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2:1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共)》。

第一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共)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预

2009-11-12 16:07:12 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0条

教学素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二十一中的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学生每组准备一根米尺、一枝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小朋友超市购物的画面、超市图和商品广告单,让学生比较:广告上的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以前学过的数中间都没有小圆点,标价牌上的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标价牌上的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小数。(教师板书:小数)

2、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教师播放电视中出现小数的画面)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认识和读写。

1、教师介绍: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

师: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谁来试着读一下?

2、教师指出: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可能已经发现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是不一样的。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如:18.18的读法。

3、练习:

⑴读出下面的小数。(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⑵读出杜丽在雅典奥运会射击决赛中的成绩。

4、阅读课本第94页“你知道吗”这个栏目。了解小数点的产生。

(二)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教师问学生:谁知道5.98元表示几元几角几分?0.85元和2.60元呢?

(三)教学例1。

1、师:其实,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教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8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3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1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教师引导学生我们把大屏幕上的结论进行整理:

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我们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就是:

1分米=1/10米=0.1米

那么,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分米=3/10米=0.3米

8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8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8分米=8/10米=0.8米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等式左边的1分米、3分米、8分米,这三个式子,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式子中的单位名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式子。师:根据上面的规律,谁能很快地告诉老师:4/10=()5/10=()6/10=()

师:上面的式子我们可以反过来读吗?

师:像0.1、0.3、0.8、0.4、0.5、0.6这样的小数,因为小数部分只有一位,我们把他们叫作一位小数。你们看,一位小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一位小数表示的都是十分之几。

师:依此类推,同学们看,两位小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两位小数表示的都是百分之几。

2、小红身高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下面三位同学的身高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表示?

3、姚明大哥哥身高2米26厘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应该是多少米?

4、完成课本第8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2、小游戏:找朋友。

3、哪家商店的毛巾便宜?(机动)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第二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陈露霞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0页,例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巩固所学的新知。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

3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 意识。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例1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钢笔8元一支,150元钱可以买多少支?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例1情景图。

①请小朋友们看图,图上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②从图中可以找到哪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进行分析。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学生信息反馈

5、师引导:①32÷4=8(元)(求的是什么?)

②200÷8=25(包)(求的是什么?)

③小结: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6、议一议:如果张阿姨有50元钱,她还可以买多少包这种相同的饼干?(师强调剩下的2元不能再买1包,所以只能买6包这种饼干。)

7、李叔叔有250元钱,他又能买多少包这样的饼干?

①250÷8=31(包)……2(元),可以买31包。

②6+25=31(包),可以买31包。

8、小结:强调解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2完成练习十五的第2题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明确外出活动 要注意安全)

(2)教师帮助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梳理,再让学生解决。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4题。

四、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1课时:例1及练习。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具准备: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东莞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课外作业:认方向。:

第2课时

教学内容:例

2、例3及练习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新课:

(一)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 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3、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挂图)

2、做一做: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总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 第3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东西南北方向的认识。

2、进一步熟练根据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过程:

一、练习:

1、谁来说说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老师给知一个方向(邮局在百货大楼的东面),学生说出其他的3个方向。

3、看图说方位:出示挂图,同桌互相说说谁在谁的哪一边。

4、分组活动:送„回家(用东西南北卡片)

二、综合练

1、观察第2页天安门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天安门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

5、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三、总结。

四、课后作业: 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东西南北著名的旅游区:

第4课时

教学内容:例4以及练习。学习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重点: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教、学具准备:指南针 过程:

一、复习: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4图,观察:多功能厅在哪两个方向之间?这个方向称为“东北方向”。

2、我们知道了“东北方向”,你能说出下面的这几个方向是什么吗?

3、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你打算怎样记住这四个方向?请你把他们记下来。

4、请自己画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

5、观察例4图:请说说校园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有什么?

