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乡镇市场建设)

时间:2019-05-12 16:3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乡镇市场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乡镇市场建设)》。

第一篇: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乡镇市场建设)

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乡镇市场建设)

近年来,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镇情,确立了“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将市场建设作为山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来唱,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山区经济发展上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

成效。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将官港镇茶菇市场建设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市场建

设的体会

1、兴建市场,必须做活流通,发挥结构调整的牵动作用。众所周知,南部山区的茶菌发展都曾经历过大起大落阶段,前些年茶农对茶园管理没有兴趣;94年前后,袋料食用菌栽培一下子从100多万棒降至不足十万棒。针对这一严峻形势,上届党委、政府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创新思维方式,通过“反弹琵琶”,从抓流通入手,以兴建专业市场为突破,加快了市场基础建设,兴建了门面房88套,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切实解决了有市无场的问题。通过建市场、抓流通,使官港成为茶叶、食用菌等山货的产品集散地,价格形成地,既解决了有市无场、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更解决了产品价格的稳定和提升问题。2001年,茶叶市场总体价格上涨了20,香菇、木耳的价格上涨了30,茶农、菌农的收入较前年普遍增加了两成以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将市场供求信息迅速传输到千家万户,指挥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现在,政府无须再动用过多的行政干预措施去逼迫农民进行低产茶园改造了,农民扩种茶菌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了。仅官港镇近两年就引种优质茶苗140多万株,更新、改造优质茶园3000多亩,去年全镇袋料木耳超400万棒,今年备料已逾700万棒。实践证明,如果单纯地就结构调整抓结构调整,不但工作难度大、号召力不强,甚至还损害政府形象,必须要通过大流通来带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实践也证明,一个产业的发展,关键

要看有没有群众基础,有没有规模效应,有没有市场前瞻性是非常必要的。

2、兴建市场,必须依托城镇,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近些年来,根据官港街道上素有经营茶菇产品的传统特色优势,我们将市场建设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部分附属设施共享,节省了大量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又丰富和完善了小城镇建设的内涵。两年来,我镇共拆迁了镇区旧房一万余平方米,新建面积达1.8万平方米。新上了自来水项目,实施了镇区的电网、通讯线路改造,公益设施日趋完善,镇容镇貌纵向比已焕然一新。小城镇建设力度的加大,使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县内有8个乡镇的80多户农民入市购买、租赁门面房专门从事茶菌经营。目前,镇区常住人口已有4500余人,流动人口大大增加。同时,围绕市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激活了农行、信用社、邮政等金融部门,经营业绩不断攀升。农技部门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服务的功能逐渐增强。一些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茶叶、食用菌协会也应运而生。此外,镇区大量闲置的土地要素市场得到盘活,实现了保值增值。特别是市场经营区的30余亩土地原都是

困难企业荒废未用,现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市场分红的办法使困难企业渐现生机。

3、兴建市场,必须培育多元竞争主体,发挥联接市场的桥梁作用。随着茶业和食用菌经济的发展、茶菌产业的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周边乡镇原有的一大批生产能手、销售能手考虑到茶叶、食用菌生产是千家万户的分散性生产,组织货源的各项费用偏大,原材料供应的批量性和稳定性难以保障,他们即瞄准市场运行带来的商机,迅速转化为制作加工能手,有力地配合了市场的有效运营,产品质量、档次明显提升,成为联结生产和市场的主要桥梁。由于市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质服务,吸引了本地的140多名农民经纪人及浙江、福建等众多外省客商纷纷集聚市场,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长年驻市经营,将茶菌产品销往全省各地及上海、广州等10多个大中城市,经营大户陈孝方、江厚民的年销售额都在百万元之上,这些业主成为培育市场的不可多得的微观市场主体。据统计,2001年的茶叶交易量达4000多吨,香菇、木耳的交易量达2500多吨,交易额达1.5亿元。同时,我们还立足长远,着力扶持茶、菌种植专业大户和各种类型的个体工商大户,既发挥他们在基地建设和各个行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又能增加其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

