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工会转型的基本涵义理解与思考[推荐]
本文作者:沈阳职业工会干部祁伟鹏 好范文原创投稿
2010年4月23日对工会转型的基本涵义理解与思考
奉天物业职业工会主席祁伟鹏
当前,我市工会为全面推进工会转型,构筑工会工作新体系、新蓝图,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和动员各级工会干部参与研讨和献计献策。作为一名职业工会干部,深
感这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工会人必须在工会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和回答的历史新课题。现就自己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工会工实践的思考,对如何正确理解和诠释工会转型的基本涵义提出自己浅见。
深刻地把握工会转型涵义其精神实质,对提高我们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工会转型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寻求工会转型的新途径,实现科学、有序、有效、全面推进工会转型,有着重要统领意义。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从这一概念引深理解和诠释工会转型的涵义,我个人的理解为:工会转型就是按照党的要求和工作重心,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服务与大局。按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需要和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需要,按照我国工会所具有的性质、职能及特色、所决定的工会组织内在的工作任务特点需要,根据工会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的实际需要,工会的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工会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或已不适合原有的工会工作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工会工作新模式。将工会工作思想观念有一个全新的转变和提升,全面展示和凸显我国工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国工会运行模式与精神风貌。
按照这个涵义工会转型应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讲政治的高度,通过转型一进一步强化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体现在服务与党的工作目标和中心工作大局上。
当越来越多地方的党政将“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之后,工会能否有更大的作为?这是一个考验。始终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是工会在转型中需牢牢把握和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工会是党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是党领导下的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它不是执政组织,只有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和工作中心,在参政议政方面真正有所作为,才能真正发挥这种桥梁纽带的作用和国家政权社会支柱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工会组织的政治意识,主动参政议政。要发扬我各级工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通过参政议政,通过建言献策,通过一系列为党分忧,为国分忧,为市分忧,为职工分忧举措。切实体现市工会组织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能力与作为。市总工会转型就此应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新举措。
1我市应该出台一个具有适合我市工会参政议政特点和内容的《市工会参政议政工作纲要》或类似的工作指导意见。工会转型应从市工会这个龙头做起。在参政议政范围、途径,重点内容上加以明确,使党的民主更多的体现在工会能及时准确的代表广大职工意愿和要求上。
2市总工会也应在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出台一个《市总工会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实施意见或办法》,作为指导本市下级工会开展此项工作参照。
3市总工会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与之为专题会议或研讨会,增强工会服务与大局的紧密度、深度与广度及力度。从某种意义讲,工会县、区以上工会决策层,通过各种形式及途径,不断加大参政议政的力度和广度,彻底改变原只限于和只强调于企事业以基层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民主管理的参政议政境况。有利于工会在了解大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服务于大局工会工作。
二是从全面推进工会转型实效性选择切入点
1加快工会转型,通过学习和深入研讨解决人的思想认识是首要前提。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针对影响转型的突出问题,举办专题研讨会和工会干部培训班,增强工会各级干部特别是工会领导干部对转型的理性认同和实践认同。在此基础上,拿出一个工作整体思路,制定推进转型的具体实施意见,组织开展工会转型创优达标活动,同时建立一整套有利于推动工会转型的绩效考评体系,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会转型工作中来。进一步凝聚和开掘工会干部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工会工作的理性思维和科学运作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上,深刻认识工会转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把思想观念、组织体系、活动方式等切实转到全面为党和政府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大格局上来,促进工会工作跨入新的阶段,创造新的水平。
2从更新角度进一步认识工会转型的原则
中国工会自诞生之日起
