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迎接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项督导工作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2 14:0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迎接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项督导工作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迎接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项督导工作指导意见》。

第一篇:关于迎接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项督导工作指导意见

关于迎接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项督导工作指导意见

------------------

发布:庄河教育网zh.foredu.com.cn2009-10-28浏览次数:457

同志们,几年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于局长的带领下,我市的信息化工作科学规划、稳步实施,真抓实干,从05年、07农远工程的全面实施,到全部通过了省市的工程验收;从信息化一穷二白,到今天机房、宽带的覆盖率达到100%;从采取召开全市性的应用培训会、现场会等强力措施,到信息化管理应用工作的健康有序地发展,各项工作走在北三市乃至大连市的前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得到了各界一致认同。我市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庄河特色的信息化之路。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扩大成果发展信息化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大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决定对各区市县和先导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正是为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了一个难得切入点。下面,根据这次评估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就迎接准备工作做如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对大连督导文件的解读

1、本次评估工作意义。随着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其工作趋向正在内涵正在发生转变,由前几年的基础建设为重心向加强管理、强化培训促进应用、争取效益过渡。显然,这次评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其根本意义在于:全面检验大连市信息化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水平,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2、本次评估工作内容。这次检查内容有三点:

①运行专项经费和设备资源使用——庄河市设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维修与运行专项经费;农远项目校设备与资源使用情况。(具体指标见《2009年辽宁省15项教育工作目标责任状》)

②完成2009年度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情况。庄河市(具体指标见《关于对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通知》)

③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庄河市组织机构与管理的体制建设、资金保障体系建设、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教师用机配备或班班通工程建设、电子政务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化应用等。(具体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意见》);学校电子政务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化应用等。

3、督导评估工作程序

①评估日期:11月上旬。

②评估程序:听取汇报(20分钟)——查看现场——查阅档案——抽检学校(小学、初中各1所)。

③评估时间:半天。

二、对庄河迎检工作的安排

三、对学校准备过程的要求

1、自检自评。各校要对照《大连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估细则》,逐项核对,全面自查自评完成赋分。

2、自查报告。各校要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形成自查书面报告。报告要从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师资建设、应用成果等五大方面,80个着眼点内容逐项予以写实性说明,数据要真实、准确。要求各校完成的最后时限为10月29日。要求评估报告连同赋分表打印稿各一式8份上交信息技术中心姜林昌。

3、完善档案。要仔细研究相关文件(五个文件:《大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大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大连市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意见》、大连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估细则),按照文件要求,逐项准备相应的文档资料、音像资料、实物等备查。特别指出,要对近年来的资源建设、应用、教师培训等形成性材料加以规范化整理。

4、培训要点。仔细研究这次督导评估的重点集中在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应用建设,落实在学校就是管理应用建设。因此,除了完成档案建设之外,更要对领导教师应用能力加以重点突击。比如①对教师进行使用电子政务平台能力培训,使领导教师都能拥有自己的帐号,并能正确使用电子政务平台。大连市教育局专门成立电子政务使用办公室,推动这项工程。骆局长曾要求专门要求各位校长要把教育局网设为主页,每天早晚要登陆。可见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②对领导、教师和学生信息化综合应用的培训。评估细则上要求:校领导班子成员都达到《大连市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专任教师90%都达到《大连市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信息技术教师都达到《大连市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学生90%达到《大连市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按课程计划的要求(年级开齐,课时开足)开课率100%(双高普九地区从小学一年级开课,提高普九地区从小学四年级开课。我市属于提高普九地区,应从小学四年级开课);每个专用教室使用率达到每周20课时以上。这些能力只有通过培训和应用才能实现。

四、对学校迎检工作的建议

大连市十分重视这次督导评估工作,骆局长提出大连市出资1000万,用于奖励这次评估中的信息化工作优胜地区。庄河市教育局也高度重视这次督导评估工作,文件下发后秦局长就立即做出了“要认真做好迎检准备”的重要批示。在这事关庄河荣誉和利益面前,我们应该以敏锐的头脑,向上的精神,拚搏的气概积极投入到信息化工作中去,积极投入到这次迎检准备中来。为此在这里提出四个明确作为工作建议供各位领导参考。

