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策略大全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策略
要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认识到区域活动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环境中进行自我操作、自我探索、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也可以在这里选择同伴共同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的过程,是促进幼儿自主发展比较理想的形式。
其次要重视区域活动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区域活动的目标、区域材料的投放和区域活动指导,以幼儿发展为本。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应有的作用,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发展。明确区域活动的目标。活动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但在区域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幼儿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区域活动计划表(以科学区为例,见表一),这样的计划表虽然有活动目标这个栏目,但在描述中却看不出具体的活动目标。活动目标不明确,教师投放材料与指导也就必然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们从台湾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表(以科学区为例,见表二)中可以看到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时所考虑到的具体目标,虽然栏目名称是“主要学习经验”,但从栏目中对幼儿相关主要学习经验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该区域的具体教育目标。教师心中有了这样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容易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观察儿童,指导幼儿的活动过程等。可见,区域活动目标对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区域活动的目标不必每日制定,它可以是阶段性的、层次性的,但不管如何,教师要明确各个阶段区域活动的目标,否则,区域活动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成为低效的活动。
第二篇: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的研究策略1
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西旸幼儿园吴三琴
摘要:《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区域活动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发挥区域活动在对幼儿个体构建和群体互动的更大作用。区域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宽松、自由的进行活动
【1】的教育方式。它能让幼儿通过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
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指导
现如今,学前教育者都了解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它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动形式,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有趣而又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材料。即要考虑到材料的趣味性,又要适合幼儿的发展。从而纷纷地去创设区域组织幼儿参与区域活动。可是如何创设一个科学地、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一下我将谈谈自己对如何有效地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的看法。
一、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合理设置区域
教师在设置各种区域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比如小班年龄的孩子喜欢单独活动,而他们又很容易受其他孩子的影响,带动性很强;而小班的孩子也是进入幼儿园不久,这需要创设一种很温馨、很快地融入这个集体的环境;所以在小班教师我们就可以创设娃娃家,让孩子们去体验家庭的各种角色;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不久,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融入集体,这除了教师给予他们更多关爱与温暖,还需要更多情感的抚慰;所以我觉得在小班创设一个娃娃家,让他们体验各种家庭角色,达到安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小班年龄的孩子喜欢玩平行活动,所以在创设区域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提供多份的相同材料,及足够大的空间。小班幼儿的动作处于关键期,自理能力都还比较弱,所以教师就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一些以生活区,让他们练习抠纽扣、穿衣服、折叠袜子等生活自理活动,通过活动来锻炼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也是让他们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班幼儿社会性交往水平开始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转移,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有强烈的参与同伴活动的愿望。他们会联合起来玩同一个玩具,即使是玩不同的玩具,在玩的过程中也会主动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但由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规则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而他们的交往很容易发生冲突,告状、“战争”是常有的事。中班幼儿的交往还出现“强强联合、弱弱相对”的现象,即能力强的幼儿常常在一起玩,并一起
很快进入活动,而能力弱的幼儿虽聚在一起,但无从开始,结果是能力强的幼儿玩得津津有味,能力弱的幼儿却面面相觑。所以在创设区域活动就要想到,能够让他们合作完成的。
二、提供丰富且有层次的材料
幼教师创设根据创设区域的性质投入相应的材料,是幼儿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丰富、有效的材料可以提升幼儿的活动兴趣,推动幼儿的想象,充实了活动内容。在材料的投放中,真实材料与废旧材料相结合,材料必须要是安全、卫生、美观、实用的。区域活动材料丰富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开阔思维,更加自信、大胆。幼儿存在个别差异,每个孩子间的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在区域活动投放材料时,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2】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区域
