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合动词
常见离合动词
见面帮忙睡觉洗澡生气操心灰心打架
报仇吃亏叹气倒霉出事辞职毕业结婚
离婚带头请客敬酒加油鼓掌送礼出差
唱歌跳舞谈话聊天吃饭上课
练习
1他_____走进来
A唱着歌B唱歌着
2昨天晚上太热了,我______
A只睡了三个小时觉B只睡觉了三个小时C只三个小时睡觉 3我们曾经请他来_____
A帮忙过两次B帮过两次忙C帮两次忙过
4明天有时间的话,请你_____
A帮忙我一个B帮一个我忙C帮我个忙
5说到伤心处,他不禁_____
A叹气一口了B叹了一口气C叹气了一口
6这次他_____
A吃亏了很大B吃亏很大了C吃了很大亏
7父母把我们养大,不知为我们
A操了多少心B操心了多少C操多少心了
8他们俩刚才又_____
A打架起来了B打起架来了C打架了起来
9听说上个月_____
A小王和小张订婚了B小王订婚了小张C小王订的婚小张 10他去年_____
A毕业了大学B大学毕业了
本材料由沈阳世贸人才培训中心汉语部老师友情提供,沈阳世贸人才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小西路76号科协大厦四楼 电话:22726161
第二篇:动词离合动词
第四课动词离合动词
周世臻 1401210130
一、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第四课动词离合动词
二、教学对象
学习汉语二至三年的中高级留学生
三、教学目的
(一)掌握动词的类型和一般语法特点
(二)掌握离合动词的概念和一般用法
四、课型
新授课
五、课时
5~6课时
六、教学重点
(一)动词的语法特征
(二)动词的分类
(三)离合动词的语法特征
七、教学难点
(一)关系动词和状态动词
(二)离合动词
八、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关系动词“是”的运用和语法规则
(二)讲解新课: 1.什么是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
2.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在句子中主要作谓语
(2)一部分动词可以作主语、定语或者宾语(3)部分表示结果意义的动词可以作结果补语,部分表示趋向意义的动词可以作趋向补语,还有些动词可以与其他成分一起作情态补语
(4)动词一般都可以用“不”否定。部分动词还可以用“没”来否定(5)多数动词可以带宾语
3.动词的分类及其各自的功能
(1)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在汉语中,可以带名词、代词作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普通名词、代词作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A不及物动词的内部分类 a.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
(a)毕业、散步、旅行、出发、启程
(b)谈话、聊天、见面、结婚、相同、相反(c)休息、病
b.有条件能带某些宾语的不及物动词
(a)来、去、走、跑、飞(b)坐、站、立、躺、睡 B及物动词的内部分类 a.只能带体词宾语的动词
吃、喝、玩、看、写、画、买、卖、打、擦、放······
(a)如果所带的宾语可以受名量词活形容词的修饰,在表示一次性动作完成时,这类动词后面常带“了1”不过后面的宾语一般要有上述修饰语,如: 我喝了一杯咖啡 弟弟画了很多画
或者后面带动量词充当的补语,如: 我今天洗了三回手 他参观了一次故宫
(b)这类动词后可以带“过”再带宾语,表示曾经有过某种经历,如: 他穿过这种鞋 我买过水果
(c)这类动词中的不少动词在单句中不能只带“着”成句,如:
*我们买着东西
*同学们在操场踢着球
(d)这类动词大多可以受副词“正在”“在”修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 代表们正在参观 我在写字呢
(e)这类动词大多可以带结果补语,有不少可以带趋向补语,如 学完第三课再考试 饭做好了
他脱下了外衣,把它放在床上 b常带谓词宾语的词
(a)作、进行、加以、给予(b)开始、继续、结束
(c)值得、敢于、勇于、乐于(d)装作、打算、企图(e)喜欢、讨厌
(2)关系动词、状态动词和动作动词
(一)关系动词
关系动词是表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某种关系的动词。主要有:是、叫(称谓义)、姓、当做、成为、像、等于、属于等(92个)
