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工作的虚与实
我认为农村工作的虚与实对我们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
一、对农村工作虚幻的理想与驻村之后的实际情况
作为年轻的公务员,大都怀有宏大的抱负,对的工作和生活有着美好憧憬,渴望有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但目前农村相对城市各方面暂时比较落后,刚到村时,面对农村基础设施较差、生活条件艰苦,要能吃苦耐劳,否则就难有作为。因此我们首先要,摆正心态,正视工作环境,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正视农村现状,静下心来思考工作,一门心思干工作,安心工作,相信农村工作同样有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我们施展才华。
二、虚的理论知识与实的工作能力
在农村工作的开展中,要认清我们自身的优势,那就是理论水平相对较高,知识储备较为丰厚,对于办公软件的各种应用都比较得心应手。但是,我们的劣势在于工作经验不足,对村里的实际情况不熟,因此在认清自身弱项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展工作。例如,我们可以担当农村的“宣传者”,向村民灌输党和国家对农村一些新的政策和举措、传播法律知识、宣传党建知识等等,二是要有将自身融入到农村各项事物之中的强烈意识,积极参与一些会议、活动的安排,协助村两委精心筹划组织好每一次活动,从中发挥作用。三是做到谦虚好学,积极投身到实践当中去,在工作中,多长心眼、多观察、勤思考、常积累心得。对于我们来说,能大致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或者做村民与村领导班子之间的传动带、润滑剂。而且,坚持每天写工作日记对一些好的建议和工作方法进行摘记,空闲之余翻开本子多体会,既能充实每日的生活,又增长了自己工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想象力。一旦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就可以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意见。
第二篇:虚与实议论文
虚与实议论文
虚与实议论文1
在学习《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这篇课文时,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实什么又是虚呢“我默默地思索着,因为我觉得它是一个无法表达清楚的问题,一个另人费解的问题,一个挺让人伤感的问题。都说艺术需要虚实结合才能各显本色,才不会让人鄙弃,才会永远被人赞赏,收藏。我们的生活何尝又不是那样呢?
我们的生活不也是一个虚实结合的产物吗?我们的生活中,有弄虚作假的人,也有虚怀若苦的人;有虚张声势,也有实事求是;有虚无主义,也有实用主义;有虚有其表,也有真情实感......也许生活就这样,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有厌烦,我们才会活得有挑战,有激情。
既然这样,我们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我们不是应该接受它们,并且认识它们吗?虚假的事物固然使人痛恨,然而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真的又能活得快乐,安心吗?真实的事物固然使人欢心,然而它们真的能永远让你欢喜吗?
虚与实议论文2
虚,飘渺至极,却能让人快乐不已;实,光明磊落,却让有些人难以接受。
虚幻的遐想,的却能带来快乐,盲目的追求,的却能让人兴奋。那么,这又有什么用呢?现实,是无法扭曲的。虚幻的遐想就如一场梦。当你从梦中惊醒,又回到现实。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永远不能颠倒的!
就像我们班的某些人一样,追星。为自己所爱的明星,争得面红耳赤。虚幻的追求,明星,就那么重要吗?
面对现实吧!盲目地追求,你能得到什么?无味的快乐吗?那时快乐吗?仅仅是你的想象!
对于明星,我是心如止水,既不对哪个有青睐,也不对这个有偏见。明星,就是明星,看似伸手就着,其实高于天空。
还是多看些书为妙吧!我知道,这些话对你们是无用的,但是,我还是要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争论的时间不如背背古诗,看八卦的时间不如看看名著。
“金砖何厚,玉瓦何薄。”面对现实吧!
