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章全章教学反思(写写帮整理)
第七章教学反思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内容,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知识环节,本章是“图形与坐标”的主体内容,不仅呈现了“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内容,而且也从坐标的角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图形平移、轴对称的数学内涵。《平面直角坐标系》反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通过一周的学习,同学们对点的平移以及图形平移的规律已有所理解和掌握。知道左右平移,纵不变横变,左减右加;上下平移,横不变纵变,上加下减;这个规律理解后,不管是点的平移还是图形的平移都是迎刃而解的。除此之外,同学们还会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学中从实际生活入手,学生较感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顺利的掌握此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实数全章教学反思
算术平方根教学反思 周练
算术平方根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是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的第一节,学生对数的认识要从有理数扩大到实数的范围,而本课是无理数的前提,是学生实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实数运算的基础,对后面学习习近平方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不多,但这是学生平方根的关键,为后面学习立方根及运用平方根进行基本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也是一个关键。从选择课题,到设计教案,板书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反复的推敲和修改,只为达到课堂设计的最佳效果,令学生有收获。从教学环节的设计,例题练习题的选取,甚至是对学生设置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用词都是细心修改。最终这节课得以顺利完成。上完这节课后,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且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
2、最后小结的环节设置比较好,能够让学生自己主说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以及感受,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与乘方互为逆运算的“开方”,只要能突破这个难点,学生在意义上理解了解算术平方根,后面的计算也就容易多了。这也是这节公开课做得不足的地方,新课的容量有限,所以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帮助学生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和求某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计算上。在后面的课时,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乘方与开放互为逆运算。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细节问题,以后有待改进。
最后,要感谢涂老师、龚老师课前耐心的帮我听课,帮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感谢前来听课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感谢课后童校长的精彩点评和细心指导!通过这次公开课,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比如课前应该做足功课,了解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做大量的练习来领会要点等。每一次公开课的经历,都将成为 我工作历程中重要的一笔,现在我也信心百倍,全力以赴迎接未来的挑战!
平方根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平方根》一课。课后反思一节课的得失,感触颇多。
一、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我校现在施行的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就突出了明确学习目标这一点。然而从课堂上来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学生只是读了一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并没有深入其内心深处,没有成为他学习行为的指南。在上课快结束时回扣目标做得不是很好。事实上出示目标和回扣目标都是一节课非常重要的环节。学习目标应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二、充足的时间是探究学习质量的保证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学生象科学家一样地去探索某个结论或规律。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使他们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充足的时间。在本节课中探究:对于正数a,根号a的平方=______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致使学生的探究学习只停留在了观察、猜想的层次,而没有达到预想的层次。在探究学习时,要舍得花费时间,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三、及时检查反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
初中生自制力较差,小组合作学习涉及人多,若组织不当就会使学生精力分散。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就要明确任务要求,并及时检查、评价。在本节课的自主学习1、2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要求,在检查反馈时学生掌握很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激发 1 了学习的兴趣,为下一个环节的进行做了良好的准备。“思考着往前走”,是教学改革中教师自我成长的现实之路。只要每一位教师善于发现、敢于承认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执著探索解决的方法。相信“教得轻松,学得快乐”的教学境界会到来的。
《立方根(第一课时)》反思 土门初中 王莉
《立方根(第一课时)》,同事们观课后,肯定了我的课堂具有小组合作意识的模样,黑板上有专门的小组合作得分栏,对于挑战性的问题给予小组星星奖励,激活了课堂,同学们主动性参与提高了,同时也点明了不足之处:
1,本节课针对训练太少,对课后习题没有充分利用,没有体现数学课堂该有的讲练结合,概念教学中讨论过多;而对于课堂环节中,将“立方根的表示方法”这一段设置为小组合作学习互查记忆,有欠妥当。2,知识点
的读法没有纠正,同学们的读法是“负三次根号a”,正确的读法应为“三次根号a的相反数”;知识点 的实质,这个内容讨论的不够好。
3,具体环节的自学检测,练习一的学习流程中有自学教材提示,很多学生不会看提示,没有翻书行为,也没有在草稿本上做题,这是学生们在课堂表现上的不规范的学习行为;在自主检测第二块中,对于正数、负数、0的立方根的归纳,很多小组进行了抢答,乱而无序。4,我的教学行为的不规范表现在站位,和合作讨论环节没有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交流;我的教学语言评价这一块,仍然存在评价不够多样的现象,用“回答的非常好”评价的过多。针对本节课的环节设置,知识点的把握以及学生、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以小组合作为线索我对本节课进行以下修订:
1,本节课学习立方根,这个概念的掌握不仅需要同学们对讲解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弄明白,还需要及时强化练习真正搞清楚,因此,依照本节课的内容落实要求,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环节后面添加“练一练”。
2,对知识点 进行问题预设,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路思考,设问:(1)-a与a互为什么?(互为相反数);(2)被开方数互为相反数时,立方根也互为相反数吗?(是);(3)三次根号里面的负号可以“搬家”到根号外吗?(可以)。
3,数学课堂上有意识地纠正同学们的学习行为,逐步培养同学们看电子导学学习流程的习惯和小组抢答有序展示,如最先举手的小组第一个回答问题,其他小组在别的小组已经开始回答时自觉放弃首答机会,等待补充回答机会。
4,课堂上尽量走到学生中间,掌握学生学习的学情,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尽量不站讲台,尽量站在教室两边、后边,需要加强课堂调控时站教室或者讲台中间,使用电子笔翻页幻灯片,使用红色白板笔评价小组得分栏,使用星星对合作探究好的小组课堂奖励。
最近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有袁玉琴老师的语文课,有邹素琴老师的地理课,也有文国老师的数学课等等,我可以学习老师们的讲课风格特点,对照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教学风格。