第二篇: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摘要] 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进入企业文化建设领域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必然选择。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借助文化进行管理,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造就人,努力营造一个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良好的人文环境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企业 文化 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是企业的软实力。时下,很多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然而,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雷声大,雨点小,成为“花瓶”和摆设,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不扎实,没有形成具有一种鲜活的精神氛围。
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如果离开了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就会无源、无本、无根。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的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念而提出来的。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以人为本也是对我们党 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建立后,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觉企业的潜能。她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以其新的思想内涵,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调动和组织员工最有效的手段,是员工归属企业的界限和标准,是企业产生内部凝聚力和外部扩张力的源泉,这就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传统的、我们习惯性的管理多为以“事”为中心,设计企业管理制度以“约束”为出发点,以“管制”为手段,以追求“一致性”为目的,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创新意识和能动精神。实践证明,在这种只把人看作是一种资源,是管理对象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管理者只注重职工对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和服从性,不会倡导职工个人的积极能动性,也不会鼓励职工去承担风险。这样,优秀人才的才能和专业技能发挥受到限制,失去了创新发明的激情与动力,往往会感到压抑和排挤。基层管理者、科研人员工作循规蹈矩,每天只会完成职责规定的工作,而不会去关心会发生哪些问题和如何解决,更不会有所创新、创造。久而久之,企业就会失去活力,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管 2 理状态中,发展停滞,甚至走向消亡。
二、文化软件要靠管理硬件作支撑和保障。
一些企业没有将企业文化纳入到管理范畴,往往回避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唱着先进文化的高调,却没有扣准制度规则,没有与战略管理、经营管理、施工管理、工序管理等重要环节相连接。这种文化与管理“两张皮”现象,使企业文化建设失去了实际意义。
先进的管理理念就是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围绕发挥人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而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具体的讲就是在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中,重视人的要求、承认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价值。始终把人作为宝贵财富放在首要位置予以优先考虑,把人看作可以开发、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最有用的资源。一是以战略的眼光,正确处理“因事设人”和“因人设事”的关系,防止人浮于事。二是运用优胜劣汰机制来进行人员配置。让职工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发挥智慧、能力和工作热情,做到“学有所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实行单位与职工双向选择。一个人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能获得较大的成就感;一个单位如果能把合适的人安排在他最恰当的岗位,就能发挥出他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果。四是对于专门人才,要为他们开辟空间、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人尽其才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以人为本”管理最大的风险是信任危机,企业作为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一是企业要依法与职工建立平等、和谐的劳动关系。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权益。二是要做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建立科学实用、标准规范、上下认同的管理制度,并做到公开透明,让职工明辨是非。三是要注重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包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废除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不尊重个人权利的规章制度。四是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根据岗位劳动特点、个人贡献的大小实行不同的薪酬标准,充分体现效绩差别,激励职工争先创优。五是逐步把绩效考核管理延伸到沟通管理,最大程度的解放人的创造性和企业的生产力。