为培育源源不断的后期市场经营主体作全力准备。

当然,我们在兴建茶菇市场的过程中,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1、在思想上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在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我们两届党委政府都曾遇到过诸如资金不足、拆迁受阻等众多困难,由于思想上的坚定,我们还是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千方百计地克服了种种困难,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较为顺利地实现了市场建设初步目标。

2、在融资上要用活政策,拓宽渠道。首先是强化了项目意识,通过主渠道申报项目,附渠道嫁接、捆绑项目

共争取13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其次是制订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共吸纳民间资金400余万元。

3、在管理上要寓优化服务于严格管理之中。在市场管理过程中我们遇到过不少棘手问题,但稳妥而严格的管理措施营造了政府各部门与群众齐抓共管的氛围。市场内还公开承诺了多种服务项目,群众十分满意。目前税费征收实行项目法人制独家管理、一站式服务以及农产

县内流通绿色通道工作已经启动。

二、市场发展的目标与设想

官港茶叶香菇市场的兴建运行,其拉动作用和内在潜力日益显现,但市场的规模和功能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农业发展要求,市场建设还存在资金、人才不足,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包装、品牌不优等问题。在正视问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市场建设的有利条件:市场具备建超大市场的地理条件,还可节省大量开发成本;市场布局合理,皖赣边界地区、浙西地区、大别山区仅有峨桥和黄山茶叶市场,在茶、菇生产的中心地区再建一座市场顺理成章。因此,我们有信心克服当前困难,在抓好茶叶香菇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谋划筹建官港木竹加工园区,力争三五年内把官港市场建成全省最大的山货产地批发市场,形成赣东北、浙西、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的山货产品集散地、价格形成地和信息传输地。市场建设的设想是:

1、以项目投入为切入点,积极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入。举全力建好仓储、分检车间,扩大保鲜库规模,进一步完善镇区功能。

2、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将部分附属工程采取用闲置土地换基础设施的办法,公开对社会招商开发。通过市场经济的办法,将现有市场的有形、无形资产经营好,使市场进一步发育、壮大。

3、切实加强市场的管理工作,营造加快发展氛围。继续巩固已经取得的管理成果,建立和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交易秩序;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服务;尽快建立质量检测、无公害食品入市,以及质量和原产地认证等制度,努力树立广大消费者信得过的农业品牌,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4、进一步增强政府经营理念,加大市场外宣力度。力争近两年内争取市、县各方面的力量举办首届茶菇文化艺术节,达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目的;同时着力建好政府信息网站,建立信息发布和电子结算系统,为交易双方提供公平、便捷、安全和规范的公共服务。

5、着力打造知名市场品牌。积极围绕市场培育龙头加工企业,策应全县的茶菌产业品牌整合工作,推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二篇: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乡镇市场建设)

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乡镇市场建设)

近年来,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镇情,确立了“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将市场建设作为山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来唱,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山区经济发展上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将官港镇茶菇市场建设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市场建设的体会

1、兴建市场,必须做活流通,发挥结构调整的牵动作用。众所周知,南部山区的茶菌发展都曾经历过大起大落阶段,前些年茶农对茶园管理没有兴趣;94年前后,袋料食用菌栽培一下子从100多万棒降至不足十万棒。针对这一严峻形势,上届党委、政府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创新思维方式,通过“反弹琵琶”,从抓流通入手,以兴建专业市场为突破,加快了市场基础建设,兴建了门面房88套,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切实解决了有市无场的问题。通过建市场、抓流通,使官港成为茶叶、食用菌等山货的产品集散地,价格形成地,既解决了有市无场、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更解决了产品价格的稳定和提升问题。2001年,茶叶市场总体价格上涨了20,香菇、木耳的价格上涨了30,茶农、菌农的收入较前年普遍增加了两成以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将市场供求信息迅速传输到千家万户,指挥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现在,政府无须再动用过多的行政干预措施去逼迫农民进行低产茶园改造了,农民扩种茶菌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了。仅官港镇近两年就引种优质茶苗140多万株,更新、改造优质茶园3000多亩,去年全镇袋料木耳超400万棒,今年备料已逾700万棒。实践证明,如果单纯地就结构调整抓结构调整,不但工作难度大、号召力不强,甚至还损害政府形象,必须要通过大流通来带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实践也证明,一个产业的发展,关键要看有没有群众基础,有没有规模效应,有没有市场前瞻性是非常必要的。

