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瓦拉干镇(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材料(大全)
塔河县瓦拉干镇(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
工作经验汇报
今年以来,我镇(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综治委的统一指导下,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工作方针,以创建“平安瓦拉干”建设为载体,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强化社会管理理念、制度体系、方式方法的创新,使之取得了新成效、新进展。现将我镇(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瓦拉干,鄂伦春语是“向阳多坡”之意。瓦拉干位于塔河县城偏东北方向,公路距离约35公里。镇内户籍人口6082人,2455户(含绣峰、二十二站),现实有住户1116户,2964人。流动人口327人,五残人员5人,刑释解教人员6人,无三无人员和监外执刑人员。镇内学校1所(绣峰小学),卫生机构2所(瓦拉干、绣峰各1处),小型旅店3个,餐厅7个。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今年以来,我镇(场)认真按照县委、县综治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制定和完善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各项制度、措施,并及时调整了领导组织机构,结合镇(场)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了全年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任务、职责,针对不同时期社会治安的形势,研究部署工作,采取主要领导抓责任,分管领导抓落实,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真正形成了各司其责,步调一致抓创新的浓厚氛围。
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
对于外来流动人口,我镇(场)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将“以房管人”与“以工管人”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外来采山人员、加工企业用工的且居住相对集中的流动人口,由镇综治办、派出所负责对居住人员统一登记管理方式,派出所民警负责身份比对核实、登记造册和定期抽查工作,并责成用工单位指定专人管理。目前,我镇(场)327名外来流动人口(含 1
绣峰、二十二站)全部完成了基本信息采集工作,并实现了暂住人员信息不空档。
(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严格落实领导、强化责任,健全矛盾纠纷“大调处”联调联动工作机制,把化解矛盾的重心前移到“源头防范”上来,依托“社会管理创新”,整合调解工作力量,形成镇(场)党委统一指挥,综治办牵头,司法、派出所配合,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整体联动工作格局,将矛盾纠纷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确保矛盾纠纷随报随调,做到人人都是“调解员”,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年初以来,我镇(场)综治办、司法所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3起,其中涉及到邻里纠纷9起、夫妻纠纷3起、用工纠纷1起,均已得到妥善调解,无一起激化,调处率为100%。
(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力度,减少和降低人民群众财产损失,发挥全镇居民热爱镇(场)、建设镇(场)的积极性,年初以来,在镇(场)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下,我们分别从各个工作岗位中挑选出了12名身体健康,政治立场坚定,工作积极性高的职工,组建了一支治安巡防大队,对重大节假日期间做好镇内的治安巡逻和夜间巡查。到目前,我镇(场)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切实维护好了镇内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
(四)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为夯实维稳基础,延伸信息触角,提升维稳防控能力,我镇(场)根据镇域实际,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具体做法:一是划分网格。根据我镇(场)实际,建立了以镇维稳中心为大格,以家属区为小格的无缝化管理网格,将全镇分为4个小格,实施重点地段、重点人员“网格化”管理。二是夯实基础。在人员配置上,我们将每个小格分别配备小区主任1名,民警1名,并在该区块内选出5名责任心强的居民充实队伍,重点抓好矛盾纠纷、重点人员稳控、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三是完善工作措施。在
2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中,我们将工作着重放在走访服务群众中,通过走、听、看、解等方式,掌握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矛盾纠纷,排查各类隐患,努力做到“零距离接触,全方位关心,心连心服务”。
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瓦拉干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只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综治委的统筹安排下,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和决心,团结一致,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和谐、稳定、平安瓦拉干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社会管理及创新工作经验
社会管理及创新工作经验
山阳县两岭镇人民政府镇长邢庭忠
(2011年11月)
各位领导:
两岭镇地处山阳县城东北部,北与商州区接壤,距县城45公里。镇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山大沟深,人员居住分散,全镇辖8个行政村,61个村民组,10542人。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巩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两岭镇党委班子深刻地体会到: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我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真正让社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政治导向。
一、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讨论,是大家充分认识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牢固树立“稳定就是发展”的思想,切实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成立了由镇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办公室,为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强化舆论宣传,营造工作氛围。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办黑板报等多种宣传方式,对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宣传,使全镇上下对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了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为工作开展创造了深厚的氛围。
