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调研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越来越高,房地产业日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大中城市出现的房价“爆涨”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本文就**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及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一、房地产
市场的发展现状
**市位于**中部,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投资环境改善及城市改造建设步伐的加快,房地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情况
目前,**市共有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231家,其中有资质等级企业85家,暂定资质企业146家,有资质等级企业中二级企业10家,三级企业23家,四级企业52家。开发企业以内资和民营为主,国有企业数量逐年减少。外阜开发商加快进入**市场步伐,这加剧了市场竞争,同时也抬高了本地企业参与竞争的准入门槛。开发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达到22.51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808人,人均占用资金量达到46.83万元。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首次突破50亿元,达到59.29亿元,与2005年全年相比同比增长91.3%,是“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的1/3。
在房地产开发总投资中住宅建设完成的投资为47.8亿元,同比增长136.6%。其它用途房屋的投资共11.49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增幅明显。
(三)2006年新开工项目情况
在全部施工面积中,2006年新开工面积为40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约为35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1.2%;房屋竣工面积194.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51万平方米。
(四)房地产交易市场情况
1、新建商品房交易情况
2006年,新建商品房成交14413套,同比增长17.97%,成交面积125.9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38%,其中住宅9995套,同比增长11.40%,成交面积104.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67%;非住宅4418套,同比增长36.15%,成交面积21.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91%,其中商业营业用房成交3748套,成交面积20.11万平方米。2006年**市新建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为1526.5元/平方米,较2005年上涨7.5%。
2、新建商品房供求情况
2001-2006年,**市房屋竣工面积分别为91.5万平方米、78.64万平方米、133.6万平方米、139.01万平方米、204.15万平方米、194.8万平方米,6年间商品房竣工面积840.7万平方米。而同期房屋销售面积分别是67.95万平方米、75.21万平方米、114.04万平方米、137.52万平方米、217.49万平方米、262.03万平方米,6年间销售面积904.27万平方米。
3、存量房交易情况
2006年,**市存量房成交套数11692套,成交面积104.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1%、9.08%。其中:住宅成交10688套,成交面积88.83万平方米,成交金额7.67亿元,平均成交价格863.1元/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成交877套,成交面积11.67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76亿元,平均成交价格1508元/平方米。
二、房地产市场的分析
1、房屋价格上涨及成本分析。
2006年**市住房价格受土地供应、建筑材料价格、拆迁补偿费用等影响,住房价格有所上涨,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房价上涨外,其他因素也影响着房价。
首先,旺盛的市场需求是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城市常住人口增加,考虑房屋拆迁,住房新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改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2006年,共核准预售住宅项目60个,预售面积178.83万平方米,可销售房屋共计18747套,目前已销售10425套,已销售了55.6%。
其次,房地产信贷市场活跃,土地交易价格上涨是重要原因。随着房地产金融支持力度的逐年加大,在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的双重支持下,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当大量储蓄资金及闲散资金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渠道时,纷纷流入房地产市场。从土地角度来看,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牌挂”政策后,土地市场交易活跃,土地购置价格逐年上涨。
第三,房地产开发成本增加是房价上涨的直接原因。拆迁成本增加,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成本437元。住宅单体造价上涨,钢材、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受市场影响价格涨幅较大。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所调整(如人防费已由25元/平方米涨至80元/平方米),使得住宅单体建设成本增加150元/平方米左右。其次,普通外墙节能保温材料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成本
40元,住宅小区配套设施随着住宅品质的提高,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成本也在提高。
第四,住房供应渠道不完善,住房梯级消费没有完全形成。房地产二级市场发展缓慢,二手房供给短缺,由于中介不成熟、房地产交易税费过多等原因影响,特别是包钢等大企业近6万户职工住房在企业内部流转,没有进入市场,**市二手房市场没有发展起来;房屋租赁市场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居民还只能通过买房解决居住问题;房地产一级市场中,中低档住房比重偏低,住房超前消费现象十分突出,这些因素造成了房价的上涨。
