林顿·摩尔认为:比起社会先进势力的要求,没落社会阶层的要求更体现对自由的追求。小农和城市的小生产者行将被资本主义市场的进步所粉碎,可正是这些没落的阶层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激进主义的社会基础,构成了近代各国大革命的主要社会基础。绝对和相对贫困化导致什么?导致“自由的”流民,导致城市治理的困境,导致偷盗、抢劫,甚至绑架杀人。市场条件下小农的农村是一堆火药桶。如果国家的执政系统腐朽了,这些火药桶见火就炸,而且烽火燎原。

中国小农不可能靠农业致富,唯一的办法是将他们变成城市人

中国农民为什么穷?第一是农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小;第二是他们自由独立,自私自利,无力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把自己组织起来;第三是他们被市场所困,行将被市场无情地摧毁。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基础,这三大原因导致了中国小农的贫困和农村的衰败。

在市场时代,巨大数量的、自己无力组织起来的小农,陷入贫困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的。自由、海选之类的药方,不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只可能火上浇油,加速拆毁政府在农村的动员组织系统,恶化原本已经十分严重的问题。

人是第一生产力。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中国农民贫穷,是因为劳动者们没有能力组织起来,离开耕地,改变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组织起来了,美国的开拓者就能在荒原上建设大城市。组织起来了,日本人就能在战后的废墟上迅速建成世界上第二强大的经济。贫穷的日本能做到,比日本富裕得多的中国为什么做不到?从社会组织的意义上讲,中国农民贫穷是因为天然的富裕,是中国的可耕地太多了,所以就很难组织起来。

中国小农靠农业致富是不可能的。中国2500年辉煌的小农经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乡村中国将日益步入绝境。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农民脱离耕地,变成城市人,变乡村中国为城市中国,迅速地把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减少到总人口的10%以下。为什么要迅速地做这件事?历史送给我们的机遇将是短暂的,不会持久。中国需要赶在农村衰败到崩溃点之前把事情逐渐做起来,不能懒惰地任由农村的衰败发展成崩溃。

第二篇:《穷 人》

《穷 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幸福路小学 刘 静)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作自受、忧虑”等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抓住重点词句,感知“穷”,并从中体会桑娜渔夫的勤劳。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桑娜的勤劳和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渔民的穷苦生活的照片,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简介课文的时代背景

3、板书课题:《穷人》,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加以理解。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生字:虑 裹 魁 怨(反复认读,并指导书写)

新词:舒适 魁梧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反复认读,并加以理解)

4、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快速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读文后回答。

三、理清课文的条理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动笔试着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想一想每一部分课文写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感知“穷”

1、指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渔夫一家贫穷,但他们十分勤劳)

2、划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室内的描写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温暖而舒适)能体会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3、从哪些描写中看出桑娜家境贫困?

(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渔)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填一填

渔夫一家人-----------------,但他们----------------。生结合实际联系自己身边的人作对比,说一说。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就是沙俄时代穷人们的悲惨生活,他们饱受苦难,艰难度日,这就是穷人啊,但是就在这些穷人身上演绎着感人的故事,下节课我们再来细细品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六、板书设计(略)

《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是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我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有两处“沉默”,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能更好地体会两人不同的性格。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处沉默,再进行体会。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我让思考一个问题:“桑娜为什么沉默?当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个问题学生一致认为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想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而渔夫为什么会沉默?学生的回答似乎离“标准答案”差那么一点儿,我想着渔夫是因为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而学生的回答却是多元化的,有的认为:渔夫在担心明天是否仍是这样的鬼天气,会影响打鱼,所以沉默;有的认为:鱼网给撕破了,渔夫担心第二天用什么工具去打鱼;有的认为:渔夫心想,这鬼天气再这样去,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该怎么办?„„

虽然不是“标准答案”,但我认为学生的答案言之有理,渔夫的沉默也许是因为天气的恶劣,也许是因为生活的压力,这都符合渔夫的生活实际。新课标提出,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精读“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感情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文本,对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珍视学生的阅读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

《穷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但是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如何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对话,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促进对文本的认识呢?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程:

我准备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板书)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抓住重点语句细读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他们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第三篇:中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中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张翼 程永宏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城镇建立时间晚,发展基础弱,保障项目不全,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内容及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长效筹资机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减少农村社会保障的诸多不均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以集体经济为依托,主要包括五保供养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1978年后,由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瓦解,原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已不复存在。但是,农民作为我国人口最为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容忽视。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恢复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并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起,各地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试点,之后逐渐在全国推开。这一时期,五保供养制度也经发展得以完善。2007年我国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1992年开始试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却陷入困境。2009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我国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的试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大幅上升。

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认识误区

20世纪90年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一种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作法是土地换社保,即农民以耕地、林地等换取社会保障,后来在其他地区逐步推广,但实际上这一作法存在很多问题。农民交出土地所换取的社会保障权利主要是养

老和医疗方面的保障,保障项目少,且待遇水平低于城镇职工。同时,一些地方在推行“土地换社保”中,由于趸交保费数额偏高,农民把土地补偿款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交付保费,其近期生活直接面临很大困难①,尤其是在城市找不到工作的失地农民面临的生活压力更为突出,因而土地换社保的实际保障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在土地补偿过程中的不规范、不透明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以非市场化的低价收购农民的土地,再以高价卖出土地从中牟利,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滥用。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不均衡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状,即农村与城镇的社会保障不均衡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村社会保障不均衡发展和农村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之间的不均衡发展。

相比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晚、发展基础弱、保障项目不全,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内容及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农村在近几年才建立起包括新农保、新农合与社会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内容仍然缺失,已有的保障项目待遇水平低、保障作用有限,而且新农保和新农合都是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缺乏强制性。

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村社会保障也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城镇化进程快,农村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相对较高,一些地区正在探索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而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还比较低,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固然与地区的经济基础有关,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导致的。例如,新农保在建立之初就允许各地在中央确立的缴费档次、基础养老金标准之上,根

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标准,尽管这是适应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的措施,但客观上导致了新农保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

新农合自2003年重建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发展速度快,但由于建立时间短,制度本身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覆盖面比较小。另外,在农村,除了已经建立的新农保、新农合、社会救助制度,其他诸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农村社会福利等项目至今仍是空白。

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目前实施的新农保与新农合,都体现了政府责任,但是财政投入仍然很低。就新农保而言,全年660元的基础养老金保障农民生活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是有条件的。对于这些由于子女不参保而导致生活缺乏保障的老年人,政府也应承担起支付其基础养老金的责任。在农村社会救助中,资金有限的问题也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加以解决。此外,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养老资源条件差,这些都限制了农村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因此除提高政府的筹资比重和社保待遇标准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农村诊所、卫生院、养老院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使农民得到切实的保障。其次,改农村社会保障的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农民本身收入不高,再加之短视心理,许多年轻人或身体健康的人群倾向于不参加社会保险,这减少了社会保障的基金积累,缩小了社会保障分散风险的范围。另外,农村的低收入人群无力参保,自愿参保的原则使这部分最需要保障的人群丧失了社会保障权利。因此,需要尽快改变自愿参保的规定,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与此同时,对由于低收入而无力参保的人群进行补贴,资助其参保,确保人人享受有保障的生活。

第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长效增长的筹资机制。目前新农保与新农合的筹资机制都包括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部分。其中集体补助部分,在已有政策中并未明确规定,加之许多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不发达,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集体补助很难落实。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又包括地方政府的补贴和中央政府的补贴。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

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经办管理水平。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设施短缺、经办管理水平低下是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农村养老、卫生资源的投入,保证管理人员经费和日常工作经费;另一方面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农村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乡镇养老院等机构的建设上吸引民间资本和慈善组织捐款。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经办管理水平方面需要培养社会保障专业管理人才队伍,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服务,对自愿到农村服务的社会保障管理经办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支持。

最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要针对城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层次,统筹规划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现阶段不要求城乡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一致,而是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扩大农村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尽量缩小与城镇的差距,进行制度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提高统筹层次。

增加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WTO时在农业方面做出了很多承诺,包括市场开放、国内的农业政策、出口和动植物的卫生检疫②,其中许多承诺对于国内的农业发展形成挑战。

