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2022安徽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安徽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2018-2022年)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我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教育信息化开始进入2.0时代,由此将掀起智慧学校建设的浪潮。
智慧学校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升级阶段,是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1.0提升到2.0的重要举措。智慧学校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学校的主要业务和教育教学关键环节深度融合,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促进教学、学习、管理、生活和文化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逐步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
为全面深入推进我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工作,根据《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智慧教育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稳步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完善优
化教育供给侧服务,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全省所有中小学校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所有中小学生都享有智慧学校带来的便利学习生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普遍具有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初步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智慧学校发展模式,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2018年,全省普通高中结合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同步进行智慧学校建设,遴选300多所示范高中学校、各地市条件具备的中小学校以及开设在线课堂的乡镇中心学校(含教学点)达到首批智慧学校示范学校或实验学校标准;到2020年,全省50%的中小学校进入智慧学校建设阶段。
三、建设原则
(一)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面加强智慧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有序推进,努力形成省、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校共同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的良好局面。省级层面制定整体推进指导意见;各地根据实际做好规划;学校制定适合自身的智慧学校实施方案。
(二)分步实施,示范引领。省级建设以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为龙头的省市县校四级教育云服务体系。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自身财力和教育教学需求,按照统一目标、任务、标准,加强智慧学校建设过程的统筹、论证、监管与评估,尤其将信息化环境设施、重点项目、运维等经费列入预算并指导实施。学校主抓建设应用。创设一批示范校、实
验校,引领带动全省智慧学校建设,由点及面推动智慧学校的整体提升。
(三)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师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智能化教育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四、建设内容
智慧学校以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突破口,以基础环境建设和人才队伍为支撑,构架“5项基本业务+2项支撑条件”的智慧学校结构,形成智慧学校生态体系。
(一)智慧教学
智慧教学是指教师在智慧学校建设环境支撑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全程智能化。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云端优质资源到书到课与智能推送,助力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为载体,促进数据支撑的针对性教和个性化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互动、即时化评价反馈,着力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基于线上线下作业测评系统,实现对学生作业和测试的自动批改与分析。利用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大数据分析工具,完成科学的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依托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等各种新型教学环境,利用智能移动终端、3D打印机、机器人、VR、AR、人工智能(AI)等新型教学设备,探索跨学科学习(STEAM)、创客教育等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实现教研方式网络化。创设融合备课教研、数据采集分析、设施设备应用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教研环境,利用备课教研系统,结合区域教研数据,实现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评课与议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即时提出、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常态化的动力支持。鼓励教师利用现有平台注册的教师空间,积极参与网络协同教研。
实现教育资源特色化。充分利用国家、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各级优质课评选、微课大赛等教学教研活动的生成性资源以及丰富多样的校本化资源,汇聚融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库。紧密结合“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加强学校间的网络交流合作,促进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智慧学习
智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新方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习者高度自主的学习活动。
实现学习方式灵活化。通过现有空间、资源、平台、各种智能终端,积极开展翻转学习、移动学习、协作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通过自动测评和及时反馈,智能主动推送适合学生学习能力、兴趣、进度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主动提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助服务的自适应学习能力。
实现学习活动自主化。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活动的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自主选择,学习过程的自主调控,学习活动的自主反思,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学习品质,促进自主学习的充分落实。
实现学习评价智能化。建立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形成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动态评测数据,改变以考试为主要手段和教师为单一评价者的“结果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生成学生个性化成长记录,实现动态、持续、隐形的过程化数据采集,全面感知和记录教与学的“大数据”并进行分析,设置数据分析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精准评估学习绩效。
