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研究
关于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研究
一、绪论
经过在幼儿园两周的保育实习,对幼儿园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性认识。
当今多数的幼儿园,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儿的场所。幼儿园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颇受各个幼儿园的欢迎。面对渐渐被抹杀掉的幼儿个性,我对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进行了研究。
对本研究,我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
二、本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与目标意识;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真正的兴趣;只关注幼儿动手的能力,而忽视幼儿思维的参与;处理不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影响幼儿主体的发展。
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发展儿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这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
大小、强弱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发展为发展速度、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这使人们熟悉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这种新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熟悉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的熟悉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预备,的确起过良好影响,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今天我们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保育实习期间,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靠近他们,我才真正感受到现在幼儿园体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钥匙是打不开所有儿童的心门的。
乐乐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放任自由。于是,她乘上手工课的时候自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家。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满足她对爱的需求。
锐锐因为过于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时显得孤僻,冷漠。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坏孩子”。有一次,保育员给小朋友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地上。经过的幼儿没有一个意识到,只有锐锐经过的时候顺手捡了起来。当时,我就觉得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而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另外,我发现全班小孩都有全家福,唯独锐锐的全家福上只有他和妈妈。所以,小孩子的心理发展缺陷也是受家庭环境影响的。可是又有谁真正地去了解过他的成长了呢?
浩然因为没有良好的午睡的习惯,几乎天天要被老师批评。这天他被罚不准起床,我走过去问他:“你为什么今天又没有睡觉?”他告诉我,他睡不着。我就告诉他,那么从明天开始把眼睛闭起来假装睡。他答应了我。第二天果然见效,他不仅没有被老师批评,而且真的睡着了。由此我感慨,幼儿是需要你用心交流的。并且,集体午睡这样的规定,也是不够人性化的。
幼儿园一个班级平均有三十个孩子,两个老师,一个保育员,可是在平时又有多少幼儿是真正被关心的呢?有多少幼儿的心理是真正被了解过的呢?我所耳闻的是老师声嘶力竭的指令声。“杀鸡儆猴”也成了幼儿园教师普遍采取的措施,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呢?幼儿的天性就这样一点一点葬送在集体化的教育中。我们不是生产的流水线,所缔造的不是统一规格的灵魂。
因为看了一部叫《小人国》的纪录片,我对“巴学园”这个名词产生兴趣。
一本名叫《窗边的小豆豆》的书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被悄悄地翻译成中文,那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译本,但是有幸读到过它的人都曾被深深地惊喜和感动——居然有那样一座由六节车厢组成的“巴学园”,学生们每天带着“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饭菜当做午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心情自由选择要上的课程,还有跳着校长发明的韵律操,晚上在学校礼堂里露营,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小豆豆啊!多年后,重新被引进出版的“小豆豆”不知不觉地爬到了畅销书榜的前列,并且两年来一直旺销,至今势头不减。这个日本小女孩的成长故事不仅再次紧紧抓住了中国孩子们的眼睛,也俘获着更多的成年人的心。
