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灵活运用策略,提升幼儿科学活动有效性
灵活运用策略,提升幼儿科学活动有效性
常州市钟楼区科技实验幼儿园朱丽芬
内容摘要:幼儿是天生的探索家。引导、激发、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对于培养其科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提供丰富有趣、生活化、可操作、开放性、能引发幼儿探究的材料,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理清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
关键词:科学教育主动探索激发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讲过:“科学的方法与知识的积累,具有相当的甚至更大的意义”。幼儿科学教育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的和谐发展。在《新纲要》中也提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停留在注重教师静态知识传递,转变为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环境的积极交流和谐相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作为儿童发展的“支援者”,由单纯的知识“传授人”转变为幼儿学习的“引路人”。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路径时,他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出售方法上受到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设计策略,游人踩出了有宽有窄,优雅自然,富有艺术性的路径,被评为世界上最佳设计。孩子的学习也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让他们能独立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有选择的,主动的进行学习。而在原来传统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过分干预,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忽略幼儿的自主操作探索活动的重要作用,轻视科学方法引导的情况。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能力,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既可以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又可以提高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兴趣的源动力,更是幼儿求知、探索、创新的动力,幼儿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凡是新异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就会去观察、去探索的它的原因。在“有趣的泡泡”活动中,当孩
子们看到老师吹出了大大小小的泡泡时,就对活动充满了无穷的兴趣,他们也迫不及待地想制作出泡泡水来。幼儿将盐放入水中,发现吹不出泡泡来了。将洗洁精放入水中,吹不出来,再加一些。啊!吹出又大又圆的泡泡来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对现象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动手探索的愿望,在他们探索尝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观察操作直到获得成功,孩子们也就越来越喜欢探索科学现象,养成了探索事物的兴趣,培养了敏感、好奇、好问的习惯。
二、提供丰富有趣、生活化、可操作、开放性、能引发幼儿探究的材料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科学教育中,要想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合理有效的提供操作材料是首要条件。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才能把枯燥单调的科学知识与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经验搭起一座桥梁,而不再是空白的“纸上谈兵”。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材料的准备有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1.紧扣科学活动目标。
许多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的时候,往往只注意材料是否丰富多样,而忽略了其目的性。幼儿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操作材料的时候,可能就把他们当成了一般玩具玩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幼儿实际情况,扣紧科学活动目标,为幼儿准备能激发他们操作欲望,并能通过操作能获得一定科学知识的活动材料。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有所发现、有所启迪。
2.操作材料要便于幼儿自主操作。
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能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在“哪种工具能吹出泡泡”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洗洁精、水、筷子、吸管等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收集到的。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空心的吸管能吹出泡泡来,而实心的筷子是吹不出泡泡来的,进一步引发幼儿到生活中去寻找还有那些材料也可以吹出泡泡来。而且提供便与操作的材料即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操作,又可以让幼儿自己反思活动失败的原因,激起幼儿探
索的兴趣。
3.操作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层次性。
在幼儿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的能力较弱的幼儿面对困难就不知所措,而放弃活动。而能力强的幼儿在进行了一些操作活动之后就觉得没有挑战性,而失去了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相适宜的操作材料。提供较简单的材料给能力弱的幼儿,可以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不会轻易放弃活动。而对能力强的幼儿则提高操作要求、增加操作的内容等。这样既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又能使幼儿们都能有一定的提高。有的时候一些科学知识幼儿一下很难理解,那在操作材料投放的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幼儿探索的过程,逐渐丰富操作材料以及提高材料的操作难度,这样可以继续保持幼儿的探索科学的兴趣,逐步达到教育目的。
三、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给予探索的空间
《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探索活动中要经常给幼儿“你试试看”,“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
1.善于提问,鼓励幼儿多角度发现。