三、练习:

1、说说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2、第10页第1题:在黑板上标出自己家的位置。

四、总结: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会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吗?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内容:第9页例5以及练习。

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二、新知:

1、出示例5挂图: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唯一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学生的描述。

四、总结:

收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

第6课时

内容: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习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重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过程:

一、练习: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习: 1、11页第3、4题:

2、学生独立完成12页的第5题:

3、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

第7课时

(单元学习检测)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我们认识了8个方向,是哪些呢?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出来。

()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来绘制的。

3、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后边是(),()是北,右边是南。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80÷4 60÷2(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2.估算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 ,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5.小结,总结加强。二.巩固练习: 做一做:

1. 260÷4≈ 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 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第三课时

3.口算练习

教学内容: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教学过程:

一、听算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5×8 40÷5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四、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第四课时

4.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 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6.试一试。三.巩固练习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

第五课时

5.教学内容:20页例2(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出示人民币3张100元、4张10元、2张1元券。观察:共有多少元?根据学生的操作回答,教师板书: 300÷3=100 30÷3=10 12÷3=4 重点问一下12是从哪里来的? 342÷3=114

二、新授

1.出示例2: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如果学生猜对了: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26。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1.第21页第4题。:

第六课时

6.练习内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80÷5 68÷4 98÷7 864÷4 936÷2 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

第七课时

2课本第22页教学内容:例3 教学目标: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74×4=296 52×7=364 296÷4= 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除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284÷4= 350÷7= 16÷4= 1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238÷6=39„„4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 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

1.做一做:156÷3 434÷8 605÷5 863÷7 2.计算。

176÷2 456÷4 381÷3 495÷5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第八课时

3教学内容:第23页练习五1——8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一题,给合适的题目涂上颜色。

3.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4.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

5.“蚂蚁搬家”: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帮助蚂蚁抢运粮食过冬。6.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7.第7、8题,是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一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4教学内容:25页例4 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出示: 18×6=108 46×7+3=325 108÷6=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 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师板书:商×除数=被乘数 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新授

1.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教师巡视指导。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2=98 98÷7=14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5练习内容: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练习,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计算找联系

1.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请做得快得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得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得关系来计算。2.算一算,填一填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二、熟练笔算方法

1.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的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28例5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2.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新授 1.出示例5。

2.例5有四副图,逐一出现。先让学生讲讲他看到的图中故事。然后教师再旁白故事,设置情境。3.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0÷2 0÷4 0÷5 0÷102384393 0÷0:

第十二课时

7教学内容:29页例6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3.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从“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103×3 你能算出积,并把它改写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09÷3=103

二、新授 1.出示例6。

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其他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

(教师巡视,找典型问题以便反馈讲评。)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再出示学生中的典型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小结在:这题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2.试一试。

535÷5 6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 3.出示 605÷8 你会计算吗?验算一下自己对否,为什么商是70而不是7? 4.计算

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

5.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注意什么?

三、练习1.第28页做一做 2.第29页的第一题。

第十三课时

8教学内容:31页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的: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十四课时

9教学内容:32页例7的第二题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分钟口算练习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415÷3 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⑴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⑵562÷4,请你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⑷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 340÷2 704÷5 843÷6 ⑴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⑵请学生板演,说算法。⑶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816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⑴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517÷5 403÷8 262÷6 564÷7 2.33页第四题。:

第十五课时

10练习内容:33页练习八5至8题

练习要求:进一步巩固被除数中间或末尾不够除时要商0的笔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7 36÷8 68÷9 60÷7 2.列竖式计算,并从中选一题说说自己的算法

218÷2 704÷5 3.游戏:比比谁跑得最快

700÷7 7200÷9 4000÷8 880÷4 600÷2 5400÷6 5500÷5 390÷3

二、综合练习

1.643盆花平均放进5个花坛,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几盆? ⑴读题,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⑵集体订正

2.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怎样买票合算?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买票合算。⑵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⑶全班汇报。

三、数学游戏

1.每人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2.求出商和余数

3.记下余数,作为自己的得分

4.每人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玩,看谁先得20分 5.思考:从这个游戏中你发现什么?

11——12整理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复习要求: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13页看到34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⑴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草地? ⑵丁晓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⑶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

商的位数估算的结果准确值

四、作业:36页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估算:

70÷8 44÷9 79÷2 161÷2 344÷9 688÷8 99÷5 2.解决问题:

有62棵树,三年级5个班去植树,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还剩几棵树?

