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全市工商系统登记监管工作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5:1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加强全市工商系统登记监管工作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加强全市工商系统登记监管工作的思考》。

第一篇:对加强全市工商系统登记监管工作的思考

自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临沧市工商局高度重视该法的贯彻落实工作,市局领导分别参加了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局举办的培训学习,以市局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形式对全系统科以上干部进行培训,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制定了行政许可公示、告知、问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确保了《行政许可法》在全市工商系统的顺利实施,总的来说

执行情况是好的,应予充分肯定。随着行政管理相对人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对《行政许可法》学习的不断深化,工商部门在执行行政许可方面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大,任何对市场主体准入把关不严,或履行监管执法职能不到位,以及不当或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工商部门都会面临被问责的风险。现就全市工商系统登记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之一:对注册登记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行政许可法》实施已经两年多了,但在工商部门中仍有少数领导同志对注册登记这一法定的行政许可行为,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还未能从依法行政的高度来研究、来对待、来落实,从而导致培训跟不上,素质提不高,登记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掌握不透彻、不熟练,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不强。

问题之二:注册登记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根据国家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法律法规依据主要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广告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等,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求工商部门对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特事特办”,采取所谓“先发照后规范”的方式进行“变通”,从而导致登记法律法规“悬空”。

问题之三:对市场主体实施监管职能不到位。从去年全市工商系统开展的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清理暴露出的问题来看,重登记轻管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主要原因:一是片区管理责任制落实得不够好,虽然各县(区)局都建立起了县、所、片区三级执法联动考核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城区工商所(分局)的片区责任制范围较小,任务明确,容易考核,职能到位要好一些,而农村工商所由于受地域和工作人员不足的限制,片区的监管范围较大,一个片区大的涉及1—2个乡镇,监管职能到位就要差一些;二是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时间相对集中,审查项目较多,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就要完成年检验验照工作,质量上难以保证没有瑕疵;三是监管科技手段落后,目前已建立的电子经济户口,如何与市场巡查和片区管理人员联动,实施有效监管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问题之四:行政许可制度落实不到位。2004年7月以来,市局先后制定了实施行政许可事项首问责任、公示、窗口服务、服务承诺等若干制度,从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坚持制度不一惯、具体操作不规范,譬如,不按程序和规范填写“一次性告知书”、首问责任不落实等问题,让行政许可申请人往返跑的情况仍然存在。

问题之五:行政监督检查不到位。根据《行政许可法》、国家工商总局、省局、市局的有关规定,行政监察部门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有监督检查的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更注重了对人、财、物的监察,对工作人员是否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的监督恰恰是缺位的。

二、工作对策

对策一:提高思想认识是规范登记监管工作的前提。首先,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思考认识。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指出全国工商系统要创新执法思想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和制度,创新工作方式,尽心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尽职尽责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周伯华局长的重要讲话,进一步给我们指明了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要求我们要开拓创新,认真履职,不辱使命。其次,要从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效能的高度来认识思考。注册登记工作是依法行政在工商部门履行职能中的具体体现,是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的首要环节,如果把不具备条件的市场主体给予了准入,视必就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规范注册登记工作是依法行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使命所在。

对策二:提高人员素质是规范登记监管工作的基础。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履职尽责的责任意识,登记人员要牢固确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的观念,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二是要着力在提高登记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上下功夫,不懂登记法律法规的人不能做登记工作,不精通登记法律法规的人做不好登记工作,因此,一方面,登记管理人员自身应当加强法律法规及业务学习,一方面,应在全系统对《行政许可法》、《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登记程序规定》等登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登记业务知识进行再学习、再培训,特别是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备案、验照权限委托工商所(分局)行使后,抓好学习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三是要相对稳定登记管理人员队伍。当前登记管理工作面临着行政许可申请人素质不断提高、法律法规本身不够完善、业务操作日益规范、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四重压力,目前全市工商

系统从事登记工作的同志中有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因此,市、县局两级要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注意选派一些综合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同志充实到登记工作岗位,切实重视业务骨干的培养,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相对稳定。