一是明确工作责任。梁启超曾说过:“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于我自己打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工作责任是一种担当,一种约束,一种动力,一种魅力。一个人只有有了责任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承诺,才能够正视困难勇往直前,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样,一个学校只有有了责任,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才能够成为贯彻执行上级政策的坚强堡垒,才能够赢得工作的主动权,才能够实现学校既定的工作目标。总结分析前段信息化工作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以教育局领导为首的各级领导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得力,才使各项工作节节胜利。反观历史,造成工作被动的学校还是没有工作责任心所致。大家知道,信息化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评估工作几乎涉及到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压力增大的客观形势,我们应当用系统论的观点,科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分解任务,合理分工,分兵把守,各司其责,落实责任,突击攻关,高效运转,保证万无一失。同时指出,要做必检能检的一切准备,这既是一种工作责任,更是一种政治责任。要坚决克服那种侥幸迎检麻痹过关的思想,立足于乘东风,干实活,出成效。

二是明确工作目标。目标是一个人心中的信念,有了这个信念,你就会知道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并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做好。目标是路,引领人们走向灿烂辉煌的明天。目标就像心中的一面旗帜,旗帜不到,成功同在。我们可以这样定位迎检工作的目标:就是以我市信息化工作最佳的状态和最好的成果呈现给督导评估检查团。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端正工作态度,破除那些错误的观念:即迎检就是搞形式主义;信息化就是管理人员的事情;专用教室只是搞教研活动的场所;信息化工作就是整理好档案。留心的同志不难发现,在各种会议和文件中强调信息化工作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育教学应用,应用成果是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因此,如果离开了应用谈信息化是一句空话,离开了应用去单一地去准备迎检没有实际

意义。要倡导一种全新的迎检理念,即以用促检,以检促用。要用实实在在的应用过程与效果来体现和实现迎检目标。如果我们现在觉得工作离目标太远,那正好说明过去做的工作欠债太多了。完善和补救是当务之急,更是责无旁贷的事。

三是明确工作重点。对信息化迎检工作而言,工作千头万绪,我们不能 “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多箭齐发,而是应该从学校工作实际出发,确定工作重点,选择突破口,力求在短期内取得最大的成效。有些人在工作面前往往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其实这是根本没抓住的表现。我们认为这次工作的重点要集中在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档案、资源、培训工作上来,特别是针对这次要检测的技能开展补救性培训问题。为突出工作重点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步骤、科学实用的方法,举全校之力实现工作目标。

四是明确工作程序。程序是为完成某项活动所规定的方法。按程序办事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法则。多年来的信息化工作实践表明,学校如果坚决执行严格的工作程序,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工作就有声有色,成效显著。像八中、二中、四中、十一中、容花山中心、大郑中心、徐岭中心、步云山中心、昌盛中心、红岩小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当然,下面的现象不能说是按程序办事——你要求紧锣密鼓迎检,他心存侥幸不能抽到我,工作闻风不动;你强调加强领导,他却组织机构形同虚设,组织机构或没有开展工作,或没有工作记录;你要求加强设备管理,他却设备灰尘满面,线路杂乱无章,甚至于专用教室存在安全隐患;你要求强化应用,他却当成工作负担,设备资源严重闲置而无动于衷,专用教室远达不到规定的应用数量要求;你要求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他却把培训流于形式,甚至干脆没开展培训,使教师应用能力和水平严重滞后。等等。因此,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建立起规范的学校工作程序,迅速掀起一个自查自纠的高潮,抓住学校重点部位、重点环节,以查促改,不留死角,实实在在把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上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有教育局的正确领导,有各校的得力工作,有以前工作的平台基础,我们一定能够夺这次取迎接检工作的新胜利。

谢谢!

