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管理 强化机制 永济市安置帮教经验材料
创新管理强化机制
进一步拓宽安置帮教新途径
永济市司法局
近年来,我们永济司法局在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中央政法委提出的“社会管理创新”这一理念,努力实现安置帮教工作“程序规范化、措施具体化、帮教社会化、管理信息化、就业市场化”的要求。着力推进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我们以“和谐回归”为主题,不断创新管理、强化机制、拓宽安置帮教渠道。2008年以来,全市共登记接受刑释解教人员201名,帮教率达100%,就业安置率达90%,重新犯罪为零,实现了释解人员“出来有人接、接回有人管、就业有人帮、困难有人助”的新工作模式。
我们的做法是:
一、从一个整合入手,做到面对面衔接
安置帮教工作是一项长期、繁杂、艰难的系统工程,单凭主管部门一方面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是社会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整合,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市开展安置帮教工作以来,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成立了由市综治办主任为组长,各镇(街道)和司法、公安、民政、工商、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安置帮教领导小组;全市10个镇(街道)和村级、社区也
成立了相关机构,形成了横向、纵向联合的三级安置帮教工作网络,为安置帮教工作提供了三方面的保障:一是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坚实的财力保障。市政府财政部门每年专项拨款四万元;三是择优的就业保障。市人社局及帮教基地多年来实行择优、推荐就业。
为使安置帮教工作不脱节,我们做到两个面对面衔接。即市司法局安帮办与监所的对接;司法局安帮办与各司法所的对接。刑解衔接是帮教安置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刑释解教人员不脱管漏管的前提和基础。我们采取“面对面”衔接制度,一是在刑释解教人员出狱前一个月,积极和监所取得联系,及时掌握了解服刑在监所期间的基本情况。在收到《刑满释放人员通知书》和《解除劳教人员通知书》后,及时予以登记,为以后的回归社会管理掌握第一手信息;二是登记后立即下发辖区司法所,要求释解人员协同家属到司法所报到,该所根据具体情况将其划入“三项管理”中的一项,同时与释解人员签订帮教协议责任书,确保回归社会的“浪子”有管、有帮、有教,确实感到不孤独、不彷徨、不苦闷,回到了政府部门温暖的怀抱。
二、从三项管理着眼,实行多元化帮教
三项管理,就是释解人员到司法所报到后,司法所根据原犯罪名及在监所期间的表现,将其划分三类:规范管理、重点管理、专项管理。
1、规范管理,就是对每个刑释解教人员建立工作台账,实行一人一档、分类列入,建档率100%,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这是最基本的规范化统一管理。
2、重点管理,就是对于违法犯罪较大的“两劳”人员,将其列入重点管理之类。这一类人群,要求各司法所每月要详细记录本月的表现情况并跟踪回访,因人施教,预防其重新犯罪。
3、专项管理,就是对违法犯罪严重或社会影响巨大的释解人员,在教期间又不服从管理者,我们将其列入专项重点管理。对于这一类人员,要求各司法所每周跟踪回访,每周对其再进行集中学习教育,结合其思想动态,有的放矢,予以重点施教。
释解人员到司法所报到后,工作人员要及时与辖区的村级(社区)以及帮教志愿者取得联系,建立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志愿者以及刑释解教人员家属组成的“四帮一”帮教小组,采取定人员、定对象、定任务、定措施,把帮教工作管理落到实处。每月收集帮教小组的帮教信息,整理归档,对可能重新犯罪的人员进行及时谈话教育,进行心理矫正,将预防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安置帮教工作中,我们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坚持抓好落实,使整个安置帮教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增强了工作的有效性。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必须做到
“四个坚持”:
1、坚持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一人一档”的要求,记录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的表现情况,所有记录都要在档案中详细体现。
2、坚持会议分析制度。各帮教小组每半年召开了一次例会,分析帮教对象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坚持汇报会议制度。各镇(街道)安置帮教领导小组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村委有关会议,听取各村委会汇报安置帮教工作开展情况,对存在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了研究,报请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协同处理,不留死角。
4、坚持排查走访制度。市安置帮教领导组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项排查摸底走访,杜绝脱管、漏管的发生,了解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状况,有衣有食,有业可就,预防重新犯罪。
三、从一个核心下功夫,全力拓宽帮扶渠道
让释解人员能“安其心、稳其心”,融入社会就是刑释解教工作的核心。但是对于释解人员来说,常年的监狱生活使其失去了重要生活来源,走出监所又往往受到别人的歧视,若不对这些特殊人群开展正确心理疏导工作,犹如在未愈合的伤口上撒盐一阵隐痛。那么怎么才能使其“和谐回归”呢?