对策三:严格依法办事是规范登记监管工作的关键。首先,要正确处理严格依法办事与工作创新的关系。严格依法办事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登记管理工作的创新必须以依法行政为前提,工作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在依法的前提下,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正确处理依法行政与推进职能到位的关系。要坚持规范性与和谐性相统一,进一步营造宽松和谐的执法环境,在具体工作中,既要全面依法行政,又要讲究工作方法和艺术,在决策前,要积极做好法律法规宣传、解释、说服、汇报沟通工作,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工商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争取相关部门和企业对工商部门的工作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配合,努力在实现职能到位和政府、企业、群众满意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三是要正确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登记工作要注重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避免将全部矛盾集中于登记机关,工商部门经常会遇到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要求“特事特办”违规操作的情况,对于确实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又非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应及时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如提请政府召开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详细记录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意见,以及工商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确属会议决定事项,风险共担。

对策四:加强监督检查是规范登记监管工作的保障。国家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市场监管情况怎么样,行政执法效果如何?要获取这些信息,通过开展监督检查是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作为系统内的行政监察部门的职责,一方面,要确保同级党组制定的重大决策在本系统得以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将行政监察工作与工商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工作领域,每年有针对性地制定督查计划,适时开展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行政监察部门不但要对违反人事、财务工作纪律的人和事进行严肃处理,而且要对贯彻落实行政许可事项若干制度情况倾注更多的精力,予以关注,切实推进职能到位,确保登记监管工作沿着法制的轨道健康发展。

第二篇:工商系统监管与服务问题思考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它不仅决定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及其市场经济活动的规范,是监管所有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行政执法部门,也是解释并仲裁执行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仲裁者。它依法确定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地位。监督管理或参与监督管理市场上的各种经济活动:检查处理经济违章,违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它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消费者,服务经营者。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监管与服务不统一的现象,比如:有些基层工商所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差,对监管的目的还不够明确,执法的水平很是欠缺等问题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和工商部门的社会形象。从加强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工商形象和完成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等,就必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统一,促进工商事业的发展。

市场监管,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履行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市场交易行为,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退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工商部门的服务问题,所谓服务:一是指通过提供有关的国家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服务,提高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政策水平。提高他们遵守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自觉性。二是指监督管理本身寓服务于监管之中,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商部门有组织、控制、服务、协调、监管的职能,像其它诸多职能一样,如果我们离开了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来谈论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任何一项管理职能都只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管理目标而必须具备的功能,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服务职能的产生也只能而且必须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需要的结果。如果从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来谈论职能则必然将服务职能扩大化,从而得出管理就是服务的结论,如果用这种观点来解释工商管理的职能就会使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是服务而不是监督的结论,这显然是与实际相悖的,应当把所谓服务归结为监管,而不只是为了服务而服务。

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如果监管与服务的目标不能统一,就会弱化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整体的发挥,为此,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准确落实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的理念,坚持依法监管为基础,以透明监管为核心,在监管的模式,方法,手段,措施上进行创新,加大监管与服务的力度,认真做好服务的每项工作,努力实现监管与服务相统一。

提高服务理念,在服务中加强监管,在监管中体现良好的服务,绝不能把监管与服务对立起来。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个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毫无规则的国家,这就如难以想象一场足球比赛毫无规则一样,一场良好的竞赛必须是竞赛者不但接受规则而且接受解释与执行这些规则的仲裁人和裁决人,同理,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其成员必须有接受那些约束他们经济行为的一般条件并切实地遵循这些条件行事,于是就产生了对政府这一外在力量的需要,运用政府的权威,站在社会整体利益角度,全面地规范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及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一种可以用来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地修正规则的方法,用公正的权威来调解人们在解释这些规则的含义时所发生的歧见。强制那些不遵循有关规则行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顺从规则,实施这种外在强制功能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权威政府机构,这就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就是工商部门的监督管理本身寓服务于监督管理之中的服务的诠释,这就是工商部门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的理念。

