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祁阳县拓展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祁阳县拓展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祁阳县市场信息站刘湘军 李延林)
祁阳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中上游,全县土地总面积 2538平方公里,总人口104.6万人,耕地总面积 4.45 万公顷,其中稻田 3.98万公顷。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14.83万公顷左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7万公顷以上,粮食总产常年维持在 60 万吨以上。目前,农业已形成了粮食、生猪、水产、烤烟、水果、蔬菜、油茶、楠竹等八大主导产业。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全国柑橘生产重点县。2001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县”,2003年、2004年和200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0年被湖南省评为 “粮食生产标兵县”。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颇具规模,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市级17家。2010年农业生产总值达48.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04元。
1、对我县发展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的调查
1.1 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日渐完善
祁阳县的农业信息工作起步较早,2004年,我县就成立了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专门机构——祁阳县农业信息中心,安排工作人员1人;2008年,经县编办下文,我县正式成立了农业市场信息站,为县农业局正股级单位,核定编制1人。目前,农业市场信息站有专职人员3人,其中电脑专业技术人员1人。主要承担网站建设维护、农情调度、农情信息采集、报送及发布、农
1业统计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2010年,祁阳县农业局投入资金10余万元,为全县20个镇农技站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和网络终端设施,并安排兼职信息员,农业信息网络已基本形成。
为加强农业政策信息宣传,提高农业部门形象,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及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省、市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我县在2009年建成了《祁阳农业信息网》,加强了党和国家对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指导本地各项农业生产技术、发布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情况,为我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架成网络宣传推广平台。县农业市场信息站按照“真实、热点、亮点、重点”的要求,对局属各单位报送各项工作的进展、成效等信息材料进行编辑和审定,及时发布在农业信息网;及时发布适宜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工作部署等重要信息,不断提升信息发布的深度和广度。《祁阳农业信息网》建立以来,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农业科技指导”及“病虫警报”等版块内容,各镇农技站及时报送当前农业生产进展、成效及典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大户及农民经济人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初步实现了信息网站为农民群众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网站点击率从建立初的全年6000多次,到去年突破1万次,今年上半年已突破1万次,呈现逐年上升势头,很受农业工作者和农民朋友的欢迎。
1.2 农业信息报送工作成效显著
1.2.1“农情信息调度基点县”项目工作进展良好。2009年,我县被农业部列为“农情信息调度基点县”,局里选择了文明铺、文富市和白水等镇作为基点镇,每基点镇选择3个基点村,固定
调查人员,定期对农情进行实地调查,并及时通过网络报送,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两年多来,我县的农业信息报送工作都能及时按质按量地完成。自2010年开始,各基点县都要完成农业部种植业数据库的建设,我站积极查资料、找数据,提前3个月就已完成从1949年到2009年的数据全部录入。今后,每年都要按时向农业部种植业数据库报送全县全年的种植业数据。
1.2.2 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市场信息站的工作意义就是为各上级部门及领导的工作决策也发挥参谋作用。2010年我县4-6月份连续遭受水灾、6月份局部出现早稻“黑条矮缩病”,7-8月份又遭遇旱灾;2011年又遭遇冬春夏连旱,耕地抛荒形势严峻,信息站同各农技站人员及时深入基层及时调查了解灾害及生产情况,并通过每日报表、每周文字汇报等方式及时汇报到上级各部门,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2.3农业信息材料报送工作成绩突出。我们紧紧围绕全县“三农”工作,抓住热点、亮点和重点,深入挖掘有特色、有价值的信息,积极向上级各部门汇报我县各阶段的服务“三农”的工作成效。2010年,信息站共收到局属各单位信息稿件160余篇,向农业部、省农业厅报送信息150篇,采录127篇,其中农业部网站31篇,省厅网站96篇;今年上半年,共收到各单位信息稿件222篇,被农业部、省农业厅、市局采录农业信息分别达到51篇、88篇、43篇。信息材料报送无论数量和质量较上年都有明显提升,并一直保持在全市前列。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序开展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我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2009年以来,相继制定绿色水稻、无公害温州蜜柑、梨、桃等农业地方标准4项;每年完成标准化培训15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万份,制作标准卡5000张,标准化入户率、培训率均在90%以上;2010年向市、县电视台、《永州日报》等媒体分别报送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执法快讯4期。近年来,通过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高,逐渐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通过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起在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重点执法检查的机制。连续三年来,我县的农产品残留物抽样检测结果合格率都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不断提升。