没错,现实残酷,残酷到你无法面对,但是,你必须面对,而不是哆哆嗦嗦地逃到幻想中去。
如果说,虚与实是道理言论,那么实便是真理,虚便是谬论。如果说,虚与实是天地神灵,那么实便是天神,虚便是魔鬼。
现实让你害怕,害怕到你不敢面对。虚幻让你快乐,快乐到看不清真假,迷失方向。当你忽然明白,而又感到现实的残酷,马上又跑到所谓的“极乐世界”去了。而现实对你叹了一口气,因为你每次遇到它,就惊慌失措,它还没看清你的面目,你就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虚与实议论文3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贵为高等动物理由有许多,但最为重要的的理由是因为人类有喜怒哀乐、有价值观、有是非观念、同情心以及善良各种复杂情感,也正因此,人类有了掌握支配地球的主权。
随着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AI技术愈来愈成熟,同时它也一下子在工农业、教育等领域为自己打出了一片天下。AI为什么发展的这么快?其理由有二:第一,人工智能相比血肉之躯的人类而言有着更高效的工作效率。只需要给予它们最基本的能量,它们便可以废寝忘食的工作。再者,它们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认知领域,小到家庭生活大到科学研究。这么看来,人类的优势微乎其微,但为何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类智慧呢?人工智能归根结底只是一项技术,一堆数据再不济的就是一堆废铜废铁,而人类有着情感有着更活跃的'思维。
然而,现实却是惨淡的。
人类似乎正在摒弃自己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根本。
著名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达知识,使用知识以及获得知识。而知识是为人类所拥有的。”由此可见我们并不用担心人工智能会使得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进而取代人类的地位。
清朝有着摧残文人才子的八股文科举考试,现如今有着语数英等诸多科目对于孩子思维的框限。一成不变的教育体系局限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内大多读数人以成绩的优良定义一个学生,慢慢的孩子也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一种除了学习其余一切都是不务正业的错误价值观,可怕的是他们又会将这种思想传递给下一代。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习固然重要,但以知识学业水平定义一个学生就像是以貌取人一般浅陋。对于不懂学习究竟是学什么的学生而言,这无疑不是一种摧残,得不偿失的,人类不会因此进步,知识不会因此被内化,相反的却促成了一个思维古板、一举一动被外界所限制的虚拟人物——他没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取而代之的莫不过是一种负面的习惯。
人类似乎总是在利益面前选择抛弃同情心。关于马路上的老年人究竟要不要扶这一话题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小的争议。“一女子扶了一位老人却遭碰瓷”“耄耋老人倒在马路上半小时内无一人给予帮助”等等。是什么造就了这种局面的发生?是行人们在利益面前抛弃了自己的善,是上述老人在“天降之财”面前丢了理智。于行人而言,他们或许愿意施于帮助但他们害怕了,害怕自己的同情心为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渐渐地他们便默认了这种自保的想法而选择闭上耳朵无视自己的所见;于老人而言,这是他们对于中国传统“尊老爱幼”美德的道德绑架,他们丢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从而促使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不幸遭遇。
由于AI强大的功能,人类已开开始放弃思考,而更依赖于AI逐渐忘了人的价值与存在。令人着实担心的是:一部分人会忘记技术应服务于人而非人被技术奴役,就比如隐私与安全。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总有不知名的电话信息联系到你甚至准确无误地报出了你的各种详细信息?
人类要做的是发展自己的思维从而创造出更智能的科技使人类再度获益,达到更有效的成果取得更显著的进步,但绝不是学习计算机毫无感情的工作、思考。如果一个人抛弃了七情六欲达到“忘我”的境界,大脑时刻计算着事物的利弊比占,高速运转如同一台高配计算机,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是个不实在的人,他只是一种知识的血肉载体,会呼吸需要进食。
人因情而特殊,世事因情而不同。人不能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同情心的人的结局终归的消亡。
虚与实议论文4
在瞬息万变的大千社会中,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信念,就像汪洋大海中的小舟没有了罗盘,纵有多么坚固的船体也会四处漂泊,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我们用我们的肉体表达我们的感情,是喜?是悲?是痛苦?是愉悦?但这往往只是我们与人交流的一个工具,不是我们最真实的想法。而我们又为什么不表达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呢?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待呢?我们生活的地球有60多亿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我们要与人交流、比较,我们渴望过富裕的生活,那么我们想过富裕的生活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享受,还是为了做有意义的事?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他人炫耀?一味的只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了人最宝贵的财富——精神。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财富是虚的,而精神则是实的。
