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寒夜随笔
寒夜,还是那般的静谧。如湖水般宁静和默然,稀透着悠悠的星光
我抬臂熄灭房间里,那盏散射暗白色的灯,墨黑的夜色瞬间挤满小小的房间。关闭那似乎已然是种依赖的手机,静静躺在自己的床上。转动着眼睛,端详着笼罩在房间的夜色,思量着这混沌夜的来径。也许是被层层纤柔的纱遮盖住光亮,夜才会显得如此的灰暗。又或许头上那盏明灯的已然离
去,浑厚的墨色,才会在夜里泛开。也许人类总把太多的秘密倾泻入深邃的夜,才会让你变得如此的漠然,你知道每个人的欢笑,也了解他们的烦恼,可谁又曾去知道你呢?秘密终归会撩扰着你。我知道自己一直在自寻苦恼,庸人自扰之,你又何尝不是呢?
微摇着脑袋缓闭上双眼,试着调整呼吸的节奏,放松着僵直的身体,用心去聆听、感受着夜的安详、寂静。幽静的小村,没有闹市那般的车水马龙和喧烨,颇让人平生几分安逸的情致。茫茫的夜色中,间或飘来几声狗吠,伴着寒风惊袭那偶尔过往的行人,也惊皱了这如湖水般的静夜,随风拂过安睡在夜幕下的村子,渐飘渐远,直至消散在浓厚的夜色里。呼吸慢趋舒缓,意识也一点一点的飘远,身体彷佛浮动在暗夜中。静夜里那不时涌动的风,吹拂着混沌的夜色,轻轻摇着早已枯败的树枝,不时吹动着那些散落在地上的枯叶。从半开的窗户跃进了屋内,携着丝丝冷意轻撩过脸颊,更像恋人分来时的话语,寒意中透着决绝,直刺入心肺,不由裹紧身上的衣服。
冷夜里,就连思绪都冰冷的交缠在一起。轻轻的触摸,寒意席卷全身。风稀释着屋内仅剩的暖气,直至只剩下寒冷,然后弃之而去。带走了温暖,也带走了我的思绪。
寒风裹挟着思绪,飞过了窗户,吹出院子,飘向了浓浓的夜幕。思绪也一直随着风随意浮动着,越过高耸的山岭,穿过光秃秃的森林,停步在由钢筋和水泥铸就的森林上空。绯红的灯光映射在茫茫夜空,犹如少女羞涩的脸上泛起的红晕,在浓重的夜色中更添娇柔,让人不由的向往。浮动的灯光穿梭往来在其中,每个人的表情如此相似,而又那么的不同。总有那种像是迷失了的茫然与麻木,也许美好的事物总会伴随着不幸。它对于我来说是如此熟悉,而又充满了太多的陌生。我能记起每个地方,却不曾也不愿去想里面发生过什么,因为这只会徒增自己的苦恼。思绪黯然的离去,止步在一扇明亮的窗前,透过窗看向屋内,一个人或许呆坐在窗前,她双手托腮倚在书桌前,仰望远处的一片星空,陷入了深思中,看着她眉头紧锁心中不免揪紧了一些。可现在这都与我无关了,我已无法再知道她说的秘密,她不在向我分享自己的烦恼与欢乐。或许她身边已有人,为她披上了一件御寒的衣裳,她回头嘴角笑了一笑,很甜很美。也许我已然忘却了那张,以为会伴随终生的容貌,但那双明晰的眼睛,我总会想起,它就像静躺夏夜中的那条涓流的溪水,清澈清纯中透着些许神秘。当皎洁的月光撒在清澈的溪水中,我俯身静静的注视溪水里的月影,它已然留住了我的身影……
终于一切对我来说,已都变的不那么重要了。现在的我只想再看一看,那个脑海里随着时间渐渐泛黄和模糊的容颜,并问一句,只是仅仅问一句:“你还好吗?”仅此而已。也许终究无法见到,就让窗外的点点星光,带去我的问候与怀念,轻轻的披在她的身上。
这也许是我对过往最好的纪念。
第二篇:《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王伟迪 上海大学)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只知道这部小说是巴金的小说名篇。我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去翻开这本书,因为我害怕这部小说像鲁迅的小说一样,十分难懂。但当我看完开头后,我被这部小说的剧情和语言吸引住了。
这部小说并不像其它小说那样,开头便介绍主人公,而是描写了一个在寒夜中行走的人,这个人怀着一种纠结的情感行走在寒夜里,开头就为整篇小说定下了感情基调。《寒夜》中,描写最好的就是主人公的情感纠结。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就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对于婆媳不和,最痛苦的可能不是婆婆和媳妇,而是丈夫。夹在妻子和母亲之间,是小说中主人公情感纠结的第一来源。巴金的厉害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在巴金的笔下栩栩如生。
