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尊 重 幼 儿
尊 重 幼 儿
尊重幼儿对幼儿意义如此重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幼儿呢?我认为尊重幼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幼儿,就要遵循幼儿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进程,不论孩子的生理发展,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相应地,幼儿的生活世界也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那里幼儿不是按固定的眼光或所谓科学、客观的标准看待事物,不是按习惯性的常规或理论来分析事物合不合理,而是按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表达可不可爱、自己喜不喜欢。他们往往凭借这种臆想或即兴、奇异的想法看事物,因而他们眼中的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赋予变化的。在幼儿期教育中,表现较普遍的就是父母和老师缺乏等待幼儿自然成长的耐心,迫不及待的要求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中,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举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幼儿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另外,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而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判、责骂孩子,却很少检讨自己的确心态和行为,父母和老师在急于求成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其实孩子需要的是他自己自然成长发展的时间表,成人应让他们按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这是尊重幼儿的基础和保障。
(二)、尊重幼儿,就要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幼儿虽然年幼,思想很不成熟、思维很具体形象,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成人不能因为孩子的弱小、因为对成人的依赖而无视他们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自我意识是幼儿适应性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控力、独立性等。这些素质在幼儿期如果发展不好,就会影响他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最早的自我意识是来自父母、老师对他的评价,当他肯定被父母、老师爱着时,他就有一种满足、快乐感和安全感。幼儿在两三岁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的要求,这是幼儿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可是成人往往怕他们做不好或者添乱,从而常常包办代替,剥夺了幼儿学习、锻炼的机会,而当幼儿长到一定年龄却什么也不会或做不好时,却又遭到父母的指责和埋怨,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在美国,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权利去支配或限制孩子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他们非常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说话时大人不仅仅要认真听,而且要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与大人的平等和来自大人的尊重。他们反对在人前教子,更不许当众在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过:“成人越不宣言幼儿的过错,则孩子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就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就越淡薄”。作为教育者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给幼儿给予支持,如对孩子表示信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等等。在教育中,教育者不能把幼儿看成是容器,是简单加工、塑造的原料,教育者必须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幼儿的合理要求、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幼儿的选择和判断。
(三)、尊重孩子,就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研究表明,受成人支配太多,指责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励能力很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好奇心受到打击,他们很难发现自我价值。在当今智力开发热潮的推动下,幼儿从小就肩负着学科知识学习的重大使命。由于社会对幼儿过高的期望,成人希望将大量的知识尽快装进幼儿“一穷二白”的脑袋里,于是,幼儿被要求学习各种“特长”:乐器、舞蹈、绘画、识字、书法、英语等等,许多要到小学才学的内容也被提前到学前阶段。同时,孩子由于过早地承受超强的学习压力,而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乐趣,这将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其它各种能力的发展,并影响其心理发育和心理健康。尊重幼儿,就应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幼儿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内容,成人应该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把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孩子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挖掘。
(四)、尊重幼儿,就要正视孩子间的差异。
由于受遗传因素和不同环境的影响,孩子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教育者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这些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成人应有足够的勇气承认并正视孩子间的差异,并怀着沉稳的心态耐心引导孩子,切忌做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而应多做幼儿成长、发展的纵向比较,让幼儿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个性健康成长。我们应当牢记,对幼儿的信任和尊重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最佳营养品,而正视孩子间的差异,则是保证每一个幼儿受到尊重的前提。
当然,尊重幼儿并不是一味的顺从孩子,而是应当放下架子,把自己摆在与幼儿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幼儿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爱和尊重,并学会爱别人、尊重别人。
第二篇: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允许幼儿自由选择
在一次“娃娃家”游戏中,黄静怡和陈奕辰都在争着当娃娃家的妈妈,这是我看见了走过去说:“娃娃家的妈妈只有一位,你们石头剪刀布吧。输的去当营业员好吗?一位在老师的要求下就去当营业员了,但这不是她自愿的,也就无所事事,对她来说这个游戏没有体验过,所以玩一会儿就不喜欢玩了。后来我就想可以引导幼儿再找几个伙伴组成新的小家,这样家与家之间也就有了联系,可以互相到邻居家串门了,可以一起去游玩。两位妈妈还可以商量照顾宝宝的方法。我叫来黄静怡小朋友你也来当妈妈吧,我就在请几位幼儿来当爸爸、爷爷、奶奶。这两个小家都玩的很高兴。幼儿之间也多了语言的交流机会。
