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幼儿教育的品质与教育
教育随想
浅谈幼儿教师的品行
延陵中心幼儿园胡红芳
从事16年幼教事业的我,至今让我内心最触动的是“教师良好的品行”。我认为不管教师的学历高还是低,良好的品行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体现,也是师德的体现。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那么教育幼儿就会成为空谈,最近一些报纸媒体报道,某地教师虐待幼儿的事件,引起社会的强烈谴责。
可见,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幼儿所特有的“向师性” 很重要,幼儿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甚至是神圣的。幼儿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另外关爱每位幼儿,控制个人的情绪,不对幼儿发脾气,热爱一个幼儿就等于塑造一个孩子,而厌弃一个幼儿无异于毁掉一个孩子。总而言之,教师良好的品行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
第二篇:幼儿教育之游戏与教育
常常有一种习惯,一段时间会被一些东西所着迷。比如看了电视剧、会在看电影、还要看原著;比如一段时间一直观摩应彩云的课;比如这段时间一直关注徐则民的游戏。不知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总之是喜欢这样做。
今天在网上找到了徐则民的游戏视频《谁和谁好》。应该是3、4年前的录像。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语言游戏。目标应该是非常明确,根据生活经验、扩散思维、找到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并用连贯的语言表达。
上海老师身上,整合常常是自然呈现的。而且,数学的介入总那么随时随地、恰到好处。这个活动中,她让孩子们自己分成两组,然后数人数。并且把“排头、排尾”的概念给孩子。用报告的形式来说出数数的结果。简单、自然的背后,是教育的有效与无痕。
材料的提供,非常简单。第一层次的活动,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电脑课件。十个花瓣的花朵,孩子说对一次“谁和谁好,XX理由”就开出一个花瓣的颜色。教学的目标很明确,游戏的气氛很浓。第二层次的活动,材料是27个图案牌。图案只是黑白的简笔画。
设计的环节简单,但意图清晰。活动一,就是“谁和花好”的环节。孩子们积极调动着生活经验,把花的好朋友一一说出来。
老师的作用很明显,帮助孩子提升。在活动一中,徐老师帮助孩子在语言上有提升,不恰当的用词老师来规范,表达不清的理由,老师来梳理。活动二中,徐老师把不同的机会给不同的孩子。刚开始卡片配对是简单的,越往后越难。对孩子们打不上边的理由,徐老师果断否定。“小鸟和牛奶有关系吗?它能送牛奶吗?”促使孩子重新思考。
徐老师,你的游戏教学目标明确,游戏气氛很浓!
继续数学的话题,自己在工作中做了一些尝试,感觉很不错。早上下楼活动前的整队,我让孩子们分男女两队,报数得出总数,并让孩子们比谁多谁少?多几个?孩子们很感兴趣,特别是多多少的问题,挑战很大。因为每天这个时间来园人数是不一样的,而且涉及两位数的加减,但是总有孩子能知道。
在两个教学中间,我们有时玩数数游戏。两个两个数,倒着数,用单数数等多种形式,给大班的孩子以挑战,很受欢迎。不比每人自主挑一样东西去玩差。
散步拉手时,我让孩子们自己两两找朋友,发现有时没人都能找到朋友,有时却不能。(我班38名幼儿,有时会有缺席)有的孩子就能发现,不能的原因是缺席;二有时正好的原因是因为缺席了2个。
语言活动时,故事的角色数量、故事中关于空间、大小的问题,引导孩子一起来议一议,争一争,能帮助孩子向语言目标靠近的同时开阔思维、积累数学经验。体育活动中,数数跳绳的数量、生活活动中,纽扣的排列等等。在集体的数学中,有时不太可能提的要求(因为要关注大部分幼儿的水平),在其他活动中渗透。
第三篇:榜样教育与品质培养
资源整合分层推进,榜样教育引领成长
一、榜样教育在身边
1.以星级队员推荐制度为依托,普及榜样教育
将红心向党榜样教育活动与雏鹰争章活动、好习惯养成活动相结合——形成“学会做人”校本教育体系,建立了学段星级队员推荐制度,低年级为银星队员,中年级为金星队员,高年级为红星队员,获得红星队员的同学建立专门档案,升入初中时进行档案转接,优先推荐入团,进行梯次性教育和培养,形成了常态化的榜样教育机制。
2.以“我是小榜样”为平台,推动榜样教育
学生全员参与活动,每个人都有近期和远期目标,他们更多的会关注身边的同龄人、身边的平凡事,班级宣传栏专门开辟“我是小榜样”栏目,每个同学都可能因为一个闪光点的正面强化,而成为一个小群体在短时间内争相效仿的目标。校园内闪亮的“银星”、“金星”、“红星”、“好习惯之星”,成为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榜样和前进的目标,而身边榜样的动态展示平台—广播站、宣传栏、手抄报等,也不断地为教育常态机制注入催化剂。
二、榜样教育进课堂
1.以课程素材为基底,渗透榜样教育
将课堂作为实施榜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结合所教学科及时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教育的机遇,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英雄崇高精神和人物美好心灵的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环境,抓住描写他们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细细体味,使学生油然而生钦佩之情,向榜样学习热爱祖国,勇敢坚定,关爱别人等优秀品质。
2.以班队会活动为载体,提升榜样教育 班队会也是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的有效载体。结合时事发展,每周开展主题教育,通过讲故事、做手抄报、情景剧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渗透榜样教育。并以五个一工程为依托,每个人树立一位心中的英雄,王二小、杨靖宇、方志敏等英雄的精神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品质。