男主人公叫汪文宣,女主人公叫树生,他们曾经在学校里认识,相爱之后,他们并没有结过婚,更没有举行过婚礼,只是同居在一起。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四年,有一个小孩。他们的感情很好,但是,女主人公喜欢打扮,穿衣时尚,经常和同事一起去玩,夜晚很晚回家,因此,引起了婆婆的不满。最无奈的地方是,他们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很难生活幸福。并且男主人公只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工资不高,难以养活家人,而女主在银行工作,比男主更有钱,这就导致了男主人公说话没有分量。
然而,他们毕竟是相爱的,毕竟有孩子。女主也并没有做过对不起男主的事,尽管银行的一位经理在追求女主,多次劝她离开这个贫穷的家庭。面对经理的追求和爱情攻势,虽然女主有过想要离开他们,为自己寻找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因为她与男主之间毕竟有真爱,有过承诺,女主还是没有答应经理的求爱。
在这些事情之中,最痛苦的就是男主人公了,不光要调节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关系,还要忍受妻子被人追求,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痛苦。他觉得对不起女主,首先给不了她幸福,还要拖累她,所以他选择放弃。他既希望女主留下,又希望女主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男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生动。正因为男主的宽容,使得女主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定:不背叛自己的爱情。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巴金的这篇小说《寒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主人公们有一个悲惨的结局。当母亲与妻子的关系无法调解时;当知道有一个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在追求自己的妻子时;当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物价膨胀,生活拮据时;男主人公陷入了深深的不安和自责之中,曾经的梦想变成了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东西,他恨自己很无能,在情感的纠结之中,男主人公终于病倒了。
为了不增加家里的负担,男主人公不愿去看西医,只是请了一个中医,每天喝药。而他自己也知道:可能这次生病永远都好不了。终日躺在床上,每天忍受病痛的折磨,他每天最开心的时间就是和妻子聊天,但是他却不敢多说,因为他害怕不小心伤害了她。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可能男主最想对女主说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人活在世上,总是要死的,但面对死的态度有所不同。就像对于一个将军来说,从来没有永远的胜利,因为总有一天你会老,那么你可能就会失败。我总记得在电影《三国演义之见龙卸甲》中,五虎上将之中的赵子龙,当他八十岁时,仍然出战,虽然明知道会战败,但他从未害怕,可能他认为一个将军本来就应该战死沙场。我为赵子龙而感动,更为男主而感动。虽然自己病入膏肓,将要离开人世,但他还是写信给远在他方的女主保平安,希望她不要担心他的病情。最后,直到男主去世两个月后,女主才知道。虽然这种情节在小说中经常有,但在巴金的笔下,这个情节更加的真实,这个情节也使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得到升华。
追溯这部小说悲剧的源头,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人们到处逃命,能活下去就很困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小人物的力量显得十分的渺小。巴金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巴金在这部小说中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排斥,对和平的向往。
当然,在对男主感到悲哀的同时,我也替他感到惋惜。对于一个男人而言,就应该承担起对家庭,对妻子﹑父母﹑孩子的责任,就必须比女人更努力。所以,男同胞们,赶紧努力吧!
