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爱渗透幼儿心灵
让爱渗透幼儿心灵
泰兴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刘燕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树立健康的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今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凡事以他们为中心,对其物质生活百依百顺,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惜自己的财力、精力,但如何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则极少关注,从而导致幼儿出现自我意识过强、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不能与人合作等心理不健康的现象。随着对《纲要》的学习和贯彻实施,一些幼儿园及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渐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深知未来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竞争的加剧,要求未来人才除具备良好的智力、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用爱心与耐心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跨越心理鸿沟,真正用爱去探索幼儿,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这正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有效途径。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创造爱的气氛,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要,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
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极营造充满爱心的健康心理氛围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
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如果一位教师身体离幼儿很近,而心却离得很远,整天阴沉着脸,动不动就对幼儿大声呵斥,那幼儿一定会被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之中,就会感到恐惧、紧张,其心理随之被扭曲。实践证明,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不会有自信的。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对他们付出的爱和关心太少。他想利用“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
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童心的需要。为此,我们在活动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增设了“说出你的心里话”、“亲子区”等,给予幼儿充分抒发情感,增进交往空间。使幼儿感到在充满爱心的氛围中生活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积极、稳定的情绪参与幼儿
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除了在家,其余大多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一直是与老师一起生活和活动,于是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情绪状态便显得十分重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
教师的情绪与幼儿心理健康始终成正比发展,两者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使孩子们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教师首先要学会随时调整自身的情绪,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幼儿,以积极的热情和兴趣去参与幼儿各项活动。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永远是微笑和爱意。事实也说明了这点。例如:今天由于心中有些不高兴的事,情绪难免会显得低落,这时你带孩子们一起活动,你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甚至会忽略对某些幼儿关爱,孩子们能以高涨、愉快的情绪参与其中吗?自己也会感到开展的活动索然无味,更不用说是幼儿。孩子们与老师相处的时间很多,在很大程度上,你的许多情绪会影响到孩子。不难发现,在各项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总是很沉闷,而另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很活跃,这正是与教师的情绪有密切联系。
第二篇:让爱渗透幼儿心灵
让爱渗透幼儿心灵
泰兴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刘燕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树立健康的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今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凡事以他们为中心,对其物质生活百依百顺,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惜自己的财力、精力,但如何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则极少关注,从而导致幼儿出现自我意识过强、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不能与人合作等心理不健康的现象。随着对《纲要》的学习和贯彻实施,一些幼儿园及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渐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深知未来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竞争的加剧,要求未来人才除具备良好的智力、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用爱心与耐心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跨越心理鸿沟,真正用爱去探索幼儿,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这正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有效途径。
创造爱的气氛,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要,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
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极营造充满爱心的健康心理氛围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
