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步巧解材料作文
三步巧解材料作文
河北沧州市南大港中学左晓明
回顾三十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历程,高考作文大致经历了四个基本阶段:最初命题作文一统江湖,接着材料作文独步天下,然后话题作文风靡一时,现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足鼎立。在这三大类型作文中,材料作文最令人头疼,也最具挑战性。为什么令人头疼呢?容易偏题走题,常常人云亦云,往往浅尝辄止。为什么容易偏题走题呢?因为审题不准;之所以人云亦云,主要是立意不新;浅尝辄止的毛病,是挖掘不深。那么,面对材料,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既审题准、又立意新、还挖掘深呢?我们通过对小马过河的故事的探究可以配制出解读材料作文的三把钥匙。
一、整体把握,化繁为简
如果我们根据自己对小马故事的理解,自定立意,拟定观点,大家最可能会拟定以下几个观点:
(一)、要敢于尝试,(二)、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三)、要善于开动脑筋。如果仔细分析以上几个观点,不难发现,大家都在小马身上做文章。为什么大家在小马身上做文章呢?这个故事不止小马一个角色啊,为什么不在老牛、小松鼠身上做文章呢?因为小马是主角,这就叫把握问题的主要矛盾。
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老牛、小松鼠,那就有可能会喧宾夺主。大家面对材料,往往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深林的错误,最终偏题走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分清主次,才能做到审题准确。那么,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呢?无论材料多么复杂,我们试着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即可。那么,我们要概括什么呢?第一,对象是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理清主次。第二,他(她、它)做了什么,梳理主体事件。第三,结果如何。如果一句话概括小马过河的故事,我们可以概括为:历经波折,小马最终过了河。正因为我们整体把握材料,选定了小马这个中心人物,所以我们才得出与小马相关的三个观点。
二、循果溯因,角度优选
那么,小马最终过河还有没有其它因素呢?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和谁有关呢?小马的妈妈,老妈。如果碰到一个糊涂的妈妈,她舍得让自己的孩子背着粮食过河吗?如果这个妈妈看到孩子遇到困难、受到委屈就心疼起来,干脆包办代替,小马最终还能过河吗?这个老马不简单,她懂得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如果从老马的角度,拟定一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观点:教子有方。因为她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溺爱,不娇惯;当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时,不讽刺,不责怪,而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在以上四个观点中,哪一个观点更新颖些呢?很显然,教子有方。那么面对材料,我们应该如何选取入题的角度,进而选取一个新颖的角度呢? 一方面,我们要分清主次,理清对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循着结果,探究原因,只要我们围绕中心,循着结果,问一个为什么,一切都迎刃而解。为什么小马最终过了河?因为他敢于尝试,从自身实际出发,因为他善于开动脑筋,因为他有一个懂教育的好妈妈,现在,我们配制出了解密材料作文的第二把钥匙,循着我们先前对材料总结出来的一句话,问一个为什么,有几条原因,就有几个入题的角度,而容易被人忽略的那条原因,就是那个相对新颖的角度。
三、由此及彼,替代转换
大家面对材料还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就事论事,好不容易抓住一个小马,就仅仅抓住不放,就小马论小马,翻来覆去都是小马。要想打开思路,就必须由小马引发开去,由故事中的小马联想到现实中的小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小马还少吗,比尔盖茨就是一匹小马,正是由于他敢于尝试,在大学二年级毅然退学,投身于网络研究,才有了当今的微软帝国;毛泽东也是一匹小马,他顶住重重压力,从中国实际出发,摸索出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之路,建立了新中国......这样的小马太多太多,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这个世界有谁没有失败过,尝试过。在我们面对材料时,我们要读懂材料,还要走出材料,由具体的事件生发开去,由此及彼,替代转换,联系现实人生,归纳出抽象的人生哲理。
以上三把钥匙,实际上正是我们解读材料作文的三个步骤,当我们面对材料,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读懂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如果只是顶住片言只语大做文章,必然只见树木,而忽略了整片森林,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在一句话概括了整个材料之后,我们紧追不舍,追根溯源,问一个为什么,有几条原因,便有几个入题的角度,如果求稳,就选择一个一般人们能想到的原因;如果求新,就选择一条人们容易忽略的原因。第三步我们要从这具体的原因跳出来,归纳出一个抽象的观点,那正是我们即将写作的文章的立意。我们再选取一个材料来具体的演示这三个步骤: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树上住了天鹅一家,有几根细藤正沿着大树向上生长。老天鹅发现后,要孩子们赶快砍掉藤蔓,被孩子们拒绝了。几年过后,藤蔓长粗了,也长高了,一个猎人便顺着藤蔓爬到了大树上,并在天鹅落脚处放上了套子,结果天鹅一家都成了猎人的俘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
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根据以上我们配置的三把钥匙,我们可以完成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整体把握化繁为简(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
本材料可概括为:小天鹅未听从老天鹅建议砍掉藤蔓,使天鹅一家成为俘虏。
第二步:循果溯因,角度优选
为什么天鹅一家成为俘虏?