2、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对农情信息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我县对农业信息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县农业信息工作的关键。目前县里虽然有将农业信息化工作部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预算金额严重不足,《祁阳农业信息网》运营维护经费还不稳定,需要开展农业信息方面培训也因资金匮乏难以启动,特别是在中央对农业大投入的有利条件下,上级对农业市场信息项目投入严重滞后,就是我县被列为全国农情信息基点县,去年仅拔经费8000元。加上县农业市场信息职责职能进一步增多,在农产品质量安
全监管和宣传培训工作资金严重不足,制约监管工作开展。
2.2 基层农情信息报送工作不够主动
目前对基层农情信息工作是侧重考核、缺乏激励机制,部分单位对于信息报送认识不够,报送不够积极主动,信息来源渠道不畅通;有些单位没有深入基层,报送各类信息缺乏主动性、时效性和真实性,影响对信息的有效采集,信息报送只是在完成制定的指标任务,质量和数量都存在相当不足,与省内其他农情信息工作优秀县区的尚存在差距。
2.3 基层农情信息队伍综合素质不强
现代信息工作手段对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现代化信息处理和传递手段,要求农业信息工作者是既懂农业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懂网络,还得有一定的文字功底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复合人才的缺乏也影响着农业信息工作的效果。
3、对发展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的建议
3.1 加大对农业市场信息工作资金支持力度
市场信息工作性质介于行政与事业之间的服务部门,目前工作经费未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且没有创收门路,自身经济实力弱,要做好信息工作需要在财政政策和项目建设上予以支持,特别农业部、省农业厅业务主管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投入,要加强对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项目支持。
3.2 完善各级农业市场信息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
目前的重考核轻激励的方式,各级单位的信息工作只是为了完成硬性考核指标,导致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数量质量不
足等问题。从思路上要将考核与激励机制并重,方式上考核与激励机制兼顾,使做得好的有劲头,做得差的有压力,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
3.3 加大对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力度
按照农情信息工作的要求,要组织各级农情信息人员集中开展培训,以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工作,实现由县城到镇村、从龙头企业到基地有机和谐统一,促进农业市场信息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定稿]
近年来,我们xx县委、县政府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大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攻坚战,全县烟叶、茶叶、药材、蔬菜等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发展特色产业基地20多万亩,网络农户2.18万户特色农业的总收入占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8%;农民50%的收入来自特色产业。全县烟、茶、菜、药等产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推进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夯实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根基。
龙头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显现
1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烟、茶、菜、药为主的特色产业逐步成为支撑县域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截止2001年,全县大田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9.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烟叶产业在发展初期就配套组建了烟草公司,公司与烟农逐户签订产销合同,负责为烟农提供产前扶持投入,产中技术指导,产后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带动烟叶基地迅速扩张。去年,全县有8个乡镇、156个村、760个组、1.1万户种植烤烟4.9万亩,农民从烟叶中得到的现金收入达4680万元,为财政提供税收1500万元。正泰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寻求自身发展壮大的途径中,把黄姜作为“蛋糕”来做,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号召支持下,引导寺坪农户试种成功,亩平黄姜的效益是种粮效益的6倍以上,实实在在的利益,开了农民的眼,壮了农民的胆,而今南河两岸的寺坪、过渡湾一带的黄姜走廊已形成规模,面积达到2.5万亩。