三、加大员工培训,为企业文化建设夯实基础。企业根据发展战略目标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对职工提高素质和能力实施培养和训练,不仅是对职工的知识、技巧、行为或态度的一个再造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一是引导职工树立“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观念,在企业内部营造出“收入靠岗位、岗位靠竞争、竞争靠素质、素质靠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职工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在进行培训与开发的需求分析时,应将企业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对知识、技能、行为、态度的要求与相关岗位职工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分析,找出差距,以决定谁应该接受培训以及接受什么样的培训、培训要达到什么目标等。三是 4 在确定培训范围、内容和目标时,要与职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职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在培训与开发的实施阶段,要充分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采用职工乐于接受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让职工熟知培训目标和考核标准,帮助职工找准差距、制定学习计划,并关注职工学习的全过程。四是在严格考核培训成绩、评估培训效果的同时,体现开发与发展的思想,注重职工训后的岗位安排,给知识和技能获得提高的职工择优安排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益。五是在普遍提高职工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建立高级人才选拔培养机制,让有潜力、有志向的职工成为优秀人才、岗位专家,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四、营造氛围,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职工通过愉快的工作,从中感受到价值,由此凝聚力量,提高效率和效益。所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一切依靠职工,一切为了职工,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成为职工的阳光、空气、水分。否则,职工不会真心对待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提升职工幸福指数,使职工安全体面的工作,健康舒适的生活。逐步由“关心日常生活”转变到“促进全面发展”,从“关心冷暖”转变到“关怀身心健康”,从“追求一致性”转变到“尊重个性差异”等。不仅要为职工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且要营造团结友爱、和睦共进的团队气氛,禁止恃强欺弱、杜绝冷漠无情。在日常管理中加强交流沟通,当职工感到精神紧张或焦虑时,及时进行 5 心理疏导,帮助职工放松情绪;当职工工作压力过大时,注意科学合理安排工作量,给予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帮助他完成工作;在工作之余组织开展为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尽可能为他们创造社交、联谊的机会,满足人的社交心理需求,培养团队精神和荣誉感;对于厌倦了工装的职工,允许他们在非特殊场所之外可穿休闲服装,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谐良好的企业氛围,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五、企业文化建设要紧扣实际。
企业文化是“知”与“行”的统一体,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而且要切切实实的予以践行。恰恰是在“行”这个层面上,一些企业仅停滞在贴标语、办报刊、出画册、建网站、发手册、办展板、稿演讲等表面形式上。外观宣传华丽时尚、热烈响亮,但不注重企业文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出现了只重视表层外观而忽视实质内涵的现象,这种缺乏根基的企业文化故不会有明显的效果。
企业文化要准确把握企业的特点。我们基层单位管理施工项目多,项目专业性强,承包商技术、操作水平差异大。同时管理现场安全、质量、进度交叉点多,在工作中既要有缜密的脑力劳动又要有完成不定时工作制的体力劳动。在生活上,职工远离家人和基地,长年在外频繁流动、夏顶烈日、冬冒严寒、生活单调。因此,他们最需要理解、尊重、关爱。同时,企业文化要有简捷实用和可操作性,要让职工群众好记、好用,体 6 现自身特点。企业文化定位应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以质量为生命,以安全为保障,以效益最佳化为目标的企业管理理念。它贯穿始终的是:让职工都了解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富含人情味和个性魅力,为职工所认知和熟悉,通过文化感染传播,让职工感受到幸福、进步、自豪与发展的空间。最终把实现企业目标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将遵守规章制度变成职工的个人准则,把文化力变成推动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结语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造就人。从实际出发,得到职工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这是企业文化种子落地生根的关键。因此,只要抓住关键,持之以恒去挖掘,扎扎实实去开发,创造条件去精选,循序渐进去加工,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实现其宏伟发展目标。
第三篇:关于中国工会转型的思考
关于中国工会转型的思考
一、中西方工会的职能对比
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工人阶级和工会经过长达百年的艰苦斗争取得相当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权利。这些权利主要有组织工会和代表权利、集体谈判的权利、参与权和罢工权。西方国家企业工会积极参与国家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和管理;通过集体谈判协商解决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等问题;作为社会主体监督政府、企业等社会保障中的职责履行;组建社会保障机构维护和拓展职工社会保障权益。
而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工会法》将我国的职能定位为“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组织职工参与民主决策、管理与监督;密切联系职工。”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对我国工会组织的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代表和维护权。工会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应该代表和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工会同时应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或集体劳动权。