二、突出重点,增强实效,创新工作机制
(一)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青少年自护教育活动,帮助引导青少年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效消除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潜在因素,维护了社会稳定。
1、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在全镇广泛开展了“与祖国共奋进,与两岭镇同发展”“我爱新农村”等主题教育,引导青少年发奋学习、勇于实践。通过举办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书信大赛、征文、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作用,运用警示教育、同伴教育、法制宣传周、法制教育月等多种方式,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在全镇中小学举办法制讲座,全体学生踊跃参加、认真听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广泛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各级预防组织和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自护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了以“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为主题的“自我保护”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增强了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青少年对违法犯罪的抵御能力。
(二)大力推进治安中心户建设。把治安中心户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彻底解决了治安防控体系断层问题,使农村治安防控工作落在了实处,促进了全镇农村的和谐稳定。
1、以靠近居所为基础设立中心户,便于管理。以村民组为单位,以居住相对集中的10户村民为治安单元,组成治安联防小组,每组设立一个“治安中心户户长”,由党员、村民组长或村民代表担任,负责本组的治安防控工作。目前已设立60多个治安中心户。
2、以明确条件为基础推选中心户,尊重民意。采取群众公推公选的形式,确定治安中心户。明确治安中心户长的基本条件是:热心综治工作,乐于助人;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说话办事有威信;有一定法律常识、处事公道;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3、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明确职责,有的放矢。规定治安中心户长具有如下职责:宣传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组织群众治安防范;传递治安情报信息。协助安置帮教劳教释放人员。严格落实分片治安承包制,把农村综治防范工作落到了实处。
4、以三级防控为基础规范运作,确保有序。我镇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以镇综治办为龙头,治保会为桥梁,治安中心户为载体,形成了三级治安防控体系。治安中心户的工作在镇综治办的协调下,由派出所片区民警和村治保会进行管理指导,户长向治保会或派出所报告,一般纠纷由户长处理,较大纠纷由治保会与户长共同处理,案件交派出所处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社会管理合力。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协同、公众积极参与的氛围,形成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合力。
2、把社会管理创新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新路子、新举措,完善农村治安中心户制度,做好农村治安防控工作,服务和管理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造更多就业,切实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群众权益,把温暖和实惠送给困难群众。
3、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化管理创新。注重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措施创新,在服务和管理流动人口、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强信息报送工作,促使社会管理创新各项部署和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总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一个需要逐步摸索和不断完善的综合系统工作,我镇还在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中。今后,我镇将围绕服务城市建设这个中心,拓阔思路、创新举措、着眼实效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努力建设经济发展、基础完善、和谐美好的新两岭。
2011年11月12日
第三篇:创新场镇管理
创新场镇管理构建和谐石河——石河镇创新场镇管理的情况调查及哲学思考石河镇位于大竹县北部,国道210线和达渝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全镇幅员面积64.6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6个村民小组。场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万余人。近几年,我镇分别跻身省试点小集镇、省特色文化乡镇、市综合经济实力强镇、市工业强镇行列,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XX年撤区并乡建镇以来,我镇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参加全市文明场镇竞赛活动为契机,紧密围绕“提高居民素质和场镇文明水平”的创建目标,坚持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强化基础,注重建设,扎实推进,有力提升了石河文明形象。今年3月以来,我们按照县委王伟书记关于“创造山前片区场镇管理模式”的指示,大胆实践、艰辛探索,总结出一套场镇管理的——初步模式概括地讲,我镇的场镇管理是“20字模式”,即承包管理、领导包片、居民自治、合理布局、强化督查。承包管理。镇人民政府把管理的全部责任和任务承包给场镇管理办公室,双方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政府给费用、提要求、要效果,按《石河镇场镇秩序管理办法》跟踪检查,履行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及相关信息及时反溃承包方自主分解任务,与相关人员签订《垃圾清扫协议》、《主要街道保洁协议》、《垃圾清运协议》,分别对清扫范围、时间、质量等作出明确要求。此举减轻了政府的压力,极大地调动了场管办的积极性,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得到明显提高。领导包片。场镇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党政领导亲自抓,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工作中,我们做到了“三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我们于4月1日及时召开了党委会,及时传达王书记讲话,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一致认为,创新管理是促进石河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石河形象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和谐石河的基础工程。二是组织到位。