从这次的角色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只有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多给幼儿创造机会。这是他们自己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要多观察,少干预,采用隐性指导。
中心园三月份
第三篇:尊重幼儿3
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以幼儿发展为本,贯彻《纲要》,实施素质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和幼儿教育的特点,在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那么,我们如何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呢?在课改实践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几点启示:
一、随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生成活动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什么都想看看、摸摸、试试,他们乐于探索周围的事物,从中获得新体验,获得快乐。因此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极好的教育契机,这些契机也许是与近期目标无关的,但它能够体现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与需求,并给教育活动创造了极好的时机和条件。比如,一次在晨炼活动时,幼儿对风吹起的塑料袋有了浓厚的兴趣,在一番追逐之后,孩子们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它像蝴蝶飞舞一样,忽高忽低呢?讨论的结果是:风大飞得高,风小飞得低。显然,幼儿已感受到了风的存在,但这只是直觉体验,而没有弄懂真正的原因,我们产生了即兴生成活动的念头,于是便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风从哪里来”的实验活动,使他们明白了“空气流动产生风”的道理,延伸活动时,还与幼儿共同制作了“大风车”、“风铃”、“旋转的小花”等小玩具,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
又如,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16日凌晨6时23分安全返回,孩子们来园后议论纷纷,有的说“我在电视里看到了火箭”、“杨利伟叔叔飞上了天空”,有的说:“我们中国的飞船飞上天啦!”„„于是,在孩子求知欲高涨时,我们积极参与到孩子们的讨论之中,从中了解孩子们对知识的可求度和对新事物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们一起确立了主题活动“神秘的天空”。在主题活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兴趣很高,这种情感我们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可以从孩子们投入专注的神情中感受到,他们非常喜爱共同创设的游戏,孩子在主题活动中有了自主的空间,尝试的机会。
二、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尊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需求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如果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他们尽情活动的场所,我们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娃娃家”中,平时不讲礼貌的孩子会变成和蔼可亲的“爸爸”、“妈妈”,会成为给人倒水端茶的“好孩子”;在“积木区”,平时的淘气包、破坏者,会一丝不苟地建造“高楼大厦”;在“图书区”里,平时不善言辞的幼儿则会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地给同伴讲故事„„,幼儿对这些游
戏很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去玩,并在玩中掌握各种知识,不需要老师反复督促提醒,幼儿就能专心学、反复练。
尊重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求,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及思维、个性、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能起积极的作用,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对游戏活动的需求,细心观察、了解每个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与需求,了解哪些幼儿喜欢安静的活动,哪些喜欢较剧烈的活动,再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为此,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立了各种活动区,并投放大量的材料,游戏时,老师不指派、不分配,学习内容上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把自主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游戏,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活动中使他们得到发展。
三、尊重幼儿,满足他们对爱的需求
“尊重幼儿”是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在每天的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条教育原则,爱的需要是幼儿基本的需要之一,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会潜移默化地使幼儿习得积极的情感和行为,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爱能使他们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使他们变得自信,一位伟人说得好“爱是最好的教师”,让我们尊重幼儿,多施爱于每个孩子,满足他们对爱的需求,使他们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愉快地生活。比如,刚入园的孩子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由于不适应新环境、新面孔,他们常常会哭闹不止,于是每天来园后,我们都竭尽全力,呵护他们,抱着、哄着,耐心领他们到操场上玩各种玩具,一个一个扶着他们玩。午睡时,我们像妈妈一样坐在他身旁,轻轻地拍着他,使他尽快进入梦乡。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我们经常给他一些微笑,一缕鼓励的目光,一个关怀的抚摸,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幼儿一起分享快乐。正是这种对幼儿的尊重,对幼儿的关爱,使幼儿很快地适应了集体生活,度过了分离焦虑的难关。
而尊重孩子并不只是态度上的和蔼、亲切,而是尊重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在满足幼儿需求的同时,融入教育因素。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中,早已培养教育所要追求的东西。新课程观也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育观、儿童观,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善于发现或激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并将其作为教育的生长点,创造条件,一步一步引导幼儿正确地认识事物,沿着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使他们在快
