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小额保险业务发展现状

时间:2019-05-12 12:2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农村小额保险业务发展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农村小额保险业务发展现状》。

第一篇:安徽省农村小额保险业务发展现状

农村小额保险的特点

一、“全村统保模式”,大力推广“中国人寿保险村”建设,力争做到“一张保单保全村”。依靠村委会向农民宣传和介绍产品,在农民广泛认可的基础上,以团险保单对全体符合条件的村民进行统保。按照筹资方式的不同,在具体实施中有四种情况:一是由村民承担全部保费。二是由村委会通过村办企业、村企业家或村级经济,为村民支付保费。三是多方按比例分担保费。比如,山西晋中政企联合,20元保费政府出20%,保险公司让利20%,农民负担60%。

二、与政府惠农政策相衔接的“联合互动模式”。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迅速,利用新农合的服务网络收费和提供相关服务,可以减少建立额外销售和服务渠道的费用。湖北、广西等地分公司的试点经验显示,通过这种“联合互动”共保障模式,使地方政府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还提供意外伤害保障等服务。

三、与农村金融机构相配套“信贷保险1+1模式”。比如,与农村的小额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信社等)合作,销售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和定期保险等。

四、“能人投保、回馈乡亲”的“小型团单”模式。“能人”包括乡村致富带头人、中国人寿自己的营销员甚至高管人员,由他们个人出资,通过小型团单方式为村民购买小额保险。

安徽省农村小额保险业务发展现状

来自安徽保监局的最新统计表明,截至今年8月底,该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已覆盖全省17个地市,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253.53万元,共为110万人次农民提供168亿元风险保障,较好地发挥了小额保险的支农惠农功能。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专门针对农村市场开发出来的险种,它是一种保费少、保额低,针对低收入农民最迫切的疾病、死亡和残疾等特定风险,面向低收入农民的保险服务。2009年安徽成为中国保监会确定的第二批试点省份。一年多来,安徽保监局立足安徽农业大省的实际省情,大力推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

首先,结合安徽省情,及时研究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并争取以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印发,使试点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迅速打开局面。目前全省共有8个地市、49个县、139个乡镇政府下发了小额保险的试点文件,部分地方政府对小额保险给予了财政支持。如宣城市广德县桃州镇荆汤社区财政出资11余万元,为全区3900人购买农村小额人身意外险,受到了当地农村居民的积极拥护。

其次,根据合理竞争、适度保护的原则,加强对试点公司的监管和指导,共批准两家公司试点资格,小额保险业务实现了全省17个地市的全覆盖。

第三,主动开通相关审批工作的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鼓励公司在销售、理赔、服务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试点以来,共批准试点公司设立农村营销服务部82个,试点公司共投放小额人身保险产品8个。

第二篇: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

北京智道顾问有限责任公司

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

本产品保密并受到版权法保护

Confidential and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s

内容简介: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交叉融合和混业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国际上各大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并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作为该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银行和保险的融通和合作应运而生,并产生了一个新的领域-银行保险。我国是分业经营国家,银行和保险公司主要是通过签订协议在业务层面进行合作,由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我国银行保险在上世纪末兴起后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获得了高速成长,现在已成为我国保险公司和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现在这种“协议销售”的银保合作模式下,我国银行因为大多数都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众多的营业网点和客户资源,所以导致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不对等地位,银行往往处于优势地位。而这种不对等地位致使保险公司和银行都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和技术。没有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就缺乏新产品的研发,缺乏对销售人员的培训。此外还有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所以只能说我们国家的银保业只是处在一个初级阶段。

本专题——《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主要阐述银行保险业务含义、特点、发展现状和机遇,以及通过对国外成熟的银保业务来对我国银保业务的一些启示,阐述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面临的发展问题。并深入研究我国银保险行业务发展的对策。

《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 银行保险业务概述

本章对银行保险业务及其发展现状做简要的概述,分析银行保险业务的内涵,介绍银保的业务范围及其特点。并且详细说明了银保的发展历程及我国银保发展的阶段。

第二章 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银保业务在我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的银保数额比重也越来越大,当然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业务问题凸现出来,本章就是描述了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四大方面问题。

第三章 国外银行保险营销策略分析与借鉴

通过《第一章银保业务的概述》能够初步了解银保的概念与发展史,而第二章又能了解到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业务,而本章主要是通过介绍国外各个银行银保业务的发展及经验,了解他们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对我国银保业务有启迪、借鉴作用。

第四章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章是通过前三章的基础上,对我国银保业务的可持续良好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主要是五个大方面,从合作模式的转变,银保产品的更新和创新,以及搭建信息平台,加强内部体系建设以及完善法律法规。

目录:

第一章 银行保险业务概述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内涵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定义

(二)银行保险的业务范围

(三)保险与其他业务的不同之处

二、银行保险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一)银行保险发展的动因

(二)银行保险历史的发展阶段

(三)我国银保的发展进程

第二章 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银行保险产品同质化

(一)银保合作模式的影响

(二)营销方式的影响

(三)营销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

二、银行保险营销方式落后

三、银行保险业无序竞争

(一)销售渠道的争夺

(二)政府监管的弱化

(三)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

四、银行保险业营销手段失当

(一)保险公司自身管理问题

(二)银保合作协议不健全

(三)功能趋同引发销售误导

(四)政府监督管理不力

第三章 国外银行保险策略分析与借鉴

一、欧洲各国家银保发展历史

(一)法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二)英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三)意大利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四)西班牙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二、国外银行保险的发展经验

(一)完善而宽松的法律监管环境

(二)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合作模式

(三)公司文化与激励制度

(四)合理的产品设计

(五)多样的营销渠道

(六)寿险市场传统销售方式的影响

三、国外银保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分销协议模式

(二)战略联盟模式

(三)合资企业模式

(四)金融控股集团模式

第四章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银保模式,深化银保融合(一)适时调整金融管制政策

(二)探索深化合作的可行途径

二、着力打造银保信息平台

三、推动银保产品和服务创新

(一)加强银保联合,深化改善技术条件

(二)运用政策支持,结合先进经验

四、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一)加强合同及其手续费支付的管理

(二)严格自律,切实杜绝商业贿赂行为

五、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一)加强银监与保监部门的协调

(二)完善银行保险相关法规体系

(三)加强行业自律,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购买回执

智库在线

智库在线()秉承“智通库汇 ”的服务理念,不断收集和更新市场调查研究信息。智库在线通过提供来自千家海内外专业研究公司的500,000份以上的研究报告,解决客户的市场情报来源的单一性。

无论客户是在寻找新产品趋势还是分析市场竞争力,智库在线都有一流的研究产品和行业专家,都会在深入了解研究公司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客户需求,以客观公正的报告呈现。

 产品

 研究报告

 数据挖掘

 培训服务

 服务承诺

智库在线严格遵守智库在线制定的信息服务《规范承诺》;

智库在线力求保证产品的客观、公正、中立;

智库在线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客户和业内同仁的指导和帮助,公司的管理团队再次表示衷心感谢!欢迎客户和业内人士反馈意见和建议,同时希望业内专家和行业主管批评指正,我们为此将不胜感激!

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107号珠江罗马嘉园49号楼1001室

http://

第三篇:毕业论文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

摘 要

小额信贷不仅仅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更是一个重要的扶贫方式。随着国家金融改革的深入,1999年以来农村地区的小额信用贷款在中国人民银行在大力推进下,取得很好的成绩。本文通过对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了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自身特点以及目前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在借鉴外国金融机构发展模式的分析的结论下,借助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以及竞争环境分析等理论研究成果对农业银行小额信贷产品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粗浅的剖析,并对其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本文主要从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自身实际出发,分析该分理处从事小额信贷的优势以及所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提出农业银行小额信贷是自身发展和五大连池市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部分专业理论,同业数据难以收集,因此在实证分析感觉不太充分,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

农村

小额信贷

I

Abstract Microfinance is more than a financial service innovation, is a important way of poverty alleviation.Along with the national financial reform deeply, since 1999 the rural areas of microcredit loans in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o promote in the next, and get a good resul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griculture bank five dalian ChiLong town a small local bran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redit busines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gricultural bank five dalian ChiLong town a small local branch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faced with the market environment;In reference to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pattern analysis that, with the aid of commercial bank market position and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analysis theory researches on the agriculture bank microfinance product problems in question and the causes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elementary analysis, and its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agriculture bank five dalian ChiLong town a small local branch reality itself, and analysis the engaged in a small local branch and advantage of microfinance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gricultural bank microcredit is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the five dalian city pool rural financial market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This paper is due to insufficient in the material master limited,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theory, trade data is difficult to collect, so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don't feel fully, needs further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 agricultural bank five dalian ChiLong town a small local branch rural microcredit

II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第1章 绪 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1.2.1国外的研究现状............................................2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4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5 1.3.1研究目的..................................................5 1.3.2研究意义..................................................6 1.3.3研究方法..................................................6 第2章 农村小额信贷基本理论......................................7 2.1 农村小额信贷的涵义...........................................7 2.1.1 农村小额信贷的概念界定...................................7 2.2 农村小额信贷相关理论.........................................8 2.2.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8 2.2.2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11 2.3 农村小额信贷的业务特点....................................12 2.3.1农村小额信贷余额持续增加.................................12 2.3.2 小额贷款主体发生实质性变化..............................13 2.3.3 小额贷款对象发生重要变化................................13 2.3.4 小额贷款的额度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13 第3章 国外农村小额信贷实践经验及启示...........................14

III 3.1 孟加拉国农村小额信贷........................................14 3.1.1 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14 3.2 印度农村小额信贷——印尼人民银行............................17 3.3 国际经验总结与启示..........................................17 3.3.1小额信贷设计应保证盈利原则...............................18 3.3.2科学合理确定小额信贷利率.................................19 3.3.3创新小额信贷抵押担保方式.................................19 第4章 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20 4.1 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20 4.1.1小额信贷的种类及运行方式.................................20 4.1.2 农村小额信贷的供给现状..................................23 4.1.3农村小额信贷的供求与需求不匹配...........................25 4.2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28 4.2.1 农村地区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力量薄弱........................28 4.2.2 贷款额度、还款方式与客户的需求不适应....................29 4.2.3 信用评估方式在现有信用体系中操作困难....................30 4.2.4 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增大....................31 第5章 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研究.....32 5.1 加强农村地区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力量............................32 5.2 为客户制定合理的贷款额度和还款计划..........................32 5.3 加强信用环境建设............................................33 5.4 拓展沟通渠道,减轻信息不对称影响............................33 5.5 小结........................................................34

IV

第1章 绪

1.1 研究背景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使得扩大内需成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制胜法宝。我国农村拥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在扩大内需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作为一种扶贫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型支农方式,小额信贷服务于“三农”,在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农民对于商业性信贷的需求正在迅速地增长。而农村地区小额信贷需求的增长,也为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曾在世界各地扶贫努力中发挥良好作用的农村小额贷款开始在中国出现,这对于拉动农村内需意义重大。小额信贷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村运输服务业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与消费相结合,可使农民增加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力,提高受教育程度,解决住房难题,增强对医疗费用的承受力,能够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被称为农村金融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作为一种扶贫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型支农方式,小额信贷在2002年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尤其以与农民紧密相连的农业银行)纷纷加大涉农小额信贷产品的推广力度,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中低收入者收入等问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的政策性目标和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原则的有机结合。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朝向组织化、新型化和创新化发展方向中都起到了显著地促进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小额信贷发展趋势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额信贷机制

