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61

时间:2019-05-14 22:2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6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61》。

第一篇: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61

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以株洲市城郊村为例

【摘 要】:对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新的规划建议。

[Summary :]:The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uburban village resettlement area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ituation,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s of new

【关键词】:城市化 城郊村 拆迁安置 规划思考

[keyword]: city of、The outskirts of the village、Demolition resettlement、Planning considerations

引言:城郊村是指位于城乡结合部(城郊),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或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村聚落。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及城市社区相比较,城郊村是一种“乡村-城市”转型不完全的,具有“亦城亦村,非城非村”的发展特征。在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能否顺利、和谐进行,关乎我国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策略的实施。

1.城郊村的特性

城郊村地处城市近郊或者说是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过程中,村庄随着城市的扩张而被(部分或全部)逐步并入城市,但其社区管理体制和人员管理办法并未完全纳入城市管理体系,由此形成的一种非城非乡的过渡型社区。其具有城市化的前沿地带、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不统一、管理体制交叉、过渡的动态性等特征。较城中村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其近期或长期有村落形态存在,产业类型也因第一产业的存在而区别于城中村。

2.城郊村安置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征用城郊村土地。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是协调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提高拆迁满意度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征地拆迁 1

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城郊村主要拆迁安置模式

目前全国各地没有或很少有专门针对城郊村的拆迁安置办法,基本上是根据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以及《各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条例,各地制定的统一拆迁安置办法,主要有货币补偿、房屋置换、资本化补偿(不能单独使用,作为辅助补偿方式)、回迁安置、批复宅基地允许被拆迁者异地重建等模式。现有政策安置补偿范围包括房屋所有权、附属物所有权和收益权。而国外对拆迁进行补偿除了应用适当补偿原则还有生活权补偿原则,拆迁补偿方式多样、范围大,对被拆迁人拆迁后的生活水平给予充分保障。

4.株洲市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分析 株洲市地处湖南省中部,当前城区人口约 119万人,建成区面积约124平方公里。根据《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2年修改)》,到2020年,市区人口达到170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64平方公里,城郊村主要分布在规划城区的7个乡镇。

4.1株洲市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现状

目前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已从零散安置逐渐转变为集中安置,从低层楼梯房逐步升级为多层、高层电梯房,安置房建设的品质也在不断提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小区布局、设施配套等方面,都与普通商品房没什么差别。但是没有耕地的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被切断,仍有耕地的拆迁户劳作半径、农具存放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农村社区的结构体系被打破也给管理带来了难度。

4.2存在的问题 4.2.1拆迁安置难

最近几年全国因拆迁发生的自焚事件、暴力抗拆事件时有发生,折射出拆迁难的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拆迁难只是一种现象,凸显的是当今我国拆迁安置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拆迁安置心理方面的不足。当今老教育家陈鹤琴说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套用到拆迁安置心理上,也可以这么说,没有不合理的要求,只有不合理的解读。一方面拆迁安置单位要借助心理 2

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疏导减小被拆迁安置户的阻力,营造和谐的拆迁安置气氛,另一方面,拆迁安置单位的人员也要接受心理培训,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拆迁安置服务。4.2.2城郊村专项规划缺失

城郊村的特性约定了城郊村的发展建设需求,一方面部分区域即将变成城区,另一方面原有的乡村结构被打破,如何与城市对接,自身又如何发展建设,亟需一个能协调上述矛盾的专项规划(城郊村发展建设规划)作为指引。在株洲市诸多的城郊村中,编制了这类规划的村庄不到20%,造成近期建设的盲目性与长远发展的迷茫性,拆迁安置(包括生活和生产安置)缺乏全盘考虑,由此产生与规划脱节。

4.2.3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理念有待优化

株洲市城郊村拆迁安置区建设有两种模式,一是留地安置,另一种是集中安置,规划建设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拆迁安置区建设不只是房屋、绿化等表象,其深层问题如拆迁安置户心理需求、可持续生计、农村社区结构体系及管理体系等非物质规划建设问题需要思考。5.规划建设的思考