实现学习成果呈现多样化。通过新型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成果呈现和分享的多样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线下线上展示,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多元主体的互动分享,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再学习、延伸拓展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化。建立学生档案,收集学生日常行为数据,帮助学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跟踪学生成长,支持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三)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的服务于学校管理全流程的综合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学校校务、教务、师生发展等管理的高效化、智能化、精细化,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整合多平台的校务管理。提供综合办公自动化管理服务,高效开展公文流转、知识共享、信息发布、公文审批等校务办公活动。提供人事管理服务,支持学校管理全体学生及教职工信息,帮助学校管理者及时、迅速、准确了解师生的出勤及人员信息情况。提供财务管理服务,支持学校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监督和控制。提供设备资产管理服务,完善固定资产的信息内容,实现高效管理各类设备和资产。
实现智能化的教务管理。支持学校开展选课、排课、评课、成绩采集等教务活动,对课程选修、班级选定、学生对教师评价进度、教师对学生评价进度等提供清晰、直观的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尤其是通过智慧学校平台,实现中心校与教学点的一体化管理,优化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的教学教研、学习、评价、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开展教师专业成长智能管理。支持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新模式,对教师参加专业发展活动、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和数据统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为制定教师培养策略提供支撑依据。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引导教师在提升师德素养、落实教书育人的同时,开展积极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主动取长补短,促进终身学习。
开展学校发展规划与督导评价智能管理。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学校特色个性化的业务系统,形成全面整合、集中一致的教育管理和决策基础数据库,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多元化、生成性、发展性”的诊断评价,进行数据驱动的学校发展性评价与科学决策,支持基于校情的学校发展性指标要素的动态督导评估和综合分析,为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四)智慧生活
智慧生活是指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学校生活新方式,为日常生活构建便捷的感知体系。
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生活环境。利用校园一卡通、手机芯片等智能化设施方便师生的校园生活,将其融合到师生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实现师生食、住、行的舒适与便捷化,包括校园门禁、考勤记录、食堂就餐、超市消费、图书借阅等;实现校内各种学习、生活、视频安防平台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够实现对师生线上线下行为进行数字化记录与大数据分析,提供及时的校园生活指导建议。
引导健康绿色的智慧生活方式。树立环保、节约的生活理念,利用智能化设备实现校园节能控制;养成健康、绿色的学习、生活习惯,利用智能化装备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学习、锻炼、睡眠、饮食等实时状态,及时进行健康提醒,通过数据指导生活,优化日常作息规律;开展积极、安全的网络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网络学习,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完善智能高效的校园安防机制。利用视频监控、智能传
感器和入侵报警系统等实现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测与管理的全覆盖;利用智能感知设备进行车牌识别等,实现对进出校园车辆、人员的全程监控;借助心理测量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关注特殊群体,提供实时服务支持;提供家校互通服务,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在校表现,加强家长与教师、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家校共育。
(五)智慧文化
智慧文化是指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学校文化建设新形态。
整合智慧化的学校环境文化。完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建立各类信息发布平台,逐步配置包括电子班牌在内的各类公共交互式终端、户外大屏、电子屏幕文化墙等设施,整合利用学校校园网络、综合办公平台、微信微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等载体,实现学校信息发布和校务公开渠道多样化,提供各类信息资讯服务,反映丰富多彩的师生校园生活,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学校发展正能量。
构建智慧化的学校制度文化。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实现既有传统制度规范动画、视频、图文并茂的可视化处理,和多平台、多终端灵活呈现,提高师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效果,进一步发挥学校制度规范的激情、明理、导行教育。适应信息时代数字化公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建设新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建立完善与智慧校园建设发展相匹配的学校新制度规范。
催生智慧化的学校行为文化。利用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
和智能感知终端,掌握学生特定区域的活动轨迹,实现校园行为全纪录,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日常行为管理,强化美德行为,促进数据支撑下的不良行为的自我矫正。实现网络实名认证和多平台互通互联,强化学生线上行为记录管理,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开展积极的网络活动;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疏导教育和针对性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凝练智慧化的学校精神文化。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新要求的学校主流价值观。坚持寓教育于活动,充分利用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丰富多彩学校校本资源,科学获取使用网络资源,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化主题教育,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建设优势,开展具有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健康、向上、创新、发展的学校主流价值观,逐步形成既植根于学校发展传统又呼应智慧学校建设需要的学校精神和学校特色文化。