袁玉琴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注重落实生词,评价比如:给100分的同学奖1分,其他同学把错的在本子上更正十遍,针对阅读教学课堂,袁老师选取两个合作探究点:合作探究一,生命像“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说说自己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生命像什么?合作探究二,跳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理由(提示从词语、修辞和意义方面去分析;主持人在最快的三个小组中产生,展示时先读后评)。围绕这两个合作探究点,学生们充分交流,争先在袁老师的教学规范指导下展示。
邹素琴老师在地理课堂上围绕铁路运输的三横五纵,很好地使用电子导学案,完成了课堂教学。文国老师的数学课《实数第二课时》,环环相扣,每个知识点的衔接引入很自然,对知识点的讲解均有拓展,使学生理解巩固很到位,这些优点是我目前教学阶段难以很好做到的地方。此外,文老师的黑板板书注重重点内容,不该板书的不板书。以上是我的课堂反思。
复习课《实数》教学反思 葛双艳
人类对于数的认识是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加深和发展的,在前一段时间进行了《实数》这一部分的复习,对于这一部分的概念,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但由于学生眼里的数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对于实数接受起来有点慢.再加上数的开方的介入,更让学生有点无所适从.在无理数这一节中,学生能较好的分清谁是无理数,对于它的由来也能接受,掌握较好.在后面的平方根和立方根来说,就显得有些茫然,尤其是平方根:如a,它需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a>0;a=0;a<0.因此,在课后的练习中,要加强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在立方根中,由于其限制的条件少,故学生掌握得还可以。在方根的估算时,由于没有计算器,学生大都能列出式子,但结果却有点五花八门,此处需进一步的加强。
纵观学生这一部分的学习,对于数的概念要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无理数的引入,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的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让学生亲历无理数发展的过程,更好的理解应用无理数。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活动,如:操作、猜测、验证、类比、推理等,将有理数的运算规律推广到实数,更好的应用,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交流等能力。通过这节课,我清醒的认识到中考第一轮数学复习基本思路是:回归基础,低起点,多层次;重视知识的整合,在变式中逐步提升;抓好中档题,保住基本分,盯住中等生,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在复习中争取做到三抓四会:三抓:即抓基本概念的准确性和实质性理解;抓公式、定理的熟练应用;抓基本技能的正用、逆用和巧用。四会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次要求会表述、会判断、会应用、会举例。第一轮复习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强化练习。
(3)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5)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6)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第三篇:第三章 中学教学(全章)(模版)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基本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四、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概念: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观点:
1、认识说(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
2、双边说(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3、发展说(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2、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实质的总结: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的表现: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领导性),三、教学过程的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应注意: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1、概述。概念: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规律只能发现、掌握,不能制造;教学原则是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的基本准则。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源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在某种数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组成的方法体系,它包括教师的各种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方式。
特点:
1、体现了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相互联系;
2、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程序,是一种有秩序的活动方式体系。
三、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复习法;学习指导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可以分为讲述(描绘)、讲解(解释、论证)、讲演(分析、论证,多用于较高年级)和讲读(在小学运用效果最好)四种方式。特点:
1、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传授;
2、讲授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主要活动者;
3、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
4、口头语言是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
5、教师要对讲授的内容做合理的组织。有点: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缺点:学生活动少,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容易形成教师满堂灌的僵死局面。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中小学教师常用。是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经验,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通过谈话,教师得以了解学生,便于因材施教;学生把握教师的教学思路,深刻理解所学,掌握更牢。
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补充或争论,最后由教师小结,从而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教学方法。优点:促使学生动脑筋思考,钻研问题,以加深对知识的体会。四个阶段:解释讨论的目的;进行讨论;保持讨论不偏离主题;结束讨论。基本要求:做好充分准备;把全体学生组织到讨论中来;做好讨论小结。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促使他们吧书本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概念。按教具分为: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图片、图画的演示;实验的演示;幻灯、录音、教学电影的演示。按教学要求不同分:演示单个的物体或现象;演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十几种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并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种类: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步骤:准备;进行;总结。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姜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达到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优点:能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始终一贯的认真工作的优良品质。种类:说话的练习;绘画、制图的联系;技能技巧的练习。
