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新理念(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12:0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新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新理念》。

第一篇: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新理念

2011年论文竞赛参赛论文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新理念

【摘要】 小城镇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将成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重要节点。基于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提出了小城镇规划应对的新理念。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小城镇;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空间管制;循环经济

1、引言——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以及与小城镇的相互关系

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小城镇作为乡村与城市之间过渡的载体,是推动“乡村城市化”的桥梁。其地位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小城镇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社会内涵,消除城乡二元社会差别,为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必要准备。

2、对象的界定

小城镇作为乡村与城市之间过渡的载体,其不定性导致了人们对小城镇范围的理解存在分歧。这些分歧主要有2个方面:①是否包括小城市;② 是否包括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由于该文主要涉及对总体规划思路的研究,在总体规划中小城镇主要是指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建制镇。因此,该文将小城镇界定为对周边农村区域有确切影响的建制镇,不包括小城市、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

3、传统规划思路

3.1、重镇区,轻镇域

传动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以镇区为规划重点,在规划内容上侧重于镇区定位,基于机械的城市化与人口增长的理论来测算用地规模,以及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组织、市政设施的安排等方面,镇域规划方面仅仅为“三能一化”,即村镇体系的规模、等级、职能及相应的社会化服务设施规划。而忽略了对镇区与周边农村地域联系以及与周边城镇的关系的分析,城乡二元结构日益明显,镇区并没有起到规划预期中的对周边农村地域的扩散带动作用,与总体规划的预期目标相违背。种种现状表明,目前的规划思路不能满足,新的时代需求,对乡镇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3.2、重规模、轻成效

小城镇总体规划由镇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一些基层官员受政绩的利益驱动,不顾发展规律,片面强调做大镇区规模,重“外延”,求“大”求“高”,导致出现了小城镇的规模过度扩张,镇区脱离实际,规模过大,突出表现是占用大量耕地以及动则几个平方公里的工业园的出现,导致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3.3、重利益,轻环境、轻规划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城镇招商引资工作搞的如火如荼,一些基层官员受政绩的利益驱动,只要项目有利可图,统统都一律红灯,先引进进来再说,不管是否对环境有影响,是否符合国土、村镇规划。导致项目正式引进后,擅自修改村镇规划,项目遍地开花,尤其是对于城镇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侵占,污水自由排放、毁坏林木、破坏耕地,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4、小城镇规划新理念

4.1、区域城乡统筹策略

长期以来,小城镇规划主要以镇区规划为重点,小城镇规划只注重本镇区范围内的用地功能布局,就“城市论城市”,使上下层次严重脱节,不能发挥小城镇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应有的作用,对影响区域的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敏感地带等缺乏统筹考虑,导致规划出现真空地带。

4.1.1、从单纯注重城镇本身走向区域统筹

制定好坚持好小城镇规划,一要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布局、规模、结构,使小城镇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二要加强小城镇自身发展与规划决策的科学性。现在,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区域性的发展战略规划的还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多是规划小城镇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小城镇在区域空间分布

上缺乏合理的定位,梯次分布上缺乏发展的层次,城镇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缺乏区域规划的控制和引导,缺乏小城镇自身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4.1.2、从单纯的注重城镇建设区走向区域统筹

区域统筹是指以行政单元为规划基本单元,统筹安排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区、非建设区的布局及控制要求,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重点发挥空间管制的作用,对其红线、绿线、黄线、紫线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强制性要求必须严格执行,特别是上层次规划所圈定的,土地利用必须按照适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

4.1.3、从单纯注重镇区建设走向区域统筹

在规划内容上,规划的内涵,尤其是空间布局、空间管制、生态环境等方面,以及镇区与周边农村地域的联系,要求总体规划对整个镇域空间资源配置起到调控作用。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按层次要求布置。

4.2、可持续发展策略

4.2.1、统筹因地制宜与因时发展的关系

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制定规划,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用地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努力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尤其要树立大局意识,从整体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以便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4.2.2、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建设的相互促进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能只重视“速度”,更不能拔苗助长,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城镇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城镇建设水平同步,必须能够满足就业、环保、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能源紧张、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等虚假城镇化现象,基本上都与小城镇建设规划忽视以人为本,不重视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承载能力弱有关。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时,可以把目光放远一些,在区域规划及较大范围的规划中统一配置。

4.4.3、统筹保护地域文化特色与坚持时代创新相结合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小城镇的风格,不仅仅是一种景观,而且是一种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的象征。因此,小城镇的规划,一定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特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中小城市建设中的优秀经验,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创新,规划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历史传统特色的小城镇。要坚决避免照搬大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和方法,盲目跟风,搞一刀切,导致小城镇建设千镇一面,万屋一统,毫无特色和活力。同时,也要坚决杜绝脱离实际、违反民意、劳民伤财、大拆大建现象,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注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4.3、发展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策略

把小城镇作为一个有机的复合体进行研究,立足于提升小城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统筹考虑空间布局、交通连接、资源整合和环境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小城镇经济要实现由分散、小型、无序的状态逐步向集中、规模、有序过渡。首先,必须要科学定位小城镇经济。各小城镇要根据自身发展过程中内外条件的演变相应调整其定位,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交通、区位、资源、经济特点以及与大中城市的关系来定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其次,必须合理布局小城镇。小城镇的发展,不仅要使自身城镇的经济得到发展,实力增强,而且还要充分发挥作为连接城乡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承上启下,在实现服务城市功能的同时,将直接接受的城市的科学、技术、人才、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向农村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同时,处理好与邻近小城镇的关系,在产业选择上遵循经济规律,形成规模效应与聚集效应,同时避免产业结构趋同,产生恶意竞争。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起“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无公害、少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并通过建立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关,将对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从事后治理转移到事前监督上来。