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2009年10月23日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

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开展应用情况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成为学校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终生学习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技术支撑。我校按照“建设好,使用好”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创新之路。建设情况

如何让资金短缺的基层学校,尤其是资金严重不足的一所民办学校,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速实现教学现代化,真正实现“三通两平台”。我们本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满足教师、学生发展需要,满足学校现代管理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协商提出并形成了“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机制”。

我校积极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发展要求,把校园网(校校通),班级多媒体(班班通)有效利用和连接起来,并顺利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人通过渡。我校配合市教育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光纤教育宽带网络的接入,建设信息化资源平台。

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本着“坚持质量一流、开放灵活、安全可靠、易于扩展”的原则,在市育局大力支持以及学校自身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完成以下七个方面的建设。

一、“班班通”教学设施建设。

“班班通”是学校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学校建成 “班班通” 教学班88个,均配备计算机、交互式智能教学触摸一体机、实物投影等设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网络计算机教室和信息化教学办公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不仅能够进行计算机常规教学,而且满足了学校规模培训的需求,全面提升培训效率,创造了一个实时的网络互动课堂。

建成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教室3个,学生电脑180台,为学生信息课的开设提供了保障。已配教师办公电脑220台,并全部接入互联网,师机比达到1:1。

三、互联网及校园局域网建设。

学校采用教育网光纤接入互联网,教育网出口带宽达到1000Mbps,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00Mbps。每个办公室、教室、微机室都有网络节点,无线WIFI网络覆盖整个校园,使教师办公、学生学习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满足了教师电子备课需要,实现了资源共享。2015年全省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以来,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在我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网络空间注册、开通率达100%。2018年底将对校园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计划实现全千兆的局域网网路环境。

四、录播系统管理平台和录播教室升级改造建设。2017年学校建成多媒体录播教室1个,可实现实时直播,搭建了相互观摩借鉴的网络平台,达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平安校园安保系统建设。

根据学校综治安全需求,建成校园监控系统4套,采用高清摄像机,实现校园安全无盲区监控、网上安全巡查、报警处置联动、安全信息报告系统等功能。布控80个监控点,基本实现校园全覆盖,保障了学校安防。

六、数字资源库建设。

学校通过自建和引进两种方式建设校园资源库,现有数字资源总量421.42G。自建资源包括优质课课堂实录16G,教师的优质课件、教案3G,并且逐年逐学期在不断增加资源量。引进市教育局资源量包括数字图书404.8G,增加了师生阅读量、丰富了师生的阅读面。2016年又引进中学学科网17.77T的精品教学资源,极大的方便了教师网络备课、网络组卷等教学工作。

七、阅卷系统建设。我校使用市教育局阅卷系统一套,不但确保了阅卷质量,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教学水平,还实现了中、高考试卷模式的接轨,实现了数据共享。

使用情况

一、网络计算机教室的多元化使用

(一)上好信息技术课程。

我校共有计算机专业教师5名,学校按照课程设置要求,1-9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每班每周1节。在落实信息技术教材的同时,每个年级补充相应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我们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学校所有教师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能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料,运用软件制作幻灯片及运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通过不同层次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三)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竞赛。

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将信息化推进工作与“436”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整合,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件制作、交互式白板应用课比赛、录像课等,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情况作为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要素,使教师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学科整合的骨干,全面带动并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

(四)开展“电脑小制作”计算机兴趣小组大课间活动。将喜欢计算机的学生吸收进来,于每周三、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后定期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的打字、电脑绘画、网页制作、软件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录播教室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录播教室建成后,主要承担全校教师微课、精品课堂的录制、学科竞赛活动以及分年级专题活动的直播。录播教室的使用在具体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教师积极参与一师一优课活动,我校部分教师已经成功录制典型课例和微课,完成了晒课任务。