小额信贷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其一系列独有的贷款技术区别于传统商业银行的运作。从小额信贷在全球范围的实践来看,大致分为:团体贷款、动态激励、定期还款计划和担保替代等几种贷款技术和手段。这些技术单独使用或交错使用有效地解决了小额信贷机构与借贷人之间的逆向选择和潜在的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提高了偿还率。团体贷款技术是孟加拉格莱敏乡村银行采用的核心技术,也是现在全球影响最为广泛的小额信贷技术之一。它的运用大多是在不完全信息对称下,小额信贷机构与借贷人之间存在的逆向选择和潜在的道德风险为背景,探索在贷款小组内采用连带责任贷款机制,让其组员相互选择,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让其组员相互监督,以解决潜在道德风险问题。

Varian是在委托代理框架的范围内,从多代理人相互选择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代理人之间不单是传递其他代理人的基本信息,而是可能采取更为复杂的手段来相互作用。他们有个人自愿选择并组成小组,就有效地实现了小组的同质化。[1]

Sanjay Jain and Ghazala Mansuri在他的论文中针对小额信贷的定期还款计划带来的深远影响谈到,通过观察在小额信贷机构己发放贷款的地区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他解释,这是小额信贷机构的定期还款计划带来的福音。要求借贷人必须在严格的还款计划内还款。这一偿还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借款人的潜在财务风险。他还证明了由于监督借款人行动的困难,贷款偿还结构应采用选择性原则。潜在的道德风险不仅使小额信贷机构在还款计划方面得到了创新,而且也间接地为后续的借贷人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进而,他还指出这一联系在扩展了小额信贷广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利率。[2] 2.小额信贷绩效

小额信贷绩效分析解决的是小额信贷从目标设计到组织运行等一系列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国外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小额信贷的社会目标;小额信贷的补贴;小额信贷的治理结构与绩效;小额信贷机构的评价。困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现象,其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制度的出现是带着信贷扶贫的目标开始的,其首要关注的问题是贫困人口是否得到了贷款。

Timothy G.Evan set al在其论文中分析了信贷对贫困者的可得性。他调查了孟加拉的一个目标小额信贷计划,通过多变量分析表明,由于妇女教育不足,家庭规模小,没有土地是其不参与小额信贷的风险因素。[3] Valentina Hartarska分析了在中东欧和新独立国家中,治理结构对小额信贷可持续性以及覆盖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额信贷机构运行是否良好与基于绩效的经理人补偿无关。当任务驱动型的机构恶化了覆盖面时,而经理人的经验却有利于绩效。结论同样证实了,在小额信贷机构的覆盖面与可持续性问题上,股东大会、股东代表与有限雇主参与的独立董事会,当提供强力支持时,需要权衡取舍与利弊。研究表明,外部治理机制起得作用很有限。[4] 3.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挑战

Jonathan Morduch在扶贫与财务的可持续性问题上进行了研究。小额信贷的倡导者提出了具有诱惑力的双赢命题:如果小额信贷机构遵循良好的银行原则,就能缓解最多的贫困。[5] Thankon Aran在小额信贷面临的监管问题方面提出了采用合适的管理框架的重要性,以支持如储蓄、保险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的金融服务。论文还强调了,有必要在管理方法中融合各国特色,以适应宏观经济环境与发展的不同阶段。[6] James Copestake提出了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小额信贷机构如何发展、机构在财务与社会绩效可能、偏好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7] 4.金融市场中的小额信贷

Joseph E.Stiglitz and Andrew Weiss指出了小额信贷是金融市场失灵的必然结果,信贷市场应以信贷配给为特征。[8] Sergi Novajas et.AI指出了贷款技术的创新与市场饱合等问题。他在模型中导出的假设行为得到了验证即贷款纪录和农户调查经验证据相一致。[9] ThomaSBarnebeckAndersen and Ma1Chow-Mlloer通过分析欠发达的信贷市场。指出了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利率变动对均衡结果的影响。[10]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小额信贷实践和发展较晚,对于我国小额信贷问题的研究并不多。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国内相关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额信贷进行研究。

1.对小额信贷市场的分析

在我国,小额信贷业务的主要面向对象是中、低收入者。刘锡良与洪正认为,由于我国现有小额信贷机构在贷款面向对象上存在的差异。他们提出针对我国小额信贷市场的现状,为了实现市场分离均衡的效率,有必要在机构的目标客户定位和利率政策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11] 孙若梅对扶贫社小额信贷项目的研究是通过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样本数据显示:小额信贷成为当地农户的又厂种制度性信贷供给,对农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有替代和补充作用。[12]同时,小额信贷还具有改善农户信贷分配不平等的潜力。王卓实证分析了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在实际与名义利率之间的形成机制和差异性。论证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实际利率与还款模式的关联性。通过西部农村的社会调查数据和案例分析了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和利率弹性,并预测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市场规模。[13] 2.对小额信贷的评价

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山西省的信贷扶贫实验,其独特的制度创新,在中国的小额信贷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14] 姚遂,江小勤与陈卓淳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考察了茅于轼先生在山西省的信贷扶贫项目,指出了其扶贫成功的制度背景及存在的缺陷。[15] 梁山以广东省高州市创建的“信用镇村”为例,率先在需求性、安全性、盈利性、信用状况和农户小额信贷的经济和体制意义等几个方面做了研究。[16] 3.小额信贷发展的概括及展望 沈明高和程恩江在要建什么样的农村金融体系和如何构建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等问题上做了探讨,从而有效且可持续地服务于农村社区。[17] 杜晓山在可持续性小额信贷的概要理解、我国小额信贷所经历的实践历程及对我国小额信贷的若干看法和可汲取的经验教训等方面做了相关研究。[18] 杜晓山简要介绍了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对小额信贷的一些基本观点,并论述了当前发展中国家小额信贷的不同特征和趋势。[19]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3.1研究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一直是金融服务最贫瘠的土地,自从国有商业银行陆续从农村撤离、农村信用社对乡镇金融网点进行撤并整合之后,农村金融服务萎缩现象越发严重,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我国中大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通过国有商业银行来得到满足,乡镇企业的则可以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满足,而剩下的农户和小型,甚至微型企业,尤其是贫困阶层受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他们的信贷需求需要可以通过农村小额信贷来得到满足。本文通过了解小额信贷的特点、运作模式,借鉴国际上小额信贷运作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环境,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研究,从一 个具体的银行在农村、农业、农民方向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帮助银行尽最大可能规避农业信贷方向的风险,保护农业银行的经济利益,并且能够尽可能满足农民朋友对资金的需求,使双方都能达到一个双赢的状态。

1.3.2研究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出口下滑,扩大内需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果断决策,拥有9亿农民的农村市场被寄予厚望。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应不足,农民贷款难,“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理论和实践一度告诫我们,农民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金融的支持。所以,加大力度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己经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全局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农村小额信贷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扶贫方式,是一种创新有效的金融扶贫方式。实践经验表明,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村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这两关键性目标紧密相连,在很大因素上已经承担起中国摆脱贫困的重任。但是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在演化及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与障碍,以及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不能更大范围满足广大贫困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因此,积极探索并实践农村小额信贷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小额信贷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技术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支持政策和监管准则,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健康持续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解决“三农”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1.3.3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是本文贯穿始终的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将从研究背景引申出研究的主题。按照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逐步分析的思路,从农村小额信贷的表现入手,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根据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逐步得出风险防范的对策。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的方法。实证分析大都是与事实相关的分析,主要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分析则是对经济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做出的价值判断,它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回答“应该怎么样”。

本文采用了对存在的经济现象加以实证分析,总结出中国农业银行五大连池分理处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中的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同时结合分理处内控治理、风险管控的理念和能力以及现状,采用规范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设想。农村小额信贷存在问题的复杂性和农村小额信贷统计制度的欠缺,使得大多数问题不能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解决。因此本文较多使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时,在研究对象许可、统计资料支持的情况下也适当采用了一些定量分析法。

第2章 农村小额信贷基本理论

2.1 农村小额信贷的涵义

2.1.1 农村小额信贷的概念界定

小额信贷(Microfinance,Microcredit)是在一定区域内,在特殊的制度安排下,按特定的目标向贫困人口直接提供贷款资金及综合技术服务的一种特殊的信贷方式。它是由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小额贷款模式,是国际组织正在推广的反贫困经验。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是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务以及传统扶贫 项目的本质特征;而这类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特殊金融产品服务的项目或机构,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也构成它与一般政府或捐助机构长期补贴的发展项目和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差异。0 U;R3 _% J* 小额信贷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的含义:第一,为大量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即小额信贷服务的目标客户群;第二,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追求自身财务独立和持续性目标,即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两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互相矛盾,是小额信贷的完整统一不可或缺的要素。

2.2 农村小额信贷相关理论

2.2.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农村金融发展”在逻辑上既是“金融发展”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延伸,也是“经济发展”在“农村金融”上的体现Raymond.W.Goldsmith范式的方法论意义是极为深刻的,但本研究同时也注意到,这一定义侧重反映的是金融发展的数量方面,是基于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对“金融发展”外在表现的反映,没有真正揭示金融发展背后的制度因素,与Von Mises和Hayck“发展就是分工和交换的扩张”以及Douglass.C.North“发展就是制度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并不一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增长”意义上的“农村金融发展”。[20]

把握“农村金融发展”内涵,不仅要借助Raymond.W.Goldsmith范式,把握其“量”的方面,而且“金融发展应力求解说金融机制、金融制度总体如何发生变化,金融结构应包含金融制度、金融交易模式或交易机制”。因此,还必须从交易视角,深入到制度层面把握其“质”的方面。本文在定义“农村金融”概念内涵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金融交易的扩张,农村金融交易扩张不 仅表现在交易量和交易活动范围或空间领域的扩大,以及交易手段--农村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且更表现为农村金融交易主体对交易的“规模收益”与风险损失权衡后的选择。在农村金融交易通过“规模经济”获得的收益大于交易的风险损失和用于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风险的交易成本之和,即农村金融交易的规模净收益为正时,农村金融交易就扩张。换句话说,农村金融发展是以规模净收益的存在为前提的,当农村金融交易的规模净收益为零时,农村金融发展停滞。因此,“规模经济”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动力,风险损失和交易成本是农村金融发展根本限制。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规模经济”的收益和降低风险损失与交易成本。

农村金融交易的每一次扩张,都使得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交易的不确定性或风险随之加大,进而使交易的“信任程度”难以得到确认和保证,判断农村金融风险和收益的难度增加,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增加。为降低交易成本,农村金融交易中的信任关系从交易双方发展到对交易对象——农村金融工具的信任,从而推动了农村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对不断出现的农村金融工具的“合理性”及其风险的判断,需要依靠具有专门化知识和能力的“专家”——农村金融中介机构来提供服务。这样,对农村金融工具的信任转化为对农村金融中介——“专家”的声誉和其专业化知识和能力的信任,农村金融交易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信任程度越高,委托——代理效率越高,交易成本越低,农村金融的“规模效益”越好,农村金融规模净收益又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交易发展和扩张,为了持续维持这种发展和扩张,就必须监督和强化委托——代理中的信任关系。这种监督无非是“自我监督”、“双向监督”“第三方监督”。这样农村金融监管以及相应的规则——农村金融制度以及实施制度的专业化农村金融监管机构便产生了。农村金融便从原始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活动,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体系——依靠制度增进信任,促进农村金融交易活动不断扩张,追求规模净收益最大化的资金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系统。