(六)完善基础环境支撑
完善基础环境支撑是指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舒适便捷、绿色节能的学校环境。
物理教学环境。通过升级改造学校网络环境,提升学校宽带接入水平,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在教学、办公及主要公
共活动场所的全覆盖。改善物理教学环境,建设智慧教室和移动学习终端教室等,拥有支撑教学的智能终端及配套设备,在学校主要公共区域配备信息服务终端,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教研、学习活动、生活服务等需求。建设校园智能安防预警系统,实现校园视频监控、紧急呼叫求助报警、访客管理等智能化安防管理,避免学生出现校园安全事故。
虚拟教学环境。依托国家省、区域教育云平台、学科辅助工具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促进学校个性化应用系统与省、区域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建立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以及一卡通系统,建设由校园卡、传感设备、安防监控、能耗监测、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组成的学校智能感知环境。使物理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全面衔接,实现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智能感知环境的全面融合。
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基于用户、数据、资源统一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按照国家教育行业标准,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统一桌面呈现的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提供全局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认证服务,支持用户安全、便捷地应用各种信息服务。提供单点登录服务,支持用户一次登录即可在有效期内访问任何已经授权的应用系统;提供综合信息门户服务,支持用户个性化设置各种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
(七)加强人才队伍支撑
加强人才队伍支撑是指通过开展智慧学校人才培训,提升智慧学校领导者、教师和技术人员水平。
信息化领导力。设立由校领导或专职人员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通过国培计划等,提升领导力,使CIO具有信息化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结合本校实际,前瞻性、创新性地谋划工作并持之以恒予以推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校各项管理,有效推进教育决策和绩效评价。
考评奖励机制。通过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系统,对参加智慧学校应用能力培训的人员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考核,强化对项目实施人员的动态评估,作为年度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教师师德考核,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注重发挥先贤名师与师德楷模的模范引领作用。开展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水平竞赛和研究活动等,积极鼓励中小学参赛,并对优秀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并组织教师开展智慧学校课题研究。
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工作机构体系,针对中小学教师、技术管理人员分别开展智慧学校应用培训和技术管理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分组自学、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提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的支撑服务能力,确保技术管理维护到位、智慧教学应用到位。各级教研员和名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名师课堂培养适应智慧教学环境的教师。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将智慧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且覆盖所有教师教育专业,提升师范生和新入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全省智慧学校建设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智慧学校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完善政策保障和建设标准,制定智慧学校建设规划,召开会议专题部署,保障智慧学校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智慧学校经费多方投入机制 统筹建立资金多元筹措机制,统筹整合各类相关项目资金,按照分级建设、分级负担的原则,明确省和市、县财政分担办法,省级财政主要保障智慧学校全省平台建设和技术支持及奖补等,研究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措施。“智慧学校”建设经费应纳入各级财政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体系。
(三)加强安全管理,积极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方案,按需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提高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智能化。
(四)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智慧学校建设长效保障机制 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原则,形成多级统筹、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智慧学校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级联动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建立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促进智慧学校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推进督导评估,确保智慧学校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开展智慧学校建设专项督导,逐步建立智慧学校教育信
息化督导评估体系。开展面向市县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以推动各市县、各学校落实智慧学校建设各项任务。
附件:13
》 《安徽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基础环境建设指南(试行)
第二篇:海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指导意见
佛山市南海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指导意见
(讨论稿)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是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及我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深入,建立和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显得尤为重要。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即向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生活生涯指导的场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以人格发展为前提的真诚相谈的地方。