用一句话说,生活有保障是关键。我们的做法是:一是与公安部门沟通,及时办理刑释解教人员落户手续,材料齐全,随到随办;二是与人社局协调,不定期地开展刑释解教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减免有关费用;三是与民政部门协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生活特困的18名回归人员办理“低保”。四是与工商部门协调,支持58名回归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减免相关费用。与辖区信用社沟通提供经商小额贷款30余万元;五是在街道和社区开展“择业指导”,积极开展25个公共服务岗位推荐上岗等活动,不断拓展安置途径,用真情和关爱唤起刑释解教人员重塑人生的勇气和信心。我市开张镇村民朱某,曾光荣的服役,复员回乡后,和朋友外出打工期间,一时糊涂,受别人教唆,抢劫了过路者40元而被判四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情绪低落,也无心挣钱养家,整天呆在家里,无脸见人。所在辖区司法所人员得知情况后,立即与村干部取得联系,将情况反映到镇民政办,用最快的时间为其办理了农村低保,并积极为其找了一份在镇办企业打工的工作,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他激动地拉着司法所人员的手说:“感谢政府、司法所人员、给我的关怀,我要好好做人。”
在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就业能力培训提升的同时,我们积极加强帮教基地建设。近年来我们以此为己任,克服种种困难,设法帮扶,建立了两个帮教基地:一是2007年释解人
员王利勇创建的“永济市走好路鞋业有限公司”,现年销售已突破50万双,年产值达500万元,产品主要销售福建、漳州、四川等监狱,辐射到全国5省30个市。该基地安置释解人员15名,现大多已成为业务骨干和生产能手。2008年11月份,省厅王水成厅长来基地调研,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青年报》对基地建设做了专题报道。二是创建了“永济市申华机制木炭加工销售有限公司”帮教基地,该公司占地6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年产近万吨木炭,安置释解人员25名。公司由全国复转军人劳模申志敏牵头创办,产品主要是广泛利用农作物废料、木材加工业及锯末,回收再利用,成为再生能源,是利国利民的环保项目。这两个基地的建立,使我市安置帮教工作真正有了依托,拓宽了帮扶渠道。
以上六个方面,是我们近年来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要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认真总结,不断创新管理,强化机制,抓好落实,努力做好我市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六日
第二篇:安置帮教经验材料(本站推荐)
安置帮教经验材料
保华司法所谢芳
安置帮教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根据司法局关于安置帮教的具体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始终以加强基础建设,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刑释解教时的衔接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安置帮教制度建设。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工作方案,落实管理措施
1、根据全镇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安置帮教工作方案。
2、对本辖区5年来刑释人员和3年来解教人员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并认真登记造册,全镇5年来共有刑释解教人员59人,并逐人建档,落实帮教责任人,签订帮教责任书,把帮教工作落到实处。
3、坚持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正面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帮教记录登记制度,坚持每季度和刑释解教人员见面谈话一次,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并详细做了谈话记录。发现矛头及时给予思想上的引导,协助他们寻找就业渠道,让他们人人有活干,天天有事做。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强化了组织领导,在全镇范围内建立镇、村(居)
二级帮教组织17个,共配备安置帮教工作人员79名,落实帮教志愿者30人。每一名刑释解教人员由司法所、材委会、刑释解教人员家庭形成三结合的帮教工作机制,并定期向镇帮教领导小组汇报工作。
二是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纳入全镇对各村季度效能考核内容,与经济工作一样同检查、同奖惩。
此外,在抓好技能培训,给刑释解教人员一技之长后,我们着力帮助其拓宽就业渠道,主动协调、联合有关部门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帮扶机制,切实为回归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
对“三无”刑释解教人员,将其纳入特困范畴,实施社会救济。对丧失劳动能力者,落实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措施。亲负责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帮扶工作。五是建立定期回访制度,每季度一次回访,及时掌握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发现不稳定苗头及时解决,将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三是每村、居委会配备帮教信息员一名,发现问题及时向两级领导小组汇报,做到消息通、信息灵,有效的控制了重新犯罪案件的发生。在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工作中,着重对他们进行再教育,经常引导他们学习时事政治、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及科技知识,加强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成为
社会有用的人。在镇党委的重视和两级帮教组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把各种不安定因素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全年没有发生重新犯罪案件,为我镇的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之,安置帮教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作用,必须时刻放在党的议事日程,长抓不懈才能抓出成效。
第三篇:安置帮教创新工作理念
西安市司法行政系统 理论调研参评文章
安置帮教创新工作理念
灞桥区司法局 朱 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安置帮教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安置难、控制难、改造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努力适应形势变化,坚决克服“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和“等、靠、要”思想,我们积极探索出一条“依靠党委、政府,争取优惠政策,健全组织网络,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的工作原则,积极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提出了“以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为目标,以社会化安置、社会化帮教为主要途径,加大安置帮教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安置帮教工作新路子,采取围绕“一条主线”、把好“两道关口”、强化“三项管理”和落实“四项措施”的方法,实现了安置帮教工作“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育其人、正其本”的回归目的。
