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12: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的研究》。

第一篇: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的研究

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的研究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内容摘要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8号文件和第五次少代会的精神,了解上海市少年儿童基础道德发展的状况,本课题自编了“上海市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1000名少年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从爱国守法与正义责任、文明礼仪与行为习惯、诚实守信与合作互助、勤劳俭朴与传统美德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大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总体呈上升态势。关键词基础道德 调查 知行分离

一、引言今天,振兴道德的焦点都集中到少年儿童和学校,强化学校道德教育成为热点话题。“强化教育的人文精神,把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素质、塑造少年儿童的人格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爱国责任、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俭朴以及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等基本要求和规范都引导少年儿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国学校教育一贯将德育置于首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学校的其他各学科中,均注重渗透德育内容,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注重于育人。数十年来,坚持道德教育对于学校育人工作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传统的德育与当代的社会发展、少年儿童成长体现出不适应性:德育的目标要求过高、德育的方式方法单一。在重智轻德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的道德教育出现学科化、成人化、简单化倾向,将孩子们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容器,将我们认为正确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价值规范、行为准则、情感意志等往他们的大脑里一味地灌输,这直接导致了现实生活中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的“知行分离”现象,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开展了对当今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详实的数据、鲜活的事例来调控我们的观念和行动。在教育变革与发展中,强调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强调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强调道德评价的过程化和综合性,将少年儿童基础道德养成与生活的真实、社会的真实相融,在“行在知前,知行统一”的道德践行中“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获得道德发展。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问卷调查以全上海市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学生(初中学生、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70份,其中有效问卷774份。随机访谈主要是针对统计结果中部分问题比较突出的方面进行了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是广大少年儿童的主流价值观,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访谈中,92%的少年儿童对国旗、国徽、国歌都表示认同,并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96%的少年儿童能从奥运赛场上升起的国旗、奏响的国歌声中感受到国旗、国徽、国歌的尊严,产生崇高的自豪感、荣誉感。82%的孩子能经常关心国家新闻大事,关心中国在世界中的事件、作用等。尤其在初中阶段,绝大多数少年儿童对改革开放成果及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示肯定,78%的孩子经常关心“两会”等时势信息,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个代表”等理论表示关注,这一系列数据表示多数少年爱国正义,有着较高的爱国热情和信念,这将成为指引少年儿童成长进步的思想基础。在遵纪守法方面,上海的少年儿童普遍知道其重要性,并感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对个人学习成长极其重要。例如访谈中对法规“不允许无监护人陪伴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96%的学生表示知道,问卷中对于“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同学进入营业性网吧”的回答中,有58.5%的学生回答“没看到过”。学生除了要遵守国家法规和公共秩序以外,还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和纪律。在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就明文规定:“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乱涂改刻画。”因此不应该在课桌上乱涂乱画。调查显示,有59.6%的学生认为“很少有同学在课桌上乱涂乱画”。当看到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时,有35.5%的学生会“告诉老师”,另外有35.2%的学生会“上前去制止”,还有17.6%的学生会“绕开继续走”,11.7%的学生认为“不管我的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70%的学生都对不良现象采取了措施,要么告诉老师,要么当场制止,这反映出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制止不良的意识和正义感。但还有进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不良现象熟视无睹,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令人可喜的是广大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同时在日常行为与生活中普遍增强了规则意识。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校德育与少先队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社会文明与进步带来少年儿童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在看到少年儿童基础道德发展主流的同时,我们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多元文化可能对主流价值观带来的冲击。调查表明:有45.8%的少年儿童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信念尚比较模糊,这就需要我们要随时研究新情况,针对少年儿童的实际,不断提高理想教育的实效。这是道德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举止文明、讲究礼仪,少年儿童行为规范水平不断提高,好习惯养成仍需持之以恒多年来,教育系统与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小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学习礼仪,讲究规范,不断提高文明素养。自本世纪以来,上海教育部门在中小学与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行为规范学校的建设与评比工作。学校领导认真规划学校行为规范的培养工作,并将这项工作与学校德育工作、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相结合,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的养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上海少先队组织发动广大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养成道德好习惯”实践活动,在归纳少先队员意见的基础上,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向全市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在老师、家长帮助下,队员们努力养成10个道德好习惯:微笑待人、每日为父母做件事、主动打招呼、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按规则办事、说了就要努力做、用好每一分钱、集体的事情一起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此举得到百万少先队员的积极响应。调查显示,87.3%的少年儿童对随地吐痰持否定态度,61%表示在公共汽车上应主动给老人让座,81%认同“应看红绿灯过马路”。在看到行为养成教育成果的同时,我们同时应正视存在的问题。统计显示,在各项数据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足行为”或“不正确态度”选项,表明工作尚未到位。我们认为,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正内化为基本习惯与素养,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期望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三)知行分离现象依然存在,道德教育模式应及早走出“学科化”、“成人化”、“简单化”倾向的误区本次调查再次显示,少年儿童在道德养成过程中,知行分离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在一项关于对随地吐痰行为态度的调查显示,对“没有罚款人员时会随地吐痰”态度的选择比例,小学三—五年级组为6.1%,初中预备班—初一年级组为10.0%,初二—初三年级组为15.4%。从“知”的角度来看,年级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带来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这是可以确定的;但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会带来道德行为规范水平的提高,这与我们道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直接关系。在家庭责任方面,78.4%的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体现出对父母的关心;90%的学生能尊重父母的意见,听从父母的教导,但实际承担一定小家务的同学仅占40%。这其中家长的观念起着决定作用,认为“孩子小,学习忙,不必做什么家务”,忽视实践体验是造成知行分离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承担社会文化价值维持与传递的功能,教师依据社会的要求和教育大纲的规定,代表着社会,将这些社会文化价值有计划有系统地传递给儿童。而儿童似乎就是一个“生物受体”,被动地接受并组织这些由教师灌输的社会文化价值。似乎这样就能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人格,就能使他们成为一个懂得与理解真、善、美的健全的人,就能教会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采取正确的行为反应了。可以说,学校基础道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是造成知行分离的罪魁祸首。第一,道德教育存在“学科化”倾向。考察一个儿童是否获得了道德的发展,我们最通常的做法就是文本的考试。对于这些考题的标准答案,实际上学生们早已熟记于心,文本上那些所谓的“案例”,就是平时在课堂中那些所学的翻版。学生只要做出一个“对”或“错”的判断,并将教师给出的“依据”套上去就行了。这时是,教师根本不需要去考虑学生是否会回避自己的真实感情。第二,道德教育存在“成人化”倾向。儿童需要的是通过活动、体验、群体间的交互认知上的冲突等外显行为,逐渐走向内化的认知。儿童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有着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的独特过程。而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没有真正去关注儿童的这些特征,教师常常是从一个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替代”,即用成人的道德发展模式去替代儿童的道德教育。我们认为,让儿童先不接受那些所谓的思想道德价值知识,而先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引起他们行为和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在这个情境中自由地、充分地交互和共享,并在不断的体验和冲突中调整、修正或改变原有的一些属于主观上的或是经验上的东西,逐渐发展他们的社会性人格,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第三,道德教育存在“简单化”倾向。对道德教育的片面理解,造成了“道德判断唯一性”的误区。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儿童在同一事件判断上的同一性,因此“背条例”、“记答案”也就有了市场。在道德教育中,典型案例的运用比比皆是,他们大都来自名人、伟人或英雄,即便是一些所谓的普通人,也几乎被我们装扮成为一个没有缺陷的“完人”,以为展现了这些典范,学生就会去学,就会获得道德的发展。但事实恰恰相反,榜样的力量可能是无穷的,但完人的作用肯定是无力的!当然,有时我们也会用一些所谓的反面案例来让儿童作“剖析”,可惜的是,我们所给的那些案例又太过直露,将一些不对的地方明白无误地展现在儿童的面前,这样的剖析有多大价值?