我们一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职能作用,要树立良好的工商形象,不断增强监管与服务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使监管工作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在监管过程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多作贡献,要为建立公平,公正,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到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要通过开展工商服务进社区,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权益保农,政策惠农,市场助农等活动,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企业,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为优化经济服务,为推进和谐社会服务,为监管与服务相统一,促进工商事业发展而努力。

第三篇:对登记制度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的思考

对登记制度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的思考

2013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表示将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作为一名基层的工作人员,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体会最为直接和深刻。可以说,登记制度改革是对工商职能的一次大调整,是对市场主体发展的一次大解放,它掀起了新的创业浪潮。制度变革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呢?

一、目前登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014年7月10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并印发《四川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宣布在成都、泸州、遂宁、甘孜4个市(州)选择一定范围先行试点“先照后证”。2015年8月底,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登记制度改革,同时出台《四川省“先照后证”改革加强后续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四川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清单和四川省市场主体许可经营事项监管清单;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开展未开业企业和无债权债务企业、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试点工作,建立完善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同时取消了年检验照的“紧箍咒”。企业每年将不用接受工商执照年检,只需提交企业报告,由企业自主向社会公示经营状况。

二、登记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存在的问题

1、对所颁发的营业执照功能定性问题。

自工商登记制度设立以来,营业执照的功能既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代表国家对市场主体的确权——经营身份的确认,又是赋权——经营行为的许可,且侧重于赋权的功能。《个体工商户条例》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有经营能力的公民,依照本条例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这是确认了个体工商户作为市场主体的资格;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第五款“申请人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业。”就是规定了通过营业执照的颁发赋予了申请人经营的权力。对两种功能都作明确的是最高法在“法经【2004】24号函”中认为,“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国家工商行政法规对违法的企业法人作出的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该企业法人才归消灭。因此,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被注销登记前,该企业法人仍应视为存续,可以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活动。”这是说明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丧失了,但其主体资格还在。

工商登记的前置条件太多,多头赋权所产生的社会弊端在这里不多赘述,仅从基层工商管理的角度看:

(1)、工商登记是书式审查,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许可再次审查仅仅是走形式,工商机关以“形式主义”为主要工作方式却肩负着市场准入“守门员”的责任,风险和麻烦是十分巨大的。

(2)、工商部门无专业的知识和条件判定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是否达到所从事行业的规定要求,相关的职能部门已经赋权,工商部门再次赋权有何意义?

(3)、相关部门的许可内容发生改变,营业登记的内容没有及时变更,证照许可内容不符,是基层工商执法人员渎职,还是疲于应付海量的日常巡查监管而出现的监管漏洞?

(4)、相关许可内容的变更和终止,工商登记必须及时变更和注销,一件事情双倍工作量,既浪费经营者的精力,又增加工商机关的办公成本。

(5)、经营者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工商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行政行为及时予以纠正,这是因为《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规定了工商部门的兜底责任。在当前,社会矛盾频发,群众对行政机关的强制措施普遍存在抵触情绪,一般行业的无照经营行为查处不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工商管理人员的履职风险迅速增加。

(6)、工商登记宽松,犹如瓶身;前置许可条件不变,犹如瓶颈,不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登记制度,就解决不了市场主体进入的“瓶颈”问题。《方案》规定“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申请人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

综上,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应该侧重于对市场主体资格或者说商事主体资格的确认,程序上是“先照后证”。在这方面深圳等三个特区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商事登记,是指申请人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由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的设立、变更或者注销事项登记于商事登记簿予以公示的行为。” 第十二条“商事主体领取营业执照后,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批准的项目,取得许可审批文件后方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第二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依法负责查处:

(一)依法应当取得而未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

(二)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无须办理营业执照,但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而未取得,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

2、取消年检、验照后,如何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管的问题?

