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到《寒夜》5篇

时间:2019-05-12 16:2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家》到《寒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家》到《寒夜》》。

第一篇:从《家》到《寒夜》

从《家》到《寒夜》

看巴金小说现实主义风格的变化

——徐佳军

《家》是巴金的成名作品,而《寒夜》创造了巴金创作的巅峰,两部作品都是巴金小说创作道路上极为重要的转折与历史性的突变。同时,两部作品都选择了以“家庭生活”作为其写作背景,而进行的叙事性的讲述。

但既然是文学作品,就必然存在其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既是爱与恨,热与冷的矛盾,同时也是封建社会制度与近代文明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作者幼年时就形成,并伴随走过生活的全部。

封建家庭守旧的教化与母亲人道主义的启蒙。让巴金从一开始就接受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文化,并在这种现实与向往中、追求与情感间不断冲突、徘徊。它们没有交集,平行的两条线,永远走不到终点,巴金在它们之间,做着反复的斗争,也曾狰狞过,或者妥协了。不过,后来的巴金还是选择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而离开生育自己的故土四川,远赴南京、上海,但客观的讲,这当中不全是巴金个人的主观倾向,还有求医、养病在“作怪”。然而我认为,巴金思想的成熟时期,是毅然选择了去法国,追随他的“无政府主义”,虽然,这不过也是他在向他的家人(大哥李尧枚)证明着自己的选择和不愿因循守旧,接受家庭的安排,但是毕竟是他作出的对于世界观的一次抉择。当然,这当中也不怀疑有巴金年轻的叛逆性格在左右着。对于这些,我们不能全部的给予认同或者反对,而是应该客观的去分析和认识他们,从而剖析出自己的理论。

这种矛盾,在巴金后期的小说作品中,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并伴随着巴金作品的成熟,而逐步得到了弥合。当然,这也是巴金小说的必然性,母亲的教导还是较为深刻的反应在了巴金的一生,包括前后期的作品上。巴金后来回忆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她是我世界的中心。她给我看见的永远是温和的,带着笑容的脸。”就不难看出,母亲对他影响的深远。他的“博爱”思想也就植根于这一时期,但面对现实的残酷、军阀割据,他理想的膜拜者被施以刑罚,就逐步的把这份爱分割开,对统治阶级的憎恶与对贫苦大众的同情,以此,更丰富和成就了其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

巴金小说作品的写实性伴随巴金走过他创作的人生轨迹,《家》的取材源自于作者真是的生活和与家族长兄的亲切关系,觉新与觉慧人物形象的塑造就透着巴金与大哥李尧枚的影子。我们大多认同了《家》的创作背景即是引取了这条线索而写成的,我们检索巴金的一生,他对大哥李尧枚的感情格外的深厚,后来巴金在回忆录中也曾说过:“大哥是爱我最深的人,三哥是最关心我的人。”当然,《家》毕竟是作者早期不太成熟的作品,自然算不上是其留世的最经典、最杰出的文字,但是巴金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却注定了这部作品除了其文学价值以外的更深刻内涵,是我们追溯巴金家庭关系的重要蓝本,必然值得我们后辈仔细考究,更为后世研究巴金小说创作与巴金本人的无数学者们青睐,是很重要的参考与依据。虽然我们不能截取其中一句或一段作为理论研究,但却可以究其原因而成为研究巴金的线索。

当然,巴金的小说不仅是在《家》中淋漓表现了其写实的特点,在其个人感触良好的《爱情三部曲》 《雾》 《雨》 《电》,以及同为《激流三部曲》的《春》 《秋》中也极深刻而形象的表述了出来。就像巴金说的“我的确喜欢这三本小书。这三本小书,可以说是为我自己写的,写给我自己读的。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在今天我读着《雨》和《电》,我的心还会颤动。它们使我哭,也使我笑。它们给过我勇气,也给过我安慰。”(汪应果《巴金论》,第78页)这样的表达既直观的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喜爱,也毫不修饰的说明了其作品的客观叙述和背景色彩。所借鉴的,让自己心灵颤动的革命情怀和个人情愫。当然,在并不为众多人所熟知的,巴金的一些短片中,如《房东太太》,也丰富表现着这种写实风格,它渗透进了巴金全部文学作品中,并延续和发展着这种现实主义。巴金在替劳苦大众吐露心声的同时,也成功叙述出一个个真实且客观的人物形象,并艺术的加以刻画。

巴金在这一时刻,对于两条平线的问题,开始作出倾斜,面对“封建制度与近代文明”的问题,他尤其深刻的理解了近代文明的重要与历史的必然性,从而作出了鲜明的转变,逐步摒弃“吃人礼教”的束缚,当然这毋庸置疑得益于其留法三年的成绩,虽然这过程中,让他的“无政府主义”观念遭受灭顶,但是“无政府主义”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即是“个人主义”,主张个性自由,追求民主,这自然也就或多或少的与其中心思想相吻合了。但巴金毕竟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不过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他对于社会认识并不具有排他性,母亲陈淑芬的良好教育和熏陶让他思想更加“离经叛道”。家族传统礼