(四)少年儿童责任意识培养值得关注第一,在公共责任方面:近3成学生表现比较淡漠,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当问及你对“在听报告时有人在下面说话”的态度时,有24%的学生表示“就当没看见”,4.5%的学生表示“与他们一起讲”,也就是说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不良现象熟视无睹。在调查对“有同学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的态度时,约有20%的学生表示“不关我的事,只要我没做就行了”。在调查对“水龙头在漏水”的态度时,有23.5%的学生认为“又不是我弄坏的,不关我的事”。虽然大多数少年儿童具有一定的公共责任感,但还有部分学生的公共责任观念淡薄,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第二,在家庭责任方面:认识和行为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据调查,有78.4%的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体现出对父母的关心;有90%的学生能尊重父母的意见,听从父母的教导。但在生活中实际承担一定小家务的同学仅占40%。这其中家长的观念起着决定作用,认为“孩子小,学习忙,不必做什么家务”,但不可否认当代少年儿童在知行统一上做得还不够。第三,在自我要求与约束方面: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81%的学生表示“应看信号灯过马路”,另有19%的学生认为“没有车”或“父母叫我过”时就可以不看信号灯过马路。在一项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态度调查中,小学三~五年级组、预备班~初一年级组、初二~初三年级组认为“偶尔一次,可以原谅”的比例分别为6.6%、16.4%、23.1%,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另一项对“试卷多加分数”的态度调查显示,三个年龄组认为“主动要求改过来”的比例分别为86.0%、57.7%和48.1%,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被问及“在知识竞赛前,你的一位竞争对手向你请教一个问题,这时你会怎样做”时,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应该告诉他正确答案”,而还有46%的学生分别选择“对他说我不会”(26.4%)、“随便说一个答案”(6.2%)和“不予理睬”(13.3%)。这些都说明少年儿童在遇到有关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就会失去原则,表现出波动。我们认为,少年儿童在责任意识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老师、家长好好反思。一是责任意识培养需要以理解与认同为基础。在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注重学生对道德结论“知”了多少,而忽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更忽视“做”得怎样。专家认为,道德养成的过程成人无法替代,只有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感受与体验,实实在在地去经历一个个道德的冲突,他们才能逐步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观念,直至道德信念。二是责任意识培养需要成人做榜样。老师、家长都应该成为学生道德上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学会做人的榜样。尤其是在细微之处,更应自然地、真实地、持久地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三是责任意识培养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有关专家建议,全社会都应为少年儿童道德实践创造条件,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丑恶现象的打击,树立正面形象。要健全完善基础道德教育评价体系,进一步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真实;让德育充满情感与智慧。