“宽进严管”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支持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20号)中,总局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这样宣传(中新网2012年10月30日电),但总局在《关于支持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见》(工商办字[2012]38号)文件中所表述的是从八个方面“支持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总局的文件有严格监管的意思,但将“严管”放在“宽进”之后形成一个并列词组,含意递进,产生的歧义十分明显。

从登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来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就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提供便利条件,不过多干预市场主体正常的经营活动。“严管”与宏观的优化营商环境的社会氛围不相和谐;且“宽进严管”的提法情感色彩浓厚,容易让人联想那种“放诱饵引鱼上钩”或是“把猪养肥了再杀”的做法。

从工商部门职能工作转变上看,不存在“严管”的趋势,相反只有弱化的现实。工商部门放宽了对市场主体经营资格的审查,放弃了年检和验照制度,划转了流通行业食品监管的职能,又没有新的法律法规赋予工商部门有更多的管理权限。履行现有的职能,与过去的监管工作相比没有从严的事实存在。

从多部门间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实效上看,“严管”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共管的事情,部门间不是推诿不管,就是多头滥管,这是所有自然人和社会人趋利避害的本质决定的。多部门对食品行业监管职能的分分合合,以及本文的案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从信用体系的架构来看,政府部门包括工商部门的作用是市场主体相关信用数据的收集和披露,共同搭建社会信用平台。信用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市场主体的自我管理、行业协会自律约束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监督。信用管理的社会基础是人人要对规矩和制度有警畏之心,视信誉为生命。当前,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任重道远,而首要的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率先成为诚实守信的榜样。

否定了“宽进严管”,那么转型期职能部门监管的原则是什么?个人认为用“区别登记,分类监管”的说法较为准确。所谓的区别登记是对不同的登记对象采取不同的登记方式。区别登记可以解决对部分市场主体不予登记的问题,即在坚持强制登记原则的基础上,吸收任意性登记原则的理念,明确规定一些不需登记的临时性经营行为和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小的摊点、店面,同时也要明确他们的正当权益;区别登记还可以涵盖注册资本认缴、电子执照的发放以及经营场所登记等有关问题。

所谓分类监管是根据监管对象的行业类型、经营行为类别、信用等级程度等等方面,以及不同监管主体的职能范围所设置的监管模式,与我们过去采取的层级监管模式一致。如按市场主体的行业分类,对食品经营、餐饮服务所开展的监管;按市场主体的行为分类,对广告、不正当竞争、商品质量等方面开展的监管;按市场主体的信用等级分类,对列入异常名录或永久异常名录市场主体的监管。还可以按执法部门职能权限分类,在明确一个监管主体的责任的同时,可以适时适当地实施综合管理,只有做到分工明确,职责相当,才能形成部门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共同提升监管效能。

三、几点建议

基层工商管理人员处于监管和服务工作的一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直接践行者,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在基层积极推进转型是当务之急。

(1)、紧跟形势迅速转型。“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是中央新一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又一次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形势比人强,基层工商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高度认知工作转型战略意义及其紧迫性,审视并扬弃一直沿用的登记、监管和服务的工作方式,认真吸收新的理念和知识,摒弃一切干扰、束缚企业经营、经济发展的旧做法,积极推进工商职能向现代行政管理、综合监管执法、社会协同治理三个方向转变。

(2)、积极作为抬高定位。有为才有位。把权力定位在为人民服务上。一切为经营者着想,工作中就多一份简便,多一份温馨,少一点冷硬,少一点粗疏,也少了与民争利的图谋;把工作定位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通过培育发展商标、提供不动产抵押登记等服务方式,帮助规模企业做大做强;打造12315维权品牌,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积极搭建企业信用数据平台,共同塑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把监管定位在树立工商形象上。全力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在积极查办传统领域经济违法案件,努力净化市场经营秩序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的监管领域,在电子商务、信用建设等等方面有所建树,充分发挥市场监管主力军的作用。