2、兴建市场,必须依托城镇,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近些年来,根据官港街道上素有经营茶菇产品的传统特色优势,我们将市场建设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部分附属设施共享,节省了大量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又丰富和完善了小城镇建设的内涵。两年来,我镇共拆迁了镇区旧房一万余平方米,新建面积达1.8万平方米。新上了自来水项目,实施了镇区的电网、通讯线路改造,公益设施日趋完善,镇容镇貌纵向比已焕然一新。小城镇建设力度的加大,使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县内有8个乡镇的80多户农民入市购买、租赁门面房专门从事茶菌经营。目前,镇区常住人口已有4500余人,流动人口大大增加。同时,围绕市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激活了农行、信用社、邮政等金融部门,经营业绩不断攀升。农技部门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服务的功能逐渐增强。一些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茶叶、食用菌协会也应运而生。此外,镇区大量闲置的土地要素市场得到盘活,实现了保值增值。特别是市场经营区的30余亩土地原都是困难企业荒废未用,现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市场分红的办法使困难企业渐现生机。

3、兴建市场,必须培育多元竞争主体,发挥联接市场的桥梁作用。随着茶业和食用菌经济的发展、茶菌产业的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周边乡镇原有的一大批生产能手、销售能手考虑到茶叶、食用菌生产是千家万户的分散性生产,组织货源的各项费用偏大,原材料供应的批量性和稳定性难以保障,他们即瞄准市场运行带来的商机,迅速转化为制作加工能手,有力地配合了市场的有效运营,产品质量、档次明显提升,成为联结生产和市场的主要桥梁。由于市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质服务,吸引了本地的140多名农民经纪人及浙江、福建等众多外省客商纷纷集聚市场,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长年驻市经营,将茶菌产品销往全省各地及上海、广州等10多个大中城市,经营大户陈孝方、江厚民的年销售额都在百万元之上,这些业主成为培育市场的不可多得的微观市场主体。据统计,2001年的茶叶交易量达4000多吨,香菇、木耳的交易量达2500多吨,交易额达1.5亿元。同时,我们还立足长远,着力扶持茶、菌种植专业大户和各种类型的个体工商大户,既发挥他们在基地建设和各个行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又能增加其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为培育源源不断的后期市场经营主体作全力准备。

当然,我们在兴建茶菇市场的过程中,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1、在思想上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在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我们两届党委政府都曾遇到过诸如资金不足、拆迁受阻等众多困难,由于思想上的坚定,我们还是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千方百计地克服了种种困难,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较为顺利地实现了市场建设初步目标。

2、在融资上要用活政策,拓宽渠道。首先是强化了项目意识,通过主渠道申报项目,附渠道嫁接、捆绑项目共争取130万元项目建设资

第三篇: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乡镇市场建设)

近年来,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镇情,确立了“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将市场建设作为山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来唱,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山区经济发展上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

成效。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将官港镇茶菇市场建设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市场建设的体会

1、兴建市场,必须做活流通,发挥结构调整的牵动作用。众所周知,南部山区的茶菌发展都曾经历过大起大落阶段,前些年茶农对茶园管理没有兴趣;94年前后,袋料食用菌栽培一下子从100多万棒降至不足十万棒。针对这一严峻形势,上届党委、政府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创新思维方式,通过“反弹琵琶”,从抓流通入手,以兴建专业市场为突破,加快了市场基础建设,兴建了门面房88套,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切实解决了有市无场的问题。通过建市场、抓流通,使官港成为茶叶、食用菌等山货的产品集散地,价格形成地,既解决了有市无场、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更解决了产品价格的稳定和提升问题。2001年,茶叶市场总体价格上涨了20%,香菇、木耳的价格上涨了30%,茶农、菌农的收入较前年普遍增加了两成以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将市场供求信息迅速传输到千家万户,指挥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现在,政府无须再动用过多的行政干预措施去逼迫农民进行低产茶园改造了,农民扩种茶菌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了。仅官港镇近两年就引种优质茶苗140多万株,更新、改造优质茶园3000多亩,去年全镇袋料木耳超400万棒,今年备料已逾700万棒。实践证明,如果单纯地就结构调整抓结构调整,不但工作难度大、号召力不强,甚至还损害政府形象,必须要通过大流通来带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实践也证明,一个产业的发展,关键