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如果一位教师身体离幼儿很近,而心却离得很远,整天阴沉着脸,动不动就对幼儿大声呵斥,那幼儿一定会被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之中,就会感到恐惧、紧张,其心理随之被扭曲。实践证明,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不会有自信的。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对他们付出的爱和关心太少。他想利用“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
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童心的需要。为此,我们在活动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增设了“说出你的心里话”、“亲子区”等,给予幼儿充分抒发情感,增进交往空间。使幼儿感到在充满爱心的氛围中生活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积极、稳定的情绪参与幼儿
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除了在家,其余大多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一直是与老师一起生活和活动,于是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情绪状态便显得十分重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
教师的情绪与幼儿心理健康始终成正比发展,两者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使孩子们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教师首先要学会随时调整自身的情绪,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幼儿,以积极的热情和兴趣去参与幼儿各项活动。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永远是微笑和爱意。事实也说明了这点。例如:今天由于心中有些不高兴的事,情绪难免会显得低落,这时你带孩子们一起活动,你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甚至会忽略对某些幼儿关爱,孩子们能以高涨、愉快的情绪参与其中吗?自己也会感到开展的活动索然无味,更不用说是幼儿。孩子们与老师相处的时间很多,在很大程度上,你的许多情绪会影响到孩子。不难发现,在各项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总是很沉闷,而另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很活跃,这正是与教师的情绪有密切联系。的确,如果教师缺乏爱心,便会使幼儿讨厌集体生活,性格孤僻;如果教师整日忙着处理各种繁琐的事情,从而产生厌烦、喜怒无常的情绪,后果又是怎样呢?某班有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从小班下学期开始,喜欢随意下位,自控能力较差。一次,老师在课堂正绘声绘色讲课,孩子都很投入地听着,突然,她发现了这个一贯调皮的小男孩这次竟趴到桌子下面,从后爬到前摸小朋友们的脚。于是,这位老师非常气愤,开始严厉训斥这个小男孩,情绪马上激动起来,声音马上高了八度,脸也气红了,孩子的注意全部转移到那个小男孩身上了,此时的他们惊慌失措。几分钟的“狂风暴雨”后,你又开始讲课,可想孩子们还能好先前那样投入,关注了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他们会害怕下一个“暴风雨”的到来。有的老师也许认为这是教育有方,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殊不知,长期如此,会使幼儿产生畏惧﹑不安心理,增加了焦虑感,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不利。所以,教师本身要拥有一个健康
的心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在老师与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我们要用愉快让孩子跟着一起快乐起来!三﹑用爱束缚自身的态度行为,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关系
要让幼儿在心理上真正接纳我们,就要让他们懂得我们的爱。为此我们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好关切地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也是爱的表示。
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态度﹑行为,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起来,如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将会让幼儿心理抹上一层灰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课上总喜欢捣乱,吃饭那时又喜欢嚷嚷,等到游戏活动时总是乱窜乱跳,欺负别的小朋友。对于这些行为,我们总是进行及时教育,可效果不明显。后来我们用自己的态度﹑行为改变了他,当他课上坐不住时,总是及时赶到这位小朋友面前,竖起大拇指,投来赞许的目光,说:“瞧,**小朋友今天坐课多棒呀!”等到吃饭﹑游戏时,我们及时参与到他的行列中去,和他一起吃饭﹑游戏,渐渐的地,这位小朋友走近了我们,变为了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如果当初作为老师的我们说:“你这小孩真烦!”这样子就会在他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也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个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我们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不仅仅是注意我们自身的态度﹑言行,而且,还要与孩子们保持平等的关系。我们总会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学会倾听幼儿,通过讨论,让他们认清自己错在哪里,今后应该如何改正,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有一次中午,在盛汤给孩子们的时候,我的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孩子的头,我连忙摸摸这个孩子的头说:“对不起,老师不是有意的,弄疼你了吗?”一句“对不起”,让这孩子高兴了一整天,到处跟伙伴们说,老师还跟我说对不起呢!等到晚上妈妈来接她时,她又兴奋地把这事告诉了妈妈。老师的一句“对不起”,就让孩子有了这么愉快的情绪,足以证明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人权,建立相互平等关系。
四﹑以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游戏是