(3)、自律慎行依法为本。以如履薄冰的心态接待每一个来访者、处理好每一件投诉、开展好每一次巡查,慎言慎行,做到依法、规范、高效。高度重视网络、传媒的监督,积极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自主工作能力,始终立自己于不败之地。面对地方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不断突破现行规章制度束缚的行政压力,应当坚守依法行政的底线,一方面坚持先立后破、确立再破、有禁必止,确保履职安全;另一方面积极进言献策,在有限的职能空间内做出无限的服务发展贡献来。面对人民群众中不同利益群体相矛盾的诉求,要积极介入,耐心处理,寻找和谐的平衡点,通过春风化雨般的细致作风,融洽各个方面的关系,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4)、积极探索勇于建树。珍惜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工商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所有工商人每前进一步都是一个全新脚印。基层所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职能转型的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积极在营业执照网上远程申请、电子营业执照的发放、字号名称审核方式简化等方面探索实践;积极探索网上经营市场主体以及为网上经营户提供便利的第三者行为的监管途径,探索网上消费投诉纠纷调处方式;在现有登记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市场主体信用数据库信用数据收集、披露的条件、标准、途径、权限、运用等等。总之,抓住转型机遇积极推进工商职能向新的、空白的监管领域拓展,通过转型让工商行政管理的路越走越宽。

安岳县工商局李家工商所唐军

第四篇:对环境监管工作的思考

对环境监管工作的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虽然国家加大力度治理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各级政府与环保部门攻关难点。而环境监管是贯彻实施环保法律法规的重要保证、是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而环保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亦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一条准绳。现就参与环保工作以来,谈谈自己对目前环境监管工作的思考。

一、环境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截止目前,我县工业园入驻企业有100余家,已建成投产企业有80多家。在这已投产或在建的100余家企业中,存在着诸多环境违法违规现象,环境监管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部分企业主体工程完工后未经申请擅自投入试运行;二是部分企业未办理环保验收手续;三是部分企业的整改措施不到位;四是部分企业存在严重的“跑、冒、滴、漏”现象。

我们在监管方面也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摆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正确关系,在环境保护的日常工作中,只强调了服务经济发展,环境监管的重要职责履职不够,重发展轻监管的思想仍然存在;二是在环境监管上力度不够。没有抓住项目建设全程监管这一主要矛盾,致使项目建设在审批、试生产、环保验收等各环节上相互脱节,监管缺失,由此出现项目建成投产后,由于环保“三同时”执

1行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在责令企业整改过程中难上加难;三是执法不严。对辖区内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执法偏松,环保行政处罚力度不够,致使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多次整改人没有得到纠正。四是对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已进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认识不足,在执法能力建设方面推进不够。主要表现在执法人员配备上不能适应当前日益繁重的环保工作新需要,县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仍不能满足目前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加强环境监管工作的对策及思考

在今后的工作中,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工作,狠抓环境整治,以环保专项行动、项目环保审批、农村环境保护、环境能力建设等工作为重点,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努力服务于全县发展大局。

(一)加强环境执法,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针对在环境监管上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急需在全县开展一次建设项目检查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项目环保验收工作。要组织环境监测技术力量和验收力量,对辖区内具备验收条件的项目,抓紧进行环保验收工作;二是对不具备试生产条件的企业进行停产整改;三是对基本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落实专人,督促企业完善设施,及时进行环保验收监测;四是落实人员,加强检查,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环保管理,监督企业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坚决遏制环境违法行为;五是组织人员对全县的“两高一资”、“十

五小”、“新五小”企业进行排查,对凡是不符合国家政策及环保要求的企业进行处理,违法建设的项目则坚决取缔,严防“十五小”、“新五小”等关停企业死灰复燃;六是加强全县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发现擅自停止运行环保设施或超标排放污染物等违法行为,从严从重查处。

要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强环境执法,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上游污染源的排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二)做好项目环境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也要服务于这一中心工作,正确处理好服务和严格把关的关系。一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重点项目,要实行跟踪服务,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提高环境审批速度,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建得快、早见效。二是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既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又要把好项目审批关,要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条件,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坚决查处未批先建、边批边建、批了乱建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和重点项目的跟踪监督,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