教师在科学活动中,能否充分引起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望,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是否善于提问。有效的提问,由浅入深激发幼儿操作、活动的兴趣。教师的提问是贯穿于幼儿每次活动前、活动过程中、及操作探索之后的。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抓住时机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吹出泡泡?吹出来的泡泡为什么有大有小?怎样才能吹出更大更多的泡泡呢?一步一步的激发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有的时候在提出问题时,幼儿们就会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我并不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发现,每一种材料都尝试一下,在充分感知操作经验之后,让幼儿共同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2.不过多干预,给幼儿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探索活动中,允许幼儿出错,多给予幼儿激励性的评价。《纲要》中指出:“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无论幼儿的想法对与错,教师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教师的态度和言行应保持中立。” 如果我们只是随意评判幼儿探究的对与错,那么从教师方面来说,就不能很好地接触到幼儿的真实认识水平,更无法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对于幼儿来说,会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相信正确的答案只存在老师那里,而不是从探索结果和事实中寻求答案。在“吹泡泡”活动中,我问幼儿:“方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除了沈璘以外的幼儿都说:“方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方形的。”我对他们的想法没有进行立刻地评价,首先表扬沈璘很有想法。然后通过幼儿的亲身探究,他们发现方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也是圆的。因此我们要关注、支持和鼓励每一个人的探究和发现,对他们每一个人的观点和想法表示接纳和重视。同时也要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孩子们与老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将幼儿愉快地引进科学的殿堂。
3.引导幼儿记录探索活动,积累探索经验。
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一般都是零散、粗浅、模糊的。这正是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从大量的操作活动中的出比较完整、准确的知识经验。为此,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探索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如用图画、数字等进行简单的记录。这样幼儿在进行各种有利于他们互相交流、讨论、分享经验的机会时候就能借助这一记录资料来归纳经验。教师也能从幼儿总结经验的过程和发展水平来思考下一次的活动计划和提供什么新的操作材料,给幼儿留下一个期待继续探索的话题。
四、鼓励幼儿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
“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他能使幼儿理清思路,更清晰的了解某些事。在探索过程中,语言伴随动作同步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的进行猜想和解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验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争论一下也许就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如:“制
作吹泡泡工具”的活动中,沈璘小朋友是最先做好的。只见他拿到电线后,弯一弯,还会打个结。做好后,一试,成功了!他开心地叫了起来。同桌的小朋友见了,立刻有人仿照做了,一试也成功了。于是我就组织幼儿探讨交流,在对比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观察得很仔细,把两个工具的不同之处都说了出来(大小、长短、有缺口没有缺口),最后他们经过反复尝试,知道了有缺口的吹泡泡工具不能吹出泡泡来。在一次次的争论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依据,也为更好的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了保证。
法国霍钦斯说:“教师应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教师要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真正走进童心世界,尊重幼儿、激发幼儿科学的兴趣,保护好奇心,注重动手、鼓励想象,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2.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4.《早期教育》 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
第二篇:巧用有效性策略 提升有效性教学
巧用有效性策略 提升有效性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内容摘要]:本课题通过对教材处理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等进行研究,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在课堂内、外加以实践检验,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在教研中也带动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新课程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建设以学为本的模式,坚持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内容:
1、影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从新课程目标要求来看,影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2、探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基本途径。
(1)教材处理的有效性;(2)教学目标的有效性;(3)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4)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5)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6)课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二)研究目标
立足本校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总结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积累第一手研究素材和成果,为今后的教学实践及其他同伴提供一些可供选择和参考的教学案例。并以建构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为抓手,开展推进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并形成策略体系。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1、教材处理的有效性
在新教材中,编者捕捉小学科学的各类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具有特定科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再根据班级、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科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科学情境。如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好这些情境,使得我们的科学教学是有效的呢?