(二)状态动词
状态动词表示生理、认知或心理状态的动词,如: A.病、饿、聋、瞎、醉、醒 B.知道、明白、懂、放心
C.认识、熟悉、了解、误解、相信、忽视、轻视
D.喜欢、讨厌、爱、恨、想、气、吓、怀疑、认得、重视
E.希望、记得、担心、操心
(三)动作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 1.非持续动词 2.持续动词
(1)强持续动词(2)次强持续动词(3)弱强持续动词
(3)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
4.离合动词的概念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类语言片断,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者表示动作,后者是动作所支配的对象,两者可合可离,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这类语言片断,人们称之为“动宾结构的离合动词”或“动宾式离合动词”。
5.离合动词的运用
(三)学生在动词方面常见的偏误
1、缺漏
2、误加
3、误用
(四)巩固新课
(五)课后练习
九、教学建议
第三篇:离合词教案
离合词教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本课词汇、语法、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2.掌握一些常见常用的离合词; 3.学会运用离合词造句、对话。二.教学重点
1.在听说练习的基础上掌握课文内容,在学生能力允许的条件下能够复述课文;
2.理解并学会运用离合词。三.教学时间 2课时(100分钟)四.教学步骤
1.组织教学。复习上节课的单词、语法和课文。2.检查预习情况,听写本课生词。
3.讲练新课,包括生词讲解,语法讲解,课文讲解。4.以听说为重点讲练课文并对课文进行复述。5.新课小结。6.布置作业。五.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复习上节课内容,包括提问和听写。(15分钟)
(二)检查预习情况,听写本课生词。(20分钟)听写生词:
毕业 见面 洗澡 理发 睡觉 闭幕 参军 办公 帮忙 结婚
(三)语法 1.离合词是词和短语之间存在的中间状态。合起来可以看成是词,分开可以看成是短语。
如:毕业——毕了业 见面——见了个面
参军——参过军 帮忙——帮他的忙 办公——办了三个小时的公 先看一些例句:
(1)我今天在首尔见面了一个朋友。(2)我已经毕业大学了。(3)他想帮忙我。(4)她生气我了。
想一想,这些句子为什么错,错在哪里? 2.原则:
(1)离合词后面不可带宾语。如果离合词所表示的行为涉及一个对象,则往往用:介词+对象+离合词。如:毕业——从大学毕业 而不是:毕业大学
见面——跟朋友见面 而不是:见面朋友
结婚——和女朋友结婚 而不是:结婚女朋友(2)有的可以把这个离合词所涉及的对象插入离合词中间。如:请客——请他的客 而不是:请客她
出丑——出我的丑 而不是:出丑我吃亏——吃他的亏 而不是:吃亏他(3)离合词与动量成分组合时,动量成分插在离合词中间。如:结婚——结过三次婚 而不是:结婚过三次 洗澡——洗过两次澡 而不是:洗澡了两次
打架——打了几次架 而不是:打架了几次(4)一些离合词的重叠形式:ABB式
如:游游泳 见见面 洗洗澡 唱唱歌 跳跳舞 3.练习
(1)你昨天说过以后,我对她注意了一下。(2)他考虑再三,终于投了那家工厂的资。(3)为了让我学医,妈妈昨天又动了我一次员。
(四)课文(20分钟)1.读课文
(1)老师领读;(2)学生分角色齐读;(3)纠正发音 板书提示重点。2.复述课文
(1)老师带着复述。(2)学生单独复述。六.课后练习
第四篇: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
一 离合词及其构成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很特殊的语言现象。陆志韦首先提到了“离合词”这个概念,之后吕叔湘、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也都对此作出过讨论。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构成与短语的构成方式基本一致。有些组合形式,如“理发、散步、洗澡、睡觉”等,介于复合词和短语之间。它不分开时是词,分开(扩展)时是短语,但不分开时较多,拆分要受到条件的限制,跟自由组合的短语也有所不同。我们把这部分语法形式叫“离合词”。
