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文化论述题1
3、试述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1)旅游动机的强弱差异
总的来说,西方人的旅游动机要比中国人强。这主要是由中西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的形成有着更为深远的文化原因。
2)旅游动机的类型差异
从大的方面着眼,因传统文化不同所导致的中西之间在旅游动机上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为中国人对于单一性的需求——寻求平衡、和谐、相同、没有冲突和可预见性的倾向较为明显,而对多样性的需求程度远逊于西方人。
3)目的地选择上的差异
由于中西传统文化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的观点不同,中西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的决策方式上有所差别。
4)旅游组织形式上的差异
中国人在出国旅游和国内长距离旅游中,多喜欢组团的形式;西方旅游者单独出去度假的情况相当普遍。
5)旅游消费支出结构上的差异
旅游消费支出结构既受个人和家庭收水平的影响,也受消费观念的影响。
6)具体旅游消费习俗的差异
例如较传统的中国人喜欢选择带3、6、9这些数字的日子出游,西方人则忌讳13。这样的差异可谓不胜枚举。
第二篇:旅游文化论述题
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
一、山水
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造园堆山叠石,是以大自然为师,是真山的艺术性再现。自然界的石头种类繁多,用于造园常见的有湖石、黄石、宣石,以及灵壁石,虎皮石等等种类。每种石头都它自已的石质、石色、石纹、石理,各有其自然的形体轮廓。而不同形态和质地的石头,便自有它们不同的性格。水有动静之分,园林“静水”一平如镜,碧澄明澈,与周围亭阁廊榭,山石花木等富有节奏感的体形相对比,是园中的一个休止空间,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水面倒影幻若鲛宫,虚幻的空间启人遐想。而溪流泻涧的“动人”散出欢快的水声,“声渲乱石中”当能给人一种轻松、愉快地感觉。
二、建筑
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特别是私家庭园里的建筑,更是形式活泼,装饰性强,因地而置,因景而成。在总体布局上,皇家园林为了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追求美学上的对称、匀衡艺术效果,一般都采用中轴线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而私家园林往往是突破严格的中轴线格局,比较灵活,富于变化。
三、树木花草
植物的种类繁多,生态各不相同,见于造园的大体属于两大类型,一是属于观赏性植物,以它的天然属性和体态为造园家所赏识;另一种是属于绿化性植物,会使景物画面富有层次,充满生机。造园家的任务主要是从造景需要出发,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配植,使之发挥预想的作用。
四、书画墨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在古典园林的廊庑的墙壁上,嵌缀着一块块题刻碑记,内容大体上写些园苑记文,景物题咏,名人轶事,诗赋图画,它不仅是 一种装饰,还是一园史料,对于广大游览者,又是很好的向导。
2、论述中国民居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北京四合院:是在全国民居中独具一格,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北房、南房、东西厢房四面围合的封闭院落。它具有完备的设施和很强的防御功能(防御盗贼和防御风沙),并按封建礼教要求配置。正房一般高大明亮舒适,为家长居住,两侧厢房供子孙居住。倒座为书房或客厅,既幽静、方便、舒适,又可种花养鱼鸟,便于人们接触交流。(2)井干式名居:这种民居是我国古代人们用木材作材料建筑的一种民居形式。其结构是以去皮圆木或砍成的方木做井干式交叉围成墙壁,在其上安置屋架,铺设屋顶。这种房屋建造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汉代就有这种房屋结构。西汉的建章宫、长乐宫都有井干式结构的房屋。它不仅在我国流传至今,还流传到日本、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在我国目前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云南、新疆阿勒泰地区等。
(3)干栏式民居:该民居是一种架在桩柱上的房屋,主要以木和竹为材料。建筑物与地面形成一个空间,因为明显分成为两层,亦称“楼”。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和养畜。
(4)西藏碉房:该民居是分布在青海、西藏、甘笋、四川等地的一种民居。因这些地区石材丰富,又因雨水稀少,所以用石材砌墙,房屋顶部为平顶。其墙面下大上小,略作倾斜,远看很像碉堡,姑称之为碉房。布达拉宫、大昭寺就是碉房样式。
(5)黄土窑洞:该民居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在黄土崖畔开掘拱形窑洞为住房。一般有3米宽,7~8米深。窑洞民居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个创造。窑洞有利于长寿和健康,其温度在10~20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30%~75%,适宜人类生存。长期生活在窑洞中,外界气候及大气中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影响较小。
(6)福建土楼:福建地区有数以千计造型独特、气势非凡的古堡式建筑,即土楼。它是以竹片、木条为筋骨,以生土、细砂、石灰为主要原料,再拌以糯米饭、红糖,经过反复揉、压而夲筑成土木结构楼房,其外观式样主要有圆形、方形、交椅形、三角形等。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具有防野兽、防盗匪的功能,并冬暖夏凉,防震抗风。
3、论述旅游文化体系的价值取向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内在的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一般认为旅游文化的系统包括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三部分:旅游主体文化即指旅游者文化,一般是指旅游者的文化心理;旅游客体文化一般是指旅游资源(及产品)的文化性,主要涉及旅游资源的文化审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等方面;旅游介体文化,即为旅游业文化,主要有旅游企业的经营文化、旅游服务人员的文化心理等。
旅游主体文化就是旅游者文化,主要研究是旅游者的文化心理。该旅游主体价值取向有以下四个方面:食住行游购娱等是旅游旅游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休闲、体验、猎奇、探新是游客旅游文化的基本动机。三大显性文化旅游资源是游客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观光、参与、考察、购物等是游客旅游文化的基本类型。
旅游客体文化,即是旅游资源及其产品的文化,可以将这个又划分为园林文化、建筑文化、艺术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等。中国园林的发展如同我国的传统文化一样,千百年来经过世世代代的摸索、探求、总结而逐渐积累经验,在一种与外部世界交流较少的环境里,在一种相对稳定、近乎保守的渐进式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创造出了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具有浓重民族特征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独特的中国园林文化,对世界城市了巨大的吸引力。就拿苏州拙政园来说,它是明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它从特定的意境出发,调动了各种造园艺术方法,于平中见奇,处处散发着朴实自然与独特的明净风格。
旅游文化介体的价值取向主要有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旅游者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满足旅游主体的价值追求为经营的文化宗旨。培养为所有客人提供至诚、至善、至美、至尚德服务意识和娴熟的业务能力。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良好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操守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队伍。