2、住房供给结构局部失衡。在市场繁荣、供销两旺的形势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过分集中于中高档商品房的建造,中低价位商品住房供应呈现明显不足,**地处中、西部偏远地区,中、低收入家庭较多,目前,开发的高档住宅基本上供求平衡,但中、低价位的住宅所占比重相对较少,无法满足中低收入群体改善住房的强烈愿望,现有的经济适用房根本满足不了中低收入家庭对住房的需求,导致住宅供给结构局部失衡。
3、房地产贷款增势不减。在各类消费贷款中,房地产贷款发展较快,而且已成为发展房地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2006年,**市个人商业住房贷款余额205933万元,较年初增加47562万元,同比多增18710万元,全年累计发放80583万元,收回33021万元;商用房贷款余额59285万元,比年初增加9260万元,全年累计发放23269万元,收回14009万元。
三、房地产市场预测
1、房价近期内将保持小幅震荡的发展态势。2007年房地产市场仍是宏观调控的重点所在,如果房价过高或房地产市场收益过高,必然吸引社会上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涌入房地产市场,势必形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新的热潮,引发房地产泡沫。为此,调控房地产市场,确保房价稳定仍是宏观调控的重点之 重,房地产业将会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2、成本提升。房地产开发的主要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建安成本和项目经营期间的费用、税金及附加等内容,再加上开发利润就形成了商品房或楼盘的销售价格,据调查资料显示,土地成本占房价的30%多,建筑安装工程成本占28.8%,项目管理费用、税金及附加占17.3%,开发利润占21.9%。随着土地获取方式的改变,土地在房价中的比重会有所提高,造成建房成本增加;建安人工费、材料费价格的上涨,也将导致建安工程成本增加。
2、中小户型将成为住宅建设的主体户型,同时伴有高层、小高层的住宅体系。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的房产保有环节税收政策,将会对大户型住宅的价格产生影响,大户型住宅的税负将会更重;中小户型将会成为主体户型,进一步细分住房市场竞争,同时拆迁政策与其相适应进行相应调整;其次,高层与小高层住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节约了城市用地,也将会成为住宅建设发展的方向。
3、房地产开发模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今后集资建房、委托带建整体购买、招商引资合作开发、新农村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等多种模式将会成为房地产开发市场主流。涉及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房地产综合开发将成为发展趋势,市场间的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合作方式不断创新,同时资信好的企业加速市场资源整合,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开发规模将会不断扩大,开发强度不断提高,住宅建设将会向高品质、多样化方向发展。
第二篇:2013年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
房地产观点 2013年房地产走势分析
个人观点1:通胀下房地产投资属性日益明显
从纯粹的居住属性日益转向投资功能,如:资产配置需要、保值增值需要等,与前相比对房地产的需求呈现几何级增长。
房地产可按揭贷款让其投资具备杠杆效应,具备超越大多数投资回报的优异表现;
房地产投资相对来讲专业要求不高(资金实力要求极高),对财富人群具有较强吸引力。〖反面:股市、黄金投资〗
个人观点2:现阶段的房地产的问题实质是金融政策出现问题的体现。
房地产具备显著的保值增值功能,09、10年超宽松的货币投放,导致通货膨胀及货币贬值
【糖高宗、蒜你狠等】,对个体而为避免通货膨胀财富缩水,需要具备保值功能物品,在近年股市长期不振情况下,房地产成为吸纳泛滥货币首选。导致房地产价格大幅飙升;
就吸纳货币的蓄水池而言,只有2个超级蓄水池,一个房地产,一个股市,但中国股市政策定位导致资金逃离股市,现阶段只有房地产一个蓄水池仍有蓄水功能。导致房地产问题更显突出。
个人观点3:房地产上涨大趋势不变,每次回调都是好的买入点。房地产实质是国民财富最直接体现。只要中国实体经济(也包括金融)不出现大问题,房价本身不是问题。
房地产大势是否拐点出现,一定是实体经济发展出现拐点,房地产趋势拐点不会脱离实体经济。
•07-08年房地产快速下跌对应美国次贷危机集中爆发,外贸出口悬崖式下跌导致实体经济重挫以及信心急剧下降〖期间温总理言: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最近一轮调控已满1年,而之前房价基本坚挺,近期出现房价不稳同样是
实体经济出现了问题所致〖中小企业倒闭潮〗。从目前可预测的情况看,未来10年内中国国内经济大幅下滑概率低,房地产大周期上涨概率大。
依据趋势投资理论:在判明房地产仍处于上涨周期结论下,每一次的平台整理或回调都是好的买入时机。个人观点4:本论房地产特征:调控时间长/房价微跌/行业震荡,从趋势投资看属明显的回调走势(非反转/拐点出现); 如前所述,本论经济泡沫不大,实体经济基本健康(金融出点问题),因此房价难以深幅回调;更多是以时间换空间方式进行调整,即跌幅小,时间长,如果以2010年10月开始,至2012年3季度基本复苏,回调时间长达23个月,而07-08年调整时间(2007年10月-2008年10月仅12个月),但期间会出现行业剧烈震荡情况(长期压制小开发商售地退出),行业洗牌加剧(万科等大型企业收购兼并小企业)。
中国特色——社会稳定,导致政策受限:房价上涨无房群体要安抚,房价下跌有房群体同样需要安抚〖目前已出现迹象〗。政策实际是在走钢丝,并没有太多选择,一旦房价深度下跌,即便不考虑对下游行业(建筑、材料、用工等)的影响,从社会稳定看都会出台扶持政策,百试不爽!个人观点5:行政性政策退出大概率在党18大后。2012年换届前政策放宽概率低,需要为下一届领导班子留下好基础,换届后限价等行政政策逐步退出概率大,2012年一季度政府班子换届,四季度党政班子换届,党政班子换届后行政性政策逐步推出概率大。现在已在为退出做铺垫。个人观点6:保障性住房,福兮祸所依
案例借鉴:美国次贷:对信用不好,没有收入证明,甚至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给予的购房贷款。
危机启示1:在长期经济繁荣下,缺失了判断风险能力,逐利贪婪让金融借贷
从富人向下层延伸,极致到了无偿还能力的最穷阶层;危机启示2:经济出现问题后,首先影响社会底层,次贷先爆发危机;危机启示3:作为全球超级大国,用逐利思维将“居者有其屋”做了一次尝试,并将次贷用金融杠杆无限放大,最终形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到现在仍未恢复;危机启示4:目前国内重点推进保障房建设,个人认为与次贷房类型相似,中国把它作为房地产行业重点突破口,潜在风险很大;一旦未来中国经济出现问题时,保障房问题会暴露的非常严重!此外,保障房对地方政府而言绝对是鸡肋,无利润(政治任务、大幅减少地方实际可支配收入)、无责任(又是行政指令)导致工程质量差(桃源村已是典型)以及权力寻租等,对于保障房建设不看好(国内申报保障房建设量最大的是东北长春?)