人们为什么去听钢琴演奏会?不是为了看演奏家优雅的举止,华美的礼服,而是为了听动人心弦的声音;是为了满足人在精神上的享受,给予我们在心灵上的震撼。我认为,只要演奏家衣着得体大方就够了。“人,要隐于音乐背后”钢琴家的这句话,让人们去思考我们到底是去听,还是看?让人们知道,不要只关注次要的,浮漂的物,而忽略了主要的,永恒的精神。
穿着是虚的,而音乐则是实的。
有些人很喜欢明星,大都仅仅是因为他们与生俱来的面孔,可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他,知道他们光鲜亮丽后的一面,又是否认真想过,你喜欢他的什么?没有深入的了解,单凭外表是不能对一个人其他方面都做出评价。
外表是虚的,则内心是实的。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家长们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又是否大于精神上的需求呢?现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孩子,大都是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或许对他们来说亲情才是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上最有效的疗伤药,就像小树如果没有阳光,你给他再多水,施再多肥,它都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物质上的满足是虚的,无价的亲情是实的。
在我们现在忙碌而又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会有许许多多的压力,但我们不能被金钱诱惑,免得丧失了自己的本性。我们可以用首饰,衣服……在外表上包装自己,但我们不能忘记无论我人在社会中地位是高,是低,是穷人,还是富人,我们都是人,都应有人应有的品质,要正确看生活中的虚与实,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第三篇: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江苏省宜兴市丰义中学
余晓亚
一道作文题有“实题”与“虚题之分:“虚题”是指宽泛抽象的感念,如<习惯>、《尝试》、《守望》。“实题”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如《门》、《面向大海》《回家》。所谓“实”,指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虚”指抽象。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写作学中,虚与实是相反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白的,明朗的。
实题虚写
“实题”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又具体地写,就会流于呆板和平面化,既不能“精鹜八极,神驰千仞”地驰骋联想和想象,又不能写出有深度的思想和见解,使文章意蕴表面化。“实题”要“虚”写。“实题虚写”,即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分析诠释,拓展升华,将具体的事物转化为虚指的现实意义,让读者感悟或领悟你对题目的独到见解和思想。例如作文题“回家”,如果单写从外面回到身体憩息的“家”,体会“温暖”、感受“亲情”、享受“安逸”、得到“自由”,就是“实题实写”,会出现选材千人一面,乏味雷同的情况;如果赋予“家”另一种含义,把“回家”虚化,写回到心灵的纯真净土、生活的自然之境、生命归依之处,这就是“实题虚写”。
如何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做到“实题虚写”呢?
一、大胆联想想象
面对“实”的文题,学生要跳出现实的束缚,使思维和情感的触觉伸向大千世界,古今中外。通过创设情境,大胆展开联想,化实为虚,用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如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实题虚写。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象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如《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迪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唤起自己写作的冲动,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
二、找准虚指意义
面对“实”的文题,除了大胆联想想象之外,还应找准它的比喻义、象征意,歌颂具有这一类精神、品质、风格的人和事。需要注意的是:附着于“实题”的情感与认知,必须与题目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揭示或挖掘不出相似性来,即使联想得再丰富,也仍然表现不出丰富的意蕴。如作文题“跨过这道坎”,如实写的话,思路很难展开,立意也较为浅显。所以我们要找准它的虚指意,这个“坎”,比喻人生道路上、事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
难、矛盾和不足。因此,要写好这篇文章,选择什么样的“坎”至关重要,这是区别于文章境界和立意的关键。“跨过这道坎”的必要性,既与个人的处境和经历有关,又应同社会的需要有关。从这一点来看,是否注意文章的立意,能否写出文章的深度,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之“坎”。
结论:“实题虚写”,关键要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寻找“实题”的象征意义或者说附加意义,然后化“虚”为“实”,准确理解“实题”的具体内涵,附情于物地展开行文。这就要求考生借助一定的艺术知觉,因物兴感,借物寄情,把自己的主观情思、思想认识移植或投射到命题中的物象之上,让意旨超越描写对象或物象本身,才能出佳作。
虚题实写
中考作文题有时候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显得比较“虚”,比如“温暖”、“改变”、“财富”、“心灵的选择”等。对于这些比较“虚”的命题,就可以采用化虚为实、虚题实写的方法,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喻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虚题实写”,即联系实际,展开联想,细化分解,将虚指的意义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人、事、物,让读者看到你对题目的独到见解和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思索。
