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技术创新助推工农业增效增收
2009年国家公务员【省部级】申论范例作文
以技术创新助推工农业增效增收
邓小平同志说过:“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建国60年来,我国在工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水平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潜伏着危机,众多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技术装备陈旧落后、更新速度较缓慢、多数产品技术结构偏低、缺乏财力等因素,严重地困挠着工农业发展的步伐。要促使工农业长期发展,一定要重视工农业技术创新工作。
技术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使命。第一,充分开发技术创新能力,能调动群众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政企的文化建设;第二,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发展现代工业,以工促农,统筹发展;第三,有利于科技兴农,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最终有利于建设小康社会。
然而,在国际竞争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工农业的技术创新迫在眉睫,国家应及时、有效地制定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工农业增效增收,从而引领我国产业经济良性发展。
首先,要为工农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这要求政府通过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氛围,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没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就很难形成技术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当前,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些科技诈骗、学术腐败的案例,尽管这类事在急功近利的风气下难以避免,但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时必须加以有效地扼制。
其次,要为工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建立领导管理机制,要着力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领导联系项目,每年聘请专家学者担任社会经济发展顾问等,科技工作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优化人才管理机制,要按照“发展经济靠科技,科技工作靠人才”的指导思想,要全面实施人才挂职,人才出国研修工程等;创新科技合力机制,就要树立和制定大科技意识和战略,积极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宣传和普及活动,切实把科技工作由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形成全国上下齐管,左右互动的大科技工作格局。
最后,要为工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平台。各级政府要积极走产学研联合之路,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国家应加大工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比例,各地方要密切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工农业技术项目;同时各地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建设好工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还要制定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政策和制度,做到“筑巢引凤”。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使工农业的发展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能够创造并衍生国家经济的新兴产业,从而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工农业增效增收,最终引领社会的发展。【1150字】
第二篇:以技术创新助推发展
以技术创新助推发展
信阳是个典型的大农业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信阳在走农区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混淆工业概念。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化是以先进技术为内容特征,实现工业制造的规模效应与品位层次不断创新提升的过程。
建议信阳发展工业,一是以现有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平台,在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同时,有选择地吸引域外工业资本流入。要站在现代工业、大工业的高度来引进域外工业资本,不环保、高耗能的项目坚决不引进。
二是提升、优化现在的产业运营水平、运营结构等,拉长产业链条,尽可能地争取最大的效益。信阳的潜力非常大,可以请专家对现在的产业进行经济分析,研究投入产出比。三是信阳处于工业起步阶段,既要注重劳务人员回乡创业,更要深入挖掘省内外、国内外创业的信阳人的大资源,尤其是要把工业领域的信阳籍的业界领袖引回来。
四是要抓项目、抓层次、抓技术研发、抓政产学研联盟,这是将来关系到信阳工业起步、工业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是战略性的。工业发展的过程离不开研发,工业发展主要靠技术创新。信阳一定要做好技术研发,以技术来助推工业发展。
第三篇:调研-增收增效调研总结(08)
调研总结
2008年11月10日
根据集团公司10月27日总经理办公会的决定,公司组成四个调研组对司属各单位就各单位生产经营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增效、各企业在职工增收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做法,特困职工情况等各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和摸底。由狄平武副总经理带领的第四调研组利用5天(11月3日至11月7日)的时间,先后前往省牧草良种繁殖场、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省门源种马场等3家农牧场开展调研摸底活动,此次调研我们深入基层,实地访问了19户农牧工家庭,了解职工家庭开展牛羊育肥的实际情况,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从这次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3家农牧场今年的工作都能够积极围绕集团公司第五次工作会议和集团公司职工增收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工作,从3家单位财务运行及发展势头看,均能完成总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及目标考核任务。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总公司精神,努力摆脱农牧场单一的产业结构布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自营经济,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各单位在促进企业职工增收等工作还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如