5.1开展拆迁安置满意度研究

拆迁安置存在政府、开发商、被拆迁户三方的博弈,相对而言被拆迁户处于弱势,心理补偿容易被忽视。凯斯(Keith R.J)在1960年率先提出顾客满意的概念,即顾客的需要和欲望须得到满足,他将顾客满意观点引入营销领域,提出只有顾客满意才会促成在购买行为。拆迁安置实质也是一种交易,只有当顾客满意交易才会促成,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城市将凯斯的理论引入到了拆迁安置满意度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为拆迁安置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5.2完善规划编制

城郊村是一个角色对抗与利益冲突的敏感地带,这一现实决定了城郊村必须统筹处理好与城市对接和融入城市的关系。城郊村不同于完全城市化的城中村,也有异于远郊村,它“亦城亦村,非城非村”的发展特征要求其有一套区别于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规划(城郊村发展建设规划)来与之相适应。本规划的编制需综合分析各村的条件适当并村,注重差异化发展,合理安排生活性和非农生产性安置用地,平衡城市化拆迁安置户与非城市化拆迁安置户的利益,并合理安排劳作半径。

5.3合理规划生活性安置区建设

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安置区建设要摒弃过去几栋房子、几条路的建设思维,应按照安置对象的不同合理规划安置区建设。城市化的拆迁安置区要按照“城市社区”、“可持续生计”的理念规划建设,非城市化的拆迁安置区要按照乡村农业生产需求(包括劳作半径、农具存放、晾晒场地、庭院经济等)和乡村地方特色规划建设。5.4注重生产性安置区建设安排

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城郊村发展建设规划的前提下,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应根据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申请,以村为单位,预留该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总面积的一定比例(常规为10-15%)作为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安置用地生产经营留地等。并应将安置住房和农民的生产经营留地分开控制,单独明确和固定被征地农民生产经营留地的比例,生产经营留地应不包括生活住房.公共没施等用地。5.5创新拆迁安置模式—开发性安置

现有的拆迁安置模式均属政府主导型,采用的都是先拆迁后安置的方式,对新家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是拆迁安置户的心理障碍(即拆迁心理),开发性安置是破解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开发性安置是变政府安置为市场行为安置,由政府主导、拆迁安置户参与转变为投资方主导、政府监管、拆迁安置户参与的新拆迁安置模式。政府在拆迁安置工作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将原来规划的安置基地土地由划拨性质转为国有出让土地,由投资方建设高档综合性商住小区,将对应的住房(商铺)按政府部门政策核定的建筑面积与拆迁安置户进行等量置换、落实安置后再拆迁。此种安置方式,拆迁安置户按低于购买价或自建房的价格获得了高品质安置房(住宅)和经营性房产(因规模聚集效应和开发商的推广而增值)。

开发性安置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城市品位、减少政府安置资金投入、增加政府土地经营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拆迁安置户可持续生计。5.5.1新的安置模式——开发性安置

开发性安置举例如下:拆迁户张三,按株证发【2011】2号《株洲市集体土地上房屋安置办法》第十五条:4人以上(含四人)建筑占地面积为120平方米,统规建设三层,总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拆迁房出资给投资方建设(低于自建成本),由投资方置换等量高层电梯房和商铺给拆迁户,并为其负责办理相关产权证。

投资方通过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提高容积率、改变用地性质,将多余的住宅、商铺出售来获得收益。

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5.5.2 开发性安置方式的优点

(1)解决了拆迁户的民生民计、化解了矛盾;

新的开发性安置方式,拆迁户无需劳心劳力即得到了高品质低价格的住房和商铺。其住房和商铺价值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还可享受贴心的物业管理服务,实现了“有房住、有业就、有租收、有钱存”的目标,一次拆迁,终生受益,惠及子孙。拆迁工作就可以由“要我拆”转变为“我要拆”的新局面。(2)大幅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土地利用率;

由开发商打造的楼盘,一部分需外售,因而规划更科学、设计更合理、功能更完善。集约建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3)减少了政府资金投入,加快了建设进程;

投资方统一规划建设,政府投入减少,建设速度加快;后期配套设施维护等均由物业公司负责。政府麻烦少、支出少;拆迁户居住环境好、安全隐患少,相应地降低了征地拆迁工作难度,真正做到项目建设用地“零延误”、“零阻工”,有利于社会稳定。