方法:
一、化大为小,附情于物。
这类题最忌没有具体实在的内容而不着边际地空发议论和空洞抒情。写作伊始就要首先考虑题目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情感,什么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情感、理念入手,调动我们脑中所有的素材仓库,发掘选择具体材料,以生动实在的内容和详尽的记叙描写来表达自己对题目的领悟和感受。如“追求”这个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了。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
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有一篇优秀作文也可以给我们初中同学很好的启发,此文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然而,它化大为小,附情于物,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达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是虚题实写的佳作。
二、多方设问,细化分解。
面对意义抽象虚化的作文题,在考试时怎样很快地入题呢?可以采用“多方设问,细化分解”的方法。例如,以“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设问联想:我在什么时候感觉到幸福?什么情况下感到幸福?什么人让我有幸福感?什么事情让我感觉到幸福?如果可以表达出来,我觉得幸福像什么?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情况下,我渴望得到幸福?回答了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也能够明白可以写些什么了。写记叙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迅速展开写作思路,写散文化的议论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在脑海中多方搜寻和确定素材,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结论:虚题实写,关键是化虚为实,附情于物,把表达主观思想、心理感觉、理性判断的题目或命题意旨蕴涵在具体的一个或一组物象之中。写作中往往需要运用象征、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腻逼真的形态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使抽象的意旨外现化,使虚幻的概念具体化,使抽象的虚指意义变成了可感可知可悟,极富文学性、形象性和可读性的情节、形象和故事。如同样写“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让人回味无穷,他以水比愁,突出愁之广,愁之深;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
用三个物象来比愁,突出愁无处不在,绵绵不绝,新颖生动。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分别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物象来比喻人生不同时期的乡愁,把抽象无形的乡愁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突出了不同时期乡愁的特点,非常恰切,具体而可感。由此可见,虚题实写的关键是化虚为实、借物寄意,而借物寄意的关键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寻找题目或命题的意义载体,这个载体必须同命题意义具有相似性、具有可比性,使意义和载体虚实相融、合二为一,达到形象生动、具体鲜活。
第四篇:语文教学的“虚”与“实”
毕泗建
课堂教学上:反对虚假,提倡真实 先让我们看一则教学案例。《飞船即将坠毁的时候》,记叙了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在飞船即将坠毁时冷静地向上级汇报工作,然后与女儿诀别,告诉女儿要认真对待学习的事。不少老师在上公开课时愿意选择这篇课文,并把文中主人公的英雄形象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师:在飞船即将坠毁的时候,科马洛夫做了什么事情?
生:他用大部分时间向上级汇报了工作,用剩下的一点时间和家人诀别。师:在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他知道飞船马上就要坠毁了,一点儿也没有紧张,也不是急着和家人告别,而是首先向上级汇报工作。这儿很令人感动。
生:而且他汇报工作的时候是很从容的。
师:是啊,他明知道自己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了,可是还表现得那么从容不迫,而且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生:还有他在和家人诀别时,还问女儿将来想干什么。女儿说想当宇航员,他很高兴。说明他很热爱航天工作。这里很感人。
师:他很快就要因为航天事故而牺牲了,但他希望自己的女儿继续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生:他还教育自己的女儿和别的小朋友要好好学习,认真对待每个小数点。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
生:他虽然马上就要牺牲了,但他心里还想着女儿和别的小朋友的学习。他很了不起。生:他对工作很认真。他要求女儿也认真地对待学习,不要让这样的事故再发生。
师:是的。这是一位对工作尽职的好宇航员,是一位对女儿尽责的好父亲。他在牺牲前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