二、练习:第4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第4题采用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种提高计算能力。783÷6 584÷5 824÷4 920÷8 720÷3 204×3 238+647 412—298 第5题:提醒学生看清题意,逐以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576÷3÷4 81×7÷9 201+232—365 399÷7+294 672÷(2×3)(601—246)÷5 第6题:

是计算在解决问题种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卖完了,那么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三、小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

第三单元 统计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

6、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应该少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

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习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11、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2、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小结。教学反思:

平均数 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5个、、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1、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

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反馈 小组汇报

4、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为什么呢?

5、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6、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7、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3.巩固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了一组平均数。出示:(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199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99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 4.拓展

1、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情况,你们想一想老师还需要了解些什么?

4、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5、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数,是第一排同学的身高,你能很快的求出平均身高吗?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6、这样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那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

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 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教学反思: 17练习十一练习题

一、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二、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

三、练习题: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算完后,对比一下,和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

第5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第四单元 年、月、日(4课时)

1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教学难点: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 60秒=()分 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 1840 1902 1944 1955 2100 1976 1987 1994 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有几个月?一个月中最多的有几天?最少的有几天?还有的月份是多少天? 归纳:习惯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

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引导学生小结:大月(31天)有:1、3、5、7、8、10、12,小月(30天)有:4、6、9、11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5、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简便的算法有:

(1)31×7=217(7个大月)30×4=120(4个小月)平年217+120+28=365(天)闰年217+120+29=366(天)(2)平年:30×12+7-2=365(天)闰年:30×12+7-1=366(天)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83页的“做一做”题目。

第2题做完后让学生看年历验证。(计算方法是:30÷7=4„„2,商是星期个数。)

四、小结。师: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学生对照板书回答。懂得了一年有12个月,学会了看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还知道判断闰年与平年。

五、作业。做练习十八的第1-5题。

第5题制作日历,提示学生注意了解明年一月一日是星期几,一要从那一天开始写。教学反思:

2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注意学困生的辅导。教学重难点:注意平、润年的判断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归纳时间单位表。

(1)教师出示时间单位表。(未填的)(2)提问:

①我们已学过哪些时间单位?要求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讲。②一年有几个月?每月31日的有哪几个月?每且30日的呢?

③平年二月多少日?闰年二月呢? 一日几小时?一小时几分?一分几秒?(3)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把上表填完整。

2、复习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

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1230 1338 1978 1979 学生上台板演,集体批改纠正错误。3、3年=()个月 120小时=()日 让学生独立填空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练习题

1、填空

闰年有()天,平年有()天;1900年的二月有()连线: 闰年平年

1800 1267 1945 1949 1964

2、解决问题:

小明今年12岁了,但他只过了两个生日,那他是那年出生的 ?

平年1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3、完成课本51页 第5 题,第6题、第7题。教学反思:

3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24时计时法,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问题的计算。教学重点:时间单位24时计时法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揭题

让学生看课本52页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1:00表示几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计时法。(板书:24时计时法)

二、用24时表示时间

1、我们的钟面时针一周要几小时?那一天要转几周?

2、那一天一共有几个小时呢?(24)

3、所以我们把从0到24时的计时方法叫做24时计时法。

4、用24时表示下午和晚上的时间:

早上从1时到12时就用1——12时来表示。但时从中午12时开始,下午1时我们用24时计时法又该

怎么表示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5、那下午2时用24时计时法又怎么表示呢?

6、小结方法:

同学们怎么样很快的知道我们通常习惯的表示时间的方式,改成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下午以后的时间只要用12加上我们通常说的几时就可以得到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比如:晚上9时 就用12+9=21 所以就是21时。

三、习简单的时间计算

1、教学例三

学生说题意: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坐火车,17时45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2、学生讨论。

3、汇报:你是怎么计算的?