2增强了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作为市场农业的载体,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把农户小规模的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在市场风险中,龙头企业起到“减震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品收购合同,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当市场疲软的时候,企业通过承诺可以为农民分担一定的损失,让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坚定产业发展的信心。龙头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相对较强。有的长期与外地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有的在英特网上设置网页,有的参加多种类型的评奖会、博览会,等等,通过龙头企业的引擎,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打开了一个又一个通道。龙头笠捣⒄古┎飞罴庸ぃ汛ソ巧煜蛳掠尾返募庸ぜ笆谐〉睦┱胖校黾硬返母郊又担岣卟敌б妫迪中б娴淖畲蠡?盗δв缶塾邢薰荆玻埃埃蹦晖恫鋈鲈拢鸵裕埃梗霸锸展耗в螅担埃岸郑墼断毡尽8霉旧呷看锊螅昕赏掏履в螅福埃埃爸粒保埃埃埃岸郑亟蚰丁?br>3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中导入现代的经营理念,在占领市场中以产品质量为动力,以科技更新为羽翼,必然带动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推广运用,以此实现双赢目的。荆元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推广优质作物良种,促使全县水稻种实现杂交化、优质化。杂交玉米种和油菜种普及率达到99%。今年该公司从恩施州天池山农科所花300万元购买了玉米新组合T38918的制种经营销售权,与北京投资商合作对脱毒马铃薯进行组织培养,不断更新、调优我县农作物种源。
4推进了农村改革的纵深发展。一是推进了土地流转。截止去年,全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流转盘活耕地资源3万亩。二是减轻了农民负担。土地资源向龙头企业或经营大户流转后,按土地承包面积测算的负担被转移出去,农民负担改由公司或能人负担;农民成为农业工人,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状况下获得收入。三是促进了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的转变。随着龙头企业的带动,特色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干部群众逐步破除了小农经济意识,树立了市场农业、企业农业、效益农业的观念。
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氛围不浓,合力不强。主要是产业部门对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目标定位,办法不灵,路子不多,服务不够,传统农业的惯性仍然在起作用;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惜资”的多,等待观望的多;社会各方大部分也是认为农业投入大、产出孝效益低,在农业领域研究的少、涉足的少。
2部分龙头企业与产业关联度不高,拉动力不强。现有的龙头企业除烟草公司、正泰药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少数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外,其它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流通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相互约束,基本还是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切实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没有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相连接。再加上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不强,自身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比较弱,小马拉不了大车,难以充分发挥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如桑蚕业的发展就是如此,全县现有桑蚕面积5500亩,预计3年后可达12000亩,目前仅有2个外贸站收购蚕茧。外贸站也是中介商,打的是游击战,有利就收,无利就退。
3部分龙头企业机制僵化,步履维艰。去年,虽然我县大部分龙头企业进行了动态股权制改革,但除了荆元种业有限公司、金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外,绝大部分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的管理机制、营销机制比较松散,甚至少数企业仍属“官办企业”,政企不分,靠政府行政职能支撑,运转不灵、效益不高。
4部分龙头企业资源配置匮乏,后劲不足。目前,我县大部分农业特色产业成立了龙头企业,除烟草公司、荆元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少数企业实力较强外,其它企业小打小闹,勉强维持生计。缺乏生产资金,缺乏生产基地,缺乏生产技术人员,有的甚至连最基础的办公条件也不具备,生产要素的配置极端不平衡,导致对产业的拉动力极其低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后劲不足。
5部分龙头企业市场狭窄,链条脆弱。龙头企业是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载体,但多数龙头企业注重基地建设,发展生产的手段多,开拓市场的方法少。可以说,各企业的销售市场都不宽泛,与市场对接的手段滞后,渠道单一。
 
;壮大龙头企业的几点思考
一是要打造龙头企业发展的平台。要使龙头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这是龙头企业经营者们的共同心声。建议各级政府应抓住现有的产业不放松,不断提高产业质量,扩充产业规模,巩固产业链条,只有壮大产业,才能盘活龙头企业,从而固本强根。要在继续坚持一名领导抓一项主导产业、包一个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的作用,建议涉农部门的机构设置应围绕产业定,科室围绕产业设,人员围绕产业转,资金围绕产业走,形成责任、义务、利益高度统一的运转机制,全方位为产业发展服务。要改变扶农策略,即由重扶持农户到扶持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并重。每年从以工代赈、财政支农、扶贫开发等政策性扶持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按照“扶优、扶壮、扶强”的原则对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攻关、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有偿扶持,滚动发展。降低相关政策的门槛,特别是在税费收取上,做到先渔而鱼,坚持先发展后收取,有产有收的原则,按照有关政策给予优惠照顾。同时,应从有关税费中提取部分资金,一方面作为风险金,用于产业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的风险储备;另一方面对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力强、贡献突出的龙头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是要努力铸造龙头企业的质量品牌。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品牌才能占领市场,只有品牌才能稳固市常我县的绿生茶叶公司注册了“绿生”牌商标,荆元种业有限公司注册了“荆元”牌商标,烟草公司注册了“金峰”牌商标,龙坪泡菜厂注册了“酸嫂”牌商标,虽然这些龙头企业在近几年的市场拼搏中,有了自己的品牌但是总体来说,产品的知名度仍然不高,在市场中叫得响的东西仍然不多。因而,要树立品牌意识,在塑造品牌中以质量为核心,以质揽胜,大打保康牌,大扬保康名。
