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规划(含5篇)

时间:2019-05-12 17:2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新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新规划》。

第一篇:浙江省新规划

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详情:

1.杭州市(副省级)。即原杭州市区。杭州市调整设立12个市辖区。杭州市辖12个市辖区(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江干区、拱墅区、滨江区、萧山区、临平区、余杭区、良渚区、下沙区、江东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人口422万。实现GDP4065亿元。

2.宁波市(副省级)。即原宁波市区。宁波市调整设立8个市辖区。宁波市辖8个市辖区(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洲区、鄞江区、东钱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人口228万。实现GDP2466亿元。

6.绍兴市(地级)。即原绍兴地区。撤销绍兴县,并入绍兴市,绍兴市调整设立5个市辖区,面积1489平方公里,人口142万;撤销新昌县,设立新昌市。绍兴市(绍兴地区)辖5个市辖区(越城区、柯桥区、迪荡区、会稽区、滨海区)代管4个县级市(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市),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7万。实现GDP2375亿元。

4.嘉兴市(地级)。即原嘉兴地区。嘉兴市调整设立3个市辖区,面积968平方公里,人口90万;撤销嘉善县,设立嘉善市;撤销海盐县,设立海盐市。嘉兴市(嘉兴地区)辖3个市辖区(南湖区、秀洲区、新禾区)代管5个县级市(海宁市、桐乡市、平湖市、嘉善市、海盐市),面积3915平方公里,人口338万。实现GDP1918亿元。

5.湖州市(地级)。即原湖州地区。湖州市调整设立3个市辖区,面积1588平方公里,人口109万;撤销长兴县,设立太湖市;撤销德清县,设立德清市;撤销安吉县,设立安吉市。湖州市(湖州地区)辖3个市辖区(菰城区、南浔区、菱湖区)代管3个县级市(太湖市、德清市、安吉市),面积5818平方公里,人口258万。实现GDP1112亿元。

6.富春市(地级)。即原富阳市、临安市、建德市、桐庐县、淳安县组成。撤销富阳市。设立富春市,富春市设立2个市辖区,面积1831平方公里,人口65万;撤销桐庐县,设立桐庐市;撤销淳安县,设立千岛湖市;建德市改名为新安江市。富阳市(富阳地区)辖2个市辖区(春江区、新洲区)代管4个县级市(临安市、桐庐市、新安江市、千岛湖市),面积13528平方公里,人口249万。实现GDP1034亿元。

7.新湾市(地级)。即原慈溪市、余姚市组成。撤销慈溪市、余姚市,合并设立新湾市,新湾市设立4个市辖区。新湾市辖4个市辖区(浒山区、越海区、西海区、四明区),面积2680平方公里,人口188万。实现GDP1128亿元。

8.舟山市(地级)。即原舟山地区。舟山市调整设立3个市辖区,面积1027平方公里,人口75万;撤销岱山县、嵊泗县,合并设立岱山市;舟山市(舟山地区)辖3个市辖区(定海区、普陀区、静海区)代管1个县级市(岱山市),面积1440平方公里,人口106万。实现GDP533亿元。

9.东海市(地级)。即原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三门县、天台县组成。撤销象山县,设立东海市,东海市设立2个市辖区,面积1175平方平方公里,人口60万;撤销宁海县,设立宁海市;撤销三门县,设立三门市;撤销天台县,设立天台市。东海市(东海地区)辖2个市辖区(丹城区、石浦区)代管4个县级市(奉化市、宁海市、三门市、天台市),面积

6959平方公里,人口248万。实现GDP896亿元。

10.义乌市(地级)。即原义乌市、东阳市、浦江县、磐安县组成。义乌市设立3个市辖区,面积1105平方公里,人口102万;撤销浦江县,设立浦江市;撤销磐安县,设立磐安市。义乌市(义乌地区)辖3个市辖区(乌伤区、稠洲区、义西区)代管3个县级市(东阳市、浦江市、磐安市),面积4960平方公里,人口239万。实现GDP972亿元。

11.台州市(地级)。即原台州市、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县、仙居县组成。台州市,舟山市调整设立4个市辖区,面积1536平方公里,人口145万;撤销玉环县,设立玉环市;撤销仙居县,设立仙居市。台州市(台州地区)辖4个市辖区(椒江区、路桥区、黄岩区、海门区)代管4个县市(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市、仙居市),面积6800平方公里,人口420万。实现GDP1838亿元。

12.温州市(地级)。即原温州市、乐清市、瑞安市、永嘉县、洞头县组成。撤销永嘉县瓯北镇。并入温州市,温州市调整设立5个市辖区,面积1209平方公里,人口193万;撤销永嘉县,设立永嘉市;撤销洞头县,设立洞头市。温州市(温州地区)辖5个市辖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瓯北区、瓯越区)代管4个县级市(乐清市、瑞安市、永嘉市、洞头市),面积6303平方公里,人口524万。实现GDP2136亿元。

13.瓯南市(地级)。即原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组成。撤销平阳县鳌江镇,撤销苍南县龙港镇、宜山镇、芦浦镇、舥艚镇、炎亭镇、金乡镇、钱库镇、仙居乡,合并设立瓯南市,瓯南市设立2个市辖区,面积330平方公里,人口63万;撤销平阳县,设立平阳市;撤销苍南县,设立苍南市;撤销文成县,设立文成市;撤销泰顺县,设立泰顺市。瓯南市(瓯南地区)辖2个市辖区(鳌江区、龙港区)代管4个县级市(平阳市、苍南市、文成市、泰顺市),面积5481平方公里,人口251万。实现GDP505亿元。