复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已学的材料进行再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学生单独进行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指导法也称读书指导法或自学指导法。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咨询鞥、养成良好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2、新型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第四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一、备课(包括:钻研理解教材、分析研究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钻研理解教材。
方法:整体把握法;单元教学法;单篇钻研法;教例收集法;专题比较法;立体展现法。
具体操作:
1、抓重点,抓关键;
2、突破难点;
3、找出规律;
4、关注习题(不仅是亲自做习题,更重要的是
1、明确习题的目的、功能;
2、明确习题的解答要求;
3、确定习题的解答方式;
4、安排恰当的习题分量和难度。)
2、分析研究学生
内容:
1、研究所教学生的群体特点规律;
2、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
3、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
4、研究学生的学习经历。
方法:观察法(全局观察法、细微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多角度观察法、追踪观察法、实验观察法);问卷法(封闭型或结构型问卷:有问题有可选答案;开放型或非结构型:有问题无答案;综合型问卷);谈话法(渐进式谈话;商讨式谈话;谈心式谈话);总结法。
分析研究学生必需的技能:学会与学生沟通;学会分析和观察;明确了解学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学生实际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基础不好的学生低起点慢步走、中等生发展综合能力转化为优等生、、优等上启迪思维培养创造力);
2、学生实际与教学思想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
3、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内容要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撇样,教学内容应该与实际“同化”,把新知识分解。);
4、学生实际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探求和运用教学方法)。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计划;
3、课时计划(即教案。步骤:确定重难点;确定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写出课时计划。)。
二、上课
1、课的类型与结构: 综合课的结构: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单一课的结构:
1、新授课:组织教学;导入课题并揭示课题意义;教授新教材;概括小结本课重点;布置作业。
2、练习课、实验课:组织教学;说明练习或实习的目的要求;讲解示范、分析课题或说明有关方法;学生进行练习或操作;教师小结,肯定成绩,指出注意点;布置课外作业。
3、复习课:组织教学;说明复习的要求和重点;教师采用适当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教师小结,进一步明确教材重点、难点和内在联系;布置课外作业。
4、检验课或考试课:组织教学;宣布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口头检查或书面检测或实际操作检测;对检查作出小结、分析评定(一般在下一节课进行)。
2、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得当;
4、教学组织严密;
5、教学语言清晰;
6、双边活动积极。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教师布置作业时遵循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与恩理解所学,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以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四、课外辅导
内容: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能够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2、做好学困生的帮助。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1、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考查(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三个阶段,命题是核心)。
2、试题类型:主观性试题(作文题、论述题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评分标准不易掌握);客观性试题(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有助于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3、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效度即是否测出了他所要测出的东西。
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相关系数为1.00,信度最高;相关系数在0.80以上,结论均属准确。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区分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与难度有关。
4、评价
种类:
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用,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方法:
1、观察法;
2、测验法。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等。
一、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有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缺点是一个教师所教学生数量有限,教学速度慢、效率低。
二、班级授课制
产生与发展:16世纪欧洲出现萌芽。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成为西方的主要组织形式,我国最早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高效率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1、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分组教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
1、外部分组(学科能力分组:根据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分组;跨学科分组:按智力水平的高低或成绩测试的分数分组。)
2、内部分组(按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进行分组;按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差异分组。)
四、设计教学法(美国克伯屈1918年创立)和道尔顿制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第六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及趋势
一、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
1、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普遍认同构建主义的知识观;
2、教师把学生看做是自主的学习者;
3、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不仅把教会学生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方式的转变:
1、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
2、师生、生生交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教师更倾向于自主选择教学方法。
2、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应该是学习方式转变最为关键性的内容和要求。
3、教学评价的转变:
1、评价功能上的强调促进与提高作用;
2、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的互动参与;
3、评价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4、学生评价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
1、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2、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的方法应做到形式多样,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
4、对于成绩的评定与处理,可以实行等级制,甚至不设总分而改为各项评定,而且必须遵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的规定。
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