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党委委员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场管工作实行统一协调和监督,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责任。三是领导到位。在集中整治的攻坚破难阶段,党委委员分组包干,逐摊逐店取缔撑杆搭棚;巩固提高阶段,把11条街道的管理责任全部分解到各党委成员,四个小组挂包四片,全面落实各单位和住户“门前三包”责任。居民自治。领导是关键、部门要协同、群众要参与、整治才见效。场管工作中,我们通过倡导的方法,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先后召开了机关干部、街道居民、个体户代表大会,采取流动宣传车、发放资料等形式,反复宣传优化管理的目的意义,适时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在集中整治的行动中,骨干力量就是镇上居民,他们既是事件当事人,又是整治行为人,极具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请居民代表一同参加,发挥其人格魅力,现场做好疏导说服工作。通过发放《达州市市民文明公约》、《达州市市民文明规范》和《公民道德宣传牌》等形式,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强化养成教育。由于充分相信居民,依靠居民,尊重居民。把场管根本要求同解决居民关心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反映了他们的利益和愿望,居民易于参与、乐于参与,创新管理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赢得了全体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合理布局。我们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配套建设”的方针,加强场镇建设与管理,努力做到“四归”:——农贸归市。引资修建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鑫海市场,并投入了使用,对原在大街上买卖蔬菜水果、副食的小商小贩全部归位到市场内,现在的鑫海市场生意兴隆,交易活跃。对新生街和繁荣街自发形成的服装百货和木材市场规范管理,正着手改建原石河农贸市场为综合市场,待竣工后将这两条街的经营户全部归位进去。周边乡镇的流动商贩只许逢场天到政通街人行道摆临时摊,不得影响镇容镇貌。——停车归点。拟在原道班房规划修建石河汽车站,正在立项和手续办理过程中。目前,在石清路和石河路的交叉口设置了临时停车点,制作了交通标志牌,并在其他主要街道划定了临时停车地段。——广告归栏。为了有效杜绝乱贴乱挂,在石清路和政通街与石河路交叉口设置了广告张帖栏,工商所和场管办暗中查访,严厉处罚,有效规范了“广告人”手脚。——文化归区。石河老街相对冷清,却见证了石河的发展变化。长期以来,影剧院、老年文化中心和图书阅览室,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我们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又赋予其时代特色,着力引导3家网吧、茶馆、书店向此集聚,着力建设“文化一条街”。强化督查。为了建立场管和整治的长效机制,由镇党委两名副书记和人大、政协领导组成督查组,督促场管办和相关部门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督促党委其他成员挂片区域整改情况,适时向党委办公会通报。同时组建了场管巡查队,由党委委员、武装部长任队长,场管办人员发挥主力作用,轮回巡查,及时通报治理。由于党政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石河场镇管理起点高、开局好、势头旺,取得了——初步成效镇容镇貌不断改观。近年来全镇共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4条街道(政通街、小北街、红星左街、红星右街),建成区街道已有11条,计4.52公里。新建、改建、扩建场镇住房3万余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达12.3平方米。场镇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增加256%。干、支街道硬化率达100%,路面平整;各类建筑按规划实施,注重建筑格局,讲究建筑艺术,违章建筑基本得到治理;临街房舍门面整洁,乱贴、乱挂、乱写、乱画现象得到遏止;场镇“五化”全部达标,去年投入80万元,高规格安装了166盏路灯。道路清扫保洁率和垃圾清运率达100%。垃圾日产日清,规划修建垃圾清运填埋场;乱摆摊、乱设点、乱堆放、乱停乱靠现象明显减少,市场秩序、街路秩序、交通秩序明显好转。文明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精心设计各种载体,引导社会新风尚。在全镇广泛开展了“正党风、美家风、良民风、促发展”主题教育,围绕重大节庆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在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职业道德
为主线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教育,以及家庭美德教育和以普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场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提高,社会正义感不断增强。各类治安案件明显减少,无重特大案发生,社会丑恶现象得到遏止,呈现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祥和、富于活力的良好局面。镇域经济持续发展。场镇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进一步发挥了城镇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推动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年国内生产总值195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80元。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科教兴镇,推动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着力打造“苎麻之乡”,~年被国标委批准为国家级苎麻生产示范基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全镇以麻纺业为主的企业完全实现了体制改革,目前运转正常。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效明显,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石河中学高考上线人数连续5年居全县农村高完中前列。宣传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场内及附近村组安装了闭路有线电视,具有特色的民间吹打乐“三进省城、四上达州”表演,其队伍不断壮大、技艺不断提高,~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特色文化乡镇”,今年又被表彰为全省示范性宣传文化中心。在场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石河镇按县委、县政府的指示,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社会生活的各类矛盾和差异,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注重矛盾的转化,不断克服形而上学的弊端不断探索场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努力把握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适时进行工作中心的调整和转移,使场镇及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态势,促进了全镇物质、精神和政治三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与和谐进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经过总结提炼,创新场镇管理模式也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辨证统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来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两大要素,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转化,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的构建中,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主导。