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着眼学生的心理健康,重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服务。
二、功能定位
1.学生发展心理指导研究室
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辅导不仅要解除或缓解学生内心烦恼,还应进行各种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特长等,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帮助自身发展。
2.学生生活生涯指导研究室
心理咨询室备有各种有关学生心理问题及指导方案的资料,对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动向掌握得比较准确,因此,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学生生活生涯指导的中心。
3.提供及保存信息的资料室
心理咨询室应该及时收集和保管有关学生年龄特征,升学、就业等的信息,以及对学生发展和适应社会有用的资料,随时提供给每一名学生进行参考。
4.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
学校应该有效利用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通过提供典型事例,探讨指导方案,研究咨询技术及指导艺术。心理咨询室应该成为教师研讨,接受继续教育的基地。
5.学校与家庭的桥梁
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心理咨询室还应成为联接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帮助家长理解学生,了解学校对学生指导的目的及方法,从而协助学校更好地完成指导学生的任务。
三、区域划分
一般说来,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必须具备个体咨询区、团体辅导区、办公区(兼接待、档案室)三个区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置诸如心理阅览区、心理测量区、心理宣泄区、心理放松区、生物反馈区、学生等候区等其他辅助区域等区域,这些区域也可以单独建室。
(一)建设标准
心理咨询室必须独立设立,选址适当,有专用房间,并相对固定。心理咨询室应本着方便学生进出的原则,不宜设在学校办公中心区,尽量设在图书馆、阅览室附近,远离操场、运动室、会议室、音乐室、楼梯口、卫生间等场所。位置尽量安排在一楼,不宜设在高楼层。对于小学心理咨询室,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建议采用亲切、活泼的语言如心语室、知心屋、谈心室、怡心室、晴朗地带、心灵港湾、温馨小屋、快乐方舟等鲜活的名称,咨询室的名称尽量避免“心理辅导”等字眼出现。学校可向学生发动起名的征集活动,以拉近学生与咨询室的心理距离。各功能区(室)的建设标准如下:
1.个体咨询室。个体咨询室是进行个别心理咨询的场所,面积以12—15平方米为宜。环境设施宜采用安全、柔和、温馨的布置。采光通风条件好,室内装饰风格温馨、宁静,尽可能减少线条和棱角,避免强烈刺激的色彩或过于灰暗的颜色和灯光;设施简洁大方,摆放适宜,安全舒适,求助者的座位应面对门口并与心理教师成90°角,以减轻求助者的心理压力;个体心理咨询室可配置2张沙发椅、1张圆角茶几以及饮水器具、面巾纸等,可在适当的地方摆放鲜花、盆景及书画。位于高楼层的咨询室窗户应安装隐形防盗网。
个体咨询室使用的各类记录没有固定模式,但应有以下种类的文件。即,咨询室日记、咨询记录本、咨询申请单、学生登记卡、会议记录本、事例集、活动计划方案、各项检查记录单、资料目录、心理测验记录等。
2.团体辅导室。团体辅导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和针对某一心理问题进行室内团体辅导、游戏辅导的场所,兼有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室和团体辅导室的功能,面积以30-60平方米为宜。环境设施宜采用轻松、活泼的布置格局,色调应以温暖舒适为宜,墙壁、窗帘等大块的颜色以偏明亮为主,如浅蓝色或淡绿色。地板可用木质地板或耐脏地毯,方便开展室内游戏活动。团体辅导室可根据团体活动的规模或团体咨询的需要,分隔为活动区和观察区,中间用单向玻璃隔开,活动区可设置一面涂鸦墙。可配置组合活动桌椅、活动道具、抱枕、沙盘游戏器材、心理挂图、白板以及电脑、投影、音响等多媒体设备。
3.心理阅览室。心理阅览室是心理图书资料的专用阅览室,它是来访者与心理辅导教师沟通的桥梁。面积大小可根据学校条件和在校学生数而定,一般至少应容纳2O人以上。室内应以安静色调为主,可配置书柜、阅览架、桌椅以及心理方面的图书、报刊和杂志等。
4.心理测量室。心理测量室用于个别心理测量以及记录和存放学生心理档案,可兼有心理档案室的功能,一般不要和咨询室合在一起,最好有一个安静、独立的房间,面积以20平方米左右为宜,以保证心理测量过程不受干扰、结果准确。心理测量室需备有常规的心理测量工具或心理测评软件。
5.心理宣泄室。心理宣泄室是供学生宣泄情绪的场所,面积以8—30平方米为宜。环境设施宜采用简单、粗犷的布置格局,注意安全性。地板可用耐脏地毯,注意隔音效果,墙壁等以冷色调的大块颜色为主,适当配以挂画;可配置沙袋和拳击手套、球类、跑步机等需要大运动量的器械以及宣泄音乐磁盘、面巾纸等。
6.心理放松室。心理放松室是供学生放松情绪、调适心态平衡的场所,面积以20平方米左右为宜。环境设施宜采用温暖、优雅、简洁的布置格局,墙壁等以暗淡的暖色调为主,适当配以挂图。可配置音响器材、音乐放松椅、按摩椅、哈哈镜、用于游戏的玩具以及放松音乐磁盘、面巾纸等。
7.心理办公室。心理办公室是心理教师办公和存放相关教学、档案资料的场所。面积以12-20平方米为宜。环境设施采用明亮、自然、大方的格局,可配置办公桌椅、资料柜、电脑、打印机、电话、沙发、茶几、心理挂图等。墙上悬挂《心理辅导员工作守则》。
8.学生等候室。学生等候室兼有咨询等待、阅览室及小团体辅导的功能,便于学生等待咨询、阅览心理相关报刊杂志和书籍,面积以20平方米左右为宜。环境设施采用轻松、自然的布置格局,墙壁可粉饰为浅色偏明亮系列,不宜过于跳跃或凝重,在醒目处标注《使用守则》。可配置硬坐沙发、长方茶几、书橱或书架、心理书籍及杂志、饮水机、一次性茶杯、盆花、小饰品、心理挂图等。
(二)建设要求
各校可根据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和实际条件建设心理咨询室。条件较好的学校,可建立比较完整的、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包括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阅览室、心理办公室、心理测量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放松室等。其中团体辅导室可兼有心理宣泄室和心理放松室的功能,心理阅览室可兼有学生等候室的功能,心理测量室可兼有心理档案室的功能,从而提高各功能室的面积利用率,并使整个心理咨询室具有系统性和多功能性。可依照先个体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后其他功能室的原则建设。
学校心理咨询室基本标准应建立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办公室,并符合建设标准。
学校心理咨询室较高标准应建立个体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心理办公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测量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放松室,并符合建设标准。
四、师资配置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教师的岗位要求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保证,主要由心理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基本能力四部分组成。
1.学校心理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全心全意为来访者服务,平等地对侍每一位来访者;严格为来访者保守秘密和隐私,给人以亲和力和信任感;与来访者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与同事友好合作;严格执行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要求等。
2.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校心理教师必须具备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测验学、咨询心理学和诊断心理学以及教育统计与测量学等专业知识。
3.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一般要具备四项咨询技能,即面谈的技能(包括倾听、同理、解释、沉默、提问、总结等方面);心理测量的技能(包括施测前的准备、施测过程中误差的控制、施测结果的解释等方面);指导的技能(包括学习技能的传授、生活适应的辅导、职业选择的帮助等方面);矫治的技能(包括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等)