4.4、空间管制策略

在城乡规划法中提出了一些强制性内容,为编制单位在编制城乡规划的过程中提供了行为规范。因此,编制城乡规划要依法明确强制性内容要求。以控制用地规模与发展方向,有

效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城乡地域空间管治,是一种可持续的空间管治模式,起着协调区域空间发展、保护生态与资源、引导城乡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等作用,并且通过对规划区不同类型空间的划分,分区比例结构的提出和相应管制策略的制定,最终使城乡达到一种和谐的态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空间管制分区划分为三类,具体为类型Ⅰ生态敏感、严格保护或禁止开发的区域,类型Ⅱ农业开敞、控制开发或限制开发区域,类型Ⅲ城乡发展建设、优先发展或引导调控区域。

更加重视镇域规划,尤其是空间管制规划,将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生态区纳入规划范畴,建立在视城乡为一种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空间管制规划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结束语

小城镇规划是建设、管理城镇的基本依据,也是确保城镇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转变规划编制思路与理念,适应时代需求,不断探索建立适应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规划新理念。

参考文献:

“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王维成百度文库

面向城乡统筹的空间管制规划金继晶、郑伯红《现代城市研究》2009 年02期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董自光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电子期刊 2007年春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新思路——以六合区新篁镇为例孙敏,杨山安徽农业科学,Joumal ofAnhui .Sci.2OO8,36(25):10838—1083

浅谈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梨树县规划勘测设计院:赵宇百度文库

第二篇:城市化背景下的法制建设

试论城市化背景下的法制建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成为了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之而来,很多地区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因拆迁补偿、人员安臵、劳动就业等原因而引发的上访、静坐等群体性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成为该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利因素。城市化进程,站在社会型态的角度来说,是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站在人的角度来看,是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鉴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法律问题,对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笔者试从房屋拆迁、城管执法、社区法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现综述如下:

一、关于房屋拆迁问题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地要对房屋进行拆迁。

(一)公共利益是否需要明确界定

笔者认为,《宪法》、《物权法》等法律在明确规定公共利益是征收的前提的同时,未对公共利益概念作出界定,此即实践中普遍存在“以公共利益为名,大行商业利益之实”情形的法律根源,为此主张法律应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概念,以便在确保公益拆迁能更好地得到贯彻和实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被拆迁人的权益。但也有些学者如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陈信勇教授,认为法律之所以不对公共利益进行明确界定,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说的是出于“官商勾结”的方便,而是因为如果法律明确界定了公共利益,严格区分了基于公共利益的拆迁(公益拆迁)和非基于公共利益的拆迁(商业拆迁),则由于公益拆迁的拆迁补偿费用明显低于商业拆迁的拆迁补偿费用,就会导致大量的被拆迁户更愿意选择商业拆迁,进而在实施公益拆迁时产生更多的矛盾和冲突,他同时基于公共利益范畴内涵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等理由,主张不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概念。

(二)房屋拆迁的性质问题

国内法学专家学者对房屋拆迁的性质进行了阐释,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但分歧较大。第一种观点认为,房屋拆迁是民事法律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同时认为: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拆迁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房屋拆迁纠纷仅仅是作为平等民事主体双方的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的纠纷,政府并不应直接参与,而只能在纠纷发生之后中立地进行裁决。第二种观点认为,房屋拆迁是行政法律关系,具体又分为行政合同说和行政征收说两种。持行政合同说的学者认为,在拆迁关系中,拆迁人是受法律法规(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授权的授权性行政主体,在拆迁时运用行政权力,负责处理拆迁安臵补偿事宜,并独立承担由此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在此,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虽然通过合同的方式签订拆迁补偿协议,但拆迁双方地位不对等:拆迁人对被拆迁人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毁约行为有制裁权,并享有强制执行权。而持行政征收说的学者则认为拆迁是行政主体依据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了执行特定的公共任务,全部或部分剥夺行政相对人财产并给予全部或部分补偿的行政行为。另有学者认为,房屋拆迁的性质,当依是公益拆迁还是商业拆迁而定。鉴于公益拆迁是政府做出的行政决定,拆迁人只是受政府委托具体从事拆迁事宜的组织,并不与被拆迁人发生直接的关系,因此本质上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而在商业拆迁中,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他们通过合同的方式自愿、平等地具体协商补偿标准、拆迁相关事宜等。其拆迁关系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财产关系。

(三)房屋拆迁的补偿标准问题

房屋拆迁的补偿标准问题是拆迁中的核心问题,有学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普遍认为,当前的房屋补偿标准过低,不利于被拆迁户利益的保护,因此,建议应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来确定补偿标准。个别学者甚至提出拆迁补偿应高于市场标准。

(四)强制拆迁问题

从网络、报刊中,国内有些学者们列举了“重庆、深圳最牛钉子户”等实例,具体探讨了强制拆迁在现实中的适用情况。有学者认为,首先应明确强制拆迁只应该存在于公益拆迁中,因为商业拆迁实质上是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决定了拆迁方不能对被拆迁方实施强制拆迁。其次应统一强制拆迁的主体,目前各地做法不一,有的地方是行政强制拆迁,即由行政主体直接实施强制拆迁,有的是司法强制拆迁,只能由司法机关实施强制拆迁。还有学者提出,应停止行政强制拆迁,而全部交给司法机关实施强制拆迁,但这又会引入新的问题,比如司法机关有无能力判定公共利益,司法机关是否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实施强制拆迁等。

除上述问题外,针对现实生活中拆迁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拆迁方的信息不够公开,以至被拆迁方不能有效地参与到拆迁程序中,不能很好地保护被拆迁方的权益的情形,有学者建议在拆迁过程中应加强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主张广泛地引入听证程序,让拆迁户更多地参与到拆迁过程中来。

二、关于城管执法问题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以来,诸多地方探索设立城管执法机构,将原来分属于环保、环卫、规划、工商等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全部或部分揽于其身。学者们专门分析和探讨了城管执法体制所存在的弊端:

一是城管执法机构职权划分不明。有学者列举了现实生活中城管执法单位的各种表现形式:有的地方城管是独立的单位,具体名称有市容办、城管办、执法局、联合管理办等;有的地方城管并非独立单位,而是挂靠在城乡建委或城建局下、还有的挂靠在环卫局或由环卫负责监管等。另有学者对部分城管与相关单位的职权划分进行总结,指出:侵占道路的处罚权划归城管执法部门,而公安交警部门继续行使其他的公安交通行政处罚权;对于环境噪声管理权,社区里的噪音由城市管理执法局监管,建筑工地的噪音由则由环境保护部门监管,噪音的技术检测则又要由环境保护部门完成;对无照商贩的占道经营由城管执法部门管理,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继续行使其他方面工商管理行政处罚权。这种划分方式不够科学也不够明确,导致实践中有时会出现几个单位的交叉管理,而有时又会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况。

二是执法依据不统一。学者们认为,城管的职责范围包括市容、环卫、交通、规划、工商等,囊括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执法依据主要有《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执法依据的不统一给执法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为此,许多学者呼吁尽快出台一部《城市管理法》,对城管的地位、职责、执法程序和监管机构等进行明确规定。

三是城管执法方式落后。有学者以“六八加一”归纳城管执法工作的现状,即:对于城管执法一方,80%精力集中在常年的摊贩整治,80%的查处案件归为违法设摊,其中又有80%属于屡教不改,80%的摊贩整治遭遇程度不同的执法对抗冲突,80%以上摊贩处罚难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80%以上的摊贩整治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只要稍有机会,摊贩100%会卷土重来。而对设摊人员一方,每个游动摊点背后,往往维系着一张嘴甚至整个家庭的基本生计来源。80%的人来自非本地区,80%属于以此为生养家糊口的职业流贩,80%的人不止一次被城管执法查处,80%认为即使被罚仍有获利空间值得继续设摊,80%反映城管执法粗放野蛮不文明,在触犯人格尊严或可承受底线时80%的人会选择抗拒执法,只要有可能100%会将设摊进行到底。这一总结形象地说明,实践中城管工作的重心大部分放在了整治流动摊贩上,随着摊贩的流动而流动,执法方式单一且被动。这种执法方式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群众对城管地位和工作性质在认识上的误区。

经过讨论,学者们对于今后的城管体制和机制改革重点达成了如下共识:首先,要理顺城管体制,统一执法机构的名称和职权,科学、明确地划分城管与相关单位的职能界限;其次,抓紧制定《城市管理法》,规定城管的地位、执法权限、执法程序等,作为执法的统一依据;再次,改变被动执法的方式,今后城管工作不应局限于整治流动摊贩,而是应广泛行使法律所赋予的其他职能;最后,在执法过程中,要改进执法方法,执法人员一方面要避免暴力执法的形式,另一方面执法人员也应维护自身的人身安全。

三、关于社区法制建设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在实践中的探索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在现阶段,城市化的方式基本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被动地实现城市化,今后可借鉴浙江舟山经验,在农村建社区,主动地实现城市化,在农村建社区时,舟山渔农村所探索出来的单村建社区、联村建社区以及并村建社区的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对于城市社区法制建设,学者们分别从社区法制教育和社区矫正制度等角度展开了讨论。关于社区法制教育,有学者指出,目前社区法制教育存在着工作者素质不高,缺少专门机构,工作流于形式,发展失衡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要构建三位一体的社区法制教育体系,即以社区工作者为切入点,以社区居民为支撑点,以社区住民为突破点,使社区在街道办事处综治中心指导下,通过开展一个活动、建立两个平台、落实三项措施、采取四种形式的这种“1234”工程来确保“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落到实处。关于社区矫正制度,有学者重点介绍了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差别交往理论的犯罪观,认为:犯罪是习得的,因而是可以矫正的,通过摆脱越轨文化的束缚,是矫正的有效途径,社区具备这种矫正环境,因此应予推广。还有不少学者强调社区矫正的重要作用,主张将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罪犯广泛地纳入到社区矫正的体系中。

房屋拆迁、城管执法和社区法制工作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典型、最突出,也是暴露问题最多的三大块,但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引发许多其他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解决:

一要继续推进基层普法教育,切实增强干部群众依法办事的意识。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民普法教育,重点放在增强法制观念上。普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力求贴近实际,易于为群众理解和接受。深化普法教育,是预防和减少不安定因素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各项工作严格依法按章运行。一方面要坚持政府依法行政,把政府对社会生活的管理纳入依法运行的轨道,既要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又要防止和减少公务人员违法或不当行政造成对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另一方面基层各单位也要做到依法和规范化管理,依据国家法律制定和完善单位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自觉履行。

三要强化司法工作,把矛盾纠纷的处理纳入法制的轨道。我国已经制定出《民事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仲裁法》等一系列解决民事、经济、行政争议的法律法规。这些年来,法院受理的民事、行政案件数量虽然不断增长,但人们仍然习惯于有了问题找政府,这种状况不利于纠纷的及时有效处理。因此在调处矛盾的过程中,对于因合同争议、债权债务、政府不当行政等引发的纠纷,在调解无效时,要积极引导当事人依法申请裁决、复议或仲裁、诉讼。司法机关对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受理,特别是对一些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群体性案件,审理和裁决时力求公开、公正、及时,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一种服从法律、信赖法律、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的氛围。

四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和信息网络。一是坚持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增强基层调委会的整体功能放在重要位臵上,不断加强组织网络建设。二是要大力加强对从事不安定因素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调处能力。三是要继续完善行之有效的不安定因素调处制度,定期开展各类纠纷排查活动,层层梳理辖区内的纠纷苗头和隐患,把纠纷解决在基层。集中时间和力量,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常见、多发、带有倾向性的纠纷进行专项治理。

总之,城市化进程中的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朝夕而就,并且,由于我国国情和城市化问题成因的特殊性,因而从国外的治理举措中(相对于我国现实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切实可行的法治化的道路。这应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而泱泱大国,法治先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也必将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

第三篇: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课程论文

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发展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新型城镇化则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建设背景下,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小城镇建设是关键。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看待我国小城镇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挑战,探索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更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小城镇 发展 建设

课程论文

目 录

1.新型城镇化...............................................................................................................1

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1 1.2 新形势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1 2.小城镇的概念及发展重要性...................................................................................2

2.1 小城镇的概念..................................................................................................2 2.2 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性......................................................................................3 3.推进小城镇的发展...................................................................................................3