教根深蒂固的他,在追求近代文明的同时,极度的反对这种现存的“家庭制度”,这自然表现出了他的不满,但毕竟不彻底。在其早年创作的《灭亡》中就能看出他体内蕴藏着革命种子,但是这颗种子在后来并没有催促其投身革命斗争,而是一直孜孜繁衍着他的革命热情,并转化成文字,倾注在了笔端,才有了巴金的高产,才有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爱情三部曲》等诸多名著。

但较为成熟的表达出他的不满,和对“家庭传统”的不认同,是在《家》中,刻画的觉慧与鸣凤两个艺术形象上,虽然说这部作品较为成熟的设计了这一角色,但还是隐性透露着其妥协心态。这当中,自然离不开巴金本人的影子,更是其革命不彻底和自身软弱的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最终迫以社会责任和家庭压力而破产,导致鸣凤这一艺术形象的悲剧结局不可避免。

同觉慧一样,巴金的迷茫离不开他的封建教养,虽然从小接受母亲循循善诱,但其从根本上接受的还是封建礼教下传统的私塾教育和几千年的封建等级观念。历史遗留下来,并根植于贫苦大众的封建传统,加上自小受家庭熏陶而不容褪却的封建道德伦理、森严的等级。当然,觉慧毕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并不能全部概括成巴金本人,但多少会含盖些作者本人的影子,或显性的、或隐形的。从纵向来看,巴金既是一个近代文明的拥护者与奉行者,又根植于封建传统礼教而不能自拔。他坚信封建制度必然会灭亡,却又在一生探索和追求如何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平和的、友爱的,并且合理的家庭关系,这种矛盾自然而然随着巴金个人的色彩渗透进其全部文学作品中,当然也包括《家》和《寒夜》。不过,巴金母亲对其全部文学作品的影响还是不容忽略,巴金的母亲不仅用“爱”抚育了他,还教会了他要去爱包括下层的人民,就像他回忆的那样“我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我的母亲,我已经说过使我认识“爱”字的是她„„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这个爱字就是母亲教给我的„„。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全性格的根柢。”

经历长时间战火的硝烟,自身的流离,巴金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得到发展、认识日益深化,创作面貌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文学创作风格更加成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也更加的透彻了。《寒夜》等作品就在这一时期横空出世的,但笔法与笔调却趋向凝重、冷峻。详尽而细腻的表现一个人的屈辱心理和被侮

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剖析一个家庭悲剧的社会原因,较前者《家》的个人悲情来说,完全放弃了对封建传统的依依惜别,而是恶狠狠的批判病态的社会,造就了病态的家庭、病态的人。笔锋直接指向社会,更说明民主进程推动下,社会的进步,但却滋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巴金的作品也不在是写以前局限下的批判个人的保守,而是剖析造成这种病态心理、人格分裂的原因。从这条线索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巴金后期的作品,受封建制度和“吃人礼教”在现实主义的表达上,逐步淡化,而不具备明显色彩。

也正是于此,巴金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风格,抛弃了“封建主义”,放弃了“无政府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进而丰富和深化了其文学作品的现实性和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第二篇: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创作风格的变化

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创作风格的变化

一、巴金的整体创作风格

1、巴金创作的两个时期:

一般认为,巴金在1949年以前的创作,以1937年以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长篇力作《家》(1931)为代表,后者则以《寒夜》(1944)为代表。后期的创作风格渐趋沉着写实,多写善良无辜的小人物在时代沧桑和社会动荡中的悲剧命运。

2、无政府主义思潮对巴金创作的影响:

无政府主义是盛行于欧洲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多以批判欧洲的现代国家制度为出发点。其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和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一个所谓无命令、无服从、无制裁的“无政府”大同社会。其中,对专制权威制度的抨击,对保障人人平等和个性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的忘我追求,是青年巴金被深深吸引的原因所在,也对其人格形成和文化创作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巴金始终如一地坚持讲真话、忠于自己的信念,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力量影响了几代知识分子;他那永远直率坦城的语言和叙述语气,那不可遏止的喷发的叙述方式,都是他的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所在,同样源于他对“主义”的虔诚信仰。无政府主义思潮还赋予了巴金一种观察和批判社会人生的独特视角,他对一切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制度始终保持着特殊的敏感,而对这种不合理的制度的批判和控诉,也是其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二、《家》:悲愤的控诉与青春的悲剧

《家》是巴金前期的代表作品,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以他真诚的笔触,控诉了封建制度尤其是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它在时代变革面前必然走向分崩离析的命运。小说塑造了大约六七十个人物,他们大致可以分为“封建专制制度的代表”和“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两类,而其中最主要的则是高老太爷、觉新与觉慧三个人物。