4.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资格:学校心理教师应具备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B级证书(含B级)以上或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等相应资格。
5、学校心理教师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与思考的能力、言语表达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个案调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五、使用与管理
1.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负责人一名(相当于中层领导),在学校主管校长领导下,具体负责心理咨询室工作,要制定专门的工作制度与工作计划,并纳入学校教育整体计划之中,同时还要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与检查。
2.心理咨询室的档案建设要规范化管理,遵循保密性原则,对咨询室的咨询记录、咨询日记、图书资料、学生档案、心理信息库的建立要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3.有条件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每天下午或课后时间对学生开放,教师或家长可在其他时间来访;条件有限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每周两个半天对学生开放,一个半天对教师或家长开放。
4.对心理咨询室的测量工具、仪器、量表要严格管理,不能强迫学生接受任何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
5.学校心理咨询室应注重自身(软、硬件)建设,学校每年要保证一定经费投入,使心理咨询室趋于完善。
6.心理咨询与咨询工作原则上必须在咨询室内进行。如使用某种测验或实验方法,必须向来访者说明目的、步骤、局限性及安全措施等。
7.建立对心理咨询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以进一步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心理咨询教师不得在咨询室办理私事,不得将心理咨询室的设备、资料等挪作私用;不得接受和索取额外报酬;心理咨询教师严守自己资格的限制,不得以来访者作试验。
第三篇:关于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3日 来源:本站
鲁教法发〔2015〕1号
各市教育局:
章程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实施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制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办学和管理、开展社会活动的依据。为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指导和规范全省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章程建设,促进中小学校依法治校、科学发展,依据教育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学校章程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学校章程应当以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教育规律。
(二)基础性原则。学校章程应当基于学校发展实际和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对学校重大和基本事宜做出规定,统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三)发展性原则。学校章程应当将校情、发展愿景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相结合,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力求体现本学校的传统、特点和文化。
(四)人本性原则。学校章程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核心价值引领,凝聚共同愿景,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各方价值的共同实现。
二、学校章程的基本内容
学校章程应当载明以下基本内容:
(一)学校登记名称(含简称、英文译名)、办学地点、机构性质、隶属关系、学制和办学规模等基本信息。表述应当规范、准确。
(二)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宗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可结合实际,规定校训、校风等内容。
(三)学校标识,包括校徽、校歌、校旗、校庆日等,一般使用文字描述。
(四)教师与学生。主要规定教师、学生的权利、义务,教师队伍建设、考核评价、职务聘任,学生入学、学籍管理、评价以及教师、学生合法权益保障与救济机制。
(五)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主要规定学校的领导体制、校长、校长办公会议、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组织的定位、宗旨、职责以及基本的组织、议事规则,各内设机构的组成与职责。要落实校长负责制,注意理顺学校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责关系,避免职责交叉、重复,建立科学、高效、有序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主要规定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基本准则以及课程体系、目标要求、实施方式、质量监测、考核评价等。
(七)资产、财务与经费管理。主要规定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使用原则和管理制度,接受捐赠的规则与办法。
(八)学校章程修订。学校发生撤并,或者名称、类别层次、办学宗旨、发展目标与管理体制机制等重大内容变化的,可以对章程进行修订。
(九)学校章程解释权归属与施行日期。
除上述基本内容外,义务教育学校要将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教基一〔2014〕10号印发)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依据,并将相关内容体现在章程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中要载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容。
学校章程应当文体规范、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文字简明、措辞准确,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学校章程为条文式,可分为章、节、条、款、项、目等。
三、学校章程制定的基本程序
(一)成立章程起草组织。章程起草组织应当具有广泛性和专业性,成员由学校领导、校内有关机构负责人、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仅限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有关专家组成。
(二)形成章程草案。要认真做好章程起草的准备工作,梳理有关中小学管理与办学的法律法规政策,作为章程起草的基本依据;要深入调查研究,对学校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定位等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总结实践经验;要对本校已有相关制度进行梳理,充分借鉴已制定章程的其他中小学章程建设经验。
(三)征求意见。章程草案形成后,要在校内公开征求意见。对涉及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以及与教职工、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或者通过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渠道广泛征求教职工、家长、学生、社会(社区)等多方面意见、充分论证。对涉及与举办者权利关系的内容,学校应当与举办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协商。