四、对策及建议第一,加强学习,进一步开展对当代中小学生基础道德习惯养成的研究,切实加强对少年儿童基础道德教育的热点、难点和公民品性教育的研究。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对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作用,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重视强化道德体验和道德内化。要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基础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新机制,开展相关课题立项,建立基础道德教育试验基地,以“项目制、基地群”上下联动。第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制法规建设。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文件贯彻落实,进一步开展地方法规立项,如《终身学习法》、《家庭教育法》等,为少年儿童基础道德教育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建议上海市少工委结合市科教党委、市教委颁发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结合新课程改革发展,研究少先队学科化工作,真正在少年儿童基础道德教育中体现少先队的组织作用和优势。第三,改进基础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情境式、角色化和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达到“教、学、做合一”,并强调“知行统一”,强调孩子的体验、感悟和“亲历”,强化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少先队活动优势,以假日小队、快乐中队创建为平台,以雏鹰争章、道德好习惯养成等为主要内容,让队员在“做中学”、“玩中学”、“在生活中学”。第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教育,加强教师心理问题调适研究,坚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减少少年儿童基础道德养成过程中的“师源性因素”的影响,强化教师及所有育人工作者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基础道德的效应。要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议市少工委开展关于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重视辅导员“辅德”、辅导员专业技能、辅导员与队员关系等研究,在建队育人中培育一支有思想、有活力、有实绩的少先队辅导员。进一步开展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的评选。第五,健全和完善基础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教育格局,加强对网络媒体、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打击,树立正面形象,开展榜样教育,形成大教育合力。建议各级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学生品德的评价体系,开展成长档案袋等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的实践;建议少先队组织结合《素质教育成长手册》中的雏鹰争章记录,开展相关评价研究。

(杨江丁、刘峻、张信勇、薛璟)

领导点评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8号文件及全国五次少代会精神,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少年儿童的道德现状。唯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制定与采取贴近本地区实际的教育策略与措施。本课题组基于上述认识,本着儿童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四个方面对上海市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进行了调研,他们通过详实的数据与典型的案例揭示了少儿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来帮助教育者分析缘由,变革观念与行为,从而采用更为贴近儿童心灵的科学辅导方式,引领儿童道德实践与人格发展。