4、师生共同总结:

1、统一时间表示法。

2、用图表示

3、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时间,只要到达时刻减去发车时刻,就是经过时间。

四、练习:

1、抢答比赛:老师说时间学生说24时计时法表示。

2、完成课本P53页 做一做。

3、完成练习13的第一题。教学反思:

4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24时表示法,并能准确的计算出一天内经过的时间。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时间计算。

一、复习。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4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 深夜12时是()时 2、13时是下午()时 17时是下午()时 21时是晚上()时

3、连线

18:06 23:38 5:00 13:00 下午6:06 晚上2:00 下午5:00 早上5:00

4、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上标出3次信,早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消失取一次

信,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

5、春雷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间?

6、看图填空(图在课本55页)

春风饭店晚上的营业时间是从下午()到晚上()。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洋洋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8、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教学反思:

5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课制作年历 教学目的:

通过让学生制作年历,让他们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平润年的知识,并且让学生我国的一些节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及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要知道今天是几号,怎么办?你们见过怎样的年历呢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年历好不好?

二、活动

要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呢?

师生共同总结: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休息日和一些节日要用其他颜色标出。如何布局,如何分工。让学生小组合作。

三、作品交流。

你觉得哪组的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教学重点: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1)仔细观察例1图(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59页例2(估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18 687 295 358 42 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

198×4 305×6 485×3 182×5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

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 22×18(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

方法二:18≈20 22×20 = 440 方法三:22≈20 18×20 = 360(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2)组织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四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50×10 70×20 40×40 500×70 600×80 选择一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3、听算练习: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4、估算:

42×11 68×10 32×47 四人小组互相说说是怎样估算的?有多少种估算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养一张蚕需要桑叶约600千克,可产茧约50千克。

(1)小明家养了4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2)张村共养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并弄明白两个问题的不同。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果园里有28行橘子树,每行32棵。果园里大约有多少棵果树?

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还是准确的值?该怎样解决?学生独立完成。

三、综合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6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十四第9题)

3、合作完成练习十四第10、12题。集体讲评。

四、学习总结: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4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63页例

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12。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 + 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4 8 „„24×2的积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五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

60×20 80×20 60×40 300×70 30×80

3、笔算:

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21×32 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三、综合练习: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65页例

2、做一做,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3)重点评议笔算: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六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23×31 33×31 43×12 11×25(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第8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

四、学习总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3、整理和复习(2课时)整理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58页看到69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口算练习:

20×60 90×30 80×80 15×2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2、估算练习:

42×18 39×11 57×28 42×12 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3、笔算:(练习十七第2题)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3、4)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学习总结:

1、在这一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2、给自己这个单元的学习态度和收获作个评价。

第六单元 面积(8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学重、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建立面积概念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们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

(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 观察、重叠)

(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的?谁的面小?(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

(5)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2、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部分?(指名学生摸)

(2)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3、概括面积意义

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 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谁的面积大?为什么?(3)同一格子标准(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板书 面积单位)(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设计比赛(回家完成)

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重难点: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长度单位。(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二、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74页例1图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

(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 课本第76页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4、课本第76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本课小结: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7~7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具准备: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2)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满)(3)汇报结果

二、新课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

2、猜想

请仔细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验证

同桌合作,完成课本第77页例2的(2)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三、巩固

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新课

1、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2)摸摸数学课本的边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2)计量单位不同(3)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1、课本81页10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昌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哪几断?

四、小结

五、作业:课本第80页6、7、8、9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82、83页(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指导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3米=()分米()厘米=5分米 米、分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引入新课

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二、新课

1、探究例4(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3)你发现了什么?阅读课本第83页,书空。交流(4)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讨论,1平方米=多少平方分米?