三是要创新龙头企业的发展机制。要引进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龙头企业中成功的经营机制,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适合自身的利益分配机制、管理机制、营销机制,完善企业各项制度革新,带动产业迅速发展。要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用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解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中深层次问题,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调动各个层次积极性,扬起龙头企业巨首,真正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从产权利益上形成共同体,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对个别政企合一的公司要进行清理整顿,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组建相应的龙头公司。
四是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要把拓展农产品市场,盘活农产品流通作为增加企业效益,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拓展产品销售市常着重发挥民间力量,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鼓励发展各产业专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做到乡镇有营销公司,村有营销专班,组有营销大户,户有营销能人,形成全方位的营销网络.
第三篇: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2007-02-10 16:50:29
近年来,我们保康县委、县政府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大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攻坚战,全县烟叶、茶叶、药材、蔬菜等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发展特色产业基地20多万亩,网络农户2.18万户特色农业的总收入占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8%;农民50%的收入来自特色产业。全县烟、茶、菜、药等产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推进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夯实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根基。
龙头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显现
1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烟、茶、菜、药为主的特色产业逐步成为支撑县域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截止2001年,全县大田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9.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烟叶产业在发展初期就配套组建了烟草公司,公司与烟农逐户签订产销合同,负责为烟农提供产前扶持投入,产中技术指导,产后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带动烟叶基地迅速扩张。去年,全县有8个乡镇、156个村、760个组、1.1万户种植烤烟4.9万亩,农民从烟叶中得到的现金收入达4680万元,为财政提供税收1500万元。正泰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寻求自身发展壮大的途径中,把黄姜作为蛋糕来做,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号召支持下,引导寺坪农户试种成功,亩平黄姜的效益是种粮效益的6倍以上,实实在在的利益,开了农民的眼,壮了农民的胆,而今南河两岸的寺坪、过渡湾一带的黄姜走廊已形成规
模,面积达到2.5万亩。
2增强了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作为市场农业的载体,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把农户小规模的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在市场风险中,龙头企业起到减震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品收购合同,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当市场疲软的时候,企业通过承诺可以为农民分担一定的损失,让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坚定产业发展的信心。龙头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相对较强。有的长期与外地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有的在英特网上设置网页,有的参加多种类型的评奖会、博览会,等等,通过龙头企业的引擎,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打开了一个又一个通道。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把触角伸向下游产品的加工及市场的扩张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业效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康力魔芋精粉有限公司2001年投产仅三个月,就以0.90元
/公斤收购魔芋500吨,生产精粉远销日本。该公司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年可吞吐魔芋8000至10000吨,带动基地近万亩。