要看有没有群众基础,有没有规模效应,有没有市场前瞻性是非常必要的。

2、兴建市场,必须依托城镇,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近些年来,根据官港街道上素有经营茶菇产品的传统特色优势,我们将市场建设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部分附属设施共享,节省了大量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又丰富和完善了小城镇建设的内涵。两年来,我镇共拆迁了镇区旧房一万余平方米,新建面积达1.8万平方米。新上了自来水项目,实施了镇区的电网、通讯线路改造,公益设施日趋完善,镇容镇貌纵向比已焕然一新。小城镇建设力度的加大,使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县内有8个乡镇的80多户农民入市购买、租赁门面房专门从事茶菌经营。目前,镇区常住人口已有4500余人,流动人口大大增加。同时,围绕市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激活了农行、信用社、邮政等金融部门,经营业绩不断攀升。农技部门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服务的功能逐渐增强。一些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茶叶、食用菌协会也应运而生。此外,镇区大量闲置的土地要素市场得到盘活,实现了保值增值。特别是市场经营区的30余亩土地原都是

困难企业荒废未用,现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市场分红的办法使困难企业渐现生机。

3、兴建市场,必须培育多元竞争主体,发挥联接市场的桥梁作用。随着茶业和食用菌经济的发展、茶菌产业的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周边乡镇原有的一大批生产能手、销售能手考虑到茶叶、食用菌生产是千家万户的分散性生产,组织货源的各项费用偏大,原材料供应的批量性和稳定性难以保障,他们即瞄准市场运行带来的商机,迅速转化为制作加工能手,有力地配合了市场的有效运营,产品质量、档次明显提升,成为联结生产和市场的主要桥梁。由于市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质服务,吸引了本地的140多名农民经纪人及浙江、福建等众多外省客商纷纷集聚市场,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长年驻市经营,将茶菌产品销往全省各地及上海、广州等10多个大中城市,经营大户陈孝方、江厚民的年销售额都在百万元之上,这些业主成为培育市场的不可多得的微观市场主体。据统计,2001年的茶叶交易量达4000多吨,香菇、木耳的交易量达2500多吨,交易额达1.5亿元。同时,我们还立足长远,着力扶持茶、菌种植专业大户和各种类型的个体工商大户,既发挥他们在基地建设和各个行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又能增加其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

为培育源源不断的后期市场经营主体作全力准备。

当然,我们在兴建茶菇市场的过程中,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1、在思想上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在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我们两届党委政府都曾遇到过诸如资金不足、拆迁受阻等众多困难,由于思想上的坚定,我们还是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千方百计地克服了种种困难,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较为顺利地实现了市场建设初步目标。

2、在融资上要用活政策,拓宽渠道。首先是强化了项目意识,通过主渠道申报项目,附渠道嫁接、捆绑项目共争取13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其次是制订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共吸纳民间资金400余万元。

3、在管理上要寓优化服务

第四篇: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乡镇市场建设)

近年来,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镇情,确立了“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将市场建设作为山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来唱,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山区经济发展上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将官港镇茶菇市场建设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市场建设的体会

