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山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专家预测一(填空题)
2014年山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专家
预测一(填空题)
填空题
1.我国颁布且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________。
2.在北京大学改革中,蔡元培贯彻了“_______、_______”的办学原则。
3.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_______和_______,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
4.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_______与_______的综合表现。
5.________ 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6.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_______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是受潜意识_______驱动的,_______决定个人今后的命运。
8.从生理方面来看,身体的发展基本是按照“从_______向_______”、“从_______部位向_______ 方向”发展的过程。
9.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_______知识和_______知识。
10.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可以分为三种,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
1.癸卯学制2.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3.监督 调节4.态度 情感5.行为塑造6.认知内驱力7.本能 幼年生活经验8.头部 四肢 中心 边缘9.陈述性 程序性10.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山西教师招聘网山西教师招聘 中公山西教师考试网
更多详情请点击http://sx.zgjsks.com/查看。
第二篇:2014年山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专家预测二(填空题)
2014年山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专家
预测二(填空题)
填空题
1.最先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是________。
2._______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3.影响课堂管理的班级状况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4.讲授法主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向学生传授________。
5.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________和________。
6._______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_______。
7.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________、________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
8.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_______、情感和谐及_______为特征。
9.托尔曼认为,学习的是能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形成一定的“________,这才是学习的实质。
10.同化是人的一种________机能,当外部信息作用于人时,大脑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与转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________中,构成自身的新的知识系统。
参考答案
1.维果斯基2.桑代克3.班级规模的大小 班级的性质4.语言 间接经验5.跨时间的持续性 跨情境的一致性6.从众 倾向7.加工 组织8.认知协调 行动一致9.认知地图10.适应 认知结构
第三篇:2014年山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专家预测一(论述题)
2014年山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专家
预测一(论述题)
论述题
1.试述教育是如何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
【答案要点】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政治的“恒定性”是相对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会发生。从总体上看,社会政治变革是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的,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于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其一,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业已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得以展现。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
其二,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弘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教育能力的主导作用在于它能弘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其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依赖于教育而推动。民主意识、观念的养成,非教育不能达到。民主意识又与科学意识紧密相关。缺乏科学知识素养也就无法提高民主的素养。所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体国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2.请谈谈你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教育惩罚的认识。
【答案要点】
教育惩罚是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与奖励相对,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教育惩罚有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罚行为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也有利于维护校纪校规。具体惩罚方式由轻到重依次为:口头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教育惩罚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教育性,惩罚本身不是目的,教育惩罚与奖励一样,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教育惩罚不仅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有效措施,还是警醒他人的有效措施,具有威慑作用。教育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错误,因此教育惩罚应该合情合理,要适度、要及时、要体现出教育的严与爱。
教育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是以损伤人体为手段的处罚方法,古代教育经常使用体罚。体罚往往还包含挖苦讽刺等冷暴力的变相体罚,对学生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在教育上要实
事求是地对待教育惩罚,应理性和辩证地诠释教育惩罚、科学而艺术地运用教育惩罚,把握惩罚尺度,重视其教育性,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等不良行为。
3.论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答案要点】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方式。
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起点和基础,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特性之上,为培养教师专业人才服务。
新教师入职辅导是由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是向新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在职培训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的适应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以引导教师掌握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辅之以计算机知识、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
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主要有经常性的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育改革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各类事件、自学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建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4.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要点】
本题为开放题目,考生可以自由发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参考答案如下:
教育首先是科学,我们首先要弄清它的规律、它的严肃性。我们只有懂得它的脉络,才能认识它;其次它才能是艺术,让我们活学活用、用活规律、升华常规工作、升华科学的精神,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沐春风,有更美的感受。没有科学,教育不能成其真;没有艺术,教育不能成其美。有科学,才有教育的神圣和庄严;有艺术,才有教育的灵动和活泼。抛弃功利目的,年轻教育者首先要钻研教育科学,努力求真、达于娴熟,然后才能变化无端,臻于艺术之巅。但这并不意味着求真之时不能求美,求美之时无须再求真,实际上,真和美都是无止境的。年轻人的灵机一动,也许更能体现教育艺术的创新之美。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山西教师招聘网山西教师招聘 中公山西教师考试网
更多详情请点击http://sx.zgjsks.com/查看。
第四篇:2014年山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专家预测一(案例分析题)(最终版)
2014年山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专家
预测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1983年,加德纳在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了无论是在定义、评价手段还是在目的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智力的“多元智力”概念。多元智力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90年代末,该理论影响日渐广泛。2000年之后,关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译著、论著以及教育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均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多元智力”热潮。请分析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答案要点】
加德纳对智力的定义为——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即主要指建立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以下八种:
(1)语言智力: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力: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4)音乐智力: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5)身体——动觉智力: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人际智力: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7)自知智力: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身的情感、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8)认识自然的智力:是指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是一种在自然世界里辨别差异的能力。