结论:
2020 年前仍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中可以看出,2020 年前仍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因为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国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增住房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2012-12-29
第三篇:宜宾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问题研究报告之
宜宾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组长:刘先福
组员:王玉凤 吴 林 李亚菲 郭丽梅
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08级10班
注:此次调研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宜宾城区,南岸,江北三区的房地产市场.调研纲要:
调研题目:宜宾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调研具体事项:
一、宜宾商品房供销分析
(一)宜宾市商品房供应分析
(二)宜宾市商品房销售分析
(三)宜宾市商品房空置面积分析
(四)宜宾市商品房成交均价分析
二、宜宾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特征及开发趋势
三、宜宾房地产市场预测
(一)未来2—3年房地产供应市场预测
(二)未来2—3年房地产需求市场预测
(三)宜宾市房地产市场价格预测
四、建材市场分析
五、调研分析总结
3本期90平米以下的中小户型房源成交量与比上个月相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而90-120平米的户型房源下跌了3个百分点,而120平米以上的大户型成交量与上月相比上涨了7个百分点。
3、交易价格情况
分析:本期宜宾城区24个在售楼盘,成交价格同上月相比变化不大,具体情况为:
老城区:成交项目只有半岛小筑和都市名园两个楼盘,目前平均价格为3280元/平米。
南岸西区:成交项目有,林中漫步、鑫空间、爱尔楠岸、春秋花园、宜都天成苑、圆中苑、碧竹山庄、E街区八个楼盘,平均销售均价为2776元/平米,同上月相比略有回调。
南岸东区:成交项目只有莱茵河畔西湖湾一个楼盘,平均销售均价为3500元/平方米。
中坝组团:成交项目有春江盛景、富邻金沙两个楼盘,成交均价2890元/平方米。
天柏组团:成交项目只有天池雅苑一个楼盘成交,销售均价为2200元/平方米左右。
江北片区:成交项目有香颐雅园、和兴花园两个楼盘,成交均价为2600元/平方米。
白沙组团:成交项目有金凤凰花园、黄角坪花园二个楼盘成交均价为2070元/平方米左右;
备注:由于各楼盘其位置,品质的因素,成交价格与实际在售区域均价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本期商品房供应情况
本期有鼎业江北兴城、寅吾黄桷坪花园2个项目拿到预售许可证,住宅总共445套(面积:39930.08平米,商业面积:668.4平米,地下车库:8301.2平米)。
6势,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业内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供地不足和开工低迷是供给不能显著回升的主要原因。虽然中长期的供给可能会有所改变,但就明年上半年而言,供不应求的局面暂时还无法改变,这将导致价格继续上行。
第四部分(刘先福)
建材市场分析
一个建材企业的生存、发展的状况如何,取决于其企业产品在建材市场所占份额的多寡。所以,作为企业经营,研究和把握实现企业直接效益的市场终端走势,把与消费者打交道的“卖潮找准、搞活,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在2002中国佛山陶博会期间中国陶瓷网独家网上直播的“中国陶瓷发展与未来高峰论坛”上,主讲专家刘景洲先生对中国建材市场的发展趋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为听众 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和启迪。
我国建材市场经历上个世纪80年代的孕育萌芽,90年代的大发展。进入本世纪,全国经营面积在3000m2以上,年交易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建材市场约有2500家,全年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左右,约占全国建材市场需求总额的三分之二,已经形成名副其实的建材市场流通的主渠道。目前我国建材市场的管理模式是多元化格局。多数为门店集市型、摊位租赁型、超市管理型和混合型。摊位租赁型市场占绝大多数,约占90%以上。
从市场经营范围来看,有综合型市场,有专业型市场,也有以经营某一大类产品为主,其他产品为补充型市常当前综合型市场虽占多数,但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呈上升趋势。
一、摊位制市场的管理格局将出现新的模式
现有摊位制市场管理,大部分是物业管理型,存在种种弊端,如商区布局零乱,交易行为不规范,纠纷多,购物环境差,市场信誉度低等,发展初期尚未形成竞争压力阶段尚可维持,但随着发展、竞争,这种管理模式,对内缺乏凝聚力,对外,缺乏竞争力,是难以为继的。市场的管理从物业管理型向新的经营管理型发展是必然之势。
二、摊位制市场的营销功能将逐步细分
当前我国摊位制市场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批发零售功能不清,二是市场占地规模大,三是市场中经营户小而多,四是市场的配送功能没有发挥出来,物流功能没有合理有效的分离出来。这些问题虽说是市场的培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它影响着市场
国外几十年培育发展成功的经验,又有国内5年实践经验的借鉴,特别是在建材超市发展中,外资企业将占据重要位置,据专家们预测,从现在起我国建材超市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到2005年,全国建材超市将超过100家并将出现3到5个连锁经营集团。
建材超市的业态主要是零售,它的发展对以零售为主的摊位制市场冲击会比较大,而对批发为主的市场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从我国地区来看,建材超市将首先在大消费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展起来,由东到西逐步推进。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的发展,它的市场占有额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将与现在占据主渠道地位的摊位制零售市场抗衡,再过5年左右的时间将逐步占据零售市场主渠道的地位。但就我国全国而言,由于受其本身业态的限制,它所能占据的市场份额尚不能替代摊位制市场的地位。
第五部分(全组人员)调研分析总结