我们认为,所有的离合词都要符合一个条件,即构成成分中必须有一个具有表述功能(即谓词性成分)。
(一)从构成离合词的语素来看,分为带有粘着语素和无粘着语素(构成成分都为自由语素)两类。有粘着语素 朱德熙先生(1982)指出组成成分里有粘着语素的都是复合词,不是句法结构。如“吃亏、吵架、理发、散步、上当、睡觉、跳舞、洗澡”等,后一个成分都是粘着语素;而像“鞠躬”两个语素都是粘着语素的比较少。2 无粘着语素 朱德熙先生(1982)认为:组合成分都是自由语素整个结构可能是句法结构,也可能是复合词。而现代汉语中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除了明显的词组之外,有的则是介乎词与词组之间。因此学者们对词与词组区分的看法不一致,所以对离合词范围和数量的确定也不一致。
离合词和一般词组的区别在于:一般词组可以无限扩展,而离合词只能有限扩展;一般词组的意义是它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综合,而离合词的意义却不一定能从组成成分的意义看出来。如:“操心、关心、忘掉、拼命、谈心”等。
(二)从构成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主谓式 前一部分为名词性成分,后一部分为动词、形容词成分。如:“嘴硬、眼红、手软”等,这类词合时为一个形容词,拆开使用时为主谓结构的短语。(中间能加入程度副词“真”、“很”,否定副词“不”等),如:(11)他还真嘴硬(合)——— 他嘴还真硬(分)
(12)别看别人有什么就眼红(合)——别看别人有什么眼就红(分)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离合词语义的一致性。如果拆开时的语义和未拆开时不一致,我们不把它们看成是同一个语言形式。例如:(13)这件事真让人头疼(合)——今天我头很疼(分)
这里我们不能说“头疼”是离合词,因为拆开时的意义不是原来的意义。前一个我们认为是主谓结构的形容词,后一个我们认为是主谓结构的短语。动补式 前一部分的构成成分为动词性,后以购成成分为动词性或形容词性。如:“躲开、搬动、降低、叫醒、看见”等等。动补结构中的补语又分为表示趋向的和表示结果的。
(14)他想挽回我的感情(合)——他再也挽不回这些损失(分)(15)你能搬动那台冰箱吗(合)——这个箱子搬得动(分)(16)叫醒她,我们出发了(合)——叫不醒她怎么办(分)
这里我们把例(14)中的“挽回”看成表示趋向的动补式离合词,(15)(16)看成是表示结果的动补式离合词。3 动宾式 这是数量最多、最主要的结构类型。前一部分为动词性成分,后一部分为名词性成分。扩展前,主要是以以下三种表现形式出现: a 动词。占绝大部分。这部分的离合词有以下的特点:
有的能重叠,重叠的方式是“AAB式”、“A一AB式”、“A不(没)AB式”、“A了AB式”。如:
(17)天气好的话我们一起散散步吧。
(18)今天晚上的晚会主要是唱一唱歌、跳一跳舞。(19)上周你们学校补没补课?
(20)她知道这个场合很重要,所以化了化妆。
b 形容词。它们受程度副词修饰,而且不带宾语。它们一般不能重叠,主要通过“AB不(没)AB式”、“A不(没)AB式”来表示疑问。如:
(21)昨天我没有给你回电话你生气没生气?=昨天我没有给你回电话你生没生气?
(22)我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吃惊不吃惊?=我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吃不吃惊?(23)你说他的话扫兴不扫兴?=你说他的话扫不扫兴?(24)再做一遍,费劲不费劲?=再做一遍,费不费劲? c 副词。这种情况很少,不能重叠,在句中只做状语。如:
(25)有什么话当面说清楚(合)——有什么话当着我的面说清楚(分)(26)趁便把东西买了(合)——他趁职务之便做了这件事(分)
动宾式离合词在扩展使用时,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插入的词语较多,常见的有“着、了、过、不、起。。。来、数量词、名(代)+的”等等。如:(27)他年纪不小了,父母为了他的婚姻大事担起心来。(28)金鱼已经帮了农夫三次忙了,所以再也没有出现。(29)他考试考得不错,所以请了班里所有同学的客。(30)我们老师备了一天的课。
由于离合词中绝大多数为动宾式离合词,所以本文主要以动宾式离合词为例,着重分析其几种扩展形式。
二 离合词的扩展形式