(1)整体把握内容、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根据现有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案例1:科教版三年级《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有五个有结构的小活动 :
(1)我看到了什么?(图:一棵大树)
(2)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
(3)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4)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
(5)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教材中提到“我们看,我们听,我们摸,我们闻„„”这时就应该让学生与自然界的大树来一次真正的亲密接触。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教材的。要求学生用布将眼睛蒙上,进入树林,用除了眼睛以外的其它任何一个器官去认识它,和它交朋友。孩子在不能用眼睛的情况下,进入到一个从未体验过的境界,发现了许多视觉占主导情况下所不能发现的更细微的情况。小树林变成了一棵棵充满个性的、与众不同的树的集合。
(2)开发课程资源,适当补充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拓展和引伸。开发科学实践资源,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等。案例2:三上年级中溶解一单元,教师与学生进行《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的探究活动时,从对重量、体积有关——无关——有关——无关的思维过程后,这节课下课了,那到底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这就给学生留下一个生动的问题,学生再后续的研究中就会去找资料、问大人等途径寻找答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有理有据地提出问题和推理。我们将有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学生“走进”生活,拓宽视野。
(3)精心设计内容,活化手头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及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使教材凸显实践性、科学性与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实践。
案例3:除了课堂上的观察、实验、小组讨论交流外,对课堂不便充分研究的学习内容可采取现场考察搜集信息、召开信息发布会问题研究、情境模拟、种植饲养、参观访问、社区家庭观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如动、植物知识的教学,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林园中开辟“种植园地”、“饲养自然角”。在“种植园地”里种上常见的自然课上需要学习的植物,可以是观赏性的花草,也可以是可食用的常见作物等,在“饲养自然角”饲养小鱼、小鸟、蚂蚁等,这样,学习有关知识时可直接到“种植园地”、“饲养自然角”进行观察实验,平时通过让学生给自然角里的小动物喂食、换水、清洁,为植物园里的植物除草、浇水、捉虫、松土、施肥等,既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又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美德;既学到了自然知识,又有了情感体验。
2、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人人学习有价值的科学”;不仅强调让学生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科学活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改变用 “纯科学”去解决问题的方式,注重让学生从现实世界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科学”;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情感与态度,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让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科学教育的同时,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生科学学习的需要,让 “不同的人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案例4:教学《常见的植物》,不必追求学生对植物的知识究竟知道多少,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内容和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交流汇报。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用测量的方式知道植物的粗、细、高、矮等有关信息;用文字、图画、采集标本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大家描述植
物。
3、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1)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实验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从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活动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案例5:在教学《磁铁游戏》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知道磁铁有磁性和隔着物体能吸铁的性质,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步骤:
1、玩“磁铁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识别信封里的各种物品,然后利用磁铁进行分类,最后归纳得出磁铁的性质“磁铁能吸铁”。
2、小节目激趣。设计布娃娃在桌上跳舞的小节目,引起学生质疑后再析疑、解疑。学生动手实验得到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
3、知识应用“巧取试管铁钉”验证上面结论。让学生在玩时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玩中融学,学中有乐,乐中有得。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科学的生活性,学的有趣,学的充实。
(2)运用“探究——发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体验。并把科学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和谐地融合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与体验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6: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经历、体验由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情境讨论: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让热水冷下来?你怎么知道热水变冷了?变冷之后还有什么其他变化?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通过实验充分感知由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实践中,我发现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觉地做好记录来描述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这不仅仅因为他们从经历了“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探究活动,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因为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将让学生体验到些许成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并最终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3)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渗透。通过分析影响学生科学学习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及个性特征等情感因子,采用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加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等有效的方法渗透情感态度。
案例7:针对学生普遍爱喝饮料的习惯,我们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考察一下饮料市场。结果学生的探究方法各有不同,各有独到的见解,有的甚至写上了自己想要发明的饮料的配方、宣传广告等等。个个都做得很好。在教学中,有时为了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还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机整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把科学知识巧妙地隐藏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其他学科练习形式中,以期收到“奇兵”之效。
4、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科学教师应当以评价参与者的角色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强化科学教学的评价意识。在有效教学中进行有效评价,在有效评价中进行有效教学,使教学与评价形成互动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理想教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理想教学,从而使理想教学与理想评价形成良性互动。