(二)参与权。工会正是通过宏观参与权和微观参与权这两种形式参与到我国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中来以实现其代表和维护权。所谓宏观参与权,是指工会在国家、政府这一宏观层面参与决策,微观上,如参与企事业经营决策权;参与职工伤亡事故和严重职业病的调查处理权:参与紧急情况处置权等等。
(三)监督权。我国工会的监督权包括:监督企事业单位执行职工代
表大会决议情况的权利:对企事业单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进行调查的权利;监督企事业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情况的权利;监督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执行情况;监督企事业单位处分职工的权利;监督新建、扩建企业和技术改造工程中的劳动条件与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情况的权利。
(四)财产权。工会的财产、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挑拨。
(五)诉讼权。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工会既然是社团法人,便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两责任。
二、我国工会转型现状
(一)我国工会转型的障碍
1、经济方面
虽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已经逐步深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却明显滞后。在劳动关系领域表现为:我国的劳动关系客观上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抽象化、政治化、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转变为市场化的劳动关系”,然而事实是当前的企业工会组织归根到底仍未摆脱原有的、计划经济下的运行模式,严重制约着工会发挥作用。
2、政府法律方面
一方面,劳动行政部门对企业监管不力。由于当前政府忽视企业
“劳动者权利”,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有意放任企业做违反劳动法规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国相关立法及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工会职能的有效发挥,最终导致工会处于尴尬的境地。
3、企业方面
企业工会缺乏独立性。一方面,在经济上缺乏独立性。现行的企业工会经费拨缴方式,实质是工会的工作人员是拿着企业给的工资,要求帮着企业职工和企业对着干,和企业作斗争,这是不现实的,工会工作人员在为职工维权过程中必然会权衡对自身的利弊,自然无法站在一个真正客观为职工全心全意谋福利的立场上。另一方面,人事行政上缺乏独立性。当前我国基层工会主席大多都由上级党委或工会组织委派产生,这种方式极易造成工会组织出现行政化倾向。我国工会领导人大多都是由更高层级的行政机关任命,而不是实行基础职工群众民主选举。因此工会组织会出现很多问题。
(二)目前我国工会存在的问题
1、企业工会组建率不高,职工团结权得无法保障。目前,很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建立工会组织,有些存在工会组织也不发挥作用。绝大多数劳工仍然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导致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工会组织的维护,工会维权出现缺失。劳工的团结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2、中国企业工会与基层工人脱节,发挥作用不大,劳动者认可度。这致使工会名为劳工组织,却在劳资纠纷中被边缘化,无法代表工人利益与资方谈判,难以发挥调解劳资冲突的应有功能,所以劳动者对
于工会的认同度低。
3、目前我国工会地位和维权方面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工会参与决策工资集体谈判的程度低。工资集体谈判是工会最核心的工作内容,也是集体谈判最重要的内容。而目前很大部分企业并未进行工资集体谈判,使工会参与集体决策的程度大大降低,不利于企业职工工资权力的获得。
(2)部分工会在集体谈判中未充分为劳动者争取利益。职工在工作权力争取、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及劳动保护权等方面都要依靠工会的集体力量去争取维护,如果工会不能充分发挥其组织的作用,那么职工的这些权益将得不到保障。
(3)签订合同时工会的指导作为并未充分发挥。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没有自主性,工会并未进行有效指导。
(4)当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合理。企业调解名存实亡,工会难有所作为。首先,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调解委员会,因此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对于已经建立的少数调解委员会的企业也存在很多缺陷。如: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成员构成中,只有企业单位方面的代表才能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利,而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知识徒有其名,毫无实权,根本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导致目前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乃虚设。最后,劳动争议处理成本大,周期长。
三、我国工会转型的策略
(一)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不少工会组织呗撤并,传统产业的职工大幅度减少,而新兴产业的青年职工对工会的向心力不强,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对建立工会组织和开展工会活动采取不积极的态度。与此同时,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中也因其流动性大,不易被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由此导致部分企业未建立工会。目前,多数工会也往往受制于经营者,工会活动缺少必要独立性。在一些严重侵害职工权益的事件中,很少看到基层单位工会组织在维权方面有所作为。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劳资关系矛盾激化,劳资出现纠纷时,职工缺少诉求渠道,劳资矛盾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最后只能是职工的权益受到损害,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受到影响。相对目前劳动关系的巨大变化,现有工会组织体制和传统的工作方式明显不适,因此迫切要求进行工会转型。
(二)我国工会转型的目标
在全部产业行业中健全工会组织,提升工会地位,加大工会维权力度,从而保护工人阶级的合法利益,使我国工会真正发挥职能。