1、高老太爷:封建家族与传统礼教的代表人物。

做过多年大官,拥有庞大的家业,儿孙满堂,对高公馆的一切如同帝王一样的支配享用;少年“荒唐”,老来纳妾,还常常“捧花旦”取乐,在后代面前却又以道德家自居。除了这种“虚伪”以外,更可悲的是他是如此“自信”和“坚定”地信奉着自己的那一套封建理论。他之所以坚决压制年轻人的自由恋爱,阻挠觉民和琴的结合,主要也是因为孙儿们违背了自己的意志,挑战了他的权威。可见所谓“门风”,实在是和封建家长的“面子”连在一起的。

当然,小说中的高老太爷作为一个颇有深度的人物形象,不仅表现其专制腐朽的一面,还显示了其善良的一面。去世前他对子孙表现出一定的忏悔和关爱,弥留之际答应了觉民和琴的婚事,并原谅、默许了觉慧的反抗。

2、觉慧:正在觉醒的年轻一代代表。

巴金曾说,觉慧是这个封建大家庭中一个既“大胆”又“幼稚”的“叛徒”。所谓“大胆”,是因为在这个家里,只有他敢当面顶撞高老太爷,敢于当众怒斥陈姨太等人上演的“捉鬼”闹剧,并最先认清了封建大家庭的丑恶本质,冲出牢笼投身到社会运动的洪流。所谓“幼稚”,不仅体现在他性格中某些单纯、甚至鲁莽的一面,也体现在他对待鸣凤的爱情态度上。

3、觉新:揭示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依附性。

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凝聚着作家最为深厚和痛切的人生体验。其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二重人格。他所躬行的恰恰是自己最厌恶所痛恨的一切,而他本人真正的理想、喜欢、欢乐甚至悲哀,都被自己刻意制作的虚假面具所遮住了。

他也曾和弟弟一样喜欢读进步刊物,并被里面的文字所感染,受其熏陶,他也意识到封庭大家庭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可悲的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付诸实践,一次次的人生失意和挫折使他丧失了任何抗争的勇气和生活的理想,只能在牺牲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中委曲求全,自觉不自觉地沦为封建家长错误指令的“帮凶”。

4、艺术上的特点与不足:

《家》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具有鲜明的特色:小说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而是把高氏三兄弟的爱情故事相互穿插,构成整部小说的主干,同时插入其他的人和事,既不是单线发展,又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显示出作者驾驭中长篇小说的卓越艺术才华。

不过,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小说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也与作者那“青春的激情”不无关系:书中的高老太爷等“反面人物”显得有些漫化画和简单化,作者“控诉”的情感需求压倒了其他,冲淡了对人物形象复杂性格的塑造。整部《家》似乎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中老年人都是错的,落后的,他们专横、自私而虚伪;年轻人都是正义的、进步的,他们就该反抗家庭、彻底与父辈决裂。巴金这样的艺术表现虽然符个五四时期众多青年们反抗封建家庭的情感需求,但未必能折射出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三、《寒夜》:多重内蕴的人生悲剧

《寒夜》是巴金的又一现实主义力作。小说以抗战后期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描写了善良软弱的小职员汪文宣和他的家人,在社会的大动荡中穷困潦倒生离死别的悲剧,展示了他与妻子曾树生以及老母亲之间的情感纠葛,表现了小人物们无可奈何的人生悲哀。

1、多种的主题意蕴:

小说题名“寒夜”,既是对当时动荡而黑暗的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作家悲凉而绝望的痛苦心境的真切表现。整部作品虽没有直接写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和国民党吏治的贪污腐败,但通过对一群小人物生活悲剧的真实描写,从侧面更加深刻地批判了那个动荡、黑暗而病态的社会。正如小说在结尾处几个百姓的议论所说:“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楣。”

当然,汪文宣一家的悲剧更主要地是一种情感与人性的悲剧。这也使得他们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某一时代和某一社会的局限,获得一种普遍人性和人类情感层面上的永恒意义。汪、曾二人曾是大学同学,自由结合成为夫妻,但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却在艰难而痛苦的日常生活中渐渐消磨殆尽,尤其是战争的苦难和疾病的折磨使汪文宣变成了一个丧失生命活力的懦弱小职员,曾树生终因受不了家庭生活的毫无生气以及婆婆对自己的憎恶和仇视,逐渐萌生了冲出家庭牢笼的愿望。小说重点表现了汪文宣挣扎于母亲与妻子二人之间的痛苦与无奈。

2、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纯粹意义上的“好人”,都是善良的弱小者,但他们又绝非顶天立地的强者,也不是舍己救忘我的英雄,都有其自身的性格缺陷,都有自己卑弱、渺小的一面,而好人的悲剧则更具代表性。

(1)汪母:变态的母爱。

长年守寡,儿子成为唯一的精神依靠,长期压抑而苦闷的生活使她的心灵逐渐失衡,对媳妇的排斥也就自然而然了。作品以具体的文字揭示出母亲对儿子已不单是一种健康的母爱,而是渗透了一种排他性的变态情感。