在市场准入方面,入世后我国已失去所有农产品的非关税手段,国内市场仅剩关税这个唯一的保护措施③。但在关税削减上,我国承诺加入WTO后10年内我国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削减22.1%,虽然高于发达的WTO成员国,但却低于大部分发展中的成员国,这同样不利于我国农业的贸易保护④。在国内支持方面,中国在加入WTO协定中已经明确承诺,中国农业补贴仅仅能够利用特定基期农业产值8.5%的微量允许⑤。我国也已承诺不再使用农产品出口补贴。中国目前的补贴政策还没有突破WTO规则范围,仍然符合微量允许标准,但与欧美国家的农业支持水平相比已是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民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方式,间接地突破这种限制,以保证农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中国外向型发展战略目前面临严重困境,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共识。而扩大内需,必然要重视农村这个中国最大的潜在市场。目前农民收入严重偏低,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发展。政府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提高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对于实现这个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博导)

注释

①张春雨:“基于公民权利理念的农民社会保障及‘土地换社保’问题分析”,《兰州学刊》,2009年第5期,第95页。

②程国强:“执行WTO承诺对中国农业的影响”,http://.cn/DRCNet.Channel.Web/expert/showdoc.asp doc_id=126565。

③扈立家,张立富,刘强:“WTO农业保护框架及我国的政策选择”,《农业经济》,2000年第4期,第19页。

④程国强:“WTO《农业协定》简介”,http://.cn/DRCNet.Channel.Web/expert/showdoc.asp doc_id=126830。

⑤“经济观察:中国将在WTO框架下大幅增加农业补贴”,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02/content_10752205_1.htm。

第四篇:《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

花了一个晚上的工夫

把……下载的《中国农民调查》看完了

觉得心里很沉重主要的,倒不是因为里面揭露的那些黑暗的现实

那些东西以前或多或少的有所接触

这次集中的,以那样一种笔触写出来

可能会给人更深的震撼

但是,我想说,在我个人看来

最深刻的悲哀,最大的失望,最沉重的东西

却是作

者在写这本书时有意无意的流露出来的那种奴性,深入骨髓的奴性!(后面还有……)开始,我以为是作者为了出版

不得不采取的某些手段

尽管看起来让人很不舒服,倒也忍了

可是后来我渐渐发现,根本不是这样

很多时候作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性所在就那样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

我确实感到非常不能理解,也非常绝望,非常悲哀

他们,包括很多心地善良而又有勇气的人

确实看到了黑暗的现实,写出了黑暗的现实

可是他们不能给出正确的方向

甚至说,我对他们希冀的“前途”感到一片黑暗

写了这么多,也许有人会觉得光在这里发泄感情,没有真凭实据

好吧,我下面举两个例子:

书中提到,某村的村民因为不堪压迫

选择了到天安门广场对国旗集体下跪的方式“情愿”

可是,作者居然说:

他们固然知道这样会损害北京的形象,损害国旗的形象,损害中国的形象

可是他们没有别的办法

……

言下之意

似乎不选择集体下跪,任有那些冷血而低效的官僚来对待

就不会损害北京的形象,国旗的形象,中国的形象!

我委实感到不能理解:

就在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民主、人权成为全人类共识的今天

就在那块可以创造出来供人民顶礼膜拜的破布下

……

发生了这样非正义的事情

……

还可以指责(认为,尽管是很隐讳的表达)他们这样做“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我委实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形象”如此重要

甚至超过了人的基本的生存权!

更让我吃惊的是,“损害形象”之类的话

居然是“国家”的被统治者,“国家”的臣民自愿说出来的!

还有一点,具体的事情我不太记得了

但是印象很深刻

大概就是作者的那种“爱憎分明”的感情吧!

对那些拿着纳税人的钱

正常的履行自己职责的官员

作者似乎跪在地上感恩戴德,求爷爷告奶奶的“庆幸”来了“为人民作主”的好官

我不禁要问,这就是“爱憎分明”么?

这样的人就值得我们自愿的为他们“歌功颂德”么?

我们难道就只能世世代代这样期盼有个“开明”的皇帝来“拯救”自己?

两位作者,写这本书,除了揭露黑暗的事实,让“上面”的人看到

这就是你们在书中要表达的“希望”么?

我几乎可以肯定的说,我不觉得这是“希望”,你们让我感到绝望!

