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7:5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对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徐水县高林村镇田村铺中心园田秀萍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和最佳期,在此时期如果能给孩子以正确的教育,就会给他们以后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但在孩子发展语言的黄金阶段,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诱导孩子想说、敢说、会说,充分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已习惯于老师讲,幼儿听,老师朗诵一句,幼儿跟读一句,常常要求幼儿“小手放放好,小腿并并拢,身体坐坐直,说话要举手……”在如此多的规矩与限制中,幼儿处于被动地位,不能随便说话,唯唯诺诺。教师是主角,一统课堂天下,除了少数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说上几句,更多的是面无表情的听众,多数是“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种专制、压抑、沉闷、缺乏生命力的课堂氛围剥夺了幼儿表达的自由,给师生、同伴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大大阻碍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更不能给幼儿情感上的满足。《纲要》中提出,语言领域中发展能力的关键是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大力改革语言课堂教学,尽可能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不能让“以幼儿为主体”这一理念成为一句口号,成为一个标签,说在嘴上,做在形式上。要把传统教学中束缚幼儿的“规矩与限制”彻底打破,彻底解放幼儿,把表达的自由还给

孩子,给幼儿创设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使他们在自由表达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潜能。

一、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地听和说。

语言教学活动是幼儿学习口语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对教材分析透彻,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水平,阶段的教育目标,找出重点难点,认真设计能促进幼儿口语发展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不喜欢幼儿在课堂上 “插嘴”,可幼儿个个都是鲜活的个体,有思维、有愿望、有情感,课堂上处于认真听、积极思考过程中的幼儿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不由自主”恰恰就可能是幼儿思维的火花、灵感的火花。创造常常需要灵感,灵感是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教师的压制,就会熄灭幼儿创造的火花,扼杀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关注,就会点燃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唤醒幼儿的自主意识。因而,教师要容许幼儿“不由自主”地说,并给予足够的关注,允许幼儿自由地发表意见,适时地抓住幼儿灵感的火花,积极引导其创造性地表达。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听和说。

1、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物质环境可创设语言角,在语言角中,提供语言复读机,让幼儿感受扩音效果,激发听和说兴趣,尤其是一些胆小怕羞的幼儿,通过扩音增强了自信心。摆设桌面教内容,使讲述更为生动。悬挂一些图

片,摆放图书、画报,以及幼儿自己动手绘画,剪辑的连环画,使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讲述活动,放置礼品篮用以鼓励参与听和说的幼儿。心理环境就是老师必须真正做到关注不同层次的幼儿,平等对待每个孩子,鼓励孩子大胆交谈,使孩子有话可说,愿意说,有话敢说,说透彻,真正做到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及发展水平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

2、增加自由活动时间。

爱说,是幼儿的天性。孩子们常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或大声争论着某件时,总想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所以我们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要增强幼儿的意愿活动,有一定选择的区域活动,使幼儿有更多的交往时间和机会。例如:在进行“超市”的游戏中,幼儿通过模仿“顾客”和“售货员”的活动,不仅巩固了一些礼貌用语,还能准确地使用“一块香皂”“一盒饼干”“一瓶可乐”等量词。在每日的自由活动时间里,给幼儿一点聊天的时间,让幼儿与幼儿互相交流,在自由自在的闲谈中丰富词汇,提高运用语言交往能力。

3、提供诱发幼儿说话的材料和游戏。

语言是在实践中发展、丰富的,为增加幼儿语言能力,我们应该注意创造各种机会制作和提供各种玩具材料使幼儿有话说,激发幼儿在练习中锻炼语言能力。

具、木偶、指偶等,让幼儿边操作边讲述,加深理解活动

三、对话、体验成功,使孩子喜欢说

现代教育强调人与人(师与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追求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对话”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灵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中的一种表现。在“对话”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尊重信任、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关系。因此,语言课堂教学中要大力开展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进行多情境、多角色、多内容、多形式的沟通互动,鼓励幼儿多说话、多交流,使幼儿由不敢说变为大胆说,由不喜欢说变为我要说,由结结巴巴变为畅所欲言。这样师生的思想、观点才能在“对话”中得以相互接纳,相互融合,相互增强语言表达力。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 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成绩有下降的趋势。看来,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舍得给幼儿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幼儿的亮点,用放大镜看“优点”,让幼儿的每个亮点逐渐亮起来。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成功,就是一份自信。当幼儿正确运用词汇交流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当幼儿恰当地描述自己的经验时,即使声音不响亮,教师也要表现出兴趣;当幼儿讲述丰富、有趣,富有想象,语言清楚完整等等,教师都要给予关注、鼓励、掌声,让幼儿在语言活动中体验到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喜悦,享受到语言活动的无限乐趣,从而激发幼儿喜欢说的欲望。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不但要给孩子激励的评价,而且要创造条件留下幼儿活动的真迹,通过幼儿口述,教师、家长记录整理,录音机的录音、摄像机的摄像等多种形式再现情景,让幼儿多次感受活动中的成功表现,增强自信心,提高说的积极性。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幼儿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解放幼儿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动起来,不在乎坐得是否整齐;解放幼儿的大脑,让他们自由地思考,不在乎答案是否标准;解放幼儿的嘴,让他们尽情地说,不在乎是否失言;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把表达的自由真正还给孩子。