活动中,我们所投放的材料应具有层次性、情趣性、挑战性、多样性,材料要多于孩子,让孩子能更多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还要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如,中班活动室里的生活区,主要是通过该活动,让孩子们学会用筷子,教师投放了筷子,还有各种夹的材料,小颗黄豆、大点的饺子及各种食物,要是控制不好的可以先尝试夹大的,如此以来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能力进行选择。让幼儿在和区域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使区域活动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活动乐园。
三、活动规则的培养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要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可以在活动前就向幼儿提出来,比如:使用玩具时需注意的卫生、安全问题,活动结束后的整理、归放。活动中遇到问题应开动脑筋想办法等等。区角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的。在自然活动中形成规则。在小班的孩子经常会带一些自己的玩具到幼儿园,当区角活动时,他们就在一起玩玩具,有时是玩自己的,有时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过了一段时间,通过老师和孩子一起讨论,班上就逐渐有了一个全体认定的规则: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是在玩别人的玩具时,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在解决问题中建立规则。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忙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自主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比如:在建构活动中,孩子们玩的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展示,这是为什么呢?当我把问题抛给幼儿后,得到了多种答案。有的说:“我搭了一间漂亮的房子,但被别人捣乱推倒了”,有的说:“收玩具时我们自己拆掉了”还有的说:“我快搭完时,自己倒下来了”等等。“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来告诉我好吗?”经过多次玩后,孩子们把发现告诉了我:“玩的时候搭牢一点,建房子时在旁边建一条路,别人就不会不小心踩坏了。不要有太多人挤在一起,以免撞坏。”在大家的建议下,孩子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玩活动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四、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促进幼儿快乐完成活动。很多教师存在误区,认为区域活动不是正式的活动,在组织安排幼儿进行活动的时候活动性比较大,比如孩子们刚进入区域玩起了医院银行的活动,可是还在们刚分配完角色没多久,刚有点状态准备投入活动的时候,老师看看时间正式的活动的时间到了,就急急忙忙地让孩子们收拾、整理退出活动。如此以来,孩子们并没有获得活动的快乐,也没有体验到活动成功结束的成就感;那直接就降低了孩子们对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在创设区域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该区域是适合几个人玩的,所以在场地上选择也要考虑到大小。如,在中班设一个表演区,除了一个舞台,是不是可以留出一些空间放道具和小观众们的座位,表演区显得更具有趣味性,激发孩子们兴趣。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儿童是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活动和外界相互作用,不断获得丰富经验,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室既是幼儿学习的地方,又是幼儿进餐,活动的地方。空间小给我们区域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多难题,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我们充分考虑到空间小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设置区域,创设区域环境,合理投放区域材料。
(1)充分利用好地面空间。在室内外地面上画上各种图形和格子、字母、数字等。例如: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们用绿色的线条在地板上进行区隔,创设了“小花园”“ 小池塘”等活动区域,将运动区域设置在了室外,在地面画上了格子,贴上写有数字的小花,幼儿可进行跳跃运动。
(2)充分利用好墙面,让墙饰成为孩子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以往,墙饰多是老师的事情,墙饰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装饰美化教室,孩子很少参与墙面装饰,他们与墙饰很少产生互动。本学期,我们布置主题墙饰时,主要以幼儿参与为主,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让他们与环境产生互动。例如:在“红彤彤的年”主题活动中,我们的主墙面就是老师和幼儿一起完成的。老师将主墙面设计成了新年的背景,由幼儿自己制作窗花、灯笼装饰而成。
(3)充分利用好橱柜、桌面及窗台、废旧材料等,做好隔断,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环境。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和特点布置成封闭的、半封闭的、开放的活动环境,使活动不受干扰的完整进行,也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如在“周围的人”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隔断,把教室创设成一个个工作单位的环境,其中有开放的面包房,也有较封闭的邮电局等,让幼儿的活动既能独立开展又能相互联系。
(4)充分利用好教室上空的空间。空间布置主要是通过吊挂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实现的。例如: “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屋顶挂了几根绳索,将孩子们和家长自制的花、柳树吊挂起来。这样,不但装饰了环境,而且推进了主题的进展。
五、教师适时的介入与指导
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与指导。在区域材料投放到位之后,老师要做到适时、有效的介入,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让这些材料到每个孩子的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孩子的能力有进一步地提高。
活动前的指导
教师创设好一个区域,材料也投放到位了,那重点就是孩子玩区域活动;这里,在孩子们还没进入活动之前,教师要给予活动前的指导,要介绍该区域的主题、玩法、配备材料、及活动时的注意事项等等;孩子们了解怎么玩了,也才会更有信心地进去活动。
活动中的指导
在活动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老师应当适时介入,给予帮助,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只是对孩子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所以教师在幼儿们活动时一定要注意观察,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重点观察幼儿的活动、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活动环境。以观察、鼓励为主,当孩子。老师作为一个共同参与者,与幼儿共同商讨对策,鼓励、引导幼儿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
【3】子自己的活动。