1、未听从老天鹅合理的建议。
2、未及时砍掉藤蔓。
第三步:由表及里,替代转换
1、一些人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最终酿成苦果。
2、一些人不及时消除隐患,最终铸成了大错。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把万能的钥匙,面对具体的材料,我们还要具体分析。不过,带着三把钥匙上路,我们的心里便会多一分踏实,多一分坦然,如果你觉得以上的三个步骤太繁琐,那么,请记住以下的这首打油诗:
材料作文并不难,整体把握是关键,循果溯因角度选,由表及里眼界宽。
第二篇:构造函数巧解不等式
构造函数巧解不等式
湖南 黄爱民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等联系比较紧密,如果从方程,不等式等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得知其本质与函数有关,该题就可考虑运用构造函数的方法求解。构造函数,直接把握问题中的整体性运用函数的性质来解题,是一种制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求同学们多分析数学题中的条件和结论的结构特征及内在联系,能合理准确地构建相关函数模型。
一、构造函数解不等式
例
1、解不等式 810x35x0 3(x1)x
1分析;本题直接将左边通分采用解高次不等式的思维来做运算较烦。但注意到8102323x5x , 启示我们构造函数且题中出现()5()3x1x1x1(x1)
f(x)=x3+5x去投石问路。解:将原不等式化为(232)5()x35x,令f(x)=x3+5x,则不等式变为x1x1
22f()f(x),∵f(x)=x3+5x在R上为增函数∴原不等式等价于x,解x1x1之得:-1<x<2或x<-2。
例
2、解不等式
1x
220 x11x21tan2cos2于是可构造三分析:由xR及的特征联想到万能公式1x21tan2
角函数,令x=tanα(
2
2)求解。
1tan2解:令x=tanα()0,从 222tan1
13而2sin2sin10sin1∴∴tanα>,∴x>262
33。3
二、构造函数求解含参不等式问题。
例3已知不等式11112loga(a1)对大于1的一切自然数nn1n22n12
3恒成立,试确定参数a的取值范围。解:设f(n)
∵f(n+1)-f(n)111,n1n22n11110,∴f(n)是关于n 的增函2n12n2n1(2n1)(2n2)
712∴f(n)loga(a1)对大于1的一切自然数n恒12123
7121成立,必须有loga(a1)∴loga(a1)1,而a>1,∴a-1<12123a数。又n≥2∴f(n)≥f(2)=
∴1<a<115∴a的取值范围为(1,)。2
2三、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
例
4、已知 |a|<1,|b|<1,|c|<1,求证:ab+bc+ca>-
1证:把a看成自变量x,作一次函数f(x)=bx+bc+cx+1=(b+c)x+bc+1, ∵|a|<1,|b|<1,|c|<1∴-1<x<1
又∵f(-1)=-b-c+bc+1=(1-b)(1-c)>1
f(1)=b+c+bc+1=(1+b)(1+c)>0,又一次函数具有严格的单调性。∴f(x)=(b+c)x+bc+1在x∈(-1,1)的图象位于x的上方,∴(b+c)x+bc+1>0,从而:(b+c)a+bc+1>0,即证:ab+bc+ca>-1 例
5、已知,求证:x2y2z22xycos2yzcos2zxcos 证明:考虑函数f(x)=x2y2z2(2xycos2yzcos2zxcos)=2
x22x(ycoszcos)y2z22yzcos,其中4(ycoszcos)24(y2z22yzcos)4(ysinzsin)20 又x2的系数大于0,∴f(x)的值恒大于或等于0,∴x2y2z22xycos2yzcos2zxcos。
第三篇:巧解排队、数数问题
巧解排队、数数问题
一、认真审题,填一填。
(第6小题15分,其余每小题9分,共60分)1.这队一共有()人。
2.一些同学排成一队。
(1)小飞和小红之间有()人。
(2)这一队一共有()人。
3.19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数,小明排第3,从右数,小丽也排第3,小明和小丽之间有()个小朋友。
4.15名同学排队买票,排在乐乐后面的有5名同学,排在乐乐前面的有()名同学。
5.王老师这周一共休息了()天。
6.妈妈的生日是()月()日,星期()。
二、我会画图解决下面有趣的问题。
(共20分)1.欢欢和明明之间有多少人?(10分)
2.小华今天看了多少页?(10分)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
(共20分)1.今天有雪,动物运动会要推迟4天举行,推迟后的动物运动会在几月几日星期几举行?(10分)
2.一年级(2)班举行体操比赛,小英从左数排在第6,从右数排在第5,这一行有多少人?(10分)
答案
一、1.13
【点拨】列式为3+1+9=13(人)。
2.(1)4
【点拨】列式为15-10-1=4(人)。
(2)19
【点拨】列式为15+4=19(人)。
3.13
【点拨】列式为19-3-3=13(个)。
4.9
【点拨】列式为15-5-1=9(名)。
5.3
【点拨】王老师休息了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日共3天。
6.10 15 六
二、1.
欢欢和明明之间有11人。
2.小华今天看了8页。
三、1.推迟后的动物运动会在11月15日星期三举行。
【点拨】
2.6+5-1=10(人)
【点拨】