在推动人类文明日趋昌盛的进程中,物质文明始终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须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遥同时,在精神文明被忽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还没有彻底克服的情况下,必须把握矛盾的发展趋势,认清矛盾主次地位的转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更多地在实际措施上,把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确定为解决矛盾的主攻方向。在理论认识上,在县委政府的指导下,镇党委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所提供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实际措施上,着力培育四种机制。一是领导机制。镇上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各村(居)委、各单位也相应建立了领导小组。各级有领导亲自抓,有关人员具体抓,形成了统一领导、各司其职、互相支持的工作网络和运转格局。二是运作机制。近几年,先后制发了《关于开展文明场镇竞赛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文明场镇竞赛活动的实施办法》,精心组织文明城镇创建竞赛活动,对活动内容、形式、程序做了明确规定,使各类创建竞赛活动逐步规范化、科学化。三是激励机制。镇机关各村(居)和单位都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创先争优活动,纳入政绩考核,和经济建设同步检查督促,同步评比表彰,并对创建竞赛活动的优胜都规定了明确的表彰措施。四是约束机制。对场镇管理任务完成欠佳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实行惩戒;场镇管理的效果与挂片领导的工资福利挂钩;镇内文明单位的考核、复查、必须经镇党委、政府加注意见,然后按程序报批;对出现问题的文明单位,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不断完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四种机制,促进了场镇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坚持“硬件”和“软件”的辨证统一,切实加强“硬件”建设,努力搞好场镇管理。镇党委政府认为,在一个时期内着力抓好场镇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在的客观要求,是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实际措施;只有把“硬件”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营造整洁优美的环境改,为培养、陶治人创造良好的条件。镇上制发的《关于开展文明场镇竞赛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文明场镇竞赛活动实施办法》中,把“场镇建设”、“环境卫生建设”和“创新场镇管理模式”作为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并且从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上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具体行动中,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任务分解到单位、居委会、落实到具体责任,并且层层落实规划,层层落实责任人,一级抓一级,确保场镇建设和管理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本着“人民场镇人民建,建好场镇为人民”的原则,在经费上实行上级财政支持一点,各单位筹一点,建设单位和个人出一点的办法,尽可能保证创优管理的需要;街道路面、公共厕所、路灯配置等都引入竞争机制,努力加快建设步伐。在着力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石河镇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风气的养成教育,使“硬件”和“软件”相互作用,相映成辉,让人们的思想情操进一步升华,从而促进场镇文明。坚持内容和形式的辨证统一,全面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努力探索场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形式。一是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印发学习资料、街头宣传等形式,在场镇开展文明知识、道德规范的普及教育和文明风气的养成教育,并利用标语牌、宣传栏等形式强化宣传,逐步形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态势。二是选择、创造和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载体”。近年来,石河镇开展了卫生单位、综治模范单位等系列创建活动和“三风一促”主题教育;三是把握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原理,注重各类活动自身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始终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视作参加文明场镇竞赛活动的“龙头”,反复强调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不断提高文明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到~年,全镇共有各级文明单位20个(其中市级9个、县级11个)。坚持政府行为和群众行动的辨证统一,强化政府行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镇党委政府组织
相关人员到崇州市街子镇和宣汉县胡家镇参观学习,认真借鉴和推广两镇经验,在强化政府行为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党政领导机关统一规划。各级党政“一把手”都是三个文明建设的负责人,坚持对三个文明建设的目标同时规划,分工同时明确,任务同时下达,检查考核同时进行。石河镇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个性任务纳入了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了奋斗目标,制定了工作细则,确定了工作人员,筹集了资金,把精神文明当做实实在在的事业来看待,做到了认识、工作、措施、资金、人员“五到位”,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硬件”逐步完善。二是由党政领导机关统一组织。石河镇的精神文明建设、场镇管理,都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村(居)和单位,依赖领导机关的权威和行政约束力,对群众进行有效的组织指挥和引导。创建活动竞赛活动实施规范化领导,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三是协调,由党政领导机关出面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权利、义务,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四是督查,成立常设的场管督查组,及时推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与此同时,他们十分重视政府行为和群众活动的结合,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提高。