(三)做好环境宣传工作,营造有利氛围

一要坚持长期宣传和集中报道相结合。环境宣传必须要有一个长期坚持打硬仗的思想准备,制定长期的宣传思路,坚持不懈地做好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二要坚持宏观宣传与具体报道相结合。做好对上

级有关部门的重大决策、思路措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兼顾对各部门、企业具体工作的宣传,丰富宣传内涵、宣传方式,对于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及时报道,进行推广。三要加大对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敢于揭丑,敢于扣帽子,直击痛处,加强舆论监督。四要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结合。宣传好环保工作的新典型、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帮助企业摘帽子,提高企业自身环保责任感与使命感。五要重点加强对群众环保知识的普及,正确认识环保工作。坚决摈弃过去“所有工业企业都会带来环境污染,即然有污染发生就一定得把它赶走”的错误思想,向群众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群众按依法表达自身利益诉求。

(四)加强生态保护,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要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尤其要加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县工业园区饮用水源的监测和监管。要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合理划定功能区划,减小工业企业对周边农村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护好“省级生态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五)提高环保应急处置水平,确保环境安全

要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饮用水源污染等环境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指挥及处置工作网络,明确应急处置工作流程。搞好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习,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响应能力。继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着重排查危险化学品、放射源、污染防治设施等各类环境安全隐患。

加强日常监管力度,特别是对化工、涉重金属等重点行业、企业进行集中检查整治,严格监督企业环保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

(六)加强环保队伍与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精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环保干部队伍。通过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监督制度,防止各种腐败问题的发生;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对环保政策法规和环保业务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知识水平,使干部队伍适应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合理配置执法车辆,购置摄像机等执法取证工具,提高基层监测站监测水平,使环境执法工作得到迅速有效开展。

第五篇:对烟花爆竹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烟花爆竹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2007-8-8 引 言

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俗产品,已有1400 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现有生产烟花爆竹企业约7 000 家,销售企业约14 万家,从业人员约150 万人,产值约为120 亿元人民币,出口总值约3.4 亿美元,产量约占世界的75 %。可以说,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烟花爆竹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烟花爆竹的生产经营也已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烟花爆竹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高危行业,具有生产企业规模小、工艺设备简单、技术含量低、投资成本小、风险高等特点。

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地方忽视对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致使烟花爆竹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1985 年到2005 年11 月,全国各地累计发生烟花爆竹安全事故8 532 起,死亡9 349 人,每年平均发生事故406 起,死亡445 人。特别是2006 年春节前,北京市本着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对烟花爆竹燃放实行“禁改限”,尔后,全国约有170 多个设区的市也将由禁放改为限制燃放或者完全放开,使烟花爆竹市场需求大量增加,无疑为烟花爆竹的生产、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给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为了预防烟花爆竹安全事故,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国务院于2006 年1 月11 日颁布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依法加强对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贯彻落实《条例》,要理顺体制,落实责任,规范准入标准和行政许可;要加强监管,切实作好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认识《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2.1 《条例》是我国在烟花爆竹产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出台的一部重要的安全法规

《条例》以国务院第455 号令公布施行,它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是新形势下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举措。它的公布实施,对于指导烟花爆竹产业升级,提高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条例》为烟花爆竹产业发展制定了明确的许可制度

《条例》明确规定:生产烟花爆竹企业应当具备法定的生产条件,必须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许可;应当对生产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对从事危险工序的作业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用的原料,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国家标准有用量限制的,不得超过规定的用量;不得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禁止使用或者禁忌配伍的物质生产烟花爆竹。

经营烟花爆竹分为批发和零售,批发企业和零售经营者应当具备的经营许可条件;从事批发的企业不得向从事零售的经营者供应非法生产、经营的烟花爆竹,不得供应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应由专业燃放人员燃放的烟花爆竹;从事零售的经营者不得销售非法生产、经营的烟花爆竹。