三、多种资源库拓宽了师生的视野

学校电子图书库提供的电子书内容多样化,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从小说、诗歌到农业、科技到娱乐、财经等,能很好地满足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中学学科网精品教学资源,极大的方便了教师网络备课、网络组卷等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学校网站、qq平台、校训通及微信平台简化了信息的交流 学校通过校园网进行校内通知、新闻发布、教研交流、重大事项公示等。校讯通信息网络以及qq平台,方便了教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交流,简化了常规教学信息的上传与下达。在完善更新学校校园网站的同时,申请微信公众平台1个,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学校信息、传播办学理念、宣传教育思想。

第三篇:浅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

浅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

关键词:城乡差距教育

城市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中小学占80%,而农村地区仅为37%;

城市地区已有89%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农村地区仅为35%;城市地区99%的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农村地区只有59%。

如何缩小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之间存在的差距,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信息资源做得怎样?经费投入状况又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不久前,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英特尔(中国)公司支持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分析,结果是喜忧参半。

此次调查是通过网络调查形式进行的,共回收样本12925份,其中有效样本12444份。

基础设施建设1.超过一半的学校生机比达到20∶1,但区域性差异明显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59%的中小学的生机比达到了20∶1的水平,但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校生机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学校的占80%,县镇地区为54%,而农村地区仅为37%,低于被调查学校的平均水平;而且有4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计算机。

同样,东、中、西部地区学校生机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东部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学校的比例占74%,中部地区为61%,而西部地区为41%,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西部地区还有34%的中小学没有计算机。

2.教师配备计算机的情况仍不理想调查显示,59%的中小学的师机比达到了5∶1,其中15%的学校的师机比达到了1∶1的水平。

调查显示,城市和东部地区的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能够使用计算机,分别达到了93%和95%,但是在农村和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计算机普及率还相当低,分别有36%和32%的信息技术教师办公室没有配备计算机。

3.中小学校园网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区域性差异调查结果显示,63%的中小学已经建设了校园网,另外23%的中小学计划在未来2-3年内建设校园网,也就是说,未来2-3年内,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可望达到86%。

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城市地区已经有89%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农村地区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仅为35%,而且有29%的农村中小学没有建设校园网的计划。

西部地区的校园网建设步伐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已有95%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西部地区的中小学校园网普及率仅达到26%。

信息资源建设⒈学校网站(网页)普及率较高,但主要用于宣传在已建设校园网的中小学中,67%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对校园网所提供的20个信息和服务项目进行排序的结果为,学校情况及校领导简介、学校新闻、学校政策和规章制度名列三甲;网络教学资源、常用软件下载、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在线课程这四项与教学关系密切的项目分别排在第五、第十、第十六和第十九位;校长信箱、电子邮箱服务两项分别排第四位和第十一位。

2.学校拥有的光盘出版物较丰富据抽样调查显示,85%的中小学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光盘出版物,其中有17%的学校光盘出版物达到了200套,而15%的中小学没有任何光盘出版物。

3.教学资源库受到中小学欢迎据抽样调查显示,73%的学校开始使用各大品牌的教学资源库,K12、清华同方和中教育星的教学资源库受到了中小学欢迎。信息技术素养1.中小学已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据对抽样调查收回的8788份学生有效问卷统计显示,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日渐普及,91%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已经开设了该课程。不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非常大,城市地区99%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农村地区高达41%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没有开设;东西部地区也还有一定的差距,西部地区有24%的中小学生反映学校没有为他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据调查,仅有10%的学校每学期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达到50学时以上。

2.有60%的教师每天用机时间不超过1小时据对抽样调查收回的1951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有6%的学科教师反映未用过计算机,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学科教师达到了60%。

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科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情况表现出明显差异。调查显示,城市地区只有1%的学科教师没有用过计算机,而在农村地区这个比例为18%;城市地区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不超过1小时的学科教师为54%,农村地区高达

74%。

3.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来查找学习资料调查显示,城市地区家庭中拥有计算机的中小学生有50%会经常使用计算机,而农村地区经常使用的只有23%。