八种智力地位同等重要,只是在特定的场合发挥不同的作用;八种智力相互独立,不能迁移。
启示: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做到为多元智力而教、用多元智力来教、教好多元智力。突破原先的按成绩单一维度评价学生,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与长处,用适合他们的方式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成长,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而不是适应学校课程。
2..新课改来了,几家欢喜几家忧。对于一些中老年教师,对新课改一时难以适应,他们在教学岗位上用自己的一套方式教了几十年,突然说要课改,几十年的习惯一下子扭转不过来。
请给这些教师完成角色转变提出建议。
【答案要点】
不同的课程对教师有不同的角色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生变化——由使学生适应学校要求变为适应学生发展;教师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合作;课程资源也不限于学校内部,扩大至社区;确立了新的三维目标。
由于背景的变化,教师角色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教学过程中更多履行多样化职责,更多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组织学生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的新资源;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改进师生关系;教师间合作广泛;广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密切与家长和社区合作,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与课外活动。
教师要实现这些角色变化,可尝试制订角色发展规划。制订规划应注意以下几点:认识自我并评估时间与空间环境;分析相关资料,审视发展机会;确立发展目标与行动策略;按目标逐步执行;评价发展计划。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山西教师招聘网山西教师招聘 中公山西教师考试网
更多详情请点击http://sx.zgjsks.com/查看。
第五篇: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预测试卷1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预测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学校产生于(B)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命题的是(D)
A.孔子B.杜威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3.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A)
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周安排
4.突然的敲门声,将听课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这种情况属于(B)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注意的动摇
5.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D)
A.教育过程B.教育事例C.教育规律D.教育问题
6.下列属于一般能力的是(D)
A.色调感B.曲调感C.节奏感D.观察力
7.属于条件反射的是(D)
A.眨眼反射B.吸吮反射C.防御反射D.信号反射
8.“学不躐等”讲的是教学要重视(C)
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D)几个字来概括。
A.班、课、室B.师、生、课C.师、生、时D.班、课、时
10.我国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的文件颁布于(B)
A.1985年B.1992年C.1993年D.1994年
【解析】l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首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11.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D)
A.讨论法B.读书指导法C.演示法D.实验法
12.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两基”作为新的奋斗目标,开始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第二次跳跃,其中“两基”指的是(B)
A.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
C.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解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提出“两基”指的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3.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来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C)
A.负向迁移B.原型启发C.功能固着D.酝酿效应
14.学生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A)
A.恐惧症B.抑郁症C.强迫症D.焦虑症
15.“随机应变”是思维的(C)品质。
A.广阔性B.独立性C.灵活性D.逻辑性
16.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C)
A.政治需要B.科技进步C.生产力发展水平D.产业革命
17.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助人为乐、诚实、正直,属于(A)
A.性格的态度特征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D.性格的理智特征
【解析】性格的态度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
18.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面临的冲突是(C)
A.勤奋感对自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
【解析】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个体都面临一定的冲突和危机,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5岁);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ll岁);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l8岁)。
19.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B)
A.专业教育B.基础教育C.中等教育D.职业教育
20.下列不属于学校法律关系的是(B)
A.学校与学生B.学校与家长C.学校与教师D.学校与政府
【解析】学校与家长不包括在学校法律关系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_情感需要_。
2.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_相互促进_的关系。
3.洛克的_白板说_理论,奠定了洛克的个人本位论。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_。
5.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_认知能力差异_。
6.教师的劳动特点是由其任务和职业角色的多重性(或多样性)所决定的。
7.美国的_布鲁纳_倡导“发现学习法”。
8.人的智力呈_正态_分布。
9.我国教师的身份特征是_专业人员_。
10.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_附属的内驱力_。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损害的发生不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
3.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后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
4.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想法划定一个“标准观念”或“标准做法”,只要学生的想法与此不同的就是“错误观念”。(×)
5.过去的教学评价用统一标准,单纯以量化结果进行教学评比,违背了教学发展规律。(√)
6.心理健康的定义之一是:一种生活适应的良好状态。(√)
【解析】心理健康是个心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心理健康具有以下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7.德育就是政治教育。(×)
【解析】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也包括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8.气质和性格都是有好坏之分的。(×)
9.“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条件性知识。(×)(陈述性知识)
10.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
【解析】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但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决定着研究性课程实施的成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班主任在班级中的角色。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2.简述课程评价发展的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简述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3)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4.简述如何养成良好的情绪。
(1)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2)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3)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
(4)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5.简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合理地没计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6)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该: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适当联系教学实际即可。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我们班的王冰嗓门大,又不拘小节,经常在宿舍熄灯后还滔滔不绝地发表高见,惹来室友的不满。晨会课上,我对王冰说:“王冰,你知道吗?你们宿舍所有人都爱听你唱独角戏,比听帕瓦罗蒂唱歌还过瘾,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全班同学一阵大笑,王冰红着脸站起来说:“老师,我违反了宿舍管理条例,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对不起!请同学原谅,今后我一定改正。”
结合教师教育技能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
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学的语言,更应是教育的语言。教师语言的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到调适学生心理、处埋偶发事件效果的好坏。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用委婉的语言代替直白的批评,善意地揭露出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错误,点拨和提醒学生注意,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自身的不当言行,提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