活动后的指导——评价
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老师有效地给予评价,是提升孩子经验的重要环节;让幼儿明白什么是老师所期待的、什么是老师赞赏的,从而对会发自内心地要求自己活动时表现出良好的反应。区域活动的目标在于发展个性,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要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和智慧,对幼儿的讨论和交流起到引领、支持、整理、提升的核心作用。应该能有效引发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1】 教师要做出评价,这就需要老师对整个活动活动了解,并且及时地做记录。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活动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善于捕捉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契机和评价信息,能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机调控,使评价环节成为区域活动的“热点”、“高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区域活动的评价中,我一般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评价幼儿的活动:第一、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通过回忆自己今天玩的材料和做过的活动,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活动,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第二、引导幼儿分享与交流。能引发同伴间的分享交流,根据自己的操作经验理解并进行判断,促使幼儿从同伴的交流讲述中获得信息。第三: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运用经验。教师在引导幼儿表述经验、展示经验的同时,应能以隐性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迁移整理经验、迁移经验、提升经验,激起再次探索活动的欲望。
同样的区域每次活动的重点都会有所不同,每个幼儿在相同活动中表现也会不一样,同样的幼儿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讲评时方法不能不可单一,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1、教师评价、幼儿评价相结合教师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情况的观察,抓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在集体面前进行讨论,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让幼儿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展开讨论;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与大家一起讨论。不管哪种讨论,目的主要让幼儿通过讨论思考,充分、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总结出大家较认同的学习方法,积累各种经验。
2、成果分享
把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通过自我介绍,将制作的方法、过程告诉大家,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发展幼儿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总之,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多的心思去开展更多新颖、有意义的区域活动,满足我们幼儿的各种需要和兴趣。让我们活动室里的每个角落都变成孩子们心中的乐园,让他们尽情的玩耍着、探究着,不经意间获得各种生活经验,最终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红;有关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思考[J];期刊;2011.08.15
[2]曹丽莉;对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09期
[3]冯耀辉;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第三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开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开展
何谓区域活动
欧美称之为“兴趣中心”或“学习中心”。
在我国区域活动也称之为自选游戏或自选活动。即把活动室划分为各个供幼儿自选游戏的区域,教师通过对活动区投放材料的控制来影响幼儿,幼儿则通过,自选活动、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区域活动的特点
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前者为手段,后者为目的.既可以适合以幼儿特点的方式进行教育,使教育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活动实现教育促进发展的目的.自主性与潜在性的统一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和自主支配行为的条件和机会,活动中教育的影响是潜在的,教育目标是物化于环境材料之中,使幼儿在积极愉快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为什么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
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有利于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使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内容
语言区 数学区 科学区 操作区 美工区 音乐区 角色区 表演区 结构区 各年龄班区域内容的不同
大班:以语言区、数学区、音乐区、美工区、科学区、棋类区、操作区为主。中班:以语言区、数学区、音乐区、美工区、科学区、操作区为主。
小班:以角色区(含语言区)、结构区、数学区、科学区(也可合并为一个区)、美工区、音乐区、操作区为主。区域活动的规划
从活动室的面积与班级人数考虑设置几个区 从阶段教育目标与任务考虑设置什么区
区域活动的空间安排
根据区域活动内容的需要安排空间位置 安静的区与活动性强的区应分开设置 有内在联系的区可以相邻安排 各个区之间要有畅通的通道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依据月目标分周投放
依据幼儿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 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投放 区域活动材料的基本要求
材料提供要体现目的性
材料投放要体现层次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趣味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针对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有序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多样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具有多功能性
三、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
教师指导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喜欢玩和会玩 教师观察的重点
各个区使用的频率
玩具材料的数量及难易程度
幼儿参与的情况