1、兴建市场,必须做活流通,发挥结构调整的牵动作用。众所周知,南部山区的茶菌发展都曾经历过大起大落阶段,前些年茶农对茶园管理没有兴趣;94年前后,袋料食用菌栽培一下子从100多万棒降至不足十万棒。针对这一严峻形势,上届党委、政府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创新思维方式,通过“反弹琵琶”,从抓流通入手,以兴建专业市场为突破,加快了市场基础建设,兴建了门面房88套,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切实解决了有市无场的问题。通过建市场、抓流通,使官港成为茶叶、食用菌等山货的产品集散地,价格形成地,既解决了有市无场、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更解决了产品价格的稳定和提升问题。2001年,茶叶市场总体价格上涨了20%,香菇、木耳的价格上涨了30%,茶农、菌农的收入较前年普遍增加了两成以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将市场供求信息迅速传输到千家万户,指挥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现在,政府无须再动用过多的行政干预措施去逼迫农民进行低产茶园改造了,农民扩种茶菌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了。仅官港镇近两年就引种优质茶苗140多万株,更新、改造优质茶园3000多亩,去年全镇袋料木耳超400万棒,今年备料已逾700万棒。实践证明,如果单纯地就结构调整抓结构调整,不但工作难度大、号召力不强,甚至还损害政府形象,必须要通过大流通来带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实践也证明,一个产业的发展,关键要看有没有群众基础,有没有规模效应,有没有市场前瞻性是非常必要的。

2、兴建市场,必须依托城镇,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近些年来,根据官港街道上素有经营茶菇产品的传统特色优势,我们将市场建设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部分附属设施共享,节省了大量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又丰富和完善了小城镇建设的内涵。两年来,我镇共拆迁了镇区旧房一万余平方米,新建面积达1.8万平方米。新上了自来水项目,实施了镇区的电网、通讯线路改造,公益设施日趋完善,镇容镇貌纵向比已焕然一新。小城镇建设力度的加大,使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县内有8个乡镇的80多户农民入市购买、租赁门面房专门从事茶菌经营。目前,镇区常住人口已有4500余人,流动人口大大增加。同时,围绕市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激活了农行、信用社、邮政等金融部门,经营业绩不断攀升。农技部门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服务的功能逐渐增强。一些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茶叶、食用菌协会也应运而生。此外,镇区大量闲置的土地要素市场得到盘活,实现了保值增值。特别是市场经营区的30余亩土地原都是困难企业荒废未用,现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市场分红的办法使困难企业渐现生机。

3、兴建市场,必须培育多元竞争主体,发挥联接市场的桥梁作用。随着茶业和食用菌经济的发展、茶菌产业的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周边乡镇原有的一大批生产能手、销售能手考虑到茶叶、食用菌生产是千家万户的分散性生产,组织货源的各项费用偏大,原材料供应的批量性和稳定性难以保障,他们即瞄准市场运行带来的商机,迅速转化为制作加工能手,有力地配合了市场的有效运营,产品质量、档次明显提升,成为联结生产和市场的主要桥梁。由于市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质服务,吸引了本地的140多名农民经纪人及浙江、福建等众多外省客商纷纷集聚市场,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长年驻市经营,将茶菌产品销往全省各地及上海、广州等10多个大中城市,经营大户陈孝方、江厚民的年销售额都在百万元之上,这些业主成为培育市场的不可多得的微观市场主体。据统计,2001年的茶叶交易量达4000多吨,香菇、木耳的交易量达2500多吨,交易额达1.5亿元。同时,我们还立足长远,着力扶持茶、菌种植专业大户和各种类型的个体工商大户,既发挥他们在基地建设和各个行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又能增加其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为培育源源不断的后期市场经营主体作全力准备。当然,我们在兴建茶菇市场的过程中,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1、在思想上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在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我们两届党委政府都曾遇到过诸如资金不足、拆迁受阻等众多困难,由于思想上的坚定,我们还是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千方百计地克服了种种困难,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较为顺利地实现了市场建设初步目标。

2、在融资上要用活政策,拓宽渠道。首先是强化了项目意识,通过主渠道申报项目,附渠道嫁接、捆绑项目共争取13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其次是制订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共吸纳民间资金400余万元。

3、在管理上要寓优化服务于严格管理之中。在市场管理过程中我们遇到过不少棘手问题,但稳妥而严格的管理措施营造了政府各部门与群众齐抓共管的氛围。市场内还公开承诺了多种服务项目,群众十分满意。目前税费征收实行项目法人制独家管理、一站式服务以及农产品县内流通绿色通道工作已经启动。