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一原则,使幼儿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第四篇:尊重幼儿想法
尊重幼儿想法 让孩子们畅所欲言
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计好活动流程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有些课才没上多久,好多孩子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没有了刚开始的兴致了。当看完了科学活动《好玩的魔术》的时候,我得到了些许的启发。我觉得之所以孩子们没有了兴致,是因为老师没有设计好活动流程。在《好玩的魔术》这节课上,老师就靠着几张纸片和一把剪刀,整个过程就是撕、贴、剪,但是孩子们整节课都很开心,没有一个孩子有丝毫的走神,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有更神奇的东西在等待着他们。老师以“纸巾魔术”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接着一步步从“兔子魔术”到双环、整环,甚至最后的套环。可以说每当孩子们完成一个尝试,老师就会适当的增加以下难度,因为上一步的成功,孩子们信心十足,有欲望去征服下一个尝试,所以这节课,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应注重活动流程的设计,让一节简单的活动课变成孩子充满惊奇的旅程。
二、从生活中取材,选择有特色的教具
上公开课的教具无疑都是精美、华丽的,教师都希望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是看到大班体育课《有趣的草垫》的时候我感觉眼前一亮。这节课老师选择了我们农村地区随处可见的稻草编成的草垫作为教具,孩子们对草垫既熟悉又新奇,在贴近幼儿生活的同时,也能引起幼儿的共鸣。整节课,孩子们在轻松的气氛下,拿着这个简单、无华的草垫,一会儿抛、一会儿转、一会儿飞,玩得不亦乐乎。我觉得不管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还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我们都应善于挑选那些贴合幼儿生活的、有特色的教具,让教具真正的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而不是成为摆设。
三、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畅所欲言
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跳跃的、漫天飞舞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我们新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那些偏离我们预设答案的回答,一般都会采取“忽略”的方法,或者对于那些太“活跃”的孩子,提供相对少一点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在语言活动《秋叶飘》中,我看到了一个自信亲切的老师、一个尊重每一个孩子想法的老师。在她的教学过程中,她细心的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对于那些理想的回答,她会及时的给予肯定、赞扬;对于那些突发的“奇思妙想”,她也能运用她自身的教育机智,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在肯定孩子想法的同时,巧妙的将话题、内容引回她的预设之中
第五篇: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幼儿
点击数: 6559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孩子与孩子的不同。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擅长这一方面,有的擅长那一方面;有的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有的某些方面擅长而某些方面显得滞后。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个别发展水平,《指南》中也提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在我们所带的班级中肯定有部分幼儿特别的乖巧、招人喜欢;也有部分幼儿性格倔强、攻击行为严重,爱惹事生非,特别招人担心。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教师应该相信一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孩子,进行全系统的观察,在教育过程中做个有心人,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其自身的优点、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在操场上进行“勇敢探险”的活动。孩子沿途要经过树桩,踩过高低不平的平衡板,走过搭在小河上的拱桥,钻过黑黑的山洞,最后到达目的地。游戏开始后,孩子们一个个勇敢地走过拱桥顺利地完成了探险任务。可到了拉拉,她跑到拱桥这里却不上去了,后面的孩子大声地喊着:“拉拉,加油!拉拉,加油!”我看到拉拉在拱桥前一直犹豫不决的样子,就跑过去问:“拉拉,是不是有些害怕,不敢走上去呀?”她涨红了脸,用很轻很细的声音说:“太高了,我不敢。”我摸摸她已经有些尴尬的小脸,笑了笑说:“没关系,拉拉。老师来扶着你走。你看,甜甜今天也很勇敢,已经成功了,我们也来试一试。”可她还是不敢跨出这最难的第一步。面对孩子的执著,我没有责怪她,而是耐心地鼓励她,“拉拉,那我们今天来走旁边这座矮一点的小桥,好吗?”拉拉看了看旁边的这座桥,点点头,终于跨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很快,顺利地经过了小桥,她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这个事例中,拉拉是一个性格内向、胆小的小女孩,平时不太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可是她有她的长处,比如:她做事比较细心,喜欢画画等。从拉拉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孩子是因胆小怕高才不敢走,而作为老师不能勉强孩子,要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行为、神态,揣摩孩子的心理。更需要耐心地用语言、动作等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消除紧张害怕的心理,留给孩子一定的等待时间。并且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为孩子提供不同的活动材料。像拉拉这样特别胆小的孩子,在活动中可降低活动的难度,选择走较低的“桥”,以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贯彻《指南》精神,我想应做好以下几点:
1、观察,让教师了解幼儿的不同差异。通过观察,教师能理解每个幼儿的基本能力、情感、行为和不同的学习特点等,并发现每个幼儿的潜能和需要。
2、观察能帮助教师思考适合幼儿的教育策略。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只有通过观察,真正了解幼儿的个性、气质,了解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材料,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以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育,才能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满足孩子的特殊需要,应从多方面为每个孩子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为每一名幼儿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绝不能实行“一刀切”。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正视幼儿差异,善待幼儿差异,根据幼儿的差异,设计并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教育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生动活泼及富有个性的发展。
让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