(2)汪文宣:男性软弱者的形象。

具有“恋母情结”,希望从妻子身上获得的是一种母亲般的温柔与宽容,这与两性之间建立在平等的、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现代意义的爱情相去甚远。

通过对汪文宣的塑造,巴金将中国现代文人的懦弱性推向了极致:他对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冲突无能为力;得知妻子另有情人也隐忍含垢,而这种委曲求全,又反过来加深了妻子对他的厌恶;明知有病仍不敢正视现实,得过且过,怕花钱而拒绝治疗,其自轻自贱的结果终是害人害己。

此外,汪文宣的人生悲剧又是一种生命本身的悲剧。他性格上的懦弱,与其衰弱患病的身体是紧密相联的。而他不敢治疗,更主要是是不肯多花妻子的钱,这种顾虑中隐含着一种个性的自尊和生命的尊严。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种生的无奈与死的悲哀,更多地显示着作者的同情与关切,让读者对汪文宣的悲剧感怀不已。

(3)曾树生:勇于追求新生活的勇敢女性。

从传统道德来看,曾树生可谓是“大逆不道”的,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对这一人物作简单的道德评价,而是始终怀有一种同情、悲悯和理解的人性眼光,因此在作者笔下,曾树生成为一位在生活重压和情感苦闷中苦苦挣扎、不能主宰自己命运又不满足于现实,勇于追求新生活的美丽而又单纯的女性。

3、《寒夜》的艺术特点:

相对于前期创作,《寒夜》显得更加令人回味,这固然与作者创作经验的丰厚、艺术技巧的圆熟不无关系,也与其创作心态的从容平静、成熟冷峻有着直接关联。相比与前期的火热激情,巴金观察人生的眼光多了冷静与平和,多了些深邃细致,多了些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他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到平常人生的平人琐事上,以深沉含蓄的笔墨抒写人物的情感痛苦、人生的悲哀与生命的无奈,并冷峻地对他们进行着人性的观照与灵魂的拷问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史诗,一曲生命的悲歌。作者那浑然天成的艺术表现,那不动声色、近乎单调的叙述方式,都使得整部小说笼罩在一种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中。

第三篇:浅谈寒夜

浅谈《寒夜》

1944年的中国,处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中国人民一边饱受着

战争的创伤,一边又带着对未来总能好起来的憧憬中。这一年巴金在陪都文化生活出版社供职。出版社在五一路一幢临街的三层楼里,那幢楼房是重庆大轰炸后将就断壁残垣改建的,巴金在阴暗潮湿的底楼分到了一间五平方米的小屋。

冬天的夜晚,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一位名叫赵家璧的人来小屋找他,这使巴金想到了在他住的这幢楼的三楼上,住着这么一家子———老太太、老太太的儿子、媳妇和孙子———祖孙三代四口人。他们的悲剧令人扼腕。此时已近午夜,天气愈加寒冷,巴金的心也变得寒冷起来。国民党统治下的陪都真像这漫漫寒夜啊,恰好正在筹划一部长篇的巴金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决定就把小说取名为《寒夜》。此后,巴金每天夜晚都蹲在小屋里写《寒夜》,一直要熬到夜深,才提上热水瓶去街上的茶馆里打回开水,暖一暖冻得冰冷的手脚。他写得并不顺手,当窗外传来春鸟的啼鸣时,他索性搁笔不写了:“既然写不下去,就等来年再写吧。”

次年的春、夏、秋三季,巴金虽然没有动笔写,但他的心里却惦念着《寒夜》,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在他的脑海里鲜活起来。当冬天再度来临时,他从柜子里翻出未完的书稿,又在寒夜里奋笔疾书起来。冬天结束时,《寒夜》终于杀青了①

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

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②

曾几何时,汪文宣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也有过最美好的梦想,也曾雄心勃勃的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希望能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他对同学曾树生的爱令他迸发出耀人的热情,他们恋爱、同居,甚至连婚礼也不要,这是一位多么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新一代青年啊。可是,残酷的现实生活压垮了他,使他成为了一个懦弱,胆小、对外界过度敏感的人。即使是上级的轻声咳嗽也令他惊恐不安,总以为得罪了上级。他自卑、多疑,他爱自己的妻子,当他对妻子产生怀疑的时候,却又止住了上前询问的念头,可望为妻子买一件礼物却因为囊中羞涩而计划搁浅。于是他“只有垂头丧气的走回自己办公的地方去了”

与他不同的是曾树生的形象,她具有更为复杂的性格,她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却又内心孤独苦闷;她原是一个热情活泼、追慕幸福和自由的新派女性,但是残酷的现实既摧残了她的丈夫,也毁灭了她自己的理想。她的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产生冲突。她爱着自己的丈夫,却又向往更美好的生活,而婆婆的不喜爱又促使了她更快地离开她的丈夫。她的悲剧就在于在苦难的命运面前想要挣扎和反抗,追求幸福和自由,但是却又找不到正确的反抗道路和生活道路。