(1)在体现主体性、激励性、多样性与创性的基础上,采用言语表扬、星级比赛、积分换奖、实物奖励等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案例8:“你能勇敢地提出问题,真了不起!”、“再想一想,肯定能提出更好的问题。”、“你发言的声音真响亮,老师很欣赏”、“有的像科学家样子,真棒!”等等,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要与学生交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解疑,有时指名学生回答,有时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尝试解答,再全班交流。时间长了,渐渐地形成了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了鼓励学生发言,每堂课将各小组发言人用“正”字的方法统计,课后,给发言次数多的小组每人加一颗“星”,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发言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
了课堂气氛。
(2)建立多元化评价形式,通过课堂上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评价形式,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肯定与认可、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合作能力等,激发并保持学生的科学学习积极性。
案例9:在教学《探索纸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张手工纸,让学生尝试着用这个现成的材料来进行一个“小小设计师”的比赛活动。由于问题的空间是开放的,又贴近儿童生活,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当黑板上出现了五颜六色的小纸船、小衣服、剪纸、书法等作品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评价搭建了一个平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本组同学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大家一起研究确定可行的研究问题,并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只见各小组同学纷纷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办法,然后由小组长把每个人的意见综合起来设计出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方案交流时,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为别人和自己进行补充、修改,既敢于肯定自己的长处,又汲取了别人的经验,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案。然后,他们就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始动手进行实验了。汇报时,教师不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还注重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态度和创新方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使评价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在科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时,他们的学习会更有效率,收获更多。
1、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素质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各学生的特性,分组时要考虑每个组成员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要考虑各学生的层次性。教师要使每个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能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案例10:《植物的果实》一课的合作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植物果实的基本构造。
2、初步学会解剖果实的技能。
3、培养根据事物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
学习材料:苹果、梨、甘蔗、芋头、萝卜等实物。
组织形式:每四人一组(甲、乙、丙、丁)自由组合。
分解任务:甲(组长):负责解剖果实和写实验报告。
乙:负责比较剖开的苹果和梨在构造上的共同点。
丙:负责找出所带学习材料中哪些是果实,哪些不是果实。
丁:负责将丙找出的果实分成干果和肉果两大类。
活动过程:全班48人,自由组合成12组。每组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然后每个成员在组内将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汇报、交流,再由组长写成实验报告交给老师。学习评价: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每个小组的实验报告。教师首先给每个学生完成的每个问题打分,然后给出实验报告的总成绩。这样既体现出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又体现出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附件5)
2、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有选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其项目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非常明确,并且是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南,要给学生留有实验、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
参与进来。
案例11:在进行《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学生各小组有选择地方法不同,教师大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地方法,并且让不同的小组向全班学生介绍比较方法。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众多方法中最好地比较方法。很多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都讲今天最难忘的事就是科学课中比较水地多少。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是课堂生成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这些验证方案同样是鲜活、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丰富、拓展了学生的科学空间。
6、课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平台,是教师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及领悟与发现教学规律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实践中自觉调整和改进教学行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学反思除了不足之处,也要包括自己的成功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记下学生的创新,自己的教学机智。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及时记下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案例12:2007年4月,我校一位老师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活动结束后,反思如下:尽管学生对显微镜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步骤相对比较复杂。在试教后,发现学生对于实验方法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在实验操作正确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地降低难度,将实际要用的步骤对学生进行规范指导,并用概括性的词汇表述实验步骤: “取镜——对光——放片——观察——放镜”。实验中,学生的注意往往会受到实验材料的影响。实验使用的显微镜一般都配有高倍镜和低倍镜两个物镜,在试教中,尽管强调学生使用低倍镜进行观察,还是有部分学生在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产生光线不够亮,找不到物体等问题,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因此,在试教后对显微镜进行调整,取下高倍镜。同时,对在教学的环节中存在的其他干扰因素进行调控,以此进行有效教学。
四、研究的成效
1、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本课题研究,参与实验的班级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提高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等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案例13: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的调查。
问题1:你喜欢上科学课吗?上课时,你是喜欢科学教师呢,还是喜欢教师所讲的内容呢?在课上学习过程中你感到高兴吗?如果你回答教师的问题错了受到批评你还喜欢科学吗?问题2:你喜欢科学书吗?你喜欢书上的插图吗?课后业余时间,你看有关科学的书籍吗? 问题3:你喜欢做科学作业吗?你喜欢自己完成还是和同学一起完成呢?自己完成时需要别人帮助吗?当你作业有几次错误时,你还喜欢做科学作业吗?