——上海市少先队名誉总辅导员 沈功玲

第二篇:道德状况

伴随着经济领域的转型,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变化,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于是,出现了“滑坡说”、“爬坡说”、“代价论”、“划界论”等众多观点。那么,当前的道德状况究竟如何?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成分。因此,本身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也就是说,有些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不管哪种社会形态都需要的,对有些道德的评价不管什么社会制度条件下都是需要的。对目前道德状况总体判断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滑坡、道德爬坡来判断。社会中有“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路人,但也有“最美妈妈”们。有极端事件存在,但慈善组织、志愿者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我们的城市文明、民主法制意识、环保意识、道德理论等方面都在不断提升。但道德状况确实令人堪忧,应充分看到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失信现象泛滥。中国目前正处于严重的诚信危机之中。在党政领导机关,个别干部钱权交易、买官卖官、乱用职权等现象屡禁不止。2.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近年来,我国社会上一些人的道德感、公德心十分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淡薄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3.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缺失。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家庭美德受到了冲击,家庭成员的义务感、责任感有所淡化„„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出现新问题,为一些不幸的家庭蒙上了阴影,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严重危机;商业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等,让一些群众发出了“还能放心吃什么”的责问。这种情况,严重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影响人们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4.价值理想失落。人人都去追逐金钱、崇拜物质、寻求感官刺激,而唯独缺少对自己灵魂、精神、信仰的关注和拯救,使自己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成为经济动物。5.信仰的迷失与危机。信仰已经被世俗的功利弱化,出现了乏力的症状。6.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蔓延。在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在我国各地逐渐滋生、抬头、发展,并随着一些人“一切向钱看”口号的提出,拜金主义成为一些人追求的行为准则。在一些人的现实生活中,滋生及逐步蔓延着“及时行乐”、“玩世不恭”、“奢侈浪费”等享乐主义的现象。我认为为了更好地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注意几个提升。一是要在思想上提高觉悟,道德作为一种价值,必须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高度,追求道德要与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道德的人生观的功能应该渗透到我们血液里去。二是加强社会精英道德教育,他们是道德的标杆,对社会道德的影响深刻。三是一定要依靠法律建设道德。要让法制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四要加大对道德堕落和失德行为的惩罚。在把道理讲清楚的基础上,要对道德堕落和失德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过去我们的道德建设,最缺失的就是对道德的堕落现象缺乏有效的制裁,我们要通过严厉的惩罚促使道德行为能够内化成人们的道德自律。五是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

我相信做到以上几点一定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全社会向善的力量,让和谐互爱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

第三篇:读《少年儿童研究》心得体会

读《少年儿童研究》心得

李霞

少年儿童研究是一本教育杂志,这本杂志既有家庭教育,也有学校教育部分。我看完以后很受感动,因为孩子的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或者依靠家庭,我记得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人生的第一个老师是环境,第二个老师是父母,第三个老师才是学校的老师。

在这里我只想讨论的话题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个很适合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这里的惩罚是什么,这个讨论用了六篇 文章告诉我们,惩罚是什么,如何是有智慧的惩罚。看完以后,我总结一下

惩罚的时机:其实,当一个人,年幼的孩子,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回想我们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因为内疚和不安使她急于求助,而此时因势利导,以处罚晓之以理让她枯骨铭心。

惩罚的方式:这里说的是惩罚也自主

惩罚,不是打骂孩子、体罚孩子。可以让孩子选择惩罚的方式,制定惩罚的规则,感悟生活的道路等都可以。这里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英国亚皮丹博物馆里,有两副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副事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他就一个小学生的作品。,有一天,她忽然想亲眼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和几个同学套住一条狗,宰杀后把内脏一件一件分割观察,谁知道狗是校长家的。校长知道后很伤心,也非常恼火,想要惩罚打狗者麦可劳德。怎么样惩罚他们呢,校长了解到打狗的原因,做出了惩罚决定:要她画两幅画:一副事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

麦可劳德知道自己错了,非常愿意接受惩罚,他研究了狗的内部结构,非常认真画了两幅画。由此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解剖学专家。

和孩子一起接受惩罚:

一个家长介绍,孩子打球打碎电子钟后,她认为自己没有看管好孩子,也有责任,说愿意和孩子一起接受惩罚,和孩子一起接受惩罚。

闪耀智慧的惩罚

智慧的惩罚一文介绍了老师在课堂发生的一幕,一个孩子干扰老师上课,老师智慧对他进行了惩罚,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成《黄鹤楼送徐浩然之广陵》班级一个同学的名字,结果引起哄堂大笑,老师宣布鉴于他有丰富的想象力,让他写一篇穿越时空的文章,孩子通过想象和查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结果这个孩子不仅懂了写幻想文章的要领,也得到惩罚。明白什么事情都要承担后果。

作者最后专访北京一个心理咨询师吴娟,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她指出《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作者说“让孩子不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让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都是惩罚。

总之,看完这本杂志,收获很大,最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介绍我们应该如何去研究孩子,如何去教育孩子。这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

第四篇: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的思想给少年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各种信息和各类思潮的交错,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形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加之现代家庭子女不多,家长寄予的希望极大,对孩子的溺爱多于教育,使不少孩子身上滋生了许多不良习惯,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造成了极大困难。

关于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和训练,在国内外已有众多的研究。美国在青少年“品质教育”研究活动中历时10多年,旨在改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树立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勤劳的好公民,后来逐步拓宽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内在“九五”、“十五”期间也开展过此类教育的研究。

要成才先成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养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因此,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把养成教育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来常抓不懈。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校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鉴于以上认识,我们深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决定申报全国少工委“十一五”研究课题《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

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里就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了系统的要求。

“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课题的概念界定及理解:

(1)概念界定:

“行为”一词是心理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名词,其含义是:内在的、外显的意识与潜意识一切活动。即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及内隐性的意识历程。

“习惯”,其本质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

“养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即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意志品质、情感意识等方面素质形成与提高的一种教育。

(2)对养成教育“三要素”的理解:

其一,“教育者”,势必由主要施教的教师(思品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德育主任、校长)延伸到全体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人。也只有以上对象都自觉充当好“教育者的角色”,并且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其二,“受教育者”,因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势必延伸到家庭、社会、社区等,“受教育者”不仅是单纯的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使“教育者”也同时成为“受教育者”,角色发生变化,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效果。

其三、“教育活动”延伸,第一,势必拓展教育活动的“时空”,即以学校为教育的主阵地,家庭、社会为教育的“两翼”,“三教”齐抓共管,克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想怎样唱就怎样唱”,甚至“互不搭调”等现象,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势必拓展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要做到“有纲可依,有本可教”,力求“规范化”。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科学地构建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团队文化,使它具有导向、启迪、培养等功能。

2、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拓展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德育空间,促进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将认知转化为态度行为。

3、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推进我校辅导员及家长队伍建设,促进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前期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法,运用教育叙事等手段,进行实验和经验总结,成果呈现方式为行动研究报告,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实验报告和论文。

六、课题侧重点及实施措施:

(一)研究侧重点设想:

课题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各项教育法规,围绕《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分阶段实施,切实将课题的研究重点内容渗透于各年级段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之中。

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我们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采用递进式研究模式,切实保障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其中低年级侧重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中年级侧重于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高年级侧重于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社会的小主人。

(二)实施措施: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还受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1、加强对课题教师的培训

全体课题组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持之以恒、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是本课题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都要加强对课题组教师相关理论的培训,强化教科研方法的指导,采取一定措施激发他们参与教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

2、转变家长的人才观

一些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偏颇,一味强调学习第一,而忽略或不太重视同样影响学生一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学校要以家长学校为平台,加强家校交流互动,切实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提高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为本课题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3、优化社区环境

和谐、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将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挖掘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参与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社区活动,建立并形成学生社区行为评价机制。

七、课题研究步骤:

1、2007年元月份为课题申报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填写子课题研究申报表。

2、2007年3月—4月为课题准备阶段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组人员。

(2)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应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邀请省、市少先队工作专家来校举行开题论证活动。

3、2007年—2008年为课题研究阶段

(1)2007年5月—6月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调查阶段

①设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问卷调查表。

②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

③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各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状况作出评价。

(2)2007年9月—2008年10月为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阶段 ①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②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举办主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及时反馈课题研究成果,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

③邀请省、市少先队工作专家来校举行课题中期成果汇报活动。

4、2008年11月—2009年4月为课题总结阶段

(1)对前一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2)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整理课题材料,撰写结题报告,向全国少工委申请结题。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及呈现形式: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学生行为习惯调查》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1)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课题小组,曹春生校长任课题组组长,赵明来副校长任副组长,德育办胡王莹 主任和钱君、高峰、洪慧琴、王冬生、王娟、薛梅六位中队辅导员老师任成员。领导小组要定期了解课题研究进度,帮助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保证课题研究有足够的经费。