2005-3-16

第二篇:对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摘要】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都离不开语言作为中介,语言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而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黄金时期,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策略诱导孩子想说、敢说、会说,让他们在自由表达中最大限度的释放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的语言只有通过丰富多彩、多样形式的活动进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的语言活动要从单一化、枯燥化、机械化,逐步转变为富有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关键词】语言教学 问题 思考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和最佳期,在此时期如果能给孩子以正确的教育,就会给他们以后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但在孩子发展语言的黄金阶段,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诱导孩子想说、敢说、会说,充分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已习惯于老师讲,幼儿听,老师朗诵一句,幼儿跟读一句,常常要求幼儿“小手放放好,小腿并并拢,身体坐坐直,说话要举手„„”在如此多的规矩与限制中,幼儿处于被动地位,不能随便说话,唯唯诺诺。教师是主角,一统课堂天下,除了少数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说上几句,更多的是面无表情的听众,多数是“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种专制、压抑、沉闷、缺乏生命力的课堂氛围剥夺了幼儿表达的自由,给师生、同伴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大大阻碍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更不能给幼儿情感上的满足。

幼儿园语言教育改革研究有不少突破性的进展,但在现实中,语言教学的低效益现象仍然较普遍。如何改变现状,变苦干为巧干,努力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益,这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教”轻“学”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只考虑教材,少注重幼儿的实际需要,过多地考虑如何教得顺利,很少考虑如何把学法交给幼儿。

例如:“给故事取名”,不少教师只觉得完整讲述后应有这么一环,而对设计这一环的目的是什么?不作细的思考。出现多种说法时,常见教师不是引导幼儿通过分析、比较、争论从中学习思考问题的路径与取名的方法,而是简单地急于做裁判,最后将既定的答案抛出。

2)满足于教案的顺利完成,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缺乏应有的反应。

例如:小班儿歌教学“春天的太阳是怎样的?”幼A答:“暖洋洋的。”师:“好的,请坐下。”幼B答:“红彤彤的。”师:“说得真好,我们表扬他。”事实上,幼儿A答得比B更确切。只是因为B说的“红彤彤”正好与原诗的词句吻合。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当幼儿说出的答案与既定的答案一致时,教师就会欣喜万分,极力表扬;当幼儿的回答超出教案设定的范围时,教师或不予理睬,一带而过,或拼命地往教案思路上“拉”。常见教师忙于完成教案对幼儿的回答不作深思、反应迟缓,导致错失良机与出现误导。

3)教学过程的展开仍然是教师的高投入,高消耗,一言堂。重传授,轻激励、点拨引导,幼儿没有主动性、积极性,结果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产出。

教学过程中,教师象说书人那样大讲特讲,仅满足于单一方式、单一角度的正确,而不思变换,结果一个活动下来,只是教过了,而幼儿在这一活动中究竟得到了什么?教师自己心里也是个未知数。

2、重“变式”轻“落实”

1)不少教师重形式花样的翻新,远远超过重目标的落实。

这在公开教学、活动评优中尤为突出。有的教师甚至担忧形式不“变”上不了领奖台。为求新颖、“脱俗”,一些与本课题不相关且无价值的游戏、绘画、音乐活动也被硬凑到语言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根本不思考所选的内容是否适合仿编、适合思维的扩散,于是出现散文、诗歌活动离不开仿编,故事教学无疑思维也扩散的教改“新气象”。

2)急于求成,前一环的活动目标尚未落实,就急于下一活动的展开。“仿编、表演必须有一定的基础作后盾”常被教师所遗忘。常见,教师对原作的分析尚未透彻,且幼儿也未能理解、熟悉。有的一个活动下来,幼儿对原作的完整学习只停留在跟念两遍,教师就急于让幼儿进行仿编、表演。幼儿尚且不会“走”,教师急于让他们“跑”,结果自然是不尽人意的。

3、重“表”轻“里”