(四)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章程草案经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后,要及时提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教职工代表大会对章程草案审议后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以会议决议的方式做出。
(五)学校决策机构审定。章程草案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后,起草组织应当将章程草案、起草说明以及征求意见的情况、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等,提交学校决策机构审定。
公办中小学章程草案经审定后,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民办中小学章程草案经审定后,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章程建设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要求,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然选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章程建设工作,坚持分类指导,坚持改革创新,抓紧制定本地区中小学章程制定与核准的具体办法以及推进计划。2015年各市教育局要全面启动本地中小学章程建设工作,已开展中小学章程建设工作的要在2016年基本完成,尚未启动的要在本通知下发后尽快启动,力争2017年基本完成本地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工作。2018年全面完成中小学章程建设工作,实现“一校一章程”。
(二)加强指导交流。加强专家咨询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中小学章程建设进展情况,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富有实践经验的相关负责人,对中小学章程制定提供咨询指导意见。要总结已公布章程在结构框架、内容表述、制度创新方面的特色,通过召开座谈会、培训等不同方式,加强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
(三)完善执行机制。建立健全章程执行机制,形成学校依法依章程自主办学、主管部门对章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作为实施管理依据的新格局。各中小学校要结合章程制定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规范学校各项工作,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章程执行情况要形成报告或作为学校工作报告的内容之一,向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及主管部门报告。
山东省教育厅
2015年6月16日
第四篇: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意见
绍兴县教育体育局文件
绍县教体普〔2011〕167号
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高中,学区、镇(街)教育总支,初中、中心小学(升格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繁荣中小学校园文化,转变育人模式,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县中小学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创设更多有利于学生自我选择和符合个性爱好的平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的发展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社团活动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我县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明确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生社团是中小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自发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学生志愿型群众团体,具有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等特点。
加强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是优化育人模式,创新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是丰富校园生活,贯彻落实教育部“体艺2+1项目”的需要;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需要;是深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通过中小学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增进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舞台,进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
二、明确中小学生社团建设的主要任务
1.各校要根据实际,整合学校资源,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管理规范、影响广泛的精品社团。逐步做到各中小学校校均有常年训练的田径队、球队、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书画社、棋类社、科技社、校园集体舞和特色项目等十个以上的精品社团。
2.在时间、场所、经费等方面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建设,以“让每一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为目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级各类社团活动,学校90%以上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60%以上老师参与指导社团活动。
3.社团建设要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高中学校社团建设要与学校选修课的开设紧密结合。社团建设要为校本课程建设服务。
4.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学生社团的管理,不断创新社团发展新思路,引导中小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三、中小学学生社团的分类
中小学学生社团可以从活动类型上进行分类,主要分为: 1.文学语言类社团。如文学社、诗社、经典诵读社、英语社、演讲社、节目主持人社等。
2.体育类社团。如武术、篮球、足球、乒乓球、棋类、游泳、健美操、轮滑等。
3.艺术类社团。如书法、合唱、舞蹈、器乐、模特、戏曲、课本剧、美术、摄影、陶艺等。
4.综合实践类社团。如集邮、动漫、古迹民俗探究、军事爱好者俱乐部、爱心服务社、小小交警社、环保社等。
5.科技类社团。如科技发明社、科技探究社、天文社、航模社、计算机兴趣社、机器人比赛社、电子报刊社等。
四、加强对中小学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一)完善领导机制。各学校要建立学生社团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教导处、团委或少先队大队部承担日常管理工作。教体局由教育科牵头负责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
(二)创新活动机制。各学校要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开展社团活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将社团建设与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留守儿童工作、特色学校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优秀社团评比、社团文化节、社团活动展示等方式,进一步活跃社团活动气氛,扩大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面,为学生社团发展注入活力。
(三)优化激励机制。县教体局将根据学校学生社团比赛成绩和社团开展情况每年进行优秀社团、精品社团、优秀指导教师评比活动。各校要积极探索中小学生社团活动考评机制,并逐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表现突出的社团、学生个人及相关领导、指导教师进行表彰。