(三)我国工会转型的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高速迅猛发展,工会的存在已成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1、完善立法普及工会组织。继续修改《工会法》中不完善条款,继续加大在全社会企业中组建工会的力度,特别是中小企业,私人企
业中有条件建立工会组织的必须建立,省、市级工会组织要定期走访企业工会,考察工会面临的问题和职工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协商解决。同时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工会组织进行宣传,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产业组织中宣传工会,使劳动者普遍了解工会及共护发,促使劳动者积极参加行业和企业工会。
2、关于工会工作对象转型策略:生活困难群体是工会组织的永远帮扶对象,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重点改变他们在市场中的实力弱势,改变其政治参与机会不足和政策制定中的游说能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还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使尽可能多的职工加入工会。
3、关于工会工作内容转型策略。在全面履行工会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大职能的同时,应突出维权第一职能,牢固树立和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和科学维权。在工资集体谈判中为劳动者争取利益,积极指导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积极发挥工会组织作用,提高劳动者认同度。
4、关于企业工会组织转型策略。第一,工会业务实行垂直指导。第二,继续坚持企业职代会归工会领导。第三,企业工会专职干部的薪酬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使专职干部真正代表职工,对职工负责。第四,关于工会干部职业化,逐步推进专职干部职业化,实习工会专职工作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精的专职工会干部队伍。
5、关于各级总工会转型策略。第一,做大行业工会,承认其独立合法地位,赋予行业工会独立合法地位和相应各种职权,尤其是行
业集体协商职权。第二,使各级总工会和行业工会中党的工作人员的薪酬来自于工会会员缴费。
四、工会调查
1.访谈对象:表哥(兰小洋)2.访谈时间:2015年6月23日
3.访谈目的:了解其公司工会现状及职工对工会的看法。访谈方式:通过QQ聊天。
一、访谈者及就职企业简介
沙伯特(中山)有限公司于2005年在中山三乡成立,是沙伯特集团的附属公司,总部在美国新泽西州。公司主要生产环保塑胶食品餐具、纸质包装盒等。表哥是一名纸浆车间的机器维修工,已有三年工龄。
二、访谈对话
问题一:请问您是工会成员吗?你们工会规模是怎样的呢? 答:我当然是工会成员了,具体规模不知道,因为我们公司流动性比较大,有好多短期工就没有加入。我也是大概进第三个月,工会的人来找我就加入了。
问题二:请问您知道您所在企业工会主要做了哪些事情吗? 答:有搞过篮球赛和乒乓球赛;搞过员工的生日会;像中秋、元旦这些节日都会搞晚会;去年我们车间有个同事生病工会组织过一次募捐,并去医院看望了他。
问题三:如果遇到问题,你们会想到通过工会帮忙解决吗? 答:效率太低了,靠不住。我觉得工会就是做一些思想政治行政工作,所以组织些文娱活动就不错了。但是涉及到我们员工切身利益,我觉得还是不报很大希望。比如说今年年初就反应说要改善食堂饭菜,在车间多装几台大功率的空调和工业风扇,都到了6月份了还没有落实,现在车间高温,好多工人都抱怨。
问题四:您知道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吗?你们有通过集体谈判来解决提升工资或者改善工作环境吗?
答:不知道具体的,要是真的有,这些会议都是我们领导们参加。有时候会征集我们的意见,我们都要求涨工资,但是觉得这些找工会基本上都是不大可能的。都提了好久,去年夏天开始的高温补贴终于增加了一点。
三、访谈总结
一方面从员工方面来说,其对工会的认识不足,企业工会更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而关乎员工切身利益,如职工工作安全环境,工资保障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四篇:浅谈个人对融合的理解与思考
我对融合的理解与思考
当你外出时,当你玩耍时,当你逛街时,当你独自散步时„„你可曾用心留意过身边的语文,只要你用心观察,善于思考,爱问个为什么,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语文。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 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时提出的,他觉得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到切入点,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语文。在教学时,让学生回归生活,把语文教学至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是学生从抽象虚拟的书本中抽身出来,真实感受、体验生活的真实性。同时,生活又是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那么教学中如何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如何将生活和语文两种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将语文课堂贴近生活。
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只要我们利用语言、情景等加以引导,唤起学生生活中相关场景的回忆,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或者学生常不接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运用形象地、生动的教学手段来教学,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1、利用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但学生很少去过、接触过。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西沙群岛的视频、图片,让学生浏览西沙群岛的美景,使他们能形象直观地感知西沙群岛的景象,并让其反复诵读,加深印象。
2、表演,再现生活,比简单的说教更能让学生接受。比如《狐假虎威》这篇文章内容简单,我们教学时,通过表演狐狸和老虎来体会角色的性格特点,即狐狸的狡猾、老虎的半信半疑。只要让学生通过动作神态等表演,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自然能分辨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3、布置生活场景,在其中交流学习。比如让学生围在一起,犹如平时随意的聊天交流中探究解决问题。在这样充满轻松、情趣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试问效果是否更佳?