1)对教材的理解“偏离”。不少教师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即“是什么的知识”。很少考虑教材自身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较深层的内涵,即“为什么的知识”或是“怎么做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诀窍与技能。

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把握不住揭示内容的主线,启发引导很难到位。例如:童话“好朋友”:茶壶与水杯,钥匙与锁,桌子与椅子,雨伞与雨鞋,这一对对事物之间不仅是经常生活在一起,而且没有利害冲突、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有的教师只引导幼儿从经常在一起的角度去理解、联想事物之间的关系,导致幼儿思维单一,不少幼儿答:碗和桌子、老虎和狮子、鸡和虫子、狗和骨头等都是一对好朋友。

又如:散文诗“画房子”,“用绿色的笔画一个碧水荡漾的池塘送给青蛙作房子,用蓝色的笔画一片蓝色的天空送给星星作房子„„”有的教师只从表象的“用什么笔画什么送给谁作房子”去分析、理解原诗,而未能在“为什么?”上下功夫,即引导幼儿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去思考、联想。于是仿编时,幼儿说的都是 “我用绿色的笔画绿房子送给小羊”“我用蓝色的笔画蓝房子送给小兔”„„

2)不少教师不重视对本班幼儿已有经验和已有水平的观察、了解,与幼儿缺乏应有的沟通。

如,教学大比武借班上课,规定教师进班熟悉幼儿为半天时间,可80%左右的教师进班不到30分钟就离开了,有的甚至就借班上课时提前20分钟进班。又如,活动结束时与教师交换意见问及:本课题确定的重难点,该班幼儿早已有此经验,何必再费劲地“教”呢?答案只是“事先没料到”。因而,常出现不顾幼儿已有经验的低效教学。如:让小班幼儿学习“碧水荡漾”;给大班幼儿丰富词汇“甜滋滋”“红彤彤”。

4、语言学科教学的特点不突出

1)语言课成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课。

这在故事教学中较为突出。故事教学,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被轻视,倾听习惯的养成被丢弃,剩下的只是一个“说教”。大家都知道,幼儿优良品行的形成,凭一个故事的说教是绝对难以达成的,其价值又何在呢? 2)文学作品中的美或被忽视,或被僵化地“注入”

一些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也较注重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但是,存在着幼儿对审美情趣的感知,往往不是教师通过适当的语言来唤醒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引导幼儿自身去感受、领悟的,而是教师把自己理解的“文本”,简单化地“注入”幼儿的头脑。如“老师觉得这一句很动听,很优美,大家一起来学一学。”

而《纲要》中提出,语言领域中发展能力的关键是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大力改革语言课堂教学,尽可能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不能让“以幼儿为主体”这一理念成为一句口号,成为一个标签,说在嘴上,做在形式上。要把传统教学中束缚幼儿的“规矩与限制”彻底打破,彻底解放幼儿,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孩子,给幼儿创设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使他们在自由表达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潜能。

一、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地听和说。

语言教学活动是幼儿学习口语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对教材分析透彻,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水平,阶段的教育目标,找出重点难点,认真设计能促进幼儿口语发展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不喜欢幼儿在课堂上 “插嘴”,可幼儿个个都是鲜活的个体,有思维、有愿望、有情感,课堂上处于认真听、积极思考过程中的幼儿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不由自主”恰恰就可能是幼儿思维的火花、灵感的火花。创造常常需要灵感,灵感是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教师的压制,就会熄灭幼儿创造的火花,扼杀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关注,就会点燃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唤醒幼儿的自主意识。因而,教师要容许幼儿“不由自主”地说,并给予足够的关注,允许幼儿自由地发表意见,适时地抓住幼儿灵感的火花,积极引导其创造性地表达。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听和说。

1、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物质环境可创设语言角,在语言角中,提供语言复读机,让幼儿感受扩音效果,激发听和说兴趣,尤其是一些胆小怕羞的幼儿,通过扩音增强了自信心。摆设桌面教内容,使讲述更为生动。悬挂一些图片,摆放图书、画报,以及幼儿自己动手绘画,剪辑的连环画,使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讲述活动,放置礼品篮用以鼓励参与听和说的幼儿。心理环境就是老师必须真正做到关注不同层次的幼儿,平等对待每个孩子,鼓励孩子大胆交谈,使孩子有话可说,愿意说,有话敢说,说透彻,真正做到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及发展水平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

2、增加自由活动时间。

爱说,是幼儿的天性。孩子们常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或大声争论着某件时,总想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所以我们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要增强幼儿的意愿活动,有一定选择的区域活动,使幼儿有更多的交往时间和机会。例如:在进行“超市”的游戏中,幼儿通过模仿“顾客”和“售货员”的活动,不仅巩固了一些礼貌用语,还能准确地使用“一块香皂”“一盒饼干”“一瓶可乐”等量词。在每日的自由活动时间里,给幼儿一点聊天的时间,让幼儿与幼儿互相交流,在自由自在的闲谈中丰富词汇,提高运用语言交往能力。