14.金华市(地级)。即原金华市、兰溪市、永康市、武义县组成。金华市调整设立3个市辖区,面积2045平方平方公里,人口96万;撤销武义县,设立武义市;金华市(金华地区)辖3个市辖区(婺城区、邹鲁区、金东区)代管3个县级市(兰溪市、永康市、武义市),面积5758平方公里,人口243万。实现GDP843亿元。

15.衢州市(地级)。即原衢州地区。衢州市,面积2357平方公里,人口82万;撤销开化县,设立开化市;撤销常山县,设立常山市;撤销龙游县,设立龙游市。衢州市(衢州地区)辖2个市辖区(柯城区、衢江区)代管4个县级市(江山市、开化市、常山市、龙游市),面积8837平方公里,人口246万。实现GDP618亿元。

16.丽水市(地级)。即原丽水地区。撤销松阳县,并入丽水市,丽水市调整设立2个市辖区,面积2908平方公里,人口65万;撤销青田县,设立青田市;撤销缙云县,设立缙云市;撤销庆元县,并入龙泉市,撤销遂昌县,设立遂昌市。撤销云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合并设立云景市。丽水市(丽水地区)辖2个市辖区(莲都区、松阳区)代管5个县级市(青田市、缙云市、龙泉市、遂昌市、云景市),面积17298平方公里,人口252万。实现GDP542亿

元。

附:

1.调整后,浙江省从之前的11个省辖市(地区)增加到16个省辖市(地区)。其中,杭州湾地区10个(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富春、新湾、舟山、东海、义乌),南部地区6个(台州、温州、瓯南、金华、衢州、丽水)

2.调整后,浙江省共辖63个区48个县级市

3.16个省辖市(地区)面积排名分别:1.丽水(17298平方公里),2.富春(13528平方公里),3.衢州(8837平方公里),4.绍兴(8256平方公里),5.东海(6959平方公里),6.台州(6800平方公里),7.温州(6303平方公里),8.湖州(5818平方公里),9.金华(5758平方公里),10.瓯南(5481平方公里),11.义乌(4960平方公里),12.嘉兴(3915平方公里),13.杭州(3068平方公里),14.新湾(2680平方公里),15.宁波(2560平方公里),16.舟山(1440平方公里)

4.16个省辖市(地区)人口排名分别:1.温州(524万),2.绍兴(437万),3.杭州(422万),4.台州(420万),5.嘉兴(338万),6.湖州(258万),7.丽水(252万),8.瓯南(250万),9.富春(249万),10.东海(248万),11.衢州(246万),12.金华(243万),13.义乌(239万),14.宁波(228万),15.新湾(188万),16.舟山(106万)

5,16个省辖市(地区)人口密度排名:1.杭州(1375),2.宁波(891),3.嘉兴(863),4.温州(831),5.舟山(736),6.新湾(701),(河蟹)7.台州(618),8.绍兴(529),9.义乌(482),10.瓯南(458),11.湖州(443),12.金华(422),13.东海(356),14.衢州(278),15.富春(184),16.丽水(146)

6.16个省辖市(地区)GDP总量排名:1.杭州(4065亿元),2.宁波(2466亿元),3.绍兴(2375亿元),4.温州(2136亿元),5.嘉兴(1918亿元),6.台州(1838亿元),7.新湾(1128亿元),8.湖州(1112亿元),9.富春(1034亿元),10.义乌(972亿元),11.东海(896亿元),12.金华(843亿元),13.衢州(618亿元),14.丽水(542亿元),15,舟山(533亿元),16.瓯南(510亿元)

7.16个省辖市(地区)人均GDP排名排名:1.宁波(108158元,15976美元),2.杭州(966327元,14228美元),3.新湾(59996元,8862美元),4.嘉兴(56745元,8382美元),5.绍兴(54348元,8027美元),6.舟山(50283元,7427美元),7.台(43761元,6464美元),8..湖州(43100元,6366美元),9.富春(41526元,6134美元),10.温州(40763元,6021美元元),11.义乌(40669元,6007美元),12.东海(36129元,5336美元),13.金华(34691元,5124美元),14.衢州(25122元,3710美元),15.丽水(21508元,3176美元),16.瓯南(20389元,3010美元)

8.16个省辖市(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1.义乌(29506元),2.新湾(28311元),3.温州(27728元),4.宁波(27368元),5.绍兴(26874元),6.杭州(26864元),7.东海(26431元),8.台州(26390元),9.舟山(24939元),10.嘉兴(24693元),11.湖州(23520元),12.富春(22968元),13.金华(22915元),14.瓯南(20554元),15.丽水(20097元),16.衢州(19539元)

第二篇: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规划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建设目标。

——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五”期末的50.5%提高到60%,种植业标准化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畜牧业标准化饲养比率由50%提高到70%,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0%提高到55%,实现粮食大省向畜牧业大省跨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由1000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实现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跨越。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年均递增7%,其中非农产业收入比重由32%提高到50%以上;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生活比较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部乡(镇)和55%的行政村通沥青和水泥路面,所有行政村晴雨通车;村村通电;农民住房基本实现砖瓦化,居住更加舒适;自来水普及率由34%提高到60%以上,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全覆盖;基本消除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及污水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明显改善农村环境和面貌。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巩固提高农村教育“普九”成果,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由7年提高到8.5年,45周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具有非农产业技能;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以上;卫生乡村达标率70%以上;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农村科技、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加快发展。

