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叶天士:《健康的身体如何获得》读后感
健康的身体几乎是每个人的追求,我也一样,叶天士:《健康的身体如何获得》读后感。因为喜欢,自己几乎是一字不落的抄录了这篇对话,并用心在生活中去体验它。几个月下来,发现“平衡”二字,说起来容易,不用说做到,哪怕是意识到,对自己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几点不成熟的体会,愿意与大家分享,也算是这几个月的一个小总结,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补充与更正,更是求之不得。
1、均衡的饮食:
有各种各样的平衡需要考虑:寒热、燥湿、酸碱等等,这些平衡是针对每个人的体质而言的,也受季节、地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个平衡是动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自己体质的前提下,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达到新的平衡。
2、供求平衡:
就算我们的饮食能够达到基本的平衡,身体的需求量是多少呢?吃多了,1)对为我们提供营养的各种生物和为我们辛勤工作的细胞们是不公平,2)再平衡的饮食也不同程度的提供了毒素。估计吃少了的情况是不多见的。所以我们要用心的体会,吃多少才是适合自己的量?
3、动静平衡:
1)左右平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固定的习惯,比如:大多数人是右撇子,习惯用右手做事;大多数人跑步时是按顺时针跑;等等,这些习以为常的习惯坚持久了,我们的身体就形成了左右不平衡,读后感《叶天士:《健康的身体如何获得》读后感》。所以我们要用心体会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习惯,适当的纠正一下:比如:有意识的用左手做事;有意识的按逆时针跑步。
2)前后平衡:我们习惯向前走路,并且我们大多数是电脑一族,久而久之,颈椎、脊椎、腰椎都会有劳损,在安全的地方散步时,不妨倒着走路,扬起脸看着天,也是不错的享受。
4、气血平衡:
自己还在用心的体会中,拉筋、拍打、禅跑、打坐是目前适合自己的方法,关键是坚持。
5、身心灵的平衡是自己终生修行的课。静心、禁语是目前适合自己的方法。不管读过多少书,不管有多高的感悟,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上,我做到了多少?
6、生活平衡:
在世俗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扮演着多个角色,这些角色之间需要协调统一;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客观环境的变化等等,我们扮演的角色会发生变化,这些角色之间需要新的平衡。我个人的体会:
1)活到老,学到老;三人行必有吾师,以开放和谦卑的心态接受正面的思想。感恩众神的教诲、感恩凡夫的分享和交流、感恩网友们的分享。
2)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用心体会、实践,提炼出生活的智慧,用智慧作指引去平衡生活。
第二篇:读《叶天士传奇》有感
读《叶天士传奇》有感
读《叶天士传奇》有感
天赋异禀,少年神童
叶桂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叶桂的父亲中年得子,家里人都很高兴。在一岁时他抓周时,只抓了脉枕,叶桂的祖父、父亲都为此而感到高兴。认为是天意,在私塾读书时,老师见他聪慧,给他了表字天士。由此可见他在学习上的天分,真可谓是神童。
正是叶桂在儿时的天赋异禀,加上他后天的努力,为他日后的成才做了铺垫。他的天赋和儿时良好的教育,以及中医世家环境的影响,是他成为大师所具备的重要因素。儿时的叶桂,不仅精通四书五经,而且可以日诵千言。他十二岁研读伤寒,十八岁临证处方。良好的国学功底,为他日后研读中医经典,以及处方用药打下了基础。这也是他开创温病学,提出温病卫气营血辩证的重要条件。可以说,深厚的国学功底以及天赋异禀,是一位中医大师横空出世的客观因素。中医界有这样的俗语: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可见国学功底和良好的环境对于一个学中医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精勤不倦,遍访名师