二、市场发展的目标与设想官港茶叶香菇市场的兴建运行,其拉动作用和内在潜力日益显现,但市场的规模和功能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农业发展要求,市场建设还存在资金、人才不足,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包装、品牌不优等问题。在正视问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市场建设的有利条件:市场具备建超大市场的地理条件,还可节省大量开发成本;市场布局合理,皖赣边界地区、浙西地区、大别山区仅有峨桥和黄山茶叶市场,在茶、菇生产的中心地区再建一座市场顺理成章。因此,我们有信心克服当前困难,在抓好茶叶香菇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谋划筹建官港木竹加工园区,力争三五年内把官港市场建成全省最大的山货产地批发市场,形成赣东北、浙西、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的山货产品集散地、价格形成地和信息传输地。市场建设的设想是:

1、以项目投入为切入点,积极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入。举全力建好仓储、分检车间,扩大保鲜库规模,进一步完善镇区功能。

2、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将部分附属工程采取用闲置土地换基础设施的办法,公开对社会招商开发。通过市场经济的办法,将现有市场的有形、无形资产经营好,使市场进一步发育、壮大。

3、切实加强市场的管理工作,营造加快发展氛围。继续巩固已经取得的管理成果,建立和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交易秩序;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服务;尽快建立质量检测、无公害食品入市,以及质量和原产地认证等制度,努力树立广大消费者信得过的农业品牌,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4、进一步增强政府经营理念,加大市场外宣力度。力争近两年内争取市、县各方面的力量举办首届茶菇文化艺术节,达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目的;同时着力建好政府信息网站,建立信息发布和电子结算系统,为交易双方提供公平、便捷、安全和规范的公共服务。

5、着力打造知名市场品牌。积极围绕市场培育龙头加工企业,策应全县的茶菌产业品牌整合工作,推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五篇:在全县商贸流通市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商贸流通市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2008年6月19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近三年来全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成绩,表彰先进,安排部署2008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成品油市场供应管理以及生猪定点屠宰工作,推进全县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建明同志讲的基础上,我再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肯近三年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成绩

我县自2005年成功跻身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首批试点县(市)并迅速在全县予以实施以来,通过三年的推广实践,至2007年年底,全县共建农家店228家,其中乡级店48家,村级店180家,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回顾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效:

1、农民得实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自实施以来,通过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给农民带来了新的消费理念,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有效解决了农资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推进了城乡统筹步伐。目前,广大农民对连锁企业商品的质量和价格认可程度达到了90%以上。可以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农民群众系上了“安全带”,搭上了“方便桥”,编织了“实惠网”。

2、企业得市场。8家承办企业有效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开拓广大农村,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增加了销售收入,扩大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降低了物流成本,以较少的投入成功实现了品牌效益的延伸。

3、商贸得发展。通过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广大农村开展连锁经营,稳定了农村重要商品市场,为促进农村消费、扩大内需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我县初步构建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推动了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的规范、快速发展。如易俗河、石潭、花石、青山桥、中路铺等乡镇的农家店,都在活跃当地商贸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政府得民心。县委、县政府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连续两年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项目的全面实施,兑现了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树立了党委、政府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推动了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建设进程。

二、大力推进2008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工作

(一)打牢基础,确保“建得起”

1、高起点认识。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不是农村商业网点的行政性布局,也不是简单的“超市下乡”,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合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通过市场建设和流通体系的改造重组,来拉动生产,引导消费,构建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是当前转变经济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又是紧迫的政治任务。

2、高水平规划。要按照“以点带面、先易后难、扎实推进”的原则,科学制定工作规划。一是制定工作推进规划。要按照方案要求,把握工作进度,确保完成全年建设和改造100家标准化农家店的目标;二是制定网点布局规划。在布点上要充分考虑人口分布、经营规模、辐射范围等因素,确保实现覆盖100%乡镇和40%自然村的目标。

3、高标准建设。各乡镇要选择条件好、位置佳、店主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开架式售货商店列为改造建设范围,一个村原则上只能建一个。承办企业要按照商务部《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农资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进行建设和改造,达到“统一形象、统一采购、统一

配送、统一服务”的目标。对不符合标准、证照不齐的商店,不得列入改造对象。农家店的建设和改造工作要在11月底全部完成,县商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对建成的农家店进行验收。