1牧草良种繁殖场在实施更新的草带上套种了13500亩燕麦,已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贵南草业公司积极探索适合生态农牧业发展的路子。门源种马场建立了长效的发展自营经济扶持经济,并积极开发新的经营增长点,寻求向俄罗斯开展劳务输出活动。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认真总结、推广。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各单位生产结构较为单一,企业长远发展后劲不足;基层专业技术力量不强,影响畜牧业的改良和疫病防控质量;职工经济基础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近期牛羊肉价格呈下降趋势,明显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干部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认识不足,存在管理不到位及粗放简单的现象;人工草场普遍退化严重,相应制约了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基层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艰苦,职工队伍欠稳定;在推行各项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贫困职工的帮扶力度等。
从各单位具体情况来看:
省牧草良种繁殖场2008年生产经营及目标任务预计完成情况:退耕地草带更新16800亩,套种燕麦13500亩,预计收获燕麦青干草5500吨,退耕地林带柠条补种10万亩。全年预计营业收入3178万元,完成利润指标190万元,目前有特困职工184人。在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方面,出台了扶持养殖业发展政策,确定了65个扶持对象,总投入
208万元(集团公司配套104万元),其中给19个重点扶持对象发放资金40000元,要求个人配套10000元,给46个扶持对象发放资金20000元,要求个人配套5000元,引导职工开展牛羊养殖及育肥、贩运,目前该场扶持的养殖户已收购育肥羊4800只,牛113头,猪81头,预计年末每户平均增收10000元。经过大量的政策宣传,该场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创收群体,自主创收人数不断增多,创收渠道不断拓宽,目前从事各类自营经营的家庭已达180余户,每年户均创收8000元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职工和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非生产领域,缺乏生产资金,制约了企业和职工的增效增收。二是职工发展家庭养殖业经验缺乏,适应市场能力差,信息不畅。三是退耕地的管护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有待改进,与周边的草原纠纷依然存在,草带退化严重,林带成活率低。
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生产经营及目标任务预计完成情况:营业收入8000万元,营业成本4890万元,管理费用206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9万元,营业费用80万元,财务费用50万元,税前利润911万元,目前有特困职工17人。在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方面,贵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公司范围内扎实稳步推进“一户一业”工程,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相继出台《畜牧业管理办法》、《畜牧业发
展目标》,逐步探索出“牧繁农育”、“以草养畜,以畜促草的发展路子,支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截止目前公司给职工用于发展自营经济借款总计为4277925.5元,预计可使职工增收1710万元。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后建造牛羊暖棚舍261栋,通过“私建公助”政策,鼓励职工建设舍饲养畜棚,并设立牛羊育肥基金,帮助职工解决发展家庭养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销售和资金等困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公司从草地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化遇到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带严重退化,恢复和更新的任务重、难度大,导致草产品加工业原料严重不足,全公司畜牧业规模也受到影响。二是退耕还林任务陆续到期,即将验收,虽对林带做了大规模的补植补种,但大部分都不能达标。
省门源种马场2008年生产经营及目标任务预计完成情况:预计油菜总产量430万公斤,营业收入1900万元,年底预计可实现净利润200万元,目前有特困职工14人。在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方面,建立了长效的发展自营经济扶持机制,规定本场发放的扶持资金3年无息还本,积极给职工给予资金扶持。在具体工作中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牛羊贩运、育肥、养殖为主,提出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多业并举,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自营经济路子。近年来,根据繁育优良品种,幅射全场,发展良种畜的发展思想,马场多次投入扶持资金支持和引导职工从事
自营经济,提高收入。2008年共投入扶持资金280万元(其中总公司120万元),扶持了90户职工搞牛羊育肥及贩运,户均投入扶持金3万元,并积极引导有条件的职工购臵约翰.迪尔收割机11台,每台投入扶持金3万元。为了引导职工从事优良品种牛的养殖,场种畜场引进西门塔尔种牛进行繁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职工养牛的积极性很高,但良种牛繁殖场规模小,满足不了职工的需要,急需扩建。二是流动资金借款期限太短,特别在养牛业上要有特殊的政策支持,同时要把握好放款的时机和规模。三是待业青年较多,就业难度大。
针对本小组在调研中掌握的情况,我们形成以下初步意见:
1、各农牧场应进一步加强与各地方气象部门的协调和联系,强化人工影响天气的工作,积极开展防灾减负工作。
2、针对各农牧场职工广泛开展牛羊育肥工作,要进一步扶持、引导并逐步引向深入,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3、集团公司积极与国家、省级有关部门协调联系,争取在支农项目上进一步给予各农牧场支持。
4、加大对职工基础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职工整体文化素质和综合业务水平。
5、实施退耕还林(草)项目的农牧场,在应对人工草场严重退化方面要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力争完成国家对退