随着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县的房地产市场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培育和引导房地产市场发展,全面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坚持培育和规范并举,以启动住房消费为重点,大力搞活房地产流通,使房地产市场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近几年我县的房地产市场概况
我县的房地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起步较晚,近几年,我们紧紧抓住人民日益增加的住房消费需求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和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搞活和规范完善市场,从自身看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1999年,我县启动了第一起规范性小区商品房开发—翠柏小区,当时开发面积不足10000平方米,投资不足400万元,产值不足600万元,至2007年,全年全县开发面积达到35.88万平方米,投资额达到4.3亿元,加上境内企业的县外投资,投资额己达到9亿元,估算产值突破12亿元以上,开发量是1999年的35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突出的特征就是房屋交易量持续放量增长,我县的房地
0个,共捐赠1817.7万元,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应该说,我县的房地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培育和引导下,总体是规范有序地持续健康发展的。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房地产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总体是健康有序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问题之一:土地宏观调控,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全国部分地区房价增长过快,房地产出现过热现象。国家宏观调控,严格土地征用审批,造成了存量土地极少,新征用地受限。形成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瓶颈。据了解2004年县城仅征得城北新区土地600亩,其余几乎无供地。2007年全县供地较上年也有一定的下降。
问题之二:违规建设突出,拆迁难度大。近年长兴花园、滨江花园、庆兴园等多块拍卖土地迟迟未完成开发,其主要就是拆迁难。原因有三:一是土地赔偿政策不合理,赔偿价低,农民利益受到伤害。二是执法力度薄弱,违规建设普遍,基本是能修则修。三是拆迁赔偿混乱,合法利益无法保障,有的开发商为了尽快拆迁,对个别建筑物高价赔偿,远远突破赔偿标准和市场价格,最后,造成了拆迁户相互攀比,漫天要价,最后造成无法赔偿安置,拆迁难以推进,拆迁双方利益受到损害。诸多原因造成了开发项目无法动工,市场房源紧张。
问题之三:房价上涨过快,百姓“居不易”。“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唐老杜的这种渴望如今也成了中国工薪阶层的心声。从上面的介绍可知,八年间县城的房价从500多元涨至1500元以上,上涨了三倍以上,而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加却远远不及。已买房的多数是超前消费,负债购房,生活压力较大。没买房的只能望房兴叹。
三、几点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对策一:政府应高度重视房地产的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具体应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强化规划调控,改善商品房结构。要尽快明确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项目布局以及进度安排,并向社会公布。
二是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供应量。依法制止炒买炒卖土地行为。
三是加强对普通商品住房限价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调控,保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有效供应。经济适用住房价格要严格实行政府指导价。
213-
第四篇:长沙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长沙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金融、信息中心,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属于二线城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房地产开始快速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长沙房地产业是在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长沙房地产才真正进入市场化阶段。长沙商品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一、长沙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
(一)开发增速减缓,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长沙市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将趋缓;同时,受国家土地市场整顿的影响,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价格和成本将继续走高。而按照招拍挂模式,限量供应的土地将更多的集中在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品牌房地产企业手中,反映到商品房市场的表象就是大项目、大盘增多,小项目、小盘相对减少。
(二)市场需求旺盛,房价稳中有升
长沙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导致居住购房需求旺盛。长沙的房价,以南二环附近的几个楼盘的价格变化,可以看出长沙房价的变化情况。2002年某楼盘的均价在1200元,平方米(没有电梯,离韶山南路有一段距离),到了2004年,该楼盘的3期涨到了1800元,平方米(没有电梯,位置与首期相邻),到了2005年,该公司在离3期1000米外的地方开发另一楼盘,价格到了2200元,平方米,而时隔一年开发的该楼盘第二期,价格涨到了2700元,平方米(目前该区域房价在4000元,平方米)。再看看在韶山南路旁边、南二环附近、与前述楼盘不远的另一楼盘,该楼盘共开发了三期(位置连在一起),2004年推出第—期,均价2700元/平方米,2008年推出第二期,均价4000多元/平方米,2009年推出第三期,均价5000元多/平方米。