——农村基层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推进。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家庭和睦、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诚信守法的新风尚。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遵循的原则。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

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投入、部门配合、以城带乡、农民参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全面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农民按标准生产。发挥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农业标准化覆盖面。“十一五”期末,全省种植业基本实现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标准化,养殖业标准化饲养水平大幅度提高。发展种养业大户、家庭农场和现代饲养场,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十一五”期末,全省实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农户占50%以上,规模化养殖比率达到70%以上。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优势资源吸引省外和境外资本参与我省农业产业化开发,扩大龙头企业规模。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改变大量原粮出省的局面。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十一五”期末,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动基地面积8000万亩,基地农户户均增收2500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43%和79%.(六)继续推进农产品优质化。继续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快优质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扩大认证数量、开发总量和加工规模。“十一五”期末,全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1500个、生产总量 3000万吨,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67%和1倍。粮食产品全面实现无公害化和优质化,畜产品优质化率达到85%以上。

(七)加快发展外向化农业。广泛开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信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推动对俄农业合作战略升级,建设粮食、蔬菜、畜产品对俄出口基地,提高对俄农业合作水平。大力开发省外、国外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的外向度。“十一五”期末,全省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贸易额达到 25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5倍。

(八)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力求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构建农业科研创新和推广体系。整合资源,加快建立省级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扩大重大农业科研和推广项月专项补贴规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九)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防治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十)挖掘种植业内部增收潜力。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和品质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粮食生产效益。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提高种植业效益。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北药开发,搞好农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十一五”期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加工转化率达到95%以上。

(十一)加快发展畜牧产业。深入实施“主辅换位”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大力发展现代化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建设,健全以动物防疫为主的基层服务体系,完善突发疫情防控机制,强化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确保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突破绿色壁垒,创建出口基地,扩大畜产品出口。“十一五”期末,全省实现“主辅换位”的目标。

(十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全面推进劳务对接,拓宽转移就业渠道,有组织输出劳动力资源,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农民就近转移,支持引导有专长的农民就地创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认真执行农民工工资支付、子女就学、劳动保护等有关规定,逐步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切实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加快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十一五”期末,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00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49%和2.8倍。

(十三)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战略,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扶贫项目建设步伐。搞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十一五”期末,全省完成2080个贫困村、337万贫困人口的整村脱贫任务。

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十四)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继续实施强县带动、扶持弱县发展战略,对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县(市),赋予省辖市的经济管理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在财政支持、项目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增强县级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弱县的扶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均衡发展。

(十五)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和要素聚集,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农产品资源丰富地区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地矿资源丰富地区要加快发展矿产精深加工;边境地区要依托口岸优势,重点发展边境贸易和进出口原料精深加工;生态环境优良地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走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十一五”期末,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35%以上;全省县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提高县域内就业能力。

(十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小城镇产业支撑体系,完善小城镇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小城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重点建设100个县城和建制镇,示范带动小城镇发展。支持农垦、森工系统集中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的经济强镇,率先实现城镇化。“十一五”期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

五、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十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抓好西部旱区节水灌溉和东部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稻发展,继续抓好病险水库消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逐步扩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小型灌区、雨水蓄积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在国家的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全省力争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新增水田面积1000万亩。加强农机化建设。加快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农机大户,深入开展场县共建,引导工商企业

参与农业开发,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标准化水平。“十一五”期末,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500万千瓦,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到1500个,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 12.5%和4.8倍;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加强土壤肥力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全面提升地力。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科学施用化肥。实施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十一五”期末,全面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00万亩。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十八)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投入的原则,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形成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建立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通乡公路1250公里、通村公路6万公里(其中沥青和水泥路面5万公里、砂石路面1万公里)。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农村供水、排水等设施建设,优先解决高氟、污染等区域的饮水安全问题,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加强饮水工程管理,延长工程使用年限,提高工程使用效率。搞好水源环境治理,新建饮水工程的饮用水水质普遍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应用天然气、沼气、秸秆气化和型煤等能源,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和电能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能源,加快家居取暖清洁化步伐。“十一五”期末,全省100万农户普及清洁能源。

(十九)加强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形成城市配送中心、乡镇超市、村屯农家店相配套的全省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加快推进省际互通。

(二十)加快农村住房建设。组织设计一批平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节能安全、造型美观、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房设计方案,向农民免费提供设计图纸。启动 “康居工程”,开展住宅建设试点,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十一五”期末,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1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十一)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依据村镇建设规划,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有计划地撤并50户以下的自然屯,加快推进城郊村、镇中村以及中心村的社区化建设和改造。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小城镇聚集。“十一五”期末,力争把1/3左右的行政村建设成为农村新型社区。

(二十二)治理乡村环境。启动环境整治工程,突出搞好改路、改厨、改灶、改厕和改圈;做到垃圾、粪便集中存放,污水通过明渠、暗沟排放,柴草垛不入村,厕所卫生符合要求。实现村屯四旁绿化,鼓励农户美化庭院,建设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生活舒适的新乡村。

六、发展公共事业,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十三)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进集中办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双高”普九工作,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鼓励城市教

师到农村任教,优化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十一五”期末,农村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8%,新增农村劳动力全员接受就业技能培训。

(二十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组织城市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援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立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到2008年在全省基本普及。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生殖健康推进计划和 “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十一五”期末,全省乡村医生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农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二十五)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性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农民建立文化大院、文化室、图书室、电影放映队等,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十一五”期末,全省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覆盖到所有乡镇。