在把握“农村金融发展”制度属性的基础上,还必须结合农村金 融的功能、特征和所处的外部环境,从功能范式意义上理解“农村金融发展”。(1)农村金融发展的目标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金融作为促进资本形成的重要方式,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发展就是要通过减少农业生产者的借贷成本,提供足够资金,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通过为其使用现代化技术提供资金支持,以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为其分散存在于生产和经营等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增进其农村经济活动的可预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农村金融发展必须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尤其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面对的是大量的分散小农和农村中、小企业,不仅交易规模小、次数频繁、缺少担保或抵押,难以获得建立信用所必须的信息,而且,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等特点,还要求金融服务简便、灵活、及时,加上农村经济尤其是农业投资周期长、收益低、不稳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比较利益低下等特征,使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资金使用成本和交易风险高,而收益又比较低。现代化的、有组织的正规商业性金融,不仅不愿意涉足农村金融市场,而且,在追求规模经济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有效规避风险的制度和方法,还阻碍甚至禁止农村金融交易。因此,农村金融发展并不表现为金融机构、工具和制度的现代化,而是表现为与农村经济的适应性。(3)农村金融发展必须以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为前提。农村金融需求往往因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和非正规金融成本过高而难以满足,农村金融交易的自我扩张动力不足,农村金融发展的市场机制失灵。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将处于低水平的均衡,进而进入相互抑制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农村金融发展,使之超出“金融交易的扩张”的一般内涵。无疑,政府干预对早期的农村金融发展,尤其是重建并迅速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十分有效。但金融展开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以及政府的“有限理性”和“看不见的脚”,必然使政府对金融发展的干预,在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的条件下,出现干预过度,进而越来越阻碍着农村金融发展,使农村金融发展因缺少有效的市场制度而停滞。因此,农村 金融发展必须以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为前提。

2.2.2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仍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要素去支持它。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就是其中之一,其基本框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贷款一方(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不完全信息),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又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显然它不是农业信贷补贴论的翻版。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尽管农村金融市场可能存在的市场缺陷要求政府和提供贷款的机构介入其中,但必须认识到,任何形式的介入,如果要能够有效地克服由于市场缺陷所带来的问题,都必须要求具有完善的体制结构。因此,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非市场要素介入,首先应该关注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障碍。这包括消除获得政府优惠贷款方面的垄断局面,随着逐步取消补贴而越来越使优惠贷款集中面向小农户,以及放开利率后使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完全补偿成本。尽管外部资金对于改革金融机构并帮助其起步是必需的,但政府和提供贷款的单位所提供的资金首先应用于机构建设的目的,这包括培训管理人员、监督人员和贷款人员,以及建立完善的会计、审计和管理信息系统。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是相当重要的。Ghatk(2000)、Laffont & N’Guessan(2000)等的研究表明,小组贷款能够提高信贷市场的效率;Ghatak(1999,2000)、Ghatak & Guinnane(1999)、Tsaael(1999)等的分析模型解释了,在小组贷款下,同样类型的借款者聚集到一起,有效地解决了逆向选择问题;Besley & Stepthen(1995)、Stiglitz(1990)的研究表明,尽管在 正规金融的信贷中,银行由于无法完全控制借款者行为而面临着道德风险问题,但是,在小组贷款下,同一个小组中的同伴相互监督却可以约束个人从事风险性大的项目,从而有助于解决道德风险问题。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也为新模式的小额信贷提供了理论基础。新模式的小额信贷强调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问题,而旧模式的小额信贷强调通过便宜的资金帮助穷人。旧模式的小额信贷基本上是信贷补贴论的翻版,由于忽略机构的可持续性而难以为继。

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分析可知,非市场要素介入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时,主要有两点要做:首先要做的是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 的障碍,即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而不是发放信贷补贴。其次,该理论还强调借款人 的组织化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监督可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消除信息不对 称和高交易成 本问题,为新型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3 农村小额信贷的业务特点

2.3.1农村小额信贷余额持续增加。

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除2011年在2010年的基础上略有下降外,2006 年至2010年持续增加,2006 年为 745.70亿元,至2011年1136.90亿元。另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也是持续增加,这极大的支持了“三农”的发展。

2006-2011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统计表

单位:亿元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8490.30 6795.56

2009年 10071.16 7983.02

2010年 12105.02 1108.62

2011年 14292.84 1389.39 农业贷5579.28 7077.32 款

农户贷4218.70 5576.83 款

其中:小745.70 额信用贷款

农户联235.33 2 保贷款

1108.62

1389.39

1596.38

1710.27

1136.90 452.55 652.84 566.88 1001.35 1883.83 2.3.2 小额贷款主体发生实质性变化

小额贷款主体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拓展至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分散农户的金融服务,银监会鼓励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风险管控能力,积极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目前,包括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等在内的金融机构,都不同程度地涉足这一业务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3 小额贷款对象发生重要变化

小额贷款对象从传统农户扩大至农村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各种微型企业;小额贷款用途由传统农业扩展到有助于农民收入提高的各个产业;小额贷款的目的也由最初的扶助贫困拓展至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

2.3.4 小额贷款的额度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确定小额贷款的具体额度需要2009年7月27 金融 FINANCE 支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7.8%;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通贷款,农户建房、治病、助学等消费性贷款等。相对不断扩大的贷款需求,贷款的资金来源显得相对短缺。据银监会统计,2007 年末,中国有农户约2.3亿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有 1.2亿户,其中,获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农户数7800万户,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3.2%,说明农村小额信贷需求还存在较大的需求潜力。

第3章 国外农村小额信贷实践经验及启示

3.1 孟加拉国农村小额信贷

3.1.1 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

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采取的是没有抵押,不用法律措施同时是相对较低贷款利息和高存款利率,主要服务对象多为贫困人口,而其中主要对象为农村妇女。乡村银行采取连带责任和强制性存款担保形式发放贷款。连带责任即“五人小组”模式,指的是由同一社区内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者在自愿基础上组成5人贷款小组,在小组基础上建立客户中心,作为进行贷款交易和技术培训的场所。小组所有成员至少要接受完七天培训,培训完后都得参加考试,只有全组都通过了考试,才能获得贷款。如果小组能够按时还款,累计到了一定得份额,小组的信用额度就会增加,组员们能借到更多的钱。当小组中有成员不能或不愿还贷的时候,别的成员就会帮助她,而当这个小组无法解决问题,那么这个小组就不能申请更多的贷款,甚至会丧失贷款的资格。而这些成员大多数都会遵守合约,因为这个小组是这些组员最重要的社交圈子,组员之间都是好的伙伴。一旦违约,这个组员在当地的信用会受损,会受到大家的排斥,很难生活下去。

作为乡村银行的贷款者他还必须是该银行的储户。乡村银行的小额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采用每周偿还的方式,一年内还清贷款。贷款人贷款时,必须按照额度的5%缴纳存款,这笔存款的一半进入个人储蓄账户,可随时提取,另外一半进入一个“特别账户”,3年内不能提取,3年后则每3年可提取一次,但必须保证至少也有2000塔卡(1塔卡约合0.03美元)的余额。同时贷款者每周偿还小额的贷款时还要存入金额更小的存款,这是一个改善她们财政状况的重要环节,当债务还清后,她们可以借更多,同时还有一笔存款可以动用,使他们逐渐脱离贫困线。同时乡村银行还鼓励贷款者成为持股者,可以购买其股份成为一名股东。

格莱珉银行的利率有四种:以获利为目的的贷款利率为20%,住房贷款的利率为8%,学生贷款利率为5%,艰难成员(乞丐)贷款免息。其存款利率最低为8.5%,最高为12%。

乡村银行的成功还在于它的成本控制,即一名员工要服务352个借款人,这个效率是非常高的。乡村银行的员工们采取的是上门服务,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贷款风险,了解贷款资金走向,还可以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但是乡村银行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模式。乡村银行的变革从2000年开始,其“五人小组”模式发生了改变,即在新的模式下,小组实习的是“互助不联保”,个人贷款和存款以个人为单位,不再以组为单位。同时贷款期限也发生了变化,采取的是三个月至三年的贷款期限,不在以一年为单位。同时为了增加进一步现金储蓄,乡村银行推出了一个“养老储蓄金账户”,要求贷款在8000塔卡以上的客户,每月储蓄至少有50塔卡的有息存款。而10年后这些存款将会翻倍。

总结乡村银行的成功,主要有三点:一是因为它适应农村对小额贷款的需求,并且善于挖掘潜力,开括新的市场,知道如何挖掘客户,像最近乡村银行推出的帮助乞丐的服务,就是在挖掘新的客户。二是懂得根据市场的需求来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的模式来适应市场。三是较低的成本控制和优质的服务。

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并不是以现阶段企业规模的大小决定,而是以其能否占领未来市场,不断创造新的产品,吸引新的客户来决定。GB小额贷款的成功经验

(一)自动瞄准市场需求主体机制

小额贷款是以穷人为对象,以提供无抵押贷款为主的金融服务模式。需要这种资金的人,一般都是自身经济状况极端窘迫的贫困农民。GB它明确规定只有无地(landless,土地少于 05hm2)或无财产(asset less,全部财产折合成现金达不到 1hm2土地价值)的人才有资格成为GB 的贷款对象。这种自动瞄准机制使小额贷款直接瞄准贫困农民,孟加拉国结合本国国情,从财务分析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选择妇女为主要贷款对象。同时,格拉米乡村银行在向穷人,特别是贫困妇女提供贷款的同时,也提供一定的技术培训,为穷人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组建小组担保动力机制

缺乏正式抵押品,是贫困农民获得传统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自愿基础上建立互助组织,形成小组担保,是一种最常见的替代方式。小组担保通过内部对执行合同的强制和组员之间彼此的监督,达到降低违约率、提高还贷率的目的。小组成员的身份建立起相互支持与保护,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也激励着每一个成员都要有所作为。内部监督不仅减少了银行工作量,外化了银行成本,还增强了每个贷款人的自身能力。这种自助小组不仅是贷款传递的渠道,也是交换思想的论坛。因此,小组担保动力机制是很多小额贷款项目成功的关键。

(三)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

1.信贷行为商业化。国际经验表明,小额贷款的成功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项目的可持续性,二是项目要有一定的覆盖率。小额贷款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不是权宜之计,这就需要小额贷款机构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提高其运营水平。比如,小的贷款规模,通常始于 50 美元;规律的还款期限,通常为 3-12个月的周期;信贷激励制度,即小额贷款机构通过最初小规模贷款,在获得一定偿付后,逐渐增加对该客户的贷款规模,还包括存款保证金、逾期还款处罚等制度和措施。

2.利率标准市场化。即坚持小额贷款的市场运作,允许小额贷款机构根据成本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使其利息收入能够覆盖其运营成本和呆账损失。格莱珉银行实行4种利率制度:创收目的的贷 款利率为10%(按单利计算,下同)、住房贷款利率为8%、学生贷款利率5%,艰难成员(乞丐)贷款免收利息即零利息。实践证明,对于那些贫困农民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条件从商业银行或其他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他们需要贷款易于获得、适合小型经营活动,具有弹性的还款条件以及使用范围多样化,与能否获得贷款相比,贷款利率的高低显得并不重要,只要低于黑市利率,对农民来说就是一个改进。

3.信贷模式市场化。2000年格莱珉银行根据孟加拉国家实际情况,改变传统模式的缺陷,实施第二代模式。贷款期限安排更为灵活,在“基本贷款”增加了“灵活贷款”这一创新安排;借款人的借款基础从联保小组转移到了个人,不再要求小组提取5%的风险基金,取消了小组成员间的联保关系,取消“2+2+1”贷款次序安排,小组成员可同时获得贷款,小组被削弱为一个议事和相互监督的组织;同时还强化了借款人账户管理和准备金制度。使信贷模式更适应市场实际需求。

3.2 印度农村小额信贷——印尼人民银行

作为人口仅次于中国的一个世界大国之一,其与我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是农业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大,农村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大,其小额信贷模式对于我国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环境问题和自然环境问题必然会造成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出现信息不完善的问题,这个问题将直接导致贷款的发放,而印度却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印度采取的方法是大力支持和鼓励银行和银行之间,银行和NGO(非政府合作组织)以及相关自助团体合作,互相将各自的信息和资金优势结合起来,来促进贷款向农村的发放。而其中最著名的是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推出的“银行和自助小组连接”项目。这个项目来源于德国政府的技“技术合作公司”(GTZ)资助。印度与1992年开始实行此项目,其最初是由NABARD领导,NGO推动,向银行发放再贷款为自助小组提供无抵押贷款,逐步使贷款额达到小组储蓄额的4倍。这种小组机制通过对客户贷款的成本外部化降低了银行交易成本,而且也由于小组联保的压 力保证了贷款客户的高还贷率。