第三篇:旅游文化
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武汉轻工大学
选修论文
标题: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姓名:刘阳杰
学号:1204080337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1201
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近年来,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活动的方式之一,而众多学者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却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文化旅游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商品。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故文化旅游可以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有学者这样定义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系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图景”或“地方特色”,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残余。在全国掀起一股文化旅游浪潮的环境下,本文就中国各地的一些典型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和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化旅游
中国
民俗
摘要
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ultural tou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tourism activities, andmany scholars about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ourism has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For example: the cultural tourism is a kind of alternative tourism operators to provide goods.The key cultural tourism in cultural tourism, only in the form of.The cultural
tourism can
be
defined as: the process to realize tourism behavior perception, understanding,understand culture.Some tourism refers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human tourism:cultural life of
human
scholars define cultural to a vanishing
way
of memory “picture” or “local characteristics”, is a remnant of this way of life.The country set off a wave of cultural tourism environment, this
paper Chinese around some typical folk culture tourist resources of folk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are discussed.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正文:
旅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级消费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旅游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旅游活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世界旅游业的良好发展,也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接待国,可见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的需求和消费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旅游消费呈现多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生产、商业、贸易的经济文化,乃至婚丧礼仪、岁时节令的社会文化和游艺竞技的文体文化,都有其特独的民俗。二是地域覆盖面宽,地方色彩浓。中国地域广袤,气候复杂,其民俗事象既有全国共同性,又有地方差异性。三是民族特点鲜明,民俗事象异彩纷呈。除了汉民族的特色以外,还有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这众多的民族便为中国民俗资源的异彩纷呈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发中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吸引性提供了前提。
(三)民俗旅游资源犹如旅游业中有待
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开发的原料 开发,就是要把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民间的民俗资源,经过发掘、整理、筛选和升华,使其具有招揽游客观光的功能。并不是所有民俗资源都可开发为旅游资源。民俗资源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民俗资源中那些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吸引旅游者的民俗因素和事象。目前国际旅游市场消费正向高层次发展,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度假式的旅游,而更注重在旅游目的地参与多种有趣活动,以亲身体验异质文化模式带来的奇特感受,进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民俗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能够满足旅游者寻求异域情趣的需求,所以观赏乡土风光,考察风土人情的各类特色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受到了日益增多的旅游者青睐。国际旅游业出现了以探寻异域风俗为主的态势。
二、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许多旅游企业和旅游投资商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尝试,特别是开发一些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有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等等。但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主要问题有以下3点。
(一)民俗被淡化 以无锡的吴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二)民俗文化被同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三)民俗特色文化被庸俗化 民俗特色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搞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用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只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