(二十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大病救助比例和标准,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引导农村从业人员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形成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整合改造农村敬老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提高供养标准。“十一五”期末,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比例达到50%以上。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二十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编制只减不增,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国有农场要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十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健全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落实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政策,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加强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二十九)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组建统一法人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步伐,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改善资产质量,增加信贷资金规模。强化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加快邮政储蓄制度改革,用市场化手段引导邮政储蓄资

金回流农村。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加快建立农村信贷政策性、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帮助农民化解自然风险。

(三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成员权利。提倡村委会和农民协会“两会”合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功能。

八、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农村和谐社会

(三十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农村实际,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重点问题。继续开展农村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大规模培训农村干部,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十二)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村级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探索和推进乡镇一级直接选举,加快农村民主化进程。

(三十三)加强法制教育。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育农民遵守村规民约。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十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增强诚实守信意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九、切实加强领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十五)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省、市(地)、县(市)都要选派干部进驻乡村,指导帮助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任务,建立责任清晰、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十六)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层层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到屯,并与小康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编制规划要坚持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注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中央和省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本地具体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新农村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纠正和整治违反规划私批滥建行为,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三十七)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把投资建设重点转向农村,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今后每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用好国家的支持政策和资金,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资金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各金融机构都要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增加基础设施、农民住房、农村助学等贷款投放。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和“筹资筹劳”制度,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十八)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开展“百乡千村”建设活动,今年全省要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郊区、重点旅游区选择100个乡镇和1000个村先行试点,积累经验,指导全省。每个县(市)要确定1至2个乡(镇),每个乡(镇)要确定一个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带动发展。垦区要发挥各方面基础较好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用更高的标准单独编制和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新社区,新农村建设要走在全省前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森工林区和矿区也要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示范。

(三十九)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建立省、市(地)、县(市)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乡包村制度,实行定点帮建。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所属县乡的投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军民和警民共建活动,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社会知名人士和志愿者支持新农村建设,尽快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格局。

第三篇:浙江:上虞市人才规划

上虞市人才规划

上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08-01-07 ]

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一支与上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根据浙江省和绍兴市“十一五”人才规划精神,结合上虞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围绕《上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的目标任务,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方法,进一步营造人才工作的良好环境,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为实现上虞“十一五”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⒈统筹协调的原则。依据“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做到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人才的结构素质目标优化相统筹,确保人才与产业、人才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⒉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重点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各类创业人才以及其他紧缺人才。以提高各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着力打造一支适应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群体,带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⒊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的要求,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使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符合上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策措施更加切合上虞人才队伍建设实际。

⒋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扰的人才工作机制和氛围,搭设人才创业舞台,创设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较为完善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加大力度,拓宽渠道,创新方法,使人才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造就一支规模较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一)规模目标

根据“十一五”上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发展需求,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93300人,比“十五”期末增加27100人,年平均增长8%左右。

(二)结构目标

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到2010年,第一产业人才总量达到8500人,第二产业达到48000人,第三产业达到36800人。三次产业人才结构目标由“十五”期的7.5:55.7:36.8调整为9.1:51.5:39.4。

“五支队伍”结构目标为:党政管理人才2300人,占2.4%;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000人,占37.5%;专业技术人才40000人,占42.9%;高技能人才4000人,占4.3%;农村实用人才12000人,占12.9%。

(三)素质目标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品升级换代要求,到2010年,全市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达到2000人,占人才总数的2.1%;大专以上的人才达到33800人,占人才总量的36.2%;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才达到20000人,占人才总量的21.4%;40岁以下的人才58600人,占人才总量的62.8%,人才趋向于高学历化、职称化和年轻化。

三、“十一五”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

(一)加快人才集聚,努力扩大人才总量

结合上虞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切实加强人才创业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增强人才的吸附与产出能力,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努力优化人才结构、扩大人才总量。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力求在机电、化工、轻纺产业形成三大人才高地。

⒈加强高层次人才载体平台建设,增强人才吸附能力。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中型科技骨干企业,作为人才集聚和发挥作用的主要平台。利用上虞经济开发区、杭州湾新区和市重点建设项目等创业载体,吸纳各类人才。按照块状经济产业链分工,加快建设铜管、伞件、劳保、化工等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加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与平台建设,不断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集聚能力。鼓励企业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强日常管理和指导,重点落实好企业博士后科研项目支持资金,争取引进8名博士后进站工作。积极扶持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争取新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省级20家。

⒉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高人才产出能力。建立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高校院所长期合作关系,定向培养适应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大力发展与支柱产业和成长型产业相配套的职业技术教育,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紧密联系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服务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开展重点职校、示范专业创建活动,再创建国家级重点职校1所,省级示范专业2个,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万名,培养高级技能人才4000名。

⒊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上虞急需的各类人才。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出台政策鼓励企业重点引进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引导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招商引智等多种方式,引进紧缺人才。五年内引进各类人才1万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6000名。加大人才的柔性引进力度,鼓励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来我市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合作、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上虞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高校院所的联系与交流。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创造条件组织规模企业到境外招揽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对引进国外智力的资助力度,在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助经费的同时,落实好同级财政1:1配套经费。