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始终贯穿与一日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学习的最佳途径。其倡导的就是要给幼儿一些自主的机会,与同伴之间有一种爱的交流,培养他们合作﹑谦让的精神。游戏中,总有个别胆小﹑害羞﹑懦弱的幼儿,他们往往不敢与同伴交往,更不会主动投入游戏中去。为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加入同伴的游戏中,可以用关心的语气询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去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老师跟你一起玩,好吗?”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施以爱的教育,使他们与教师融为一体,慢慢消除幼儿的心理阴影。如在游戏刚开始时,有的幼儿不知道玩什么,教师可通过扮演角色,参与幼儿中,用游戏口吻激发幼儿和老师所扮的角色一起玩,让幼儿逐渐克服胆怯的心理。在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愿望,投入到游戏中以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加入到同伴的集体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会自制蛋糕为娃娃过生日,并邀请客人到家里一起开生日会,边唱生日歌,在游戏中他们充分感受了分享的快乐情感,体验到集体祝贺生日活动的情趣,使游戏过程充满和谐,在和谐中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情感教育,如班上有个小朋友生病两天没来幼儿园,第二天来园时,我便抓住机会进行随机教育,鼓励幼儿主动上前询问他为什么两天没入园,并与他交谈,然后引导幼儿讨论我们要怎样关心别人,在生活中谁关心你?你关心谁?怎样关心的?这样既满足了
幼儿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孩子关爱别人的感情,使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朋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爱护的意义。所以,在这种自主﹑开放的教育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除此以外,教师应注重家园合作,增强教育合力。《纲要》同时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发展同时也有着巨大影响,但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了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强化孩子爱的教育行为。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孩子在幼儿园爱老师﹑关心同伴;到了家却对父母﹑长辈乱发脾气。
所以,我们应及时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与家长做简短交流沟通,纠正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总之,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又要关注人文环境的建设;既要注重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少数幼儿;既要幼儿园高度重视,又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参与,但这些的先导前提就出于我们教师的爱,只有爱才能索入幼儿的心理,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第三篇:让爱点亮心灵
学习行知思想 让爱点亮心灵
扎下中学 杨娟
【摘要】“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要求,是每个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爱是师生互动的桥梁,爱要有真情、有尺度、有信任、有普遍性。
【关键词】热爱 真情 尺度 信任 普遍性
【正文】只有热爱学生,才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前提。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是每个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够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与爱戴,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为学生接受教育奠定情感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
爱是一种心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来源于教师坚定的信仰,来源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责任心。教师爱学生从表面上看是师生之间的爱,实际上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爱学生就是爱我们事业的未来。
一、热爱学生需要真情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真诚地热爱学生,对学生倾注满腔热情,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育的过程,是师生感情互相影响、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深深的爱,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建立起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爱时,就会尊敬教师,在师生间产生有利于教学的有效互动。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淡,甚至随意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的爱是是理性化了的感情,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原动力。青少年的心灵的可塑性只有在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时才显得尤为明显。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只有爱的注入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教育才能起到实效。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激励学生追求真理的重要精神力量,学生一般都是从教师教育自己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社会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学生建立高尚道德情操的基础。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才会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
教师热爱学生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教师真挚的爱是学生探究问题,培养学习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动力取向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热爱学生,受到学生的信赖与爱戴,学生往往把教师的爱转移到教师所教的知识上。引起注意的转移。这对于转化“问题”学生非常重要,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精神状态,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这样就能把关怀和温暖及时输送到他们的心田。
二、热爱学生要有尺度