(4)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高档综合商住小区本身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经营得好,可以“搞活一片,致富一方”,安置用地的划拨性质改变后,更有利于土地流转和资金流动,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结束语: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诸多问题,政策性强,需要我们每一个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包括规划工作者认真思考。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安置问题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长桥街道拆迁安置实践为例》 作者:翁雯曦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2、《城市拆迁安置补偿中被拆迁者心理探析》作者:杨英云、姚育婷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城乡结合部宅基地房屋拆迁政策研究》 作者:潘佳瑭

《中国房地产》2009年第10期;

4、《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留地安置研究》 作者:王静国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5、《农村拆迁整体安置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研究——以苏州市莲花三社区为例》 作者:鄢琰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6、《株洲市土地征收预留安置用地实施细则》。

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第二篇: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新理念

2011年论文竞赛参赛论文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新理念

【摘要】 小城镇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将成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重要节点。基于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提出了小城镇规划应对的新理念。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小城镇;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空间管制;循环经济

1、引言——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以及与小城镇的相互关系

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小城镇作为乡村与城市之间过渡的载体,是推动“乡村城市化”的桥梁。其地位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小城镇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社会内涵,消除城乡二元社会差别,为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必要准备。

2、对象的界定

小城镇作为乡村与城市之间过渡的载体,其不定性导致了人们对小城镇范围的理解存在分歧。这些分歧主要有2个方面:①是否包括小城市;② 是否包括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由于该文主要涉及对总体规划思路的研究,在总体规划中小城镇主要是指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建制镇。因此,该文将小城镇界定为对周边农村区域有确切影响的建制镇,不包括小城市、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

3、传统规划思路

3.1、重镇区,轻镇域

传动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以镇区为规划重点,在规划内容上侧重于镇区定位,基于机械的城市化与人口增长的理论来测算用地规模,以及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组织、市政设施的安排等方面,镇域规划方面仅仅为“三能一化”,即村镇体系的规模、等级、职能及相应的社会化服务设施规划。而忽略了对镇区与周边农村地域联系以及与周边城镇的关系的分析,城乡二元结构日益明显,镇区并没有起到规划预期中的对周边农村地域的扩散带动作用,与总体规划的预期目标相违背。种种现状表明,目前的规划思路不能满足,新的时代需求,对乡镇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3.2、重规模、轻成效

小城镇总体规划由镇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一些基层官员受政绩的利益驱动,不顾发展规律,片面强调做大镇区规模,重“外延”,求“大”求“高”,导致出现了小城镇的规模过度扩张,镇区脱离实际,规模过大,突出表现是占用大量耕地以及动则几个平方公里的工业园的出现,导致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3.3、重利益,轻环境、轻规划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城镇招商引资工作搞的如火如荼,一些基层官员受政绩的利益驱动,只要项目有利可图,统统都一律红灯,先引进进来再说,不管是否对环境有影响,是否符合国土、村镇规划。导致项目正式引进后,擅自修改村镇规划,项目遍地开花,尤其是对于城镇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侵占,污水自由排放、毁坏林木、破坏耕地,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4、小城镇规划新理念

4.1、区域城乡统筹策略

长期以来,小城镇规划主要以镇区规划为重点,小城镇规划只注重本镇区范围内的用地功能布局,就“城市论城市”,使上下层次严重脱节,不能发挥小城镇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应有的作用,对影响区域的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敏感地带等缺乏统筹考虑,导致规划出现真空地带。

4.1.1、从单纯注重城镇本身走向区域统筹

制定好坚持好小城镇规划,一要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布局、规模、结构,使小城镇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二要加强小城镇自身发展与规划决策的科学性。现在,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区域性的发展战略规划的还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多是规划小城镇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小城镇在区域空间分布

上缺乏合理的定位,梯次分布上缺乏发展的层次,城镇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缺乏区域规划的控制和引导,缺乏小城镇自身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4.1.2、从单纯的注重城镇建设区走向区域统筹

区域统筹是指以行政单元为规划基本单元,统筹安排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区、非建设区的布局及控制要求,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重点发挥空间管制的作用,对其红线、绿线、黄线、紫线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强制性要求必须严格执行,特别是上层次规划所圈定的,土地利用必须按照适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

4.1.3、从单纯注重镇区建设走向区域统筹

在规划内容上,规划的内涵,尤其是空间布局、空间管制、生态环境等方面,以及镇区与周边农村地域的联系,要求总体规划对整个镇域空间资源配置起到调控作用。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按层次要求布置。