由于动宾结构的离合词的两个语素是动宾关系,多由单音节的动词性语素加单音节名词构成。这些离合词,多属动作性动词,如:上学、理发、备课等。还有一些离合词可以兼属名词或形容词,如:贷款、导游、安心、努力、着急、倒霉等。离合词的构成是丰富多彩的,其扩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怎样扩展,扩展部分的位置在哪里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般来说,离合词扩展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用助词扩展
1.插入动态助词“着、了、过”。其重要形式为:
V+着/了/过+O 能插入“着”的离合词一般为可持续性的词语,如:(31)小点儿声,孩子正睡着觉呢。(32)你打电话的时候我正洗着澡呢。能插入“了”的,一般也能插入“过”。如:(33)他在这件事上吃了亏。
他在这件事上吃过亏。(34)今年他结了婚。
事实上他结过婚。
2.插入时间助词“的”,主要表示强调,其主要的扩展形式为:
V+的+O :
(35)你在哪所大学毕的业?(强调“哪所”)(36)你去哪儿出的差?(强调“哪儿”)(37)你们几点下的课?(强调“几点”)
(二)用补语扩展
离合词可以插入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时量补语和数量补语。插入“着”的离合词不能再同时插入其他补语,但离合词插入“了/过”后还能插入别的补语。1.插入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补语一般为单音节词,这个补语要紧跟在V后,并且只用在“了”的前面。其扩展形式主要为:
V+补(结果/趋向)+(了)+O(38)他莫名其妙的就生上了气。
(39)知道他完全脱离了危险,我们才安下了心。(40)昨天我去了他家,才和他见着(了)面。(41)他觉得真是伤透了心。
2.插入数量补语。补语一般为动量补语,一般为双音节的,所以放在“了/过”的后面。其扩展形式主要为:
V+了/过+数量补语+O(42)哦!我们以前见过一次面。(43)他上了好几回当了。
3.插入时量补语。补语表示时量,和“了/过”同时用,可放在“了/过”的后面,也可以在O前加“的”。其主要扩展形式为:
V+了/过+时量补语+(的)+O(44)他昨天生了一晚上的气。(45)我理过三个小时的发。
(三)用定语扩展
插入离合词的定语可以是数量词、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插入定语时只有一个位置,即紧挨着宾语。
1.插入数量词。一般的情况同例(42)——(45)。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插入量词、或不定量的数词。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为了表达量,而是带有一种轻松、短暂、随便的语气。其主要扩展形式为:
V+(了/过)+数+量+O(46)我们一起照个相吧。(47)没事他就撒个谎骗人。
(48)以后在公众场合还是要注点儿意。2.插入代词。离合词可以插入人称代词或疑问代词。一般人称代词后要加“的”。其主要扩展形式: V+代词+(的)+ O(49)我们一起革他的命。
(50)又没有什么事,你担什么心?
3.插入动词、形容词、名词。其主要扩展形式为:
V +了/过+名词/动词/形容词+(的)+O(51)你这样做伤了妈妈的心。(52)我可不想这样受窝囊气。
(53)政府很快就给我们拨了救命的款。
4.插入短语。能插入离合词的短语主要是偏正短语,整个偏正短语主要是起到修饰离合词中后一个语素的作用。如:
(54)终于他还是吃了无知、肤浅、虚荣的亏。
(四)用其他成分扩展
可以用否定形式,插入“不”,如:(55)这件事情我也帮不上忙。
(56)我真的放不下心,你就告诉我实情吧。
离合词还有一种变化形式是VO颠倒。这必须需要扩展后才能实现。这种颠倒必须是在上下文问答中单独用,一般情况下,需要加后续句。(57)舞跳了,歌也唱了,我们也该散了。(58)客也请了,你快点把东西给我吧!
三 离合词的语法特点及功能
在教学中,对于离合词不仅要分析它的内部结构,研究它的各种离合方式,还要研究它的外部功能,研究它作为一个整体在句子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作为谓词,离合词主要体现出动词的语法特征,但是离合词还具有一些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一)大多数离合词不能再带宾语,只有一小部分能带宾语。如:“担心、出口”可带宾语,“担心考试、出口汽车”等。离合词带宾语时要用它的原式,不能用它的扩展式。大部分离合词带宾语时,有两种形式: 1.用介词把宾语提前。(59)* 我明天见面他。
我明天和他见面。
(60)* 今天下班后我们帮忙他。
今天下班后我们给他帮忙。2.把宾语插在中间。
(61)* 你为什么生气他?
你为什么生他的气?