第三篇:《寒夜》静思
《寒夜》静思
如果说《家》是巴金用真诚热烈的心点燃了汪洋恣肆的情感后喷射出的青春之歌,那么《寒夜》就是他沉稳冷静的心谱出的一首战争年代平民的痛苦史诗!是战争,是腐败黑暗的病态社会让这些原本要有幸福生活的人们遭遇了各种不幸,落入痛苦深渊!
心地善良 老实性格软弱的小知识分子——汪文宣
他有一个让他激情四射,生机勃勃的大学时代,在哪里遇到了要携手走一生的爱人--曾树生。有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由爱恋,建立起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家庭,他充满着理想,斗志昂扬。打算着要在毕业后办一个“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大学毕业后,在一个人半官半商的印刷公司当校对。工作认真,不敢有丝毫马虎。规矩谨慎,与世无争。战争的袭来,国统区的黑暗统治,这个家中的顶梁柱硬是让生活的重压改变了人生。在公司,无聊的工作让所有除了他以外的人以评论,猜疑他人生活为乐,他的不“同流合污”让所有同事们反而瞧不起,让上司以为他好欺负愈对他刻薄之极。公司里总是他遭受着无数白眼。在家中,因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安时人与人间的占有欲更强,自己年迈的母亲与娇美的妻子之间更时常爆发抢人之战,比试着文宣爱谁多一些,听谁多一点。这种争吵不朽的战争使婆媳关系十分紧张,更让他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夹缝中左右为难。他的忍气吞声更换来不少妻子与母亲的白眼。对妻子的“花瓶”工作,他又气又恼,但也只能忍了,甚至眼睁睁地看着妻子与情人离己而去。他心地善良,知道临死时,都不愿将自己的病危情况告诉身在异乡的妻子,死前他仍在为妻子祝福,尽管妻子背叛了自己,但他仍为妻子写下“我远她幸福”的遗言。对自己的母亲总拿不拜堂成亲的媳妇只是儿子的姘头挖苦妻子的做法更是痛苦却无奈。他随忍受了一切,但对于不公平的命运仍充满着分开。如在校对文稿时,他心想“他们连文章都做不通,我还怕他们”当妻子出走时,他想“为什么一切灾祸全落在我的头上?为什么单单要惩罚我一个人?我究竟作过了什么错事?”面对母亲与妻子喋喋不休的争吵他只会用自己的痛苦表情与可怜的哀求引来同情从表面上“解决”战争,却无力从源头上制止。以至于让争吵双方的很日益增长。面对那些题国民党歌功颂德的文章,他在心中不停地汗“谎话,谎话!”然而,他的反抗是无声的也是无力的。他向人们展示了那一时代寒夜中的小人物的悲惨人生。身患结核,单位了一家人的生活,带病工作(尽管收入不多)他的蚕丝尤其是四千的痛苦是对那不公平社会的无声控诉!
善良温柔,被现实夺取理想的漂亮女人——曾树生
他曾经也是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崇尚自由,爱一切美好的食物,但在那荒乱的年代,因生活所迫。34岁的她只能在银行做“花瓶”一样的工作来维持生活。严酷的现实以夺去了他的理想,她不敢再做少女时代美丽的梦了。但对怯懦的丈夫仍满怀同情与爱怜,可不得寒夜硬是比她走向沉沦和深远,岁做了“花瓶”却对有病的丈夫依然忠实。她也曾想同丈夫一道改变现实,离开银行去从事教育工作,但终下不了决心。因为她是那样的爱慕虚荣,不愿儿子将来敌人一等,吧年幼的儿子送往贵族学校。丈夫微薄的收入哪是能用来支付儿子高昂学费的呢?也知道自己并不再年轻享乐需及时,所以在战争临近时,去留抉择面前她下部聊不当“花瓶”的决心,选择离同情人以同去兰州继续重复它以前的工作。到兰州后的他依旧每月几千家中,依然想念丈夫,个人主义强烈,健康漂亮的她也许这是她找到的课获得幸福的道路。但她感到了无比的压抑,始终现在情感与道德折磨中。在她,幸福只有一瞬一瞬,痛苦却始终相随。中没有恪守就到的,与丈夫离婚冲出没有希望的家庭。在寒夜中努力的自救。但儿子痛恨她,丈夫不理解她,婆婆仇视她。难道她追求自己的幸福都有错吗?是过您当反动通知根本就美给她追求幸福的可能。让这个原本要幸福的女人注定在内疚,孤独中过后半生,“花瓶”这的职业让她产生了太多欲望,又带给她破碎的现实。寒夜般的社会剥夺了他幸福下去的权力!