教师要善于控制、支配和利用自己爱的情感,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学生状况,决定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表达的倾向、方式和尺度。
师生交往中,要把握对学生施爱的适度,既要防止娇宠溺爱,又要防止过于严厉,简单粗暴。学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倾注不同的感情。一般来说,对低年级学生,要侧重于情感态度,开朗愉快的情绪,活泼生动的语言是接近他们的必要条件。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具有深刻、含蓄的情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内心体验。
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感情,并不是说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表现出丝毫的愤怒和怨恨。其实,恰当地批评学生,也会产生有益的效果。我所任教的初三(410)班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但在一次“一二.九”大合唱的训练中,因为他们不够重视,一直嘻嘻哈哈,我劝说了几次都没有多大效果。再拖下去表演一定要砸锅,我心里暗自着急。如果教训他们一顿,虽然他们会认真起来,但本来愉快的活动就会变成强迫。于是我叹了一口气说:“看来你们对唱歌不感兴趣,不如弃权算了,免得上台表演的时候太难堪。”我说完就转身走了。过了一会儿,班长来找我叫我去班上,我依然表现出沮丧的样子,可是还没进门就听到整齐嘹亮的歌声,原来他们已经自己练好了请我来验收。学生从教师合乎人情的“怨恨”情绪中,看到了教师对他们充满善意的期待,相信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他们的真心实意的爱护。
严格的要求也是一种爱的体现,当然必须注意分寸,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对学生才能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情。
这样的教育也才是完整的教育。
三、热爱学生需要信任
教师爱学生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师热爱学生与父母热爱子女的感情不完全相同。教师爱学生是一种理性化了的正确感情。理性的爱才能是教育产生正效应。
教育就是信任。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责任感,是激发青少年学生上进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克服缺点,进行自我教育。特别是毛病比较多的学生,教师的“信任”,往往能激励他们客服缺点的勇气,促使他们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这样一个“学困生”,从初二开始迷恋网络,因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可以说,他听到的总是训斥和埋怨。有一次,这个学生为班里做了一件好事,教师不但不表扬他,相反还怀疑他,到底做了没有?于是这位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反正抱定“破罐子破摔”的决心,专门干些违纪的事。到我班上后,在新生“向你介绍我”活动中他大方幽默地介绍了自己。我发现他有一定才干,而且愿意表现自己,我决定给他机会。针对他热爱体育,活动能力强的特点,安排由他担任班上的体育委员。我的关怀和信任,使这个“学困生”因长期遭冷遇而郁郁寡欢的情绪迸发出热情的光芒,多次在体育比赛中获奖,并且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信任学生,不仅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而且也是教育规律对教师的客观要求。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要搞好教育,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既要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还要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情动则是实现这一环节的基础。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教师要发扬民主作风,允许学生提不同的意见,不能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对学生进行强制手段所施加的影响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体罚、训斥、讽刺等措施不仅会使教育一败涂地,还会将教育者本身推到学生的对立面。青少年有一定的好胜心,喜欢表现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过分限制,不能及时肯定其成绩,苛求过多,他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所以教师的责任和技巧就在于机智而敏锐地发现和保护学生的上进心,适时的加以引导。
四、热爱学生要有普遍性
教师热爱学生,要带有普遍性。普遍性要求教师不能只爱个别学生、少数学生,而应该去爱每一个学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才能奉献给全体学生。
爱生之心,师皆有之。差别就在于是爱个体,还是群体。平等、公正对待学生,这对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而言,是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切记平等、公正的原则。无论是家庭富有的孩子还是家庭贫穷的孩子,无论是官家子女还是平民子女,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学生,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要一视同仁——主动关心,悉心爱护,耐心教育。这样做,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都有所进步;才能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使教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今天的青少年,已逐渐懂得运用掌握的政治常识和道德标准评价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评价与之朝夕相处的老师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待人处事要力求合法、合情、合理,使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是个品德高尚、处事公正、完全可信赖的人。诸如编排座位、评选先进、任用干部、安排劳动、辅导功课以及实施表扬和批评等等,都是学生普遍关注且较为敏感的事情,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若无视学生的权益,违背原则,感情用事,偏心待人,学生就会遭受不平等对待。其结果,必然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团结,甚至诱发意想不到的事件。国内外大量案例表明: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上,因为受到不公正对待而泄私愤、图报复,是当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偏爱优等生,鄙视“学困生”,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与每个学生都能建立平等的关系,是每个学生在“师爱”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教师只有做到了热爱学生,才真正做到了热爱教育。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在线文献:《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盐城师范学院 段志贵
