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焉有感
《郑伯克段于焉》是《古文观止》的首篇,读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焉有感。此故事节选于《左传》,文题是编者加的。读后感想如下:
1.这是一篇教育每个家庭的父母、子女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夫要象夫、妻要象妻、母要象母、子要象子、兄要象兄、弟要象弟,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和万事兴”的典型事例,读后感《读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焉有感》。
文中的姜氏有二子,老大悟生即郑伯,老二共叔段。两个儿子同父同母所生,都是姜氏的亲骨肉,可是姜氏不能一视同仁,一样对待。总认为小儿子好,事事都偏向着小儿子。先向老头子吹枕头风,让小儿子接国王的班不成,后又逼迫已接父亲班的大儿子郑伯把段封赐给小儿子。并和小儿子预谋找机会里应外合杀了郑伯,夺过王位。由此可知这位母亲极不合格。兄弟之间有矛盾做母亲的都应劝说、调节,可她无事生非,制造兄弟间弑君夺位的事情。最后弄得这个家兄弟不相容、母子不相见。
2.老大郑伯是个“养其恶,使之成”的阴谋家,且心狠手毒。
第二篇:《郑伯克段于焉》读后感——浅谈孝悌
[《郑伯克段于焉》读后感——浅谈孝悌]
“孝与悌,须继承,长与幼,骨肉亲”《新三字经》中是如此描绘孝悌,而课文《郑伯克段于焉》中的“孝悌”令我感触颇深,《郑伯克段于焉》读后感——浅谈孝悌。
孝,孝敬,指子女尊敬、爱戴、奉养父母;悌,弟妹敬重兄姐。孝与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郑伯克段于焉》中的兄弟间的关系有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双重关系,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亲情很难化解兄弟间的矛盾冲突。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权位之争,更有其母武姜从中作梗,因有母亲的偏心使得郑庄公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手足情谊应铭记于心中,自古以来传诵万家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深深体现了“悌”的含义,成为文明谦让品德的典范。而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
记得在杂志上看过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母亲在子女眼中是个胆小、没主见的人,家务事也干不好,不要说下地干活了。直到父亲车祸身亡,把家的重担压在了她的身上,读后感《《郑伯克段于焉》读后感——浅谈孝悌》。好些人劝母亲让孩子放弃学业回家务农,她却坚持供养兄弟二人上学;劝她再嫁她也拒绝,无论别人说什么她都无动于衷。渐渐地,没有人再说什么,她就一直带着兄弟二人一天天过下去,以从前丈夫的坚强,甚至比丈夫更加坚强。18岁的兄弟二人已经懂得,柔弱的母亲在父亲离开后,几乎是在一瞬间聚集起了一个母亲全部的坚强。兄弟二人用很大的力量将微微颤抖的母亲抱在怀里,以同一种方式传递给母亲,表达着同一个意愿:从此以后,要用所有的爱回报她,保护她,让她重新做回那个柔弱的只懂得依赖的女人;从此以后,她是他们必须要全力宠爱的小女人。他们要成为她的大树,让她依靠。
同是兄弟俩与母亲之间的故事,可郑庄公、共叔段与武姜之间的事竟有天壤之别。也许是时代的不同,以及母亲待子的态度不同,使得故事内容大有差别,可结局都是母子关系融洽什么的。孝虽表现,“悌”就未能详细表露。作为兄弟的郑庄公和共叔段,本应有兄弟手足之情,在权位之争中,以传统观念上看,长子理应为王位继承人,是正义者;而共叔段想篡夺王位,则为非正义者。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条普通真理,具有很强的警世作用。
文末以“遂为母子如初”结尾。让人感到滑稽,称之为丑剧,似乎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历了你死我活的争斗之后,还可以毫无芥蒂再叙天伦之乐吗?从出生就埋下的怨恨种子,其“初”说得显勉强,血腥的厮杀早把统治阶级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而庄公受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这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罢了。
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孝悌”会否不复存在呢?
