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教师招聘:中学数学招教考试简答题预测一
山西教师考试网,为考生整理的中学数学招教考试简答题预测一,希望考生能够顺利通关。
1、我国的教学论确定的教学基本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4)感知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
(5)循序前进性与系统性原则
(6)掌握知识技能的巩固性原则
(7)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原则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原则
2、中学数学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2)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选择公理的时候,应注意哪几方面的要求?
独立性、相容性、完备性
4、为了说明中学数学教学严谨性的要求,应注意哪些事实?
(1)数学理
中公教育大同分校:datong.offcn.com中公网校:edu.offcn.com论的严谨性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在他达到当前高度严谨以前,也有过一个相对来说不那么严谨的漫长历程
(2)对于数学的严谨性要求,中学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5、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应符合哪些要求?
(1)必须保证内容的科学性
(2)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中学数学内容的严谨性要求,应当是学生力所能及,而又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6、严谨性和量力性相结合原则的贯彻,应满足哪些要求?
(1)要求明确
(2)要求学生语言精确
(3)要求学生思考缜密
(4)要求学生言必有据
(5)要求学生思路清晰
第二篇:招教考试简答题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前提),环境(外在动力),教育(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P44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外在动力;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主动的)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学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P48: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防止一刀切、一锅煮、成人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劳伦兹,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身残志坚),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性。
维果斯基:从“社会言语”到“内部言语”。
3、教育目的地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P57
4、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现代学制,最早起于19世纪末的欧洲。我国废科举是在1905年)P72 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行,《钦定学堂章程》,日本。 1903年,癸卯学制,实行,“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修业年限最长,不允许男女同校,日本。 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蔡元培(五育),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日本。
1922年,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沿用时间最长,美国。5、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20世纪末教育发展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两基、两全、两重。P74
6、P87教师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处在四个素养的首位)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
①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
②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表现。
热爱学生的要求(教师如何热爱学生):(全全立即保尊严) 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要全面关怀学生。要关爱全体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学生。
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2)严于律己、宽于待人;3)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1)高度自觉、自我监控;2)身教重于言教。
2)教师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专家与新手老师的差距)。3)教师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5)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4)健康的人格。
7、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P92: 1)
专业理想的建立; 2)
专业自我的形成; 3)
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4)
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5)
教师的专业人格; 6)
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P93 ① 师范教育: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时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
② 入职培训(第一次入职,需培训)③ 在职培训:为在职教师提供继续教育。
④ 自我教育: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构建,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的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建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能力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⑤ 此外,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9、教师专业化的实现P94 ① 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1)加强教师教育;2)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
② 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
10、现代学生观P96(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不一样)① 学生的完整的人(完整的人);
②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与别孩子不一样); ③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与成人不一样)。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依赖)
①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 学生是责权主体。
11、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的途径与方法P101
(一)教师方面 ① 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④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 发扬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管理的核心要求; ⑥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⑨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教师关系。
(二)学生方面(学生的认识应该客观)① 正确认识自己; ② 正确认识老师。
(三)环境方面 ①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② 加强学风教育。
12、理想师生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① 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②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③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④ 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1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P139
(一)(间接性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①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的特点; ②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辅;
③ 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防止两种倾向:经验主义和书本主义。
(二)(双边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③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④ 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
(三)(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① 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②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同意和相互促进的: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2)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3)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 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来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规律性的知识;2)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量要适当,不能过多;采用启发式教学;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④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形式教育论(洛克,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论(赫尔巴特,斯宾塞)。
(四)(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③ 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1)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
14、教学过程的结构P144(激领巩运查)
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巩固知识:巩固所学知识的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四)运用知识: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
(五)检查知识。
15、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P145 ①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同时也是知识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②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2)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③ 直观性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深刻的掌握知识。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分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④ 启发性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育规律。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加强学生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⑤ 循序渐进性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在西方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之序,是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4)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⑥ 巩固性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应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⑦ 因材施教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能得以发挥。