小说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那就是汪母,汪母对这个家庭的悲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她对把曾树生从汪文宣身边推向那个陈主任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汪母所受的主要是传统教育,信守旧式的家庭伦理道德,情感世界非常狭隘,与曾树生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婆媳间达到了一种“有我就没有她,有她就没有我”的难以调和的对立状态。但是巴金却并没有把她写成反面人物,在写她的蛮横和刻薄的同时,也写了她的善良、正派、能吃苦耐劳、热爱儿孙等美好的品行。这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汪文宣和曾树生的悲剧,是处于黑暗现实之中,又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被摧残、肉体上被吞噬的悲剧。③

《寒夜》这部小说从一个小小的知识分子写起,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狭小的生活窗口,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打开了一扇门,这部小说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面貌,赋予了这个以“小人小事”为题

材的小说以深广的历史内容。其次,用笔极为冷静,心理描写真实细腻,有深度。

《寒夜》中主人公的生活是一场悲剧,造成这一场悲剧的首要原因是因为蒋介石反动统治下的那个冷酷、黑暗的社会。正是为了这黑暗的社会,吞噬了他们的理想,扭曲了他们的性格,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文中汪文宣夫妇都过着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忍着酸楚,做着那些违背自身意愿的事,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软弱之外,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击垮了他们。是他们如此受苦的就是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汪家的悲剧,婆媳矛盾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这是我国几千年来封建文化的传统意识和“五四”运动新思潮的一大碰撞。汪母成为推动曾树生离开汪文宣的一大动力。汪母受的是最传统的思想教育,她看不惯树生的“花瓶”生活,为自己是“花轿”接来的而沾沾自喜,讽刺树生是儿子的“姘头”,却没有考虑到儿子的感受,而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树生并不被传统所束缚

“你是他的姘头,哪个不晓得!我问你:你哪天跟他结的婚?哪个做的媒人?”

他绝望地用棉被蒙住了头。

“你管不着,那是我们自己的事,”妻昂然回答。

“你是我的媳妇,我就有权管你!我偏要管你!”母亲厉声说。

“我老实告诉你,现在是民国三十三年,不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妻冷笑道。“我没有缠过脚,——我可以自己找丈夫,用不着煤人。”

“你挖苦我缠过脚?我缠过脚又怎样?无论如何我总是宣的母亲,我总是你的长辈。我看不惯你这种女人,你给我滚!”母亲咬牙切齿地说。

树生虽然爱着自己的丈夫,但却不满足现在的生活,于是便去社会上寻找,这是汪母非常看不惯的,她总想摆脱树生,可是他们的经

济来源树生占了很大一部分,并且她的儿子很爱她,这也是她无法容忍的,她不能容忍她的儿子爱媳妇比爱自己多,可是她却没有考虑过她儿子的感受,这也加速了汪文宣的毁灭。

除了以上两点,主人公的懦弱、不反抗也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汪文宣的日子其实极其苦闷,可他却从来不敢吭声,现实生活把他从一个有志青年逼迫成了一位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人,他为了公司耗尽心血,每天认真工作而现状却依旧不尽如人意,而他的不满却从来没有爆发过,即使身患重病确认要坚持上班,而他的不满他渴望宣泄的愤怒却只能埋在心底,从不敢表露。

在《寒夜》中巴金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来凸显她内心的挣扎、矛盾、彷徨。把树生内心的痛苦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文中,曾树生比汪文宣要积极得多,只可惜的是她选择了一条不是那么正确的路,她靠着生得漂亮,会打扮,谋到了一份不错的职位,提高了生活水品,可仅仅依靠成为一个“花瓶”是远远不够的,但她却选择了这条路,尽管她的内心深处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她仅仅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从社会环境进行考虑,脱离社会的个性解放是不现实的。

《寒夜》这部小说里悲剧的形成,一方面同主人公本身的思想性格弱点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当时的社会情况极其复杂:日寇的入侵,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节节败退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人民生活窘困,疾病缠绕,工作环境腐败混乱等,这所有的一切都葬送了汪文宣夫妻有过的理想和热情,并逼的他失业,贫病交加,这是构成汪文宣悲剧的重要原因;而连年战争,腐败统治,各种罪恶的途径和方式腐蚀了人们的心灵,善良的人也出现心理恶化,导致了家庭矛盾和冲突,这成为酿成悲剧的又一原因。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给他们带来了灾难,使他们之间充满了矛盾,小说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了作者尖锐的批判力量。④

注释:①出自百度文库“《寒夜》写作背景”

②百度词条

③④巴金《寒夜》赏析

参考文献:《寒夜》 巴金

《巴金论创作》 1983巴金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四篇:从农村新貌到走进武家嘴

实践与综合应用”

研究成果推荐

从“农村新貌”到“走进武家嘴”

---------校本数学综合实践课研究汇报

高淳漆桥中心小学张晓辉

为什么“要走进武家嘴”