(2)人员保障

课题组9位成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具有国家、省、市课题的研究经历,教科研功底扎实,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知识能力保障,(3)制度保障

由于课题研究工作科学性强,时间跨度大,规范化操作要求很高。因此,拟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制度》,以此来规范课题研究行为,使课题研究活动能持续顺利地开展,达到应有的研究目的,圆满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4)理论保障

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也为了提高课题的研究质量,课题组将聘请总课题组负责人与有关教育专家作为本课题的研究顾问,在课题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总结阶段进行跟踪式指导。

(5)经费保障

学校保障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切必要的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第五篇:初中生基础道德情景教育的研究[范文]

初中生基础道德情景教育的研究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二十个字基本道德规范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依据。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从少年儿童阶段起步。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一生的道德养成。我们常讲,远大的理想在少年阶段孕育,高尚的情操在少年阶段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少年阶段养成,生命的辉煌在少年阶段奠基,就是这个道理。二十个字基本道德规范对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和道德养成的规律,精心设计,创设情景,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引导他们按照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最终应该落实到每个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发展。然而,我们面对的受教育者一方面在传统的道德模式下可把一些道德口号叫得震天响,而另一方面遇见真实的道德情景,又不能根据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行事。究其原因,是教育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受教育者道德实践锻炼,忽视了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只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因而,探索提高基础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学生的实际,必须以培养学生责任感,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会关心协调人际关系为切入口。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加深体验,这是切实提高学生基础道德的有效途径。

二、情景教育的有效方法

对初中学生加强基础道德情景教育,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一)创设体验情景,培养责任感。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现在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灌输式的教育。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要通过创设深受学生喜爱的生动有趣的各种体验情景,使他们在求知、兴趣和探索等动力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融人体验教育之中,从而使枯燥的灌输、说教变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使深奥的教育内容变为无形的渗透和正向的激励,让他们在无痕迹的教育氛围下,达到心灵的感悟,使思想教育丰富的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具体人手,如果一个孩子自己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引导学生从小爱家,长大才能爱祖国这个大家。然而,爱意味着承担责任,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关心家庭和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我们通过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时为他们倒杯水、拿双鞋、递毛巾等细小、具体的小事,让学生懂得自己在家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感受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形成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关心家庭的责任感。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

1.“在家有岗位”

要求每个同学在家要有每天做家务劳动的岗位,知道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职责,在家务劳动中体会劳动的光荣,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2.“学习家庭理财”

利用寒暑假,在家中向父母学习理财知识,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

同学们在征得父母和父母单位的同意后,跟随父母上一天班,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并作好记录,写成调查报告,进行全班交流。同学们热情洋溢的发言都说明,他们的爸爸妈妈虽然分工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无私的奉献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通过“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的体验教育活动,学生加强了与父母的沟通和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责任和辛苦,从而更加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为了创造优美的环境,爸爸和其他叔叔、阿姨们一年到头扫地,打扫厕所,这是单调而枯燥的劳动,他们太辛苦了。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优美整洁舒适的环境,我为有这样的爸爸感到自豪。以后我要尊重所有扫地阿姨的劳动,不要把果皮纸屑杂物随手乱丢。变换一下位置,学生能体会到父母和阿姨们的辛苦和责任,就会理解他们,照顾他们,关心他们。

又如,在“争当城市绿化美容师”活动中,学生在校内护绿,到苏州河边宣传环保,整治环境;在捐资助残活动中,学生为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捐书办图书馆;关心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同学;为里弄孤老服务;在“假如我是班主任”、“假如我是班长”、“今天我当家”的体验活动中,人人有岗位,人人对集体尽一份责任,多一份关心。我们经常表扬为集体尽责的同学。

通过这些体验活动,同学们对家庭、对集体的责任感得到了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经验是通过记忆储存、加工整理、提取、迁移而内化的。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活动所激起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并使其在原来责任情景中积累的责任感迁移内化到新的情景中,把学生对家庭对集体的责任感迁移到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现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来用知识和才华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昌盛。