第三篇: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中国渊源五千年文化造就了浩浩荡荡且沉沉甸甸的文学瑰宝。展开悠远的中国文学的长卷,不能不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如浩瀚无垠的大海,无人知晓这中间究竟孕育了多少的能量。
在学习完《郑伯克段于鄢》这样一篇文章后,真真是感悟颇多。好的文章正是如此,如同茶香一样慢慢潜入我们的心底,渗透进心间的每一条罅隙。越是品味,就越能觉得文章的精妙,就越能看清自己对于这样一篇短短文章的真正感受。
中国有句古话,曰“横看成林侧成峰”,用在这篇文章更是恰当不过。山岭山峰之间,便有了我的诸多感悟。就让我一诉痛快罢。
通读全文后,首先令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关于姜氏对于同样出生于自己肉身的两个孩子的不同对待。母亲对于郑庄公厌恶之明显实在让我着实气氛,而原因仅仅因为郑庄公出生之时让母亲受了一些肉体上的痛苦。不仅如此,姜氏在零落郑庄公的同时却是百般娇宠公叔段,屡次求先王武公立公叔段为太子,又屡次求请郑庄公为其封地。母亲如此的教育方法,最终导致了郑庄公的因为缺少母爱而变得的冷血无情,也导致了公叔段的恃宠而骄,进而后来的胡作非为。此种带有偏见的眼光和教育之方法,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反观当今社会,这种偏见的目光难道消除了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殊不见,农村的女孩只有围着灶头转的权利,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让她们不能巴巴地走向近在咫尺的学堂念书;殊不见,现今中小学中的一部分教师甚至仅仅以学生的家庭背景作为评判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殊不见,职场求职女性精英屡屡碰壁,只是因为一句“非男性员工”不予录用„„诸如此类因为一些以现在眼光看起来非常荒诞不羁的理由而造成的不平等现象的存在,最后导致让人难以理解的后果出现,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应该存在?或许它根本不具备存在的理由。因此,我不得不问一句:一些现象和后果的造成,究竟是“自然如此”,还是因为“人为如此”呢?
全文之中,最有争议的人物非郑庄公莫属了。身为公叔段的哥哥,面对自己的亲身弟弟不断地“在太岁头上动土”,郑庄公一再地退让。但却是在退让过程中不断地说出“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的事做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无庸,将自及”(不用,他将会自己招致祸殃的)、“不义不昵,厚将崩”(不忠义就不能团结人,土地扩大反将走上崩溃)”诸如此类的对于形式看得彻彻切切的话。我不经要问,郑庄公你为何不和弟弟将这些坦白说出?为什么非要逼到最后以极为血腥的方式解决才肯罢休呢?有时候的忍让只能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不可否认,郑庄公的有勇有谋,郑庄公的不惊不惧,郑庄公的从容不迫,让他在政治上得到了完胜。但是,所谓“有得必有失”,在亲情上,毫无疑问,郑庄公失去了伟大的母爱和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于是,我不禁为郑庄公感到深深的悲哀:这样的胜利能够称之为真正的胜利吗?当然不能!胜利永远不会和亲情画上等号,因为没有一个人会用胜利作为形容词来形容世间最伟大的亲情的!
虽然文后郑庄公与母亲勉强“冰释前嫌”,但母子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毕竟被稀释得如此淡薄!这不能不说是帝王之家的真正悲哀所在。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是需要我们一定懂得珍惜的?是权利吗?不是。是金钱吗?也不是。在这个世界上,我始终坚信,只有真正渗入血液的情感才是我们活着的价值。若是一人将所有的感情通通抽离,仅仅抬头观赏自己得到的权利和金钱,那么,这样一个人一定就是世界上最最悲哀的人了。幸而我们生活在充满着情感的世界当中,真是应该好好珍惜。
而“不义不昵,厚将崩”这样短短的一句话也让我颇有感触。不论对于人,社会,团体,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忠义与团结的奉行,才是前进与进步的唯一保证。只有众人齐心协心,团结一致,牢牢地团结在一起,取得踏踏实实的进步和发展。而不义之事,只会是恶果的催
速剂,任何人都应该坚决杜绝。
另外一方面,从公叔段的身上,我们亦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贪婪与无知的劣性。在公叔段的身上,完全看不到情字的体现。如果他懂得感情,珍惜感情,就会小心翼翼,尽善尽忠地做好自己,当好自己的京城太段;他会感恩自己周遭的一切,绝对不会应了他哥哥的“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预言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个所谓的“小人物”,他就是颍考叔。此公不仅自己孝顺老母,更机智,巧妙地替郑庄公解了不能与母亲会面的心结,在当时“伴君如伴虎”的社会体制之下,着实是一位睿智勇敢之忠良之士。从颍考叔的身上,我不难发现我国古老文化悠久历史一直以孝为重,推崇孝道的精神,印证了《诗经》上这样一句名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光是这一点,就很是值得我们现代人类在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以更为谦虚谨慎的态度地向颍考叔学习,并力争将这样一个流传了千年的美德一代代地传将下去!