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和交往方式
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程度
四、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孩子的活动合作者 教师是孩子活动和帮助者。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指导者。
五、幼儿活动规则的有效性。
建立良好的区域活动规则是幼儿有效活动的保证。区域活动规则的内容:
●一般性活动规则:
———进区规则;
———使用材料先来后到的规则;
———用什么拿什么,不用放回原处的规则;
———不把玩具拿走的规则.●各区域的活动规则 娃娃家
-----人数:4人。
-----进入娃娃家前要把鞋子放在鞋印上。
-----游戏时爱护玩具,不大声讲话。
-----游戏结束后,要把娃娃、餐具送回家。认知区:
-----人数:4人。
-----请在有 标志位置上游戏,每次只能取1种玩具,并自己玩。
-----玩的时候要专心,不大声 讲话,要爱护玩具。
-----游戏结束后,要把各种玩具、材料、工具送回一样号数的位置。阅读区
-----人数:3人。
-----进入前要将鞋子放在鞋印上。
-----看书要认真,不 大声讲话。
-----看完书,要把书送回原位。美工区
-----人数:6人。
-----使用水粉颜料画画时请先穿上衣服和袖套。
-----节约用纸,要爱护各种辅助工具。
-----离开时,要把桌面整理干净。结构区
-----人数:4人。
-----进入前要将鞋子放在鞋印上。
-----每次游戏,只能拿1-2种玩具。
-----游戏时 要 爱护玩具,不大声讲话。
-----游戏结束后,要把各种玩具送回原位。
-----离开时,要把手环放回原来的位置。
六、优化组合, 实现最佳效益。
区域活动与领域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活动目标落到实处。
由于每个幼儿的兴趣、需求和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以集中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其活动目标往往难于落实到每一个幼儿的身上。比如在数学活动中,活动结束了,但一些孩子仍然未能达到本次活动的教学要求。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活动区的小组教学或个别的指导;
又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不理解故事内容或不会讲述故事,可以延伸到阅读区中继续进行。所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进行,有利于全体幼儿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
主题活动的开展更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区域活动恰好为幼儿自主学习、探索提供了场所和机会。
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
主题活动的开展更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区域活动恰好为幼儿自主学习、探索提供了场所和机会。例一:大班主题活动--“春天来了”。
语言区:提供有关春天秘密、春天的动植物,春天里人们的活动等图书、图片,供幼儿阅读。
美工区:提供美工素材,让幼儿里把自己对春天的认知、感受表现出来。
科学区:提供显微镜,让幼儿观察探索食物发霉腐烂的变化等。例二:大班主题活动——“桥”。
语言区:提供有关桥的图书、图片供幼儿阅读。
美工区:提供各种废旧纸盒、铁罐、纸板等材料,供幼儿制作桥的模型;提供图纸、彩笔,引导幼儿设计各种各样的桥。
科学区:提供一些实验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有关桥的小实验,如“纸桥”、“汽车过桥”等。
结构区:提供各种积木、积塑供幼儿搭建各种桥。(有场地的可设结构区,场地不过的可以不设,在下午的游戏安排建构游戏)
音乐区:提供有关“桥”的音乐,例如《伦敦桥》、《小熊过桥》等歌曲的音乐磁带、节奏普等等音乐或歌曲让幼儿尝试用唱、跳、打击乐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达表现。
区域活动与创造性游戏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创造性游戏的开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与幼儿直接经验的积累和基本技能储备是分不开的。区域活动的开展,能为创造性游戏的开展积累必备的经验和必要的技能。
幼儿平时在结构区用小型的积木、积塑拼插,为主题性建构游戏的开展积累了建构的技能;
小班幼儿在角色区“娃娃家“的游戏,为参加全班性的角色游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幼儿在语言区的看书、阅读和手偶的表演等活动,为表演游戏的开展积累了表演素材。
区域活动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促进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
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延伸。
通过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
即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首先到区域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以积累直接经验,如《有趣的磁铁》、《一切都在变》等。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下放。
这类内容较常见于美工区,便于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如,折纸、泥工、剪纸等,可以把它下放到区域中,让幼儿在一周内自由选择完成。综上所述,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活动环节,区域活动的开展,可以你补集中教学中人数、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的不足的不足,使幼儿园一日活动更加科学、合理,使幼儿的个性、自主性、主动性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因此,建议各位园长要重视区域活动有效的开展,善于挖掘区域活动这一特有的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使每一个幼儿均能达到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目标。
第四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一、研究的意义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二、研究目标 1.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空间,不断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幼儿的综合智能、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幼儿在认知、艺术、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同时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得到缓解,幼儿的智力长项得到肯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增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整体素质得到发展。3.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有观察、指导、创设、组织、设计活动的技巧,通过创造——学习——再创造,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使教育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三、研究内容
(一)探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记录方法。