你是怎么想的?仿照课本,把思考过程也写下来。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小结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

4、换算

3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300平方分米=()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强调:换算面积单位名数时,需要先弄清两个面积单位那个大。

三、综合练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A、160平方厘米 B、1600平方厘米 C、16平方分米(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A、48平方米 B、80米 C、80平方分米

2、课本第85页第1题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课

1、引入

同学们都到过我们美丽的文化广场吗?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告诉学生:它的面积约是229000平方米,这个数量很大。所以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2)实际感受

到操场量出边长时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公顷 800公顷=()平方米

三、练习

1、课本85页第2题

2、课本第86页第4题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外知识

有条件的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资料。

2、课本第85页第3题。教学反思:

第7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二、练习

1、填空

3米=()分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平方米

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2、判断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3、课本第86页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4、完成课本第87页8、9题。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

第1课时:P88---P89。教学目标:

46))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二、新课:

1、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出示主题图

问题:(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2、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读一读。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小结归总:

(1)这节课你们认识了什么?

三、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2、把卡片上的小数打上钩。

3、读出小数

4、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小数的?

5、老师口述小数,学生听写。

6、完成P89做一做1、2、题。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0.4 < 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2.5 ○ 1.8

3、学生试练。

2.5 ○ 2.3 8.6 ○ 8.9 0.23 ○ 0.53 3.22 ○ 1.28 „„„„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四、全课总结(略)。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课题:笔算小数加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重点: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74+28 51+62(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 + 2.3 0.9 + 6.2 14.1 + 3.6 2.08 + 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 食盐一袋 火腿肠 味精一袋 1.86元 1.00元 5.06元 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课题:笔算小数的减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重点: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1课时:例1及练习。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具准备: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东莞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课外作业:认方向。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例

2、例3及练习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新课:

(一)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 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3、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挂图)

2、做一做: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总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东西南北方向的认识。

2、进一步熟练根据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过程:

一、练习:

1、谁来说说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老师给知一个方向(邮局在百货大楼的东面),学生说出其他的3个方向。

3、看图说方位:出示挂图,同桌互相说说谁在谁的哪一边。

4、分组活动:送„回家(用东西南北卡片)

二、综合练

1、观察第2页天安门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天安门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

5、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三、总结。

四、课后作业: 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东西南北著名的旅游区。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例4以及练习。学习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重点: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教、学具准备:指南针 过程:

一、复习: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4图,观察:多功能厅在哪两个方向之间?这个方向称为“东北方向”。

2、我们知道了“东北方向”,你能说出下面的这几个方向是什么吗?

3、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你打算怎样记住这四个方向?请你把他们记下来。

4、请自己画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

5、观察例4图:请说说校园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有什么?

三、练习:

1、说说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2、第10页第1题:在黑板上标出自己家的位置。

四、总结: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会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吗?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内容:第9页例5以及练习。

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二、新知:

1、出示例5挂图: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唯一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学生的描述。

四、总结:

收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教学反思:

第6课时

内容: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习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过程:

一、练习: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习: 1、11页第3、4题:

2、学生独立完成12页的第5题:

3、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教学反思:

第7课时(单元学习检测)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我们认识了8个方向,是哪些呢?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出来。

()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来绘制的。

3、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后边是(),()是北,右边是南。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1.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80÷4 60÷2(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2.估算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 ,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5.小结,总结加强。二.巩固练习: 做一做:

1. 260÷4≈ 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2. 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教学反思:

3.口算练习

教学内容: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教学过程:

一、听算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5×8 40÷5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四、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教学反思:

4.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 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6.试一试。三.巩固练习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5.教学内容:20页例2(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出示人民币3张100元、4张10元、2张1元券。观察:共有多少元?根据学生的操作回答,教师板书: 300÷3=100 30÷3=10 12÷3=4 重点问一下12是从哪里来的? 342÷3=114

二、新授

1.出示例2: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如果学生猜对了: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26。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1.第21页第4题。教学反思:

6.练习内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80÷5 68÷4 98÷7 864÷4 936÷2 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教学反思:

2课本第22页教学内容:例3 教学目标: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3.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74×4=296 52×7=364 296÷4= 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除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284÷4= 350÷7= 16÷4= 1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238÷6=39„„4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 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

1.做一做:156÷3 434÷8 605÷5 863÷7 2.计算。

176÷2 456÷4 381÷3 495÷5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

3教学内容:第23页练习五1——8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一题,给合适的题目涂上颜色。

3.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4.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