通过对上述两家开发商开发的楼盘价格分析可以看出,长沙房价在位置稍好的地方,隔一年,房价涨幅在1000元平方米左右;而位置稍偏的地方,涨幅在500元,平方米左右,而且,涨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最近几年,房价增加的幅度超过了居民收入增加的幅度,不少人贷款买房,每月还贷,成为所谓的“房奴”。
(三)长沙的城市规划给房地产发展带来契机
大长沙的城市规划,将促进长沙房地产的全面升级近年来,大长沙的城市规划为房地产的全面升级提供了更高的平台。长株潭一体化,带动了南长沙房地产的全面启动与升温;湘江沿江风光带和橘子洲远景规划逐步带动了江岸板块的发展;河西大学城片区、长沙东区开发的升级换代,为近郊大盘提供了绝佳的机遇;随着高铁开通,两型社会建设,城际铁路的铺设,长沙将不再是长沙人的长沙,而是湖南的长沙,低廉的交通成本,将带来更多外地购房者的进入,给长沙市房地产的发展呆了契机。
二、长沙房地产发展趋势
2008年,受全球性金融风暴影响,中国房地产业出现下滑,长沙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一系列稳定市场的产业扶持措施,将住房保障与扩大需求并举,通过强化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与监管,长沙市房地产市场在年末开始出现回暖迹象。
2009年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的重大契机,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商品房销售的措施,有效地减缓了金融危机对长沙市房地产业的冲击,逐步扭转了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的局面,房地产投资逐月回升,商品房销售量与价格齐升。
两型社会和河西先导区的建设,无疑对长沙房地产业注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为长沙房地产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可以预见,长沙社会经济将保持新的繁荣,就业机会增多,人居环境良好,污染得到综合治理。这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长投资和置业,从而催生不少的刚性需求。从城市发展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集聚处于加速过程中,对住房的需求是客观存在;从市场价格看,与周边城市和全国其他同类城市相比,长沙房市价格相对偏低,有吸引力;从住房现状看,虽然市民住房状况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善,但还有相当部分群体没有得到住房保障,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小房换大房、旧房换新房”的人越来越多,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因此,未来长沙的房地产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价格还会保持在平稳增长区间。
三、长沙房地产理性发展的建议
1、合理、规范房价。
任何商品,价格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商品房,其价格即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要与长沙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房价太低,开发商没有积极性,结果导致无房可卖;房价太高,容易造成恐慌,形成泡沫经济。开发不同档次、不同价格的商品房,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例如,开发别墅,满足一些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海外人事的需求;开发高档商品房,满足中产阶层的需求,开发经济适用房,满足低收人家庭的需求,开发廉租房,让城市特困家庭有房住等等。
2、百姓购房要理性、适量贷款。
对于老百姓而言,购房是其一生中最大的消费,购房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
追求大面积和黄金地段,还贷能力要和收人相适应,避免成为“房奴”;同时,也不要太保守,不一定非要一次性付清,可以适当进行提前消费,这样,既可以改善居住条件,经济上又可以承受得了。
3、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引导房地产健康发展。
在房地产开发中,政府的作用很关键,因为,土地的出让、税收的确定、建设许可、房产的管理是由政府控制的。政府可以通过土地的出让、税率的多少等政策规范开发商的行为,严厉打击囤地和捂盘等投机行为,例如,如果某一楼盘的实际销售量未达至一定的比例,禁止开发商开发下一楼盘,开发商必须公示实际的销售量;加大银行监管,通过税收政策,打击各种炒房的游资,当同一户头或者同一人购买房产超过一定数量时,课以重税或者对资金来源进行调查;规范投资性购房行为,对购买多套住房或者空置达到一定时间的住房课以重税。
4、房地产开发和两型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打造宜居长沙。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异常气候的频繁发生,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最近,第15届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世界各国正在为减排商量对策,倡导人们过“低碳”生活。湖南正在长株潭地区进行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因此,在房地产开发中,要鼓励开发商建设环保型房屋,例如政府补贴开发商在环保房产建设中的额外投入,或者实行税收优惠;在房产布局规划中,建设一定的环保配套设施,如达到一定的规模,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宏观控制长沙的房产规模,合理控制外地在长购房数量,因为长沙的资源有限,城市建设不能无限制扩张,比如水资源,今年长沙段湘江水位连创历史新低,导致水厂引水困难,居民饮水困难;通过加大长沙外围房产建设规模,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以及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们在长沙周边的城市群购房,减轻长沙市房地产市场的压力。
四、结语与展望
长期来看,长沙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良性的发展,“长株潭一体化”与“两型社会“建设,地铁修建,将迎来新的城市建设高峰,各种配套设施和居住环境得以加强与完善,从而推动岳麓新城、望城县和开发区等市郊带住房消费需求的大幅上升。加上保障性安居工程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项目的推进,市场供求关系将随着刚性需求的增加而趋于平衡,市场供应结构将得以改善,这些都将引入新的商业投资机会,引发一场新的房地产开发热潮,所以长沙未来的房地产发展趋势是良性的。