2、采用多样、有效的评价方法;
3、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4、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语言;
5、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5、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
1、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制度;
2、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
3、教材选择自主化;
4、课程评价多元化、方式多样化、项目多种化;
5、研究性学习的密切关注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1、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新的调整:
1、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并重;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3、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
4、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
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抓住的问题
1、运用整体性观点,进行教材、教法、学法、考试、教学环境等的全面改革和实验,使各种教学因素有机的统一协调起来,形成最佳的组合。
2、提高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可操作性。
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教学改革的重心)。课程内容更新上注意:
1、协调好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2、协调好内容要求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课程发展的基本思路:
1、有效地实现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结合;
2、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3、强化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一元一次方程全章复习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全章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的定义、等式的性质等基本知识的灵活应用。
2、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能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应用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3、能对实际应用问题进行正确地分析,从而正确解决应用题。
数学思考:
掌握解决有关基本知识点的问题的方法是:牢牢抓住概念、定义、性质等基本知识的特征去解决。能应用表格法、图形法对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正确解决应用题。正确理解并应用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去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1、先编好导学案,学生在独立完成。
2、分配好学习小组展示的内容,3、小组交流讨论导学案的内容,并注意如何在展示中把别人讲懂。
4、小组讲解展示、其他同学补充讲解、老师点拨、引导或规范。
情感与态度:
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体会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感受团队的巨大力量,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学会有用的数学。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方程的具体特点灵活应用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2、应用表格法、图形法等方法对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正确解决应用题。
3、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应用表格法、图形法等方法对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正确解决应用题。
2、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复习下列知识;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的定义、等式的性质
2、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及灵活应用。
(1)去分母(应注意:___________)
(2)去括号(应注意:____________)
(3)移项(应注意:___________)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1
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用表格法、图形法等对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基本数学思想应用的体现
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学完了全章的知识,使学生对全章知识有一个全面认识和理解,理解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应用,在交流讨论中小组每个成员互相补充,对全章知识进行归纳,知识进行联系,学生在交流讨论展示中成长,学会相互帮助,使他们养成学后归纳反思的良好习惯。导学案分四个展示一个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小问题,便于引导学生思考。应用变式题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
导学案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全章复习
展示一:
基本知识点及练习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为()
y2y32xy2y4 2A、2x-y = 1
B、C、D、22、如果方程(m-1)xx2m + 2 =0是表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的值是()
A.m = 1或-1
B.m1
C.m = -
1D.m = 1 ♥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x3、如果方程2x+1=3的解也是方程2-3=0的解,那么a的值是()
A.7
B.C.3D.以上都不对
♥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等式的性质,下列各式变形正确的是()
由12xy33得x=2y
B、由3x-2=2x+2得x=4 C、由2x-3 =3x得x=3
D、由3x-5=7得3x=7-5 ♥ 等式的性质1:文字叙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语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式的性质2:文字叙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语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某商品的进价是500元,标价为750元,商店要求以利润率不低于5% 的售价打折出售,则售货员最低可以打多少折出售此商品?设最低可以打x折,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二:
解方程基本步骤的灵活应用
6、解下列方程:
2311x59x1(x1)4x222 ① x-6 = 1
② 324
讨论交流:
1、解方程的基本步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第(1)个方程你认为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________________
3、认真观察分析第(2)个方程的特点,说说你有几种解法,你认为怎样解更简便?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三:
典型应用(要求:用表格法分析,然后写出解答过程,讲解要简洁清楚。)
7、某校初三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原计划租用30座客车若干辆,但还有15人无座位。现决定租用40座客车,则可比原计划租30座客车少一辆,且所租40座客车中有一辆只坐35人。请你求出该校初三年级学生的总人数。
8、用铝片制作听装饮料瓶,每张铝片可制作瓶身16个或制作瓶底43个,一个瓶身与两个瓶底配成一套,现有150张铝片,用多少张铝片制瓶身,多少张铝片制瓶底,正好可以制成配套的饮料瓶?
展示四:
行程问题及变式练习(要求:用线段图分析,写出解答过程,讲解要简洁清楚。)
9、一艘快艇从A码头到B码头顺流行驶,同时一艘游船从B码头出发顺流而下.已知,A、B两码头相距140千米,快艇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65千米/小时,游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25千米/小时,水流速度为5千米/小时.快艇出发几小时追上游船?