中国的孩子很辛苦,世界上都承认,早在我们当孩子的80年代,减负的论调就已经多有谈及了,快三十年过去了,减负的后果还是应了人们当时的一句玩笑话——“减负之后,还是正”,我们的下一代还是没有能轻松快乐地成长起来。所以,看过《窗边的小豆豆》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真想在现实的“巴学园”里学习生活,遇到一位像小林宗作一样的校长。这本讲述黑柳彻子童年真实经历的作品对于今天的教育体制与环境下的孩子来说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他们热切地关注着小豆豆的故事,好奇地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不送我去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也许无法理解,其实学校本身没有什么神奇之处(除了校舍是由六节车厢组成的这一点),创造奇迹的是小林校长和像小豆豆的妈妈一样的父母们。他们抱持着最为真挚和宽容的心,成为孩子们童真的守夜人,在深沉的暗夜之中,为孩子们点亮前行中光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窗边的小豆豆》再次被引进出版正是在召唤一种“儿童本位”教育精神的回归,让孩子们更多地去自我成长,而非一种在长辈规划下的“被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只需要做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塞林格描绘的场景一样:所有的孩子们生来就
该在一大片麦地里自由自在地奔跑和玩耍……但是,当他们一不小心,当他们终于要“没办法小心地”临近悬崖边缘、面临某种掉落下去的危险——“我”就愿是麦田里永恒的守望者,一次次地伸出手臂、一次次地拦住他们。
如果说《窗边的小豆豆》在召唤着一种“儿童本位”的教育精神的回归,那么手头这本刚刚出版的《我亲爱的甜橙树》则是在宣扬着一种“童心回归”的互动理念,当孩子们在麦地中奔跑玩耍,作为家长的你,不要孤独地做个守望者,不妨忘掉自己已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中年人,此时让童心得以回归,尽情地参与到他们的奔跑和玩耍中来,让他们真心觉得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是他们的伙伴。就像书中的那棵总是倾听主人公泽泽说话的甜橙树,和那个把泽泽当做朋友一样的葡萄牙人,在他们的心中,泽泽并非是满脑子恶作剧的坏孩子,他内心生长着最难能可贵的善良的种子——因为圣诞节受不了爸爸失业后的悲凉的眼神而去街上擦鞋只为了给爸爸买一包香烟使爸爸高兴起来;班主任长得不美,别的老师有花收,而她没有,泽泽没有钱就从花店偷花送给老师;泽泽还喜欢逃课,常和一个卖艺人一起卖唱,只为每次能够从艺人那里得到一张歌谱,送给爱护他的姐姐……在艰难的生活面前,甜橙树和葡萄牙人成了泽泽生命中守望相助的伙伴,他们没有给予泽泽什么实际的物质的支持,但足以让在泽泽快乐地忘却生活的艰辛,因为他们给予泽泽的是一种可贵的交流、一种倾诉,一份能够忘却孤独的友情,这比优越的生活更让这个孩子感到快乐。所以,我知道了为什么当小说写到甜橙树被砍伐、葡萄牙人死于车祸时,所有读到这里的人会痛哭流涕,他们是为死者而哭,更是为活着的人而哭——为泽泽而哭,他们离开后,还会不会有人这样温柔地对待这个可爱的男孩呢?与他一起聊心事,带着他去兜风,在他生病时,为他送来温暖……这个故事在作者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心中酝酿了整整42年,最后用12天的时间写成。与黑柳彻子一样,这个故事有着作者童年的印记,这既是献给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也是时过境迁后,一封写给每个童年已逝的成年人的书信,它以孩子的视角带着每一个成年人回味着逝去童年的阵痛、忧伤,还有甜蜜,也许你是幸运的,曾有一棵树、有一个人走进你童年的岁月,将这些阵痛得以过滤,忧伤得以抚平,甜蜜得以分享,实现一种真正完美的成长!如果你已为人父、为人母,如果你有幸也读到这个故事,不妨从今天开始,让童心重新回归到你的心里,和孩子一起成!
无论是小豆豆还是泽泽,无论是巴学园还是甜橙树,两部来自不同地域、风格决然不同的作品,在有意思的讲述中向我们每个正在童年或童年已逝的人传达着这样的信息:无论何时,在内心的深处,我们都要留下那么一点温柔的空间,让童心得以安然地安放!
李跃儿创办的巴学园受的是黑柳彻子的影响,提出“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简短的话,却道出一番真理。我们的幼儿园应该去适应儿童,并且是适应每一个儿童。幼儿园应该实行小班制教育,幼儿多则不易被重视。巴学园式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虽然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但是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撒手。教师应该隐形地把握好尺度。每一天,抽出足够的时间,和每一个幼儿交流。面对问题儿童,也要现实出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事情的本质,再去评价幼儿的行为。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游戏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所以,教师要尊重幼儿在日常生活环节中的自发游戏,尊重幼儿的自发探索过程。《纲要》中指出,孩子是通过游戏及其一日活动来学习的,尤其是游戏活动,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具有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价值。同时,很多幼儿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孩子的创造力并不是通过集体活动教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并在一次次的个性化创新活动中获得巩固和发展,成为稳定的品质。其实,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可以在一日活动细节中发现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时,教师所要做的是积极的关注和采取适当的态度呵护幼儿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行为,而不是采取粗暴的方式遏制。