中小学生在家里使用计算机时,娱乐(玩电脑游戏、听音乐、聊天等)占据了主要部分。不过,从比例来看,仍然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来查找各种学习资料,这是值得鼓励的。

中小学生很少光顾网吧。69%的中小学生从来没去过网吧;24%的中小学生只去过几次;7%的中小学生经常去网吧,这些学生中63%在网吧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1小时。

信息技术应用1.计算机备课使用率较低从统计中可看出,使用计算机进行备课的教师达到了很大的比例。57%的教师一直使用和经常使用,仅11%的教师从不使用计算机备课。

2.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足当谈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被调查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从统计中可看出,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较少。其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清楚而在教学中实践不多的教师最多,占37%,在教学中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相对少些,占25%,对于理论有所了解,却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师为数不少,占28%。不过也很少存在从未听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

3.教师大多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利用互联网来检索各种教学、科研信息(如使用教学资源库、搜索引擎等)、利用互联网与校外的老师进行教学、科研交流(如使用BBS、聊天室和E-mail等)、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研究(如在线调查)、利用互联网来参加各种科研培训学习(如在线课程、在线培训等)。调查对象为学科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学科教师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业和研究,仅11%的老师从未使用过上述任何一种方法。

调查对象为信息技术课老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信息技术教学老师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业和研究,仅5%的老师从未使用过上述任何一种方法。管理信息化1.校园信息化经费投资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

不足。从统计中看出,许多学校反映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甚至是非常短缺。经费充足和非常充足的学校很少,仅占8%,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占很大一个比例,占67%。

城市地区经费短缺(包括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县镇地区为74%,农村地区高达78%。东部地区经费短缺(包括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中部地区为74%,西部地区高达78%。

信息化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比例很小。大多数学校的经费比例集中在6%-10%。

学校“重硬轻软”现象较普遍。投入硬件方面的经费远远超出软件、资源的经费,投入硬件的经费是软件经费的44倍多。

2.大部分学校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中等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有44%的学校处于中等水平,基本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处于较高水平的学校是处于中等水平学校的一半,“较高水平”是指管理信息化已达到完全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有21%的学校正处于建设之中,但是还无法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有10%的学校认为建设步伐太慢,已无法满足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仅3%的学校尚未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沿续传统模式。

3.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日益完善70%的学校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正式计划,64%的学校有鼓励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专门政策,58%的学校有鼓励课件开发的政策。

4.信息技术培训日益受到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把信息技术培训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有95%的学校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信息技能培训,仅5%的学校从不组织培训。

调查显示,有51%的学校为学科教师提供了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几乎有一半的学校很少甚至是从不提供培训机会。

中小学学科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与其所在学校的其他部门有关系,比如学校是否建立了专门部门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有了这样一个专门部门,对于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有很大的好处。调查结果显示,建立这种部门的学校已经超过一半,达到了63%。仅37%的学校未建

立这种专门部门,在未建立专门部门的学校中,有22%的学校目前正计划筹建,仅15%的学校目前尚无建设计划。

对策与建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的有效性。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仍需增加对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扩大投资的覆盖面,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使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应进一步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提高投资有效性可以通过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科学的评估等办法实现。

解决优质资源开发及资源共享问题。在资源建设工作中应进一步解决优质资源的开发及共享问题,要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同时,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并推广教育资源标准的应用。另外,要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建立优质资源国家收藏、收购和信息发布制度。

促进信息技术的多角度和多模式应用。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有效应用。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校外信息技术应用空间,根据不同应用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为此应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师手里用起来。

继续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根据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情况,一些重大且亟待研究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包括宏观决策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有效应用策略研究等。

发挥IT企业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支持作用。以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用户有效降低教育信息化的总拥有成本(TCO),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标准,提供技术应用示范,提供先进管理经验的示范。