5变式①
一艘快艇从A码头到B码头顺流行驶,快艇出发7小时后,游艇从B码头开往A码头,已知,A、B两码头相距140千米,快艇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65千米/小时,游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25千米/小时,水流速度为5千米/小时.两艇相遇时距B码头多远?
变式②
一艘快艇从A码头到B码头顺流行驶,同时一艘游船从B码头出发顺流而下.已知,A、B两码头相距140千米,快艇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65千米/小时,游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25千米/小时,水流速度为5千米/小时.
(1)请计算两船出发航行30分钟时相距多少千米?
(2)如果快艇到达B码头后立即返回,试求两船在航行过程中需航行多少时间恰好相距100 千米? 问1:快艇与游艇在什么情况下距离最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2:快艇与游艇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3: 快艇与游艇距离最近时,最短距离是__________,此时两艇已行驶了多少时间?_________.问4:你认为快艇与游艇之间的距离会在几种情况下相距100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此,首先请你分情况用线段图分析第(2)问的数量关系,然后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思考题:
销售 与 分类
10、元旦节那天,某商场对某品牌的鞋开展优惠活动,具体做法如下:标价500元以内的鞋7折销售;标价500元及500元以上的鞋先8折,8折后每满200元送60元现金.
(1)购买一双标价为450元的鞋应付款___________元,标价为550元应付款___________元。(2)刘老师买了一双标价不足750元的鞋实际付款336元,问这双鞋的原价多少元?
(如果你做第(2)问感觉被卡住了,请你用文字写出是什么卡住了你。便于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
第五篇:断章的教学反思
《断章》教学设计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
一、整体把握
阅读《断章》,你赞同哪个观点?
1、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如果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该如何阐释?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别来看各自只是一个肯定性叙述,告诉读者一种状态而已,很难悟出什么深意。现在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参照物做比较,那么对处于同一种状态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对事物相对性的强调,只要不把它推到极端,与事物的绝对性相割裂,导致相对主义,那么对于破除人们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还是有所裨益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不过细细体味一下,这组镜头与第一组镜头还是略有不同的。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组,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李健吾先生很看重这“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卞之琳先生在答辩文章中则称:“‘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关于〈鱼目集〉》)对李健吾先生的解释和卞之琳先生的辩白该怎样看呢?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因为凡优秀诗作都不是平面展开的,而具有多个层面,这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每个解都是方程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出于解题者纯主观的想像。同时这种不可穷尽性也只有在读者的审美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从而在诗歌中会有全然不同的发现。这样说来,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当然应重视,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便是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的。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答〈鱼目集〉作者》)篇二:《竹里馆》教学反思
《竹里馆》教学反思
古诗对于学生们并不陌生。在小学时,许多学生因为古诗背诵起来朗朗上口,又不需要理解得太深,大都喜欢上了古诗。但是进入了初中以来,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诵读,掌握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还要学会自主理解诗歌含义,至少是简单的意思,以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因此,古诗的学习和鉴赏,成了不少学生考试的“拦路虎”。这里我应学校的安排,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准备这堂关于古诗《竹里馆》的诗歌鉴赏课。
本节课,我以朗读作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学习,总体来说,可谓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首先,我理清重点,这篇诗歌里有两个词语不好理解——幽篁、长啸,于是我给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请学生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大意,这时,很多能干的学生已经说出了前两句的意思,后两句怎么也说不出,干着急。我在“林深人不知”中“深”和“人”中间打了一个逗号,这时有学生说“因为竹林很深,所以他不知道这里是哪里了?”还好说出了因果关系,对于“人不知”,还需要拆词来解释。我又在“明月来相照”前面加了一个“只有”,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诗人的那种“独处”的情怀,但是关于诗人是“孤独”还是“求清静”,大家的说法不一,我认为在不了解诗文背景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