倾听孩子的声音,有时候,孩子的很多行为并不象上述案例中那样能让人直接看出其探索过程。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是不计后果的,甚至能造成破坏性。这时,我们就不能仅仅从孩子的行为表面直接作出判断,而应该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和思考过程,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
引导孩子的思考。《纲要》中指出,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但应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还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但自身要关注孩子的一日生活全过程,善于从细节中正确把握教育契机。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在每一个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细节,学会在过程中思考,从而发挥教育的最大价值。
孩子个性发展是在其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只有在天性的展现中我们才能把握孩子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使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而孩子的天性更多体现在一个个生活细节和各种自发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发展的趋势去关注幼儿生活过程,关注寻常时刻,学会了解行为的发展意义,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除了幼儿园本身需要改革之外,家长的传统思想也应该解放。我想,即便现在创办了许多所巴学园式的幼儿园,硬件软件条件都很充沛,有许多家长还是不愿意选择这种新式的教育方法。有许多家长不能够接受孩子玩沙坑的时候把手和衣服弄脏。所以,既然我们选择了学前教育,我们就有义务把这种巴学园的思想广泛传播,让大众对其了解、接受。坚持以下理念:
一 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个性培养。
二 营造和谐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三创新活动,拓展个性教育的空间。
四 发展特长展示个性风采。
五 开展个性化教育,优化发展幼儿个性。
六在民主、和谐、自由的宽松环境里,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结论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幼儿园是一个提供各种各样鞋的场所,而不是一个托管所。提倡巴学园式的个性化教育是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保证。不要让传统的集体化教育禁锢了幼儿的思维。包括幼儿人格品德的发展,也与个性化教育密不可分。孩子的每一个时刻都应该被关注。
第二篇:个体与集体美文
有一种鸥鸟,常数万只聚在一起飞行,而它们飞行的步调惊人的一致,好像有一个总指挥在指挥着它们。其实,每一只鸥鸟是通过观察身边几只鸥鸟行动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飞行姿态。
每一只鸥鸟都影响着身边鸥鸟,就像在生活中,影响着你的是你身边的人,你同时也影响着你身边的人。好的影响会给这个团队带来力量,而不好的影响会使这个团队的力量削弱,甚至崩溃。一个好的团队总有强大的震撼力,而这也离不开每一个队员对这个团队的重视,对自己负责。
没有人可以脱离团队独自生存。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答案是:把它放进大海里。是的,一滴水可以闪闪发光,晶莹剔透,但是经不起风吹日晒,不到片刻,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一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更有力量,古代有一个国王,临死前把他的几个儿子叫到一起,先分别给他们一人一根筷子让他们折,几个人一折就断,后国王又给他们一人一把筷子,没有谁折得断。可见,个人的力量永远不及团队的力量。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一个团结的团队是无敌的。
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优秀的团队必然是个团结的团队。每位队员会观察周围队友的行为,调整自己的步调,做好自己的事,这就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团队负责。这种团结精神对于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这种作用,那么这个国家也会变得更加强大。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伟大,与一个集体比起来,也将是微不足道。个体的力量是弱小的,而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而这强大的力量其实就是由一个个弱小的力量凝聚而成的。一块砖砌在墙里,没有人可以搬动它,但是一块砖放在街道上,任谁也可以将它移走。这就是个体的力量与集体的力量的区别。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这样说过:”谁若离开了集体,谁的命运就悲哀。“
马云先生说过,什么是团队?团队就是不要让团队任何一人失败。队友相互依靠,相互信任,相互勉励,有一个企业招聘职员,董事长让前六名应聘者拿着15元到街上吃饭,并且保证每个人都吃到饭。六个人到一家餐厅,每份的价格最低也要3元,但有六个人,无法保证每人一份,于是,他们垂头丧气的离开了。董事长问明原因后说:”对不起,虽然你们都很有学问,但不适合在这里工作。”原来那家餐厅,若有五个或五个以上的人去吃可以加送一份,而他们却只想到自己,没有聚集成为一个团队。一个团队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又有什么发展前途?