一、围绕“一条主线”,夯实安置帮教基层基础工作 围绕“保稳定、抓经济、促发展”这一工作主线,把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作为
化工作。三是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同有关社区、企业和家庭签订帮教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帮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四是及时进行法制教育。通过赠送法律常识读本、组织学习法律知识等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促使他们遵纪守法。五是及时制定和落实帮教措施。根据每人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
(二)把好安置关。一是推荐企业安置。主动上门家访,了解他的生活和思想情况,积极寻找机会,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依托企业建立安置帮教基地进行安置,积极探索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新路子,将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工作为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短期内就业的难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二是鼓励自谋职业。对部分当时找不到工作的刑释解教人员,我局根据刑释解教人员在监所改造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等,积极为他们的就业安置提供政策和信息帮助。三是开展困难帮扶。为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困难帮扶工作,我们组织社区帮教小组每年年初对近年来回归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排查走访,对生活确有困难人员,逢年过节组织社区帮教人员送去米、油等生活用品,上门进行帮困。对年老体弱、符合低保条件的,积极协调民政部门为他们办理低保。
三、强化“三项管理”,建立完善刑释解教人员的动态管理机制
刑释解教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态很不平稳、容
“三不”、“四个一样”,即不嫌弃、不歧视、不纠缠;政治上一样对待,经济上一样支持,工作上一样信任,生活上一样关心,使他们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二)政策上支持。针对刑释解教人员长期在监所改造教育,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地区的有关就业政策、市场信息等情况,根据刑释解教人员在监所改造教育的时间长短,要求形成司法所、家庭、监狱的三方共管体系,积极为他们的就业安置提供政策支持,确保他们找对路、找准路。
(三)技术上扶持。积极推荐刑释解教人员到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班进行学习,通过参加烹饪、电脑、电工、家政服务等培训班,使每位刑释解教人员都掌握了一技之长。
(四)资金上倾斜。针对部分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因家庭生活困难的,要组织社区帮教小组对这些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排查走访,逢年过节组织社区帮教人员送去米、油等生活用品,上门进行帮困,对年老体弱、符合低保条件的,积极协调民政部门为他们办理低保;针对个体经商缺乏资金的问题,许多社区、企业安置帮教工作小组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通过社区扶持、个人垫借和出面担保小额贷款等形式,积极扶持他们发展个体经营,鼓励自强自立。
通过工作实践深深体会到,深入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要求,也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体现。对于刑释解教人员,只有用爱心去感
第四篇:强化管理 创新机制 街道流动党员管理
强化管理 创新机制
开创街道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呈多角度、高频率、宽领域的大流动,在这支庞大的流动大军中,有成百上千的党员,他们构成了流动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开展活动难、发挥作用难的“三难”问题。河北路党工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采取了“四抓四强”四项措施,有效破解了流动党员管理新难题,让街道流动党员“离乡离土不离党、平时有人管、困时有人帮、惑时有人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快了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
抓摸底,强制度,确保流动不流失
党员流动到哪里,组织管理就跟踪到哪里。河北路街道组织部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全面加强流动党员摸底排查工作。一是抓调查摸底,掌握流动党员的情况。结合计生流动人口清查工作,定期开展拉网式的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和调查摸底工作。开展“三找”活动(“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有效做法,共找回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42名党员,为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到100%发放活动证、100%确认身份、100%纳入党组织
管理。二是抓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完善档案台帐管理制度。各个社区党总支建立流动党员电子信息台帐,每周一报告,每月一更新,做到“六清”,即党员基本情况清、流出时间清、流入地址清、从事职业清、联系方式清、在外表现清,确定联系责任人。跟踪管理,有效保证了党员离乡离土不离党,流动而不流失。完善宣传教育制度。街道组织部每年春节期间印发《致全街道流动党员的公开信》,公布街道组织部、各个社区的流动党员专线服务电话,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党员意识,达到了党员走千里,组织一线牵的良好效果。
抓组织,强网络,确保离乡离土不离党
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努力加强组织网络建设,实现全覆盖。一是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抓组建。街道组织部结合实际,总结推广了集中代管、楼宇组建、临时组建等成功做法。对流动党员活动时间、地点比较集中和固定的,实行单独建立党组织。二是健全管理网络体系,抓覆盖。在街道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各社区在居民楼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点,形成了中心、站、点三级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网络,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