耕还林(草)项目的验收工作。
6、各农牧场在畜牧业方面应积极引进优良畜种,改善畜群结构,提高牲畜商品率和职工收入。
7、在职工增收上要解放思想,因势利导,不拘一格;以示范为主,幅射带动,让职工主动进入市场,并发挥协会和其他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第四篇:以精益管理助推“动力芯”提质增效
以精益管理助推“动力芯”提质增效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作为我国最大的压水堆核电燃料组件制造的领头羊,产能位居世界前六的先进制造业,已为国内外多座核电站生产了8 000余组燃料组件。在管理提升活动中,在保持和发展核燃料元件制造实力行业领先优势的前提下,对照国际一流企业标杆――法国AREVA罗曼厂,以建立“精益制造、绩效考核、成本模型、人才管理和企业文化”机制为切入点,坚持“传承与创新、以点带面、人才优先、精益制造和精益管理”的原则,扎实有序地推进精益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成效。2013年,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455 682万元,同比增长18.76%;实现工业增加值78 833万元,同比增长21.4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3 847万元,同比增长7.38%;实现利润总额19 205万元,同比增长89.81%;实现EVA值14 363万元,同比增长143.45%。2013年,公司被中核集团公司授予“2013先进单位”荣誉。
精于内,深入实施“两个深度优化”
公司倡导止于至善管理思想,把深度优化作为提升公司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以过程优化、及时优化为着力点,不断提高精益管理水平,增强精益制造能力。
抓基础过程优化,完善管理机制。针对核燃料生产化工转化、粉末冶金、零部件加工、组件组装、钆棒生产以及三废、回收处理等主要生产工艺。改进工艺技术文件管理方式,新编了《工艺评审程序》,建立关键岗位的工艺技术文件定期评审机制,加强对关键过程的工艺监督190余次和监察18次,保证了工艺技术文件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各工程生产工艺运行稳定。建立并规范产品编码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元件成品实行工程化管理,对各环节产品的技术状态进行识别、标识、跟踪和审核,保证产品与设计要求一致。
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提高工作效率。针对各核电站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不同,公司全面分析产品监督放行流程和实施状况,制订优化实施方案,积极主动与用户、设计代表沟通,分别约定文件审查点(R点)、实物见证点(W点)和停工待检点(H点)工作内容,实施原材料、零部件、鉴定等的统一管理,监督放行流程优化已在中广核的电站中正式实施。
加强招投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规范招标管理,制订设备类、建筑工程类项目标准招标文件及一整套适用于招投标工作实际的标准表格、文档模板,使整个招投标过程有据可查。完成招标54项,节约资金1 700万元。
抓关键及时优化,提供全面保障。制度建设是精益管理的基石。根据公司重组新的要求变化和原有制度执行情况,完善整合,规范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发布,促使执行力和制度同步升级。编制《管理手册》,明晰权责,促进组织效能。完善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制定《首席工程师管理办法》《青年优秀科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提升公司生产发展动力。编制公司《劳动定额管理办法》,逐步推进公司劳动定额管理标准化、定额方法标准化、定额工作标准化,由过去劳动定额、定员分散管理逐步转向劳动定额、定员一体化管理。
规范安防环保管理,确保体系有效运行。编制《安全可视化规范及实施手册》,积极推进安全可视化项目;推进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二合一,通过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二合一管理体系认证,取得认证证书。编制、下发《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及第二层次文件39份,确保程序适宜、有效;排查治理各类安全问题及隐患297项;完成安措项目24项,提高了生产设施的本质安全;重新识别、评估公司环境因素100项和危险源186项,其中重要环境因素48项,重大风险56项,制订重要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控制措施,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
形于外,着力打造“三大支撑体系”
全面纵深推进精益制造、精益管理需要体系的支撑,公司在坚持核安全第一的基础上,与质量、安全环保、职工健康等体系标准融合,着力打造持续改进的质量体系、准时供应的生产体系、全员参与的改善体系三大支撑体系。
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为牵引,追求“零破损”。为适应规模化生产需求,满足各核电站用户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公司全面修订、发布、实施第七版《质量手册》和第八版《核燃料组件、相关组件制造质量保证大纲》及第二层次管理程序54份,修订发布各部门第三层次管理文件和作业文件3 000余份。建立新产品试制程序,将产品的研制过程纳入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研制的过程管理和控制要求,保证了对试制过程的有效控制。在“以过程控制为主线,三大鉴定为特点”的现有质量管理模式基础上,开展以“改进检验、监督、放行模式,建立数字化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标工作,以早日达到“鉴定长期化,放行数字化”的目标。2013年公司实现了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100%和现场交付合格率100%的质量目标,原辅材料受控率、质量考核指标完成率、合同履约率、顾客意见响应率均为100%,产品质量稳定受控。顺利通过装备承制单位资格续审和新时代认证中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
以准时供应为基本要求,生产组织力求“两精三细”(精心管理、精确决定、细化目标、细致工作、细节关注)。实施周计划目标跟踪管理,生产计划精确到日,实现生产计划对生产线的精确指导;采取周作业目标跟踪卡,全面控制生产进度,做到生产有条不紊,生产全过程受控,保证了核品生产线各种中间产品的生产、检验、数据上报、放行、转移等各个环节高效、连续运行。生产计划达成率平均提高16%;设备故障率平均降低6%;人员效率平均提升21%;生产周期平均缩短20%。构建支持决策、管理、业务、生产和控制为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与同步。实施核燃料元件零部件库管系统的研发应用,实现了手工台账的电子化和作业优化,使零部件从产出、放行、库存、消耗各环节的信息贯穿和透明管控,较大程度提高了零部件周转效率。开发建设专项工程质量跟踪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专项工程芯块、燃料棒、燃料组件和相关组件生产过程信息、质量信息、关键制造工艺(如焊接)信息的采集、录入、跟踪、查询、统计分析,特别是实现了对燃料棒生产过程逐支标识、全程跟踪建档。