通过前后测对比,可以发现,研究的前后学生有很大的变化。总体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已经有了明显的增强。
附表: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统计数据
总人数即使受到批评的情况下仍然喜欢学生喜欢看科学书、业余时间主动看科学书籍喜欢做科学作业,即使有错挨批评也喜欢做作业
原来324174231
现在3242722453062、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参研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形
成了自己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新认识。
首先,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
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教科研氛围。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也吸引了较多非课题组不同学科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题的研究行动中来。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第三篇: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策略
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策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
一、从培养信息素养出发,基于问题解决,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其获取、管理、存储、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学情境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关键,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并经历信息处理的过程,还可以学习总结一些技术技巧和方法,加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图像处理的“制作个人电子相册”,信息获取的“自助游计划”等教学情境,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浓厚,学用得心应手。
二、针对内容恰当选择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究、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等等。且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例如: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幕保护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又如在学习PowerPoint多媒体幻灯片软件时,可以给出一个大的主题。每节课教师按一个或多个小任务组织教学。每个不同主题的幻灯片出来了,PowerPoint软件也就学会了。这无形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当然,我们可以让学生上因特网去查找,但教师仍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主题性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资源,如我们在校园内部网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给出详细的学习指导
对于学生接触较少的一些知识与技能,教师还应该以范例的形式给出较详细的学习指导。例如,在教Word时,可以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让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功课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同学们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新课标基础模块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以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主线,而是在它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学生如何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上,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信息素养是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养成的,而学习活动中又时时刻刻在应用信息技术,这样一来,如何处理技术与工具的学习就成为新课标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实践中的解决方案是,将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的技术操作和工具的使用写成“技术支持”(如上面第一、二周教学活动中有关电子邮件的内容),供学生查阅使用。在我的教学网站的每节课里都提供了技术支持。
六、设计难易适中、开放的实践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内容只有在亲手实践后才能理解与掌握。每次课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每次课要布置难易适中的实践。如在完成Word编辑处理后,教师可以对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结合学校的特色,利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小报。当学生经过努力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会产生一种让所有人“看一看”的心情。教师这时要把握学生的“成就感”,积极组织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讲述收获、交流经验,以及演讲等形式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积极心态的形成。
七、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
针对不同的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评价量规等。
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设计策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更多的要注意让学生进行探索、讨论、交流,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山市坦洲镇联一小学 梁启聪 电话:***
摘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以及活动使学生学会科学知识从而获得发展。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关键词:
小学科学
主体性
有效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要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必须在教学中寻找有趣的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多花心思把呆板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一旦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效果就非常明显了。科学的课堂本来就比较枯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保持活跃的教学气氛。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上课前我们可以用故事或新闻报道等形式引入课题,提高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作出适当的点评,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到新的问题,自己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提出的观点。例如:学生在学习《无处不在的物质的变化》这课时,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作出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在通过实践看看该现象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从而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为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提出科学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讨论当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并自主的进行自我探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探究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让学生充分的表达与交流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让学生有更多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课余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该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在科学课上展示给所有同学让他们进行讨论与探索,把课堂变成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在小学科学的拓展活动中有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去寻找身边活动的四边形。学生会积极寻找生活中一切符合活动四边形的例子,学生寻找到的例子有电动闸门、活动百叶窗、折叠文具盒、落地扇等等。学生们把自己寻找到的例子在班上展示、交流、讨论。把自己找到的例子在同学们面前进行分析,说出四个支撑点。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都得到提高,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活跃。记住,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学习、讨论的地方。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日后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多花心思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课改的要求,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的科学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环节