第五篇:我国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
2013年10月末,总书记在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笔者认为,此次会议不简单着眼于实现控房价的短期目标,更加注重房地产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解决居民住房需求,这预示着房地产政策方向和重点。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将是未来楼市调控长效机制的基础。
一、未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势分析
(一)主张房价上涨的观点
1、财政困难论。地方作风更希望房价上涨,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和土地招拍挂制度将继续推动房价创新高。
2、城镇化论。城镇化将继续推高房价,从城市化看,城市房价也许会再涨一段时间。
3、房价周期论。中国房价长周期达100年,未来 15-20年仍然是上涨周期。
未来推动房价上涨的9个因素如下:
1、国内经济繁荣周期没有结束。到2020年我国经济翻番,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达到7%以上,加上收入倍增计划等,将带来住房购买能力的提高。
2、地方财政支付困难推高房价。据国家审计署资料,2012年底4个省、17个省会城市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7746.97亿元,占这些地区债务余额的54.64%。偿还债务的出路是提高土地价格,或者发行地方债,地方债的发行依然要靠税收、靠土地财政来解决。
3、宏观政策对商品房的影响。宏观政策确定保障房是政府建设的重点,但因保障房的建设量,本身环境、地点和质量等无法满足需求,仍然需要商品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宏观政策要压缩过剩产能,房地产是源头。压缩产能会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抬高住房成本。同时,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持续不断扩张,这些资金的很大部分集中到投资或购买住房上,也会提高住房价格。
4、城镇化比率的提高。为提高城镇化率,就得建造新的城市或区域。
5、需求的扩大和投资性。家庭的小型化导致住房二人一套和一人一套的情况增加,从而增加了住房需求。在投资选择比较中,房地产依然有优势。
6、流动性依然充足。我国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表明我国未来发展不会缺乏资金,为房地产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影子银行和信托基金等资金偏爱房地产,社会资金依然看好房地产。
7、土地货币化。可供开发建设的土地有限,随着货币供应增加,土地价格肯定上涨,因而住房价格必然上涨。
8、房地产市场的垄断型。房地产调控提高了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土地开发和拍卖土地的能力只有大房地产商才拥有,他们的营销战略也相对具有垄断性。同时,大量中间人出现,增加了流通环节和成本,提高了维持高价的承受能力。
9、受益人的心态。目前购买住房投资的人,很大部分是国内市场各种制度改革的受益人,他们拿着大量的住房,不在乎房价的高低,也不担心其下跌。这种力量在新开盘尤其是高档商品房项目中依然存在。
(二)主张房价下跌的观点
1、泡沫论。房地产存在泡沫,价格已经高得离谱。
2、鬼城论,国内有些城市住房供给过剩,超越了发展阶段,很多新城区没有人居住。
3、崩溃论。国内有些城市住房价格已经大幅度下跌,其他地方未来也可能出现下跌。
4、剥皮论。房价先从中心城市的外围和城市郊区下跌,逐渐向中心城市和城市核心区扩散。
未来抑制房价上涨乃至使其下跌的7个因素如下:
1、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的土地供应增加,人口结构调整,将影响房价上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今后要减少工业用地,增加生活、居住用地供应比例,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群的布局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布局,协调发展。这对今后城镇化发展路径进行了战略调整,也必将影响未来的房价变化。
2、房地产管理制度。房地产管理制度的变化将影响房价上涨,地方政府抬高土地价格,并不足以解决财政所需要的资金,房地产税收如能归地方政府,地方就有很大的积极性。随着2014年财产登记制度的建立,房地产、个税联网系统的完善,将大大增强开征房地产持有税等的操作性,因此,住房价格必然会回落。
3、经济面临转型升级。房地产经济是转型升级的牛鼻子,只有住房价格回归理性,才能降低生活成本,降低企业房地产和资金成本,让其他产业有高利润,才能鼓励向其他行业投资,为转型升级提供资金和利润支持。房地产价格下降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抉择要求。
4、经济周期的变化。2013年我国经济速度开始下行,这是大周期的调整。未来的增长速度不会再超越8%。结构调整和战略思路的调整,更多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城镇化的发展同样注重质量、生态、文化和历史,不会再搞大拆大建,急于求成。
5、高房价和高利率将使中心城市失去优势。房地产本身不具多少技术含量,在互联网时代和实体经济竞争的时代,房地产的过度发展是很不稳定的。高房价的连锁效应会抑制房价继续高涨。
6、房地产市场已处于不健康状态。房地产价格已经超越国际水平,诸多地方出现空城,入住率很低,房地产的投资回报价值缩小,风险加大,建筑成本下降。房地产的暴利,也让企业和社会无心进行研发和技术投入,这将使我国丧失国际竞争力。
7、住房供给已超过城镇化人口的需求。按照 2009—2012年以来全国每年销售的住房套数计算(每套
100平方米以上),每年可解决2600-3000万人口入城,但实际每年城镇化人口不足2300万。根据目前的施工面积和销售情况,假设未来每年依然销售940万套住宅,8年销售7520万套,至少可以解决22560万人口的居住,而城市增加的人口实际只有17600万,只需要5833万套,未来8年住房供应超过需求 1700万套。由此可见,未来8年住房基本是供给能力大于需求能力的,房价应该稳定乃至下降,结构上或许有所波动。
二、我国房地产政策亟待调整
(一)在新的条件下,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变化
1、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支撑力没变。我国经济旧模式的原动力趋弱,新动力尚未形成,经济增长处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空档期”。为保证这种转化平稳实现,而不至于出现失速下滑,房地产仍然是守住增长底线的支撑力,同时也为改革转型奠定一个“缓冲区”。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房地产投资较快增长对经济的支撑,没有土地出让金大幅改善对地方收入的支撑,没有房地产销售改善对相关产业链的拉动,那么,2013年能否实现7.5%的预期目标?