3.1 小城镇发展中的一些问题..............................................................................3

3.1.1 规划不科学............................................................................................4 3.1.2 发展基础较为薄弱................................................................................4 3.1.3 小城镇的社会保障有待完善................................................................5 3.2 小城镇的发展..................................................................................................5

3.2.1 要加强科学规划....................................................................................5 3.2.2 完善筹资机制........................................................................................5 3.2.3 推进改革创新........................................................................................6 3.2.4 发展乡镇企业........................................................................................6

4.结语...........................................................................................................................7 参考文献........................................................................................................................8

课程论文

1.新型城镇化

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率现已达到52.6%,城镇化建设也已到了关键时期。党在十八大中明确指出“新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会议更进一步把“加快建设城镇化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一,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走智能、集约、低碳和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就传统城镇化所存在的问题学者也给予激烈的批评。正是对传统城镇化的问题有所认识是确立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现有新型城镇化定义的要义基本上是指人、经济、社会、环境、城乡一体化向良好状态的动态演进过程。胡际权[1]早在就指出,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发展集约型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大中小城市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网络体系完善;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产业支撑力强、就业机会充分、生态环境优美、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更加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并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一味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更多的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从而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人的无差别发展”。

1.2 新形势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201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里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并指出,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1

课程论文

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2.小城镇的概念及发展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接下来最大的发展机遇,依然面对着不少问题,而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部分,它的发展正好可以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小城镇的概念

人们对小城镇的定义及分类各不相同,主要认为小城镇是镇政府所在区域内,具有一定的非农业产业、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并且建设有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文娱设施,是当地政治、文化中心。小城镇发展指的不仅仅是对原有镇区进行完善和发展,更是以现有镇区为基础,达到带动周边农村产业、经济全面发展的效果,进一步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真正实现农村城镇化[2]。

如果对小城镇的人口与建成区规模、基础设施状况和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发展及社区管理、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按照功能分类,我国的小城镇大体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乡村型”小城镇;二是“城市型”小城镇[3]。

所谓“乡村型”小城镇,就是小城镇的功能特征仍然具有乡村属性的小城镇。这类小城镇居民的思想,观念、文化以及风俗、习俗等,与当地的农民几乎基本相同,居民收入水平虽然高于农民,但与城市居民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长期处于“乡村主导型”的发展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小城镇尽管普遍发展,但仍然是“乡村型”的小城镇。从我国当前小城镇的总体状况看,大量的一般小集镇和规模较小的建制镇,都是这种类型的小城镇[3]。

所谓“城市型”小城镇,就是小城镇的功能特征已经具有城市某些属性的小城镇。这类小城镇居民的思想、观念、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已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比农村居民有一定的先进性;居民收入水平尽管与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差距,但已大大高于农村居民。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正由“乡村主导型”向“城市主导型”转变,小城镇也会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变,“城市型”小城镇将会大量出现。从我国当前小城镇的情况,县城和少数规模较大的建制镇,多已属于这种类型的小城镇[3]。

课程论文

而城镇化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空间转移的过程,同时也符合传统乡村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必然趋势。

2.2 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性

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于大、中城市的城镇化进程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农村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小城镇的建设承担着大中城市向农村经济建设进行传递的作用,是农村与城市信息、商品交换的中转站。小城镇是进行农业调整的重要区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农业,加速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城镇企业中,更好地实现了劳动力的解放。新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的建设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推动农村经济、农村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4]。

小城镇的建设可以在原有城镇的基础上建设,不用开山辟地,合理规划可以更好的与当地生态环境融合,也可以不用让当地农民远离家乡,更好的适应城镇生活,提高城镇人口的素质。这也切合了中央关于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可以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也能更好的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更重要的是山在,水在,还在熟悉的地方,却可以过上大家更舒适的、更现代化的生活。而长期伴随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的问题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3.推进小城镇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其规模不断增大,人口承载压力过大,还伴随着环境、交通以及城乡失衡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小城镇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而且城镇是农村和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更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5]。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统筹发展的趋势下,发展小城镇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有效方法。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闭幕后,一些地方省市依据中央提出的推进城镇化六大任务,路线开始出台了改革举措,力推中小城镇发展,同时注重生态与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3.1 小城镇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小城镇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并严重制约着小城镇自身的发 3

课程论文

展,使很多初具规模的“乡村型”小城镇不能顺利地过渡到“城市型”小城镇。

我家所在的县城位于江西的西部,是典型的山区小城镇。2003年左右在江西实施了贫困移民,将大山深处的的村庄整村推进,搬迁到城镇集中安置。为山区的城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我在的镇有六万多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深山,而且是片区的中心镇。作为移民的试点镇之一,我家成为这一计划的受益者。尽管现在还在山区,但是相比较老家的深山,确实能深切的感受很大的不同和变化,不仅生活、交通更方便,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教育资源,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家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大家的整体素质,让以前住在深山的我们享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作为“乡村型”小城镇这几年通过观察了解和社区居委收到的意见建议,还是发现有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子一定程度上也应该会反映到小城镇建设上来。3.1.1 规划不科学

在十年时间内我在社区的规划宣传栏里见过三张不同的规划图,除了以建成的街道不能变外,其他都有较大改动。由于第一批建成街道的规划不合理,造成后面出现了填河道来扩路面的情况。可能是由于规划建设知识水平的限制,让本来是新的小区并没达到理想的协调性和整体性,也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而且到去年为止,都没有很好的把老街区规划进去,形成大的规划图。最近在河南有个安氏大院正面临拆除,这样一片古建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没有被风雨吹跨,甚至南水北调都为其绕道,却倒在了地方的合村并城上。3.1.2 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保障小城镇正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衡量小城镇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实际中政府往往还是会将小城镇仅作为人口聚集和政绩增长的手段,忽视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致使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小城镇居民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家里所在的小镇内缺少绿化,竟然在不能在门口享受到阴凉,没有停车场,有车的把门口本就不宽的路堵得更死,甚至连自来水厂都是十几年前的供水设备,更本无法满足翻倍的用户的需求。