⑧ 量力性原则:(基本含义)也可称为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相接近。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16、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P152
(一)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的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二)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1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教师应该如何备课(备课的要求)
① 教师备好课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② 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上课时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得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① 一节好课的标准: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②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上好课的最根本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以上所有的要求就失去了意义。
(三)作业布置与反馈
(四)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五)学业成绩大检查与评定: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平时考查和考试。其中平时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试等。
18、学生观察力的培养P250 在学校教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②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③ 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2)充分利用多种感官,提高其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3)勤于思考,观察是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4)指导学生观察时 要尽可能地运用言语。
④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⑤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19、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P257 ① 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 系列位置效应;
③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④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⑤ 识记的方法; ⑥ 时间因素; ⑦ 情绪和动机。
20、依据记忆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P260 克服遗忘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复习,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
(一)复习时机要得当 ① 及时复习②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 间隔复习④ 循环复习
(二)复习方法要合理 ①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② 复习方法多样化 ③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三)复习次数要事宜 ① 内容数量要适当 ② 适当的过度学习
(四)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五)注意用脑卫生
21、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P267 ①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③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④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⑤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⑥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2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P271 ①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 运用启方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④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3、科学概念的掌握P275 ① 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②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③ 提供概念范例,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地利用“变式”;
④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⑤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24、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P278 ① 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③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④ 组织创造性教学,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⑤ 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⑥ 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25、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P287(看课本,一级考点)
26、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P300,P313 ①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④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认知调节法,合理宣泄法,意志调节法,转移注意法,幽默法。
⑤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27、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P317,P332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其中智力在每个人的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力是:
① 言语智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
② 逻辑--数学的能力:指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
③ 视觉--空间的能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④ 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⑤ 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以及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⑥ 人际智力(也叫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并和睦相处的能力。
⑦ 自知智力(也叫内省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28、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P321 ① 遗传与营养: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② 早期经验: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
③ 教育与教学:智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④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⑤ 主观努力: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是机械的、被动的影响智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智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29、学生能力的培养P321 ①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要培养能力就要抓紧早期教育,早期能力的发展与儿童以后能力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就有较大的关系;
②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1)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2)要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3)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智力技能的训练。
③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1)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2)教师不应歧视在某些能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教师要树立一种观念,任何儿童都有可能发展某种活动所需要的能力,要培养他们树立信心,扬长避短,同时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学生长善救失,人尽其才。3)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对于有某些方面特长的学生,应给予其机会,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来促进他们特长的进一步发展。
④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元认知训练的方法:1)自我提问法;2)相互提问法;3)知识传授法。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才能,学校的教育教学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造性学习的环境,使其创造性潜能得以发挥。
⑤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只有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发展能力,它是能力的表现形式。如果总是懒于或者害怕参与实践活动,那么永远不能成为能力强的人。
⑥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实际小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可按三个阶段进行:1)用个别教育法,分别培养每个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2)采用整体教育的方法,使整个班级甚至全校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让学生在其中受到熏陶,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非智力因素,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0、气质与教育P326 ①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气质无所谓好坏,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方面。
② 针对学生气质的差异因材施教: 1)对胆汁质的学生,直截了当,有理有据;
2)对多血质的学生,严厉批评,多实践,防止见异思迁; 3)对粘液质的学生,耐心教育,鼓励活泼; 4)对抑郁质的学生,委婉暗示。③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气质特点进行分析,让他们主动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气质的消极面。
④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在教学中应该给予特别的照顾,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尽量避免强烈的刺激和太大的大起大落。
⑤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在任命班干部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使班干部的气质类型与每种职务的工作要求相符合,发挥学生干部的潜力和优势。
31、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P329 ①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②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③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师范作用; ④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⑤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⑥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⑦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51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①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 “客体永久性”;