第四篇: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文化厅(局)、新闻出版广电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文化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指导中小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内涵与品质,形成书香校园,带动全民阅读,助推学习型社会和书香社会建设,现就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含图书室,下同)建设与应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中小学图书馆作为服务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办学条件,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学生、教师获取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对于保障教学、服务教学、改善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于服务学习型社会和书香社会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一系列基础教育重大建设工程,全面提高了中小学图书馆保障水平。但认识不足、摆位不当,区域、城乡、学校之间建设水平不均衡,管理服务水平不高,与教育教学融合不够,信息化基础薄弱,专业化队伍匮乏等问题仍然存在,直接影响中小学图书馆育人功能和综合效益的发挥。

面对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加快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新部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深化课程改革的新任务,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新氛围,必须深刻认识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落实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加大力度,不断完善措施,将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二)工作目标。到2018年,结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有条件地区要按照学校建设标准补充新建图书馆,改善不达标图书馆,不具备条件的农村中小学、教学点要建有图书柜、图书角。到2020年,绝大部分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建有图书馆。

基本建成与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现代化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使图书馆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成为学校信息资源高地和师生智慧中心、成长中心、活动中心。基本形成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格局,带动全民阅读,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学习型社会和书香社会建设。

二、重点任务

(三)推进基础条件建设。各地要落实要求,将图书馆纳入中小学建设规划,对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馆舍面积、配套设施、馆藏保障、资源利用、队伍建设、管理应用等方面做出合理安排。加快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建设。逐步将图书馆建设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运转顺畅、服务便捷、使用高效的育人阵地和重要课堂。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利用图书、报刊布置走廊、教室等边角空间,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诚信取阅,形成学校在“图书馆”中的良好氛围,使师生阅读方式广泛多样、阅读选择丰富多元。

(四)确保馆藏资源质量。教育、文化和新闻出版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和出版发行单位,为中小学生创作更多富有教育性、启发性,符合年龄特点、品种丰富的优质出版物。各地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中小学图书馆藏书复本量标准及馆藏定向补充和剔旧原则。要制定增剔工作计划,严格操作,确保剔旧后每年至少生均新增一本纸质图书,确保实现生均纸质图书册数达标。妥善存续具有收藏保存价值的图书,基础藏书配备目录内的藏书,一般不进行剔旧。进一步整合实体和虚拟资源,形成相互补充、多元统一的馆藏资源体系。改善图书馆馆藏结构,探索建立学生、教师读书反馈和评议推荐制度,遴选学生和教师心目中的好书。各地中小学要重视对校本资源、特色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应用。

(五)规范馆藏采购机制。各级教育、文化和新闻出版部门要建立协作机制,完善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资源招标采购办法及实施细则。逐步健全师生、家长和专家学者等多方参与的采购机制,充分发挥全社会民主监督作用,共同把好中小学图书馆馆藏采购质量关。明确馆藏采购责任主体,将教育部指导编制的《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作为中小学图书馆馆藏采购的主要参考依据。新闻出版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加强监管,严格审查参与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招标采购单位资质,共同加大验收检查力度,严禁盗版图书等非法出版物及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价格虚高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进入中小学图书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法情节严重的出版发行单位,新闻出版部门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六)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各地要将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纳入区域和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及配套阅览条件建设。要充分发挥教育主干网、城域网、校园网的作用,以县级网络中心为依托推进数字图书馆和信息资源中心建设,辐射县域内学校。逐步建立起县级、地市级、省级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为中小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馆际数字资源共享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县级以上数字图书资源中心要能够满足区域学校教育教学和广大师生电子阅读需求,确保师生便捷获取数字图书和电子期刊等数字资源。要逐步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和服务形式网络化,探索动态实现区域内中小学图书馆纸质图书、报刊的联合采编、公共检索、馆际互借等功能。