(二)抓住关键,确保“站得稳”

1、提高配送能力。要保持农村销售网络正常有效运转关键在配送。一是提升配送“硬实力”。加快万凯缘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步伐,确保今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明年上半年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加快在农家店推广POS机等现代流通信息化设施,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二是提升配送“软实力”。各配送企业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的调研分析和引导,切实掌握农村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以“少环节、低成本、高质量”为标准,有针对性地向农家店配送商品,逐步形成区域配送、多级配送格局。

2、强化后续管理。各承办企业和农家店要自觉接受商务部门的协调与指导,定期报送工作进展情况,随时保持信息联络。县商务部门要实行动态管理,对农家店建设的项目进展、配送流程、经营状况、商品质量等进行经常性地监督检查。对不符合经营要求的,实行停业整顿。要加强对农家店从业人员的统一培训、统一管理,提高经营能力。要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相关部门和承办企业调度会,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广典型。

3、加强宣传引导。要发挥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册等媒介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使更多的部门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对建成的管理规范、效益明显的样板农家店,要及时予以推广,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确保“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推进。

(三)把握根本,确保“能发展”

1、建立长效发展机制。要引导配送企业与“农家店”结成诚实守信、灵活高效的利益共同体,配送企业可以采取直营或者加盟连锁的方式,与“农家店”建立长期互助合作、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使后方不断做大物流配送“蛋糕”,前方通过引导消费不断提高商品销售额、提高农民满意度,从而达到“多赢”的目的。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用好、用足国家、省、市扶持资金和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我县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证照办理、税费减免、信贷扶持、培训服务等方面给予特殊优待,为农家店创造发展空间。同时,要加强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依法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等妨碍“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不法行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积极拓展服务领域。要充分发挥“农家店”的平台作用,在“一网多用”上寻求突破,逐步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城乡一体、互动畅通的商贸流通网络。一方面,要向农村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服务,减少农民支出,提高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当地收购、外销特色农副产品,发展“超市+基地+农户”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要逐步建立日用消费品、农资、非处方药品、通讯、邮政、农产品加工等一体化综合服务中心,不断增强农家店的生命力。

三、切实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及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

(一)关于成品油市场供应管理工作

从前段情况看,由于我们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了重点工程、重点企业和公交、学校等社会公用事业的成品油供应,保证了奥运火炬的顺利传递,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为全县经济指标“双过半”夯实了基础。当前全县成品油市场供应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双抢”在即,柴油供应还相当紧张,加油站秩序混乱等问题仍然存在,成品油供应紧张的状况在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持续。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增强维护成品油市场秩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是强化领导,加强协调。县成品油市场供应秩序维护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部门,要依照

相关法律和各自职能分工负责,协调合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成品油市场维护和协调工作,确保当前“双抢”用油。

二是争取配额,确保油源。县商务部门要积极与上级商务部门、中石化、中石油湘潭分公司加强联系,争取油源,特别是要保证“双抢”期间农机用油。

三是统筹安排,确保重点。采取定点限额供油方式,继续确保政府机构、学校、医院、工交、电力、自来水等重点行业,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以及2008重点工程项目用油。

四是加强监管,确保稳定。要加强对成品油市场的监督检查,确保成品油市场秩序稳定,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对不执行国家价格政策,擅自提高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的企业,对散布虚假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倒买倒卖等违法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要从严查处。

(二)关于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

猪肉质量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奥运年猪肉质量安全工作更是至关重要,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为此,重要要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县定点屠宰管理办公室要加大对全县定点屠宰的监管工作,把好源头关口,确保猪肉质量安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乡镇屠宰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一名党政领导同志负责此项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加快定点屠宰场建设。结合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活动,出台《湘潭县生猪定点屠宰场设置规划》,加快定点屠宰场建设工作,确保完成全县有定点屠宰点的乡镇达到10个的目标。

三是开展专项整治。要加强对现有生猪定点屠宰场的日常监督、检查和管理,督促其完善设施,规范管理,合法经营。对不达标的生猪定点屠宰场,要限期整改,经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要坚决予以关停。

下载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乡镇市场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乡镇市场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