2、土地“招拍挂”机制没变。土地“招拍挂”机制作为房地产市场和土地财政运行的基石,在未来几年都很难有实质性变化。归根结底,商品房用地供应不足,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只是一个结果,它是对土地“招拍挂”机制的响应。过去3年,中央政府下达的住宅用地供给计划指标都未能完成。机构上看,房价上涨压力更大的一线城市,其住宅用地供给比例处于持续的下降通道。尽管近期的调控政策都强调扩大土地供给,但事实上,如果建设用地总量难以扩张,住宅供给比例难以提升,这个政策将很难落地。
3、房价控制占决策权重没变。房价控制依然占有重要的决策权重,这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尽管到目前为止,新一届政府并未对控制房价有过公开的表态,市场也广泛预期房价控制目标和问责机制会有所淡化,并寄望于供给体系的多元化,以使市场之手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事实上,由于房价过快上涨会恶化财富和收入分配,产生社会问题,政府对房价上涨保持着比较谨慎的态度。
4、房地产市场基本驱动力变弱。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基本驱动力变弱,对调控的承受能力将会下降,一项政策的出台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冲击。因此,调控力度的把握将比以往更加困难。尽管2013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轮比较明显的反弹,但是就全国整体而言,库存消化压力并未明显缓解,个别城市库存压力仍然较大,甚至有些城市的房价处于下跌通道。因此,基于本轮市场反弹的这种结构性特点,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放缓,货币也将处于中性偏紧的状态,可以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支撑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弱化。因此,未来的调控将更加难以平衡;既要兼顾经济增长,又要抑制个别城市的房价上涨,还要预防调控力度不合适所引发的下行风险。
5、房地产市场核心问题的变化。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核心问题已经从总量不足逐步过渡到住房占有的不平衡,这意味着调控政策的目标将更为多元化,调结构将会是住房政策的长期目标。中央政府认为,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
6、房地产市场的分化。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呈现分化的格局,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冷热不均的现象继续凸显,显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整体性趋弱,结构性和差异性趋强。在这种背景下,未来的房地产政策可能倾向于差别化,而非一刀切。分化格局反映的是人口流动的新趋势。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单向、集中的人口流动模式决定了个别热点城市的房地产需求依然旺盛,及时实施严格的限购等干预措施,也难以从根本上抑制房价上涨的态势。反之,部分遭遇人口流失的城市,房价却承受下滑的压力。以人口城镇化
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决定了未来的房地产政策必须对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给予必要的关注。尽管从数据上观察,农村向城镇的人口迁移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阶段已经过去,然而迁移人口的住房问题却比以往更加突出。
(二)政策调整和完善需把握的原则
尽管很难对房地产政策走向进行精确的判断,但是考虑到政策的选择都基于一定的约束条件,未来并非完全无迹可循。在调整和完善房地产相关政策时,要把握以下5项原则。
1、底线思维原则。底线思维决定了短期的房地产政策仍将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逆周期特征。短期内的房地产政策走向仍将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经济增长的压力增加,则政策的选项是:弱化旧政策的执行力度、延缓新政策的推出节奏。房产税试点扩围的时间点和试点方案将部分取决于经济增长的环境,如果经济增长压力依然较大,推出节奏仍有可能继续延后,或者采取较为温和的试点方案。
2、问责制原则。房价目标和问责机制决定了以限购、限贷等抑制需求的行政干预措施在短期内难以退出。尽管限购、限贷、限售等短期政策是典型的行政干预,不符合市场化的长期方向,但是对于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一线和个别二线城市而言,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手段。房价控制依然是问责考核的核心,地方和中央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分歧。无数据表明限购、限贷等政策能够实现控制房价的目标,它的实际效果往往是抑制供应,需求不会被消灭,只会被延后。
3、供应体系原则。长期的住房供应体系将走向“三元供应格局”:低收入家庭的安居需求,通过保障房政策给予支持,主要靠“租”,合并公租房和廉租房。中间“夹心层”的商品房需求,通过财税、金融等手段的定向支持,使之有能力满足自住性的首套商品房需求,帮助其拥有产权,分享城市升值的好处;高收入家庭的改善性需求,通过房产税等手段予以适度抑制。
4、土地制度改革原则。通过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住宅用地的政策效果需要时间检验。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能否为住宅用地提供潜在的空间尚需时间确认。土地指标偏紧的珠三角、长三角发达城市更有可能从存量领域开启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化流转,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住宅用地紧张的格局。
