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时间:2019-05-12 12:4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第一篇: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系部:建筑工程系

时间:2010年6月

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07级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基本快要结束,通过对07级毕业生的就业问卷反馈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是相当严峻的。根据07级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就业趋向现对我系就业工作作出如下分析总结:

一、认真做好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一)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

07级能班68人全部皇明就业;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07级毕业生有68人。因为本专业为皇明联合办学专业,所有毕业生都定向为皇明培养,毕业生在2009年11月去皇明参加顶岗实习并确定就业岗位,经过半年多的工作,目前有46人仍留在皇明公司,其他人员都相继离职。留在皇明公司人员情况如下:

生产:徐燕赵恩厚等22人

销售:陆伟苏文源等19人

售后:陈伟伟刘娟

皇明商学院:刘轶敏

洁能事业部:赵雷李宗博

生产部的工资待遇根据当月产量进行考核,一般工资在1500元左右。

销售部的工资待遇为基本工资800元,另外按照当月销量进行考核加绩效奖金,以及驻外补助,大约在2000元左右。

其它部门工资在1200元左右。

工作较突出的同学比如赵雷,一直在皇明公司洁能事业部工作,工作繁琐,而且经常加班,工资待遇低,但他从不抱怨,报着一颗学习的心态积极工作,多次受领导表扬。还有谷江龙,在市场做销售,二月份、三月份销量排名均在前五名,比皇明一些老的业务员业绩更突出,曾经代表区域经理在公司大会上发言。

其他辞职同学工作很分散,大部分都是回生源地找工作,比如李雨修在兰州公安局做文员、陈朝婷在安徽鑫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做文秘,柴军英在聊城一个小太阳能厂从事质检等等,也有同学在山东稍发达地区就业,比如伊鹏鹏在青岛安普泰克电子厂做质检。分析其人员流失原因:

离家太远,家里人让回家工作;

在皇明生产线工作强度大;

工资待遇低,也是一项重要原因。

反映问题:

1.皇明公司对我们学校学生比较认可,但是,因为公司规模大,产量高,产品社会需求量大,不得不进行连续性作业,劳动强度很高,有些同学体力不支,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只能选择离开。

2.也有些同学做销售,市场压力大,任务达成率低,差旅费花销大,入不敷出。

3.令外有些同学反映有些工作纯靠体力,学校学习的知识运用不到等等问题。综合分析,太阳能行业是新兴行业,热能动力专业太阳能方向就业前景很好,但是现在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以至于在就业中频繁跳槽。因此平时在校期间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耐力和韧性,吃苦的精神,增强对皇明公司的认同感,现已开设了《企业文化》课程。

(二)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

1.班级就业情况

07级高职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共有学生104人,截止今日就业率为100%。7月份的统计结果如下:

其余80人均为自主择业,具体单位有:天津屹顺电气有限公司(6人)、德

州亚太集团(4人)、济南格兰仕有限公司(2人)、中大贝莱特(2人)等等。

另外自主择业的学生,单位地址大部分在自己的家乡。

2.工作变动情况分析

年后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主择业,且单位均已落实。

以上工作有变动的同学原因总结如下:

(1)海信及美的集团的学生工作状态变动最大。经了解原因有四:

(2)对当地的气候、生活饮食、人际交往不适应,虽然不断在注意、改进,还是难以正常的生活及工作;

(3)一线工作时间太长、太累。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身体结构特别是手指出现严重的变形;

(4)家里托关系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5)个人婚姻问题,两方父母希望孩子把安家在自己的身边。

3.自主择业的同学工作变动原因:

(1)公司没有提供住宿,现在的工资难以支付自己的衣食住行,且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2)从事的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3)个人婚姻问题,两方父母希望孩子把安家在自己的身边。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建筑工程管理共有毕业生61人。截止2010年4月底已经全部就业。7月统计结果如下:

山东建设工程监理公司德州分公司7人,监理员,实验员,工资2000元; 德州光大建材科技有限公司2人,施工员,包吃住工资1500左右

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研究院3人,实验员,工资2000元;

中建四局天津分公司1人,会计,安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1人,施工员,包吃住工资1500左右