公共服务也急需提升,小城镇的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都明显滞后。但由于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以及缺 4

课程论文

少必要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专业人才等,导致无法履行小城镇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3.1.3 小城镇的社会保障有待完善

制度的保障。由于小城镇的发展水平相差甚远,无法实现统一的保障标准。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即便在同一地区,城镇的之间发展差距也相当大,无法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互济。事实上,目前的农保资金虽然是统一收缴,但是各乡镇分立账户,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统筹。加上部分小城镇参加保障的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认识其重要性,使得保障制度难以覆盖。

在整个江西的移民中,个人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地方没有自己的乡镇企业,或者规模不能解决大部分新进城镇居民的就业。这其中政府没有很好的发掘当地一些特色,开发本土产业,而是鼓励大家外出就业。没有解决好就业问题,成为了“乡村型”小城镇的主要缺陷,缺少这层保障使得不能形成人口聚集,进而影响经济聚集效应,导致了小城镇发展缓慢,甚至一些小集镇的衰落。

3.2 小城镇的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正在不断得到解决,而且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环境也更加完善。如今,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的发展更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目前小城镇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最好出发点,从而促进小城镇的高质量、快速、可持续的发展。3.2.1 要加强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我们要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把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周边区域的发展体系,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科学的预测小城镇的发展。合理规划,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发展与质量的关系,不搞重复建设,从出发点上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同时结合本土的历史和生态,突出小城镇规划的地方特色。重要的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人才是小城镇发展的中心,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目的就是为人服务,是小城镇规划的最基本点。甚至可以规范规划决策的程序,从制度上保障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2.2 完善筹资机制

保障小城镇的资金投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建设现代城镇,需要有充分的医院、学校、公共交通、自来水生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

课程论文

设施建设投入,尤其是环境保护投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应增加对小城镇的投入,特别是要保证对辐射能力强、能作为增长极的中心镇或重点镇的投入。还可以充分利用市场,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到给排水、电力、电信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来,这样可以很好的缓解政府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压力。3.2.3 推进改革创新

要打破小城镇发展的体制约束,切实简政放权,充分完善小城镇政府的职能。在户籍管理上,必须使公共服务与户口脱钩,让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及其子女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医疗教育,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无缝衔接,促进城乡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在土地制使用上,不要简单采取征收的方式,可以尝试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作股参与到小城镇开发中来,帮助农民实现土地增值。3.2.4 发展乡镇企业

应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提升第三产业。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在于繁荣城镇经济和发挥小城镇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提升小城镇的聚集能力。制定优惠措施,让外资更多投入到当地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能力。把可能发展的产业融入到小城镇的建设,这些产业可以是工业、商业,可以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也可以承接大城市、大企业的产业转移发展某类产业[6]。小城镇要根据区位、资源和市场的情况,选择发展的产业。由于选择的产业关系到小城镇的生存和发展的前途,选择什么产业,如何发展产业,产业发展的空间等,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进而保障它们健康有序发展。有了产业基础,更多的当地居民才能逐渐从传统农业转入新的行业,外来人口和资本才会开始聚集,小城镇的发展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尤其是农村城镇,第三产业层次较低,竞争力弱,加快知识性服务业发展刻不容缓。政府应该对这些行业加大财政投入、提供优惠产业政策。同时,还应该鼓励民营资本对这些产业进行投资,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7]。积极发展培训教育机构的服务行业,把握市场需要,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增强不同岗位的就业能力。

尽管小城镇发展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我们的小城镇发展定会顺利进行,也会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课程论文

4.结语

小城镇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及道路选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很难以成为我国的更高层次且以质量为主的城镇化道路选择,但小城镇仍然将是是城镇化推进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打破以往城乡二元体制提供了直接方式。而且不仅提升了城镇内在质量发展,促进城乡人口的全面发展,也极大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我国整体现代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未来农村人口有序迁移流动到大中小城镇区域以及逐步解决市民化融入等都有着积极且深远的作用。

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西南农业大学论文,2005.[2] 苗绘,李海申,田媛.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1):49-52.[3] 程必定.新市镇:中国县域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实现载体[J].发展研究,2011(6):24-28.[4] 梁经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建设,2013(8):33-35.[5] 陆杰华,韩承明.论小城镇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J].社会建设,2013(1):98-104.[6] 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7] 姚强.基于小城镇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初探[J].中国科技投资,2013(11):226.8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有的新理念

教师教育观念与角色转变

培训时间:2013年9月20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邓俊辉

一、教育即服务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重要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教师对学生享有绝对的知识权威,教师始终以施教者的面孔出现,学生却只能是唯言是听、惟命是从,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然而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就必然要求增强服务意识,发挥服务功能。

二、教学即交往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努力为学生营造开放、多元的支持性合作学习环境,创设安全自由的互动性教学交往情境,努力把自主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自主活动的时空交给学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问互问、质疑释疑、讨论辩论、表演表达、交流合作、创造成功的教学交往机会。

三、课程即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强调大力开发课程资源,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将生活引进了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外学习和生活积累运用结合起来。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4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学科教育的新视野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25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邓俊辉

1、为什么说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据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

智慧 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

2、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是什么?接受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第一,研究性教学是开放性的。非标准答案的。第二.研究性教学常常需要综合运用知识

第三.研究性教学常常与生活密切联系.鼓励协作性学习。传统教学中的作业一定是 根据已有知识编制的,而研究教学中的作业是根据事实需要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综合特性。

3、怎样理解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

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首先,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再次,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最后,素质教育是指向大众主义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第一,它涵盖了教育的所有方面。第二,它倡导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第三.素质教育侣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第四.素质教育倡导的是每个学生育有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我们说的素质教育是—种境界,是指素质教育是一种整体风貌,是一种完整人格的养成,而不是无数单个元素的相加。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5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教师的合作意识

培训时间:2014年3月17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邓俊辉

首先,教师间要加强合作,集体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人,新课程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更高,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备方法、备重点与难点,围绕学生来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时需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备课组是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对综合学科来说,就是多门学科的教师组成,需要备课组定期举行活动,对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大家对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教学设想进行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教案。