第四篇:创新场镇管理
构建和谐石河石河镇的情况调查及哲学思考石河镇位于大竹县北部,国道210线和达渝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全镇幅员面积64.6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6个村民小组。场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万余人。近几年,我镇分别跻身省试点小集镇、省特色文化乡镇、市综合经济实力强镇、市工业强镇行列,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XX年撤区并乡建镇以来,我镇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参加全市文明场镇竞赛活动为契机,紧密围绕提高居民素质和场镇文明水平的创建目标,坚持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强化基础,注重建设,扎实推进,有力提升了石河文明形象。今年3月以来,我们按照县委王伟书记关于创造山前片区场镇管理模式的指示,大胆实践、艰辛探索,总结出一套场镇管理的初步模式概括地讲,我镇的场镇管理是20字模式,即承包管理、领导包片、居民自治、合理布局、强化督查。承包管理。镇人民政府把管理的全部责任和任务承包给场镇管理办公室,双方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政府给费用、提要求、要效果,按(石河镇场镇秩序管理办法)跟踪检查,履行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及相关信息及时反溃承包方自主分解任务,与相关人员签订(垃圾清扫协议)、(主要街道保洁协议)、(垃圾清运协议),分别对清扫范围、时间、质量等作出明确要求。此举减轻了政府的压力,极大地调动了场管办的积极性,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得到明显提高。领导包片。场镇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党政领导亲自抓,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工作中,我们做到了三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我们于4月1日及时召开了党委会,及时传达王书记讲话,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一致认为,创新管理是促进石河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石河形象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和谐石河的基础工程。
二是组织到位。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党委委员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场管工作实行统一协调和监督,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责任。三是领导到位。在集中整治的攻坚破难阶段,党委委员分组包干,逐摊逐店取缔撑杆搭棚;巩固提高阶段,把11条街道的管理责任全部分解到各党委成员,四个小组挂包四片,全面落实各单位和住户门前三包责任。居民自治。领导是关键、部门要协同、群众要参与、整治才见效。场管工作中,我们通过倡导的方法,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先后召开了机关干部、街道居民、个体户代表大会,采取流动宣传车、发放资料等形式,反复宣传优化管理的目的意义,适时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在集中整治的行动中,骨干力量就是镇上居民,他们既是事件当事人,又是整治行为人,极具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请居民代表一同参加,发挥其人格魅力,现场做好疏导说服工作。通过发放(达州市市民文明公约)、(达州市市民文明规范)和(公民道德宣传牌)等形式,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强化养成教育。由于充分相信居民,依靠居民,尊重居民。把场管根本要求同解决居民关心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反映了他们的利益和愿望,居民易于参与、乐于参与,创新管理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赢得了全体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合理布局。我们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配套建设的方针,加强场镇建设与管理,努力做到四归:农贸归市。引资修建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鑫海市场,并投入了使用,对原在大街上买卖蔬菜水果、副食的小商小贩全部归位到市场内,现在的鑫海市场生意兴隆,交易活跃。对新生街和繁荣街自发形成的服装百货和木材市场规范管理,正着手改建原石河农贸市场为综合市场,待竣工后将这两条街的经营户全部归位进去。周边乡镇的流动商贩只许逢场天到政通街人行道摆临时摊,不得影响镇容镇貌。停车归点。拟在原道班房规划修建石河汽车站,正在立项和手续办理过程中。目前,在石清路和石河路的交叉口设置了临时停车点,制作了交通标志牌,并在其他主要街道划定了临时停车地段。广告归栏。为了有效杜绝乱贴乱挂,在石清路和政通街与石河路交叉口设置了广告张帖栏,工商所和场管办暗中查访,严厉处罚,有效规范了广告人手脚。文化归区。石河老街相对冷清,却见证了石河的发展变化。长期以来,影剧院、老年文化中心和图书阅览室,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我们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又赋予其时代特色,着力引导3家网吧、茶馆、书店向此集聚,着力建设文化一条街。强化督查。为了建立场管和整治的长效机制,由镇党委两名副书记和人大、政协领导组成督查组,督促场管办和相关部门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督促党委其他成员挂片区域整改情况,适时向党委办公会通报。同时组建了场管巡查队,由党委委员、武装部长任队长,场管办人员发挥主力作用,轮回巡查,及时通报治理。由于党政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石河场镇管理起点高、开局好、势头旺,取得了初步成效镇容镇貌不断改观。近年来全镇共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4条街道(政通街、小北街、红星左街、红星右街),建成区街道已有11条,计4.52公里。新建、改建、扩建场镇住房3万余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达12.3平方米。场镇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增加256%。干、支街道硬化率达100%,路面平整;各类建筑按规划实施,注重建筑格局,讲究建筑艺术,违章建筑基本得到治理;临街房舍门面整洁,乱贴、乱挂、乱写、乱画现象得到遏止;场镇五化全部达标,去年投入80万元,高规格安装了166盏路灯。道路清扫保洁率和垃圾清运率达100%。垃圾日产日清,规划修建垃圾清运填埋场;乱摆摊、乱设点、乱堆放、乱停乱靠现象明显减少,市场秩序、街路秩序、交通秩序明显好转。文明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精心设计各种载体,引导社会新风尚。在全镇广泛开展了正党风、美家风、良民风、促发展主题教育,围绕重大节庆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在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职业道德