(二)创设体验情景,在实践中培养良好道德习惯

“知一情一意一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过程。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道德的基本构成因素。道德认知是道德养成的基础,道德认知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没有对客观事物的一定了解,就不可能有任何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以态度为核心的道德情感是道德养成的关键,道德情感是道德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中介变量,道德情感解决的是“愿不愿”的问题;道德活动是人的内心的情意活动,离开了人的情意活动就无所谓道德。道德认知只有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才会产生道德动机,从而推动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内部支配力量,是道德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道德意志解决的是“能不能”的问题。道德意志主要反映在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控力上,反映为道德能力、道德意志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部表现形态,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行为除了需要道德动机的推动和道德意志的调节外,还需要一定的道德行为技能,它主要是通过练习或实践来掌握,通过多次重复和有意识的训练形成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道德行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而且十分稳定。因此,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1.精心组织优化道德接受环境

注重抓住教育契机,优化情景设计,精心组织是基础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例如,在申奥成功、世博会成功举办,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比如:

特别是在天宫一号升空后,我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政治课上新闻发布:“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天宫一号在万众瞩目下圆满发射成功,整个发射过程近乎完美,全程电视直播,全画面显示,充分展示了我国航天水平的雄厚实力,国家领导人前来助威,航天人倍受鼓舞,我们航天人的自信和航天科技的扎实功底在这一刻出现在全世界的面前。航天科技水平代表了一个国际综合的国力,我们是继美、俄之后第个三个建造空间实验室的国家,如今俄罗斯已难以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美国也并非独立完成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行,而是在其他国家科技工作者的联合下完成的,所以天宫一号所蕴含的巨大意义对中国实力的提升将是不可估量的。以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发奋学习。

同学们开展了“我怎么为祖国作贡献”的专题讨论,利用少先队十分钟队会,深入社区里弄宣传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帮助里弄出专题黑板报。在国庆前夕,我们开展了“唱歌曲,学历史”的活动,利用每周一歌的时间,学会了几十首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在建党90周年生日之际,我们组织学生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观看《战上海》的电影;召开《铭记党的历史》主题队会;学习党的历史,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周公馆、孙中山故居,铭记老一辈的谆谆教导;开展《党在我心中》的征文比赛,在升旗仪式上进行演讲。在初三的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自己家庭衣食住行的变化;从父母工作单位的变化;从自己家门口道路交通的变化;从上海城市面貌的变化;从上海浦东的变化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化。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逐步了解社会,也使他们懂得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每次活动后,同学们还能通过写考察报告、写周记、召开主题班会、办手抄报、出壁报等形式交流思想,提高认识。亲身的体验,切实的感受,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2.积极引导学生完成长作业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课堂上重点讲清理论观点,然后积极引导学生去完成长作业.因为我觉得中学低年级的政治课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比如,讲到<爱护公共设施>时,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了长作业.同学们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同学们到校总务处了解每个月学校水电费开支的情况。同学们对全校浪费水电和损坏公物的现象作了调查:如做广播操、上体育课、上体锻课、到音乐教室、实验室、电脑房上课时,教室里空无一人,但经常是电灯、电扇、电脑都开着;上好厕所洗完手经常可以看到水龙头不关扬长而去;有的同学用脚踢门;„„同学们把调查到的情况有的写成调查报告,有的编成小品、哑剧,利用主题班会,自编、自演,进行自我教育。在活动中,他们懂得了爱护公物是《宪法》赋予我们每个小公民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自我教育,班级设立了爱护公物监督员,对班级中损坏的公物大家会运用健康的集体舆论进行批评帮助。这一活动开展以后,学校的门窗、课桌椅损坏的现象明显减少了,经常可以看到同学们自觉关灯关水龙头的情形。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还集中一段时间开展了“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教育活动。大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自己的主要缺点,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为了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拓宽奖励面,使改掉了坏习惯有明显进步的同学也有得到表扬、奖励的机会,我们开展了“班级之最”的评选,班级除表扬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同学以外,还设立了许多单项奖,如学习进步奖、纪律进步奖、广播操进步奖、文明礼貌奖、热爱劳动奖、助人为乐奖等等,采取同学自报、大家推荐、中队委员会审批的办法,最后 张榜并发小纪念品。这样做,容易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激发起他们对新的目标的追求。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早在l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记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了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在当代中学生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的脱节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因而教育从“体验”人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学生不仅需要成人的引导,更需要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感受,没有了成人的依靠,才会想办法独立地解决问题,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对错,懂得自律,明白事理,最终将自律变成习惯。这种教育是一种务实的自我教育。