《农村新貌》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教学结束后,安排的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而《走进武家嘴》是一节我们原创、具有高淳特色的校本数学综合实践课。两者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农村新貌》是我们高淳小组在课题研究中承担的一项研究任务,教材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时我们就产生了一种创作的激情:想能不能用我们当地的资源代替教材提供的场景,让学生到当地农村去进行实践调查,在活动中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提炼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加强对家乡变化的感受,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在小组再三商榷,特别是听取了金老师的建议后,认为这种设想具有可行性和挑战性,于是我们就决定按照我们的这种设想开展研究。

讲到“农村新貌”,我们自然想到了我县的武家嘴村,这个村连续15年被评为“金陵首富村”,从一个贫穷的小渔村发展成闻名全国的金陵首富村,它具有新农村发展的典型性。它传奇般的发展经历,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我们就想通过研究,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这种变化,而且武家嘴人的拼搏精神以及政策带给武家嘴人的创业机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同时,学生对武家嘴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武家嘴为教学素材,也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我们就决定以武家嘴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为教学资源,来开发自己的《农村新貌》,后确定课题为《家乡的变化——走进武家嘴》

怎样“走进武家嘴”

首先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而活动中要做大量的调查、实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时也为了能比较广泛全面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应

用,我们选择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年级确定好以后,我们就设计了通过两步来走进武家嘴。

第一步: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活动:事一是布臵学生收集信息,通过上网或咨询家长,初步去了解武家嘴上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2008年近30年的一些变迁情况。第二个活动是分小组进行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武家嘴新村、武家嘴村史馆和武家嘴生态农业示范园,在活动中学生进行了参观、调查、访问,学生把文本资料与实践相结合,丰富了认识。经过这两个活动下来,学生对武家嘴有了一个立体的感观认识。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与他人交往的经验以及经历了挫折的磨练与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由于自己是活动的主人,有了这种深刻的体验,课堂中就充满了激情。

第二步:课堂的实施

实践活动结束后,各小组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有数据、图片、录像等,怎样把收集到的生活化的资源有效转化成数学素材,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社会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于是我们根据武家嘴近30年的变迁历程,设计出一条教学主线:以篇章式呈现武家嘴从一穷二白—扬帆起航—独领风骚----多元发展。抓住以旧变新这条主线,通过学生对小组活动成果的展示、汇报交流,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变化,让学生在感受变化的同时,了解到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的本质。在课堂教学的开篇时这样设计的:播放学生实践活动时的录像,引导学生回顾在实践活动中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同时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看武家嘴这近三十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实践活动又回归到数学中来。第一篇章中,通过开篇语的简介与小组的汇报,算出人均耕地面积与人均年收入,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感受武家嘴 “人多地少”,连饭也吃不饱的困境,导致以打渔为生的同时,被迫外出要饭,这也就是“渔花子”村的来历。在第二篇章中,由开篇语指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个偏僻的小渔村,人们找到了一条 “靠水吃水“的致富之路---跑水运。通过对船只的“由小变大”这一演变过程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武家嘴的财富就如造船的吨位一样以成千上万倍的速度在增长。武家嘴人富了,这个富又体现在什么地方?于是就有了独领风骚篇章,在这一环节中,各小组把自己的活动成果以统计图、采

访视频等不同形式进行了汇报,(如村集体资产统计图、人均年收入统计图、人均居住面积等等),给予学生们强烈的感官冲击与思维碰撞,获得了最真实、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如:小组出示村人均年收入统计图,让学生猜测从2002~2008,人均年收入的增长趋势,估计2008年人均年收入可能达到多少。由于有了集体资产认识的铺垫,学生的猜测就有据可依了,当学生看到折线这种上升趋势后,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突,都发出了惊呼。但活动还没有就此停住,课前教师已经布臵学生了解自己家的人均年收入,与之一比较,学生都流露出失落的表情,教师引导学生:孩子们,咱不和武家嘴比,给你另一个标准。给出了江苏省小康社会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为≥8000元,让学生与这个比较,学生全都又露出了得意的笑。原来自家的人均年收入都已经达到了小康标准。同时让学生估计发现,这个标准对于武家嘴村来说可能在哪一年就早已经达到。这样的一些比较,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家乡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甚至早超过了这个标准,一种家乡自豪感油然而生。

“多元发展”是如今的武家嘴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怎样体现出武家嘴人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了些什么。抓住学生在参观村史馆时,看到的一条口号“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引导学生思考:“富脑袋”指的是什么?提问“武家嘴人在文化教育方面又做了些什么呢?”根据学生收集的相关材料,制作出饼形统计图,学生根据统计图的分配,估计投资办学与文化建设大约各占该年总资产的几分之几。通过武家嘴人对文化教育方面的投资比重,感受到武家嘴“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对知识的重视。

同时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多元经济的蓬勃发展,造就了武家嘴“百万家庭、千万家庭比比皆是”的现象,引导学生对武家嘴家庭资产现状分布图进行分析,再次的感受到“金陵首富村”的实力和魅力。