自私顽固又浓厚封建思想的旧式知识女性——文宣母亲
曾是昆明的才女,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他甘愿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过着天天面对拆纳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无悔地终日操持家务,一心为了儿子但对儿媳却非常苛刻,总会对儿媳冷嘲热讽尽管儿子同儿媳十四年来一直恩爱,但她身上那浓厚的封建意识五十无可成为她顺手前来对付儿媳的武器,骂儿媳是他儿子的“姘头”:“哼,你配跟我比!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拿花轿接来的”。儿媳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当了“花瓶”,她不仅没有给予以点点安慰相反却讽刺挖苦为了给儿子治病,她经卖掉了心爱的金戒指,她宁死也不愿再见儿媳。儿子死后,她卖掉一切,带着孙子离开了那个所谓的家,她不仅老而无靠,还要抚养孙子,她是不幸的,是那个可怕的寒夜社会是她过上不幸福生活的。身处苦难社会中,固有的封建意识让她在儿子死后连儿媳以无法去依赖。可怕的社会给了她可怕的人生。
在这个自然天成,没有任何人为紧张情节,客观朴实的故事里,一切日常琐事总在不知不接中进行着。无论是写汪文宣的软弱怯懦,真挚忠厚,还是记曾树生的道德与情感的冲突,灵与肉的搏斗,活是文宣母亲对儿媳的态度与内心真实想法都用了心里描写发。客观上让人们觉得所发生的一切是那么真实,不的不承认他们三个都是善良的,因为他们内心真实的独白是那样美好,所造成的一切不和谐与不幸都以黑暗社会,贫困的生活所造成。他们彼此渴望被理解,但在这种环境中所有的寻常事都变得酣畅,直至造成了相互间无新人可言。沟通,心灵上的沟通根本无法进行。夫妻就爱你婆媳间,母子间的感情也因之出现一条条裂痕,无法逾越。爱与责任是维系一个人家庭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爱到了极致,爱到了无力,痛苦不说与对方为了减轻对方负担,可却让彼此心中愧疚与悔恨的种子已天天生长。到最终这个价只剩下了责任。原本纯真的爱已不知去向。但他满美料到着摇摇欲散的家漏洞太多了,禁用一身的责任是补不起来的,仇视填充不了温暖的。留下了的除了痛苦也没有省么了。就这样三个人的优点与缺点总交织在一起,让人很不起来也爱步起来,好似有什么东西卡在心中一般,读着读着就压抑的进乎窒息。
所有冷静的写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那种压抑的氛围让我对《寒夜》产生了说不出的感觉。每次合上这本书,对文宣,树生等人的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对他们的未来命运的担忧总无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第四篇:《寒夜》读后感
又在手机上看完了一部小说,感觉开始喜欢拿着手机看小说了。这样确实挺方便的,随时可以看。这次看的是巴金的《寒夜》。
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个怯弱的小职员,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坚持甚至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人,的确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谓的“老好人”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场竟然有这般凄惨:连惨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最爱的人在他的身边。甚至他最爱的人都不知道他已离开这个世界。
当他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宁愿他打她骂她也不愿意他不做=作声,然而他还是没有半句怨言。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责备别人的意思。在抗战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小小职员的汪文宣,我想他有这样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后惨死的结果又是与他怯弱的性格紧密相连的。一个连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表达的人有时候想想狠一点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剧情当中,我会不自觉想到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呢。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人性的种种弱点一览无余。
树生是一个时尚的银行职员,她不被世俗所束缚,没结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于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却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无能,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就同年轻的主任飞去了兰州。但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洁身自好的,她并没有做对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是尽责的,她没忘记自己儿子的学业,按时往家里寄钱。