5.“蚂蚁搬家”: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帮助蚂蚁抢运粮食过冬。

6.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7.第7、8题,是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一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教学反思:

4教学内容:25页例4 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出示: 18×6=108 46×7+3=325 108÷6=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 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师板书:商×除数=被乘数 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新授

1.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教师巡视指导。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2=98 98÷7=14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教学反思:

5练习内容: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练习,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计算找联系

1.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请做得快得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得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得关系来计算。2.算一算,填一填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二、熟练笔算方法

1.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的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8例5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2.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新授 1.出示例5。

2.例5有四副图,逐一出现。先让学生讲讲他看到的图中故事。然后教师再旁白故事,设置情境。3.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0÷2 0÷4 0÷5 0÷102384393 0÷0 教学反思:

7教学内容:29页例6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3.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从“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103×3

你能算出积,并把它改写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09÷3=103

二、新授 1.出示例6。

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其他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

(教师巡视,找典型问题以便反馈讲评。)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再出示学生中的典型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小结在:这题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2.试一试。

535÷5 6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 3.出示 605÷8 你会计算吗?验算一下自己对否,为什么商是70而不是7? 4.计算

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 5.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注意什么?

三、练习1.第28页做一做 2.第29页的第一题。教学反思:

8教学内容:31页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的: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9教学内容:32页例7的第二题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分钟口算练习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415÷3 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⑴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⑵562÷4,请你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⑷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 340÷2 704÷5 843÷6 ⑴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⑵请学生板演,说算法。⑶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816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⑴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517÷5 403÷8 262÷6 564÷7 2.33页第四题。教学反思:

10练习内容:33页练习八5至8题

练习要求:进一步巩固被除数中间或末尾不够除时要商0的笔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7 36÷8 68÷9 60÷7 2.列竖式计算,并从中选一题说说自己的算法 218÷2 704÷5 3.游戏:比比谁跑得最快

700÷7 7200÷9 4000÷8 880÷4 600÷2 5400÷6 5500

二、综合练习

1.643盆花平均放进5个花坛,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几盆? ⑴读题,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⑵集体订正

2.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怎样买票合算?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买票合算。⑵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⑶全班汇报。

三、数学游戏

÷5 390÷3

1.每人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2.求出商和余数

3.记下余数,作为自己的得分

4.每人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玩,看谁先得20分 5.思考:从这个游戏中你发现什么?

11——12整理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复习要求: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第一课时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13页看到34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⑴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草地? ⑵丁晓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⑶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

商的位数估算的结果准确值

四、作业:36页2、3题。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估算:

70÷8 44÷9 79÷2 161÷2 344÷9 688÷8 99÷5 2.解决问题:

有62棵树,三年级5个班去植树,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还剩几棵树?

二、练习:第4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第4题采用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种提高计算能力。783÷6 584÷5 824÷4 920÷8 720÷3 204×3 238+647 412—298 第5题:提醒学生看清题意,逐以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576÷3÷4 81×7÷9 201+232—365 399÷7+294 672÷(2×3)(601—246)÷5 第6题:

是计算在解决问题种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卖完了,那么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三、小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统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

6、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应该少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

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习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11、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2、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小结。教学反思:

平均数 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5个、、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1、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

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反馈 小组汇报

4、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为什么呢?

5、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6、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7、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3.巩固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了一组平均数。出示:(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199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99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 4.拓展

1、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情况,你们想一想老师还需要了解些什么?

4、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5、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数,是第一排同学的身高,你能很快的求出平均身高吗?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6、这样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那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

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 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教学反思: 17练习十一练习题

一、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二、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

三、练习题: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算完后,对比一下,和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

第5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第四单元 年、月、日(4课时)

1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教学难点: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 60秒=()分 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 1840 1902 1944 1955 2100 1976 1987 1994 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有几个月?一个月中最多的有几天?最少的有几天?还有的月份是多少天? 归纳:习惯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

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引导学生小结:大月(31天)有:1、3、5、7、8、10、12,小月(30天)有:4、6、9、11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5、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简便的算法有:

(1)31×7=217(7个大月)30×4=120(4个小月)平年217+120+28=365(天)闰年217+120+29=366(天)(2)平年:30×12+7-2=365(天)闰年:30×12+7-1=366(天)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83页的“做一做”题目。

第2题做完后让学生看年历验证。(计算方法是:30÷7=4„„2,商是星期个数。)

四、小结。师: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学生对照板书回答。懂得了一年有12个月,学会了看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还知道判断闰年与平年。

五、作业。做练习十八的第1-5题。

第5题制作日历,提示学生注意了解明年一月一日是星期几,一要从那一天开始写。教学反思:

2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注意学困生的辅导。教学重难点:注意平、润年的判断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归纳时间单位表。

(1)教师出示时间单位表。(未填的)(2)提问:

①我们已学过哪些时间单位?要求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讲。②一年有几个月?每月31日的有哪几个月?每且30日的呢?

③平年二月多少日?闰年二月呢? 一日几小时?一小时几分?一分几秒?(3)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把上表填完整。

2、复习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

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1230 1338 1978 1979 学生上台板演,集体批改纠正错误。3、3年=()个月 120小时=()日 让学生独立填空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练习题

1、填空

闰年有()天,平年有()天;1900年的二月有()连线: 闰年平年

1800 1267 1945 1949 1964

2、解决问题:

小明今年12岁了,但他只过了两个生日,那他是那年出生的 ?

平年1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3、完成课本51页 第5 题,第6题、第7题。教学反思:

3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24时计时法,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问题的计算。教学重点:时间单位24时计时法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揭题

让学生看课本52页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1:00表示几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计时法。(板书:24时计时法)

二、用24时表示时间

1、我们的钟面时针一周要几小时?那一天要转几周?

2、那一天一共有几个小时呢?(24)

3、所以我们把从0到24时的计时方法叫做24时计时法。

4、用24时表示下午和晚上的时间:

早上从1时到12时就用1——12时来表示。但时从中午12时开始,下午1时我们用24时计时法又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5、那下午2时用24时计时法又怎么表示呢?

6、小结方法:

同学们怎么样很快的知道我们通常习惯的表示时间的方式,改成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下午以后的时间只要用12加上我们通常说的几时就可以得到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比如:晚上9时 就用12+9=21 所以就是21时。

三、习简单的时间计算

1、教学例三

学生说题意: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坐火车,17时45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2、学生讨论。

3、汇报:你是怎么计算的?

4、师生共同总结:

1、统一时间表示法。

2、用图表示

3、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时间,只要到达时刻减去发车时刻,就是经过时间。

四、练习:

1、抢答比赛:老师说时间学生说24时计时法表示。

2、完成课本P53页 做一做。

3、完成练习13的第一题。教学反思:

4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24时表示法,并能准确的计算出一天内经过的时间。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时间计算。

一、复习。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4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 深夜12时是()时 2、13时是下午()时 17时是下午()时 21时是晚上()时

3、连线

18:06 23:38 5:00 13:00 下午6:06 晚上2:00 下午5:00 早上5:00

4、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上标出3次信,早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消失取一次 信,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

5、春雷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间?

6、看图填空(图在课本55页)

春风饭店晚上的营业时间是从下午()到晚上()。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洋洋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8、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教学反思:

5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课制作年历 教学目的:

通过让学生制作年历,让他们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平润年的知识,并且让学生我国的一些节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及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要知道今天是几号,怎么办?你们见过怎样的年历呢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年历好不好?

二、活动

要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呢?

师生共同总结: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休息日和一些节日要用其他颜色标出。如何布局,如何分工。让学生小组合作。

三、作品交流。

你觉得哪组的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教学重点: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1)仔细观察例1图(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59页例2(估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18 687 295 358 42 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

198×4 305×6 485×3 182×5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

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 22×18(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 方法二:18≈20 22×20 = 440 方法三:22≈20 18×20 = 360(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2)组织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

(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四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50×10 70×20 40×40 500×70 600×80 选择一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3、听算练习: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4、估算:

42×11 68×10 32×47 四人小组互相说说是怎样估算的?有多少种估算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养一张蚕需要桑叶约600千克,可产茧约50千克。

(1)小明家养了4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2)张村共养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并弄明白两个问题的不同。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果园里有28行橘子树,每行32棵。果园里大约有多少棵果树?