3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中导入现代的经营理念,在占领市场中以产品质量为动力,以科技更新为羽翼,必然带动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推广运用,以此实现双赢目的。荆元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推广优质作物良种,促使全县水稻种实现杂交化、优质化。杂交玉米种和油菜种普及率达到99%。今年该公司从恩施州天池山农科所花300万元购买了玉米新组合T38918的制种经营销售权,与北京投资商合作对脱毒马铃薯进行组织培养,不断更新、调优我县农作物种源。
4推进了农村改革的纵深发展。一是推进了土地流转。截止去年,全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流转盘活耕地资源3万亩。二是减轻了农民负担。土地资源
向龙头企业或经营大户流转后,按土地承包面积测算的负担被转移出去,农民负担改由公司或能人负担;农民成为农业工人,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状况下获得收入。三是促进了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的转变。随着龙头企业的带动,特色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干部群众逐步破除了小农经济意识,树立了市场农业、企业农业、效益农业的观念。
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氛围不浓,合力不强。主要是产业部门对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目标定位,办法不灵,路子不多,服务不够,传统农业的惯性仍然在起作用;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惜资的多,等待观望的多;社会各方大部分也是认为农业投入大、产出小、效益低,在农业领域研究的少、涉足的少。
2部分龙头企业与产业关联度不高,拉动力不强。现有的龙头企业除烟草公司、正泰药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少
数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外,其它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流通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相互约束,基本还是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切实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没有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相连接。再加上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不强,自身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比较弱,小马拉不了大车,难以充分发挥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如桑蚕业的发展就是如此,全县现有桑蚕面积5500亩,预计3年后可达12000亩,目前仅有2个外贸站收购蚕茧。外贸站也是中介商,打的是游击战,有利就收,无利就退。
3部分龙头企业机制僵化,步履维艰。去年,虽然我县大部分龙头企业进行了动态股权制改革,但除了荆元种业有限公司、金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外,绝大部分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的管理机制、营销机制比较松散,甚至少数企业仍属官办企业,政企不分,靠政府行政职能
支撑,运转不灵、效益不高。
4部分龙头企业资源配置匮乏,后劲不足。目前,我县大部分农业特色产业成立了龙头企业,除烟草公司、荆元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少数企业实力较强外,其它企业小打小闹,勉强维持生计。缺乏生产资金,缺乏生产基地,缺乏生产技术人员,有的甚至连最基础的办公条件也不具备,生产要素的配置极端不平衡,导致对产业的拉动力极其低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后劲不足。
5部分龙头企业市场狭窄,链条脆弱。龙头企业是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载体,但多数龙头企业注重基地建设,发展生产的手段多,开拓市场的方法少。可以说,各企业的销售市场都不宽泛,与市场对接的手段滞后,渠道单一。
壮大龙头企业的几点思考
一是要打造龙头企业发展的平台。要使龙头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离不开
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这是龙头企业经营者们的共同心声。建议各级政府应抓住现有的产业不放松,不断提高产业质量,扩充产业规模,巩固产业链条,只有壮大产业,才能盘活龙头企业,从而固本强根。要在继续坚持一名领导抓一项主导产业、包一个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的作用,建议涉农部门的机构设置应围绕产业定,科室围绕产业设,人员围绕产业转,资金围绕产业走,形成责任、义务、利益高度统一的运转机制,全方位为产业发展服务。要改变扶农策略,即由重扶持农户到扶持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并重。每年从以工代赈、财政支农、扶贫开发等政策性扶持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按照扶优、扶壮、扶强的原则对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攻关、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有偿扶持,滚动发展。降低相关政策的门槛,特别是在税费收取上,做到先渔而鱼,坚持先发展后收取,有产有收的原则,按照有关政策给予优惠
照顾。同时,应从有关税费中提取部分资金,一方面作为风险金,用于产业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的风险储备;另一方面对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力强、贡献突出的龙头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是要努力铸造龙头企业的质量品牌。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品牌才能占领市场,只有品牌才能稳固市场。我县的绿生茶叶公司注册了绿生牌商标,荆元种业有限公司注册了荆元牌商标,烟草公司注册了金峰牌商标,龙坪泡菜厂注册了酸嫂牌商标,虽然这些龙头企业在近几年的市场拼搏中,有了自己的品牌但是总体来说,产品的知名度仍然不高,在市场中叫得响的东西仍然不多。因而,要树立品牌意识,在塑造品牌中以质量为核心,以质揽胜,大打保康牌,大扬保康名。
三是要创新龙头企业的发展机制。要引进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龙头企业中成功的经营机制,通过不断探索,不断