小学科学实验要以探究性为主,而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的较多。这种实验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以及注意点等详细而周密地交代清楚,甚至连结果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依照《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强调创造能力的时势下,应该大力提倡探究研究实验。例如在四年级的教学《物体的浮与沉》中不是预先告诉学生哪些物体浮哪些物体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动手实验从而得出结论。还要倡导学生重视积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和关于实验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能过于重视知识的掌握。实验的重点是动手和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因而特别强调动手和自主学习的体验,让学生经历并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积累成功或失败的体验,这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大收获。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漫长的,是学生自我实践的过程,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养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只有课堂教学有效了,才有可能使学生改变学习科学的态度
从而使学生在各个方面获得发展,才有可能真正提说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同志们共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五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对策探讨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对策探讨
高效课堂不仅仅是要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还需要达到效率的最优化。具体讲就是指的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之上,所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比较高、效果比较,并可以获得教育教学的较好影响力以及社会效益的课堂。特别是在新课改中对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科学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学科,更是需要打造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界定。例如陈旭远教授就指出教学有效性就是指的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利用各种方式以及手段,通过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来蝴蝶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同时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并能够满足社会以及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所组织开展的活动。余温森教授对于课堂有效性的看法是,从专业角度来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的利用课堂教学来让学生获得发展。而对于发展,指的就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协调发展。结合学者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雄性指的就是利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学业上获得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让学生在认知上能够从不懂到懂、才能够少知到多知;在情感之上,能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提升途径
(一)打造良好的科学教学情境,改善学习氛围
小学生活泼好动,作为科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打造出具有同情的教学情境,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改善他们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地满足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作为科学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将教材之中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对科学学科的独特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例如在对《食物中的营养》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出因为挑食所产生的病态的一胖一瘦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其中那个较瘦的小朋友说道“我讨厌吃鱼和肉,只对零食和牛奶感兴趣,但是我发现最近老记不住东西,真烦人。”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讨厌吃米饭和蔬菜,只有巧克力最好吃,但是现在胖多了,跑两步就要累趴下了,哎,好烦人。”这样的对话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很接近,也是很多学生的切身感受,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快速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之中,认识到挑食会导致营养不良。接着再进入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注重挖掘教材内容
新课改对素质教育有着较高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需要积极的改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去发现丰富的教学素材,对小学生的求知欲进行激发,让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还需要注重从生活出发,鼓励小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浮力》的内容是,可以带领小学生去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以及小船在水面上漂浮的情况,并让他们用手指去轻轻地按压小船,让他们去进行感受?并分别感受将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以及小船按下去是否有不同的感觉?在实践之中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帮助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去思考在生活之中在什么地方能够感受到水的浮力,进而帮助他们讲思维发散开来,不断地引导他们思维向着深层次去发展。同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尽可能地不去使用超出小学生理解范围的术语,并注重知识的递进性,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
(三)注重提问,为有效课堂打下基础
良好的提问对于增强课堂教学地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提问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在科学课堂之上,良好的提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要尽可能的准确,不能够用那些高深莫测的词语,表达一定要清楚;问题必须要具体,也就是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例如在教学《磁铁的力量》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研究磁铁的吸铁性质,让学生准备多种材料,例如钉子、大头针、纸片、橡皮差等,然后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引导学生去动手实验,接着让他们去讨论“能够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这样他们就能够对磁铁能吸铁的性质进行归纳。通过这样的教学来逐步地引导他们去思考、理解,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改善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τ诳蒲Э翁美唇玻?有效性是其生命,而这生命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延续,主要就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是否可以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的感悟。如何才能够改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所有科学教师都需要努力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