从左数小英数了一次,从右数小英也数了一次,小英数了两次,多数了一次,要减1。
第四篇:四步巧解政治材料分析题
四步巧解政治材料分析题
政治学科的材料分析题一直是令学生十分头痛的问题。读不懂材料、审题不准确、抓不住问题要考查的知识点、不能用规范的语言和格式把答案组织好,于是信马由缰下“拦河网”,能网到大鱼是运气,能网到几只小虾也算没白答。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平时的训练有素,只能导致在考试中的盲目性,当然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解答材料分析题的思路,即是“一看、二抓、三拿、四合”四步法,让学生觉得材料分析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长期的训练和感悟,可以让学生在做材料分析题时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一看。学生拿到题后习惯上就是立即阅读材料,至于阅读材料要达到什么目的并不十分明确。如果材料的层次比较多,文字量比较大,再加上遇到图表的话,更是心头如乱麻,理不出头绪。我们要求学生在做题时,第一步是看问题。通过看问题,明确答题的学科角度,是政治常识、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的范围,是在哪些章节甚至框题;明确答题的内容,是反映了什么现象,还是说明了什么问题;是答材料中体现了什么道理,还是答问题之间的联系等等,只有明确了所问,才知道应答,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
二抓。带着问题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弄清事实材料共有几层意思,读懂每层的大意。最重要的是把材料中体现的相应的知识点要找出来。这个环节对于答好题起着决定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能否找出材料所考查的知识点,也表明了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和熟悉教材的程度。抓什么呢?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和中心词,抓住它们也就是提取到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哪些是关键句和中心词呢?两个最简单的办法,一看“是不是它”,二看“象不象它”。“它”即指教材中所学的有关原理或者原理所涉及到的名词术语。“是不是它”是指材料中有没有涉及到教材中学到的原理及相关名词术语。如果是它,就找出了材料要考查的相关知识点,如果不是,就看“象不象它”,材料表述的语言是不是在表达与教材所学原理相近的意思,如果是,也就确定了相应的知识点所在的范围,下面的工作就是“拿”了,把需要的知识点全面、准确无误地整理出来。
三拿。把材料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全面准确地“拿”过来,就需要学生对书本知识相当熟悉。对教材理论体系的建立、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平常就应烂熟于心。通过抓关键句和中心词,只是大概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至于到底要答哪些知识点,还要结合材料和问题本身,通过自己的综合思考才能完全确定。拿知识点的过程,就是深刻理解题意的过程,也是揭示知识点之间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也是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的能力。在拿的过程中,第一要准确,就是根据材料和题目的问题确定到底应该答什么知识点;第二还要看知识点是否全面,如果不是,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切不可草草完事,丢掉应该得到的分数。
四合。只有把分析问题和材料时找出的知识点结合材料并通过一定的格式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才算是圆满完成答题了,这个过程也是把材料与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有的学生在答题时,观点和材料是分割的,油是油,水是水,这是不对的。怎样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呢?其实在学生分析材料找关键句和中心词时,其所在材料就是分析时要结合的材料。观点从哪里提取出来的,就把那个地方的材料概括出来。结合分析的过程要做到:
1、分段落,有要点,每分析一个知识点应独立成段;
2、观点要统帅材料,既要有观点,又要有材料,两者要对应、结合;
3、材料概括要简洁,不是有的学生理解的那样,联系材料就是要抄材料,费时费力;
4、原理在前,材料在后,便于阅卷老师批改。有原理、有材料、分要点、语言简洁,如果再加上书写整洁清爽,这样的答题质量一定会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第五篇:巧解“比例尺”教学难点(推荐)
巧解“比例尺”教学难点
河南省濮阳县城关镇第三初级中学
王银霞 邮编:457002
电话:***