第五篇: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

《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

《中国农民调查》是陈桂棣,春桃夫妇历时三载,呕心沥血而成的一部透视中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不可多得的反思警示之作。读罢《中国农民调查》,真是令人百感交集啊。书中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就有九亿农民。我们常常骄傲地宣称:我们是以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可是,我们却往往很少想到,我们是在以占世界上百分之四十的农民才养活了这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的。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目前还相当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记忆之中的农村家庭生产更多的是靠体力而非现代工具,每逢春种秋割,一般都是家家户户全家出动,其生产效率非常低下,特别是夏天时,炎炎烈日之下,农民们脱光衣服在烈日下劳作并不少见。尽管如此,农民还是过的很艰辛很困难,经常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可是这样就完了吗,不。朴实的农民们经常被迫交上树立繁多的各种税,受到村镇等一些恶霸地头蛇的压迫,更有甚者光天化日之下敢行凶杀人者,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让人痛心。这些是整个最最勤劳的中国农民的常态。书中所描述的安徽的农村面貌,在全过十二个农业大省中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安徽农民生活的艰辛就是很多其他地方农民生活的反映。这就说明,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今天的中国还并非到处是歌舞升平,我们还有很多困难的地方和群众。那些处在挣扎线上的人们更能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的现状,更是需要我们的关注。

另外,《中国农民调查》的出版,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夫妇的坚持和对社会的责任。作者历时三年,跑遍安徽农村深入调查,访问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批致力于农村改革的有识之士,专家教授等而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农业税未取消之前农民的生活状态,提示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种种原因。这中间的曲折我不得而知,可是可以想象到中间的困难重重,且不说他们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迫害,其中涉及到的利害关系更是难以理清,我们现今所看到的成书,是他们一点一滴的血汗堆积而成的!面对如此敏感的社会话题,他们夫妇的能力和勇气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怀着一个作家对社会的责任坚持了下来,拿出了如今中国作家已经少有的热情与冷静,来走进中国农民,开始讲述关于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心酸故事…….中国的三农问题急需社会的深切关注,它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切实实的落实好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好政策,只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真正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与民谋利而不是与民争利,那我想农民真正的好日子也就在前头了。

下载中国农民为什么穷?[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民为什么穷?[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穷思旧债(优秀范文5篇)

    人穷思旧债友说,人想起往日情缘,往往总有恋恋之处,不能自已。 是吗,人类真的如此长情可爱?请留意一下,但凡对过去不能忘怀的人,泰半已经过了他的流金岁月,环境大不如前,再也不能胜过......

    《穷囧囧》读后感

    囧囧翻身谋解放如果你是八零或者九零后,在大城市或者不属于自己家乡的任何一个城市漂泊;工作经验不满两年或者两年换了五六七八份工作、再或者干脆没有固定工作亦或还在学校游......

    穷二代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很荣幸今天能够来到这里参加这个演讲比赛,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贫二代如何面对生活。 富二代这个 词语呢 最早出现在07年的鲁豫有......

    中国农民信贷需求及满足情况

    关于瑞安市农民贷款情况的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的是抓好生产发展。农民要生产发展,资金是关键,由于农民底子薄、条件差,缺乏自有资金,因此,贷款成为农村融资的主渠道......

    《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五篇材料)

    《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 环境14xx学号142304xxxx王XX 摘要:读一本书就像经历一片岁月,虽说这是报告文学,但这同样让我的内心有一种触动想要呐喊出来,像鲁迅先生一样呐喊。 关键......

    2011中国农民合作经济论坛

    2011中国农民合作经济论坛暨 全国农民合作组织网络推广项目汇报总结 2011年12月26-27日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一、论坛背景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战略的不断深......

    中国农民怎能不贫困(上)

    中国农民怎能不贫困(上)近段时期,我主要是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国家级贫困县走动。走了一些穷地方,发现贫困的原因并不那样简单:贫困就是因为农民素质低、没文化、愚昧、自然环境条......

    我眼中的中国农民

    文/马蕊传统中的中国农民总会给人留下勤劳、淳朴、憨厚的人物形象,像鲁迅笔下的闰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一词好像也成为了近两年来常用的贬义词。在我眼中,中国农民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