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还是准确的值?该怎样解决?学生独立完成。

三、综合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6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十四第9题)

3、合作完成练习十四第10、12题。集体讲评。

四、学习总结: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4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63页例

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12。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 + 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4 8 „„24×2的积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五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

60×20 80×20 60×40 300×70 30×80

3、笔算:

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21×32 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三、综合练习: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65页例

2、做一做,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3)重点评议笔算: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六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23×31 33×31 43×12 11×25(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第8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

四、学习总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3、整理和复习(2课时)整理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58页看到69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口算练习:

20×60 90×30 80×80 15×2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2、估算练习:

42×18 39×11 57×28 42×12 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3、笔算:(练习十七第2题)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3、4)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学习总结:

1、在这一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2、给自己这个单元的学习态度和收获作个评价。

第六单元 面积(8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学重、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建立面积概念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们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 观察、重叠)

(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的?谁的面小?(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

(5)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2、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部分?(指名学生摸)

(2)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3、概括面积意义

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 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谁的面积大?为什么?(3)同一格子标准(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板书 面积单位)(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设计比赛(回家完成)

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重难点: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长度单位。(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二、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74页例1图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 课本第76页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4、课本第76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本课小结: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7~7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具准备: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2)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满)(3)汇报结果

二、新课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

2、猜想

请仔细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验证

同桌合作,完成课本第77页例2的(2)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三、巩固

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

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新课

1、出示例3(1)学生尝试完成。(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2)摸摸数学课本的边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2)计量单位不同(3)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1、课本81页10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昌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哪几断?

四、小结

五、作业:课本第80页6、7、8、9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82、83页(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指导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3米=()分米()厘米=5分米 米、分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引入新课

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二、新课

1、探究例4(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3)你发现了什么?阅读课本第83页,书空。交流(4)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讨论,1平方米=多少平方分米?

你是怎么想的?仿照课本,把思考过程也写下来。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小结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

4、换算

3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300平方分米=()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强调:换算面积单位名数时,需要先弄清两个面积单位那个大。

三、综合练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A、160平方厘米 B、1600平方厘米 C、16平方分米(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A、48平方米 B、80米 C、80平方分米

2、课本第85页第1题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课

1、引入

同学们都到过我们美丽的文化广场吗?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告诉学生:它的面积约是229000平方米,这个数量很大。所以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2)实际感受

到操场量出边长时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公顷 800公顷=()平方米

三、练习

1、课本85页第2题

2、课本第86页第4题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外知识

有条件的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资料。

2、课本第85页第3题。教学反思:

第7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二、练习

1、填空

3米=()分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平方米

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2、判断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

3、课本第86页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4、完成课本第87页8、9题。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第1课时:P88---P89。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二、新课:

1、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出示主题图

问题:(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2、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读一读。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小结归总:

(1)这节课你们认识了什么?

三、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2、把卡片上的小数打上钩。

3、读出小数

4、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小数的?

5、老师口述小数,学生听写。

6、完成P89做一做1、2、题。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0.4 < 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2.5 ○ 1.8

3、学生试练。

2.5 ○ 2.3 8.6 ○ 8.9 0.23 ○ 0.53 3.22 ○ 1.28 „„„„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四、全课总结(略)。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课题:笔算小数加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下载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时 用一位数除三位数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难点作者:美洋洋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难点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辨认方向,描述方向,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教案(共5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共5篇)

    位置与方向 整理和复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等量代换》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等量代换》教案 执教者:张珏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58页 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验证,使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体会等量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组 第一单元 货比三家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感受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体验......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教案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 多媒体展示:超市调查情境图 :以“元”为单位的记录单 2、初识小数,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12.68、18.98、0.85、9.25、8.05、36.50这几个小数 师:老师把......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精心备课 精细研讨 精品呈现 二 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 【教材分析】 一、素材特点:我国的民俗、民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材呈现的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