(二)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人才竞争力

要以提高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对五支队伍的分类培养,不断提升上虞人才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⒈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抓好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特级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151”第一第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市级拔尖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技能带头人组成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开发与选拔,优先开发重点产业急需的高级人才;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每年举办1期高层次人才专题研修班,选送优秀人才到高校、科研机构学习进修;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项目扶持力度;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完善高层次人才任期目标责任制,定期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竞赛,开设高层次人才论坛,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优化对高层次人才的服务,通过定期组织外出疗休养,开设健康绿色通道等多种途径,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⒉加大分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人才的自身素质。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五年大规模培训规划,通过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手段,健全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运用所学理论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注重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通过理论培训、知识学习、实践锻炼等途径,提高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组织MBA、EMBA核心课程专题培训、高层论坛、学历进修、专题考察等,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系统的现代经济、管理、法律和科技知识的教育;积极推行职业经理资质培训及认证工作,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职业经理人。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精心设计载体,优化激励措施等途径,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职校培养、企业岗位培训、外地订单式培训、社会中介培养、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重点在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培养一批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抓好粮油、水产、茶叶、畜禽、蔬菜、花卉等优势产业种养能手的培养,抓紧培养加工农业、外向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人才和农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短缺人才。推行终身学习制度,引导用人单位把人才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鼓励在职学习,完善带薪学习制度,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终身学习体系。

(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促进人才作用发挥

人才作用发挥是人才引进、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探索创新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不断提升人才的效能。

⒈健全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人才使用导向。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形成党委政府引导、用人单位和人才通过市场自主选择的人才机制。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机制。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研究建立党政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和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认可和出资人认可”,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评价机制,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化评价工作,鼓励企业对技术职务实行动态管理,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

⒉改进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业热情。鼓励、引导用人单位完善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让人才要素参与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构建以绩效考核为核心,与人才智力贡献密切挂钩的多元化分配体系。加大公共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人才创新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科研项目的经费配套及支持力度。加大评先奖优力度,组织开展上虞市突出贡献人才评选活动,继续抓好优秀企业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评选活动;积极推荐各类优秀高层次人才参加党代表、人大代表的选举或推荐为政协委员,不断提高优秀人才的政治、社会地位。通过各方努力,力求使一流人才得到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形成有效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

⒊发挥人才主体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挥政府杠杆作用、市场的主导作用和企业、人才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和鼓励,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完善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快自主创新过程中人才引进、培养步伐,加大对自主创新作出重大贡献人员的奖励,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投入,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制度。

扶持企业创办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四)提高服务水平质量,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政策措施,加强舆论宣传,优化管理服务,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

⒈加强宣传引导,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每年组织开展人才月活动,进行人才工作专项评比和宣传,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重要政策、重大举措和各类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大力宣传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彰优秀人才和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等观念,增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⒉强化投入意识,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加大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工作投入机制。“十一五”期间,财政要优先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经费支持,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引进、奖励和人才的培训。人才专项资金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逐年有所增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组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升职工能力的学习培训项目。抓紧启动市本级人才公寓建设工作,降低企业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成本。

⒊整合市场资源,提高人才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推动人才工作体系与人才服务体系的融合,加强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以及人才中介机构之间的协作,整合人才资源和人才信息,努力推进我市人才市场与国内外人才市场,特别是“长三角”区域内人才市场之间的合作。完善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定期组织开展高级专家、产业紧缺人才招聘会和各类人才交流活动,提高市场的集聚力和影响力;扎实开展人事代理、人才推介、人才素质测评、择业指导等人才中介服务,拓展人才服务领域。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手段,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公平竞争中的作用。

⒋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进一步深化对党管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党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发挥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切实发挥市科协、工、青、妇、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群团、社团组织与人才的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人才工作合力。完善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加强人才工作的日常联系、协调和沟通。加大对人才政策、人才规划与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及时通报督查结果,确保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四篇:浙江省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检查评定标

浙江省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检查评定标准 发布部门:省局药品安全监管处 发布时间:2005-03-16

一、检查评定原则及方法

1、根据《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4号令)、《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制定本检查评定标准。

2、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规定,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方可申请药品注册,取得药品注册证后,再进行药品GMP认证。鉴于新开办企业的申请周期较长,故在保证药品质量及安全的前提下,本检查评定标准以检查硬件设施为主。

3、本检查评定标准适用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血液制品、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诊断试剂、药用辅料(空心胶囊除外)等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增加生产范围)核发。

4、本标准共有检查项目117项,其中关键项目51项,一般项目66项。检查评定时,应根据检查范围对照本检查评定标准,确定相应的检查项目和内容。现场检查报告中应明确现场检查涉及检查项目项数,其中关键项目项数,一般项目项数。

5、现场检查时,应对所列项目及其涵盖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应逐项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评定。凡属不完整、不齐全的项目,称为缺陷项目;关键项目如不合格则称为严重缺陷;一般项目如不合格则称为一般缺陷。

一般缺陷项目或检查中发现的其它问题涉及严重影响药品质量则视同为严重缺陷。

6、结果评定:

项目

结果 严重缺陷

一般缺陷

0

≤20%

通过检查 0

>20%

未通过检查 ≥未通过检查

二、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检查评定标准

*0101 企业应建立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机构和人员的职责。0102 应配备一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并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

0103 主管生产和质量管理的企业负责人应具有医药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经验。

0104 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和质量管理负责人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细菌学、病毒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医学、药学等),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0105 中药制剂生产企业主管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负责人应具有中药专业知识。0106 药用碳生产企业主管生产的负责人应具有药用碳生产经验。

0107 放射性药品生产企业主管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负责人应具有放射性药品生产专业知识。

*0108 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部门负责人应具有医药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