到2001年3月底,银行和自助小组连接项目的覆盖面是上一年的两倍多,增加到450万家庭,26.4万自助小组,其中90%为妇女成员。每个小组平均贷款为18932卢比,每个家庭为1069卢比。到期还贷率为99%。到2003年3月底,此项目已有2800个NGO和其他自助推动机构。据称,目前印度的此小额信贷项目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项目。

但是现在它主要是在南部的两个邦开展银行和自助小组连接项目,占了全国自助小组的60%。在这些邦里合作社的组织程度较强、客户都是以妇女为主且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所以能能较好的开展工作。而在北部、中部和东部贫困地区,由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因素,银行和自助小组连接项目还没有什么影响。

总结印度的小额贷款模式其最主要的成功则是印度的金融联接经验,其银行与NGO以及相关自助团体的合作。而带给我们的启示最主要的是我社与相关行业协会的合作,如养殖协会,种植协会甚至我们可以与我省的一些像浙商协会,闽商协会等相关行业合作,采取一种以协会,团体为主导的小额信贷模式。即这些协会在我们信用社登记在案,将其协会所有信息都登记在案,包括成员的个人信息,统统登记在案,我们派驻人员出任该协会的重要职务,该协会如有那为成员需要贷款,只需直接向协会提出申请,协会经过审核,只要符合条件,即可向信用社提出申请,信用社可以快速直接发放贷款给该成员。同时该笔贷款的利息和本金的收回由协会负责。这样做一是有利于贷款资金发放的集中,同时还有效的保证了贷款资金的收回,最重要的是保证了贷款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和集体化发展。

3.3 国际经验总结与启示

3.3.1小额信贷设计应保证盈利原则。

从国外成功经验看,乡村银行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已形成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模式,由于福利主义难以实现财务可持续性,按市场化机制运作和管理的制度主义已是必然趋势。对我国农村地区,乡村银行小额信贷 不应是完全扶贫,不能承担所有改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责任,小额信贷设计须保证盈利原则得以实现,应瞄准有经济发展能力的农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在提高其收入,改变生存状况的同时,促进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市场持续发展。

3.3.2科学合理确定小额信贷利率。

从他国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成功经验看,在资金稀缺的农村地区,资本可得性比低利率更为重要,合适利率才是小额信贷健康发展关键,应考虑适当调整小额信贷利率,激发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积极性,消除信贷操作寻租现象,使小额信贷业务得以顺利开展;另一方面结合其他辅助金融服务,刺激贷款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资金增值程度,降低信贷违约率。

3.3.3创新小额信贷抵押担保方式。

借鉴国外经验,创新抵押和担保方式,在抵押方面,将农户林权、土地使用权、农村养老保险证和农业企业无形资产、信用证、定购单等作为担保物,纳入小额信贷抵押范围;在担保方面,开展联保贷款业务,让经济收入水平相似农户组成联保小组,可用“连坐”方式加强农户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有效降低小额信贷风险,采取“农企+农户”或“农企+联保小组”担保模式,由收购、加工农产品的企业与农户或联保小组共同负担农户还款责任,防止信贷违约。第4章 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4.1.1小额信贷的种类及运行方式

龙镇地区最主要的农村小额信贷供给者是中国农业银行,其开展的农户贷款业务包括农户担保贷款业务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农户担保贷款属于传统信贷范畴,是指农户通过抵押或质押合格资产取得的贷款,不属于本文研究范围。而农户小额信贷包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小额信贷的供给机制。(l)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其运行方式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中国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依据当地农户的合理贷款需求,综合考虑贷款申请人的经营实力、偿还能力和信用观念,向农户发放额度在10000元以下(含),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农户贷款证以小额信用贷款需求的农户为单位发放,一户一证。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应具备以下条件:居住在本行当地支行的服务区域内2年以上,有固定住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信用观念强,无赌博、缥娟等恶习;从事土地耕作、养殖或者其他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并有合法、可靠的经济来源;具备清偿贷款本息能力;能自觉遵守和执行本办法中有关规定和要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用途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农业生产费用贷款;小型农机具贷款;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及提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贷款;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消费类贷款。贷款操作程序为: 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坚持农户自愿申请,当地居委会初审,由分理处核批发 放。

②凡需要小额信用贷款的客户,必须先向当地居委会提交书面申请,说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家庭收支情况、贷款用途、贷款归还打算等,所在居委会签署意见报当地分理处。分理处依靠居委会的重视与支持,在掌握农户的经济状况、经营能力、信用关系、人品等情况后,核定贷款对象和发放贷款证工作。

③领到贷款证的农户,需要贷款时必须携带贷款证、个人身份证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随时到当地分理处办理借贷和还贷业务。

④支行柜面人员根据“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原则,查验审核需要贷款农户提供的贷款证、身份证、限额等无误后,及时办理限额内的贷款发放,无须再逐笔审批,并要将农户的借款与还款情况逐笔登记贷款证。

⑤信贷人员及时依据会计人员提供资料及时登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台帐,确保农户贷款证上记载的贷款发放情况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台帐一致无误。农户信用等级分类与信用贷款额度核定:农户信用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档次,根据不同等级核定不同信用贷款额度,并核发贷款证。优秀:社会信誉佳,为人诚实,无不良嗜好,家庭和睦,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经营能力强,生产经营项目有市场,有效益,自有资金70%以上,家庭净资产4万元以上,无不良信用纪录。信用贷款最高额度为10000元。良好:社会信誉良好,为人诚实,无不良嗜好,家庭和睦,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经营能力较强,生产经营项目有一定的市场,有效益,自有资金60%以上,家庭净资产3万元以上,基本无不良信用纪录,偶有出现,能积极主动偿还本息。信用贷款最高额度为6000元。一般:社会信誉较好,为人诚实,无不良嗜好,家庭和睦,经济相对稳定,生产经营项目能有盈余,自有资金50%以上,家庭净资产1万元以上,出现逾期仍能积极主动偿还本息。信用贷款最高额度为3000元。

农业银行对农户评定的信用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一般每两年审查一次。对农户信誉程度发生变化的,会及时变更评定等级及相应的贷款限额。每个参加信用等级评定的农户都由当地的农行建立农户贷款档案,农户贷款档案主要包含以下资料:借款人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联系方式、家庭成员及其劳动能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收入状况、家庭实有资产状况等;信用等级、偿还贷款的历史记录;所在村委会组织的意见;农行信贷经办人员意见;支行贷款会办小组意见。农行根据农户生产经营 活动的实际周期、还贷来源,与农户协商确定贷款期限,原则上最长不超过1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按本行规定利率执行。还款方式实行按年结息,到期还清。

(2)农户联保贷款及其运行方式

农户联保贷款指中国农业银行对由没有直系血亲关系的农户(含农村个体工商户)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联保小组的成员投放的贷款。联保小组由居住在同一行政村内3至5户有借款需求的借款人自愿组成,并民主选举产生一名联保小组组长。联保贷款借款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户主(以公安部门的户籍档案为准);本人及其配偶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且在签订联保协议前如有向信用社借款的,原借款已先行还清;具备清偿贷款本息能力;有生产经营项目和设备(工具)或场地,自有资金比例达50%以上:从事的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遵守联保协议。贷款用途及安排次序: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费用贷款;加工、手工、商业等个体工商户贷款;小型农机具贷款;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及提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贷款;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到消费类贷款;其他贷款。联保小组成员的责任为:负责小组各成员贷款申请、使用、管理和归还;在贷款本息未还清前,成员不得随意转让用贷款购买的物资和财产;联保小组成员之间对借款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如有部分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其他成员必须代为还款;遵守联保合同。联保小组成员的权利为:在小组全体成员还清所欠款项的前提下,成员可以自愿申请退出小组;经小组其他所有成员一致决定,可以开除违反联保协议的成员:按联保合同随时可取得最高限额内的贷款余额:其他应享有的权利。联保小组成员的义务为:按贷款约定期限归还到期贷款本息;联保小组成员之间负连带保证责任,保证范围包括贷款本息、罚息和实现债权所需各种费用;对被开除出联保小组的成员,其他成员应责令其退出前还清一切借款,否则其他成员必须代其偿还;其他应尽的义务。信用社(含营业部)应根据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周期、还贷来源,与农户协商确定贷款期限,最长时间为1年,但到期日期不得超过联保合同到期日期。农户联保贷款利率按本行规定的利率执行。3万元(不含)以下贷款结息方式为按年结息,3万元(含)以上贷款结息方式为按季结息。贷款的发放:借款人提出借款申请,在联保小组成员自愿组成联保的情况下,经分理处调查、审核同意后,签订联保合同,联保合同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合同期满后,联保小组成员在全部归还贷款本息后,联保小组 自动解散。若小组成员仍愿意继续组成联保小组,必须重新办理所有手续。联保合同总计金额要求为:三户联保合同的总计金额原则上不超过6万元,四户联保合同的总计金额原则上不超过8万元,五户联保合同总计金额原则上不超过10万元。在联保合同期限内,联保小组成员需要借款时,只要到分理处填写借款申请表,获得审批后即可取得贷款,不需再次办理担保手续。原则上单户贷款金额不超过5万元。分理处建立的农户联保贷款档案,其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联系方式、家庭成员及其劳动能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收入状况、家庭实有资产状况等;偿还贷款的历史记录;分理处信贷经办人员意见。

4.1.2 农村小额信贷的供给现状

1小额信贷供给主体界定及分类

本文研究的小额信贷主要是基于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农户无法提供抵押、担保这一现实情况而开展的小额信贷活动。这里所指的小额信贷供给是指开展小额信贷的机构愿意且有能力提供的小额信贷及相关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而并非指满足所有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供给。按照不同的贷款发放机构,龙镇地区小额信贷的供给可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供给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供给二类。从龙镇地区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供给看,国有商业银行退出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为农村尤其是农户提供小额信贷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但是由于其他机构对农户开办小额信贷业务时间较短、规模较小,农村小额贷供给仍以农业银行为主,所以,本文着重研究农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供给。2.农信社小额信贷供给优势分析

在我国的小额信贷领域里,农业银行作为农村最主要的正规金融机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l)微观组织机构与业务经营方面的优势

对一般正规金融机构而言,农业银行在这两方面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共性:从微观组织结构来看,自国务院2003年开始深化农业银行改革试点,目前县级支行基本完成统一法人改革。农业银行无论在产权、内部控制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财务制度体系等方面都比较健全、完善,比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具 有更好、更全面的金融管理能力。农业银行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资金来源较为稳定,并且这些来源渠道广泛,可以是央行再贷款、吸收到的存款或者其他商业性的资金。不同于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依赖于来源极不稳定且数量有限的捐赠资金。这种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农行小额信贷业务持续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农行与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相比,具备正规金融的专业能力,体现在:基于多年的业务积累,农业银行不仅较为熟悉农村金融业务,而且具备了较强的存贷款业务能力,它能较快地掌握小额信贷这一创新金融品的运作,使其满足于农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增额占农业银行全部农业贷款新增额的88.30/0,且大部分为农户小额信贷,小额信贷能满足。

那么农业银行小额信贷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归功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运行机制设计。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首先运用一系列的甄别程序评定该地区的农户信用等级,再通过连续贷款逐步筛选出信用度较高的农户,继而将其升级为有信用纪录的贷款者,另外,辅之以各种贷款优惠事项来激励其维持信用等级甚至提高信用等级。而农户联保贷款能自动筛选并逐渐排除高风险的贷款者。农户联保贷款能使相似风险的农户自动聚在一起,由开始形成的高风险一组、低风险一组等,到随着连续放贷运作而将高风险的农户识别出来,留下低风险的农户。即使联保小组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动,农户也可以由参加联保小组转而申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只要农户的信贷信息是连续一记录且以个人为单位。当然,小额信贷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假设前提条件:农村地区经济、政治发展平稳并且该地区农户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及还款意愿。此外,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4小额信贷供给面临的问题(1)小额信贷供给不足