在汪文宣死后没多久,她便回来了。她是怀着思念和希望回来的。她以为宣在信里讲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来了。当她知道丈夫的死讯的时候,她是痛彻心扉的,如刀绞的。这样看来,她的确是一位钟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学,是适合我们这些小市民看的文学。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触也就会来得更加的深。这样看来它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
第五篇: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简介:
巴金在《寒夜》里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它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 有办“ 家庭化、乡村化” 学堂的理想大学毕业生汪文宣和同窗女友曾树生相爱结婚。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使他们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 他们从上海辗转来到重庆。文宣的母亲思想守旧,不满这种自由恋 爱的婚姻,经常辱骂树生,指责由于她的迷惑导致文宣瘦弱多病,并要把她赶出家门。文宣为缓和矛盾只好让妻子暂住宿舍。文宣在文化公司做校对,薪水很低,生活艰难,身体越来越坏。树生为减轻丈夫的负担,在银 行找到工作。她一向持身严谨,但为了生活,对银行中人也不得不作些委婉的应付。岂知文宣对此产生疑心,十分痛苦,汪母更借此扩大事端。树生为避免流言和安慰丈夫,自动搬回家中。不久,银行因战事告急,迁往兰州,树生为生活着想,离开丈夫和儿子小宣,随同前往。她每月寄钱回家并常与文宣通信,但汪母认为树生的钱来得不干净,责令退回,文宣遂暗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此后,文宣失业,生活困苦,吐血更甚,但一直未告知树生。一年以后,当文宣病危时,才动用那笔存款,但终因无法医治,于抗战胜利之际病逝。在草草殡葬后,老母孤儿启程返乡。当树生回家探亲时,早已人去楼空。在一个寒夜,她独自来到丈夫墓前哭祭,悲痛欲绝。最后,形单影只地消失在凄迷的寒夜里。
写作背景:
《寒夜》写于1944年冬天桂林沦陷的时候。当时巴金住在重庆的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里,晚上常常要借助蜡烛来照亮书桌,时写时辍,两年以后才完成这部长篇小说。
《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小说的情节与作者的生活几乎是同步展开的:都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写完这部小说是 1946年的最后一天,上海一个寒冷的冬夜,小说结尾也正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巴金先生曾经说过,写《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在那几年中,散文家缪崇群、小说家王鲁彦,还有他的老朋友陈范予,都是害着肺病痛苦地死去的;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他又亲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医治的三哥李尧林。所以,当小说中写到汪文宣为生计而无着、为疾病而痛苦的时候,这些亲友的面孔一一浮现在巴金的脑海中,使他的写作十分投入。
作家在《寒夜》所描绘的悲剧之中, 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呼唤, 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高度的典型性。
巴金在整个抗战中, 先后到过祖国的许多地方, 所到之处遍地狼烟、满目焦土, 日军的暴行及人民的痛苦, 都强烈地震撼着他的爱国之心。他的一些亲人和朋友, 因战争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他自己的家也曾遭到战火的焚毁。他积极参加抗日爱国运动, 辛勤写作, 以此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当时巴金住处的四周, 每天都可以听见一般小人物的诉苦和呼吁, 因此他说故事就在他身边进行, “ 尽管不是有名有姓, 家喻户晓的真人, 尽管不是人人目睹的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然而我们在那些时候的确常常见到、听到那样的人和那样的事。那些人在生活, 那些事继续
发生, 一场都是那么自然, 我好像活在我自己的小说中, 又好像在旁观我周围那些人在扮演一部悲欢离合的苦戏。’, 巴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将无数个汪文宣的故事进行集中概括,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汪文宣一家的时代悲剧。由于作家熟悉自己的人物, 才会把他们的关系写得如此真切自然, 把他们的性格刻划得如此细腻精微, 作家在这里表现的艺术实也才更具有典型意义。巴金在小说中虽然对人物自身的弱点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但更多的是挖掘悲剧的根源, 对这些弱小者倾年了真切的同情, 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 为他们的不幸遭遇而叹息。