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的,驾驶员应当随车携带许可证,不得违反运输许可事项;运输车辆应当悬挂或者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警示标志;烟花爆竹的装载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装载烟花爆竹的车厢不得载人等。

可以说《, 条例》对烟花爆竹的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个方面、各个层面都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理顺体制,落实责任,规范准入标准和行政许可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崛起,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烟花爆竹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而烟花爆竹的生产起步晚、规模小、装备差、产量低。2003 年底,全省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28 家、年产量约150 万箱,批发经营企业146 家、年销售额4 亿元。2004 年以来,河南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活动,依法取缔了一大批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窝点和地下作坊,整顿关闭了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和销售网点,生产经营秩序逐步得到规范,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但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效益轻管理现象安全投入不足,生产技术落后,工厂化水平比较低;安全管理时紧时松,办证前管理紧,取证后管理松;上级检查时管理紧,检查后管理松;企业“三违”、“三超”(超能力、超药量、超定员生产)现象比较普遍,致使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如林州市临淇镇梨林花炮有限公司“1.29”烟花爆竹库房爆炸的重大伤亡事件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伤害,也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2)基层监管力量薄弱,联合执法力度不够由于一些地方安监机构成立时间短、人员少、装备差,加之烟花爆竹监管职能交接,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一些地方部门与部门间职能交叉,相互扯皮,形不成合力,导致非法生产死灰复燃、“地下窝点”屡禁不止。

3)监管体制不顺,监管工作存在棚架由于目前我国现行的安全许可制度为国家和省两级许可,个别基层单位只强调许可发证责任,而忽视了各级安全监管责任,出现工作推诿,不能认真履行监管职责。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烟花爆竹行业的安全发展,影响着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条例》的出台,指明了烟花爆竹的发展政策、明确了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管任务,理顺了各级在监管工作中的事权责任,规范了行政审批的条件和程序,提出了违法违规的处理政策,使烟花爆竹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根据当前安全生产情况,要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尽快把《条例》精神落到实处。

3.1 理顺监管体制,明确监管任务

《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生产、储存、销售的安全监管工作。

省、市、县三级安监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省安监局主要负责全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设立审批、《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的审核发放工作,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资质认证和从事危险工序作业人员的资质认证工作,负责省外供货企业的备案工作。

省辖市安监局负责本辖区内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设立的资料审核,以及生产、经营企业危险工序(药物混合、配药、造粒、筛选、装药、筑药、压药、切引、搬运等)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

县(市、区)安监局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主要负责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的日常安全监管工作;负责新设立企业资料的初审、周边安全距离的测定、上报;负责驻厂安全员的日常管理;负责《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的审核发放以及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考核工作。

3.2 明确产业政策,规范准入标准

为了提高河南烟花爆竹生产技术水平,规范企业市场准入标准[3 ] ,根据《条例》精神,结合实际,省局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有关安全工作的通知》(豫安监管危化[ 2006 ]66 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后新设立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投资规模:爆竹类,不得少于100 万元;引火线类,不得少于200 万元;烟花类,不得少于500 万元;年销售额不少于500 万元,占地不少于40 亩,可以到山区、荒地、丘陵地带建厂;原则上不得在平原地带设立新厂,不得占用耕地;经营企业,新建仓库实用面积不得少于300 m2;禁止在城市市区布设烟花爆竹批发场所;设在山区的烟花爆竹仓库,距库区围墙不少于5 m ,且围墙外要设置不少于20 m 宽的防火隔离带(清除杂草、树木等易燃附属物)。

要鼓励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积极采用提高安全程度和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新工艺、新配方和新技术(如插引机、自动结鞭机、自动封装机),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禁止家庭作坊式生产,逐步实现“工厂化、机械化、标准化、科技化、集约化”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度。

3.3 严格审批程序,规范行政许可

实行“逐级申报制度”,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规范经营许可制度,落实产品核定制度,严格执行工伤保险制度,实施烟花爆竹销售配送制度,继续实行外供烟花爆竹备案制度。