以建立全员参与的改善体系为目标,开展精益制造理念、精益管理工具学习应用培训。编辑精益思想相关知识学习资料,在公司局域网上传精益管理教程,为员工提供学习交流平台。举办GJB 9001B―2009暨内审员培训、核安全文化建设专项培训、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管理专项培训、TPM专题讲座培训、工程项目管理(Project2007/2010)应用培训,组织精益管理示范点建设单位领导参加国资委《企业文明》杂志社举办的“管理提升与企业软实力建设培训班”,组织参加华制国际举办的精益标杆专题学习,使管理提升活动深入人心,变成干部员工的自觉要求和自我行动。开展专题活动,发动全体职工为精益管理出谋划策,共征集合理化建议119项,评审精益成本管理项目63项,组织开展管理改善案例征集活动,共征集专业管理与改革改制、现场精益管理、6S管理、信息化改进与节能降耗及工艺改进等管理改善案例49份,形成了全员参与精益管理提升的文化和氛围。
益于效,扎实开展“三项基础活动”
公司注重精益管理活动的基层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坚持重心下移,同策划、同落实、同考核,注重全过程覆盖,明确了安全环保、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科研创新和技术改进、精益成本管理等9大类、93项重点工作的类别、责任部门、内容、业务事项、责任岗位、目标和措施;制定了精益管理专项提升计划及《核品生产线推进精益管理实施意见》,以生产现场的改善提升为核心,将精益生产方式的理论实践化,将精益生产工具的应用规范化,将现场改善提升的目标具体化,通过开展6S、TPM、班组建设等活动,向管理要效益、要水平、要发展。
推行6S管理,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编制《6S管理制度》,采取“定点摄影”等方式,曝光6S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展示通过积极整改后取得的改善成果;及时进行6S管理活动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建立、完善清洁度管理程序和库房管理程序,按产品清洁度的影响程度将现场划分为三个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规定不同的清洁度要求,各车间建立工作区清单和清洁部件防护清单,确保产品、专用原料、材料、设备和计量器具放置于受控区域,所有标识清晰、正确、一致。组织清洁度达标专项劳动竞赛,开展清洁度管理监督检查和专项监查71次,发现不符合项105个,限期整改,使生产现场清洁度和产品防护得到较大改善。组件组装车间制作生产现场6S展板60块,全面清理和更换生产现场工作区域标识,在各岗位张贴警示、制作规范操作和安全操作的提示标识牌126个,并对一些物项进行定置管理。
推进TPM,提高设备保障能力。编制《推行TPM提高设备保障能力方案》,明确责任部门、策略目标、作业重点、主要内容和实施范围,以全效率、全系统和全员参加,实现自主维修;修订、完善设备管理程序文件和设备规程、生产线检修大纲、检修计划以及维修部门的维修计划,制订各关键设备的工作标准,建立设备运行状态检查手册和维护、维修后的检查标准,落实设备点检制度,提高设备状态监控能力和维护、维修质量,通过事先预防来消除设备故障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从而保证设备利用和生产效益的最大化。组织开展生产线设备运行风险分析评价活动,编制《生产线设备运行风险分析评价报告》,制订保障措施有效降低和规避设备运行风险,确保了生产线设备的可靠性水平和产能保障能力。
强化班组建设,推动精益改善落地。公司制订印发《班组管理办法》及《班组管理考核意见》,对评价标准和流程进行优化。车间、班组每月开展自评,公司班组建设考核组每季抽查,集中检查、评审和奖励。在124个班组中评比表彰优秀班组6个,先进班组31个。开展班组长培训,由6个职能部门对班组长进行生产、质量、安全、设备、班组建设、精益文化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指导,使精益思想落实到班组、现场,使班组建设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公司以提升管理、降本增效为落脚点,开展专项提升活动,基础管理不断加强,降本增效成果显著,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安全的发展。采用组合添加法扩大钆芯块批单批重量,由8批的检验量减至4批,节约检验费119.73万元。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核实、清理和利库,节约采购资金200多万元。优化生产参数,降低投入成本,燃料棒焊接成品率比原来提高约0.66%,节约181支产品的材料投入,节约成本39.3万元。采用阿克腊替代硬脂酸锌制备UO2每年节约能源、检修资金62万余元。
(作者单位: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胡 正)
第五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
精选范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共2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收的通知》精神,我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加强劳动力转移作为着力点,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帮助我县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扩宽增收致富渠道。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为切实做好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作,使劳务输出成为南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我局将其作为一个黄金产业来经营。健全组织。成立了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工作领导小组,局长x同志任组长,就业服务局局长x同志为副组长,x科、x科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沟通协调等工作。明确目标。遵循“重点扶持、政策倾斜、全力推进”的原则,确定了“着力提高南部地区农民技能水平,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合理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千方百计扩大南部地区输出规模”的工作指导方针,提出了全年南部地区劳务输出x人,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x人,年增加劳务收入x万元的目标。严格考核。将全年目标分解到了有关科室及南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作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开展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技能水平。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水平是促进其外出务工的基础。为此,我局着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对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一是开展技能性培训。联合县职校、x校、驾校等x个培训单位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并对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帮助其办理各种资格证书。今年以来,共为南部地区开办地毯绢花、计算机、电气焊、采煤知识、市场营销等技术培训班x期,培训人数达x人。