*0109 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不得互相兼任。

*0201 企业药品生产环境应整洁,附近无污染源。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总体布局应合理;不互相妨碍。*0202 药品生产企业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生产区域。

*0203 厂房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其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等级进行合理布局。0204 同一厂房内的生产操作之间和相邻厂房之间的生产操作相互不应妨碍。0205 厂房应有防止昆虫和其它动物进入的设施。0206 生产区应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0207 储存区应有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0208 仓储区应保持清洁和干燥,安装照明和通风设施。物料取样应具有相适应的空气净化措施。0301 中药材的前处理、提取、浓缩和动物脏器、组织的洗涤或处理等生产操作应与其制剂严格分开。0302 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提取、浓缩、蒸、炒、炙、煅等厂房应与其生产规模相适应。0303 中药材的蒸、炒、炙、煅等厂房应有良好的通风、除尘、除烟、降温等设施。0304 中药材的筛选、切片、粉碎等操作应有有效的除尘、排风设施。

0305 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提取、浓缩等厂房应有良好的排风及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等设施。

0306 中药生产的非洁净厂房地面、墙壁、天棚等内表面应平整,易于清洁,不易脱落,无霉迹,不应对加工生产造成污染。

0307 净选药材的厂房应设拣选工作台,工作台表面应平整,不易产生脱落物。

0308 非创伤面外用中药制剂及其特殊制剂的生产厂房门窗应能密闭,必要时有良好的除湿、排风、除尘、降温等设施。

*0309 用于直接入药的净药材和干膏的配料,粉碎、混合、过筛等应按洁净室管理。厂房门窗应能密闭,有良好的通风、除尘等设施。

*0310 中药生产企业应具有相配套的中药前处理或提取的生产厂房及设施。

*0401 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储存的厂房及其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0402 原料药中间产品的质量检验与生产环境有交叉影响时,其检验场所不应设置在该生产区域内。*0403 放射性药品的生产和储存应具有防止辐射装置。

0404 用于生产药用碳(辅料)的生产厂房门窗应能相对密闭,必要时有良好的排风、降温等设施。0501 洁净室(区)与非洁净室(区)之间应设置缓 冲设施,洁净室(区)人流、物流走向应合理。*0502 进入洁净室(区)的空气应按规定净化。

0503 不同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洁净室(区)之间的人员和物料出入,应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0504 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耐受清洗和消毒。0505 洁净室(区)墙壁与地面的交界处应成弧形或采取其他防死角污染的措施。

0506 洁净室(区)内应使用无脱落物、易清洗、易消毒的卫生工具,其存放地点不应对产品造成污染,并限定使用区域。

0507 洁净室(区)内各种管道、灯具、风口等公用设施应易于清洁。0508 洁净室(区)的照度应与生产要求相适应,厂房应有应急照明设施。

0509 洁净室(区)的净化空气如可循环使用,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0510 洁净室(区)的窗户、天棚及进入室内的管道、风口、灯具与墙壁或天棚的连接部位应密封。0511 空气洁净度等级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静压差应符合规定,相对负压处应有压差指示装置,与空气洁净度等级不同的连接处应有防止空气倒流措施。

0512 洁净室(区)的水池、地漏不应对药品产生污染,100级洁净室(区)内不应设置地漏。*0513 10000级洁净室(区)使用的传输设备不应穿越较低级别区域。

0514 非无菌药品产尘量大的洁净室(区)经捕尘处理不能避免交叉污染时,其空气净化系统是否利用回风。非无菌药品空气洁净度等级相同的区域,产尘量大的操作室应 保持相对负压。

0515 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干燥空气、压缩空气和惰性气 体应经净化处理。

0516 洁净室(区)内的称量室或备料室空气洁净度等级应与生产要求一致,应有捕尘设施,有防止交叉污染 的措施。

*0601 生产青霉素类等高致敏性药品应使用独立的厂房与设施、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其分装室应保持相对负压,分装室排至室外的的废气应经净化处理并符合要求,分装室排风口应远离其他空气净化系统的进风口。*0602 生产β-内酰胺结构类药品与其它类药品生产区域应严格分开,使用专用设备和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0603 性激素类避孕药品生产厂房与其它药品生产厂房应分开,应装有独立的专用空气净化系统,气体排放应经处理至符合要求后排放。

*0604 生产激素类、抗肿瘤类化学药品不应与其它药品使用同一设备和空气净化系统;不可避免时,应采用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必要的验证。

*0701 生产用菌毒种与非生产用菌毒种、生产用细胞与非生产用细胞、强毒与弱毒、死毒与活毒、脱毒前与脱毒后的制品和活疫菌与灭活疫苗、人血液制品、预防制品等加工或灌装不应同时在同一生产厂房内进行。*0702 生产用菌毒种与非生产用菌毒种、生产用细胞与非生产用细胞、强毒与弱毒、死毒与活毒、脱毒前与脱毒后的制品和活疫苗与灭活疫苗、人血液制品、预防制品等贮存应严格分开。*0703 不同种类的活疫苗的处理、灌装应彼此分开。

*0704 强毒微生物操作区应与相邻区域保持相对负压,并有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排出的空气不得循环使用。*0705 芽胞菌制品操作区应与相邻区域保持相对负压,并有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排出的空气不得循环使用,芽胞菌制品的操作直至灭活过程完成之前应使用专用设备。