创新适合自身的利益分配机制、管理机制、营销机制,完善企业各项制度革新,带动产业迅速发展。要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用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解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中深层次问题,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调动各个层次积极性,扬起龙头企业巨首,真正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从产权利益上形成共同体,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对个别政企合一的公司要进行清理整顿,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组建相应的龙头公司。
四是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要把拓展农产品市场,盘活农产品流通作为增加企业效益,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拓展产品销售市场。着重发挥民间力量,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鼓励发展各产业专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做到乡镇有营销公司,村有营销专班,组有营
销大户,户有营销能人,形成全方位的营销网络
第四篇:对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调查与思考
陈俊 岳朝友
农业承包合同又称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作为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就集体享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土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所订立的承包经营合同。因承包方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还是外部成员的不同,农业承包合同可分为内部承包合同与外部承包合同两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作为承包方的合同称为内部承包合同,集体经济组织外部成员作为承包方的合同则称为外部承包合同。
近期,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民二庭调查发现,当前农村承包纠纷案件增多、类型复杂,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农业经济发展。2004年受理此类案件24件,比起2003年的6件,增长300%;2005年1月—9月受理10件,同比下降36%。对于这一现象,笔者以2003年以来淮阴区法院审理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进行调查,在分析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成因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减少纠纷的一些对策。
一、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主要类型
本院民二庭受理的40件案件中,其主要类型为:
1、承包人不按时交纳承包金,共25件计62.5%,这类纠纷占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绝大多数,承包人往往拖欠承包金,或者合同到到期后继续占有土地却不再交纳承包金,发包方往往以违约为由,要求承包人返还承包土地,并给付承包金。例如淮阴区西宋集村在窑厂改制过程中,将村里的数口渔塘承包给数个村民,承包人一直未缴纳承包金,在合同到期后亦未返还渔塘,后西宋集村委会将这十余名村民起诉到法院,要求解除渔塘承包合同,并给付欠缴的承包费。
2、发包人擅自毁约,将土地另发包他人,或单方提高承包金,或不能及时交付土地,共4件计10%,这些类型的案件都是承包人起诉要求发包人继续履行合同,或要求发包人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损失。例如某村委会为鼓励种植蔬菜大棚,以优惠的条件将土地承包给村集体以外的个人,后来某合资企业需开办厂区,在优惠条件的引诱下,村委会又将土地租赁给企业,并盖上了厂房,原承包人起诉要求返还被占有的土地。
3、第三人对土地承包合同存在异议,要求解除合同,重新进行土地承包,5件计12.5%,这类合同往往是村组将土地发包后,第三人提出发包违法或损害其利益,要求确认合同无效;
4、其他类型,占15%。
二、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
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承包人的承包利益凸显后,其他农户因心理不平衡产生纠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因农村税费名目烦多,农民认为种地无利可图,往往外出打工,致使土地抛荒,村、组或上一级政府经农民同意,将土地以较低价格租赁给第三人使用。而现在进行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进行“水稻直补”,加之粮价及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广大农民认识到种地有利可图,加之第三人承包利益显现时,农民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要求收回土地承包权成诉。
2、合同不规范,权利义务不明确缺乏必要的书面形式。有的土地承包多是发包方“画地为牢”或“指河为界”,条款不完善,表述不准确,对土地的面积或位置没有明确规定,致使许多情况下双方发生纠纷案件事实很难查明。如某村集体作为发包方,实行指定地片进行发包,也就是经这块地按照习惯起一个简单的地名,如“村南岗东地”、“河西洼地”等,然后把承包户叫到该地确认一下就直接签订合同,在该村32份承包合同中,其中13份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发包的,占承包合同的40.6%,因合同中没有确切的亩数,对土地的四至也仅能说出大体方位,致使其中5份在履行中发生争议,起诉到法院。还有的合同中没有保证合同履行的规定,造成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制约机制,影响承包效果,出现了随意缩短承包期、收回承包地和提高承包费;随意调整承包地,多留机动地;不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等。经发包方和具有农村土地资源管护责任的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等侵害农民承包经营权益制造了条件。