(四)建立保障机制。各校要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中小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或顾问,社团也可以外聘社会知名人士和专业人士,尤其要用好学生家长这一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社团建设活动中来。要支持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的时间、场地、设施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要重视对学生社团骨干的培训,并将其纳入到学 3
校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管理中去,鼓励社团骨干在社团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规范社团管理机制。各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制订社团建设方案及相关制度。建立由分管校长、政教、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体系的管理团队。管理绩效与学校的岗位绩效考核挂钩。各校要认真填写县教体局印发的《绍兴县中小学生社团基本情况汇总表》,并及时上报县教体局普教科备案。
附:《绍兴县中小学生社团基本情况汇总表》
绍兴县教育体育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一日
主题词:学校 社团建设 意见
报:市教育局,县委办、县人大办、县府办、县政协办、县委宣传部
陈德洪同志
第五篇:2009关于加强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的意见
柳府发„2009‟16号
东柳乡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的意见
各村(社区)委员会、乡域各单位:
加强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工程、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和乡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我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得到加强,学校管理日趋规范,但全乡中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结合我乡薄弱学校建设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加强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以“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为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三、基本措施
(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薄弱学校底数,按照省教育厅划分薄弱学校标准,即“薄弱学校主要指区域内条件差,缺少基本的教学用房,没有达到中小学建设标准的学校;领导班子亟待加强的学校;城区学校学区内新生报到率不足80%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专职教师不到四分之一以上,不能开足课时开齐课程。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分类摸清各薄弱学校的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制定改造措施和规划。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时,要坚持“五个结合”,即:把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与我乡“十一五”教育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结合起来,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结合起来,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分阶段、有步骤地撤并、改造一些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布局不合理的中小学。
(二)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在切实保证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落实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增加危房改造专项经费,安排危改项目工程资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资金、和其他捐赠资金,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中,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学校布局调整的机遇,整合教育资源,盘活闲置的校产资源,把撤掉的校产拍卖或置换,用于薄弱学校建设。
(三)建立机制,提高质量
1、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每年对中心学校和乡属中小学中层以上的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核,根据工作表现和实绩选拔、调整、任用。注重选派综合素质比较优秀的年轻干部到薄弱学校任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学校领导必须代课,否则,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职务;对无正当理由,拒不代课的学校班子成员,将报财政部门停发其工资;对办学差或群众反映多的学校,领导班子要及时调整。
2、建设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大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从完善制度、措施入手,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使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现代教育理论素养,逐步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方式、新技能、新手段,形成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切实改进职称评定工作,严肃对待职评工作。除要求参评对象提供有关评审资料外,还要安排人员对照标准,深入到评审对象所在
(四)改革招生制度,规范办学行为。采取切实措施,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努力实现各校生源的均衡。各中心校要认真核定公办学校的办学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学区,保证每名儿童、少年都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坚决取缔非法办学。把“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落到实处。要坚定不移地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入学考试。严格控制“大班额”。
(五)政策倾斜,保障弱势群体。认真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认真做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的发放和使用。建立有效机制,切实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免除杂费和提供必要的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之中,提倡实行随班就读,贯彻执行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两免一补”政策,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二〇〇九年一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薄弱学校 建设 通知
东柳乡人民政府 2009年1月27日印
(共印1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