3、《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
4、《班主任之友》,2009年第4期《培养人性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庞振超
第四篇:让幼儿的心灵在
让幼儿的心灵在“体验、探究、交往”中成长
自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教学课程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幼儿为主体,关注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真实体验,不仅是教育者尊重幼儿,相信和理解幼儿的具体体现,也是将幼儿培养成身心自由,人格完善的健康个体的必要保证。如何增进幼儿体验?怎样使幼儿的体验更加深刻?在参与“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的课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幼儿的体验更加丰富。
在幼儿的世界里,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充满了生命的意蕴和兴趣。因此,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去,是丰富幼儿体验的最佳途径。
初春,我们和幼儿来到户外草坪,一起在茸茸的草地上自由的走一走,跑一跑,打几个滚儿,然后在温暖的阳光下,舒展四肢,仰看燕滑过树梢,聆听花与小草的对话,呼吸泥土中散发出的春的气息,感受春的勃勃生机;盛夏,我们一同走在阳光下采几朵路边的野花,到林中捕捉鸣蝉,在树下观赏蚂蚁的聚会,漫步雨中和小雨尽情嬉戏,体验夏的热情……不仅如此,我们还将教学活动与自然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使幼儿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如在“软”和“硬”的主题中,为了引发幼儿对“软”和“硬”这一对立而又统一的物体属性的关注和探究,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材料,让幼儿在“玩泥巴”“制陶”“烤山芋”“砸核桃”“以及用蜡烛烫画”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中与自然物互动。幼儿不仅拓展了视野,而且获得了丰富的体验。
二、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主题内容,使幼儿的体验更加真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应“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在主题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们特别注重将活动主题和内容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注重调动和挖掘幼儿的已有经验,使幼儿的感受更加深刻,体验更加真切。
在主题“我的故事”中,为了引导幼儿关注自我,一段温馨而又有趣的故事《我从哪里来》不仅拉开了整个主题的帷幕,也巧妙的将孩子们的思绪带回到了亲切而又“陌生”的出生之处,孩子们很自然的沿着故事线索体味着亲人的呵护与关爱,这是多么幸福,神奇而又不令人向往啊!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亲人付出关爱的过程,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倾注了父母的深情和殷切期望,各种各样的成长纪念物就是生动的见证。于是“活动”成长的纪念物的搜集,使家长对活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纪念物的准备过程就是亲情交流的过程。各种生动别致的纪念物包含着家长的爱,同时引发了幼儿对自由已成长过程的美好回忆,谈话的内容和主题也由此变得丰富和生动起来,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相互配合,使幼儿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更加真切。
三、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幼儿的体验更加深刻。
1、融合多种教育方式,拓展幼儿的体验
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削弱了幼儿的感受,而且长此以往将使幼儿丧失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将各类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使幼儿获得的体验深刻而具体。比如在进行有关“旋风”的活动中,我们先发动幼儿与家长共同搜集各种有关台风和龙卷风的图片资料。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将自己搜集的信息与同伴分享和探讨。在幼儿对旋风现象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又引导幼儿观看录象《大旋风》。直观,形象的画面给幼儿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使幼儿对旋风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组织幼儿深入探讨“旋风的形成“旋风对人们生活、对大自然的影响等问题后,我们选择了具有旋风与起伏特点的音乐,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旋风的理解和认识进行表现。音乐响起,孩子们很快投入到了音乐游戏中,有的在人群中急速穿越,动作时缓时急,恰似威力无比的龙卷风;有的则左右摇摆,遥遥欲坠,犹如被旋风掠过的小树……动与静的交替,探究与表现的结合。使幼儿对旋风有了深刻的认识。体验也随之丰富起来。
2、创设游戏情境,增进幼儿的体验。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中幼儿最和谐,最真实、最自然,获得的体验更深刻。在主题“小兔乖乖“的系列活动中,为了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我们不仅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而且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游戏,增进幼儿对兔子特征的认识。如,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兔子可爱机灵的特点,我们将幼儿和兔子一起带到草地上和兔子一起奔跑,一起蹦跳,一起趴在草地上“吃青草”。再如,游戏“我是长耳朵”的角色特点,通过倾听,辨别声音,传话接龙等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获得更多的体验,在游戏中,幼儿不仅体验到了作为“长耳朵”的自豪感,更体验到了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与意义。
3、借助师幼对话,将幼儿的体验活动引向深入 首先,活动中有效的师幼对话不仅能激活幼儿的体验,更能将幼儿的体验引向深入。教育活动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幼共同探究,共同成长的过程。其次,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灵活,问题要紧扣幼儿当下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要始终怀着一颗敏锐的心,时刻关注幼儿的需要,利用一个又一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将他们的体验活动引向深入。