其次,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合作,不要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已不满足于单单依靠听教师在教室里讲这种方式获取知识,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多方面的学习信息,拥有多种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甚至有时他们得到的信息和经验是教师尚未接触到的,这就使得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权威地位,自然也无居高临下的感觉,必须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在与学生一道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时,可能会遇到未曾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或涉及不了解的新科技成果,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就需要在与其他教师积极合作的同时,注重平等、互动师生关系的建立,视每一个学生为合作者,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共同关心国家乃至世界的新发展、新成就,努力创设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6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4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邓俊辉

(一)重视口算方法的教学

正确的口算方法是提高口算正确率的有效保证。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归纳,讲清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一点一点的理解和掌握口算方法。尤其是可以利用一些运算定律、运算法则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把一些繁琐的口算题变得简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重视算理、寻找规律

口算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对学生的注意、记忆、逻辑思维(特别是思维的敏捷性)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合理计算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都应加强算理分析的训练,只有理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1)用“凑整法”口算: ①加数“凑整”

②运用减法性质“凑整” ③连乘中因数“凑整”

(2)运用“分解法”口算(3)运用定律口算

(三)重视口算练习的“巧”方法

学生在口算练习时,面对一个个数字和运算符号,感到枯燥、没趣,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口算效率大大降低。教师在口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多练习,达到熟能生巧,更重要的是要用多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训练时主要可采取下面的几种练习形式:

1.基本练习保量。2.针对练习找准。3.熟记一些口诀、算式,提高口算效率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9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暑假没有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教师就自己在继续教育本的新课程教学实践19页、20页、21页、22页写上自己的听课记录,字数在520字左右。

阅读教学备课的策略

(一)培训时间:2014年3月5日上午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唐全莲(龙岗一小)

一、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一)方向—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分类: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非本体性教学内容,非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教育、多元文化。

(二)依托—语文课程标准

教师既要有长程的视野,又要有年段的视角; 教师既要有模块的视野,又要有单篇的视角。

王荣生教授说:备课备两头—— “起点”和“终点” 即:据文体定终点,据学情定起点。

(三)据文体定终点,据学情定起点 1.依据文本体式定终点

(1)阅读方法受制文本体式,记住:鱼不同,渔不同(2)依据文本体式,如何定终点

第一,阅读取向要常态。

第二,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即:根据文本体式,找到理解的关键处(往哪里看),并深入理解,获得与文本相符的感受(看出什么来)。依体式,定终点; 缘学情,明起点。备课备两头,一备教材,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终点;二备学生,依据学生学情明确教学起点。终点和起点要匹配、有关联,起点不同,终点也应不同。

二、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开展“学的活动”,即每个环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的活动”。从教师“教的活动”转向学生“学的活动”。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来设计教学环节。换言之,就是设计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10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暑假没有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教师就自己在继续教育本的新课程教学实践19页、20页、21页、22页写上自己的听课记录,字数在520字左右。

阅读教学备课的策略

(二)培训时间:2014年3月5日下午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唐全莲(龙岗一小)

一、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不是教学生能读明白的部分,而是教学生不能读明白的部分。这种部分无非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百科知识,另一方面是缺乏阅读方法。教学时应以学生已知为起点,再切入到未知的部分。

2.语文教师要做两件事:

一、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是丰富扩展学生的语文 学习经验,其核心是掌握阅读方法。

3.新课程强调:一定要把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要使学生“学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使学生“学的活动”比较完整有结构。要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要针对学生的学来建构有效的教学设计。

4.教学环节两个要素:内容落点,终极目标。

三个环节:1.借助注释,读懂词意。2.展开想象,读出词情。3.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5、把握课文特点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一 篇课文不同于书籍中的文章,不是用来娱乐休闲看看而已的,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11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暑假没有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教师就自己在继续教育本的新课程教学实践19页、20页、21页、22页写上自己的听课记录,字数在520字左右。

集体备课的要素 培训时间:2014年4月18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邓俊辉

一、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一)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备课、教学的要求,而能培养语文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最佳方式就是集体备课。

(二)情感体验交流的需要

若要体现新课标这一理念,就要从教师之间的情感体验交流开始,因为新课改下,语文课程已由“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变。

二、集体备课备什么

(一)备课程资源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备课件

备课件时,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观念,持有生活处处皆“语文”、社会在皆与语文课程习得有关的资源眼光。要把在生活化的备课中随时积累的素材性资源,同时结合网络资源灵活地引进课件里。

(三)备知识的呈现形式

教师在备课时的角色,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的参与者”。作为知识型的参与者,教师当然要“备知识”,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

(四)备学生的“可能”

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只备好上述三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备课有三要素——“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课标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12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暑假没有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教师就自己在继续教育本的新课程教学实践19页、20页、21页、22页写上自己的听课记录,字数在520字左右。

电子白板培训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20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喻刚勇 内容:使用白板及用

白板软件做课件的前提条件:

1.安装驱动:双击 图标,直接安装,任意台电脑都可安装驱动程序,整个安装过程无需输入序列号 等复杂步骤,只需点击“下一步”、“同意许可协议”等按钮即可。安装成功后电脑桌面上会出现两个图标:另当您的电脑安装好驱动正常连接到白板设备后,电脑桌面右下角 会出现 图标。

2.白板定位: 定位目的:让电子笔精确的控制电脑。定位条件:①第一次安装驱动并连接白板时;②白板与投影之间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后;③卸载软件后重新安装或电脑系统重装后。打开定位: 点击电脑桌面右下角

图标,会出现 打开“定位---数码互动白板定位”即可进入 定位步骤,此时白板呈现的画面为定位方式:用电子笔准确点击依次出现的绿色点,完成定位后,自动回到之前界面。

3.HIKEY键(灵巧智能键)的使用HIKEY1键分布在白板左右两侧,功能相同,使用哪个功能,按一下哪个按钮即可。

4.浮动工具栏的使用第一排:前面五个按钮及第七个按钮与硬件设备的鼠标、笔、板擦功能基本相同

(1)聚光灯 按下该按键, 出现聚光灯效果,突出某一块局部内容。用电子笔拖动黑色区域可调节聚光灯的位置;拖动聚光灯的蓝色边框可调节光圈大小,控制显示的范围,并且可在光圈内书写、注释。再按该按钮,关闭聚光灯。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28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合格的教师,本版块写2次就行了。