5、市场化原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代表着房地产政策的长期走向,也被解读为行政性政策退出、长效机制逐步确立、房地产走向市场化路径以及改革的优先次序可能是:首先,需要启动供给端改革,使土地和资金供应实现市场化;其次,启动需求端改革,逐步退出限购、限贷等行政干预措施,建立以税收、金融手段等市场工具为主的长效机制,在经济环境稳定的情况下,适时启动房地产试点和立法。
三、房地产调控的两个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
当前房地产业可以说是问题不少,绝大部分都不是由总量矛盾造成的,而是源于行业内部各种结构性的突出矛盾。
1、房价与购买力的不匹配。当前,对住宅需求最大的人群应当是进入城市不久的“新市民”。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两亿人口居住在城镇却没有城镇户籍,这一群体基本是在城市务工的农业人口,而各类保障性住房也基本不能覆盖着一群体。对于“新市民”这一群体来说,当前商品住宅价格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城镇住宅需求最大的一个群体,购买力长期无法支持当前的商品住宅价格,房地产业的发展必然不可持续。房价与购买力的不匹配也会对住宅以外的消费产生很大影响,房价对家庭消费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城镇化应当是全社会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过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固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但如果家庭消费因此受到明显抑制,那城镇化就偏离了它的初衷。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认识到虽然房价与购买力不匹配,但是房价暴跌对于经济弊远大于利,所以需要持续不断的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增强住房需求群体的购买力。二是要加强保障住房的建设分配和租房市场的规范化,分流一部分商品住宅购房需求。
2、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全国来看,局部地区房地产发展过快,某些地方出现了所谓的“鬼城”。2013年7月发布的《城市房地产发展风险排行榜》评估了286个地级以上市房地产发展风险,其中风险最集中的区域在我国西北地区,并且风险最高的前50个城市几乎均为三线城市。就实际层面而言,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兴建新城、卫星城,这些城市中的新区也有过度开发之嫌。与这些局部地区的过度开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大城市、城市中心区域,住宅依旧是相对稀缺的资源。我国住宅市场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可能会长期存在,这是由房地产行业的长周期特性决定的。可行的措施是继续发展城市和城际交通体系,转移一部分大城市和市中心人口至新开发区域。这样既缓解了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域的压力,又充分利用了已过度开发地区的房地产资源。然而,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有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需要认识到调整区域不平衡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应用长远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二)货币供应及流向问题
1、房价问题的实质是货币问题。房价涨跌及其走势取决于多个方面因素,其中包括宏观经济、货币供应水平、可替代投资品市场状况、区位、相关社会心理状态、社会保障性住房供给水平以及税收因素等。货币供应从总体上影响房价走势,城市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城市间机会不均衡等从结构上影响房价。税收因素既可以在总体方面又可以在结构方面影响房价。货币供给是决定房价走势的关键因素,要认清房价涨跌的本质,即房价涨跌的核心问题是货币供应状况,房价问题的实质是货币问题。
2、货币供给增长支撑了高房价。货币供应影响房价的作用机理在于,当货币供应大幅扩张时,充裕的资金为房地产投资提供了基础,投资者获取信贷资金的便利程度增加,机会成本降低。另—方面,货币供应大涨必然引发物价大幅上涨、货币贬值,投资者以及普通居民必然通过投资或购买房地产来应对,其结果是房价上涨,而当货币供应大幅缩小时,支撑房价的基础不存在,投资房地产的机会成本也会增加,市场流动性减弱,投资者或普通居民倾向于持有现金资产,而不选择购买房地产,其结果是房价下跌。
3、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是控制好货币供应。根据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2013年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7.0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3%。在货币供应充裕的情况下,人们对房价依然保持看涨预期,以信贷资金为主的资金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流入房地产市场。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1月—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6%。上述数据表明,民间房地产投资热情依然高涨,到 2013年11月依然有大规模资金流入房地产业,而且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是控制好货币供应以及货币流向。货币政策应成为房地产调控的核心。一方面控制好货币总量和货币投放节奏,另一方面控制好货币流向,同时重点辅之以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