抓教育,强管理,确保永葆先进不褪色
党员流动到哪里,组织教育就延伸到哪里。一是全面推
行“四制”管理办法(外出报告制、登记建卡制、定期汇报制、民主评议制)。明确流动党员流出地、流入地双向管理职责。街道办事处、社区利用办理暂住证、就业证、计生证、党员活动证、接转组织关系等时机,对外出党员进行行前施教,重点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强化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二是实行定期汇报教育管理制度。要求流动党员定期向原籍地党组织写书面汇报材料,定期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并积极鼓励流动党员有困难找组织,有需要找组织,有心里话找组织倾诉,收到较好的效果。三是加强《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管理工作。对摸出流入我街道的24名党员,要求其主动出示《流动党员活动证》,对主动出示、亮明党员身份的,各级党组织为他们的就业、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四是抓服务,办实事。依托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等机构,设立流动党员就业服务供需发布栏,开通咨询热线电话,及时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河北路街道组织部
2012.2.28
第五篇:强化机制创新 实现精细管理
强化机制创新 实现精细管理 全面推进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
2011年2月25日 10:30 江苏消防总队(查阅次数: 719)
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当前公安部部署的“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构筑“防火墙”工程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建设人民满意消防监督执法队伍、维护火灾形势稳定、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发生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防监督执法工作面临着诸多新考验和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提升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这个核心,强化机制创新,运用现代管理手段,着力实现对执法活动的精细化管理,促进执法公正,缩小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与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的差距。
一、创新执法理念,实现监督队伍依法行政
现行的消防监督管理理念总体上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模式,以服务公众为导向的警务理念尚未确立或未得到切实贯彻,作为消防监督部门应以隐患的整改消除为最终目的, 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满腔热情为人民服务。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广泛的教育整顿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让监督执法队伍明白“权为民所用—因为权是民所给”、“利为民所谋—因为是为民掌权”、“情为民所系—因为人民的信任与期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关注民生、倾听民意、洞察民情,从人民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问题改起,从社会最关注的执法薄弱环节做起,把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拓宽服务渠道。要紧紧围绕为民、便民、利民,做到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出台便民利民措施。可以推行“一线工作法”,即实行领导在一线指导,干部在一线工作,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经验在一线推广。对消防执法过程中的各项制度进行系统整理,把执行过程中效果理想、基层和群众感到满意的,继续予以保留或进一步充实、完善;在执行中还存在不适宜的问题,或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予以修订或取消;还没有建立制度的“空白点”,督促尽快建立。
三是落实良性互动。勿庸置疑,“互动”亦可称之为“参与”,意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广泛吸收社会单位、个人参与决策、计划、决定、执行的过程。对此,监督执法队伍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实行过程开放、手段多样、与民合作、使民参与,从单一的行政型管理向综合参与型转变,使广大民众成为火灾防控的得力辅助力量,建设起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
二、创新执法机制,实现警民关系和谐共振
执法观念的创新,必须以机制创新为前提,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工作方法创新为表现形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际工作中,要紧紧围绕部局出台的《公安部消防局关于加强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方案》和《公安部消防局关于加强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五项机制、34项制度,全面树立“阳光透明、公平公正、服务便捷、监督制约”的消防行政执法新理念。
一是机制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一些执法机制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暴露无疑,如部分监督员“重监管、轻服务”,以管理者自居,极少数仍有特权思想,对待群众态度冷漠,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生硬、作风粗暴,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既无益于警民双方的互动,工作效益的提升,也无助于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阻碍了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己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消防监督部门要以改革发展的理念,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机制体制,创新优化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率,增强执法效果。