3.创设体验环境,学会关心协调人际关系

为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德要求、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以学会关心为主题,运用实践体验的方法,结合本年级、本班级的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

三月五日以讲雷锋故事,学雷锋事迹,像雷锋那样学习、生活为主题,开展学雷锋活动,到社区打扫卫生,到幼儿园为小朋友服务。三月八日,送给妈妈一件小礼物,致以节日的慰问;为女教师服务,让大家体验爱心,体验友善,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体验学会关心他人,热爱劳动者。

我们发动大家调查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最希望得到什么帮助,什么时候去帮助更适宜?我们能帮助他们做点什么?然后制订计划,作好准备。由团支部书记带队去退休教师孤老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对班级中学习困难、行为偏差的同学开展互帮互学结对子活动,又为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及孤儿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中秋送温暖活动。这些都是从认知到实践的亲身体验。

我们针对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情感,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使他们懂得,只有将自己融人集体,才能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我们还在同学中开展了“怎样选择朋友?”“当你和同学发生了矛盾该怎么处理?”“你的好朋友犯了错误你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建立纯洁的同学友谊?”“对异性同学应该怎样进行交往?”等问题的讨论,并进行专题演讲,使大家对友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努力做一个情感丰富而又高尚的人。

三、几点认识

通过初中生基础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我们觉得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坚持长期性。

少年儿童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长期地共同努力。因此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不是短暂的,而必须长期坚持。学校德育室、年级组、班主任要共同参与设计系列教育活动,构成系统的德育工程网,只有经过一次次的教育活动,才会帮助学生在认识上产生飞跃,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2.对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要体现时代性。

我们对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要体现时代的特征,紧扣时代的脉搏,充满时代气息,具有时代精神,否则就会使我们的教育缺少活力,失去生命力。我国加入“WT0”后,我们利用午会课的时间向同学介绍了中:国加入“WT0”长达l3年的谈判情况,中国人世的利弊,人世后对人才的需求等。由于这个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学们很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对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要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开展的所有教育活动,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活动的可操作性。如实行中队干部竞争上岗,学习自我管理,增加自我体验,培养队干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结合行为规范训练,开展“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班主任”等活动,让大家体验班主任、当家人的辛苦和自豪,培养责任感,养成尊重他人、尊重劳动的美德;为帮助学生体验在家当一天家庭主妇,我们把烧大米饭和两菜一汤的程序印发给每一个同学,帮助学生学会一些生活自理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4.对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要注意差异性。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的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等,因材施教。因此我们的教育活动一定要关注每个同学在生活中的角色,做到“人尽其才”,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受到一定的教育,都有一定的收获。

下载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研究状况:一些国内外学者早就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作出了研究。曾早在19世纪法国学者Noel就指出,可以把旅游业看成是农村就业的主要途径,并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消除......

    道德状况调研报告

    道德状况调研报告--------以我县阳光家园为例调研背景: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们的国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其中,公民的素质作为重要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我国公民的......

    小学老师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小学教师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2月12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 调查对象:郑东新区几所小学部分学生 调查目的:了解目前小学教师素质及道德状况,加强师德建设......

    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表

    大学生道德调查 1、当人多时,你是否会主动排队,即使队伍混乱?() A、习惯到最后排队B、偶然无意间插队C、神态自若地插队 2、当街上人很多时,你是否会留意自己的位置?(停时有没有阻碍人…......

    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1.你去食堂吃饭时,是否插过队(包括让前面认识的同学帮忙打饭)?()A.从来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2.你对食堂的插队现象有什......

    辽宁水污染状况研究

    辽宁水污染状况研究辽宁省主要水系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绕阳河、大小凌河等,大中小河流有2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 000km2的干支流45条。全省有大中小型水库896座......

    当今社会道德状况问卷调查表(五篇)

    当今社会道德问题问卷调查表 国贸5班刘凡 20134020533 这是一份关于社会道德问题调查表,希望您能认真填写,为我提供有效的数据,感谢合作! 1、性别 A、女B、男 2、年龄 A、18岁以......

    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

    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 青少年时期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一族,而且进入了人生第一个重要的转变期,因此,青少年成为社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