我从文中各个人物的言行之中引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注重自己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过得快乐,过得有意义。切莫为了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而忘却了本应最为珍惜的东西。
国际法学院0823
张雪梅
第四篇: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至极,荒乱朝政。为搏美人一笑,烽火戏诸候,最终招致申候联合外敌叛乱。周幽王被叛军一刀砍死,一代昏君了却一生,大周江山自此颓废。危难关头,郑伯友拼命保驾,为国捐躯。昏君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忠臣郑伯友的儿子郑武公辅佐,迁都洛阳,开始了东周的纪元。
郑武公大揽朝政,权赫一时,而且娶了申候的女儿周平王的表妹武姜。武姜生有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因此不为姜氏所喜欢。姜氏喜欢的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并且想立他为世子,但武公遵循“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并未答应。
于是著名的郑庄公即位。武姜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话中有话:“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庄公的谋臣们一直提醒他,共叔段的分封太大,不利于庄公。而庄公冷冷的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已的地盘,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谋臣又进谏庄公:“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仍然不介意地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共叔段终于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上将率领车二百乘,讨伐京邑。京邑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后来,共叔段逃到共国,自刎而死。
庄公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不到黄泉,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有个叫颍考叔的官吏听到这件事来找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向庄公说:“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想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这是春秋之初,在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了一件骨肉相残的事件,后人对此的评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称赞郑庄公心怀坦荡,处事冷静、宽以待弟、孝以待母、胸有城俯以治国。更有人讥讽他失教于弟、失孝于母、蓄意自残、丑恶伪善,称他为攻于心计的千古奸雄。
毋庸置疑,庄公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是蓄谋已久的。庄公给臣民传达的信息是:公叔段自取灭亡,完全是“自杀”。然而我想这更是真真切切的“谋杀”,在权力暗斗中,庄公似乎总是处在被动地位,其实一直掌握着主动权。至于“掘地见母”,很难看成是真孝,只因为在当时“孝”是统治者的旗帜。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掩盖统治者丑恶的灵魂。
用冷酷、虚伪来形容郑庄公是不过分的,但这种评价没有太多玷污他个人的意思,而且公叔段和姜氏也不值得一点点的称赞。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亲人自残有更多社会环境的因素。庄公的极端冷酷是自相残杀的一种方式,却比公叔段所采取的极度狂热的方式要高明得多。争权夺利,可以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狂热,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
郑伯克段,是兄弟相残的经典。在此之后,有多少仁人志士手不释卷伤感于怀,又有多少帝王之后为着权力之争继续生死相拼!州吁弑兄,曹丕迫弟,杨广弑父,慈禧囚子,不胜枚举。权力和利益可以使人性的“恶”不断迸发,冲破内心的道德防线。但是还存在第二道防线,那是一种外在的、易为人知的东西,政客往往引以为华丽的外衣、号令的旗帜,是万万不可再冲破的。因此,对于成就大事者,无论如何残暴的心迹都会限制在一定的度,这个度郑庄公控制得很好,所以赢了。
伪君子赢了真小人。亲哥杀了嫡弟。从本质上说,是由利益引起的伪君子和真小人之争,兄弟相残只是一种具体的形式。不同的人为着不同的利益而争,表现为不同的身份,或伪君子,或真小人,不局限于兄弟之间。郑庄公与公叔段,所争利益的来源是他们父亲的基业,又由于传统的体制,长子立,为了利益不知不觉成了伪君子;次子从,为了利益很容易成为真小人。
许多人都感到此事已在远古,离我们很遥远了。在和谐、法治的社会,哥哥害死弟弟,不管采用多么文明的手段,都为法理所不容。然而,掠夺一个人的一命,只是斗争的一种原始方式。社会在进步,社会的暗角也在进化,矛盾延续着,争夺延续着,即使万变也不离其宗,因为根本问题依旧存在----这就是利益问题。
毛泽东年轻时就曾感慨自己的祖辈因利益冲突而兄弟反目,并指出这是因为人各有私心,在私有制度下必然表现为利益高于一切----包括亲情。或许这也是他早年投身革命的原因之一。毛泽东不愧为一代伟人,他带领无产者浴血奋战,建立了共和国。新的国度,新的体制。吃大锅饭的时代,是兄弟之情发展的绝好时代。没有什么太大的可争的利益能让他们去反目,倒是有可能为了兄弟、为了小家的利益去开一开“公家”的后门,加深兄弟、亲人的情谊。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延续至今天。
但是,我们改革了,我们开放了,我们开始明正言顺地创业了。尽管企业家们总喜欢说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其实他们在毫无忌惮地对自己说:我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
为了利益,大家拼命的奋斗。在利益面前,人们塑造着自己的形象。许多人都想着既成为君子又获得利益,但是这样太难了,因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修道何其难?所以一不小心就成了“伪君子”,还有许多人,干脆就只顾赚钱好了,哪有那么多麻烦!看在RMB的面子上,说我“小人”也无妨。
“伪君子”也好,“真小人”也罢,不同的角色为了利益不断地争夺。一般情况下,如同郑伯克段,“伪君子”会赢,“真小人”会输。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做小人很容易,却无大利可图;做君子名利双收,却又太难;做一做“伪君子”倒还可以考虑。
开放的市场,竞争无处不在,有序却总是不易。经济体制的改革,若没有战国的轰烈,也足有春秋的跌宕。大江南北,无处不呈现出一番激烈、热闹的景象,惊涛拍岸,可卷千堆雪。苏子叹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但豪杰之中,有几人能坦坦荡荡?