为主线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教育,以及家庭美德教育和以普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场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提高,社会正义感不断增强。各类治安案件明显减少,无重特大案发生,社会丑恶现象得到遏止,呈现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祥和、富于活力的良好局面。镇域经济持续发展。场镇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进一步发挥了城镇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推动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年国内生产总值195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80元。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科教兴镇,推动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着力打造苎麻之乡,~年被国标委批准为国家级苎麻生产示范基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全镇以麻纺业为主的企业完全实现了体制改革,目前运转正常。
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效明显,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石河中学高考上线人数连续5年居全县农村高完中前列。宣传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场内及附近村组安装了闭路有线电视,具有特色的民间吹打乐三进省城、四上达州表演,其队伍不断壮大、技艺不断提高,~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特色文化乡镇,今年又被表彰为全省示范性宣传文化中心。在场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石河镇按县委、县政府的指示,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社会生活的各类矛盾和差异,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注重矛盾的转化,不断克服形而上学的弊端不断探索场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努力把握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适时进行工作中心的调整和转移,使场镇及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态势,促进了全镇物质、精神和政治三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与和谐进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经过总结提炼,模式也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辨证统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来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两大要素,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转化,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的构建中,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主导。在推动人类文明日趋昌盛的进程中,物质文明始终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须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遥同时,在精神文明被忽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还没有彻底克服的情况下,必须把握矛盾的发展趋势,认清矛盾主次地位的转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更多地在实际措施上,把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确定为解决矛盾的主攻方向。在理论认识上,在县委政府的指导下,镇党委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所提供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实际措施上,着力培育四种机制。
一是领导机制。镇上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各村(居)委、各单位也相应建立了领导小组。各级有领导亲自抓,有关人员具体抓,形成了统一领导、各司其职、互相支持的工作网络和运转格局。二是运作机制。近几年,先后制发了(关于开展文明场镇竞赛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文明场镇竞赛活动的实施办法),精心组织文明城镇创建竞赛活动,对活动内容、形式、程序做了明确规定,使各类创建竞赛活动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三是激励机制。镇机关各村(居)和单位都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创先争优活动,纳入政绩考核,和经济建设同步检查督促,同步评比表彰,并对创建竞赛活动的优胜都规定了明确的表彰措施。
四是约束机制。对场镇管理任务完成欠佳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实行惩戒;场镇管理的效果与挂片领导的工资福利挂钩;镇内文明单位的考核、复查、必须经镇党委、政府加注意见,然后按程序报批;对出现问题的文明单位,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不断完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四种机制,促进了场镇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坚持硬件和软件的辨证统一,切实加强硬件建设,努力搞好场镇管理。镇党委政府认为,在一个时期内着力抓好场镇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在的客观要求,是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实际措施;只有把硬件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营造整洁优美的环境改,为培养、陶治人创造良好的条件。镇上制发的(关于开展文明场镇竞赛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文明场镇竞赛活动实施办法)中,把场镇建设、环境卫生建设和模式作为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并且从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上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具体行动中,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任务分解到单位、居委会、落实到具体责任,并且层层落实规划,层层落实责任人,一级抓一级,确保场镇建设和管理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本着人民场镇人民建,建好场镇为人民的原则,在经费上实行上级财政支持一点,各单位筹一点,建设单位和个人出一点的办法,尽可能保证创优管理的需要;街道路面、公共厕所、路灯配置等都引入竞争机制,努力加快建设步伐。在着力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石河镇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风气的养成教育,使硬件和软件相互作用,相映成辉,让人们的思想情操进一步升华,从而促进场镇文明。坚持内容和形式的辨证统一,全面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努力探索场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形式。一是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印发学习资料、街头宣传等形式,在场镇开展文明知识、道德规范的普及教育和文明风气的养成教育,并利用标语牌、宣传栏等形式强化宣传,逐步形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态势。