地理知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很多同学乐学地理,但是又害怕记忆地理知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针对知识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采用多种记忆方法来识记大量的地理知识。如比喻记忆法、字头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现在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是如何让学生利用谐音记忆法,去突破“比例尺”这部分中的教学难点的。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学习地理这门课感觉比较难,特别是刚升入初中后,学习“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时,对于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地图的范围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掌握起来特别困难,虽然课本中给了一些相应的活动题进行了练习,但许多学生仍然感到难以记忆,尤其是对比例尺的大小、范围的大小,学生不能准确记忆,经常混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把这部分内容用10个字进行了总结,并巧用谐音法,编了个小故事,轻松化解了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地图的范围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的判断这个难点。实践证明,这一方法使学生比较容易突破这一知识难点,又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说一说我是如何化解这一难点的。
在进行教学时,我把课本上的知识讲完后,问学生:“谁能很快的说出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地图的范围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呢?”学生赶快看课本,然后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但回答的并不理想,不过也总算回答上来了。这时,我把目光对准全班同学,说:“现在,老师就教给咱们一个简单的快速记忆的方法,想不想学?”这样把全班同学的兴趣都给提起来了。我转身在黑板上分两行写出“大简、小详”四个字,同学们都带着疑惑的目光看着我,感到不理解,我笑着说:“下面我来解释,同学们仔细看一下我们刚才做的练习题,就不难发现,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表示的范围大,内容肯定简单;如果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肯定详细。现在我们把此内容概括起来,简单的记就是:大简、小详。”同学们听完后,都点了点头,接着我又在“大简”两个字后空了一格,写下了“吃小”两字,同样在“小详”后空了一格,写下了“吃大”两字,面对同学们又一次疑惑的目光,我接着解释:“我们把“大简”、“小详”看成是一个家庭中的兄弟俩,大的叫“大简”,小的叫“小详”,现在,他们的爷爷要给他俩分苹果。一般情况下,长辈都偏向年龄小的孩子,所以让“大简”吃小苹果,“小详”吃大一点的苹果。停顿了一下,我又接着解释,因为“比例尺”中的“尺”字和“吃”字谐音,所以在黑板上空格处,我又分别写下了两个“尺”字。即“大简(尺)吃小,小详(尺)吃大”。面对这十个字,这时有些同学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但有些同学还是感到不太理解,所以我又及时进行了总结: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单,所用的比例尺就小,地图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所用的比例尺就大。这就是“大简(尺)吃小,小详(尺)吃大”表示的含义。
为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掌握情况,我又结合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并教给学生如何用这句话解题以及如何灵活运用这句话来解一些难度更大的题。
通过这样一个谐音记忆法,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了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小、内容的详略与比例尺的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分清了范围的大小和比例尺的大小,轻松化解了“比例尺”这部分教学中的难点,也教给了学生一个地理知识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而记忆方法则是加快事物反应的必要手段。良好的记忆方法不但能使记忆变得敏捷,而且准确性增高,保持长久,运用时能迅速提取。只要我们做地理教师的能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就一定能利用很多的记忆方法,化解更多的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