三、榜样教育进校园
1.与榜样零距离接触,深化榜样教育
把榜样请进校园,同孩子们一起参与教育活动,用榜样自身的魅力感染、激励孩子成长。请潍坊市优秀共产党员谭家政和退伍老兵刘贵文,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述战争时期他们的亲身经历;创设机会让孩子们和世界体操冠军刘璇以及我们家乡的奥运会长跑冠军邢慧娜零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奋斗过程;请年画艺人杨洛书给孩子们讲述年画的历史、印制、传承以及今后的发展,使孩子们了解潍坊的文化。
2.与圣贤穿越时空对话,丰富榜样教育
学校墙壁文化中有许多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杰出代表,如傅抱石、齐白石等画家的作品,让孩子们在了解的过程中产生认同,起到内化、效仿的作用;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孩子们。
四、榜样教育在心中
将实践活动与榜样特定的历史事件相结合,推出了每年四个主题纪念月活动,在每年的固定时间,有固定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
1.以社区实践为途径,拓展榜样教育
三月份的学雷锋志愿活动月,围绕讲雷锋故事、踏雷锋足迹、做雷锋楷模的主题,开展了“向雷锋叔叔学习,争做文明志愿者”、“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市民”社区启动仪式、“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等主题活动,孩子们采用主题队会、手抄报展览、故事擂台、榜样论坛等方式学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通过社区志愿者小分队、雷锋中队等方式,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敬老院,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以阵地活动为主体,延伸榜样教育
四月份围绕清明节的学英雄主题教育月、十月份以国庆节和建队节为教育契机的学先锋主题实践月、十一至十二月份的学伟人主题教育月,都采用大型主题活动、英雄诗抄诵读、合唱比赛、大型团体表演等不同形式,开展了 “童心绘就民族魂”、“我是阳光下好少年”、“祖国发展我成长,祖国未来我描绘”、“伟人孙中山”、“开国领袖毛泽东”等主题活动,让榜样永驻孩子们心间。
红心向党榜样教育活动已经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各个层面,榜样的多元化和立体化,给了孩子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红星、金星、银星队员已经成为队员身边的典型,拥有“红星队员”这一光荣称号,成为少先队员努力的方向。自开展活动至今,已推选了红星队员十一批(共计五百多名)金星、银星队员各六百多名,同时好习惯标兵占到学生的三分之二,榜样就在身边。
第四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大有不同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大有不同
中央教科所的一位资深教授谈到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时指出:从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来看,现在最薄弱的一环是幼小衔接。明确指出幼小衔接对儿童的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幼儿园的工作和对小学的调查问访中,搜集了一些相应的资料,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幼小衔接的坡度太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结构。这是幼小衔接存在的原因。
1、教育的性质、内容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机构。幼儿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
3、环境设置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同伴进行交往。小学的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4、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期望值高,这给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6、教学知识结构不同
幼儿园学习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如“奇妙的影子”、“各种各样的车”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看图说话锻炼幼儿观察、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种种不同,告诉我们幼小衔接是必要的。
同时幼小衔接也是重要的。小学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幼小衔接工作做的如何会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发展。经我们20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得出儿童初入学时由于幼小衔接不当经常有以下不良适应表现: 表现方面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适应性方面厌学、情绪激烈
具体表现身体不适,过度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睡眠不足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人际关系紧张,同学之间冷淡,不会和谐交往学业失败率高,有攻击性行为,逃课现象严重,恐惧老师 人数比例17%21.3%26.8%15.7%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前谷-中国学前网版权所有,采集或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来源:http://www.06edu.net