二是制度创新。要本着执法为民,群众至上的指导思想,从合法性、适用性、有效性等角度,按照《消防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及三部规章要求,及时制定针对行政审批、建审验收、自由裁量等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的相关规定,减少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等违法违纪空间,防止个人背后“暗箱”操作,任意更改执法文书、任意降低处罚标准等执法随意性,因个人意志导致的不公、不廉和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全面实行“阳光作业”,以制度规范事,以制度管住人,不断促进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
三是方法创新。当前,消防执法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执法方式己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改进工作方法,转变落后观念,建立新型体制,履行消防职能,积极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新路子。比如发挥消防服务窗口的作用,在流程、时限上挖掘潜力,强化现场主动服务、“一次性”告知服务、限时办理服务,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减少中间环节,全面实现消防执法“服务便捷”的最终目的。
三、创新监督制约,实现执法活动跟踪问效
孟建柱部长指出:“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根本要靠广大民警认识的提高与行动的自觉”。当前消防执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监督制度不健全。抓执法规范化,须先立规矩,健全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用标准化推进规范化。
一是拓宽内部民主监督制约机制。要把“权限法定化,程序合法化,行为规范化”贯穿执法工作的始终,明确职责分工,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办理,谁负责”的执法责任制,把消防执法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执法单位和岗位,坚持领导把关、职能部门审核的工作程序,对每一个执法环节进行全程监督,严把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法律关。要建立以案件审核、执法检查、质量考评为主要内容的执法监督机制,坚持定期开展内部执法大检查和执法质量考评工作,发现问题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做到谁检查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真正做到消防行政执法权限确定化,消防执法责任明晰化,消防执法程序公开化,消防执法行为规范化。
二是进一步深化警务公开。警务公开是加强外部监督、规范执法程序的重要保证,也是强化执法效果、取信于民、普法于民的重要手段。通过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公开办事程序、时限,公布廉政建设规定,聘请社会消防执法廉政监督员,定期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廉政监督员征询意见等形式,自觉接受国家权力机关、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对公安消防部门的监督。通过公开执法,一方面可以使具体消防法律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提高了人们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增强了公安消防机构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使整个过程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能够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流程透明、公开,有利于克服、防止滥用执法权力情况的发生。
三是创新应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集信息公开、业务受理、业务审批、举报投诉查处、单位消防管理和消防培训教育等为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强化执法行为管理,规范执法程序,公开执法环节,使各项执法活动实现阳光作业,杜绝暗箱操作,真正体现执法的公开、公正、公平,全面推进当代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
四、创新考核奖惩,实现执法队伍人尽其才
警力有限,警能无穷。在“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时代,消防事业发展的最终竞争力来自人的因素,人的工作做好了,消防工作就能出成绩,就能出效益。“奖优罚劣,好坏有别”,才能激发消防监督队伍的执法热情和动力,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
一是以先进典型树立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对激发监督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有着强劲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意识的发现、培养、树立一批学得起、叫得响、立得住的先进典型。用他们的工作精神、工作方法和先进经验武装、引导广大消防监督员,用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和高尚的品质教育、鼓舞、感染消防监督员,通过与强者为伍,典型效应派生的群体效应,自找差距,形成“你追我赶争上游”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赏罚并举促进人尽其才。要建立完善的赏罚考核机制,营造一个“有为才有位”的用人环境,激励有为,淘汰平庸,对于成绩突出的消防监督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休假、福利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同时对于属个人取得的成绩、荣誉,在其职务(职级)晋升时要考虑进行相应的加分。而对于工作平平、责任心不强甚至于出现问题的消防监督员要进行通报批评,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规定时限督促其整改,到期复查,如继续工作无作为,则要坚决调离岗位,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科学用人路子,切实做到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会干事的有地位。
三是以从优待警解决后顾之忧。消防监督员的归属感、责任感是激发其内在潜能的持久动力。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爱、工作上关照,特别是对随军家庭的安排、家庭生活困难的照顾、子女入托入学、伤残军人的帮助、干部转业安置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温暖,切实为消防监督员解除后顾之忧和实际困难,为他们以队为家、安心工作提供良好条件。消防监督员尝到的甜头多了,易于激发他们的不断进取精神和内在潜能。
在新时期,消防机构应创新工作思路,建立精细化的运作机制,完善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各项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方式、加强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切实从源头上解决执法不规范问题,全力推进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促进消防执法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