叶桂,十四岁丧父,父亲对他的教导,毕竟是有限的。父亲去世后,他就立志学医,他谨遵父亲的教诲,后拜父亲的大徒弟朱桂祥为师,开始跟临床、抄方。后师傅朱桂祥为了让叶天士更好的学习中医就介绍到自己的表亲哪里去学医,他先隐姓埋名,从不以名门之后自居。人家见他刻苦用心便倾囊相授,悉心教导。后听说山东的刘一针针灸技术精湛,便辞别家人,远赴山东学医,终于学有所成。后来又拜妇儿科大师王子接为师学习妇儿科,还曾拜访志成大师学医。正是他的刻苦努力。遍访名师,他曾先后拜了十八个人为师。正是他的虚心好学,这让他能够得到各家的真传,所有老师对他都是倾囊相授,从不有所保留。他的优秀的品质,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的求学的途中,他总是克服各种困难,迎难而上,从不退缩。今天对于我而言,我更需要这些优秀的品质。>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名家甚多,这更需要我去虚心学习。也只有努力刻苦的学习,才能够走进中医的大门。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中医的路不平坦,也许荆棘丛生,但是无论前途如何,既然选择了就当走下去。先贤曾经为我等做出了榜样,我等定当以先贤为师,志为良医。
医德至上,仁心仁术
叶桂他不仅擅长针灸,而且他还精通妇科,儿科,各种疑难杂症他都的心应手。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仁爱之心,也正是他的仁心仁术使得在江南一带,成为一代名医,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叶天士行医到一处,一孕妇难产不下,他就从地上捡起一片枫叶,令其煎服,果然药到病除,他说霜降后的枫叶,有肃降之气,因而可以用于难产不下。他用药也具有特色,不拘一格。他不仅看病救人还能够有见义勇为之心,一日有地痞流氓欺负寡妇及其老母,他挺身而出,救了这两个苦命的人,同时为老妇人治病却分文不取,足见其一心治病救人绝无私心。为医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医学技术,而且还因该有一颗仁心。正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所提到的既要医术精湛还要有仁爱之心。这也正是我作为一个医学生,要去不断提高和努力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只有不断的去深入学习,不断接纳新的知来识,不断以前人的教导勉励自己。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将中医药更好的传承下去。
既往开来,自成一家
叶天士他的另一个贡献就是他留下的《临症指南医案》和《温热轮》这是他的弟子根据他生前的资料整理出来的。他自成体系,自成一家。(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成为温病学的又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他用简单的几句话就将病邪的传遍的过程做了生动的描述,他提出'病邪上受,首先犯肺,再逆传心包'他提出了温病发展传遍的几个阶段,由表至里,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为后世的温病学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正是他的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这才能够自成一家,开创了温病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可谓意义深远。今天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要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在临床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才是我能够做到的。也只有这样我才能够不至于在中医的学习道路上,碌碌无为。既不能'上以疗君亲之疾'又不能'下以救贫贱之恶'这样就失去了学医的初衷了。
对于学医的人而言,能够做到的就是好好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学医之路,漫长而遥远,但是唯有耐心学习,虚心请教。才能够不负恩师教诲,父母的期望,也才不辜负自己的几年韶光。《叶天士传奇》让我明白了大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师也是尝遍人间的各种心酸苦辣,最终修炼成大师。在学医路上,只有辛苦的付出才能有所收获,才不至于碌碌无为。病人看重的是医生的医术,从不会注意到医生学医之路的艰难。这是我们要去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力能,这也是医生从古至今都要面对的问题。历史的创造者从来都是那些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时间的考验的人。只愿自己能够在学医路上,一路走下去。不为别的,只为对的起自己,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医生的责任。吾学医,为此而已,不为他求。
第三篇:社会需要“医痴”精神——“医痴”叶天士观后感
社会需要“医痴”精神
———医痴叶天士观后感
清朝名医叶天士,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凭借高超的医术和中正的医道享誉苏杭。