(七)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中小学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0小时,确保每天课余时间、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对师生有效开放,鼓励适当延长并向社会开放。要围绕深化课程改革目标任务,推进图书馆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深度融合,将图书馆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教学资源。提升学科教师对图书馆的认识,倡导学科教师自觉利用图书馆改善教育教学,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推出一批优秀教学案例和先进教师典型。创新图书借阅方式,简化图书借阅管理,将馆藏资源推送到楼层、课堂,促进师生便捷、有效阅读。要利用一定课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选择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拓展图书馆使用功能,利用图书馆举办学术讲座,展示师生作品,开展教研、学习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开展经常性主题读书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有效阅读能力,发挥好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组织力量积极开展针对中小学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科研引领。

(八)带动书香社会建设。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和9月9日“国家图书馆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中小学生读书专题活动。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1小时。丰富学生课后生活,特别要为家庭贫困学生、寄宿制学校学生、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便利读书条件。鼓励中小学图书馆设立家长定期开放日,提倡学生和家长共同读书、读同一本书,营造良好阅读氛围。中小学图书馆与本地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少年儿童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探索实现通借通还。中小学图书馆要主动探索向社区、社会开放,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农村中小学图书馆要发挥辐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服务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三、保障措施

(九)落实经费保障。各地教育部门要在每年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中小学图书等馆藏资源购置经费,并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要结合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围绕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资金筹措计划。积极拓宽办馆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以各种方式支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规范捐赠程序,明确责任与义务,确保捐赠馆藏和援建工程质量。

(十)强化队伍建设。逐步建成由专(兼)职人员、志愿者等组成的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有条件的地方或学校要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探索设立中小学图书馆图书资料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其编制在本校教职工编制总数内合理确定,建立完善资格准入、岗位聘用和定期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比例。通过多种方式吸纳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对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兼职教师进行图书馆业务培训,在职务(称)评聘、晋升、评优评先、待遇等方面,给予图书馆管理人员与教师同等机会。创新培训机制,建立分层分级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提倡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开展远程培训。鼓励各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图书馆及学术团体、行业组织专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图书馆专(兼)职管理人员培训。加大高等学校培养中小学图书馆专门人才的力度。

(十一)纳入督导评估。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纳入依法治校,作为中小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重要内容,完善评估标准和实施细则,定期开展应用管理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学校管理考核,督促和指导做好相关工作。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和相关出版领域的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的研制和执行工作,不断推进图书馆建设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教育、文化和新闻出版部门要将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纳入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有效运用项目实施、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等手段,加强对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发挥各级基础教育主管部门、教育装备部门在中小学图书馆建设、配备、管理、应用各个环节的作用。要结合本地实际,提出新时期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具体方案。省级工作方案应由教育、文化、新闻出版部门联合制订并推动落实。

教育部 文化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2015年5月20日

第五篇:中小学物理信息化平台及物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中小学物理信息化平台及物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课题名称]中小学物理信息化平台及物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课题负责人]某大学各相关学院院长,电化教育馆馆长 [课题组主要成员]教学处,科研处有关人员 [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号角也响彻全国,它作为素质教育的延续和内容无疑是我国教育改革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同样也给我们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物理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标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管理者,本应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共同体被瓦解。教师教、学生学;也或先教后学,甚至不教不学。教学关系就这样一成不变地进行着。教学评价也是看你是否把学生教会了,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追求新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也不只注重结果,而是更加看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于是我们只有真正理解和体验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真谛,才能从根本上摒弃那些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东西和模式,把在物理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落到实处。

2、物理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的确立,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关系到课程实施的走向及目标的实现程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大纲的执行者,知识的传授者,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应对考试的组织者。“堂堂三尺讲台,有我在此,谁敢与之争锋!”充分体现了教师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在课堂上永远唱的是主角,学生充其量也只是观众而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并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之本。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换句话说学生的“地位”可谓大大的提高,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不再是教师的“专政”的对象,相反教师成了学生的服务者。可真要完成这种角色的转换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年形成的教学方式,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等都将付诸东流,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可面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也只有一种正确的选择:积极应对,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究,尽快完成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到课堂的合作者;由大纲的执行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到探究学习的促进者等角色的转变。以便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而且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3、改进物理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型人才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

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个性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研究性、探索性。

4、加强物理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来源于生活,可以说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是学科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是学好物理这门课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育,这些新术语表明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朝着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2000年10月,在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

1、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2、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了早日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提高中小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更好地学好物理,提高物理教学,进行《中小学物理信息化平台及物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冲破学科传统本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地研究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有效整合的教学平台及物理学科教学资源库,探求信息化教育的教学策略、教学规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课堂信息化教育实践,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为在我国早日实现信息化教育而奋斗!