3、发包程序不合法。现行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概念模糊,“农民集体”没有明确的法人代表,在行使具体权力时,作为所有权人的农民集体的真实意愿难以得到真正体现,对于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在发包土地时,并未按照法律规定由村民小组会议决定,一些农村干部利用其地位,充当所有权代言人,为自己牟取利益,一旦发生争议,又以合同订立程序违法为由进行抗辩,使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实现。如某村民小组的原任组长以组里将土地承包给自己父亲使用,但未经过组民小组会议进行决定,现其父亲长期占有小组土地并不交纳承包费,致使村民小组起诉。
4、没有在法律理念上把土地承包权当作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权利。对农民权益的保护现行法律中缺少最直接、最具体的规定。农民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不能得到很好落实,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到法律在农村土地承包权的规定上。
5、缺乏必要的矛盾调处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诉讼、调解和仲裁制度不完善,矛盾发生时没有相应的机制及时调处,有个别纠纷案件已经上升为刑事案件。同土地侵权引起的村民集体上访案时有发生。大量纠纷直接到法院起诉,而法院审理案件受相应程序法律的限制,不能及时审结,往往造成延误农时,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和农民权益得不至及时的处理和保护。
三、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司法对策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大幅上升当前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形势下,不可避免的农村社会问题,此类案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稳定,农民切身利益,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应先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同时应充分发挥司法职能。
(一)对完善农村承包经营制度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法律形式确认和保护的农村土地承包户的市场主体的认识。保持在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提供基本的制度保证。在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依法、规范、有序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多种形式的流转,稳步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家庭承包经营的紧密结合。
2、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更新理念和观念,对农村集体土地推行自主承包。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缓解因为土地承包经营带来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使农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土地承包经营中得到保障。正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使用权,保护农民的土地经营权,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
3、加大对土地承包合同履行的保护力度,杜绝土地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违法现象。“契约必须被遵守“,这是自罗马法起就已确立的古老法则,在当代,仍有其意义。土地承包合同的实质是一个物权契约,合同一旦生效,契约一方的承包经营人便取得了土地的部分物权权能,由于物权的位阶高、效力强,权利人具有追及力、请求力、排他力和优先力,这都是土地承包权利人受侵害时可以依据要求保护的法律理由。
4、把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视为农民的财产权,并予以严格的法律保护。稳定农民对土地收益的预期。将土地承包权通过法律硬化为一种财产权,有利于土地承包权的商品化,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承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将提高农民的社会归属感,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越是得到尊重,就越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由于土地不同于一般财产,它具有明显的区位性,所以明确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也不能一概而论。
5、规范土地承包合同,明晰权利义务,健全土地流转条件。在适当时机,将已经失去实际意义的现行土地承包合同,通过民主程序予以解除。吸取先进地区土地承包的经验,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明晰土地产权关系。从而达到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放活生产者土地经营权的目的。在土地承包合同中设立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条件。农民土地承包权按照承包合同的约定可以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流转。流转年限必须在二轮承包期内,即可以在土地承包权持有者之间流转;也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民主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流转。无论是土地在承包权持有者之间进行流转还是向其它社会主体流转,都必须履行土地承包权流转手续,签订合同。集体经济组织要对土地承包权流转实施有效管理。
(二)人民法院运用司法手段解决好这一问题,职能突出,责任重大。
1、普及农村法律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人民法庭要充分发挥法制宣传的前沿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巡回审理工作,让法院裁判深入基层、深入到人心。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普法教育,着重宣传与农业承包合同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以案说法,通过对典型案件的处理,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方”的效果。