目前龙镇地区提供农村小额信贷的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民丰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以及最近成立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但目前这些机构均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①在正规金融机构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业务逐渐单一化;发放的农户小额信贷成本高、收益低等特点,严重挫伤了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邮政储蓄目前主要开展定期存单质押小额信贷,这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因为这种业务是需要抵押物的。② 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不吸收存款的,村镇银行吸收的存款也不多,所以此类金融机构大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至2008年末,村镇银行贷款余额10244万元,累计发放笔数近来500笔;两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2460,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来源越显不足。但是从信贷潜力来看,截至2008年12月,龙镇地区农业银行存款余额为 916633万元,贷款余额为774598万元,存贷差达到142035万元,这表明还有相当数量的信贷资金运用不充分。该地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致使小额信贷供给不足,另外小额信贷产品的供给不平衡以及农信社小额信贷拥有较大的供给潜力表明小额信贷的供给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1.3农村小额信贷的供求与需求不匹配

(一)不匹配的表现

龙镇地区农民贷款难不仅体现在金融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更多的时候体现在需求与供给不完全匹配造成的。1.供求服务对象不完全匹配

可以将农户的信贷需求分为以下四个层次:①缺乏劳动能力的极端贫困户②中等收入水平以下的贫困农户③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一般农户④有相当规模资产和较强经济基础的富裕户。

对应于不同层次农户的信贷需求也就需要不同的资金供给方式来满足。处于极贫状态的农户,几乎没有生产能力,他们主要以生存需求为主,缺乏承贷能力,信贷需求一直被金融机构所忽视。富裕农户的信贷需求建立在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资金和资产积累上,一般需求数量较大,富裕农户一般不会选择小额信贷,因为小额信贷供给的数额相对来说较小,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而处于信贷需求层次中间的两类农户一一贫困农户和一般农户由于担保能力的缺乏,其发展所需的信贷支持符合小额信贷的作用范畴,且信贷供给机构也愿意对其进行小额信贷供给,从而迅速发展起来。累计发放笔数近来50笔,规模相对较小。由于农村小额信贷运作成本较高,此三类新型金融机构出于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考虑,短期内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首先考虑的是中高收入农户,很难顾及到贫困农民。龙镇地区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信贷供给 主体的缺乏,致使其供给不足,市场竞争不够充分。(2)农业银行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不足

农业银行目前开展的农村小额信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银行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与支持。农村小额贷信贷资金依赖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但再贷款实际上属于政策性贷款范畴,是央行对农行的一种补贴,因此随着再贷款的减少和政策支持力

由此可知,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应是处于第二、三层次的农户,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龙镇农村地区出现了小额信贷目标上移的现象,即小额信贷目前的用户总体上己不再是低收入户和中等偏下收入户,二是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和高收入户。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小额信贷机构(项目)负责人、信贷员及当地村干部也在不同程度上对目标上移的判断表示认同。2.信贷规模的不完全匹配 在信贷规模方面,不仅存在小额信贷供给机构发放的总规模不能覆盖所有农户信贷需求的现象,即供给规模小于需求规模,此外,还存在着小额信贷供给机构对单个农户的发放数量无法满足其信贷需求的现象,即单笔供给规模小于需求规模。

3.信贷价格和产品的不完全匹配

在信贷价格上,小额信贷的价格理论上应由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决定,但现实情况是需求方没有小额信贷价格的决定权,小额信贷的利率完全由供给方决定;在信贷产品上,一方面农户越来越需要中长期的小额信贷,而小额信贷供给机构更多地是提供短期性质的贷款,存在信贷产品与需求错位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村企业也有小额信贷的需求,但却没有针对它们的小额信贷产品。

4.农业银行的资金运用

龙镇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业务是农行通过资金运用获得利润的主要渠道。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资产分为现金、投资和贷款三大类,其中现金包括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以及库存现金等,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及存放同业款项由于利率较低,一般会维持在较低的比例:投资项目是金融机构安全性和收益率都比较高的资产;而贷款项目包括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及贴现,贷款是以获取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金融机构的主要资产业务。从调查分析的资料来看,2008年当地国有商业银行以贷款和上存上级行的形式经营的获利资产占总资产比例高达98.07%,而农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与商业银 行相比资金运用较为简单,其他资金运用渠道较少。

在2001年,同业存放是农业银行第二大资金来源、向中央银行借款为总资产的第三大来源,各种资金来源渠道作为农业银行资金来源的有益补充有效缓解了农业银行支农信贷资金不足的矛盾。但是资金来源单一仍然影响着农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供给。一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等机构加强了自身资金运作与规划,以存放同业形式存放在农业银行的资金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凭借其便捷的汇兑结算优势,分流了农村信贷市场的资金来源。

表 龙镇地区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

2010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 金融机构

工行 农行 中行 建行 邮储 存款余额 44571 39163 29382 2545 40259

贷款余额 63220 19060 3197 70160 39224

存贷款余额

371 130 600 329 393

差额 23679 1030 96223 94241 369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五大连池市中心支行,金融统计资料

可见,农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过度集中在存款来源,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占比不断减少,而存款受到其他金融机构分流的影响,导致其资金来源受到限制,制约了其信贷供给能力。2.农业银行的资金流动

农业银行从本地吸收到的存款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以贷款的形式投放在当地,二是通过不同的渠道流出。从农业银行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从1999年到2003年农业银行的资金净流出比例在逐年降低,主要原因是国家金融宏观政策的调整,分三次降低了农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中央银行存款的利率,使农业银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大大减少。另外下调了对农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加大了农村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农业银行通过申请支农再贷款,加大当地信贷投放等,使得资金净流出相应降低。而近年来,农业银行资金净流出现象有所增加,一方面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备付率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农业银行目前开展的农村小额信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银行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与支持。农村小额贷信贷依赖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但再贷款实际上属于政策性贷款范畴,是央行对农业银行的一种补贴,因此随着再贷 款的减少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减弱,农村小额信贷持续增加的供给有所减少。

4.2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4.2.1 农村地区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力量薄弱

龙镇分理处共有13 名专职信贷人员,而龙镇有16 个乡镇,每个乡镇农户一般2200~2400 户,如果按10%的农户得到小额贷款的支持,农户最多的要达到3500~3800 户,平均1 名信贷员要负责280 多户农户小额贷款客户。管理客户最多的信贷人员需要管理600多个客户,其中包括400 多户农户。从贷款的受理、调查、审批、审查、发放、催收、贷后管理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远远不能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

表1 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小额贷款贷种单笔余额计算表 贷种 结余笔数/笔 结余金额/万元 单笔金额/万元 农户联保小额贷款 1886 7635 4.05

农户保证小额贷款 89 481 5.40

商户联保小额贷款 373 2219 5.95

商户保证小额贷款 120 750 6.25 在实际工作中,信贷人员在对农户小额贷款具体操作上也存在问题。贷款前调查工作不细致:表现为遇到经营同一行业的新客户时,经常套用原有农户调查报告内容,没有考虑现有条件下的市场需求、价格变化等因素,没有制作符合客户实际情况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没有客观真实地分析客户的资金实力、还款意愿等内容。贷款过程中工作环节简化。片面强调简化贷款手续和放松贷款审查审批发放程序,导致贷款责任人不明确,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增大。贷款发放后,一是无法及时有效的实施监管,消极应对,贷后管理成“事后管理”,出现风险时,只能被动接受;二是信贷人员多依赖贷前调查,以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就高枕无忧了,甚至认为贷后管理只是流于形式。贷后管理工作要求高,工作起来比较琐碎,需要信贷员耗费相当大的精力用在这一项工作上,使贷后管理的要求难以落到实处,易停留在表面。目前,信贷人员过于注重对收入支出的分析,而忽视了对现金流的把握,不利于贷款的风险控制,而且农业银行对待拖欠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态度不够坚决,拖欠就很容易被认为是允许的事。当拖欠出现的时候,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拖欠问题就有可能迅速扩散。

4.2.2 贷款额度、还款方式与客户的需求不适应

贷款额度、还款方式与客户的需求不适应贷款额度太小,就不能给客户带来应有的效益;贷款额度太大,客户无使用大额贷款的能力,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带来收益,还加重了还款负担。同时,在还款方式上未充分考虑客户的现金投入、现金收回等现金流特点。现在主要实行的还款方式是阶段性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农户前8 个月只需要等额归还利息,到最后4 个月等额支付本息,到第12 个月归还完最后一笔款项时本息全部还清。信贷员在放款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套用了此还款方式,并未针对客户的种植养殖经营项目特点做出相应地调整,这极有可能造成当客户需要用钱的时候恰是本息一块还的时候,然而平时有空闲资金的时候却仅仅需要归还利息,对客户还款造成麻烦。例如,1 个客户2 月5 日贷款5 万元用于扩大种植西瓜规模,贷款用途主要是买进西瓜苗,还款方式为阶段性等额本息还款(见表2)。

表2 农户小额贷款5 万元8 个月阶段性等额本息还款计划表 元

期数 1 2 3 4 日期/(月,日)

1.5 2.5 3.5 4.5

本期本金

0 0 0 0

本期利息 562.5 581.25 581.25 562.5

本息金额 562.5 581.25 581.25 562.5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5.5 6.5 7.5 8.5 9.5 10.5 11.5 12.5

0 0 0 0 12291.03 12429.3 12569.13 12710.54 50000

581.25 562.5 581.25 581.25 562.5 424.23 284.4 142.99 6007.87

581.25 562.5 581.25 581.25 12853.53 12853.53 12853.53 12853.53 56007.87 注: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贷款系统。由表2 可知,客户前8 个月每月的5 号之前只需要归还利息约580 元,从第9 个月开始归还本息约12860元。但是,客户种植的西瓜从5 月份就开始收获,收回资金,而在9 月份是整建大棚需要大规模用钱的时候。由此可见,信贷人员并没有为客户安排合适的还款方式。

4.2.3 信用评估方式在现有信用体系中操作困难

农户小额贷款的贷前调查,信贷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乡村干部和信息员的介绍,对农户信用状况的评估也更多的是建立在感性认识而非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发展潜力小、信誉较低的农户对资金需求大,需求最急切,这些农户在签约前会隐瞒自己的信息。如果信贷员在调查时只是对客户的家庭,经营情况感性认知,没有理性地分析客户所在行业的利润率、经营风险、资产负债状况,尤其是客户的个人品质,那么银行在签订贷款合同之前,并未充分了解债务人类型,导致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齐河县支行在给农户发放贷款后,由于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贷款额度小、笔数多、工作量大,信贷员不能及时的做到贷后监督,不能完全掌握客户是否经营正常。信贷员能掌握的只是客户每个月的还款情况,在发放贷款时提醒客户提前3 天按照还款计划表上的数额归还利息。绝大多数客户能够按要求做到,对于不能按时还款的客户,信贷员仅通过电话催收,并未到实地去检查客户的情况,更未在系统里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整。4.2.4 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增大

贷前信贷员仅在实地调查的时候与客户有沟通交流,但调查时间很短,平均每户的调查时间为20 min,在短短的20 min 内信贷员是很难把握客户的心理,尤其是很难挖掘出客户想隐藏,最不想告诉信贷员的信息。现在客户了解农户小额贷款的业务情况只能通过信贷员,或信贷科办公电话,没有1 个专门的贷款服务平台。客户与信贷员在调查过程中交流的时间很短暂,通过电话询问也不能详细地获取小额贷款的业务的全部信息。

第5章 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加强农村地区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力量