人物分析: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汪文宣忠厚老实而又善良懦弱, 他任劳任怨地干着报酬极少的工作。汪文宣对于生活给予他的不公平的待遇内心十分不满, 但孺弱却使他只能将此强行压制在心中, 因而形成了他思想和行动互相矛盾的性格特征。但除了内心更加深刻的痛苦之外, 他不可能从社会生活的本身去寻求根本的原因, 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作家描绘了汪文宣矛盾的感情生活, 从另一角度刻划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没有力量去调解不和睦的婆媳关系, 他爱她们, 他没有勇气抛弃任何一方, 最后只有在两种爱的漩涡中一直挣扎到死。
“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曾树生是一个受新思潮影响的女性, 到抗战末期, 现实生活的磨砺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曾树生爱善良老实的丈夫, 但她越来越不满他对什么都忍受的态度, 以致二人产生了精神上的鸿沟。树生也知道一切应该由环境负责, 但金钱在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所胃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的矛盾, 使她内心空虚而无所寄托。她关心重病的丈夫, 但不甘心让生命消耗在永无结果的争吵中她爱丈夫, 却不能使婆母不恨她, 她觉得牺牲了青春, 换来的却是敷衍和仇视。她的离去, 一方面是为了家庭的生活, 儿子的学业, 但更重要的是要救出自己而逃避家庭矛盾另一方面, 她不愿
失掉高薪金的职位, 而且她和陈主任搭伙做生意, 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 要丢弃这一切, 她缺乏足够的勇气。她虽为去留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心灵搏斗, 但最终为了自己的“ 幸福” 抛下重病的丈夫走了。在兰州她每月按时给家中寄钱, 并未忘记这个家。但是文宣写信来要求她回信向婆母道歉, 使她感到了莫大的委屈, 她不愿做一个任婆母辱骂的奴隶媳妇去换回甜蜜的家庭生活, 因而写了一封绝交信, 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 说明同文宣分开的理由。她虽同情婆母老来贫的心境, 但实在不能忍受她残忍地破坏自己的爱情生活。母亲在一天, 他们中间就不会有和平与幸福。因此, 他们必须分开, 以免互相折磨、互相损害而变为路人。以后她虽照常给家中寄钱、写信, 但文宣心中的伤痕一直到死也未能愈合。几个月后树生回到重庆, 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她悔恨交集, 孤独地徘徊在寒夜的路上。她虽是一个不屈服于生活的女性, 但她没有明确的生活理想, 最终也只能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
汪文宣和曾树生虽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但他们都无法摆脱社会为他们安排的悲剧命运。作家正是通过二人的悲剧, 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弱点, 更是鞭挞了黑暗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客观上也表明了知识分子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紧紧联在一起, 才会找到正确的出路。
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汪母是一个旧式知识妇女, 她爱儿子, 却难以容忍儿媳。她认为宁肯饿死, 做人也不要苟且, 即使做老妈子, 也比做花瓶强。因此, 她看不惯儿媳经常参加舞会宴会。她不高兴媳妇来分儿子的爱,以为树生能挣钱, 就来役使她, 所以她有意无意地发脾气, 不客气地抢白媳妇, 还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破坏儿子的夫妻感情生活。
经典语句:
小说借“宣”的嘴巴反复说过“我做过什么错事呢?我一个安分的老好人!为什么我该接受这惩罚?”“宣”最终以无声的呐喊“要求公平,他能够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够喊出他的悲愤,他必须沉默的死去。”小说最后这样描写宣的离世。“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象还在向谁要求公平。这是在夜晚八点钟光景,街头锣鼓喧天,人们在庆祝胜利,用花炮烧龙灯。”然而“宣”终究没有享受到胜利带来喜悦。这样的描写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在描写“树生”的矛盾心理的时候这样写到,树生心想,“她(母亲)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这种生活,为什么我就不可以?为什么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我为什么就不能牺牲自己?”“难道我就应该这样争吵、痛苦地过完我这一辈子?。他们把寂寞留给我一个人,难道我就这样枯死了么?”