*0706 各类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涉及高危致病因子的操作,其空气净化系统等设施应符合特殊要求。*0707 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某些特定活生物体阶段的设备应专用,并在隔离或封闭系统内进行。*0708 卡介苗生产厂房和结核菌素生产厂房应与其它制品生产厂房严格分开,卡介苗生产设备要专用。*0709 炭疽杆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和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制品应在相应专用设施内生产。

0710 设备专用于生产孢子形成体,当加工处理一种制品时应集中生产,某一设施或一套设施中分期轮换生产芽胞制品时,在规定时间内应只生产一种制品。

*0711 生物制品生产的厂房与设施不应对原材料、中间体和成品存在潜在污染。

*0712 聚合酶链反应试剂(PCR)的生产和检定应在各自独立的建筑物中进行,防止扩增时形成的气溶胶造成交叉污染。

*0713 生产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检测试剂,在使用阳性样品时,应有符合相应规定的防护措施和设施。*0714 生产用种子批和细胞库,应在规定储存条件下专库存放,并只允许指定的人员进入。

*0715 以人血、人血浆或动物脏器、组织为原料生产的制品应使用专用设备,并与其它生物制品的生产严格分开。

*0716 使用密闭系统生物发酵罐生产生物制品可以在同一区域同时生产(如单克隆抗体和重组DNA制品)。*0717 各种灭活疫苗(包括重组DNA产品)、类毒素及细胞提取物,在其灭活或消毒后可以与其他无菌制品交替使用同一灌装间和灌装、冻干设施。但在一种制品分装后,必须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其清洁消毒效果应定期验证。

*0718 操作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应在专门的区域内进行,并应保持相对负压。

*0719 有菌(毒)操作区与无菌(毒)操作区应有各自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来自病原体操作区的空气不应循环使用。

*0720 来自危险度为二类以上病原体的空气应通过除菌过滤器排放,滤器的性能应定期检查。使用二类以上病原体强污染性材料进行制品生产时,对其排出污物应有有效的消毒设施。

*0721 采用动物和人源组织等生物材料制备的药品生产企业,应设置和生产工艺相配套的前处理工序。0722 用于加工处理活生物体的生物制品生产操作区和设备应便于清洁和去除污染,能耐受熏蒸消毒。0801 实验室、中药标本室、留样观察室应与生产区分开。0802 生物检定、微生物限度检定应分室进行。

0803 对有特殊要求的仪器、仪表应安放在专门的仪器室内,有防止静电、震动、潮湿或其他外界影响的设施。0804 实验动物室应与其他区域严格分开。用于生物制品生产的动物室、质量检定动物室的设置应符合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管理规定。

0901 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应符合生产要求、易于清洗、消毒或灭菌,便于生产操作和维修、保养,并能防止差错和减少污染。

*0902 灭菌柜的容量应与生产批量相适应,生产用灭菌柜应具有自动监测及记录装置。0903 生物制品生产使用的管道系统、阀门和通气过滤器应便于清洁和灭菌,封闭性容器(如发酵罐)应用蒸汽灭菌。

0904 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备表面应光洁、平整、易清洗或消毒、耐腐蚀,不与药品发生化学变化或吸附药品。0905 与中药材、中药饮片直接接触的工具、容器表面应整洁、易清洗消毒、不易产生脱落物。

0906 与药液接触的设备、容器具、管路、阀门、输送泵等应采用优质耐腐蚀材质,管路的安装应尽量减少连(焊)接处。

0907 过滤器材不应吸附药液组分和释放异物,禁止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材。0908 设备所有的润滑剂、冷却剂等不应对药品或容器造成污染。0909 与设备连接的主要固定管道应标明管内物料名称、流向。

0910 生产和检验用仪器、仪表、量具、衡器等适应范围、精密度应符合生产和检验要求。*0911 非无菌药品的干燥设备进风口应有过滤装置,出风口应有防止空气倒流装置。0912 生产药用碳的主要设施与设备应相对密闭,并易于清洗。

*1001 纯化水的制备、储存和分配应能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和污染。纯化水管道系统应循环。

*1002 注射用水的制备、储存和分配应能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和污染,注射用水管路系统应循环。储罐的通气口应安装不脱落纤维的疏水性除菌滤器,储存应采用80℃以上保温、65℃以上保温循环或4℃以下存放。*1003 储罐和输送管道所用材料应无毒、耐腐蚀,管道的设计和安装应避免死角、盲管,储罐和管道应规定清洗、灭菌周期。

*1004 生物制品生产用注射用水应在制备后6小时内使用;制备后4小时内灭菌,72小时内使用。1005 水处理及其配套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应能确保供水达到设定的质量标准。*1101 不合格的物料应有专区存放地点。

1102 有特殊要求的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应具有相应的储存设施或条件。

*1103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药材)应设有专库或专柜,并有专人管理。

1104 采用动物和人源组织等生物材料应实行定点供应,并对供应点进行技术、质量方面的指导。1105 标签、使用说明书及按标签管理的包装材料应设有专柜或专库。1201 更衣室、浴室及厕所的设置不应对洁净室(区)产生不良影响。

1202 工作服和工作鞋的选材应与生产操作和空气洁净度等级要求相一致,并不得混用。洁净工作服的质地应光滑、不产生静电、不脱落纤维和颗粒物。

1203 无菌工作服的式样及穿戴方式应能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1204 不同空气洁净度等级使用的工作服应分别清洗、整理,必要时能消毒或灭菌,工作服应制定清洗周期。1205 100000级上区域的洁净工作服应在洁净室(区)内洗涤、干燥、整理,并有灭菌设施。*1301 企业应根据验证对象建立验证小组,提出验证项目、制定验证方案。*1302 验证方案内容应包括空气净化系统、工艺用水系统和主要设备。