加强监管,切实做好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工作

4.1 坚持不懈地抓好专项整治和安全检查

事故隐患伴随于生产经营过程之中,事故爆发于瞬息之间。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专项整治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1)要狠抓专项整治

烟花爆竹的生产和批发经营企业,要认真贯彻《条例》精神,紧紧围绕换证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搞好专项整治。企业周边和内部距离发生变化的,要停产整顿,尽快整治;擅自改变工房用途的,要及时纠正;企业暂缺选址意见书的,要尽快完善;厂区、库区图纸未经有资质设计部门设计的,要重新设计;参保人数不够的,要尽快补齐;安全管理人员和危险工序人员培训、持证率不足的,要尽快组织培训。这些条件不能达到的,该企业不予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

2)要深入开展安全检查

各地安监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安全监管,搞好安全检查。要严厉查处企业“三违”、“三超”、“挂靠”或“一证多厂”等违法违规行为,该停产整顿的要停产整顿,该处罚的要处罚,该吊销证照的要及时报省局吊销证照。

4.2 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河南省从2004 年就开展了烟花爆竹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由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授权,河南省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和《烟花爆竹企业安全质量标准(经营、销售)》,对规范烟花爆竹生产经营行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逐步使生产企业达到“工厂设计标准化、生产工艺标准化、安全操作标准化、安全管理标准化”,增强企业防范事故能力。

4.3 联合执法是安全生产执法的重要形式

联合执法是安全生产执法的重要形式,也是我们依法取缔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措施。安监部门应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由政府组织安监、公安、工商、环保、电力等部门联合行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互通情况,联合查处案件;尤其是对那些非法生产经营的窝点和地下小作坊等,发现一处,要取缔一处,从严治理,决不姑息,确保烟花爆竹安全生产。

结 论

通过对烟花爆竹安全形势的分析,对做好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明确省、市、县三级安监部门职责任务,上下联动,分级监管,是落实《条例》作好烟花爆竹安全监管的基础。

2)规范企业市场准入标准,积极采用提高安全程度和提升作业整体水平的新工艺、新配方和新技术,禁止家庭作坊式生产,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有效途径。

3)开展烟花爆竹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实行“四区”(生产区、仓库区、办公区、生活区)分离,增强企业防范事故能力。

4)联合执法是依法取缔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措施。

下载对加强全市工商系统登记监管工作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加强全市工商系统登记监管工作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全市工商系统工商所改革建设的思考

    对全市工商系统工商所改革建设的思考 对全市工商系统工商所改革建设的思考 市工商局坚持“面向基层、强化基层、建设基层”的工作指导方针,2000年以来先后制定印发了“263......

    对工商系统党员学习党章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贯彻党章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途径,强调要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

    对全市工商系统工商所改革建设的思考

    对全市工商系统工商所改革建设的思考市工商局坚持“面向基层、强化基层、建设基层”的工作指导方针,2000年以来先后制定印发了“263”方案、“三制三化”、“关于加强工商所......

    加强基层工商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优秀范文5篇)

    监督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性质的核心。作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市场经营行为,依法行政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基层工商分局,担负着绝大部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任务。......

    如何加强工商系统党建工作的思考(5篇范例)

    如何加强工商系统党建工作的思考加强工商系统党建组织建设工作,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行政单位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

    对当前基层食品安全现状及工商监管对策的思考

    对当前基层食品安全现状及工商监管对策的思考 针对当前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食品安全监管这一热点、难点问题,安徽省阜阳市工商局按照国务院关于食品监管工作的职责分工,对流......

    工商系统

    四川省工商系统招考简章 一、招考职位情况 全省工商系统共招考675名。新录用公务员在系统的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所有录用人员5年内不得要求调离四川省工商系统,阿坝、甘孜和凉......

    工商系统避免行政诉讼思考建议

    行政即指执行和管理,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管理国家内政、外交事务的活动,是一种公权。它包括公共权力、公共关系、公共利益和上下级服从关系、管理关系、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