首先,已经有不少人对这一文本的真实性产生了强烈的质疑。比如,宇宙飞船“联盟一号”在返回途中发生了故障,科马洛夫怎么会那么肯定地知道问题出在“地面检查时漏了一个小数点”,还要女儿“转告所有的小朋友认真对待学习”?这在科学上是说不通的。除此之外,本文在人文性上同样说不通——面对与亲人的生离死别,科马洛夫与女儿的交谈居然显得这样“崇高”,没有撕心裂肺的痛楚,没有依依不舍的留恋,怎么看都是反人性的矫情之笔。不过这样的文本并非不可解读,事实上,如果能站在真实的立场上,对它进行批判性、重构性的阅读,学生或许可以得到更大的收获——第一,帮助学生打破“文本神圣论”的观念,建立起唯物辩证的阅读观;第二,相对于理解文本,批判和重构文本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水平,因而也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是遗憾的是,我们在现实课堂中却很少看到这样的解读。更多的语文教师,还是抱着这样的文本顶礼膜拜,极尽煽情,用虚假的文本换取幼稚的感动。而在这种所谓的“感动”中,失去的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对“真”的追求。
如果教师的解释把学生引向了一种规范化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表演、煽情对学生形成了温和的情感强制,如果学生的真实的情感体验被教师的教学情感所代替,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过度的教学强制,教师的教学的演绎淹没了或者代替了学生自己的真实理解,学生放弃了自己的感受,而迎合权威的标准化的诠释。语文教师过多地对课文进行分解,过度地对意义进行阐发,过分地对情感进行渲染。这些都是对学生的真实的心灵的一种臆测、甚至是扭曲,而不是激发。
学生的自我意识或者说情感、精神当然是需要激发的,因为学生的人性是处于生长过程之中的。学生的人性是质朴的,正是这种质朴的人性需要深化和升华,因此语文教学是一种赋予,但是这种赋予不是简单地给予,更不是诱惑式地导向,而是应当建立在激发儿童的自我意识上,使儿童能够自主地理解世界,理解人,理解自己。他们自己具有充分的理性和能力,具有积极的情感与意志,理解他们的学习内容(特别是人文的材料),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智慧和情感,而试图把我们设计好的对文章的解释以及情感的感悟,以某种温和或者强加的方式给予学生。我们语文教师不要以成年人的自大和狂妄,给他们的心灵套上框框,哪怕你认为你的框框是他需要的。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我们教学的框框可能会限制他们心灵的翅膀,可能会扼杀他们心智的独特性,扼杀他们对于世界的独特感受与领悟,他们也许就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过度诠释和虚假煽情中,成为某种同质化的人。作文教学上:反对虚伪,提倡诚实
作文教学可以说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古人云:言为心声。文章是情感的抒发,只有情感真挚丰富,文章才能有血有肉打动人,但为了应试,学生只能把真情实感隐藏起来,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许多陶冶性情的机会,习惯于写假话空话,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萎缩。上海市吴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根宝认为:“作文的关键是看有没有话要说,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或褒或贬,或扬或抑。但现在高考是一根指挥棒,教师只要求学生的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自圆其说,分数好一点,冲上二类卷就可以了,至于是真话假话、真情假情就都不太关心了。”写作本来是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而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可以任意拔高、泛泛而谈,真情实感少,虚伪成了写作的通病。一位中学生坦言:“我们写作文不能写心里话。老师教导我们,你们的作文又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只要写得有技巧,只要让阅卷老师觉得满意就行了。”甚至有些人专门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从而产生了一门被戏称为“阅卷心理学”的“学问”,使这种虚伪之风愈刮愈烈,“八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位家长在《北京文学》撰文批评当今语文教育时指出:“(孩子)按大人的意思谨慎地使用词汇,久而久之,所有的孩子都像录音机一样地说话。更令人不解的是,语文学到这程度,学生的作文反而越来越差。学生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写过扶残疾人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一类的故事,他们快乐地共同编着同一个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
李镇西在《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中曾提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小学生写了自己回家路上被街上小流氓打劫的经过,由于是亲身经历,写得生动,但老师却批了五个字:“不真实!重写!”于是,这位小学生只好编他自行车坏了,看自行车的大爷如何热情地帮他修车„„第二次作文交上后,居然被老师表扬了一番!写真人真事,说不真实;胡编乱造,却得表扬。这就是现在的作文教学!其实,相当多的学生早已习惯写这样的作文了。一篇题为《绿叶赞》的“典型”作文,最后歌颂道:“绿叶,不求哗众取宠,不图名利,并且有着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绿叶,我要赞美你!我更愿意做一个具有绿叶品格的人。”作为一个小学生,能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实在“难能可贵”。思想是“崇高”了,但童真却没有了!童心,正被“崇高”的假话腐蚀。叶老曾告诫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诫说:“在学校里,不许讲空话,不许搞空洞的思想!”现在的作文盛行“假大空”话,语言已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使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如果任其发展,就将永远丧失自己的语言,这是最可怕的。北师大教授王富仁曾对作文评分标准中“思想健康”一条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提法实际上是幼稚的,不合理的,而且会起一种误导作用——就是误导虚伪。