二是选择、创造和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载体。近年来,石河镇开展了卫生单位、综治模范单位等系列创建活动和三风一促主题教育;三是把握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原理,注重各类活动自身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始终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视作参加文明场镇竞赛活动的龙头,反复强调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不断提高文明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到~年,全镇共有各级文明单位20个(其中市级9个、县级11个)。坚持政府行为和群众行动的辨证统一,强化政府行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镇党委政府组织
第五篇:瓦拉干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瓦拉干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在塔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瓦拉干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瓦拉干镇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概况
瓦拉干镇位于塔河县城以北35公里处、伊勒呼里山北麓,鄂伦春语是“缺水的地方”之意。全境为典型的山地地带,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属第六积温带,春季多风干燥,夏季多雨,昼夜温差大,秋季冷凉霜期早,冬季漫长严寒。年平均温度-2度,年降雨量300-400mm,无霜期85-105天。瓦拉干镇地处东经 124°13 '--125°7 ',北纬52°33 '--53°4 ',南与绣峰林场相连,西与盘古镇接壤,东连十八站林业局,北与开库康乡为邻。瓦拉干1970年建场,1988年瓦拉干建镇,瓦拉干辖区内驻有学校、医院、电信、移动、网通、邮政、电力、油库、交警队等单位。瓦拉干镇内有户籍人口3699人、1351户,现实有住户646户,人口1892人,在册职工396人,在岗职工220人,退休职工387人。
瓦拉干镇与瓦拉干林场为政企合一单位。镇党委下设7个支部,有党员148名,其中男党员是114人,女党员是34人,在职党员59名,退休党员45名,下岗党员30名,家属党员4名,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发展生产和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瓦拉干镇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经济主要以采伐、营林、运输、加工、山产品采集等为主。瓦拉干林场有施业区面积199068公顷,有林地面积154822公顷,森林蓄积量9340984立方米。瓦拉干镇物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金矿和煤矿等;森林资源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云杉等经济材树种;有棕熊、马鹿等50多种动物;有都柿、野生红豆果等野生浆果,年产达150吨,以及蘑菇、木耳、黄芪、草苁蓉等纯绿色山野菜和药材。
瓦拉干镇经济初具规模,发展环境宽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林区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现有招商引资企业3家,从事出口木衣夹生产、机制碳和野生浆果的冷藏贮运等,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现有企业3家,生产卫生筷、刨光材、黑木耳等产品,增加了就业机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投资力度,使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瓦拉干镇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几年里先后投资两千万元,完成了主街道的沥青路铺盖和排水工程;在难度大条件差的情况下建成了自来水站,大力实施防氟改水工程,使1892人用上了符合饮用标准的卫生水。目前,镇区道路硬化率已达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90%,排水覆盖率达60%以上。同时将镇政府办公大楼进行维修;自来水工程、客运站、司法所、休闲广场、沥青路、居家养老所、文化站和计划生育站的修建,使城镇基础建设逐渐完善,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瓦拉干镇(场)在广场设置了6组健身器材和1座象征奋发向上的“奋起”大型雕塑。
二、瓦拉干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管理混乱
规划起点不高,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到位。规划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跟不上,管理不严格,居民建房意识淡薄。致使镇区道路两侧建设按照规划报批情况少,造成了沿街建筑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镇容镇貌不整。
2.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
人员一直没有进入事业编制,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长期难以解决,直接影响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
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
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财力匮乏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镇政府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5.配套扶植政策有限
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比如盘古镇,虽然被确定为省级改革试点镇,但是,没有配套的政策及资金投入,省级改革试点镇也只是一顶空帽子。
6.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
入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不能形成经济带动作用。企业入住镇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而且大部分是私营企业,融资方式匮乏,发展速度缓慢。
三、瓦拉干镇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
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与镇的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2.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
一方面加强基层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瓦拉干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
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瓦拉干镇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
6.走企业带动战略
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