努力建立一套权责分明、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要建立健全贷款评审、权力制衡、责任约束、审贷分离、贷款担保、利益激励授权授信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妥善处理效率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在信贷技术上,借鉴国外先进的小额信贷技术,结合试点实际情况,通过为客户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科学确定授信额度,避免授信过程的随意性。在业务流程上,实行“4 只眼”办业务原则,即由2 名信贷员一同开展贷前实地调查;在县级支行设立审贷会,实行审贷会的集体决策机制。在资金管理上,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池”的管理经验,规定贷款资金只能来源于总行,放款时系统自动从总行借入资金,并根据内部定价做到资金有偿使用,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在经营管理上,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意识,加大信贷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堵塞管理漏洞,严把贷款准入关,防范贷款风险。同时,针对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特点,科学制定农户小额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责任目标及考核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5.2 为客户制定合理的贷款额度和还款计划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收入水平、信用状况及项目的可行性、发展前景、资金回收期等,科学地测算农户小额贷款额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资金需求,并合理确定小额贷款期限和还款计划。根据农业银行农户小额贷款相关规定的同时,贷款期限、还款计划要依据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周期、还款能力和贷款人的资金供应能力由借贷双方共同协商后确定。龙镇分理处应坚持贷款期限与经济生产周期相吻合,根据季节、生产周期,32 合理确定小额贷款期限,要充分考虑借款人的实际需要和灾害等带来的客观影响,来调整客户的还款方式。尽最大努力做到客户需要钱是有钱用,客户收回资金时可还贷。

5.3 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在调查客户过程中详细的记录客户的相关情况,对客户较贵重的资产要确认其所有权,对客户的负债要确认其贷款的用款去向,对客户的家庭情况也要详细了解,在客户信用评级表中涉及的项目一定要详细调查清楚,为客户评定一个客观合理的信用等级。对每一位贷款客户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对还款及时的客户加分,不及时的客户减分;到第6 个月进行1 次综合检查,对可以享受第6 个月免息的客户进行加分,没有享受到免息的客户减分;按年进行年检。这样可以真实反映客户信用程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同时,积极开展诚信宣传,在社会上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让客户明白农户小额贷款的法律责任。

5.4 拓展沟通渠道,减轻信息不对称影响

(1)创新农户小额贷款调查模式推行“信用村”模式。此模式是龙镇分理处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对于有一定的种植或养殖规模、有一定的还款能力、村风良好、村民注重个人信誉、还款意愿较强的村作为“信用村”。每1 个乡镇确定1 个或2 个“信用村”,并对该村村民建立“信用档案”。同时,信贷员要及时将农户小额贷款的相关规定以各种形式告知各个“信用村”。这样在“信用村”进行调查时,信贷员对该村和对自己将要调查的客户都有一定了解,客户也十分清楚邮储银行的农户小额贷款规定,便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贷款风险。(2)建立健全服务平台由于信贷员工作繁忙,在接到客户的咨询电话时,经常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客户详细地讲解清楚,这就需要建立1 个专门回答客户贷款咨询的人工服务台。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必须熟悉贷款的各种规章制度,贷款利率以及利率的可浮动情况、还款方式、贷款周期等,便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既降低客户的贷款成本,也能降低银行出现逾期的风险。

5.5 小结

以中国农业银行五大连池龙镇分理处为例,农户小额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贷款管理力量薄弱、还款方式与农户的需求不适应、农户信用评估方式不合适等。这些问题在中国其他地区农户小额信贷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了使小额贷款业务健康发展,应从信贷技术、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同时,加强对农户信息的了解,及时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建立详细的农户信用档案,推行“信用村”模式;拓展沟通渠道,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平台。

参 考 文 献

1.孙若梅.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作用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6,(8)2.朱长锁.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探析.现代金融,2010,(27).3.魏国雄.信贷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4.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5.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公司信贷.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6.沈明高,程恩江.重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存的方法挑战与小额信贷的未来.2007 7.高月.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重庆工商大学,2009,(5)8.杜晓山.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9.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补偿机制研究课题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6)10.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中国农村经济,2004,(8)11.黄伯勇.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经济体制改革,2008(2)12.王卓.农村小额信贷利率需求弹性.中国农村经济,2007(6)13.刘艳丽.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乡镇经济,2002(4)14.何剑伟.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1)15.姚遂,江小勤,陈卓淳.信贷扶贫制度的设计与创新一茅于轼扶贫案例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2(5)16.梁山.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安全性、盈利性和信用状况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3(6)17.苑索静.小额信贷融资与农业银行发展模式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08,(4)18.张晓梅.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问题.中国金融,2008,(83)19.李明贤,李学文孟加拉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及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8

20.梁山.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安全性、盈利性和信用状况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3,(6)21.Varian Hal.Monitoring Agents with Other Agents..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es,Mareh1990,146(l)

22.Copestake.James.Mainstreaming Micro finance:Soci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r Mission Drift? World Development,2007,forthcoming 23.Emran,M.Shahe,AKM Kahbub Morshedand Joseph E.Stiglitz.Mierofinance and Missing Market.Workingpapers,2009

第四篇:我国小额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

我国小额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问

题以及对策探讨

资料收集:曹倩倩、周绮、沈迪唯

沈清波、桑恬、徐斐美 PPT制作: 毛阿颖、陈瀚慈

PPT演讲: 毛阿颖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

1、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规模快速发展

2、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发展分布特点:

(1)整体来看,江苏省以922.1亿元的实收资本,1119.76亿元的贷款余额,绝对领先于其他省份,位列全国第一。(2)从机构数量来看,全国分布偏向于东部和东北部。(3)从资金使用情况来看,经济发达省份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数量已经超过实收资本数量,一方面说明经济发达地区资金需求量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能力和创新意识强。

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从性质上来看只是一般的工商企业而不是金融机构,与以扶贫为特点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是不同的。

特点:

1.贷款利率高。

2.贷款方式:多采取信用贷款,也可采取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3.贷款对象:面向农户和小微企业。

4.贷款期限:由借贷双方公平自愿协商确定。5.提供的贷款类型:个人、小企业、循环信用

优点:

1、培育和发展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2、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的形成。

3、规范民间借贷的发展。

4、利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问题:

1、小额贷款公司性质模糊:

小额贷款公司是从事放贷业务的商业性机构,属于一般的工商企业。但从事的贷款业务又不属于《公司法》所管辖的范围,没有取得金融许可证,因而不是金融机构却是从事货币业务的企业法人。这种身份的不确定使得小额贷款公司遭遇了种种限制,例如银行批发性融资遭遇种种限制,公司自有资金有限,后续资金来源问题等极大地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也加大了对其进行监管的难度。

2、转制村镇银行的困惑:

按照规定,新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持续营业3年以上(含3年),并且近两个会计连续盈利,不良贷款率低于2%,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30%以上,可以转制成为村镇银行。这意味着,成为村镇银行,资金困境、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都只是时间问题。对于设立村镇银行,很多人都是持乐观态度的,但是转制后的制度设计却让小额贷款公司望而却步。《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成为村镇银行,必须由已确定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拟作为主发起人,即银行将会成为村镇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小额贷款公司原有股东持有村镇银行的股权比例必须控制在10%以下,这让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难以接受。

在转制成为村镇银行之后,小额贷款公司就面临着被完全改头换面的命运,银行成为第一股东,在经营上将银行原有的一套管理运营机制照搬过来,小额贷款公司原有的客户群体也有可能不被银行认可,原有的服务理念和宗旨也可能被全盘否决,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积极性。即使在转制成为村镇银行之后,它也同样面临存款难问题。现在村镇银行还是处在试点阶段,绝大多数都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机构小、没有形成市场认知,各部门设置相当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存款也成为村镇银行的主要问题之一,转制成为村镇银行的最大成本是原有股东丧失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控制权。

其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其中不乏有丰富的银行工作经验的人员,在贷款业务上也是按照类似于银行的业务程序执行。小额贷款公司在服务对象上与银行的趋同化,势必会导致与银行的正面竞争,而高出银行许多 的贷款利率将会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服务客户的趋同化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

3、资金来源的困境:

小额贷款公司大部分资金都是自有资金,主要以股东后续注资为主,更重要的是小额贷款公司自有资金往往很快就贷出去,目前又缺乏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大规模的批发贷款,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无钱可贷的困境,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严禁非法集资,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小额贷款公司大多循环放贷,面对信贷市场十分强烈的资金需求,一些公司甚至出现无钱可贷的局面。信托增资和增资扩股类似,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发行信托产品最多可以融资为注册资本的100%,资金以股权的方式注入,但是与信托公司合作有变相向公众集资之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有限和后续资金严重缺乏,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开始突破原有的底线,非法运营,例如在遇到资金需求额度高的客户时,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开始采取吸收社会资金的非法行为;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和高利贷的利率差距比较大,借款人将资金从小额贷款公司贷走之后,就可能会以更高的利息再次贷出去;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和银行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利率差距,也不乏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员工私下勾结共同牟利的情况;在小额贷款公司业务中诸如过桥贷款、垒大户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种种不当行为都为小额贷款公司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4、税赋负担重:

国家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种种优惠补贴政策,小额贷款公司都无法享受到。小额贷款公司跟工商企业一样按照利息收入缴税,包括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及其附加等,而对于同样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农村信用社则享受减半征收营业税的政策。国家给予农村信用社的税收政策是营业税及附加按3.5%左右征收,所得税减半;而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则是营业税及附加按5.6%征收,所得税全额征收。不仅如此,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资金周转比较快,所交的营业税也高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成本比其他金融机构高出许多以及税赋歧视

5、监管制度不完善:

小额贷款公司性质导致监管困境。小额贷款公司从事的是金融业务,公司的定位是企业法人,不属于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监管范围,但从事的贷款业务不是一般工商企业能够经营的业务,这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着多头管理,易出现监管真空。

6、信用体系不健全:

小额贷款公司面对的客户大多数是“三农”和小企业贷款人,因为基本上从未获得过银行的贷款,因此银行也就没有这部分客户的信用记录,由于没有有效的制度来约束其信用行为,当其转向小额贷款公司寻求贷款时,其违约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小额贷款公司没有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也就无从获取其贷款客户的详细资料,可以说是缺乏最基本的风险防护,小额贷款公司风险识别难度大。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建设并不健全,尤其是在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地区,农户对金融、信用等知识缺乏了解,获取信息不及时。

四、对策:

1.性质界定及发展方向

(1)国家应该从立法层次上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正名,确定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给予其金融机构的身份,将其纳入到我国金融机构系统之内。

(2)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坚持服务基层。在信贷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应该与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在服务对象的选择上,专注于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选择被排斥在银行系统之外的群体作为自己的目标客户。转制村镇银行的具体注意事项还要加以明确,村镇银行自身也有待完善。

2.资金来源多元化

1.取消对小额贷款公司外部融资的上限。

2.继续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应该提高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批发融资的比例,将融入资金比例占注册资本的50%提高到100%甚至是200%,目前0.5倍的融资比例 太低。

3、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在原有贷款业务的基础上,开展诸如担保、代理之类的中间业务,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的整体效益,弥补贷款利率较低的损失。从长远发展来看,小额贷款公司应该突破只贷不存的模式,只贷不存是为了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但这极大限制了其经营、壮大和竞争,但是前提是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发展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监管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也实现良好运作,股东以及公司管理人员在基本金融素质、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意识得到提高。政策性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公司优惠贷款,缓解其资金紧张的局面;借鉴其他企业融资的经验,开辟信托融资、私募股权融资等渠道。

3.财政税收优惠 4.完善监管制度

要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法律体系;应该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到我国宏观金融系统之中;明确监管主体;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合作银行监管、中介机构以及社会监督。