全课的总结环节,也是学生情感得以膨胀与爆发的环节,与学生谈话:是什么让武家嘴从一个小渔村跃身为金陵首富村的,让学有所“悟”;教师通过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党的政策是发生变化的客观原因,同时勤劳、智慧,抓住机遇是必须的因素。告诉学生:武家嘴的发展仅仅是高淳发展的一个缩影,高淳劳动人民正是具有了这些因素,我们的家乡这些年来到处都在发生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把这种变化再扩展到整个高淳,通过音画欣赏,在一幅幅家乡美景中、在《希望的田野上》激昂奋进的歌声中,学生由“感”而“发”,发自内心的表达出从小立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抱负,至此,学生的情感也真正得到了升华。

第五篇:寒夜读后感

《寒夜》里的呻吟

捧起了《寒夜》,静静地聆听巴金心中的呻吟。走进寒夜,一种凄凉阴郁的感觉弥漫我的身心。

小说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缓慢展开,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表达“我”即“汪文宣”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的生活状态。以此揭示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物的命运。贯穿于其中的其他人物并不多,母亲、妻子、儿子,以及仅有的几个邻里同事同学。矛盾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对于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作者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读这篇作品总觉得很压抑。主人公汪文宣深受社会压迫,对这个社会、家庭明明有无数的不满、无奈、控诉,却只能压在心里,一个人承受。作品第四节写到他和妻子争吵,想要和她和解,可是,他站在妻子办公的门前,犹豫不决:“万一争吵起来,他没有什么权利约束她。他们中间只有同居关系,他们不曾正式结过婚。当初他反对举行婚礼仪式,现在他却后悔他那么轻易地丢开了他可以使用的唯一的武器。她始终有完全的自由。最后他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无法随心所欲,总有那么多的顾虑。他总是“忍不住痛苦的呻吟一声,又连忙把下面的话咽在肚子里。”

渐渐地我的鼻子、眼睛开始颤抖。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汪文宣心地善良,从不想伤害别人,只希望自己能够无病无灾,简简单单到活下去。可是时代不允许。战乱冲击,生活艰苦无奈;母亲和妻子争吵不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工作老实耐劳却地位低下薪水稀薄;疾病缠身无法医治„..他的卑微懦弱,他的无计可施,他的手足无措,他的良善悲悯,他的老好隐忍,让人不禁心痛怜悯。可是这个快要崩溃的旧社会、旧制度、旧势力在后面指挥他。他不放抗,也无力放抗,于是成为了牺牲品。

“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象还在向谁要求公平。这是在夜晚八点钟光景,街头锣鼓喧天,人们在庆祝胜利,用花炮烧龙灯。”然而汪文宣终究没有享受到胜利带来喜悦,他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

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毁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

让时光机回到我们的时代,汪文宣的影子又何尝不是随处可见呢。官商勾结,房价高涨不落,底层民众买不起房子,也无力呻吟,只能接受,于是有了越来越多的“流浪”、“蜗居”。看着我们的官员们以GDP高速的增长为傲时,我们不禁想问了:“如果加上人均呢?”当权利被为官者紧紧握着,当社会被不公平冲蚀,底层民众的保障在哪,他们的呻吟有人听到吗?会有人愿意聆听甚至给予帮助吗?陪伴他们的难道就要是一个又一个的社会主义的“寒夜“吗?难道他们就要像文宣那样苦闷:“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这种人的。我们奉公守法,别人升官发财„„”“我们没有抢过人,偷过人,害过人,为什么我们不该活呢?”当苦闷积淀无处宣泄,“我们只能拼命喝酒”借着酒精的作用麻痹自己,这样的他们才不用再抑制自己。

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在私立银行当职员,每天上下班,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能说会笑,做好“花瓶”的角色就能拿到不错的薪水,过着不错的生活。文宣的母亲念过书,是个才女,却要沦为“二等的老妈子”,成天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可以理解,在那样战乱的年代,教育被撞击,学识被忽视,懂得谋生成为头等重要大事。

可是再看看我们如今的社会,这种现象却仍然显而易见。高校大学生失业率高升,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相符的他们口中的底层工作,而学识不高但社交能力强的人却能赢得一番闯荡的天地。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控诉社会的不公平。固然,这种现象是社会人才储备管理分配模式的不合理,但是,大学生本身就没有错吗?成天就会埋头读书,以学习绩点高为傲,而一旦接触社会,一切变为零,社交能力差,不懂得与人交流相处,工作能力差,为人态度不端正,试问这样的人才有公司愿意投资吗?社交能力是门博大的学问,不是课本知识所能教会的,拥有这门学问的人也是经过无数的磨练才铸就的,在看到别人光环时别忘了别人背后的付出。所以说,大学生只有在注重学业的同时还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是金子才会发光。否则,只是一味的在寒夜里呻吟,又有谁愿意聆听呢?