此外,幼儿的经验分享过程也十分重要。他不仅使幼儿较好地拓展了自己的经验,也使幼儿领悟到集体中尊重与被尊重,欣赏与被欣赏的重要意义。
四、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体验中的支持者
体验是指通过亲身经历,形成经验的过程。如果说幼儿只有在体验中才有可能获得知识经验,那么教师也只有通过体验才能真正体现教育者的价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带着自己的体验走进课程中,他们既是课程的体验者,也是幼儿体验的支持者。如,在小班下学期“妈妈宝宝”主题的第三阶段—“做蛋宝宝的爸爸妈妈”活动中,有的幼儿由于粗心打碎了鸡蛋,情绪低落,大哭不止。这时教师不仅要及时进行随即教育,让幼儿感受到做“父母”的艰难和责任,还要疏导幼儿的消极体验,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的办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通过讨论决定由三个幼儿组成新的“蛋宝宝家庭”—一个做爸爸,一个做妈妈,还有一个做姐姐或哥哥,大家分时段照顾“蛋宝宝”。他们还成立了“蛋宝宝医院”,由教师当“医生”,以便及时救护受伤的“蛋宝宝”。在这样的安排下,大家共同完成了“护蛋任务。教师通过鼓励,帮助解难,疏导消极情绪等支持方式,使幼儿获得了新的体验。
2、探究中的引导者
在课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探究需要,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教师及时答应幼儿的探究需要,既能让幼儿在求知中获得成功体验,也能帮助幼儿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如在大班上学期的主题“旋转王国”中,“轮子大集合”的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幼儿结合轮子的形状、质地、构造等分析各种轮子的特点。在这之前,教师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咨询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并发动家长,幼儿和同事搜集各种不同的轮子实物和图片。在活动中,幼儿有了可操作的材料,教师则通过提问,个别交流等方式引导幼儿从轮子的滚动,轮子上的花纹,轮子的构造等方面感受不同轮子的特点和作用。前期积累的经验让幼儿在交流,讨论中获得了相关知识和信息,感受到了自己在活动中的价值。而教师也深深体会到,要想成为幼儿探究学习的引导者,自己首先成为一名探究者。
3、交往中的合作者
交往是人类信息(知识、情感)沟通的重要途径,他能让我们的视域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博大,也能让幼儿的人格获得完整的发展。在实施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角色,以宽容接纳,尊重的态度和幼儿交往,充分运用同伴分享,成果展示,亲子活动形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幼儿、教师、课程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互动。每个主题都安排一个亲子活动,教师都要精心策划,以幼儿的实际需要,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如中班主题活动“爬呀爬”安排了“爬山亲子节”活动。为了让活动顺利进行,教师首先和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计划,到实地踩点,确定爬山路线。然后大家分配任务确定各自职责并了解活动内容。同时,家长在活动前和孩子一起讨论爬山时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应该遵守哪些规则,等等,让孩子发挥主动性,成为活动的积极策划者,准备者,在爬山的过程中,幼儿、家长,教师成为一个合作共同体,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活动获得了圆满成功。
应该说,“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为教师落实新《纲要》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三条策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体验”,“探究”,“交往”并不是分裂的三个方面,而是相互渗透的一个整体,它为教师找到了与幼儿对话的多元方式,体现了教师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责任和义务。
五、以幼儿的方式和心情体验课程
有人说,课程是一种经历,一种充满智慧创生的过程,在实践“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幼儿的方式和心情去体验课程,由此我深深感悟到了课程的这一内涵。
1、以幼儿的方式和心情走进课程
“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首先强调课程应该反映幼儿自然、真实的活动过程,要富有生活气息。它同时强调教师应该具有研究、实践、体验课程的态度,以幼儿的方式和心情去搜集信息、提炼素材、诠释理念、编写方案,用质朴、真实、充满童趣的语言去说明主题设计与实施的思路,说明每个活动所要关注与把握的要点。以这样的笔触引领教师亲近课程,走进课程,是本课程的特色。它让教师动情和动容,激发出教师对幼儿的热爱和理解,唤起了教师的内心体验,帮助教师克服思维惰性现象,从而促使教师自然,主动地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实施课程。
我们一起来看看大班“我的故事”的主题说明:自从有了“我”,这个世界上便又多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我”有独特的名字、独特的容貌、独特的想法,“我”还有独特的密码……哈哈!这些都是“我”的秘密。当“我”看见小时侯穿过的衣服、鞋子,用过的奶嘴、摇车……“我”明白了,“我”真的长大了!可是,“我”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是和鸡宝宝一样从蛋壳里跳出来的吗……这样的描述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可帮助教师自然的感受幼儿的心理特征,引发教师产生关注幼儿成长的冲动和热情。它充分体现了一种开放的观念,其核心是平等、多元的态度。作为编者,不再以权威者自居,不再用生硬、理性的词汇要求教师如何去做,而是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的方式表达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信息,引领教师对幼儿内心世界进行探究,反思和追问。这种编写思路使编者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换,使编者和教师、幼儿、课程内容之间建立了一种富有情感与智慧的生态关系。
2、以幼儿的方式和心情拓展课程
课程是从一次次实践活动过程中分析和提升出来的蓝本,因此,活动过程就成了课程编写的重要内容。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一次次快乐的“旅程”每个主题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景”并交织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每个“旅行者”都会在这里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例如,在“城市风景”主题活动中,我们开始了行走在城市的愉快“旅程”:看到了城市里繁华的“街道风景”“闪烁的霓虹灯”“美丽的橱窗”,听到了“百老汇爵士乐”“流动的人群故事”,等等。又如,“花木兰”主题活动以女英雄花木兰为主角,引领着我们共赴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快乐之旅,从“木兰从军”故事到“木兰学艺”,它们给予我们亲近戏剧、亲近传统文化、表现体验与感受的机会,成为我们尽情探索、想象和创造的世界。如果我们力图以幼儿的方式和心情去领略、体验这些熟悉的内容,就会不断发现令人惊喜与感动的细节,不断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不断获得独特的内心体验。