5.健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电子信用档案

实现小额贷款公司与人民银行的征信对接

提高信息共享率,降低小额贷款公司获取信息的成本,提升其利润空间

实现小额贷款公司数据信息和批发融资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数据共享

6.借鉴国际经验

例如: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主要是向贫困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尤其是贫困妇女。银行的95%的股权属于向其借款的穷人,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穷人银行。开创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小组贷款模式,还推行了鼓励借款人还款的激励机制,将其还款情况和贷款上限挂钩)。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状况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状况

[摘要]经典意义上的农村小额信贷,是一种不需抵押担保,面向分散农户,帮助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一系列信贷制度设计。小额信贷作为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融资方式,在解决低收入人群贷款难、增收缓慢等方面发挥了其他贷款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当前,农村金融问题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瓶颈。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方面,小额信贷在实施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文章着重探析小额信贷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发展的现状以及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经济;信用体系;风险补偿机制

[作者简介]李健,包商银行行长,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内蒙古包头,014030

[中图分类号] F8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8-0011-0006

一、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是个地域辽阔的农牧业大区,国家贫困县和自治区贫困县占比都很高。最初,农牧民为了脱贫致富对资金有着大量的需求,同时农村小额信贷也不需要担保(或抵押品),可以直接贷款到户,手续简单,方便易行,且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便应运而生。最早,一些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扶贫或者开发农村发展项目,其中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小额信贷方式,小额信贷方式率先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开始。199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在赤峰市实施了“内蒙古扶贫与妇女参与发展项目”,这个项目的核心部分就是小额信贷扶贫。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深受广大贷款户的欢迎,为赤峰市摸索出一条扶贫的路子,得到党政领导、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并积极推广赤峰市小额信贷扶贫取得的成功经验,全区农村信用社全部开办了该项业务。之后在2001年1月5日,为了实现从项目到机构的转变,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独立运作小额信贷。截至2003年6月底,协会共有资产562万元。该协会主要借鉴了孟加拉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贷穷不贷富,贷女不贷男,不用抵押,5户联保,整借零还(每两周还一次),持续贷款,强制储蓄,中心会议,可持续的利率,项目自选,技术培训,严格纪律。经过这5年的摸索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可以使贫困家庭得到资金支持,增加经济收入。

从2003年4月至2004年底,在赤峰市松山区妇联的努力下,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已在松山区文钟镇、安庆镇两个乡镇的9个行政村组建了39个贷款中心、148个贷款小组;发放小额信贷132万元,还款率达到100%。2004年10月,松山区妇联又争取到了这一项目专门针对城市低收入妇女的小额信贷,现在已有14名妇女获得了5.6万元的贷款。至2006年,赤峰市小额信贷项目实施8年使11000户的借款户受益,始终保持着100%的还款率和较高的贷款质量,每户年平均增收1435元,有超过2万多名妇女和女童摆脱贫困落后走上富裕文明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辖内农村信用社自2001年全面推行农村小额信贷,通过几年实践探索,农村小额信贷工作逐渐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截至2007年12月末,全区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498.8亿元,其中:农牧业贷款余额231.5亿元,占贷款余额的72%。2007年,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412.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投放79.2亿元。其中投放农牧业贷款310.4亿元,占投放总额的75.3%,占全区各家金融机构农牧业贷款投放总量的95%以上,主要支持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的各个领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已占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的52.6%,较2002年提高8.9个百分点。2008年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全年累放小额信用贷款不低于90亿元,年末余额达到82亿元。例如,内蒙古阿荣旗2005~2007年三年来累计发放新农村建设贷款 7.3 亿元,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6亿元,农户联保贷款2.1亿元,惠及5.2万农户,占全旗农户总数的90%以上。截至2007年7月,临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3.905亿元,近两年累计发放7.713亿元,占农业贷款总投入的52%,年增长率36%,收息率达99%。

据统计,呼伦贝尔市几个旗县(区)小额农贷的覆盖率如下:鄂温克族自治旗全旗人口14万人,截至2006年6月末全旗总户数为44250户,其中,牧户6200户。截至2006年6月末,该旗信用联社所辖的信用社共发放富民卡(贷款证、贷款卡)2942个(户)、信用证(贷款证、贷款卡)1718个(户),覆盖率为75.2%。扎兰屯区全辖农业户60946户。截至2006年6月末,评定信用户14512户,占农业户总户数的23.8%,即覆盖率为23.8%。阿荣旗现有农业人口24.1万人,现有农牧业户59851户。截至2006年6月末,为45654户农户建立经济档案,占农牧户总数的76.3%,即覆盖率为76.3%。莫力达瓦旗辖内共有农牧业人口28448人,农牧户59309户。截至2006年6月末,农户小额贷款累计发放16043户,农户联保贷款累计发放1343户,占农牧户总数的29.3 %,即覆盖率为29.3%。

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还款业绩逐步上升,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为例,自2002年至2005年农户小额和农户联保贷款投放量及还款业绩如表1所示:

二、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管理的逐步规范,制度的不断完善,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的还款业绩逐年上升。虽然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但是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仍属起步阶段,进展比较缓慢。据统计, 全区自1998年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来,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 投放余额每年虽有所增长, 但仍在1000 万元左右徘徊, 在整个农户贷款中所占的份额不到3%。农户联保贷款增长也不快, 截至2007年年底, 贷款余额仅为971.41 万元。小额信贷在内蒙古农村地区推广和发展中,仍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市场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完善

金融机构上的“信用”不仅仅局限在“诚信”范畴, 它指在“诚信”的前提下,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一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行为人及稳定可靠收入来源的综合结晶。因此, 贷款需求与信用历来是一对矛盾, 有贷款需求的, 信用条件不一定好;信用条件好的,贷款需求往往不高。这种情况在信息不对称的广大农村中的农村小额贷款中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户小额贷款需求与农户信用不对称。农村中1 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户, 多是一些小规模的种、养殖户,一般种几亩大棚或养10多头猪、羊等,劳动力均以农为主,除农业外,无稳定可靠收入来源。因此,农户的信用基础差,放贷风险大, 信用社不敢冒风险放贷。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信用条件优良、农村信用社敢放贷的农户在贷款需求上呈现二极分化。即一部分家庭主要劳动力在外建筑等务工的,大部分农业生产作业由老人、妇女承担,户均耕地少,农畜饲养量小,即使种一些大棚、养一些家畜禽等临时周转困难,因信誉好,一般通过农户间及亲朋间互借也很方便,这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量十分低下;另一部分种养规模较大,有经营项目的种养大户、营运大户等,需求资金量大,周转周期长,由于受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所限而不能满足资金需求。

2.联保小组与农户认识水平相脱节。内蒙古某些地方联户担保小组成员要求由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组成,而现阶段农户的认识水平受社会信用观念、法制观念以及邻里关系的限制,在农户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信任关系,往往组织松散,人心不齐,矛盾重重。联户担保小组的要求与现阶段农户认识水平相脱节,使得联保小组名存实亡。

3.信贷行为与支农要求不够匹配。一是支农意识还不强,部分信贷人员思想认识参差不齐,没有真正重视支农工作,怕麻烦,怕承担责任,片面强调小额信用贷款面广量大额小风险大,工作缺乏主动性。二是宣传工作尚未到位。许多农户对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户担保知之甚少。有关政策、办法和规定仅停留在镇、村干部这个层面上。三是部分基础工作流于形式。部分信用社建档工作流于形式, 建档内容简单、陈旧,缺漏现象较多,有的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有的建档后束之高阁,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四是农村信贷需求动态情况不够明了。有的信贷员至今还讲不清辖区内农户贷款需求情况,以及有效贷款需求和农户信用情况。

(二)利率定价机制不灵活,贷款的发放与农村需求不适应

现阶段,我国小额信贷具有涉及面广、操作成本高的特点,内蒙古的小额信贷也同样如此。

1.利率制定不合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了弥补成本,通常对发放的贷款收取较高的利息。而银行的贷款利率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浮动,利率控制使目前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的利息不能补偿操作费用,不得不依靠外部补贴,因而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小额信贷的用途、额度、期限结构与农牧区生产周期及农牧户需求不相一致。一方面,从农业行业属性来看,农业投资具有长期性、高风险性和低赢利性,同时居住于农村的借贷人通常有居住分散、生产手段简单、生产规模小、信贷需求金额不大等特点,使小额信贷的制定并没有根据实际的生产周期来确定;另一方面,农村的信贷往往难以用于生产性用途。因为处于生存经济状态的农户借贷人具有较强的刚性生活融资需求,尤其在出现婚丧嫁娶、疾病、上学等问题时,贷款的用途就会转为其他需求。对于额度和每年贷款的发放次数也只是按照文件规定能发放的数额和次数,并不是根据不同的生产周期、不同的生产需求制定。

(三)农民观念滞后

1.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小额农贷推广效应。一部分农户错位认为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是政府项目资助款或者是扶贫款,抱有“不贷白不贷”心里,一时找不到好的项目,就把在信用社贷的款放家里或者又存入信用社,个别农户甚至转手拿去放高利贷、买码赌博等。这大大偏离了推广小额农贷的目的,严重影响了小额农贷的推广效应。

2.信用观念不牢固,影响小额农贷收贷收息。一直以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都没有自己的法律,以致农村信用社的身份、行为、权责等都缺乏法律的依据。因此,少数借款人讨债、赖债现象也就不断地发生。甚至少数农户存在观望心理,有钱不还现象时有发生。

3.发展意识不强烈,影响小额农贷有效需求。农村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当一部分农民追求自身发展意识不强烈,所以对小额农贷的需求并不大,这严重制约了小额农贷的有效需求。

三、制约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因素

(一)内蒙古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制约其发展

欠发达地区薄弱的经济基础,造成小额贷款推广进程缓慢。农牧区由于经济落后,农牧民文化水平低下,使其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差,农牧业生产长期循环在一种靠天吃饭的原始农牧业中,由于产业基础的贫乏,使其没有形成科技含量高和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加之受农牧业自然灾害的影响,贷款风险难以控制,导致信用社贷款历年沉淀较大。相当数量农牧民负债超过其偿还能力,客观上也就造成相当部分农牧民把小额信用贷款当作扶贫拨款、不贷白不贷,想方设法先贷到款生活再说,使一部分小额贷款最终成了扶贫资金,特别是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这些地区最终成了信贷投放的“禁区”、“雷区”。

(二)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发展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大部分的小额信贷业务,但是农村信用社本身存在许多问题。

1.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较,农村信用社无论是自身的硬件设施,还是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都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上。

2.小额信贷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一方面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面向千家万户,资金数额较小,可管理的难度是相当大,也存在任意信贷和人情信贷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约束机制不健全,机构人员相互监督流于形式,重要岗位人员轮岗制度执行不力,责任追究不到位,致使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成了滋生信贷员以权谋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土壤。

3.信用等级评定机制不完善。由于核查农户信息的手段缺失,缺乏统一而客观的评价标准,部分参与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或村组干部在评级过程中有明显的偏向性,照顾关系、缺失公平,导致农村信用社对收集的农户信用状况资料不齐全、不准确。

4.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居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入股建立起来的合作金融组织,但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合作金融法律法规,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困境。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入再生产后,不仅存在市场风险,还存在不可预测的自然风险。作为直接面向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却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在没有存款保险机制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退出(破产)必将牵动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牵动着整个农村的稳定。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领域市场程度的深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必将考验农村信用社的生存能力。此外,历史遗留问题也使农村信用社形成了不少呆坏账。

(三)政府职能错位的影响

1.政府行为不规范,导致经济环境不理想,影响小额农贷的收回率。首先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政绩工程和规模效益,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仍然用行政方式强令农户“种什么、养什么”,并动员当地信用社贷款支持。其次是部分乡镇干部利用权势及与农村信用社干部的关系贷款不按时还,起到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再次是执法职能部门行为不规范,执法不到位,对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打击不力,导致农户拖欠信用社债务行为时有发生。