③ 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 ④ 延迟模仿的产生。
(二)前运算阶段(2~7岁)① 早期的信号功能;
② 自我中心性(中心化):三山实验; ③ 不可逆运算; ④ 不能够推断事实; ⑤ 泛灵论; ⑥ 不合逻辑的推理;
⑦ 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⑧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① 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 ② 可逆性;
③ 守恒: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 ④ 分类; ⑤ 序列化。
(四)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① 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 假设--演绎推理; ③ 类比推理; ④ 抽象逻辑思维; ⑤ 可逆与补偿; ⑥ 反思能力; ⑦ 思维的灵活性;
⑧ 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33、学习动机的激发P399 ①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有:1)问题要小而精;2)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3)要有适当的难度;4)要富有启发性。
② 设置合适的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现实性的目标,并表扬学生对目标的设定和实现。
③ 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关于动机与任务难度的关系设定,“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④ 表达明确的期望:学生需要清楚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因此,教师把期望明确的表达给学生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⑤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1)发聩必须明确、具体;2)反馈必须及时,紧跟个体的学习结果,以免延续类似的错误;3)反馈必须是经常性的,使学生能够付出最大的努力。
⑥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只有当内部动机缺乏时,物质奖励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⑦ 有效的运用表扬:表扬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具体性、可靠性以及行为结果的依随性。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但使用过多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表扬应注意:1)表扬的方式比表扬的次数更重要;2)表扬应该是针对优于常规的行为。
⑧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竞争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但是竞争也有消极作用,过多的竞争会造成紧张的气氛。
34、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P409 ① 主体性原则 ② 内化性原则 ③ 特定性原则 ④ 生成性原则 ⑤ 有效监控原则 ⑥ 个人效能感原则
35、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条件)P414
(一)学习材料的特点
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二)原有的认知结构
原有的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② 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 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三)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四)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五)学习策略的水平
(六)智力与能力
(七)教师的指导
36、促进学生有效的迁移P415
(一)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① 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 ②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
(二)合理安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①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渐进分化;
② 应该注意将各个内容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③ 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实现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共同点。
④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知识的学习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还可以分成若干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
(三)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有效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7、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提高记忆效果)P418(一级)
①(心理)明确记忆目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②(精细加工策略)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以意义记忆为主,以机械记忆为辅;
③(精细加工策略)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④(组织策略)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⑤(组织策略)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精细加工策略)有效运用记忆术; ⑦(复述策略)适当过度学习;
⑧(复述策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8、解决问题的影响因素P436(一级)
① 问题情境; ② 定势与功能固着; ③ 原型启发; ④ 已有知识经验; ⑤ 情绪与动机。
39、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P437(一级)
① 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②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③ 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④ 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
⑤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指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⑥ 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⑦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⑧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⑨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40、影响创造性的因素P439 ① 环境:家庭、学校、社会文化;
② 智力: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③ 个性:有强烈的好奇心。
41、创造性的培养P440
(一)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① 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知识是提高创造性的基础。②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 保护好奇心;
②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 重视非罗辑思维能力; ⑤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 ①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四)培养创造性的教师队伍
① 转变教师观念,使教师形成理解并鼓励学生的创造; ② 提高教师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③ 要为教师提供比较清晰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创造性的操作定义。
42、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P451 ① 有效的说服:1)有效的利用正反论据;2)发挥情感的作用;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② 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 利用群体的约定; ④ 价值辨析;
⑤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给予奖励时,应注意:1)要选择确定可以奖励的道德行为;2)应选择恰当的奖励物;3)应强调内部奖励。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道德形成的。
43、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过程P453 ① 过错行为(明知故犯)② 不良道德行为(错误道德)
44、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P453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矫正的心理策略一般有:
①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 ②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③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
④ 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⑤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45、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P468 ① 教师的领导方式:参与式领导。监督式领导; ② 班级规模; ③ 班级的性质; ④ 对教师的期望。
46、课堂气氛P473:积极、消极、一般、对抗的课堂气氛。
47、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P481(一级)
①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②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③ 做好课堂监控; ④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48、心理健康的标准P486 ① 自我意识正确; ② 人际关系协调; ③ 性别角色分化; ④ 社会适应良好; ⑤ 情绪积极稳定; ⑥ 人格结构完整。
49、法律时间: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基本法,教育母法,1995年9月1日,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单行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6年7月1日施行,2006年9月1日修行施行,第一步关于基础教育的法律,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本质特征,义务教育的普及性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义务教育的免费性指“不收学费、杂费”。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单行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4,年1月1日施行,第一步关于教师的单行法。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单行法,1992年1月1日,保护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周岁)身心健康,满14不到16一律不公开审理,满16不到18,一般不公开审理。
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1年6月8日,实行国家、地方和学习三级课程管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
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我国今后十年重要的教育政策所在;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教育)、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每天运动1小时;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每五年一培训。50、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5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8月7日修订)
一、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八、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第三篇:招教考试教师考试教育学简答题集萃(推荐)
招教考试教师考试教育学简答题集萃 1.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③让学生主动发展。