可是当有一条路可以选择的时候,“树生”即兴奋又痛苦,而且还有一种惶惑的感觉,她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么地方去。她反复的说,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虽然她的决定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但是母亲的话永远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应我,只要不再看到那个女人(树生)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能过得去了!”“这种生活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她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挣扎了许久,才找到一条出路“没有!无论精神上,物质上,我都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一点一滴地消耗。“树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她并没有犯罪,为什么应该接受惩罚?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监牢?她应该飞,必须飞,趁她还有翅膀的时候。她要先救出自己。”
“宣”无论如何都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们老是争吵?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家庭,这么单纯的关系中间都不能有着和谐的合作呢?为什么这两个他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象仇敌似的永远互相攻击呢?„„”
“ 地位越来越低, 生活越来越苦, 意气越来越消沉, 他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 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 他已没有自负的语言和救人济世的宏愿, 每天干着单调沉闷的工作, 过着贫乏而痛苦的生活, 只求与世无争。
他不满周主任喝斥要求增加薪金的同事, 内心说“ 你年终一分红, 就是二、三十万, 你哪管我们的死活” 可他连鼻息也极力忍住, 怕周主任发现自己心中的不平。他在心里说自己, “ 真没出息啊他们连文章都做不通, 我还要怕他们。” “ 我怎么会变成这样一个人啊我什么都忍受, 什么人都欺负我, 又住道我的生命就该被这些纠缠不清的文字销磨光吗就为了那一点钱,我居然堕落到这个地步” 这样的抗议、自责在内心发出过何止千百遍经济上的拮据使他无力为妻子买一块生日蛋糕, 但却不得不为主任的生日出一千元的份子钱。内心的不平和外表忍辱苟安的矛盾加剧了他精神上的痛苦, 他虽然朦胧地意识到社会不容良心未丧尽的读书人,以致于自己“ 一生的幸福都给战争、给生活、给那些冠冕堂皇的门面话、街上贴的告示拿走了”。
她说“ 我不要再听什么抗战胜利的话, 要等到抗战胜利恐怕我已经老了、死了。现在我再没什么理想。”而实际上她追求的自由是很空洞的, 其实“ 她除了那有限度的享乐以外, 究竟有什么痛快呢她又有过什么自由呢她有时也知道自己的缺点, 有时也会感到苦闷和空虚。她或许以为这是无名的惆怅, 绝不会想到, 也不肯承认, 这是没有出路的苦闷和她无法解决的矛盾⋯ ⋯她那些追求也不过是一种逃避。”
写作手法及作品评论:
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上。作者以全知叙事的视角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在读者面前,小说中的人物便以内心和外在的两重感体现出来,人物性格具有相当强的立体感;同时,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更适合曾树生等人知识分子的身份,人物相应地被赋予了自主性和知性的魅力。这便是“复调”创作手法带来的优点。
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主要表现在:善于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揭示重大主题,从而表现出作家非凡的艺术功力。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说,巴金在早期作品里常常直接向读者一泻无余地倾吐其奔放热情的话,那么,在后期作品中,他则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整部小说是一种凄楚哀怨的调子、灰色的画面, 作家以内心激荡的情感展示人物的悲剧命运, 真实描绘了驱使人物行动的社会环境, 深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而使人物性格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寒夜》所描绘的悲剧, 虽说比不得催人奋进、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号角, 但它却通过被黑暗所压抑的灵魂的呼号, 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热望, 对假丑恶的世界的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 《寒夜》的悲剧永远具有艺术和情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