虚伪,使得孩子从小学会迎合别人,不会依照自己真实的感情来说话。这样的语文教育就会加强中国人总体的虚伪程度。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在表达的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才真正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对于儿童,乃至对于成人,诚实是最重要的道德标准。李镇西也提到,所有“真实的消极”都比任何的“虚假的积极”珍贵一百倍。对于成长中的学生,出现一些糊涂的认识是正常的、真实的,相反,如果学生作文中全是清一色的“正确思想”“健康思想”,那才是反常的、虚假的。
假话、空话、套话等虚伪化作文的如此“成功”,恰恰宣告了语文教育的真正失败,这样的作文教学难道不应该被彻底抛弃吗? 文风表达上:反对虚浮,提倡朴实
不知什么时候兴起来的,刚刚上高一的学生,文章开头,二话不说,劈头盖脑就是一组排比句。或风花雪月,缠绵悱恻,或激情慷慨,热泪翻滚„„为什么会出现滥用排比句的现象呢?“这是中考前老师教的”,学生说。因为考试作文,阅卷教师快速阅卷,不一定会看见“漂亮话”,那就得“把花戴在最显眼的地方”,于是排比句的位置最终调往开头,成了蒙人的“三板斧”了。又因为用了这种方法至少没吃亏,甚或讨了点便宜,于是竞相仿效,流行开去。有一次作文大赛颁奖大会,学生和作家交流,听到有学生问作家黄蓓佳:“为什么你的作品文字总不太华丽?”——学生的提问令人惊异,没想到一些学生习非成是,竟以为他们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应试技巧不但可以打通高考之门,也能指导文学创作,认为“华丽”应当是文学追求,这就近乎荒唐了。
常见在一些平淡的作文中来那么一段华丽的铺陈,有如穷街陋巷挂了几只红灯笼,虽然未必和谐,毕竟“亮了”,有“彩”了。这让一些教师心理有些宽慰:毕竟学生作文能夹杂些“文化”了,毕竟有点像读过书的人了。而不知不觉间,虚浮花哨的弊端也就潜伏下来。文风教育,以质朴为本。质朴的情感,准确富有智慧的表达,应当成为写作教学的基本追求。我们不反对形式,只反对形式主义。教师引导学生追求有创意的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内涵,在立意上下功夫,而不能单纯追求形式。比如,现在很多学生不知从哪里学来一种“题记”,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来个“题记”端居文首。长篇作品二三十万字,写个“题记”或许有必要,中学生作文一般只有七八百字,不少同学偏要写下三五行“题记”,这些“题记”往往与文章主题没有联系,干瘪无味,不知所云,徒增人厌。
有些学生善于遣词造句、修饰、积极修辞,下笔总能有一些精彩华美的语言,教师如果对此作过多的肯定,有可能形成误导,会让另一些学生就此认为自己缺乏文采,失去写作自信。语言的风格是多样的,华丽灿烂是一种美,质朴也是一种美。写作的表达应当有多样性,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平实无华,没有什么可羞愧的,倒是不自量力地追求形式美,会导致恶俗不堪。孙犁曾告诫青年作者:“你心里有了许多话,你要描写一件事,这件事老在你的心里打转,它一切都准备好了,单等你拿语言把它送出来。那你就把它送出来吧,不要怕你的文字不‘美’,言语不文。用花轿送出姑娘固然好看,初学写作好比穷人,把你的姑娘用牛车拉出去吧。只要文章的内容好,语言笨一些没关系——但记住这是说初写,你千万不要认为这就好了:我可以永远用牛车往外送姑娘了。这样下去,会弄成车上已经不是姑娘而是粪草了。”孙犁这段话,本身也是很好的语言范例,通俗平易,其隽永恰恰在于朴实无华。
第五篇:实题虚写[范文模版]
实题虚写,大题小作
——谈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襄城高中 孙春玲
从2006年的高考不难看出,当今高考作文的命题已打破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了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分天下的新格局,以2006的高考为例,17套试题中标题作文占了7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各占5篇。2007高考,命题作文占到了9篇,材料作文还是5篇,话题作文降为3篇,这就要求我们,在2007的作文备考中,应对三者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可顾此失彼,失了自己的半壁江山。下面,笔者就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与同行方家。
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特殊的价值。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学习的意图,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面;有利于写作者思想迅速集中,在短时间内朝着一个目标思考;有利于作文批改和讲评;有利于密切配合阅读,巩固和发展阅读收获。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命题作文都有那些类型:
(一)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如《尝试》《肩膀》等等。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必须跨过这道坎》《提篮春光看妈妈》。
(二)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如《必须跨过这道坎》《提篮春光看妈妈》。
2、半命题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就是出题者给出一个尚不完事的题目,要求我们先把题目补充完事再作文。如《××,我追求的品格》《我更喜欢漫画××》 3.材料式命题作文
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如2006年江苏卷作文《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又如:“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
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以“说„安‟”为题作文。(60分)
(三)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