2.政府服务不完善,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影响小额农贷效能的发挥。内陆地区的农村比较落后,农民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仅缺资金,还缺信息和技术。小额农贷可有效地缓解农户资金紧缺的矛盾,但如果长期没有地方政府信息和技术的服务,小额农贷作用的发挥就要受到制约。

3.政策扶持不到位,导致信用社放贷积极性不高,影响小额农贷的支农后劲。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潜伏着较大的风险,广大农户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弱,而我国自然灾害较多,国家一直没有建立小额农贷风险补偿机制,既没有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又没有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一旦出现大的自然灾害,贷款风险全由信用社承担,这对信用社来说不公平,也无法消化,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农村信用社的放贷积极性,影响了小额农贷的支农后劲。

(四)资金来源的制约

1.农村信用社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社会闲散资金。据调查,近几年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款进度明显缓于其他金融机构。其一是受自身软硬件制约,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落后于其他商业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服务,致使闲散资金不能流入农村信用社。

2.农村牧区资金返流城市,分流严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在广大农村牧区设有一定数量的营业网点,吸收的资金返流到中心城市,取之于农,却不能用之于农,使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支农资金供求形势更趋紧张。据调查,能够用于支持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仅占市场份额的28%左右,其余72%的资金全部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返流到中心城市。

3.农业的特质性。农牧产业属于周期长、产业链条长、资金占用时间长、周转慢的一个行业,因此农业的特性制约了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再投入。

四、对于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理论方案

(一)国外农村小额信贷实践模式及其特点

作为一种有效扶贫方式,小额信贷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广,各国结合自己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一是非政府组织(即NGO)模式。NGO模式的典型是孟加拉国的GB。其特点是专为贫困群体(尤其是农村贫困妇女)提供存贷款、保险等服务,商业化经营,分期还贷,内部推行成本管理。借贷人需参加由不含直系亲属的5人互助互保贷款小组,6~8个小组构成一个中心,并要求借贷人和GB各拿出少量资金,共建救济基金,形成联保与连带责任制约机制。GB目前基本能自我实现持续发展,贷款回收率达98%。二是正规金融机构参与模式。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LID)是其代表,下设地区人民银行、基层银行和村银行。村银行是基本单位,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贷款利率市场化,储蓄利率与存款额度成正比(主要的贷款本金来源),每年经营利润的10%作为激励分配给机构内部员工,银行不承担对农户的培训责任。三是正规金融机构+农户互助组织模式。印度国有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与农户互助组(SHG)的结合是其代表。NABARD通过其员工和合作伙伴(亦称互助促进机构),首先对由 15~20名妇女组成的农户互助组进行培训并在组内先进行储蓄和贷款活动,NABARD验收后直接或通过基层商业银行间接向互助组发放贷款。四是国家小额信贷批发基金模式。BRDB(农村发展委员会)和PKSF(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都是孟加拉政府建立的从事小额信贷批发业务的机构。BRDB主要开展政府与国内外机构合作进行的项目,PKSF主要是为符合其标准条件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政府的扶助资金并对其实行监督,而孟加拉乡村托拉斯则提供小额信贷业务培训和技术支持。

(二)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

对于贫困农户、牧户适当放宽农户联保贷款入组条件,使更多的农牧户纳入到小额信贷的范围内。例如,根据牧户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或减少小组成员人数资金充裕的牧户联合帮扶低收入牧户,可以固定期限帮扶不固定的贫困户取消贷前存款和适当降低小组互助金。适当放宽农户牧户资信等级评定标准。低收入农户牧户缺少足够的可变现资产,而农信社规定的可变现财物标准过高,尤其是牧户的可变现财物标准过高,资信标准的高门槛使低收入农牧户处于小额信贷服务的边缘。所以要扩大农牧户可变现财物的范围。目前的可变现财物以固定资产为主,缺少流动性资产。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农牧户的经济条件,将农牧户变现快的流动性资产纳入可变现财物的范围之内。

(三)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信贷模式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化种养基地和专业生产经营户为重点,以经营的产品和经济利益为纽带,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组建的经营联合体。因此,可由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共同成立一个联保体,签订联保合同,并各自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存放在贷款行社,作为取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担保基金,金融机构按担保基金的一定比例放大对其进行信贷支持。这种贷款模式可以克服现有农户联保贷款方式下,以亲情、居住地为纽带,导致家族成员互保和虚假联保的缺陷,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

(四)规模经营农户信贷模式

规模经营农户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他们可直接发放抵押担保贷款。针对部分农户抵押担保物缺乏的现状,贷款抵押担保方式也应有所创新,可探索实行经营权抵押、生产资料动产抵押、农产品抵押等方式。随着农村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的土地、养殖水面使用权等已具备一定的交易价值,可对种养殖大户发放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农产品目前已成为紧俏商品的情况下,可对农业经营大户发放农产品抵押贷款。对经营状况良好、信用度较高的经营大户,可发放无抵押的信用贷款。

五、促进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对策分析

(一)实行灵活的利率,放宽贷款对象、额度、期限的限制

要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鼓励提前还款,对于提前还款给予利率优惠。

农村信用社要提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品牌,努力满足农牧民基本生产资金需求。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额度、期限等进行“三个延伸”:一是延伸对象,拓宽基本面。将小额农贷的对象延伸到个体工商户,具体包括传统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二是延伸贷款额度,做大基本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经营实力,适当提高贷款额度,以更好地满足贷款对象的资金需求;三是延伸贷款期限。改变农村信用社“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放贷模式,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合理确定期限。

(二)鼓励商业银行积极介入,扩大资金供给渠道

经验表明,商业银行介入小额信贷市场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制,促进小额信贷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应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程度和借款主体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符合区域特点的小额信贷管理制度和内部考核机制,加大对小额信贷的投放。同时,建立配套的监管激励导向,对小额贷款实施差别化的风险分类和风险监管。对发放小额信贷质量高、数量大的银行业机构,监管部门可以在机构设置、业务审批上给予优先考虑。

(三)增强农户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

建立起完备的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还款意识。在现在的广大农村, 许多不偿还小额贷款的农民并不是抱有不想还款的意愿,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还款的必要性、强制性和法律性。对于这类还款意识薄弱的农户来说,他们经过宣传、教育而按时还款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只需要做到在发放贷款的同时明确地传达相关的规定,并且在还款的期限内进行分期、分时的督促、监管,就可以收回在这一类农户手里的贷款,防止这类贷款发生损失。

(四)建立各项风险补偿机制,全面促进小额农贷发展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参照地区小企业贷款、助学贷款、下岗失业小额担保,出台针对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和财政贴息政策,同时对小额信贷业务给予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减免政策。二是有条件的地区要从财政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建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 与信用社按比例合理分担已尽责的意外损失。三是联社和政府要积极配合,各自利用人才、信息优势,定期为小额信贷农户开展培训,降低信贷资金运营风险(侯育彬、梁京华,2007)。四是在农村推行农业意外保险制度,扩大承担风险的主体,提高贷款当事人的抗风险能力, 使农业风险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同时做好信用社资本金的补充,完善准备金制度。五要健全农户贷款的担保机制。建立信用档案,筛选优良农户。农村信用社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要严格根据农户的思想道德品质、资产、资信、家庭经济收入、偿还能力等情况,建立起健全的农户信用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

(五)为小额信贷的运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

一是要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和操作细则,促进发展小额信贷。小额信贷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法律政策层面的具体操作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给予支持和扶持。二是政策及法律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微额金融业务,我国目前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仍限于小额信贷公司的相关问题,对于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和商业银行介入农村小额信贷业的监管制度仍需完善;并且保证介入农村小额信贷业的商业银行较少受到各地区的行政干预,以保证其商业化运行。三是完善法律制度推进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小额信贷制度在我国目前从性质上而言,仅仅是一种经济政策,难以维护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小额信贷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扶贫工具亟须法治化,应将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纳入法治的轨道。在法律制度的构建中,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遵守小额信贷的基本原则,明确界定政府力量在小额信贷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第二,规定小额信贷的基本运作模式,使小额信贷的具体操作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第三,清楚界定有权申请农村小额信贷的对象范围、贷款数额,完善相关贷款程序规定,严格把好农户贷款资格、额度评定关;第四,把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服务性质和扶贫性质结合起来,控制利率水平,防止变相高利贷行为;第五,确立农村小额信贷的相关管理、考核机制,有效地控制支农小额信贷能被农户专款专用于发展生产。

(六)加强对小额信贷机构人员的培训

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通过各项学习活动使信贷人员的思想统一到服务三农、遵章守纪、爱岗敬业上来。其次是从业务培训入手,完善实施细则。各级机构在制定实施细则时,要结合本地情况,完善小额贷款的管理办法,尤其要针对联保小组贷款最高限额、各成员贷款的分配、贷款的资产保全、贷款的债务落实等疑点问题,制定实施细则,既要保证农民贷款的积极性,又要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褚新红,2008)。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实行信贷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探索推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轮训、轮岗工作,加强信贷人员的行为监督管理,强化道德约束,提高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能力。

(七)加强政府扶持与引导,改善信用环境

加强政府扶持与引导,并不是要求政府部门对信用机构及其活动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而是政府应该从财力和人力上加大投入,给信用机构营造有利的发展空间。通过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公众资金进入农村地区,以有效地扩大农村地区农户家庭的平均资金流量。对于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本高而收益低的问题,政府可以:一方面,加大资金方面的扶持;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和引导信用机构的业务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即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尽量扩大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协助信用社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大力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业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协助农信社加大不良资产的清收盘活力度,严厉打击恶意逃避金融债务的行为,为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业务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六、结语

小额信贷适应内蒙古小规模的家庭农牧业生产,是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出路。它可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求矛盾。现今小额信贷已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它还体现一种社会责任,它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推进小额信贷事业,消除贫困,增进繁荣,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信贷安全与农民致富的双赢。内蒙古从1998年开办小额信贷业务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小额信贷促进了内蒙古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正确面对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确保小额信贷在内蒙古的发展,为内蒙古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胡平西.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3]刘明越.呼伦贝尔市农村牧区小额信贷的发展:绩效、问题与对策[D].内蒙古大学,2007.[4]吴青云.海南省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其对策[J].新东方,2008,(3).[5]张运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问题研究:衡阳个案[EB/OL].文秘天地,2005.[6]贾殿钧.边疆农牧区小额信贷运作思考[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1).[7]杨喜孙.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8]薛婷婷.浅议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与贸易前沿,2007,(67).[9]舒海棠.完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管理[J].金融财务,2008,(3).[10]张乐柱.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的或优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1).[11]杨小苹.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J].发展研究,2008,(1).[12]岳静.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8,(1).

下载安徽省农村小额保险业务发展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农村小额保险业务发展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险业务发展经验

    保险业务发展经验一是统一认识,坚定信心。通过例会、晨会、夕会等多种形式宣讲政策、分析形势,统一全员发展意识,灌输保险发展理念,让全体员工明白大力发展保险不仅是员工份内的......

    农村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现代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这使得互联网在农村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发展农村 互联网意义巨大而深远......

    农村幼儿园发展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学校:元谋县江边小学姓名:杞建聪邮政编码:651312 联系电话:***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语文教......

    我国农村现状和发展浅谈

    我国农村现状和发展浅谈摘要: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国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村不断向前发展。虽然前进......

    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关于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学院:洛阳理工学院专业:初等教育班级:Z111554小组成员:姓名:任小顺学号:Z11155422 姓名:李彦彦学号:Z11155405 姓名:梁洋洋学号:Z11155412 姓名:......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基本概念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的信誉、资产和还款能力等情况,在核定的额度、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和消费等方面的小......

    农村小额信贷

    一、农村金融环境分析以及其存在的缺陷 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科技含量总体偏低,决定了农业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的特点。虽然近年来,国......

    浅析农村小额信贷

    浅析中部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摘要】小额信贷作为特定区域内面向融资弱势群体的一种小额信贷形式,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措施。其从起源到现在虽然只经过了短短40多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