在路遇乞丐时,主动为其、老母和孩子诊治,他既坚持原则收取诊金,又施舍多出诊金几倍的银子,让乞丐为母抓药。收诊金为了体现医者的劳动价值,也维护了乞丐的尊严;施舍银两体现了叶先生的博爱之心,“与医道无关”,两者互不矛盾,倒是愈发彰显叶先生“痴”性的可爱之处,也看出叶先生对病患者一视同仁,既不畏权贵,也无高低贵贱之分,为医道之精髓之一。
剧中在叶天士用新鲜青蒿汁液治愈皇帝的疟疾之后,太医院医生感慨“先生治疗,竭尽全力,不畏生死之险,而吾辈因为功名利碌,瞻前顾后”,同为医者,两者对比,叶先生倾其所有挽救苍生的悲悯之情令人动容,舍生忘死的医道不只让太医院同仁汗颜,更让当今的从医者震撼。
乾隆十六年,江阴、宜兴等地暴发霍乱,面对灾情,叶先生带领弟子,不顾个人安危,研制出防治霍乱的土方法,最终把疫情扑灭,救治百姓无数,被誉为“大清国宝”。在推行防治土方法时,面对灾民的怀疑、责难时,叶先生无怨无悔,带着悲壮之情喊出“医者要有割股之心”,带头服下熟黄土、陈霉菜汤。这声呐喊让世人看到一代神医的大气魄、大胸怀,如此奉献精神乃医道之最高境界。
政府及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成就“医痴”的沃土,对医疗事业的热爱,是叶天士成为“医痴”的动力,而“医痴”的诞生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发展,最终造福于中华民族、造福于全人类。
“医痴”精神同这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意: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守正创新。医疗界提倡“医痴”精神,民众需要
/ 2
“医痴”精神,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叶天士这样的“痴迷者”,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
袁水香
2017年4月24日
/ 2
第四篇:健康生活决定健康身体
健康生活决定健康身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疾病随之成为人们预防的重点。而健康养生栏目也成为热播的节目之一。
其实,人们在了解健康养生时陷入了几个误区:
1、只了解专家,不了解背景。医学是分流派的,尤其是中医。不了解医生的治疗主张,就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
2、只知道听,不知道质疑。医学需要质疑,不是专家讲的就一定对。有疑问才能真正求本。
3、分不清中医和西医。从根本上讲,只有中医才有养生,西医只能叫保健。
4、过分依赖药物。现在很多所谓的健康节目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主要是为了销售自己的药品。养生是人体通过了解四时五气,顺应天地自然地变化,达到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这不是吃药能达到的。所以,养生的根本是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今人半百而衰是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古人都懂得道理,现在的人反而不知道。为了自己的健康,一定要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第五篇:秋 天 的 落 叶
秋 天 的 树 叶
同以往一样,每天清早,我就早早地出了门,出了楼道的大门,一股凉意便扑面而来,几片树叶晃晃悠悠的飘落在我的脚边,仿佛在悄悄地告诉我:秋天,来了。
扬起头,我才发现周围的银杏、樱花和杨树的叶子都变了颜色,有的绿中带黄,有的黄中带红,阳光透过树叶,闪射出五彩缤纷的色彩,一阵风吹过,树叶们像蝴蝶一样在空中嬉闹着、旋转着、飞舞着。
一片银杏叶子飞到我的面前,我赶紧伸手接住,看,它好像是一把金黄色的小扇子,而那红色的枫叶,就像是秋天的王冠,告诉我们:这里,现在是秋天的地盘!梧桐树叶,早已忍受不住秋天的寒风从树上飞下来了,他们弱不禁风的躺在地上,在晨风中瑟瑟发抖,人们的脚一踩,他们便粉身碎骨了。
到学校的路上,有几名环卫工人正在清扫马路两侧的路叶,他们忙碌着将满地的树叶扫到一个地方集中,但是过一会儿,地上又落满了树叶,好像永远也扫不完,这恼人的秋天,给这些叔叔阿姨带来多大的麻烦啊!
不过,我想起爸爸说的话:叶落归根,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树将一年的营养都默默输送给那些整个夏天在枝头喧闹的花朵、果实,而当花朵已成浮云、果实成为市场的商品,叶子,那些甘当配角的绿叶、那些最大众、最草根的叶子,却默默的从枝头回归到大树的怀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我想,也可以用来赞美秋天的树叶吧!
作者:青岛市新昌路小学五年级一班,范雨苒指导老师: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