能够坦荡的往往是那些与世无争的人们,或者曾经激情燃烧最终失意于青山绿水间的人们。如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又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他都淡漠了利益,才有闲来笑谈往事的情致。身处都市的喧嚣中,我们只能向他们投以钦羡的目光。
白发苍苍、江渚笑谈的先贤,或许可以称为“君子”吧,但是“君子”的炼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姑且不去多想了。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在时代的激流中,需要动态地平衡,才可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什么是方向?许多人会迷失,因为水流太急,只顾立足,却极易随波逐流。但我想我们是必须有自己的方向的,“小人”不该做,“伪君子”不可做,“君子”不易做,那我们至少也得努力做一做“准君子”。
如何做?其实很简单,不要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也不是绝对地淡漠利益。如果是这样,则心旷神怡,幸福常在。否则,即使是万贯家财,亲兄弟闹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虽然热闹,但除了作为别人的笑谈,还能得到什么?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人类思想不断进步。使用诸如 “君子小人”这样简单的措辞尖锐地评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可能有些不太合时宜。但是许多简单的道理,寓意却是深刻的。
第五篇: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 20130502 - 上传百度
2011级专升本会计学14班19号徐光(2011931419)– 提交日期2013年05月02日
请在下列标题中自选一个写一篇议论文:
1、《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篇幅:600字左右。
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独立完成;用现代汉语写作,语言文字表达确切;格式符合现代汉语要求。
提交日期:4月28日至5月10日24时。
2011级专升本会计学14班19号徐光(2011931419)– 完成日期2013年04月26日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著名儒家学派代表孔子曾引用周代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来教导弟子用己所长为国家尽力。简单的说,就是能施展发挥自己的能力, 就接受担任职务, 如不能施展发挥自己的能力, 就辞职退位。几千年前的话语,在当今改革的新形势下, 仍有其道德意义和警示意义。
其一:有能力的个人和组织就应该勇于担当责任,在需要和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带领团队、集体乃至国家实现既定目标。
中国女排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期的女排主帅选拔事件很值得人们深思。被民众寄予厚望的陈忠和教练和郎平教练被普遍认为能给中给女排带来改革和转变,能带领女排行进在正确的战术和发展道路上。但是对于这个烫手的职位,众多排坛的实践者畏惧了、退缩了。而郎平教练在巨大的压力下勇敢的站了出来,积极的参与竞选,分享自己宝贵的国际国内的排球精力,并成功当选主教练。相信排管中心及国家体委的护航,以及全球球迷的支持,郎平教练定能让中国女排重新焕发竞争力,屹立在顶尖行业;中国女排职业化的进程定将拨开迷雾,卓有成效。让我们拭目以待!
社会若能让“能者担其职”的宗旨蔚然成风,单靠自我要求显然不够,更多的需要制度的约定,政府的表率,让大家以勇于承担为荣,以积极提升达到任职要求为日常行动指南,这样必然形成一个大家共同学习提升的社会氛围,家岂能不旺,国岂能不盛!
其二:能力不足岗位要求的人不应该占据岗位,而应积极的让位于能力合格的他人。否则误事误国。小则企业、单位、组织,大则国家及世界。
现实生活里,不合职位要求的人在位、下面怨声载道、成事效率低下而在位者仍不自知的案例可谓比比皆是,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纵揽历史,相似的案例累累,众多文人骚客的满腹文采不可用,众多官场政治下的暗流涌动,究其原因,皆因缺乏透明的提拔晋升和罢免降职的机制,缺乏第三方的有效监督,社会风气涣散等。大家都知道“不能者不止”的危害,但是在权势面前,敢于直面危险,甚至为之牺牲的人又有几何?
所以,当今形势下,我们可以从小的集体组织开始,建立并完善机制,接受下级和上层的监督,让每一个在岗在位的人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让更合适的人积极上岗,挑起重担。社会进步的齿轮将永续运转,奔流向前。
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背景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先贤思想愈加重要,否则,越来越多的个人、单位、集体、国家将在丧失竞争力的浪潮里被淘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古代圣贤的名言警句现在听来仍是那么铿锵有力,且仍将适用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