德州天元集团1人,实验员,工资2000元;

济南舜景商务酒店1人,技术员。实验员,工资2000元;

山东黄金地产相紫龙同学 工资2000元

另外,菏泽开发区建筑安装公司、山东信诚监理,德州建委监理公司,唐山道遂集团,山东德兴,徐州新雅装饰,天津沃地港口机械有限公司,皇明集团。

以上61名同学中,学校推荐18人,占就业人数27.3%,自主择业人数为66人,占就业人数的72.7%。

因本班多为通过家庭关系联系单位,所以工作异动情况并不明显!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有:

1.建工专业毕业生耿斌,现任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技术员,先后负责了多个项目检测鉴定及加固设计、施工。公司领导评价是“勤奋学习,善于钻研,责任心强,是单位培养的骨干力量”。

2.建工专业毕业生张娣,09年5月被系里特批提前顶岗实习到中建四局天津分公司工作,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方面表现较突出,10年3月份担任技术负责人工作,成为公司技术骨干。公司经理的评价是“第一次录用高职毕业生,学校教学质量好,知识结构合理,综合能力方面表现较突出”。

3.工专业毕业生曹宗章,现任东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预算员,负责六千多平方米框架结构住宅楼的预算。由于专业基础扎实,软件应用熟练,工作敬业勤奋,得到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现又去代表公司到广西负责项目。

4.建工专业毕业生相紫龙,现任山东黄金地产有限公司淄博分公司资料员,在“公司文明工地”、“市十佳文明工地”、“省级安全文明工地”的验收中,完成的资料顺利通过了各个环节的验收,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部分学生调换工作原因

(一)家长希望孩子回家乡发展。

(二)有的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在一个工种工作时间长了,就想学新的知识 从而更换工作岗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就业教育。系里成立的就业领导小组就毕业生就业工作统一部署,就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大事来抓,除学院统一安排的就业课程教育外,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如期望值过高、对社会认识不足等问题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引导,同时针对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引导,如对热能动力专业学生,我们

重点加强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我校毕业生在皇明公司的流失率是最少的,工作认真踏实,多次受到皇明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大多已成为皇名公司的业务和技术骨干,有的已走上车间主任领导岗位;对建工专业的学生我们始终强化自主择业的就业引导,因该专业就业相对分散,一味地依靠学院推荐,可能丧失很多就业机会;对于制冷专业学生我们重点教育先就业,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根据个人情况在谋求更大发展。

(二)广开渠道,积极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在积极配合学院做好推荐学生就业的前提下,积极倡导教师推荐、发动老毕业生引荐等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就业的机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严格离校手续,确保信息真实。学生顶岗实习离校前,严格按学院的相关规定办理离校手续,并对离校学生相关信息分类整理建档;学生毕业回校领取毕业证,按程序收回相关表单,并对学生目前的工作情况进行详细的信息统计,以便日后研究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学生顶岗实习后,各班主任保持与学生的紧密联系,通过电话、网络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单位和区域按专业分组,由组长及时收集毕业生的相关信息,每周保持至少与组长联系一次,做到了对毕业生的及时掌控。特别是在刚刚就业阶段,学生的思想波动性较大,及时掌握并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对学生的稳定和将来发展至关重要。

四、几点建议

(一)希望就业办加大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推荐力度。

(二)完善就业各项制度,能否为系里设置一定的就业经费,以便推动就业工作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

截止到7月份统计,07级学生已全部落实就业单位,就业满意率91%,较满意的占7%,不满意率2%,没有发生一起因就业而引发的问题。但还需不断探索,创新工作,力争把我系的就业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建筑工程系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二篇:英语系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英语系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河北外国语学院李东岭

英汉同声传译专业2009届毕业生共计195人,就业率为96.7%。实习实践自2月1日开始,7月1日结束。收回2009届大学毕业生实习实践情况报告共195份,毕业生跟踪调查表(一式2张)共计195份。此次毕业生就业情况结果代表着截止7月1日我系毕业生人群的签约状态及就业情况。其具体情况现分析如下:

一、岗位分布、实习对口、地区分布情况统计

1、我系毕业生工作岗位分布情况

50.8%的学生就业从事与英语专业有关的工作,61.5 %的工作单位为私营企业。11.2%为国营企业,出国9.7%分别输送到坦桑尼亚、卢旺达、乌干达、科特迪瓦、瑞典、喀麦隆等国家。专接本也取得了大幅度的进步录取率达到了13.8%分别被河北经贸大学、保定学院、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衡水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等大学录取。

二、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单位对我们学生的综合评价较高。

1、在性格方面给与的评价是乐观、积极向上,善于与人交谈,沟通能力较强,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而这是做生意谈业务的必备素质。通过就业单位的反馈信息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在三年的大学教育过程当中,要时刻提醒同学们这一性格的养成。尤其是大一新生刚入学。培养学生能说会写善做,最主要的是要养成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也许自己的过去很辉煌,也许自己的过去很平庸,但是不管怎样都是过去。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在新的天地开辟自己新的人生,而这一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2、在工作方面的评价是态度端正,认真负责,踏实诚实、肯吃苦、服从工作安排。这一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学院的教育培养理念息息相关。我院的校训是诚信、自立、求知、成才、报国;传统是忠诚、肯吃苦,能说会写善做。在学院文化理念的熏陶之下,耳濡目染之中同学们成长着、进步着,成熟着。

3、认为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也许和我们的封闭式管理有很大的关系。每天六节课,三年的时光也无形的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我们的学院宿舍实行军事化管理,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这一点也是他们与其他人比起来胜出的地方,也是公司欢迎他们的原因之一。

三、通过对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分析总结,我们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并提高的方面。

1、注重实践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有句话说的好社会不是课堂,没有补考的机会。所以在学校时要让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翻译室、实训室、翻译实践课等各种有利资源作用,让更多的同学有参与的机会。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假期寻找实习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我,完善自我。

2、增加提高翻译、业务技能水平的课程,进一步强化外贸知识。尽管这些课程我们的教学计划会涉及,但是学习效果却达不到理想状态。分析其原因:第一,由于专业性太强,对于很多术语太生疏学生与没兴趣,一听就头大,干脆就不想听的心理有关;第二,和任课老师上课也有一定的关系,也许老师使用的术语太多,不够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致使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今后我们应注意对师生加强引导,毕竟学生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这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基础知

识与能力要求。

3、注重口语的培养

口语是我院的品牌,我系努力打造我系自己的口语品牌。从课堂、翻译实践课、宿舍、课外活动上,我系努力营造语境氛围,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并且运用语言。通过同学们的实习就业反馈效果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同学们的口语水平和听力水平,同时也需要注意中文底蕴的培养。

4、加强社会实践,进一步加强校企相结合,做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5、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鼓励同学们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提倡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6、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同学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学生访谈与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会继续按照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和方向,相信在不断地改进之中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会更加辉煌!

第三篇:经济学院2008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经济学院2008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2008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2008年,我院本专科共计450名毕业生。其中,一个国际贸易本科专业75人;四个专科专业即金融保险、投资与理财、税务、物流管理共375人。其中毕业学生409人,结业41人。

国际贸易专业75人,毕业74人,结业1人。其中协议就业31人,支援大西北1人,华育代理9人,灵活就业33人,未就业1人(结业).总体就业率为98.6%。已就业的74人中,通过学校就业办联系的5人,二级学院联系的12人,学生本人联系的57人。其中从事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的24人,占32%;非本专业的50人,66.7%.金融保险专业72人,毕业70人,结业2人。其中协议就业 12人,专升本1人,华育代理20人,出国1人,灵活就业36人,未就业2人;总体就业率为97.2%。以上就业的岗位中,通过学校就业办联系的9人,二级学院联系的11人,学生本人或家长联系的50人.其中29人从事本专业或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占本专业人数的40.3%;非本专业的32人,占本专业人数的44.4%。

投资与理财专业83人,毕业61人,结业22人。其中协议就业12人,专升本4人,出国1人(等待签证),华育代理17人,灵活就业47人;2人(那杰,张文广)应聘在picc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丹东分公司,因公司正在筹建中,无法签定就业协议。总体就业率系为97.5%.以上就业的岗位中,通过就业办联系工作的2人,通过二级学院联系的18人,学生本人或家长联系的61人.其中从事本专业的16人,占本专业人数的19.3%;非本专业的40人,占本专业人数的48.2%。