(62)* 我们都上当那个司机。
我们都上了那个司机的当。
(二)离合词带时量补语、程度补语时,要重复前一个语素。
(63)* 他游泳了三个小时。
他游泳游了三个小时。(64)? 他跳舞很美。
他跳舞跳得很美。带程度补语时,VO可以颠倒成OV,如“他舞跳得很美”。带时量补语的时候,可以扩展为“他游了三个小时的泳”。
(三)一些离合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有些表示心里活动的离合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同时还能带宾语,如:(65)我很着急明天的面试。
(66)我们都非常吃惊他的举动。
还有一些离合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但不能带宾语,如:(67)总是这么下雨可真要命啊!
(68)她来公司这么一闹可真够丢脸的!
四 离合词的偏误类型
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留学生学习和使用离合词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类型不尽相同,但是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应该“离”而没有“离”
离合词区别于其他动词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可“离”可“合”,“离”就是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留学生们往往不知道何时,在什么位置插入何种成分,就出现了偏误。如:
(69)* 他帮忙我了,我一定请客他。(70)* 我今天洗澡两次了。(71)* 他讲话完,我们鼓掌着。
面对这种问题,我们首先要讲清楚离合词的特别之处,如例(69),我们就要让学生明白,如果我们“合”,我们要把宾语用介词提到前面,“他给我帮忙了”,或者“离”,把宾语放在离合词中间“我一定请他的客”。如“着/了/过”这种动态助词,我们就要放入离合词中间,同时带着数量词。“我今天洗了两次澡”、“他讲完话,我们鼓着掌”。
(二)“离”了,但是插入成分处理不完善(72)他因为考试担起来心。(73)他上过当两回。
类似这种错误,可知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关于离合词的知识,但是处理的不完善。我们要和普通的动词对比让学生记忆深刻。如:(74)拿出来一本书
贷出一批款来=贷出来一批款
(75)我刚把衣服收好,他又找起来衣服了。
刚一会儿他又生起气来。
(三)重叠形式的偏误
(76)* 我们到操场散步散步行吗?(77)* 见面时我们握手了握手。
我们要特别强调离合词的重叠形式为:“AAB”、“A了/一AB”。那么应该为“散散步”“握了/一握手”。
(四)“倒装”形式的偏误
(78)* 照相也照像了,后悔也晚了。(79)* 请客也请客了,你就帮我吧。(80)* 连结婚还没结婚,孩子就生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颠倒宾语和动词是,我们可以这样做:“相也照了,后悔也晚了”,“客也请了,你就帮我吧”、“连婚还没结,孩子就生了”。
第五篇:两个故宫的离合读书笔记
两个故宫的离合读书笔记
“北京故宫胜在量,台北故宫胜在质。”这样的论断早在读《两个故宫的离合》前就听过。国民党在大陆解放前夕挑出最珍贵的故宫文物偷偷运往台湾不仅仅作为国民党注定败北的事实被谈起,更是作为国民党破坏国家统一的罪证被批判。“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清明上河图》——作为那批珍贵文物的代表它们被多少爱国人士魂牵梦绕。而对年轻人来说,台北故宫的魅力则更多地来自它不拘一格和诙谐的一面:2013年7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印有康熙朱笔御批“朕知道了”的胶带,迅速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政治博弈和流行文化就这样交织在人们对台北故宫的揣测和想象中,而北京故宫则是度量台北故宫的尺度,述说着圆满和残缺,分离和重聚,过去和现在。
也许,由一个局外人来书写这两个故宫的历史是才是最不偏不倚、最合适的。
班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认为,任何一个现代民族都是想象的、有明确界限的、且拥有主权的政治共同体(注一)。“想象”的成分在中华民族的构建中尤其突出。“孙中山为对抗西欧列强侵略中国,运用‘中华’的概念,将实际是多民族的中国人,整合成一个新国家的基础。所谓中华民族的人或民族,其实原本并不存在,这是为了定义革命所诞生的新共同体,而创造出来的政治概念”(野岛刚,29页)。虽为新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存在基础却是“旧”:在如今名为“中华”的这片土地上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与灿烂多姿的文化是消弥区域和阶级间隔,凝聚“中华民族”,应对西方文明强大冲击的关键所在。诚如野岛在书中所说:“在政治学上,权威是靠‘权力’和‘正统性’来确立的”(68页)。在古代中国,朝代更迭带来的是异姓皇室的统治,但唯一不变的是“天命”,而这作为中原文化系统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在现代中国,文化依旧是政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用来证明政治权力的道具,也是权力与社会、权力与历史的指标”(210页)。在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被西方文明全面侵蚀后,文化更是扞卫民族尊严的最后底线。