(二)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活动效果。注意运用分离式、插入式、整合式三种方式,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不断提升活动效果。一般来说,小班前期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同一目标分出许多活动穿插进行)的活动为多。要求能力差,因以游戏活动为主,运用“插入式”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小班后期,中班大班初期,(各种目标整合在同一活动中)为主,教师就要运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运用“整合式”导孩子们,主动的去参与活动。大班后期运用“分离式”为主,教师在抛给孩子的指导语要趋于理性,使幼儿从中能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针对幼儿个性化特征指导的策略。首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对较特殊的幼儿进行跟踪指导。对兴趣单一的幼儿进行个别交谈。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在同一活动区,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再次,根据小中大班的年龄特征,适当的安排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幼儿园小四班、中四班、大四班共 105 名幼儿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观察记录法、个案追踪法、行动研究法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提炼的循环研究过程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育实践。
五、研究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教师要考虑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有要与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紧密联系,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二)层次性原则。在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中,他们发展的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既要考虑发展快的幼儿,又要照顾发展慢的幼儿,也要兼顾特殊需要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三)教育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蕴涵的其他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成功。
六、阶段性小结 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区域活动比较自由,属于低结构化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观察分析,在实践中,教师们会通过幼儿的行为,寻找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反思自己的教育,然后调整区域材料及指导策略等。在提高区域活动的效率方面,教师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1.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区域活动。以往我们把区域活动等同于晨区活动,仅仅限于在早操前的时间段开展,有的幼儿入园迟,几乎没参加,现在,老师们意识到区域活动的意义,利用各种时间进行区域活动,如做操时不收玩具,做操后继续玩;下午用餐后的时间、自由活动时间也开展区域活动。2.合理利用空间设置区域。如活动墙用透明塑料袋做成插袋,屋顶充分利用,材料放置尽量方便幼儿取放,静区与闹区分开等。3.一段时间的区域活动形成系列。材料投放要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不能一刀切,应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直观到形象、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在“串珠”中,一开始老师提供了颜色、形状各异的珠,让幼儿自定规律串项链,发现幼儿并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第二次,老师改变策略,只投放红、蓝两种颜色,幼儿就会了。对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做出调整与推进,使区域活动内容具延续性。如:本案例中提供新材料螺丝时老师什么也没有说,而是给孩子提供了充分、安全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探索中有了自己的发现:螺丝能搭建、螺丝能分类、螺丝能串......真正做到了:在孩子探究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4.多方收集材料,挖掘材料的多功能性,以往老师总抱怨区域活动缺少材料,其实自然界、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拿到幼儿园如在自然角有许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叶子,有嫩嫩的柳树叶、杨树叶、菜叶、桑树叶等,孩子们都急着拿自己的叶子喂“小虫子”。一会儿“小虫子”身上盖满了叶子。中四班在出游时拣来了许多松果放在科学区,小朋友叫它“小刺果”拿它排图形,进而用它们做美食大四班收集各种瓶子,探究了“瓶宝宝”的各种玩法:配对、排序、装豆豆(探索哪种装法又快又巧)、装不同的东西声音不同、沉浮不同、小朋友做各种实验,忙得不亦乐乎。5.及时调整材料防止材料单一。如:在音乐区对许铭锟等小朋友来说自由摆弄音块很轻易,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失去活动的爱好,所以他就不愿意再玩了。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爱好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爱好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游戏也是如此时.6.师生共同制定活动区规则。大四班的活动区比较多,很多材料都可跨区使用,一开始比较乱,后来老师想了一个办法,采用孩子说,老师记,大家画的方法制定各个活动区规则。
七、存在的问题和下阶段的研究重点: 由于我园条件所限,活动室狭小,不利于活动区的设置和材料的摆放,只好把材料放到走廊寝室桌面玩,各活动区经常发生互相影响和干扰,因此,不容易形成良好的活动区规则。另外,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有力的专家指导,教师做了很多工作,不知道哪些是高价值的东西,哪些是低价值的,在如何总结,如何提升到理论,如何把理念转化为实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从本学期的研讨来看,全园大部分教师们对区域活动课题研究都有兴趣,已经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有信心完成任务。
第五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二、研究目标
1、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空间,不断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幼儿的综合智能、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幼儿在认知、艺术、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同时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得到缓解,幼儿的智力长项得到肯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增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整体素质得到发展。