二是开展引导性培训。考虑到南部地区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利的实际困难,本着就近培训的原则,特设定南部地区的各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和劳动保障事务站为引导性培训基地,为初中毕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政策、劳动法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破除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陈旧思想,引导他们主动走出山门,走出家门,从农业以外的方面想办法来增加自身收入。今年以来,共组织引导性培训x期,培训人数达x人。通过开展阳光培训工程,使我县的农民,特别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转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的视野,而且使他们掌握了一门外出务工的技术敲门砖,大大地增强了外出务工的成功率。
三、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努力拓宽用工渠道
我县企业规模小,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为扩大用工单位渠道,我局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坐等用工单位上门招工的传统作法,坚持“跳出x、走出x,广交朋友,开拓市场”的工作思路,在巩固与开滦矿务局业务关系的基础上,主动到xx、xx等周边的大中城市,寻找新的用工单位,搜集新的用工信息。重点客户局班子成员亲自出马,联系业务。今年x月份,我们就派出x多人次走访了x、x公司、x公司、x包线长等x多个用工单位,新建用工协作关系近x家,搜集用工信息x条。同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谊,在双休日和重大节假期间,邀请各新老用工单位的负责人来x洽谈业务,加深感情,增强友谊。目前,我们与xx、xx、石家庄等国内大中城市的x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为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力促农民增收
由于我县南部地区矿产资源少,当地企业少且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较小,许多剩余劳动力想处出务工。为此,我局对其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倾斜的方法,加快当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一是实行南部地区四优先。求职登记优先,凡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我局求职,一律优先登记;费用减免优先,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省外务工的,免收求职登记费、报名费、中介费;同等条件下录用优先,在招用农民工过程中,对无劣迹、无传染性疾病的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其它地区劳动力条件相同时,优先录用南部地区农民;选择输出行业优先,在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他们到路途近、收入高、条件好、风险低的用工单位务工。二是送信息上门,服务到家。对搜集来的用工信息,除通过电视广告、广播等新闻媒体发布外,利用乡镇流动集市,把用工信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对用工数量少的信息直接送到村,配合用工单位直接到村进行体检,挑选务工人员。三是加强输出后的跟踪管理。今年,针对我县南地区外出务工农民多在x各矿从事采煤行业,风险较大的实际,在为其继续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又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妥善的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五、立足人才工作职能,加强农业科技扶持
为解决我县南部地区农民增收渠道窄的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第2页,针对其土地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蔬菜的特点,从人才工作职能出发,人才中心专程到x去考察大棚菜项目,为在引进大棚菜种植能手等人才的基础上,通过他们出资金、技术、原种,我县南部地区提供土地的方式,吸引他们来我县南部地区投资,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目前已达成初步协议,近期将做进一步的商洽。此举即可以使我县南部地区的土地使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能带动我县南部地区的发展规模产业,还能提高我县南部地区棚菜种殖户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通过不懈努力,我局为南部地区农民增收工作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今年x月份,已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x人,其中南部地区x人,占总人数的x%,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x人,为农民增收近x多万元。无论是输出数量,还是输出效益,今年都比去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经过调查,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凡经我局输出的务工人员没有一个盖不上新房,没有一个成不了家,没有一个子女辍学的。南部地区的农民把劳务输出称之为是“铁杆庄稼”。
虽然我局的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和南部地区农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以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为已任,将其作为发展民本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南部地区的人民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新的贡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共2篇)]篇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别必雄 2009年
组织创办。有的是跨村合作或联合办社型,如志鹏农机合作社,由净潭乡范围内所有农机大户联合创办。
——规范程度高。目前,天门市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全部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都经过主管部门确认备案。在市经管部门的指导下,各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章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作法