电子白板培训

培训时间:2013年12月13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喻刚勇

内容:(2)拉幕

按下该按键调出幕布,用电子笔拖动幕布边缘的把手,可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拉幕。拉幕能使演示内容按需要逐步显示。再按该按键,关闭拉幕。

(3)屏幕捕获:类似截图功能,可以选择部分区域进行截取或全屏截取。(4)定位:与浮动工具栏处打开定位功能相同

(5)放大镜按下该按键,就会弹出一个窗口,将电子笔指向的区域放大显示。拖动窗口边框可调节窗口大小,用电子笔

在窗口上拖动可移动窗口。放大倍数可以在弹出的放大镜设置中调节。再按该按键,关闭放大镜

(6)鼠标右键点击该按键,电子笔功能转换为鼠标右键,在板面上单击一次可实现鼠标右键功能。

(7)自定义键(屏幕键盘)按下此键,弹出窗口:选择要输入文本的位置,出现光标后,在键盘窗口左侧大窗口中写入手写文字,点击右侧识 别出的字即可输入。或点击窗口下方红色键盘中的数字、字母,输入文本。若要退出可以直接关闭或者再次按下此按键。

5.电子白板的三种用法:

1.针对原有教学资源(如PPTwordflash课件)的使用。以PPT为例,在白板上的使用步骤如下:在鼠标状态时,用笔双击课件图标→点击全屏放映按钮→用笔在板面中任何位置单击,可实现下翻页→点击左下角 第一个按钮,实现上翻页→按笔可以板面上标注,如标注内容需要保存,按工具条 中第二个按钮“保存”。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29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合格的教师,本版块写2次就行了。

电子白板使用培训

培训时间:2014年3月3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生产厂家讲师

内容:2.黑板级使用。双击桌面图标→打开TRACEBOOK文档后,点击左下角“全屏”按钮→按笔书写,按鼠标移动位置,按板擦擦除→下翻页(可无限向下翻页)→上翻页回顾浏览→点左上角TOOLBOX矩形条,可查看所有页面→点需要的页面,可跳转到该页面→点“关闭”按钮,可把板书保存在电脑中。

3.用TRACEBook软件制作课件(在个人电脑上制作课件的操作方法)。双击桌面 图标→打开TRACEBOOK文档。

(一)、文字 1.1 添加文字的方式有两种:(1)点击文本,用键盘输入文字,并进行文本编辑。(2)在其它文档中进入文字编辑状态后进行复制,粘贴进TRACEBook的文本框后进行编辑。

1.2 文字位置的移动及锁定:(1)选中文字对象,可以通过拖动进行文字位置的变化。(2)选中对象后,点击虚线框右上方的蓝色半圆键,在出现的对话框内选择锁定位置,可以将文本的位置固定。

1.3 文本的颜色通过上方工具栏中的“边框颜色”来设置字体颜色。

1.4文本的字体通过上方工具栏中的进行调节,字号通过 选择, 需要加粗通过点击 实现,变斜通过 来实现。

1.5 背景颜色:通过点击右键菜单中的“背景颜色”来设置。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30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合格的教师,本版块写2次就行了。

电子白板使用培训

培训时间:2014年3月3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生产厂家讲师

(二)、图片

2.1 添加图片的方式有三种:(1)从office文档中进行拷贝,并粘贴图片。

(2)通过上方工具栏中的插入,选择来自文件中的图库进行图片的选择。(3)通过屏幕捕获进行图片的获取。

2.2 图片的背景设定和覆盖次序调整(层技术):

(1)背景设定:选中图片后,点击蓝色半圆键, 在出现的右键菜单内选择“排序”中的“制作背景”,可以将图片的位置固定,并不能编辑。若要解除背景状态,可选择右键菜单中“排序”里的“检索背景”。(2)覆盖次序调整(层技术):通过选择对应图片右键菜单中的“排序”,可以将不同的图片有层次的排列。

2.3 图片的移动、缩放以及旋转:(1)通过选中图片,进行位置的移动。下翻页 上翻页全屏 关闭

(2)选中对象后,通过拖拉边框右下角空心圆来对图片进行缩放;或者通过双击图片的左右位置来实现图片等比例的缩小放大。(3)选中对象后,通过旋转边框上方绿色圆进行图片的自我旋转,也可以通过调整旋转中心点,来实现不同的旋转。

2.4、图形(1)图形的画法:通过单击上方工具栏中矩形、椭圆、直线,可以绘制相对应的图形。单击形 状 可绘制三角形,点击其右下角的小黑三角可选择绘制虚线及多边形。(2)图形的组合和取消组合:圈选要组合的对象,点击右键菜单中的“组合”;点击选中经过组合的对象,点击右键菜单中的“取消组合”。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31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合格的教师,本版块写2次就行了。

第五篇: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

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

摘要: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实现工业

化和现代化,城市化将是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从城市化的战略需求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

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理论上讲,城市化与

城镇化内容完全重合。但是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小城镇建设被边缘化了。问题出在地方政府太注重解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所以,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主导思路应该是提高消费能力和吸引消费的能力,挖掘这个小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张扬这个小城镇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扶持这个小城镇几千年来赖以生

存发展的特色产业,吸引大城市的先富群体移居小城镇,促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小城镇建设;发展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the trademark of the social progress,is the crystallizat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and is the inevitable tend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will be the necessary process for our China.In terms of the

strategical need of urbanization,the structure of a city must add importance to the planed and designed

development.To get the coorperation and interacton between the rural and urbon areas,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country with the help of the city,and to make the rural and urbon areas a union so as to make the

industrialization,city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 whole body.In thoery, urbanization and that of a town have most

content in common.However,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has been overlooked.And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s paid most of their attention and enegy into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surplus labor force of the countryside,so,a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the main disiplines are sopposed to increase and attract the consumption power,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rual relics,to hype the special natrual scenes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to help and cultivate the

main and unique industry upon which the small town has earned its liv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and to promise

some advanced policies for those rich in motrapolitan areas to migrate to the small city or town,so as to seek

fortune and beautifully prosperous tommorrow together.Keywords: urbanization;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development引言