2.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的自我完善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实施,广大教师除要具有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全面育人的思想素质;②复合的专业知识和智慧;③参与发展和研究的意识能力;3.简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领域来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具有道德教化,能力培养,文化传承及创新等多种功能,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教育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既担任了相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义务,又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能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张扬个性的同时,实现其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教育本身需要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教育自身也是具有生长性的,也需要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教育事业的生命力和活力,保持发展和前进的势头。
4.请说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实质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5.现阶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教育本身要现代化,即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更新,充实和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有三层涵义,一是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二是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所需的素质;三是使我国的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立手世界教育之林。
教育面向未来,涵义有三:一是教育应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相适应;二是教育应考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探讨教育本身的变革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核心,出发点。7.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首先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
其次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情感素质。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推动积极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两个方面。
第三,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教师的职业能力应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分配注意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优秀的思维力,较强的语言能力和相当强的组织能力。
最后,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兴趣素质。要做好一项工作,离不开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以苦为乐,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应该有对探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兴趣,对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兴趣,以及对自己所任学科的兴趣
8.怎样理解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心理品质之一。它是指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敏感性及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四个方面:
(1)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愿望,运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思维教育;同时,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向正确的道路。
(2)随机应变。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果断地处理意外 1
事情,及时调节和消除矛盾行为。
(3)对症下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
(4)掌握分寸。教育学生时实事求是,说话合度,要求恰当,方式方法适宜。
教育机智是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取得和发展的。它所依赖的主要心理品质是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的爱护,尊重和公正的态度,冷静沉着的性格和对学生的深刻了解等。
9.简述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科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优化教学能力应在哪些方面努力)。
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能把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运用效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延伸能力。
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切合相应的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容量适中,重点难点能恰当解决。教育理论基础的掌握:面向学生全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流畅。术语准确:详略得当,结构合理。
职业素质:仪表举止得体,扣住中心主题,思辨灵活:应对自如,驾驭能力强。普通话(英语语音,语调)标准;钢笔字及粉笔字工整清楚。
10.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试对两者作简要说明。
各种教学方法总起来说,以它们指导思想的不同,可归并为两大类:启发式和注入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启发式是指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学习话动的主体,重视并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意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提示,点拨,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能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造精神。
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视学生为“容器”,把现在的知识理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机械地呆读死记,“食而不化”。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区别不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多少,提问与否,师生各占用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是否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前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起到了阻碍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采用启发式,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
第四篇: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概念 答:(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类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4)教育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的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希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20世纪以后,随着以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各方面发展都非常有序而且变革更深刻、发展更为广泛的阶段。与之相适应,现代教育制度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关于每一点要展开叙述)
3.简述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
答: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气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关于每一点要展开叙述)4.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①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奥伦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每一点简单展开叙述)6.简述学校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答:学校文化的特征主要有: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7.简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答: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完全相同,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有利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和困难的工作。教育需要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的有利条件,有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并且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着自己,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答:学校教育是有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和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当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他所依存的社会条件,或高出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能动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的决定人的发展。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2.简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答: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外因是辅助作用,因此;(1)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也是这样,个体在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过程结构的角度看,包括活动主题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每一层次的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和整体性的影响。
(3)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它是人这一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为维持人的生命服务,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
(4)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对自己的意识、态度与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对个体来说,具有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创意需要的意义,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第五篇:青海省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及答案一
青海省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及答案一
欢迎来到青海教师招聘网,中公教师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1.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答: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2.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3.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答:(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创办业余党校;(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建立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