——加强领导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政府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好的生产经营难题。天门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提出“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同时,建立了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的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加强服务指导,促进合作社快速、规范发展。
——制定政策促发展。天门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对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在资金预算上,市财政设立了专项预算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交流、成员培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在税收政策上,对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按照有关规定,给了优惠照顾。在信贷投入上,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扩大经营规模等所需的贷款给予相应支持和优惠。
——培植典型促兴办。为了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天门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工程”,一个产业办一个示范合作社,着力抓好示范合作社的培育、指导和宣传工作,产生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果。——强化培训促规范。天门市充分利用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培训。去年市直业务主管部门专门举办了2期专业合作社培训班,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促使他们规范运作。
初见成效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其成员及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扩大经济规模,促进了技术、信息、资金、品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保护了农民利益。如岳口镇兴达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统一订购鱼苗,确保了鱼苗质量和价格,及时收集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生产、协助社员销售,社员普遍反映入社后有了安全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
——开拓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构建营销网络,开辟销售渠道,保证了成员正常生产,产品销售畅通。如张港花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和玉牌”花菜品牌,主导产品花菜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张港花菜合作社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花菜种植5万多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花菜种植基地,仅此一项每年为1万多农户户平增收2000元。
——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及时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如鸿远马铃薯合作社引进“大西洋”马铃薯,请中国农科院、河南省马铃薯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为种植户讲授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要点,并为每户社员制定了一张生产技术流程表,注明了需施肥、施药、防病治虫的时间,统一开展技术指导,统一施肥、施药,统一机械收获,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的水平。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将千家万户联系、组织起来,另一方面与农业龙头企业紧密联系,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发挥着纽带作用,成为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较好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的提升。
——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种苗,统一供应农资,强化生产过程管理,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商品率,降低了市场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共2篇)]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蒋场镇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与蒙牛集团合作,蒙牛集团派人予以技术指导,严格按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在全国奶牛市场受到“三聚氰胺”影响的时候,天门市的奶牛养殖不仅基本未受冲击,而且鲜奶收购价比平常上涨了0.2元/斤,养殖户每户增收近2000元。■
(作者系中共天门市委书记)
篇二: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
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wenmi.net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
[1] [2] 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
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01年起,玉门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
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玉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玉门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玉门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玉门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
以上,已在赤金镇、玉门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文秘114[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共2篇)]版权所有
近几年来,玉门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玉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