故宫集聚了华夏物质文化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没有比这更能说明政权的“正统性”了。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诞生,正因为此。野岛认为中华政治中文化的内涵与其他国家提倡的“文化重视”不同,对此我并不同意。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文化遗产都是构建民族历史和民族身份、维护“正统性”的重要工具。即使是拥有万世一系的天皇家族的日本,保护国家的过去亦是文化政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例如,皇室陵墓一直得到各个政权的庇护,无论是过去以皇室私家领地的理由还是现在以文化遗产的理由。在中国,不过是因为大陆和台湾的对立更突出了文化蕴涵的权利斗争。
国民党和民进党围绕着台北故宫引发的一系列斗争更是耐人寻味,对于身处大陆的我们来说,亦非毫无关系。台北故宫的变迁,促使我们思考故宫和民众、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
撇去狭隘的党派斗争不谈,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杜正胜建立一个“以多元世界水平为目标的博物馆”的抱负实际上意义深远。中华二字含有的“璀璨世界文明中心”之意味,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华夷思想这一基本概念。在故宫,这一价值预判表现为对中华物质文化史的单
一、纯粹展示,这的确与其他世界闻名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迥然不同。在无法以世界文明中心自居的当下,中国如何证明中华文化之卓越?故宫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但是否能与其他举世闻名的博物馆相提并论?也许故宫不具备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实力是言过其实:毕竟以文化多元性来评价博物馆是西方国家在经历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掠夺后制定的标准,它未必适用于当今中国。我十分认同秦孝仪的观点:“多元化也许是世界博物馆的趋势,但一元的故宫以一元的华夏文化为特征,这是值得骄傲之处,不应视为弱点或负债”(43页)。我们应该从多元化趋势中学习的,也许应该是正视华夏文化自身的多元性:自古以来跨文化交流在中华物质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我们应该承认“华”和“夷”的界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用任何一个单一的朝代来概括中华文明的特点亦有失偏颇。在重回文明大国的道路上,中国应该有这样的气度。
至于如何打通中华文化过去和现在的任督二脉,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林曼丽提出的“Old Is New”值得学习:“为传统文物引进21世纪的技术,令其产生新的价值。各个文物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故事,应将文物的设计结合商品开发。文物艺术创作之初,也是运用当时最新的技术,因此今日的古典,其实是昨日的前卫。先进的技术从旧的东西得到养分,运用高科技可将人类遗产刻画入生活与心灵之中”。文物并不是死物,它们是经由时代浪潮拍打遗留在历史沙滩上的贝壳,镌刻着写满过去生活细节的年轮。它们亦为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帮助我们重新定义何为中国人。主张与过去决裂的现代主义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它带来的虚无感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又不排斥现代主义的成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被不断地并置与比较,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这个日趋扁平的的世界中坚守中华文化的阵地?就故宫而言,走下国宝的“神坛”,拉近文物与生活的距离,或许是个不错的尝试。改为“依照年代顺序”来布置展品,亦有其可取之处:这让参观者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有更直观的了解。
历史和遗产有关联亦有区别:历史是对发生在过去的事实孜孜不倦的追求,尽管常常事与愿违,遗产是对历史事实的现代利用;历史避免偏见,遗产强调偏见;历史讲究精确,遗产讲究概括。为了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当历史与人们的生活太过遥远时,历史化作遗产,让当下的人得以建立与祖先的联系(注二)。柯尼里斯·豪托夫(Cornelius Holtorf)在研究流行文化后发现,如今遗产与其说是历史教育不如说是当下叙事:“遗产叙述的故事部分是关于参观者自己:他们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集体身份、对其他历史时期的成见与幻想。”(注三)或许,从一开始遗产就是人们希望看到的、关于过去的表征而非过去的准确再现。而这希望看到的东西,随着不同人群的立场的改变而改变。那么,故宫是谁的故宫?它在述说着谁的故事?大陆和台湾的政权代表还是两岸民众?大陆人还是台湾人?中国人还是世界人?两个故宫的离合之间,不同的答案在被揭晓,被否定,被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