第五篇:教育品质心得体会
学生自己认为好才是真的好
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当下教育在办学条件上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中还相当严重。纵观广大教师的教育行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的品质还不高——教育没有真正关注人的生命发展,仍然以教知识为教育目的,以考出好成绩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我认为造成教育品质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当下,还有很多教师对教育本质不能完全把握,对教育目的认识也不够到位。一些教师认为:教育便是教学,把自己的全部工作都放在“课堂教学上”,很少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发展;教学便是应试,把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放在“考试科目上”,很少关心学生技能学科素质的发展;质量便是成绩,把“升学率高”“平均分高”“竞赛获奖人数多、级别和等次高”等同于教育质量高,很少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可悲的是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质量,把本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用来讲课,把本该是学生自由活动时间用来完成作业,把本该是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用来补习,还美其名曰“为了学生好”。我们认为,这种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为代价的追求高分的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忽视了以生为本的要求。像这种教育,有不如无,因为没有至少不会摧残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对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育是为了让人得到发展,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教育不是学生为了获取高分,将身体搞垮了;不是为了排名,把人格扭曲了。当下,学校教育应该关注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地发展,使他们成为创造未来世界的人。首先,“为了学生好”,应该是学生自己想要的“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教师常常会一厢情愿地为学生“做事”。每当教师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课时,每当教师用语文、数学课占用音乐、体育、美术等课时。每当教师布置大量重复、低效的课外作业时,你有没有问一下自己,这是学生自己需要的吗?这真的是为他们好吗?这是当下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吗?教育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爱好,鼓励他们个性自由地发展,才是学生自己想要的好,也才是真正“为了学生好”。其次,“为了学生好”,应该是学生成长需要的“好”。每个学生都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独特而独立的个体,每个生命体的成长都有自己的需要。因此,“为了学生好”就应该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从个体需要的差异出发,探究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从而寻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需要的教育,促进其生动活泼地成长。我们不能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教学代替学生成长的需要,以三门学科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说,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好,才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好”。最后,“为了学生好”,应该是学生可以达到的“好”。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每个人的潜能也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期盼学生是天才,但是生活中很多学生在一些方面的天赋都是平常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也不能要求他们都可以成为社会精英。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多用几把尺子衡量,多用几种方法施教,尤其要打破传统的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不搞一刀切、一言堂,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目标,采取分类辅导,分层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要求。应该说,学生可以达到的“好”,才是真正“为了学生好”。
总之,观念是态度与行为的根本,观念决定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