三、开发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中国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并且有突出的特点。抓住民俗特色旅游的优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国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搞得比较好的例子来看,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抓好以下方面。一是深层次
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 文化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挖掘文化内涵,注意突出特色,创奇出新,突出各民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显示其独特性,以特色取胜。二是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 所谓软件建设,是指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文化节目的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所谓硬件建设,是指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形成新的吸引物,又可以较快地积累硬件建设所需的资金。硬件的建设要根据旅游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要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需的设施。切忌只注意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只注意建设饭店而忽视管理饭店,以免失去平衡,妨碍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三是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应根植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 中国许多表演艺术都根植于地方文化,以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座独具吴地文化特色的园地,在“吴地住宿馆”里展示的是古朴的堰里农舍和家庭手工作坊。在那里,可以看到酿酒、打豆腐、纺织所用的各种设施,并且有当地人亲自为游客做示范,给外来游客一种新鲜的感觉。吴文化设计力求使公园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使游客进入公园后,接触到古老而又新奇的民情风俗,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当然,在挖掘地方文化的同时还
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要注意移植外来文化,如深圳世界之窗的艺术表演就移植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四是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 现代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乃至经、贸、商相结合、相配套的系统。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营活动,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许多旅游者常常把观赏民俗活动与从事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中华民族众多,民俗各异。如西藏的雪顿节、云南泼水节、四川的火把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各具民族特色,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地区正是以民俗活动为吸引物,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与商品展销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川凉山举办火把期间每天设3000多个商业摊点,日销售额比平时增加7倍。所以,必须把民俗活动与经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花,贸易结果”。五是“雅”与“俗”相结合 旅游目的地的表演要注重雅俗结合,雅可以产生差异感、新鲜感与吸引力,俗可以产生市场规模。从经营角度说两者缺一不可。不雅就没有比较优势,没有吸引力,不俗则市场规模太小,经济上不可行。雅与俗的结合有两种途径,雅的节目搭台,俗的节目唱戏。即开辟一些高雅的演艺产品来吸引游客,产生轰动效应。另一种途径雅之俗化,即把那些高雅的表演性艺术产品部分化成群众能够参与的艺术产品。如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素有“陶都”之美称,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宜兴的制陶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在以前,我们看不到这种高雅艺术的制造过程,但是聪明的宜兴人将这种制陶流程俗化,在陶都宜兴丁蜀镇,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各种陶瓷艺术品,而且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制陶的过程。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参与性强的民俗化的节庆艺术表演节目很多,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射箭、赛马和摔跤),维吾儿组民间舞蹈“赛乃姆”,纳西族的“巴乐跳”,黎族的跳竹竿等等,都很适合在旅游地展开。最后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 要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近似、异特与拟古资源。旅游心理学认为,两种知觉对象如果相似,易为人们知觉并乐以接受,这就是求似心理。旅游者看到似曾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侨居国外异域的华人来说,往往由此激发起强烈的归属感、民族感和爱国心。对这类旅游对象,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满足“寻根求源”的欲望。至于求异,则更易理解,因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求异的欣赏活动,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特别重要。他们往往有猎奇求新的心理。对这类旅游对象来说,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异越好。当然,一定不要违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损少数民族形象和有伤民族情感的事来,至于求古或求
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旧,这是游客的另一种心理需求。当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氛围,故而对越古旧的东西越喜爱,以满足怀古怀旧的欲望。故民俗设施宜旧不宜新、宜拙不宜丽。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产资源,因地取材,就地利用。
总结:
我们已经走进了21世纪,新世纪的帷幕已经拉开,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颖而出,并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中国,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全社会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必能使中国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雷.论民俗文化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J].贵州民族研究,2002(2).[2] 沈祖祥.中国与旅游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3] 唐凡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4] 钟声宏.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0(4).