税务专业58人,毕业43人,结业15人.其中协议就业1人,专升本5人,华育代理4人,灵活就业43人;其余5人目前尚未找到理想就业单位;总体就业率为91.4%,已就业的44人(协议+灵活)中,通过学校就业办联系的8人,占18.2%;二级学院联系的24人,占54.5%;学生本人联系的12人,占27.3%.以上就业的岗位中,专业对口的29人,占65.9%;不对口的15人,占34.1%。

物流管理专业162人,毕业161人,结业1人.其中协议就业5人,专升本2人,支援辽西北1人,华育代理12人,灵活就业139人,目前有3人尚无着落.总体就业率98.1%。已就业的144人(协议+灵活)中,通过就业办联系的30人,占20.8%;二级学院联系的73人,占50.7%;本人联系的41人,占28.5%.就业的144人中,专业对口的86人,占59.7%,不对口的58人,占40.3%。

截至2008年6月30日,经济学院本科(含结业)就业率为98.6%,专科(结业)就业率为96.05,总就业率为97.33%(含结业)。

主要就业去向:外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物流公司,其中外贸公司以省内为主;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主要以省内为主,省外相对较少;物流公司以天津、大连、营口等城市为主要合作基地,还有本地的一些中、小物流企业。

用人单位反馈情况:

绝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我院的毕业生责任心强,工作态度端正,爱岗敬业,能够从基层做起,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比如物流

专业6名学生在天津中储能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不怕苦,不怕累,得到公司员工的高度认可;该公司有和我院建立长期合作的意向,希望我院今后能为他们公司输送更多更优秀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税务专业的29名学生都在从事与税务有关的工作;金融保险专业,先后有29名学生被辽宁省各市picc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picc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picc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保险股份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公司、金诺安康保险股份公司,其中5名学生被以上几家保险公司录为正式员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得到公司的充分肯定,目前还有24名学生在省内各地的几家保险公司工作。投资理财专业的7名学生,被大通证券丹东分公司录用,其中来自陕西西安的寇小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为公司创造了出色的业绩,为学校赢得了相当高的声誉;国际贸易专业24学生从事和贸易相关的工作;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质量都比较高。

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

经济学院2008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少数学生好高鹜远,就业理想和现实脱节;个别家长不能充分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危机意识,这些因素导致了部分学生错过应有的就业机会,未能及时就业。

毕业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1.调整好心态,客观定位,正确处理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2.要学会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和媒体,拓宽就业渠道;

3.转变就业观念,勇于尝试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要仅仅局限于

传统性的工作。

经济学院就业工作今后的努力方向:

1.制定一个长期有效的就业教育和指导规划,坚持就业教育和指导的连续性;侧重对学生日常的就业教育、引导,尤其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着手进行就业指导和教育,并对学生进行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学生毕业后进行跟踪调查。

2.努力开拓省内用人市场,如:营口、大连、锦州、沈阳等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和力量,为今后学生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充分、有效的服务。

3.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就业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4.教育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和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

经济学院党总支

2008年7月8日

第四篇: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长师青年在线 发布单位:信息网络部 发布时间:2010/5/3 阅读:224次

近几年随着国家劳动就业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使毕业生承担了选择主体的巨大压力和竞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者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较复杂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了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就业,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近期,我系组建了“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小组”,在南京市人才市场对前往应聘的1000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意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2)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一、调查方式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回收率为94%。

二、问卷内容设计

针对毕业生就业的主动性、依据、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共设24个选择题。(见附: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三、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为10届毕业生。

四、调查分析: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

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五类: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一个问题:你意向就业的地区是哪里。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部分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

22.6%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77.4%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6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沿海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消融,“党政机关”的吸引力较以前相比减弱,但仍有近1/5的学生选择了党政机关。究其原因,调查小组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一。

调查小组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调查小组认为,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愿意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作,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工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3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