2、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功能,切实做到定纷止争。要进一步加大调解力度,多做说服教育疏导工作,争取当事人在友好协商的氛围中共同寻求解决纠纷的方
法。要加强与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联系,依靠党政组织和民调组织,发挥他们情况熟、人头熟、政策熟的特点,让他们参与协调,疏导调解、做好善后工作。这一点,对于切实有效的解决农业承包合同,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3、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法院在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时,要充分利用简易程序的简便、快捷的特点,及时调查、组织开庭、调解;充分运用审判职能,及时采取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等措施;充分注意案件的时间季节的特点,及时作出判决,确保不误农时种植或养殖。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法院网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调查与思考
零陵区凼底乡农业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凼底乡人民政府乡长全永红
(2009年11月5日)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乡,零陵区凼底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水利条件和土地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乡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一、全乡概况
凼底乡地处潇水河畔,位于零陵区东南部,距城区25公里,乡域国土面积83.5平方公里,东与富家桥镇隔江相望,南接双牌县五里牌镇、平福头乡和茶林乡,西与菱角塘镇接壤,北与朝阳办事处相邻。境内多山地,潇水、桴江河、双牌水库右干渠纵贯全境,水利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零陵区的主要产粮基地,盛产优质稻、杂交水稻制种、杂交油菜制种、甘蔗、柿子、萝卜、香芋、黑美人西瓜、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全乡辖20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小组。有5350户,20772人。现有耕地面积20130亩,其中水田17900亩,旱地2230亩,人均0.97亩。2008年,全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几年来农业开发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现有土地、水利条件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油菜制种、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保面积、调结构、增定单,重优质稻种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08年全乡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产量1200万公斤,产值2500余万元;杂交水稻制种25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油菜制种6000亩,产值265万元;其他玉米等经济作物1820亩,产值160万元。我乡的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08年共组织各种培训12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25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46场次,培训农户180人。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有利水利
资源和条件,积极争取区发改委、开发办、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开发,整合土地资源,形成了优质稻种植和杂交水稻制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2008年争取开发资金300余万元,对凼底、袁十万和黄皮等村的连片水田立项改造,形成了近千余亩的优质稻高产区,从而推动了我乡水稻种植等优势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的水利条件虽然较优越,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如贯穿我乡冷山、长田、易家洞、凉水井和涯次渡等村的三斗渠,多年来塌方、渗漏严重,由于距离远、工程量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乡财政无力承担。造成下游各村农地缺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凼底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羊公滩、高桥无公害蔬菜基地,长田、凼底、大桥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乡万亩优质稻基地,油山岭、欧家坪、涯次渡油菜制种基地,江边、伏塘、杳塘萝卜种植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依托我乡现有资源,重点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优质
稻、无公害蔬菜、油菜制种、萝卜种植等主导产业,一是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在长田、凼底、大桥坝等制种区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扩大制种面积1000亩。二是发展优质稻种植。在全乡20个行政村重点是袁十万、黄皮、伏塘、凼底、易家洞、晓江和凉水井等7个村推广发展高档优质稻,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品种结构。三是发展油菜制种。落实宣传好国家有关油菜制种补贴政策,重点抓好油山岭、欧家坪和江边等3个村。四是发展无公害蔬菜。利用羊公滩、高桥两个村有利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发展无公害蔬菜3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到我乡发展加工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售专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结合乡情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