所以在这个社会中,力量最薄弱的是个体,比个体更强大的是集体,而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才拥有无穷力量。
第三篇:如何合理制定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数学教育教学计划
合理制定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数学教育教学计划
一、课前常规
1、教师在每节课前都必须根据期初制定好的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计划写好教案,严格执行无教案不准上课的规定。教案要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要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和方法过程,争取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
学生应主动做好对教科书的预习,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要领,掌握简单的知识和方法,提倡学案的自我设计。
2、教师课前必须做好预习作业布置和检查。
二、课中常规
1、学生必须提前做好上课准备,课前应提前拿好上课工具,安静地等待老师的到来。
2、每节课必须安排必要的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准备活动要形式多样,针对教学实际。
3、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讲解要准确,示范要规范。语言文明,用普通话教学。
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养成会自主、乐合作、勤思索、勇进取的良好品质。
5、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不得无故离开课堂。因故缺课者,必须按规定办理请假手续。
6、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合理安排组织形式,不断丰富教法手段。
学生应积极参加教师安排的各项练习,认真体验和掌握所学内容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7、教师要正确处理学得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的现象。注重传授的广度和深度、学练的强度与难度,融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借助尝试、质疑、探究等方法,设计亲身体验、合作发现、探索解惑的活动内容和问题,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应重视教学进程中的观察、比较和分析,主动尝试、探究健身方法,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
8、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做到分合有序。其教学措施要为学练服务,确保教学过程的安全。
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友伴合作,生生互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
7、有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创设互动、开放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8、注意区别对待,要为不同状态和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最佳发展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环境,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9、教师在课中要引领学生进行适时评价,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
学生应通过课中的测验、技评、展示、观察等活动,认真做好自评和互评。
10、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加强安全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机进行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学生应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重视自我安全意识养成。
三、课后常规
1、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
2、教师在课后要应主动征求学生对本课的教学意见,了解教学得失,修正教学计划,改进教学策略,做好课后小结。学生要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要善于运用教科书及媒体信息充实自己
第四篇: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
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尤指个问题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的过程。特殊性:(一)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二)个体身心
发展具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个体积
极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
我和改造自我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
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所付出的主观努力。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一)
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
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
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二)外铄论:人的发
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
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三)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观
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
(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
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
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通过个
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积极的实
践活动是架通内因与外因的桥梁,是推
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
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均衡性表现
在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
同的发展速度、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晚。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活
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以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
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
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4.个体身心
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
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
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
映个体身心发展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
系,存在于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互补性规律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
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
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非常
重要的。
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
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
能性最大的时期。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遗
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
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
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
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
能夸大。
遗传决定论的典型言论:遗传决定
论者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
因素,如美国坦莱·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 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提出成熟决定论的依据实验是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性质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按范围分:大环境与小环境)。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直接。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钟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环境决定论的典型言论:环境决定论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如墨子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结构。生理活动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心理活动是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活动的最高层次。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3.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是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人的根本力量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4.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个性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特 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三四岁 至十六七岁的少年,处于少年期;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六七岁至十九、二十岁的青年,处于青年期。少年期的年龄特征: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初中 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人生定向;个性定型;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任务是: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个体案例
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中级)
姓名:__ 武爱芳____
身份证号:***022
学号:_____ 培训中心:安
考试日期:_2014年5月25日
完成时间:_2010年5月28日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姓名:武爱芳
考试时间:2014年5月27
摘要:
一年级的时候,侯苏轩课堂听讲经常搞一些小动作,虽然教师经常提醒,但转变不大。课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主要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边玩边做,而且经常做错题或漏做题,且字迹潦草。由于学习基础差,导致成绩很差,所以该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内、课外无论做什么事注意力都不能集中,且好动。为此,我制定相应的辅导目标及方案,通过一个阶段的实施,该生各方面都有进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案例简介
1、基本情况
侯苏轩,男,小学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理能力差,与同学不好相处,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主要问题概述
该生自入学以来,学习习惯很差,不愿学习,作业马虎、好动贪玩、有较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与班级学生交往困难,经常惹是生非,其表现为:从上学开始,他的作业从没有主动完成过,也经常拖欠老师作业,在学校他经常上课不听讲,老师批评他,他也爱理不理,甚至还会对老师发脾气,别的同学不愿和他玩,他就经常做一些奇怪的事来激怒其他同学。但家长反应,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时,没有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二、案例分析
1、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该生的种种行为是由以下情况造成:
1)、大人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自理能力差,对没有敬重的态度,凡事都自由散漫。现在写作业,都要其母在旁边陪着,否则不会自己完成。
2)、从小没有培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别人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他要写一节课,而且父母无法定时检查其作业,对老师的话也不放在心上。
3)、没有学习动力。
2、评估与诊断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判断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属于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通常只是在目标明确而且枯燥乏味的任务上会出现精力不佳的情况,在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境中却能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注意力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位专家说:“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而有些学生在上课听讲、写作业等这些需要意志努力的情境中,往往不能精力集中,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佳。
三、辅导过程
(一)、方案设计
目标:希望通过辅导,能改变该生注意力不集中和好动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步骤:帮助该生分析自己不良行为的现状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自我检讨并提出各自的期望;为该生创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为该生提供学习帮助。
辅导方法:情感沟通、就事论事、用技巧说话、众志成城、激励机制。
(二)、辅导措施
针对这位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我在辅导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方法,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一对一的心里交流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进行交流,多跟他谈谈心,告诉他我对他的看法,也请他说说自己内心的真是想法,鼓励他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出改变现状的心理计划。
2、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找家长谈心,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我和该生妈妈沟通,在教育孩子时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要多和孩子交谈,用亲近的方式交谈中向家长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不要一味地包办,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其次,走进家庭,了解孩子学习的环境。我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使孩子有一个安静学习的小天地。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
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作为家长,每天应抽出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来陪孩子,与孩子交流,了解今天老师讲的内容,、学校里发生的事、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等,家长也在一旁看看报刊,形成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给予具体的提醒。比如:可以在他写作业的书桌上放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专心写功课、不要发呆、不会时可以问、仔细看题目、写完要检查等。最后,经常给予口头的提醒和赞美。
3、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要想保证孩子在校能精力充沛地从事各项活动,必须让他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我向家长特别强调:不能让他长时间地看电视,因为看电视时,孩子处于似听非听、似看非看的状态,容易造成孩子上课也处于这种状态,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
4、师生合作,挖掘“闪光点”,促进转化。
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教师如果不是实事求是地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那么他将自暴自弃,他的个性发展也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要调动他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必须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当他能主动参与劳动时,就及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当他学习上有一点小进步时,就把她进步的消息告诉家长;当他能主动帮助同学的时候,让同学给予一声感激的“谢谢”;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引导他自己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想出假如再出现类似情况会怎么去做。当他在家中有出色的表现的时候,由家长反馈给老师,并给予鼓励„„ 让他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我一定不会比其他同学差的。在这以后的学习中,我始终坚持“欣赏、夸奖、鼓励”的方针。他的成绩也一步步上升。
为了不断督促他进步,我在课堂教学中对他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他多提问(根据其能力,设计相应问题),使其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课堂,并及时对其进步给予表扬,使他对学习逐渐有了兴趣,自信心进一步增强。
教育同学间要团结互助。不歧视他,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帮助他,如:在排座时,把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同学派做他的同桌,督促其进步,两个多月的时间,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学习兴趣也比较浓,与同学的关系也明显融洽了。心情比以前愉快多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5、关爱学生,树立战胜自我的自信心。
有人这样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见像这样的孩子,要教育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因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与交流。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我没有粗暴地指责训斥,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每个人
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行为,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同学的指责而感到痛苦时,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好本领,还给他讲述有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6、制定目标,及时巩固。
我帮助他制定每个阶段的近期目标,如有进步,马上鼓励,推动他养成爱学习、守纪律的好习惯,并不断改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辅导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师生反映:该生学习自觉性有了一些提高,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上课也能坚持听讲,课后乐于与同学们一起玩,学习习惯好转明显。父亲反映:该生在家比以前懂事了,有时也能帮父亲做点家务,父亲不在家时,能坚持先写作业后看电视。
他从一个令人讨厌的孩子,成为班级中受人欢迎的一员。他能按时完成作业,改变了以前与同学相处时毫不在乎的态度,和同学友好相处,不随便打人,积极为集体做事,期末考试中,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我相信他通过他自身的努力,今后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辅导后的反思
1、从结果来看,矫治基本上是成功的,当然对其教育与帮助还将持续下去。
2、家庭、学校、环境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确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我们教师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尤为重要。
3、对于离异家庭子女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转变一个学生首先应理解他,尊重他,然后再引导他,而心理引导应摆在第一位
4、通过这个案例,我懂得了使孩子心理成长更甚于孩子的身体成长,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从孩子的内心解决问题,不要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玩偶,现代的孩子,成熟的较早,有些问题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要多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只
有多给问题儿童更多的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孩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立能力,才能让他们打开心门接受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任何一面,教育都很难成功。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我们要运用教师的综合素质去影响他们,通过我们的笑脸创造和谐,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内心,用我们的真情换取他们的真心。
注释:
(1)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5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2月北京第一版。
(2)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59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2月北京第一版。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 主编:明宏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2月北京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