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调查小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调查小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因此,调查小组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定得过高,将会影响就业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继续上学(包括在国内和国外上研究生)或不就业。调查数据显示,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

调查小组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调查小组在研究中发现,有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39.7%),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19.5%,而25.9%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由此调查小组得出结论: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因素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在调查研究中,调查小组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但从全局来看,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市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五、政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我国已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等5项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一、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

二、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四、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五、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以上一些大的方面,就本次调查看到的具体情况,调查小组提出如下具体性的建议: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调查小组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生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对于“大学生应该何时考虑就业”问题,有28.2%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45.8%认为应在三年级,11.6%和10.1%的学生分别认为应在一二年级。而对于就业指导来说,56.7%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开始。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调查中,大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转变,但仍有16%的“不知道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查小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

建议三: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用人单位的老板公然声称:坚决不用大学刚毕业的人。在他看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毛病”太多,几乎不可用,以下是这位老板从应届毕业生身上挑出的主要问题,看法未免偏激,仅供参考:①期望值过高;②心理不稳定;③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④不愿踏实做事高骛远,不切实际。

这个事例说明大学生还应该从自身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很小比例。

大学生应该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有人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

建议四: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建议五:高校对就业不理想专业“动刀”、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今年江苏高校增设的专业中,多数是新面孔。譬如江南大学的动画、信息安全,中国药科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南京财经大学的资产评估等等,这些专业基本是为应对社会需求而增加的。此外,电子、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多年来持续热门的专业也备受高校青睐,原因是它们的高就业率。据一些高校招生负责人分析,今年各高校新增的专业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仍然追逐热门专业,另外,就是专业进一步细化。

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别跟热门专业“凑热闹”一段时间,南京部分高校相继传出将在今年“砍掉”一些就业不理想专业的消息,这其中包括一些往年招生火爆的专业。大多数的基础学科专业就业率都偏低,但不能说明它们不重要。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

高校应该正面面对来自就业和招生的双重压力,因此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将有助于激励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做到围绕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任何一所高校都不愿意让一小部分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专业影响到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的口碑,因此,高校针对市场需要,主动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是必然行为。

第五篇:毕业生就业案例分析

毕业生就业案例分析

案例一:期望值过高

9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刚好罗平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分析: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象小王这样过分看重单位所在地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根据笔者对本校98届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在衡量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时,有92%的毕业生要选择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超过85%的毕业生要求单位地处大中城市,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毕业生仅占2%。案例二:自主择业能力差 在学校今年3月份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亲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B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分析: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这些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赖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案例三:信心不足,缺乏主动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信心。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分析:小刘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在择业遭受挫折后,一蹶不振,对自己评价过低,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择业时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不敢主动、大胆地与用人单位交谈,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越是躲躲闪闪、胆小、畏缩,越不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案例四:自负而失败

毕业生小D口才不错,在与用人单位代表面谈时自我感觉良好。一番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以后,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

分析:小D 的失败是典型的自负心理造成的。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从而失去自知之明。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傲,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夸夸其谈,胡吹海侃,结果留给用人单位的是浮躁、不踏实的印象。试想,有哪家单位肯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呢?

案例五:要求苛刻令单位无法接受

某校现代财务管理专业某毕业生与某集团公司经过双选、面试考核,终于进入签约阶段,协议书首先由毕业生本 人签署应聘意见,该生在‚应聘意见‛一栏中写下了以下6条要求:(1)从事财会工作;(2)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八小时工作制;(3)解决户口,提供单身住房;(4)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支出均由公司负担;(5)每半年调薪一次;(6)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例如考研等)。单位鉴于以上条件不能完全答应,将协议书退回,并建议修改后再签。最终,该生因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未能被录用。

分析:该生未被上述单位录用,根本原因在于所提要求过于苛刻。笔者曾与该集团人事部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以上条件为什么不能完全答应,该负责人说,这位同学提出的6条要求,有些我们是可以满足,也应该做到的,比如: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八小时工作制,解决户口,提供各种福利等。但有的款项就无法答应,比如,每半年调一次薪,这种要求恐怕任何单位都无法答应。又比如‚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一条,从毕业生角度来看,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但从用人单位来讲,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我们鼓励个人提高自身素质,但如果服务期内想考研就考研,不受单位任何约束,单位肯定是不能答应的。尽管这位同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这种苛刻的条件我们是无法接受的。案例六:被动等待坐失良机