通过课题研究,使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获得了一批信息化教育的研究成果,使信息化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全面开展,培养出一批具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从而使学生受益,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 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研究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后的 “学与教” 形式和“学与教”方法,系统地进行物理学科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探索全面实现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三个发展阶段:

1、信息技术教学阶段

开设信息技术课和进行实证研究。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研究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

3、信息化教育阶段

构建新的“学与教” 教育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按物理学科开展研究。

1、关于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学与教”模式和“学与教”方法的研究;

2、关于中小学各学科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3、关于信息化教育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及教学课例的研究;

4、关于学物理科信息化教育网站的研究。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由校领导担任总负责人,教学处,教育处,有关人员参与研究,使课题研究具有有效的组织保障。

2、课题组成员多数为教授,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这就决定了课题组便于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深入实验学校开展实验点上的研究;多数担任过国家及当地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具有研究经验;多数人在各地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过教学研究的文章,具有研究水平。

3、本校有一批事业心很强,教学上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实践基础和实验基地。

总之,课题组成员具有完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本校具有完成课题的有利条件。

四、课题研究计划 1、2011年10月——2012年5月 总课题组制定总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报告会、组织课题学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2、2012年5月——2012年12月

总课题组组织相关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3、2012年9月——2013年7月 课题学校开展实验研究。4、2013年9月——2013年12月 总课题组组织对子课题进行中期评估。5、2013年9月——2014年7月 课题学校深入开展实验研究。6、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课题学校交流、研讨、发布研究成果。7、2015年1月——2015年8月

总结与结题阶段,总课题对各个子课题进行终审评估、验收研究成 8、2015年9月——2015年12月 总课题结题,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五、课题完成时间 预定于2015年底结题

六、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的形式 以学科信息化教育课为基准。

1、教学设计方案

按照新课程标准设计的信息化教育实验课教学方案,形成WORD文

2、学科教育资源库

按照课程知识点要求,收集和制作的学科教育资源素材(包含五种类型: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影视素材及动画素材),按每节课管理,形成光盘。

3、学科教育网站

按照学科要求建立的学科教育网站,按学科管理,形成光盘。

4、教学说课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资源库进行的教学说课,形成WORD文件。

5、现场教学录像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资源库进行的课堂教学录像,按学科形成课例光盘。

6、研究报告

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写出的研究总结报告,形成WORD文件。

7、学术论文

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如果研究成果具有领先地位或独具特色,可以撰写相应的学术论文。

下载关于迎接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项督导工作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迎接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项督导工作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连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与应用情况报告

    大连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与应用情况报告 2013-10-10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要求,我市于2008年正式启动了电子政务外网集中统一平台的建设工作,由办公厅和发改委牵头,市政府......

    海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指导意见

    佛山市南海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指导意见 (讨论稿)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是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

    关于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3日 来源:本站 鲁教法发〔2015〕1号各市教育局: 章程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实施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制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意见

    绍兴县教育体育局文件绍县教体普〔2011〕167号 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高中,学区、镇(街)教育总支,初中、中心小学(升格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

    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从国家政策的重视与支持到各省市、地区的实践探索,学前教育信息化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初现......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探讨(含5篇)

    试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新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促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实 施 方 案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化呈现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贯彻、......

    公安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汇报材料

    ***旗公安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汇报材料 瞄准一流目标 采取超常举措 加速推进***旗公安信息化建设 旗长助理、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 (2009 年7 月14 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