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2.论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3.寓意型命题作文
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4.关系型命题作文
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树木 “ 森林 ” 气候》。
不同的命题形式,其审题立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总的原则是:实题虚写,虚题实写;小题大做,大题小做。
所谓实题虚写、小题大做就是指面对那些较小较实的题目,我们 要善于把它写虚,要善于透过具体的事物来挖掘其深层含义,诸如其象征意义、所代表的某种精神等。如题目“小草”是个小题、实题,写作时,我们要善于在虚处立意,通过写小草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来歌颂具有顽强精神的人;通过小草默默无闻装扮大地的品质来讴歌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又如: “水” 立意时,我们要善于透过水的表面特性,来挖掘其深层含义,去写其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或者联想人们常说的与水有关的俗语、成语等。如
⑴水滴石穿(以柔克刚;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⑵水盛于不同的容器就呈不同的形状(适应环境,随遇而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在于积累)
⑶水往低处流(尊重客观规律)
⑷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民心得失至关重要)⑸水至清则无鱼(宽以待人
⑹水流在落差大的地方形成动人的风景(勇敢面对生活的坎坷)
⑺一滴水汇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个人不能离开集体)
⑻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细微之处见精神)
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包)
⑽死水永远流不进海洋(安于现状,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
⑾)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
⑿没有堤坝的约束,就会泛滥成灾(不能放任自流)
又如,06年高考辽宁卷的“肩膀”,也是一个实题,写作时可以由肩膀联想到责任,赞美勇于承担责任,勇挑重担的精神;也可以通过人们在伤心、无助时常希望能有一个宽大、坚实的肩膀来依靠的心理,来确定立意:肩膀——慰藉心灵的港湾。
所谓虚题实写、大题小做就是指,面对较大较虚的题目,要善于选择小的切入点,把大题目写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希望”,这是一个很虚也很大的题目,我们该怎样立意呢?首先要选一个小的切入点,如写“希望”的作用、意义,或者把它具体化为一个父亲的希望,一个教师的希望等,这样就有话可说了。
再如06年高考北京卷的题目是“北京的符号”,显然,这也是一个虚题,怎样把它写得有血有肉呢?,同样要运用虚题实写的方法,把题目“北京的符号”这一抽象的概念加以具体化:它可以是代表北京的建筑风格的四合院,也可以是浓缩北京人精神品质的一群文人,还可以是彰显北京文化的京戏京腔等等。
又如05年北京卷题目是“说安”,也是一个较虚的题目,写作时要善于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安有安定、安宁、平安等意思,我们要选一个小的、具体的角度切入,比如可写:安定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怎样才能使社会安定等等。
这是总的思路。不同的命题形式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比如: 1.添加语素,构成语境——词语或短语式命题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例如《水》: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灵动的水、以柔克刚的水等。
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水的启示等。例如《尝试》:
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
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
再如《北京的符号》:
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
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又如《肩膀》:
我们也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肩膀的作用”: 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
2.把握内涵,梳理关系——关系型命题
对于关系型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3.由表及里,揭示寓意——比喻、象征命题
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例如《过河小卒》:
这道题很显然是不能够照“过河小卒”的表面去理解、构思的,必须准确揭示出它的真正的指向,也就是寓意。俗话说:“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但过河小卒力量强大,因此,小可以变大。
需要注意的是,在审题过程中,以上几点往往需要我们综合运用。补充题目,选好角度——半命题作文
补充题目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补充的必须符合语法逻辑,二是题目不要定得过大。
所谓符合语法逻辑,就是补充部分与给出部分在语法上要搭配得当,在事理上要合符生活事理。例如:《我明白了……》,此题要补充的应该是一个什么道理,或者某某人所说的话意思,“明白道理”、“明白意思”是合符语法的,如果补充成《我明白了唱歌》,就不合符语法 了。
至于题目步能定得过大,是因为大题目的写作范围广,不利于选材和组织材料,写作难度自然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