4.2、可持续发展策略

4.2.1、统筹因地制宜与因时发展的关系

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制定规划,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用地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努力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尤其要树立大局意识,从整体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以便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4.2.2、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建设的相互促进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能只重视“速度”,更不能拔苗助长,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城镇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城镇建设水平同步,必须能够满足就业、环保、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能源紧张、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等虚假城镇化现象,基本上都与小城镇建设规划忽视以人为本,不重视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承载能力弱有关。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时,可以把目光放远一些,在区域规划及较大范围的规划中统一配置。

4.4.3、统筹保护地域文化特色与坚持时代创新相结合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小城镇的风格,不仅仅是一种景观,而且是一种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的象征。因此,小城镇的规划,一定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特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中小城市建设中的优秀经验,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创新,规划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历史传统特色的小城镇。要坚决避免照搬大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和方法,盲目跟风,搞一刀切,导致小城镇建设千镇一面,万屋一统,毫无特色和活力。同时,也要坚决杜绝脱离实际、违反民意、劳民伤财、大拆大建现象,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注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4.3、发展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策略

把小城镇作为一个有机的复合体进行研究,立足于提升小城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统筹考虑空间布局、交通连接、资源整合和环境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小城镇经济要实现由分散、小型、无序的状态逐步向集中、规模、有序过渡。首先,必须要科学定位小城镇经济。各小城镇要根据自身发展过程中内外条件的演变相应调整其定位,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交通、区位、资源、经济特点以及与大中城市的关系来定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其次,必须合理布局小城镇。小城镇的发展,不仅要使自身城镇的经济得到发展,实力增强,而且还要充分发挥作为连接城乡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承上启下,在实现服务城市功能的同时,将直接接受的城市的科学、技术、人才、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向农村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同时,处理好与邻近小城镇的关系,在产业选择上遵循经济规律,形成规模效应与聚集效应,同时避免产业结构趋同,产生恶意竞争。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起“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无公害、少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并通过建立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关,将对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从事后治理转移到事前监督上来。

4.4、空间管制策略

在城乡规划法中提出了一些强制性内容,为编制单位在编制城乡规划的过程中提供了行为规范。因此,编制城乡规划要依法明确强制性内容要求。以控制用地规模与发展方向,有

效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城乡地域空间管治,是一种可持续的空间管治模式,起着协调区域空间发展、保护生态与资源、引导城乡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等作用,并且通过对规划区不同类型空间的划分,分区比例结构的提出和相应管制策略的制定,最终使城乡达到一种和谐的态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空间管制分区划分为三类,具体为类型Ⅰ生态敏感、严格保护或禁止开发的区域,类型Ⅱ农业开敞、控制开发或限制开发区域,类型Ⅲ城乡发展建设、优先发展或引导调控区域。

更加重视镇域规划,尤其是空间管制规划,将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生态区纳入规划范畴,建立在视城乡为一种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空间管制规划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结束语

小城镇规划是建设、管理城镇的基本依据,也是确保城镇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转变规划编制思路与理念,适应时代需求,不断探索建立适应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规划新理念。

参考文献:

“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王维成百度文库

面向城乡统筹的空间管制规划金继晶、郑伯红《现代城市研究》2009 年02期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董自光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电子期刊 2007年春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新思路——以六合区新篁镇为例孙敏,杨山安徽农业科学,Joumal ofAnhui .Sci.2OO8,36(25):10838—1083

浅谈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梨树县规划勘测设计院:赵宇百度文库

第三篇:城郊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城郊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宁国市西津街道办事处凤形山村地处宁国市西郊,自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我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总体要求,结合城郊村实际,抢抓机遇、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坚持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06年我村被确定为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村,并先后成功接待了国家发改委、周边县市等多次参观考察,得到了充分肯定。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城郊村作为承接城市和农村的中间地带,必须因地制宜,牢牢把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机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突出发展这一主题。要紧紧抓住城郊村的区位、交通、信息、人流、物流以及人才等优势,打好“五张牌”。一是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品蔬菜、优质水果种植,培育养殖大户,推进农业的综合开发,当好城市的“菜篮子”。二是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城市建设及工业开发区建设,都给近郊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要抢抓这一机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三是主动发展工业经济。城郊村地处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凸显,成为中小企业竞向投资的沃土。要在服从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加大招商引企力度,全力优化服务环境,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四是要全力发展旅游经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工作压力的逐步增大,近郊旅游休闲已成为一种时尚。城郊村要抓住这一契机,要立足村情实际,挖掘旅游潜力,着力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的新的有效载体。五是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要积极盘