4、角色扮演。比如我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很多时候让他们扮演各种角色—— “推销员”、“小记者”、“主持人”、“辩手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跃跃欲试。比如在“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其的色、香、味、形等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这样的方式既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又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技能。
5、课堂的延伸——解决生活问题。比如就凡卡写的信,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让信顺利寄出去,不仅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了知识,拓展生活,还让学生们学得有成就感。
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二、将生活融入语文。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校的文化、活动、新闻、好人好事等;师生间,同学间会发生很多很多有趣的、伤心的、难忘的事,我们教师教学“口语交际”、“习作”都可以引导学生加以运用,学生也易于接受。
2、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除了学校,孩子更多的生活圈子是在家庭里。因此,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学习影响举足轻重。常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就也就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我们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开早餐店的,在教学写广告词时,可让他宣传自己家的店,推销自己的早点;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围绕水果的好处写一写有关水果好处的广告词;有的学生家长是卖菜的,则可让他写关于蔬菜好处的„„这样一来,因为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必定撞击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回去必定会和家长交流,运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样学生不仅会主动搜集有关的知识,也会增加了孩子和父母交流的话题,促进了亲情。
3、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新课程指出,我们可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打通课堂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平时可让学生通过读书看报,关注事态发展,多角度,了解社会百态。比如 “北京奥运”“ 神舟飞天”、“汶川大地震”等有关文章也相继编入课程,如果学生平时多留意、多关注的话,学起相关的文章,理解内容时就像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这样还可以积累新素材、新话题,更是学生习作的指导的源泉。比如,我在2008年那年,我在指导学生“那一幕”等话题作文时,我就相机引导学生运用那年的新题材:地震、奥运、冰雪灾害„„中感人故事素材。学生写出的文章题材既新颖,内容又生动。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宽广的舞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就是一个大学堂,从中可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让生活成为知识的源泉,让生活成为学习的教材。将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广大的社会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将两者更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第五篇:关于对“我们的价值观”的理解与思考
附件3:
关于对“我们的价值观”的理解与思考
一、对价值观含义的认识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已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综合体现了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和行为意向等,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德定性。
价值观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角度看,它是一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该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从微观角度看,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
二、对“我们的价值观”的认识
讨论价值观,首先要解决是“谁”的价值观的问题。从目前价值观讨论的情况看,有提一个行业系统的价值观,如全国政法系统、文联系统的价值观等;有提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有提一个地方的价值观,如某市的价值观等;还有提社会的价值观,如提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从我省大讨论活动开展情况分析来看,我们认为,提“浙江人的价值观”或“当代浙江人的价值观”比较好。理由如下:一是强化“浙江人”的群体意识,讨论当代浙江人这一群体的共同
价值观。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行为都可能对他人产生影响,现在非常需要形成共同的价值尺度。二是不提“浙江”的价值观,因为提一个地方的价值观,既要考虑与全国的统一问题,又可能会有人提出一些带有政治理念的价值观,如民主、平等等问题。提“浙江人”的价值观,只涉及浙江人做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等问题,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三是这种表达有利于缩小需要表达的内容与范围,只提与浙江人的价值观有关的内容,有利于价值观表达的简洁性。
同时,建议只提价值观或共同价值观,而不提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给全国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留下空间,另一方面也为今后价值观讨论的深化留下空间。
浙江人的价值观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导向性,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二是共识性,体现浙江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信仰;三是时代性,充分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浙江人民新的价值追求;四是稳定性,价值观的表达一旦确立,应当相对稳定;五是简明性,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普及、易于践行。
三、科学提炼价值观的几个原则
在对“浙江人的价值观”进行科学提炼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使之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第一,提炼“浙江人的价值观”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
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炼“浙江人的价值观”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第二,提炼“浙江人的价值观”要充分体现浙江的发展要求与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浙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产生了令人称羡的“浙江现象”。提炼“浙江人的价值观”,应同我省发展实际相结合,体现浙江特色和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易于为浙江人民所接受、认同并自觉遵循践行。第三,提炼“浙江人的价值观”要充分体现继承与创新的原则,立足于浙江人存续的文化基因,充分尊重并彰显浙江深厚文脉所孕育的精神特质,充分反映浙江的文化传承,尤其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浙江精神,并在全面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凝炼。
四、外省市精神与价值观的表达参考
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上海精神:公正、包容、贵任、诚信
天津精神: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
重庆精神:登高涉远、负重向前
江苏精神: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
山东精神: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
福建精神: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嬴
广西精神: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 新疆精神: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 深圳精神: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 成都精神: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
南京精神: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 武汉精神: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 广州精神:务实进取、包容创新、奉献参与、热爱生活 长沙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合肥精神:开明开放、求是创新
郑州精神:博大、开放、创新、和谐
南昌精神:大气开放、诚信图强
长春精神:宽容大气、自强不息
太原精神:兼容和谐、诚信卓越
廊坊精神:大气、锐气、和气
大连精神:创造、创业、创世
抚顺精神:不懈奋斗、无私奉献
青岛精神:诚信、博大、和谐、卓越
苏州精神:崇文、融和、创新、致远
江阴精神: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
宜兴精神:崇文厚德、和谐奋发
惠州精神: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
佛山精神:敢为人先、崇文务实、通济和谐
大庆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
审计行业核心价值观: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
电力行业核心价值观:诚信、负责、合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