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彼此相爱却又相互损害,她们都追求幸福却因为时代观念的不同而争吵不休,她们都深爱着汪文宣,可是,在她们的爱里充满了自

我的扩展。而汪文宣夹在中间“没有办法把母亲和妻子拉在一起,也没有毅力在两人间选取一个,永远都是敷衍和拖”。再多的愤懑也只能在心中宣泄:“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呵!没有人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为了生活,我只能忍受”他时常拿这句话来答复他心里的抗议,对付他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母亲谈话成为了“例行公事”。

小说第六节写到:“他静静地听着母亲慈爱的画,眼光在菜上盘桓了一会儿,他看到粘在碗边的零星的饭粒,他觉得一阵心酸,他只想倒在床上痛苦。可是他仍然低着头用唯唯的答应口吻敷衍他母亲,并且不管自己有没有谱胃口,他还是一口一口地咽着饭,一筷子一筷子地挟着红烧肉。他在母亲面前还是一个温顺的孩子。

树生和儿子之间也没有什么母子情怀,“她不关心小宣,小宣也不关心她。他们中间好像没有多大感情似的。”战乱生活的压迫,顽固保守的传统观念与追求自由幸福的新潮观念的冲撞,亲人间的感情贬值,显得微不足道,这是多么的悲哀。

回想起我们自身,为了学业,为了谋生,背井离乡,压力与距离让亲人间的感情渐渐疏离,只能借助通讯工具,可是拨打的概率也在逐渐减少,当生活被逼迫,亲人也就无暇顾及了。当爱被轻描淡化,当亲人渐渐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人们剩下的还有什么了,不过是一个为利益抓狂的躯壳罢了,可笑的是,人们似乎还引以为豪。悲乎哉!

对于树生,听到了很多骂声,可是我却对她表示同情。她“没有温暖的家,善良而懦弱的患病丈夫,极端自私而又顽固、保守的婆母,争吵和仇视,寂寞和贫穷,在战争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白白的努力,灰色的前途„.”她有着一颗追逐自由和幸福的心,却被世俗的牢笼所困。

小说第十七节里树生有这样对文宣母亲的抱怨:“她恨我,她看不起我,她刚才还对我讲过,我没有跟你正式结过婚我不是你的妻子,我不过是你的姘头。她骂我不要脸,她骂我比娼妓还不如。我可怜她没有知识,我不屑于跟她争吵。”“如果你不另外找个地方安顿她,我就跟你离婚!我们三个住在一起,一辈子也不会幸福,她根本不愿意你对妻子好。你有这样的母亲就不应该结婚!”婆母的刁钻谩骂无法阻止,矛盾无法调和。一味的挣扎犹豫退让却让自己的丈夫更痛苦。

离开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再看全书的结尾,抗争胜利了,按理说痛苦的生活应该结束,迎接的是美好的生活。可是,人们却说:“胜利是他们的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到了胜利楣。早知道,那天真不该参加胜利游行。„„”胜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又把希望逐渐拿走。作者没有在小说的最后照“批评家”的吩咐加一句“哎呦,黎明~”因为,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残、被生活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量呼叫“黎明”了。

寒夜里,我站在风中,深深的打了个寒战,用尽所有的力气试图发出一句呻吟,可是,喉咙卡住了,只能默默吞咽„„

2010汉师

下载从《家》到《寒夜》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家》到《寒夜》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寒夜随笔

    寒夜,还是那般的静谧。如湖水般宁静和默然,稀透着悠悠的星光 我抬臂熄灭房间里,那盏散射暗白色的灯,墨黑的夜色瞬间挤满小小的房间。关闭那似乎已然是种依赖的手机,静静躺在自己......

    《寒夜》读书笔记

    《寒夜》读书笔记范文1 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仍然感到寒冷。巴金写《寒夜》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王伟迪 上海大学)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只知道这部小说是巴金的小说名篇。我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去翻开这本书,因为我害怕这部小说像鲁迅的小说一样,十分难懂。但当......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

    《寒夜》静思

    《寒夜》静思 如果说《家》是巴金用真诚热烈的心点燃了汪洋恣肆的情感后喷射出的青春之歌,那么《寒夜》就是他沉稳冷静的心谱出的一首战争年代平民的痛苦史诗!是战争,是腐败黑......

    《寒夜》读后感

    一年前,“非典”的时候我拿了好多书放在床头准备看。结果一直都没有看,那些书被我找了一个纸箱子放起来了。前段时间一直在看郭敬明的书,这两天很想看小说。本想好好地构思一下......

    《寒夜》读后感

    又在手机上看完了一部小说,感觉开始喜欢拿着手机看小说了。这样确实挺方便的,随时可以看。这次看的是巴金的《寒夜》。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汪文......

    从优秀到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 时间:2004年4月21日晚7:00 地点:北京大学勺园多功能厅 李开复: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又来到北大,每次来到北大都是很担心,又是很快乐,快乐的是有一批非常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