活力村级资产,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采取公开招标、公开竟拍、合作开发等有效方式,用足用活村组预留地资源,发挥“酵母”作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第二,要抢抓城市拓展机遇。城郊村作为城市拓展的重点区域,要抓住这一机遇,全力改善村庄环境。一是要精心抓好中心村建设。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结合村级服务半径,本着有利于集约、节约土地,有利于方便群众办事,有利于盘活村级资源,有利于呼应城市拓展战略的原则,认真制定村级建设规划。尤其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居住习惯,开辟农民集中居住区,指导农民统一建房。同时,完善集中居住区的总体功能,硬化区间道路,建设公共绿地,着力改善居住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农民公寓房建设,更好的节约和利用土地资源。二是要切实做好偏远村组的村庄整治工作。对于边远村民组要在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下,以硬化村庄道路、建设环卫设施为重点加强村庄整治。特别是要打破目前城郊村普遍存在的农民无序建房,乱搭乱建等影响市容的突出问题。同时,要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探索建立村庄环境保洁的长效机制。

第三,要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城郊村直接面临征地、拆迁、安置等实际问题,各类矛盾错综复杂。要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主动应对新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一是要规范户籍管理制度。要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在维护户籍管理相关法律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符合城郊村实际的户籍管理制度,减少因户籍管理混乱带来分配上的各种矛盾,努力实现城郊村各项分配公

平、公正、公开,合情、合理、合法。二是完善各项权属登记。要按照《物权法》和《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各类承包经营权,完善宅基地、自留地相关登记,避免因权属不清带来的各种矛盾。三是要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真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四是深入开展关爱互助活动。要结合城郊村贫富悬殊相对较大的实际情况,开展“扶弱济困献爱心”活动,使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都能感受组织温暖,共享改革成果,推进社会公平。

第四,要增强村民就业能力。由于城郊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如何提升失地农民就业和再就业能力,是城郊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对城郊农民开展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开展再就业培训。要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依托“阳光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有效载体,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增强失地农民转产转岗能力,引导失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第五,要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城郊农民素质相对较高,民主法律意识相对较强,管理服务的任务更重,必然对村级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切实抓好村班子建设。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严格执行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相关制度,坚持村务党务公开、联组包户等有效载体,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推动

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二是认真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村级妇联、共青团、民兵、治保、调解等各类配套组织,并经常性开展活动,充分发挥配套组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同时,要适应城郊村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及时优化组织设置,依托中心户,推进双向带动和服务承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第四篇:申楼村旧城改造拆迁安置及工程建设合同书

申楼村旧城改造拆迁安置及工程建设

合同书

甲方:

乙方:

为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顺利完成申楼村的旧城开发改造工作,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现就旧城改造拆迁安置及工程建设具体事宜签订如下合同:

一、开发改造范围及占地面积:申楼村旧城开发改造占地面积为约59亩,四至接线为:东至开发二路;西至洗煤厂东墙;南至建设路;北至铁路。根据总体规划方案和甲乙双方实际,分期分批实施开发改造。

二、补偿安置办法

1、居民宅基地与安置住宅楼补偿:乙方同意拆迁居民自建房,提供宅基地土地,由甲方建设住宅楼。乙方同意甲方按居民宅基地面积补偿居民楼房面积,补偿比例为1:1,即乙方向甲方提供1平方米的宅基地面积,甲方补偿乙方1平方米的楼房面积。补偿时多出或不足者,甲乙双方以每平方米800元市场销售价格补偿给对方。

2、乙方居民临建设路一层门面房面积拆迁补偿比例为1:1,即乙方居民拆1平方米门面房面积,甲方补偿乙方底商楼一层门面房1平方米。补偿时多出或不足者,甲乙双方

以每平方米市场销售价格补偿对方。

3、乙方二层以上的楼房面积,甲方根据质量、年限,每平方米按均价补偿300元,或按评估值补偿。拆除乙方居民一层一下建筑物和地面附着物,甲方不再补偿乙方。

4、甲方对乙方被拆迁户往返搬家费用每户补助300元。被拆迁户在新居分配前的过渡期,甲方每户每月补助300元的临时安置补助费(租房费),期限自甲方与乙方被拆迁户签订拆迁补偿协议之日起至新居分配之日止(以18个月为准,先预支12个月)。