浙江某单位向学校发布了要来校招聘大量人才的信息,校就业指导中心迅速公布并电话通知了各学院,各学院反应 不一,有的学院书记亲自打电话与对方联系,推荐自己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有的则主动邀请对方到学院来选毕业生,有的则用特快专递寄出了学生的推荐材料。而与此同时,部分同学却在等待面试通知,认为反正该单位要来校招聘,等来了再投材料也不迟。后来,这家单位真的来了,人事部门负责人却非常抱歉他说:‚真对不起,其实,我们几天前就已到贵校,但刚跨进贵校校门,就被贵校某学院盛情‘拦截’而去,晚上住在贵校招待所,闻讯而来的毕业生一拨又一拨,结果我们的计划提前录满了。‛在场的毕业生后悔不已,机会就这样在等待中错过了。

分析: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机会应该说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就看你如何把握它。各种招聘人才的信息,每时每刻经过各种渠道在发布、在传递,好比一条河流,信息是一朵朵浪花,你抓住了,就归你所有,你错过了,就无法回头。因此,只要你认准这条信息对你有用,你感兴趣,就必须主动以最快捷的方式向发出信息方作出反应,让对方知道你、了解你,才有可能看中你。机会往往就是这样被主动者拥有。案例七:巧妙回答打开求职之门

在上海某单位组织的一次面试中,主考官先后向两位考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单位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集团公司,下面有很多子公司,凡被录用的人员都要到基层去锻炼,基层条件比较艰苦,请问你们是否有思想准备?‛毕业 生A说:‚吃苦对我来说不成问题,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父亲早逝,母亲年迈,我很乐意到基层去,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才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毕业生(B)则回答:‚到基层去锻炼我认为很有必要,我会尽一切努力克服困难,好好工作,但作为年轻人总希望有发展的机会,不知贵公司安排我们下去的时间多长?还有可能上来吗?‛结果前一学生被录用,后一学生被淘汰。

分析:在面试过程中,回答问题的技巧非常重要。对有些问题的回答,表面上看来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却令考官反感。这是因为:考官并不在乎你回答内容的多少,而在于考察你对问题本身的态度,进而了解你对职业的态度等等。显然,这一案例中,考生A对下基层态度端正、诚恳,令主考官欣赏;而考生B思想上明显有顾虑,尽管是人之常情,但这种场合下他的回答显然不合时宜。案例八: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机会

某毕业生赶到杭州某次人才市场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此时,许多单位已录满人员撤摊而去,剩下的单位也在整理材料考虑收场,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自己感兴趣的某单位递了最后一份材料,并诚恳他说明了自己晚来的原因。谁知刚过两天他就收到了该单位面试通知,一周之后便签叮了正式协议,真是山重水复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分析:外出参加人才招聘,一般来说应赶早不宜迟,但 有些客观因素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随机应变,要沉着、有耐心。有时,耐心等到最后,好戏就在后头。总之,要么赶早,给对方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要么耐心等到最后压轴,同样也会给单位以深刻的印象。案例九:口头协议无效

某单位接收某毕业生,当时已通过体检、政审考核等程序,该单位表示同意录用该生,但提出因没有带公章,请学校先盖章签署意见。他们同意之后再补办有关手续。校就业指导中心为慎重起见,反复提醒毕业生最好等单位先盖章,学校再盖章。但单位和学生本人都很急,单位说:‚反正我们已同意接收,只要方便同学,简化手续,谁先盖章无所谓。‛学生说:‚我体检、政审都通过了,请给我一次机会,我愿写保证,保证因手续不全后果自负。‛且该生所在院领导也打电话为之说情。鉴于此,学校先盖了章。谁知刚过两天,该单位将该生协议书退回。

分析:签协议一定要慎重,必须把双方的约定以文字形式写下来盖章签字方生效,‚君子协议‛、‚口头协议‛都是空头支票,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一旦发生纠纷,毕业生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毕业生必须学会保护自己。一般来说,毕业生最好是亲自前往单位签约盖章,如果一定要将协议书寄去签,那应该要求单位先出具书面接收函,以确保万无一失。案例十:附加协议一定要权衡利弊