此外,我还侧重于,全诗以写景为主的特点,让学生读诗观察景物,分析景物特征,了解写景的顺序和写景的方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手法,穿插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来体会全诗的思想情 感。当然,王维的诗歌要深入挖掘其内涵是很不容易的,诗人的儒家、佛家的思想是不可断章取义的,而这些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即使讲解他们也只能是囫囵吞枣的接受,所以,我在本节课中,对这些难懂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忽略处理。
诗歌教学居然花了整整一节课,不过练就了学生的一双“发现诗歌美”的眼睛,以及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技巧,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还要在此方面下功夫。
潼关实验中学:姚 飞篇三:《喂——出来》教学反思 语文有效教学案例——教学《喂——出来》
儋州市第三中学 李吉花
那天,我在初二(1)班给学生上课。我教学的内容是《喂——出来》。在“阅读感知内容,理清故事情节”这个教学环节里,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根据我在黑板上的提示,补充填写完整小说的故事情节。
我给学生的提示是:
“庙塌——洞现——洞深„„”
学生根据这个提示,补充后面的故事情节。我的设想是,学生应该在“洞深——青年对洞喊叫——扔下小石头——围栅栏——记者赶来——科学家学者赶来——警察赶来——测洞——填洞——商人买洞——扔各种垃圾——叫声出来——小石头出来”。
但是,请学生补充时,大部分的学生补充的内容是:
“庙塌——洞现——洞深——议洞——测洞——买洞——填洞——洞返”。
在听的过程中,我在考虑,是否把握备课的预案告诉学生。但通过比较,我发现,学生提供的故事情节更加简明,更加清晰。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阅读是一种体验阅读,没有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能感知文章大意,基本理清文章思路即可。而现在,我的学生不是已经掌握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了吗?因此,我肯定了学生阅读整理的信息。更改了自己教学设计。
我认为这样做,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精神,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反思] 对话教学常有相当程度的“生成性”特征,它不是上演充分准备好的“教案剧”,而更多是即兴创作,同一教材、同一思路在不同班级均有不同特色,不同亮点,稍有不慎,便会留下生硬、牵强、不流畅之感。从这堂课中,我觉得通过平等对话教学途径,虽说师生有一种“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但要求老师对教学内容有更丰富的背景知识,并能充分考虑学生会怎样回答,会提出哪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设想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老师又如何正确把握好提问的尺度?..这一切不仅都应有预见性,而且需要老师要纵观全局,将文本,学情,课堂调控均能运筹于胸间,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使课堂波澜起伏。
一、对学生了解不够,对教材理解不透
如:第一次试上《喂—出来》,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星新—叙述一个什么故事?我这样做是出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希望能让每个层次学生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我没有意识到新教材的阅读提示已经概括故事内容。学生又很认真地做了预习,以至低估了学生的最起码的阅读能力。如此简单既没有新意又缺乏挑战的问题,他们是不屑于回答的,场面一度冷静。还好有一位学生见我如此尴尬,站起来非常流利的读了一遍提示内容。下面学生发出“嘿嘿”地笑声,眼睛不时瞄我几眼,更多的学生在翻看课文,一幅百无聊赖的样子,这笑声眼神里一部分包含着对这位爱表现的学生可爱之处的善意的揶揄,但更多的是对我提出如此幼稚的问题的嘲讽。出师就不利,信心一落千丈,最后草草收场。这正是我没有从学生入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设计的问题只是一厢情愿,这样胡乱地生搬硬套,以为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能回答出来就是平等了,就是互动了,真是荒唐之极。
二、对问题设计不深 对学生引导无效
1、我曾想将“对话式”这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以此来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课堂的民主和平等,孰料,教后我才意识到对话式教学不仅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简单模式,而是能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能否做到这些,问题的设计成了师生之间对话的关键,因为“对话式”教学不是对话而对话,这样只能流于形式,产生无意义话语的循环,而无本质的认识。
如:我设计问题:在填洞之前,人们有无意识到这些垃圾对人类自身造成的伤害?课堂上出现了看似激烈争论,有些说有,有些说无,依据林林总总,举目皆是,不一而足〈如前所述〉。但学生的回答都是集中于筛选文章信息,很少有自己完整的分析,看法都流于表层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单一,缺乏启发性,特别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无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说白了,这对提高能力,增长智慧方面来讲没有一点效益。归根结底学生要探究的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根源所在。