5、甲方补偿乙方被拆迁户所分楼房,其中一套应保证水、电、煤气安装齐全,其费用由甲方承担。其余楼房水、电安装费用甲方承担,煤气初装费由乙方被拆迁户承担(交房时支付)。

6、乙方被拆迁户其中一套为仿瓷净墙,房内套房木门,卫生间含坐便,厨房含水槽等设施,其余每套楼房按附表。

7、乙方现有集体企业土地,按区政府文件规定,由申楼村自己招商开发。

8、乙方现有耕地每亩按15.5万元出让给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转售他人。村内道路及空闲土地无偿给甲方使用。对非法抢占宅基地或在可耕地上建房者,地面建筑物和附属物按市106号文件标准给予补偿,土地归乙方集体所有。甲方若使用该土地按每亩地价15.5万元补偿乙方,其村民在该土

地上所建的建筑物由乙方补偿。

9、已划宅基地但未建房者,按实有宅基地面积折半给予安置。

10、甲方补偿乙方被拆迁户的楼房位置及分配方案在甲方与乙方被拆迁户协议中明确。

三、属于乙方闲置集体土地,自本合同签订后乙方不得出售,应在申楼整体改造规划内统筹改建。

四、甲方与乙方居民拆迁户直接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

五、新建楼房建设标准:

1、协议签订前甲方把应分居民的新建楼房结构、楼层高度、地面、地平、门、窗、阳台、室内灯具标准、厨房内设施、卫生间设施、房层高度等具体建筑标准,列出明细表,载入本合同之内,解除被拆迁户的疑虑。

2、甲方必须按照国家楼房建设标准和楼栋间距规定执行,以市规划局批准总体规划标准为准。

3、开发范围道路规划、排水、供电、给水、绿化、自行车存放室有甲方承担建设费用。

六、甲乙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负责制订旧城改造的整体规划,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后,严格规划实施改造建设。

2、负责改造工程的设计、手续报建、工程建设、公共配套建设。

3、负责办理旧城改造工造相关的水、电、气、通讯等设施的报批手续及安装费用(包括土地使用手续)。

4、甲方所建造楼房和配套质量应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安置补偿办理产权所需相关资料由甲方提供。甲方所建楼房,因楼体质量和配套设施质量达不到国际,所造成的一切损失,由甲方承担经济赔偿及法律责任。

5、单体工程按与居民签订协议之日起,18个月竣工交付使用。如逾期不能交付使用,超期部分由甲方按原约定的拆迁房租费的2-5倍向被拆迁户赔付。

6、甲方在3-5年内逐步改造完毕,甲方所建公用设施所有产权归甲方所有,小区建成后由甲方统一物业管理。物业管理人员,清洁工以安排申楼无业居民为主。如承建商中途退出或长期拖延,给乙方和被拆迁户所造成的一切损失由甲方承担,并承担相应的积极赔偿及法律责任。

(二)乙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自本协议签订生效之日起甲方补偿乙方到位后日内乙方将其所属集体用地内的所有建筑物、附着物拆迁完毕,逾期,乙方仍未拆迁的,甲方有权申请执法部门强行拆除。

2、乙方负责协助甲方按期拆除拆迁完毕,负责处理协调

集体土地四邻关系,并协助甲方按期开工、顺利施工。

3、负责协调本合同范围内的村民关系,负责协助甲方对村民宅基地建筑物的拆迁工作,如有个别村民签订合同后拒不拆迁,甲方有权申请执法部门强制拆迁。

4、开发改造范围内的地材运输由甲方按同等市场价进行招标确认承运方。

5、乙方应及时向甲方提供规划区内拆迁户数等相关及村集体土地数量界定的现有证件。

七、本合同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各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八、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解决,所达成的补充合同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九、合同争议解决办法,由双方协商解决或向人民法院申请起诉解决。

十、甲乙双方任何一方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本合同自双方盖章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法定代表人(签字):