第四篇:旅游文化
旅 游 文 化
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老师:
饮食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旅游资源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饮食文化历经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洗礼,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 “食”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素来为中外游客所关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游程中因为美食而诗性大发,留下传世佳作。旅游离不开美食,它们互为花叶,相得益彰。目前,食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国际旅游消费中仅次于购物消费,占据第二位,在国内旅游消费中更是高居首位。如何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开拓城乡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推动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中华饮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浓厚的文化积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华饮食文化可追根溯源至夏商时期。千百年来,这一“俗”文化不断发展,不断沉淀,饮食与文化早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饮食体现了中国文化,文化反映着中国的饮食。从周朝“王宴八珍”到李白“斗酒诗百篇”,苏东坡“把酒问青天”,再到清朝宫廷的“满汉全席”..一部中华饮食文化史,无处不闪烁着中华饮食文化的璀璨光辉。
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 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政治经济、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风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中华饮食文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地方风味各异。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的差异,自古以
来,中华饮食上就形成了许多各不相同的菜系。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湘菜、粤菜、闽菜、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和徽菜,即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长河中,八大菜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特色也各有千秋。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2)民族特色浓郁。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各自的饮食文化模式,曾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菜肴风味流派,主要有清真菜、蒙古族菜、满族菜、朝鲜菜等。各民族的饮食多与气候有关,居住在高寒地区的民族喜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居住在亚热带地区的爱吃酸味的食物,居住在潮湿地区的,常吃辛辣的食物。从具体食物方面来讲,各个民族都有一些独特的风味食品。例如,苗族、侗族、土家族的酸菜、酸肉、酸鱼,彝族的疙瘩饭、坨坨肉,瑶族的粽粑、油茶,纳西族、普米族的琵琶肉,怒族的“侠辣”,傣族的油炸青苔、香茅草烤鱼、香竹糯米饭等。
(3)讲究饮食的美感。我国饮食讲究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注意食物色、香、味、形的协调一致,在烹饪的时候讲究选料、刀功、火候、烹调技法和调味。如苏州松鹤楼著名的“松鼠桂鱼”,巨口细鳞,骨刺少,皮厚肉紧,质白鲜嫩,炸好后即刻上桌,浇卤汁时“吱吱”作响,恰如松鼠在欢笑,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4)美食配美器。我国饮食不但讲求色、香、味、形的美,而且还非
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器是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五个方面。美食与美器的和谐统一,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我国饮食器具用料种类非常丰富,除了陶、瓷、金、银、铜、漆器以外,还有竹、锡、紫木、象牙、犀角等物。这些饮食器具上绘有白鹤飞翔、游龙戏凤、琴鸟舒翼、彩蝶恋花、人物美女、各种花卉、山水画等,诗情画意,无所不包,给食者以视觉享受。美食配美器,相得益彰。
(5)注重情趣。我国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形、器和质量、营养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在菜肴的命名、品味的方式、时间的选择、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雅致的要求,立意新颖,风趣盎然。
(6)食医结合。我国的饮食文化和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我国,向来就很重视“医食同源”、“药膳同功”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烹成各种美味的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7)四季有别。我国一直遵循按季节调配饮食、调味配菜。冬则味醇浓厚, 夏则清淡凉爽。冬多炖焖煨,夏多凉拌冷冻。各种蔬菜更是四时更新,适时而食。