3、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有观察、指导、创设、组织、设计活动的技巧,通过创造——学习——再创造,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使教育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三、研究内容
(一)探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记录方法。
(二)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活动效果。
注意运用分离式、插入式、整合式三种方式,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不断提升活动效果。一般来说,小班前期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因以游戏活动为主,运用“插入式”(同一目标分出许多活动穿插进行)的活动为多。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小班后期,中班大班初期,运用“整合式”(各种目标整合在同一活动中)为主,教师就要运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的去参与活动。大班后期运用“分离式”为主,教师在抛给孩子的指导语要趋于理性,使幼儿从中能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针对幼儿个性化特征指导的策略。
首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对较特殊的幼儿进行跟踪指导。对兴趣单一的幼儿进行个别交谈。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再次,根据小中大班的年龄特征,适当的安排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幼儿园小四班、中四班、大四班共105名幼儿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观察记录法、个案追踪法、行动研究法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提炼的循环研究过程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育实践。
五、研究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教师要考虑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有要与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紧密联系,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二)层次性原则。在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中,他们发展的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既要考虑发展快的幼儿,又要照顾发展慢的幼儿,也要兼顾特殊需要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三)教育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蕴涵的其他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成功。
六、阶段性小结
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区域活动比较自由,属于低结构化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观察分析,在实践中,教师们会通过幼儿的行为,寻找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反思自己的教育,然后调整区域材料及指导策略等。在提高区域活动的效率方面,教师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
1、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区域活动。以往我们把区域活动等同于晨区活动,仅仅限于在早操前的时间段开展,有的幼儿入园迟,几乎没参加,现在,老师们意识到区域活动的意义,利用各种时间进行区域活动,如做操
时不收玩具,做操后继续玩;下午用餐后的时间、自由活动时间也开展区域活动。
2、合理利用空间设置区域。如活动墙用透明塑料袋做成插袋,屋顶充分利用,材料放置尽量方便幼儿取放,静区与闹区分开等。
3、一段时间的区域活动形成系列。材料投放要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不能一刀切,应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直观到形象、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在“串珠”中,一开始老师提供了颜色、形状各异的珠,让幼儿自定规律串项链,发现幼儿并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第二次,老师改变策略,只投放红、蓝两种颜色,幼儿就会了。对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做出调整与推进,使区域活动内容具延续性。如:本案例中提供新材料螺丝时老师什么也没有说,而是给孩子提供了充分、安全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探索中有了自己的发现:螺丝能搭建、螺丝能分类、螺丝能串......真正做到了:在孩子探究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4、多方收集材料,挖掘材料的多功能性,以往老师总抱怨区域活动缺少材料,其实自然界、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拿到幼儿园,如在自然角,有许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叶子,有嫩嫩的柳树叶、杨树叶、菜叶、桑树叶等,孩子们都急着拿自己的叶子喂“小虫子”。一会儿“小虫子”身上盖满了叶子。中四班在出游时拣来了许多松果放在科学区,小朋友叫它“小刺果”拿它排图形,进而用它们做美食,大四班收集各种瓶子,探究了“瓶宝宝”的各种玩法:配对、排序、装豆豆(探索哪种装法又快又巧)、装不同的东西声音不同、沉浮不同、小朋友做各种实验,忙得不亦乐乎。
5、及时调整材料,防止材料单一。如:在音乐区,对许铭锟等小朋友来说自由摆弄音块很轻易,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失去活动的爱好,所以他就不愿意再玩了。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爱好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爱好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游戏也是如此时.6、师生共同制定活动区规则。大四班的活动区比较多,很多材料都可跨区使用,一开始比较乱,后来老师想了一个办法,采用孩子说,老师记,大家画的方法制定各个活动区规则。
七、存在的问题和下阶段的研究重点:
由于我园条件所限,活动室狭小,不利于活动区的设置和材料的摆放,只好把材料放到走廊,寝室,桌面玩,各活动区经常发生互相影响和干扰,因此,不容易形成良好的活动区规则。另外,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有力的专家指导,教师做了很多工作,不知道哪些是高价值的东西,哪些是低价值的,在如何总结,如何提升到理论,如何把理念转化为实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
从本学期的研讨来看,全园大部分教师们对区域活动课题研究都有兴趣,已经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有信心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