3、以幼儿的方式和心情享受课程
幼儿的活动方式是直接的、单纯的,也是可爱的。当我们聚焦于这样的活动方式时,我们可以享受到活动本身带给我们的趣味。幼儿的活动需要宽松、自由的空间,以便他们能充分地体验、探究、交往;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尊重他们的兴趣、需要,活动过程是师幼双方智慧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比如,主题“旋转总动员”让幼儿利用生活中触手可及,俯拾皆是的资源,从直接、简单的操作活动开始享受到自主探究、主动发现所带来的乐趣:与幼儿手牵着手一同走进旋转乐园,操作旋转器械,体验旋转的感觉,用幼儿的眼光搜索旋转的故事;蹲下来倾听幼儿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各种旋转的现象,如“身体转转转”“气球伞转转转”“风车转转转”,等等;俯下身去与幼儿一同探索、发现、记录其中的奥秘;坐下来欣赏音乐、舞蹈的旋律和美术作品的笔触所带来的独特感受,如“圆圈舞”“美丽的旋涡”“旋转的陀螺”“轮子的花外衣”,等等。这一系列过程是一个个充满生机、闪动灵性、碰撞智慧、创生乐趣的过程,它超越了文本,不断拓展着课程的空间。
对幼儿而言,只有亲身体验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亲身体验获得的 感受和认识才是“真知”才会在心灵深处留下痕迹。正如美国著名学者阿恩海姆所言:“生活唯一的意义既是对生活本身全面而彻底的体验,全面地感知、深刻地认识生活中真挚的爱、关心、理解、创造、发现、渴求和希望的真正含义这种体验和认识是生活至高无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中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
2、朱家雄,变化的社会文化,变化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2004(1)。
3、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周兢,张杏如主编,《幼儿园活动整和课程指导》大班(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5、周兢,张杏如主编,《幼儿园活动整和课程指导》大班(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6、张文新,儿童社会社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0。
第五篇:让幼儿爱学普通话
让幼儿爱学普通话
在我国,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是我国各民族之间共同的交流工具,也是国家大力推广的语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每天和我们祖国的“花朵”朝夕相处,认真说好普通话以及做好推普工作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对于幼儿来说,掌握普通话有助于与他人沟通交流,也有助于幼儿更好的适应学习与生活。为使孩子从小说普通话,养成良好的读、说习惯,教师搞好普通话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说好普通话要从娃娃开始抓起。幼儿园普通话的推广是极为必要的,我个人感觉我们教工幼儿园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的很好。首先可以在幼儿园的宣传栏上看见一些“如何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之类的文章,向全体幼儿和家长宣传了说普通话的重要性,同时在幼儿园的各班走廊等醒目位置都张贴了教师的规范字,时刻提醒着我们。
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小事,我们要求并让孩子们做到的,作为老师首先要自己做到。我在这方面有些感触,在班级活动中我能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但有时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说起方言来。我意识到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一切都是因为习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事抓起、从小时抓起。说普通话要从娃娃开始培养!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丹东的孩子,因为他父母的工作原因才转到沈阳来的,而且在家与爸爸妈妈也是用家乡话交流,所以普通话发音不是很准确,导致与小朋友之间难以沟通,来幼儿园不是很高兴没自信,怕小朋友笑话他。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不得不想办法改变孩子的语言,老师与家长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尤其是他的父母,改变了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在幼儿园,我们也经常鼓励想尽办法让孩子学说普通话,后来,这个孩子能够很自然的与他人交流了,而且小朋友也喜欢和他玩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说好普通话,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尤为重要。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家庭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坚持使用普通话,注意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水平和素养,保证发音规范、正确。只要坚持,孩子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说好普通话的。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规范的语言,我在语言教育《有趣的嘴巴》活动中,我把自己假扮成月亮亮姐姐,以游戏猜谜语的形式让幼儿产生兴趣,通过游戏让孩子们看—听—找—说—做的一系列过程中,幼儿认识规范字,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兴趣,激发了认字、识字的欲望;萌发了爱汉字的情感。通过游戏活动,感受学好汉字的乐趣。
我在教学中时刻保证自己正确发音,遇到语音不能确定的字、词,就查字典,及时纠正错误,以确保在孩子面前运用正确的语言。并注重将口语化的方言转化成规范的普通话,使孩子们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中得到了良好的规范语言熏陶和教育。
普通话,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语言,也是我们的特征。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我们应当把它渗入到我们的言行里。只要说普通话从我做起,一切从小事注意„„我们共同用心去做,坚持去做,定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普通话专栏 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