*1303 关键设备及无菌药品的验证方案内容应包括灭菌设备、药液滤过及灌封(分装)系统。*1401 应按药监部门批复的工艺起草拟生产品种的生产工艺规程。并与实际生产流程相一致。1402 药品生产过程应有防止尖埃产生和扩散的有效措施。1403 同一操作间内的数条包装线应采取有效隔离。

1404 应有防止物料及产品所产生的气体、蒸汽、喷雾物或生物体等引起的交叉污染措施。

1405 原料药生产使用敞口设备或打开设备操作时,应有避免污染措施。物料、中间产品和原料药在厂房内或厂房间的流转应有避免混淆和污染的措施。1406 拣选后药材的洗涤应使用流动水。

1407 生产药用碳的生产工艺至少从漂洗工序开始,并不得在露天和敞开环境下操作。

1501 应建立质量管理部门,直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并按要求明确质量管理和检验人员的各项职责。*1502 应有与拟生产药品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应的场所、仪器、设备。*1503 对拟生产品种的原料、中间体和成品应制订质量标准及依据。

第五篇:浙江省新华中初中科学教学论文 熔化和凝固 浙教版

浙江省瑞安市新华中初中科学教学论文 熔化和凝

固 浙教版

教材中将探究海波的熔化特点和蜡烛的熔化特点的实验放在一起进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然地将两者进行对比,可以较为方便地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降低了引入晶体和非晶体两概念的难度。编者的意图在教材中围绕“水”展开,海波的熔化在生活中常见,其熔化特点具有典型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由于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

问题一:海波的熔化和蜡烛的熔化时间长短不好把握,导致在一节课中,做完实验后无法根据实验结论从容地引导学生认识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根据它们的实验数据做出图像,使课堂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受到严重影响。问题二:整个实验器材较小,温度计放在试管内,在加热过程中,温度计上有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使学生难以准确读数。问题三:海波冻好后,从器材室拿到教室,再将大海波块砸成小海波块,装入试管的过程中,海波已开始熔化,学生无法观察到海波熔化前的温度。问题四:海波水混合物的温度本应为0℃,但在按照教材装置实际实验时,刚开始海波熔化时温度是0℃,海波还没有熔化完,温度就不断上升,若给学生解释,将影响学生对海波的熔化特点的正确理解。

问题五:蜡烛的熔化过程太快,试管周围的蜡直接就变稀,看不出蜡烛熔化由固态变软变稀的过程。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想做此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前,选用纯净水冻成小海波粒或海波粉,尽可能减少把海波从器材室拿到教室装入试管的时间,尽量不要冻成大海波块,以免实验时将大海波块砸成小海波块装入试管过程中时,海波已开始熔化,无法观察出海波熔化前的温度。2.实验时可以将海波粒(粉)装入保温杯中拿到教室,装入小烧杯或大试管中,再将温度计插入其中,从自然室温中吸收热量(因为在我们当地做此实验时,室温大约在20℃左右),尽管没有水浴法加热直观,但便于学生观察清楚海波熔化的过程、特点,而且学生较易理解海波在熔化时需要从室内吸收热量。

3.蜡烛熔化实验可以将装入蜡烛粒(粉)的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用水浴法加热使之熔化,可以不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尽管看不出蜡烛熔化由固态变软变稀的过程,但可以观察出蜡烛吸热升温熔化的特点,去掉试管外提供热量的烧杯,能很清楚观察到蜡烛由稀变软变固态(由透明变浑浊变硬)的凝固过程。

4.成功做完上述实验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再了解熔化图像和凝固图像的物理意义,进一步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理解熔点和凝固点就容易多了。

通过以上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图像、利用图像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圆满完成教学中的各项目标。

下载浙江省新规划(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新规划(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省新高考地理教学实施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精选5篇)

    浙江省新高考地理教学实施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 编者按:本调研报告在是201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重点学术活动“浙江省地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资助下开展的调研成果,由学会......

    浙江省新希望教育培训学校七年级英语上册 语法复习

    语法复习一、用括号内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He often (have) dinner at home. 2. Daniel and Tommy (be) in Class One. 3. We (not watch) TV on Monday. 4. Nick (not......

    浙江文化研究与规划理念

    活动主题:《宁波传统文化》 活动时间:2009.12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宁波的手工艺、表演艺术、宁波童谣和宁波的传统节日,感悟宁波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观省新博物馆后有感

    观省新博物馆后有感 姓名:唐文俊 学号:1006159 班级:市场营销本科(一)班 去了趟省新博物馆,首先感谢的是毛概老师,是她给了我这个机会。其次感谢的是李自建老师,是他执着的精神打动......

    海南省新劳动合同法范本[模版]

    -范文最新推荐----------------------- 2008海南省新劳动合同法范本 本资源为doc格式,用word即可打开编辑。 本站提供的为rar压缩包格式; 解压密码: 下载地址:点击本链接下载......

    广西省新劳动合同范本

    劳动合同甲方(用人单位)名称: 住所: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 联系电话:乙方(劳动者)姓名: 户籍所在地: 现居住地址: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

    河南省新劳动合同范本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 联系电话: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 地址:乙方(劳动者):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码 户籍所在地: 邮政编码:住址: 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甲乙双方为建立劳动关系,明确权利义务,依......

    四川省新劳动合同范本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联系电话:乙方(劳动者)姓名:性别:住址:居民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印制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