(8)酒文化与茶文化是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明珠。茶酒自古以来让人类的生活更加艺术化,它们不仅仅是饮料,而是饮食文化中很重要的分支。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社会风俗、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发展的综合反映。人们常谓“茶新酒陈”,也就是说新茶和陈酒能给饮者更多的美的享受,间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精神需求。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国旅游开发中的宝贵旅游资源。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灿烂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因此,合理开发旅游饮食,对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的益处,要吸引广大旅游者前往游览观光,不仅要有修理的自然风光,绚丽的历史文化遗迹,还要有独特的风味饮食,我国各地因习俗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味饮食,这些风味饮食可谓百花齐放,各具千秋,也是每个地方开发旅游必须重视的因素。
第五篇:旅游文化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什么意思?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旅游宣传口号新鲜出炉,采用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据悉,经过激烈讨论和交流,都江堰市最后选定,将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作为最新的旅游宣传口号。余秋雨先生曾在其书中写道:“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都江堰因水而受到人们的膜拜。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其道家思想、音乐、武术、饮食和养生之道等都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评选人员认为,“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非常准确、传神地反映了都江堰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而且直观、简洁、琅琅上口,能激发游客前来旅游的欲望。
李冰父子神像 体现人们怎样的崇拜观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由都江堰、青城山看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quot;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南侧,从岸边迅速隆起,主峰海拔2434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山东麓有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芒城遗址,在中国同时期古城址中实为罕见。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对揭示古蜀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秦王朝即将青城山列为国家祭祀的十八处山、川圣地之一。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青城山地质地貌上?quot;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植被茂密,气候适宜,林木葱翠,古观藏趣。龙溪自然保护区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北侧,其地形从726米逐步抬升,最高峰光光山海拔4582米,形成鲜明的植物带谱。生物多样性丰富、独特,是国宝大熊猫
重要分布地之一。
青城山与三清山的不同之处
一份300字左右的成都小吃文化导游词
成都地方小吃种类很多,内容丰富,各有特点。大体上可分为蒸煮、煎炸、烘烤、羹汤四大类。用料高档的或者制作精细的,叫做点席小吃,它的代表有凤尾酥、冰糖蛤蟆等,这是小吃中的上品,常陈于高档筵席之中;历史悠久,具有传统风味的如龙抄手、钟水饺、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等,称之谓传统小吃;像肥肠粉、羊杂汤以及现在相当风行的麻辣烫,用料比较简单,但很有特色,被视为通俗小吃。现在这些小吃,其种类到底有多少,很难说得清楚。但是常见的,足有500种之多,其中有皮薄馅嫩、爽滑鲜嫩、汤浓色白的龙抄手(馄饨),有油红、味鲜、微辣的钟水饺,有麻、辣、烫、香、酥、嫩、鲜、活的麻婆豆腐,有片大而薄、软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的夫妻肺片,有色鲜油红、麻辣适中、回味悠长的二姐兔丁,有皮薄松泡、馅多细嫩、味鲜爽口的韩包子,有汤鲜味浓、粉绵汤滑、又肥又软的肥肠粉,有煮时不烂皮、不露馅、不混汤,吃时不粘筷、不粘牙、不腻口的赖汤圆,有噔、噔、噔三声,当场表演的软糯、香甜的三大炮,有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松泡起层、油而不腻的军屯鲜肉锅魁,有形色美观、外酥内嫩、味甜酥香的凤尾酥,有色泽洁白、甜凉清爽、细嫩鲜香的冰汁豆花等。
成都地方小吃,看来比较简单,但在做法上却多种多样:煎、炸、烙、烤,烧、炒、烩、蒸、煮、烘、腌、渍等不下十多种。但是不管哪一种,都十分强调传统工艺,一丝不苟。成都地方小吃,还特别注意选料。在咸食上,辣椒要用“成都二筋条”,花椒要用“汉源花椒”,豆豉要用“童川豆豉”、“太和豆豉”,豆瓣要用“郫县豆瓣”,香油要用“小磨麻油”等等;在甜食上,糯米粉子要用“吊浆粉子”,白糖要用“内江白糖”等。至于调味,也有独到之处。往往是一味为主,它味为辅,各具特色。比如钟水饺、酸辣豆花、甜水面、宋嫂面、张老五凉粉,虽同为辣味小吃,但辣味各不相同,有香辣、鲜辣、酸辣、麻辣等区分,口味一点也不雷同。如此等等,做出来的小吃,当然就令人称道了。
成都旅游文化中食文化是十分有特色的这与成都打造的平民之都的城市形象有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