2、我发现以“问题”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会出现一问一答的流弊,琐碎而无功效,课堂呈现的是推一推,动一动“层推式”,学生心思是在揣摩老师的用意,欲言又止,举棋不定;不然就是东拉西扯,断章取义,课堂里所激起的只是“微波”和“涟漪”而已。有时甚至是“石沉大海”师生关系是两条平行却无法碰撞的铁轨,生硬而缺乏生机。从这之后,我看了一些理论文章,尤其是余映潮老师的“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4”中提到要克服这种流弊,教师要努力创设“主问题”背景,提出问题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不仅如此,由于每个“主问题”都要牵动有一定时间长度的讨论,于是教师的讲析就可以转
化成对学生的评点,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对活动成果的精彩小结。有时,只顾闭门造车往往会犯主观主义,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尝试着去这样备课。
如上《广告》,我这样设计:(1)现在广告类型千千万万,放眼皆是,你觉得广告大致有哪些类型?你认可或不认可哪种类型广告,说说理由?(2)举一则你认为最精彩的广告,并说说理由。
这两个主问题的创设,不难发现它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说三道四”,可以将自己平时所思所想一一讲述出来,将“生活之水”引进课堂,贴近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感悟来填充课堂的空白,解读广告的精彩与不足,从而归纳出广告的特点:雅俗共赏,幽默风趣,直观形象,名副其实。给学生“零存整取”之效,加深了对广告的整体理解。这种主问题的设计,它能帮助教师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又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空间,让学生“化整为零”,从不同角度与不同的体悟来填充课堂的空白,课堂呈现出来就是师生,生生互动的火花,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从以上看出,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环节要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特体验为基础,但实际上这种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密切联系,这需要教师对文本、对学生的能力也要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活动,从而达到彼此接纳,互相造就,其乐融融的境界。篇四: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5、熟记生字。本课很多生字,在教学中我结合词语与肢体语言,让孩子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必要时也可以用生字词语说一段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和思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是课堂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在重点词语的把握上漏掉了一个较重要的词“井沿”,其实我可以通过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井沿的意思,感受对话发生的场所等,并且引出文章第一段话,让文章通过三个词连成一个整体,不会让人有断章的感觉,所以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文章的完整性。篇五:喂出来教学反思
喂出来教学反思
篇一:喂出来>教学反思
对话教学常有相当程度的“生成性”特征,它不是上演充分准备好的“教案剧”,而更多是即兴创作,同一教材、同一思路在不同班级均有不同特色,不同亮点,稍有不慎,便会留下生硬、牵强、不流畅之感。从这堂课中,我觉得通过平等对话教学途径,虽说师生有一种“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但要求老师对教学内容有更丰富的背景知识,并能充分考虑学生会怎样回答,会提出哪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设想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老师又如何正确把握好提问的尺度??这一切不仅都应有预见性,而且需要老师要纵观全局,将文本,学情,课堂调控均能运筹于胸间,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使课堂波澜起伏。
一、对学生了解不够,对教材理解不透
如:第一次试上《喂—出来》,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星新—叙述一个什么>故事?我这样做是出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希望能让每个层次学生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我没有意识到新教材的阅读提示已经概括故事内容。学生又很认真地做了预习,以至低估了学生的最起码的阅读能力。如此简单既没有新意又缺乏挑战的问题,他们是不屑于回答的,场面一度冷静。还好有一位学生见我如此尴尬,站起来非常流利的读了一遍提示内容。下面学生发出“嘿嘿”地笑声,眼睛不时瞄我几眼,更多的学生在翻看课文,一幅百无聊赖的样子,这笑声眼神里一部分包含着对这位爱表现的学生可爱之处的善意的揶揄,但更多的是对我提出如此幼稚的问题的嘲讽。出师就不利,信心一落千丈,最后草草收场。这正是我没有从学生入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设计的问题只是一厢情愿,这样胡乱地生搬硬套,以为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能回答出来就是平等了,就是互动了,真是荒唐之极。
二、对问题设计不深 对学生引导无效
1、我曾想将“对话式”这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以此来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课堂的民主和平等,孰料,教后我才意识到对话式教学不仅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简单模式,而是能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能否做到这些,问题的设计成了师生之间对话的关键,因为“对话式”教学不是对话而对话,这样只能流于形式,产生无意义话语的循环,而无本质的认识。