所谓城市化,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的过程,是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化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近年来,全世界对城市化有了更为积极的认识,并将其视为不发达国家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城市化将是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2%,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保证我国城市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市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从城市化的战略需求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从城市统筹发展的大战略上谋划城市发展。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延缓了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制约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谋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乡的工业、交通、道路、商业、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以及各项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城乡生产要素布局的统筹发展,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三位一体,同步发展。

中国式的“城市化”与科学的城市化已经渐行渐远,已经扭曲、变异,需要抑制这种成本高、代价大、功能弱、效益低的发展惯势。正是基于这样的忧虑,我提出换个思路发展中国,叫缓城市化进程,旨在促使城市

化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促使城市化顾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促使城市化带来的应该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同发展共繁荣。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就是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城乡之间的经济协作,以城市带动乡镇发展、乡镇促进城市发展,成分发挥城市和乡镇经济的各自优势,实现城乡经济的相互渗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城镇空间融为一体,形成整体的系统过程。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情况看,城市化包括了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而城市化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但我国已经走过的城市化,主要还是在“市”上做文章。从“城市化”到“城镇化”,虽是一字之差,却道出了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即我们从重视“市”的发展扩展到关注“镇”的发展。

基于城市化是国家发展战略,基于中国城市化的实情,五中全会的《建议》不使用“城市化”一词,而是使用“城镇化”,标识出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心由城市向城镇扩展。对这个重心的扩展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重大转变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重心的扩展必将带来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和经济增长点以及增长方式的深刻变化。

理论上讲,城市化与城镇化内容完全重合。城市化也包含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内容。2001年,市长协会组织国内外一流专家针,对中国城市化战略问题,撰写的《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就提出了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核心是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中国城市体系。这与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一脉相承。从国家到省、市、县,都设立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这就是说,无论是专家的思想,还是国家城市化的战略布局,都重视小城镇建设这一块。但是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小城镇建设被边缘化了。

目前,一些地方实施“城镇化”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搞“形象工程”,导致全国许多城市“千城一面”。由于一些地方的“城镇化”缺少工商业的支撑,吸纳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是一座“空城”。可见,中国的城市化之路,大城市问题严峻,小城市及小城镇问题也不少。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用力不小,见效甚微。

如果把“城镇化”中出现的“空城”问题完全归咎为地方政府不重视发展工商业等“软件设施”,不重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以期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创业等问题,就我所见的地方来看,是错怪了地方政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早已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问题正出在地方政府太注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了,结果事与愿违。

工商业发不发达,特别是第三产业能不能发展,与这个地方的消费能力和吸引消费的能力直接相关。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要低得多。当这些农村居民转移到城镇,不仅不能提高这个城镇的人均消费水平,反而会降低消费水平。为转移出来的农民修了很好的房子,沿街都是铺面。结果是你买我的油盐浆醋,我买你的烟酒糖果,没几天,就萧条了,倒闭了,成为“空城”。所以,我认为,这样的小城镇发展思路有错。所以,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主导思路应该是如何提高消费能力和吸引消费的能力。如何提高小城镇的消费能力,捷径就是能够吸引大城市的先富群体移居小城镇。远不说发达国家的“去城市化”趋势已经明朗,有钱群体纷纷迁往乡镇、乡村。为什么房地产开发商不把大楼盘建在小镇,而去比小镇更远的乡村呢?这是因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就主要是考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建设总是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上。脏乱差的小城镇,不仅不能吸引先富群体的关注,反而使这些人惟恐避之不及。

如何提高小城镇的吸引消费能力,就是要在挖掘这个小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张扬这个小城镇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扶持这个小城镇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特色产业(如手工业、餐饮业)。在国外,旅游服务业发达的地方,不仅是风景名胜点,包括了乡村乡镇。而乡村乡镇的旅游服务业,对本地居民更具有普遍性、日常性。那些没有或者不能在乡村、乡镇置房的群体,一到周末,就喜欢到小镇上住一夜,或购物,享受自然贴近、返璞归真的欢愉。为什么小城镇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过去小城镇发展的主导思想偏离了这种新的消费趋势。就历史经验而言,城市化、工业化前期,重点解决“去农村”问题,农民如何进城并适应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在城市化、工业化后期,即今天,重点解决“去城市”问题,城里人如何生活得更好。这也是一次划时代变革的开始。虽然中国经济社会的水平还没有发展到城市化、工业化后期,但作为

世界性的趋势,中国的特大城市已经有“逆城市化”的苗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大城市的“逆城市化”苗头还会加重。乡村和小城镇建设需要与时代同步。这样,我们在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布局时,在空间上和功能上就会真正重视“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中国城市体系”。

下载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新理念(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新理念(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城市化调研

    新型城市化调研汇报材料湘潭市环境保护局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两型”为引领,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城市化。我市在实施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应把......

    新型城市化演讲稿

    我们需要怎样的新型城市化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新型城市化》。众所周知,城市化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生活的快车道。从1949年至今,大艮的城市化取得了斐然......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新理念读书心得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新理念读书心得新课程的理念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所谓“学生为本”,就是指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这就是新课程......

    土地整治及其规划_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土地整治及其规划》结合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讨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背景、地位、......

    城市化背景下西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背景下西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 ——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柳村为例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的一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 的根本出路之......

    城市化途中中国小城镇方向

    城市化途中中国小城镇方向 特邀主笔 钱文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城乡结构却出现了更加复杂的问题。 小城镇作为离农民最近,门槛最低......

    国外小城镇城市化的成功经验

    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早于我国, 城市化水平也大大高于我国,而小城镇的发展也成了推动其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发达国......

    新型城市化学习心得体会

    新型城市化学习心得体会 新环中心小学 梁惠群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未来珠海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建设幸福从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几个月来,多次与村“两委”班子学习了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