年月日

第五篇:新课堂教育背景下的我区书法教育的思考

新课改教育背景下的我区书法教育的思考

王云志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区课改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魅力教师的提倡,使我区素质教育走在全市最前列。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辐射的不只是周边县区,必将在全省产生巨大影响。现在我区又提出强化基础、走进经典,继承文化传统、推进书法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对每个孩子从小就不放弃综合素质的培养,让每个孩子“健好体、读好书、说好话、写好字”。为此,本人谈谈新课改背景下的我区书法教育一些想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建立健全书法教育评价体系,从外因保证书法教育的顺利进行。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书法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比其他学科更强调评价---反馈---矫正的教学模式,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可以有效地促进书法教学的有序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对各校书法教学是否严格按照书法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到书法教学的质量。对课程设置、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都要作详细的安排或规定,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并将过程管理结果纳入督导评估考核;对老师,通过教师书法等级达标的方式完善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条件;对学生,改“三好生”为“星级生”评比,把书画星作为十星之一。并把书法考级与书画星考核挂钩,把相应年级书法等级作为获得书画星的必备条件,使学生、家长都能够真正重视书法。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形成严密的教育管理机制,把书法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二、培养造就一支训练有素的书法教育的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要学生写好字,教师必须要首先写好字,无论是粉笔字、钢笔字还是毛笔字,教师都要有一手漂亮的好字才能吸引学生学习写字。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少年儿童模仿能力强,古今名帖和老师的字经常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书法技法又是很直观的,有时老师讲了很多道理,学生不一定明白,拿起笔一示范就明白了。因此书法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书艺,书写应正确、规范、美观。教育部指出:提高师资水平是上好写字课的关健。没有师资,加强书法教育将是一句空话。师范院校是输送师资的主要渠道,如果我们的教师能走进进修学校,对部分专职老师进行短期的培训,再由区组织已培训的专业教师对本区或本校的教师进行再培训,我想,必能事半功倍。各校在组织语文或美术教师(有书法基础的)培训时,把学习书法的有关理论及书法教学作为一项基本功,直接和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对各学校提出明确达标要求,采取书法考级的方式促进教师队伍的不断提升。师资力量提升了,我们还愁培养不出优秀的书法人才?

三、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书法教学效率。兴趣被人们称为“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形成一种内动力,去推动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有兴趣的学习可以使人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好似服苦役一般。因此激发学生 的兴趣,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书法教育的开展,让每个孩子都自觉的参与其中。

1、创设艺术环境,感染学习书法的激情

一个环境能造就一个人才,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情。把学校的书法教室装饰成一个带有古朴气息的味道,墙壁上面挂着老师和孩子的优秀作品,孩子们坐的桌椅是仿古色,一人一个位子,创作作品时能甩开姿势去写。桌子上的摆放,角落的摆饰,都带有中国古代元素。总之,只要推开书法教室的门,每个角落都要带有书墨气韵,孩子们一进来就有写字的欲望,自己身在其中,好像就是一个小书法家一样。

2、举行小型多样的书法竞赛活动

利用每年的校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开展书法竞赛活动。除此之外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以比赛为契机,发动学生练习完整作品,这样既选拔了人才,又能让学生的书写水平大幅度提高。

3、把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艺术品在校园醒目处展示,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的教学之后,校园内书法作品展示是个不错的形式。把一些学生优秀作品在学校展出。作为艺术品在校园内展示,是学生的一种荣耀,这既是对学生多年付出的肯定,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这种展出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每天练习的作业中,选出一部分在校园中展览。一般每月至少有一次。这种形式既不加重学生负担,组织教师也便于操作,但能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效果很好,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竞争,成为主动学习的动力。

四、服务社会,学以致用,让书法教育之花开得更艳。学校领导对于书法教学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书法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书法必须取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学生家长对于学生学习书法兴趣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毕竟学习书法是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财力,这就需要家长合理为子女安排文化学习与学书法的时间,同时对于物质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可以召开家长会或私下与家长交换意见。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以书法的形式,服务社会,报答社会,让社会关心和支持学生学习书法。例如让学生的书法走进社区,为残疾人、福利院、社区中心、街(居)委会赠送对联或作品等,或者邀请他们来进行座谈,这不但是学以致用,对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社区文化,加强书法的社会文化影响,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区的书法教育也迎来了一次新的机遇,作为湖滨新区的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决拥护并认真落实区教委的教育思想,认真追求教育的本质,励精图治、奋发向上,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下载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6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拆迁安置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6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