如:我设计问题:在填洞之前,人们有无意识到这些垃圾对人类自身造成的伤害?课堂上出现了看似激烈争论,有些说有,有些说无,依据林林总总,举目皆是,不一而足〈如前所述〉。但学生的回答都是集中于筛选文章信息,很少有自己完整的分析,看法都流于表层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单一,缺乏启发性,特别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无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说白了,这对提高能力,增长智慧方面来讲没有一点效益。归根结底学生要探究的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根源所在。
2、我发现以“问题”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会出现一问一答的流弊,琐碎而 无功效,课堂呈现的是推一推,动一动“层推式”,学生心思是在揣摩老师的用意,欲言又止,举棋不定;不然就是东拉西扯,断章取义,课堂里所激起的只是“微波”和“涟漪”而已。有时甚至是“石沉大海”师生关系是两条平行却无法碰撞的铁轨,生硬而缺乏生机。从这之后,我看了一些理论文章,尤其是余映潮老师的“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4”中提到要克服这种流弊,教师要努力创设“主问题”背景,提出问题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不仅如此,由于每个“主问题”都要牵动有一定时间长度的讨论,于是教师的讲析就可以转化成对学生的评点,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对活动成果的精彩小结。有时,只顾闭门造车往往会犯主观主义,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尝试着去这样备课。如上《广告》,我这样设计:(1)现在广告类型千千万万,放眼皆是,你觉得广告大致有哪些类型?你认可或不认可哪种类型广告,说说理由?(2)举一则你认为最精彩的广告,并说说理由。这两个主问题的创设,不难发现它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说三道四”,可以将自己平时所思所想一一讲述出来,将“生活之水”引进课堂,贴近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感悟来填充课堂的空白,解读广告的精彩与不足,从而归纳出广告的特点:雅俗共赏,幽默风趣,直观形象,名副其实。给学生“零存整取”之效,加深了对广告的整体理解。这种主问题的设计,它能帮助教师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又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空间,让学生“化整为零”,从不同角度与不同的体悟来填充课堂的空白,课堂呈现出来就是师生,生生互动的火花,这正是我所期望的。从以上看出,>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环节要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特体验为基础,但实际上这种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密切联系,这需要教师对文本、对学生的能力也要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活动,从而达到彼此接纳,互相造就,其乐融融的境界。
篇二:喂出来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原本准备抓住文本中“庙”的问题深入。因为小说多次“不厌其烦”地叙写“庙”的“年代久远”、“连根卷走”,还有后来现代化高速公路进驻后的变化以及村民对利益的趋之若骛等,来探讨星新一通过代表“传统和信仰”的庙宇被“连根卷走”,“洞”开始出现,以此深入探究作者对现代化社会深层次问题的隐忧。对文本的思考&细读还让我有了许许多多的新发现,自己也为之兴奋,所以自信地选择了《喂——出来》一文来参赛。但后来考虑到其他中学学生不一定能领悟到这一层面,只能将许多有价值、有意味的探讨忍痛割爱,或将其放入到最后的文字呈现中,或束之高阁了。仅从最后呈现在课堂上的环节和效果来看,的确是我自身存在的诸多“漏洞” 来我跌跌撞撞。为此,我再次进行了粗浅地反思,在此特就教于方家同仁。第一,课堂组织的稚嫩和教学经验的匮乏,让原本存在的“漏洞”进一步暴露。
就我这堂课的教学预设而言,教学设计的新颖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也许是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不默契表现,两者没有自然融合造成了课堂的僵硬。这是我今后最需要思考的,也是我本次失败最沉重的>收获。我想,首当其冲的原因是课堂组织的稚嫩和教学经验的匮乏,所以出现问题后就不免紧张,而课堂组织者
和引导者的这种紧张状态不仅影响到了课堂的从容和节奏,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情绪和发挥,所以课堂一下子就干涩起来,由此也走向了可怕的恶性循环。这急需我于今后的教学中,更关注自己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间的融合,更关注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养,更关注自己对课堂“火花”的抓取和课堂机智的训练,以求课堂组织的成熟和圆润。第二,我的“眼里没有学生,只有教案”,没能“带着镣铐跳舞”。课堂其实和格律诗歌一样,也是“带着镣铐跳舞”。在一堂课的有限时间、有限空间和陌生化的学生和紧张化的气氛中,这些“镣铐”一下子就把我这个“ 初生牛犊”给束缚住了。面对原本想让学生在有趣的想像中“热身”,更从容地进入课文,谁知学生的不佳表现一下子把我打入冰窖,不由自主地进入了紧张和急躁状态。于是,心中就只剩下了干枯的教学环节,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闪光点,学生的出彩和火花被熄灭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会有最大程度的激发。当时王曜君老师“眼里没有学生,只有教案”的评点闪电般击中了我,汗颜后的反思更深入人心。第三、教师的自身条件限制,尤其是课堂语言和语音语貌的“漏洞”明显。面对诸位前辈高手的出色表现,面对他们的洒脱自如,面对他们出色的教师功底,虽然我也“对课堂爱得深沉”,但我终究只能自惭形秽地“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了!加上我习惯了杭外课堂的大容量和快节奏,所以语速很快,以致于许多精彩点睛之处也被我快速而过,落下了如“水漂”般“滑”过水面的下场??这些都将不断提醒我这些“硬伤”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是必须改正克服的。所以,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更加注意自己的语音面貌的改善和课堂教态的改进,否则奢谈课堂的洒脱自如,更奢谈“如沐春风”了!以上就是我这堂课“进去”前后“出来”的一点粗浅想法,零零碎碎,不成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