某毕业生参加了考研,但成绩尚未出来,自己又没有什么把握,于是竭力到某单位应聘,后该单位正式要求签约,且催得很急,否则另考虑人选。该生担心错过良机,匆忙签约,且未仔细推敲附加内容:即‚服务期内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升学、出国、调动等要求,否则,缴违约金若干。‛不久,研究生录取分数出来了,随即该生又收到了某校的录取通知,该生后悔莫及,单位却不答应更改协议;‚无奈,只好放弃深造机会,履行协议。

分析:在签约过程中,有不少单位会备注附加一些协议条款,如‚必须取得学士学位‛、‚必须体检合格‛、‚服务期多少年‛、‚违约金多少……‛等等,对这些内容,毕业生应看仔细,并权衡利弊,尤其是服务期和违约金等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

案例十一:脚踏两只船,咎由自取

某些毕业生用学校发的协议书跟浙江某单位人签了约,又擅自用考取研究生同学的协议书跟广州某单位日签约,B单位协议书已到学校盖章鉴证,该生后反悔又想去A单位,不得已,只好到B 单位谎称学校要其将协议书取回补办手续,并保证什么时间之前一定办好,单位也相信他,将协议书全部还给了他,而他本人一拿到协议书即到学校又谎称是该单位欺骗了他,解决不了户口将其退回,要求学校在A单 位协议书上盖章,学校为谨慎起见,出面与B 单位联系,得知该生有不诚实的行为,对其作出严肃批评,并责令其向该单位道歉,请求谅解。谁知该生以学法律专业自居,声称单位没有任何证据(即协议书不在手),B单位一气之下,一个电话告到学校:状告该生行为太不象话,欺骗单位,又欺骗学校,道德品行败坏,希望学校给予严厉处分,否则将来影响学校的声誉。最后,该生以‚声败名裂‛告终。

分析:签约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各方一经签字盖章即具法律效力,任何一方都有履行协议的责任和义务,不得随意变更协议。上述案例中学生违背了诚信原则,知法违法,多头签约,且到处撒谎,逃脱责任。这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既损害自己利益,又败坏学校名声。案例十二: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今年某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因外出找工作单位,后又在该单位实习,竟然错过了该学期某课程的考试,由于缺考,这门课没有成绩,只好重修,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由于重修,毕业证、学位还不能按期拿到,由此必须推迟到单位报到,少拿几个月工资不算,还有可能被单位退回学校。

分析: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一定要正常处理好求职与求知的关系,求职固然重要,但切忌影响正常学习。上述案例中的学生显然没有处理好这对关系,以致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下载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律硕士毕业生就业分析

    法律硕士毕业生就业分析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以后主要从事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和企业管理等实际工作,工作单位当然可以是法院、检察院、律所、公证处,也可......

    毕业生就业案例分析

    毕业生就业案例分析 案例一:就业期望值过高 2015届毕业生小王来自江西于都,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

    建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我校共有12届毕业生400人,根据我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系统分析,现对我校工程施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汇总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

    物理学院20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物理学院20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2011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2011年,我院本科共计164名毕业生。其中,物理学专业75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共89人。 物理学专业75人,毕业75......

    土木工程毕业生就业方向分析

    从工学士到工程师之路(土木工程毕业生就业方向) 从工学士到工程师之路: 1、高校进行的是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本科毕业后要经过一定的实践锻炼和考核,工学士才能成为工程师。 2、高......

    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对于警校生的就业状况更是不容乐观。这是社会、经济、历史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主要从警......

    文理科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

    我是学理科的今年大四已经面临就业了,我把我知道的东西给你说说吧,理科到大学又分为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象物理、化学、地质,一类的专业叫理学,象自动化、计算机、机械设计、......

    理工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定稿]

    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是一个令人充满向往和理想的地方,进入大学时,我们都伴着意气风发的朝气,对未来的渴望指引我们来到这个理想的殿堂。或许当时我们不曾想过大学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