3、提供诱发幼儿说话的材料和游戏。

语言是在实践中发展、丰富的,为增加幼儿语言能力,我们应该注意创造各种机会制作和提供各种玩具材料使幼儿有话说,激发幼儿在练习中锻炼语言能力。具、木偶、指偶等,让幼儿边操作边讲述,加深理解活动

三、对话、体验成功,使孩子喜欢说

现代教育强调人与人(师与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追求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对话”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灵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中的一种表现。在“对话”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尊重信任、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关系。因此,语言课堂教学中要大力开展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进行多情境、多角色、多内容、多形式的沟通互动,鼓励幼儿多说话、多交流,使幼儿由不敢说变为大胆说,由不喜欢说变为我要说,由结结巴巴变为畅所欲言。这样师生的思想、观点才能在“对话”中得以相互接纳,相互融合,相互增强语言表达力。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 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成绩有下降的趋势。看来,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舍得给幼儿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幼儿的亮点,用放大镜看“优点”,让幼儿的每个亮点逐渐亮起来。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成功,就是一份自信。当幼儿正确运用词汇交流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当幼儿恰当地描述自己的经验时,即使声音不响亮,教师也要表现出兴趣;当幼儿讲述丰富、有趣,富有想象,语言清楚完整等等,教师都要给予关注、鼓励、掌声,让幼儿在语言活动中体验到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喜悦,享受到语言活动的无限乐趣,从而激发幼儿喜欢说的欲望。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不但要给孩子激励的评价,而且要创造条件留下幼儿活动的真迹,通过幼儿口述,教师、家长记录整理,录音机的录音、摄像机的摄像等多种形式再现情景,让幼儿多次感受活动中的成功表现,增强自信心,提高说的积极性。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幼儿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解放幼儿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动起来,不在乎坐得是否整齐;解放幼儿的大脑,让他们自由地思考,不在乎答案是否标准;解放幼儿的嘴,让他们尽情地说,不在乎是否失言;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把表达的自由真正还给孩子。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2003年。

第三篇:对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存在问题的思考

—— 从一个数学活动的反思谈起

农德智

05 ― 13 班 2005421097 号

内容摘要 在学前班数学活动中,幼儿表现出很强的计算能力,而这些令人刮目的能力,很多是幼儿死记硬背的结果。幼儿的计算能力很难与实际生活结合,应用。就此情况,从教师对《纲要》中有关数学教育要求的理解有误,幼儿园“主题教学”下的数学教育情况和学前期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三个方面来论述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现存问题。

关键词 数学 纲要

主题网络教学 超前教育。

在实习中,我组织了学前班关于等分的数学活动。活动开始,我以《分饼》的故事引入活动内容,帮助幼儿理解等分的含义,随后让幼儿练习数的平均分。比如,2 可以分成相等的几和几,8 可以分成相等几和几等。幼儿反应很快,几乎不用时间考虑,争着举手回答。“ 2 可以分成 1 和 1 ”......“ 8 可以分成 4 和 4 ”。当我让幼儿到操作区,把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最多 15 个),“看看你手上的棒棒可以分成几份,要求每份一样多,有几种分法?”。其中,幼儿知道把 8 根棒棒分成每份 4 根的两份,却不懂得还可以分 2 根一份的四份。棒棒在 10 根以内的时候,仅有少部分幼儿能平分手里的棒棒,而且只能分出一种情况;在棒棒超出 10 根时,他们对平分手里的棒棒感到困惑,但他们在“数的组成”这方面知识掌握能很好,知道“ 2 可以分成 1 和 1 ; 8 可以分成 4 和 4,还可以分成 4 个 2 ”,却不知道如何把实物分成一样多的几份。而在最后的环节中,我先出示一些已经等分好的图形,幼儿都能告诉我这是几等分,那又是几等分。当他们操作时,把一个图形二等分、四等分(因为三等分太难,没选用),却没多少个幼儿能把图形进行等分。他们拿着纸片和剪刀,竟无从下手。难道我选择的内容太深,不符合学前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吗?为什么他们可以不花时间思考,就能告诉你怎样把一个数平均分,却不能完成数量的按份等分,图形的等分?幼儿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与小班幼儿口头数数能说出很多数,但并不理解其中数的顺序、数的实际意义的现象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幼儿是如何学习数学的?这让我重新思考了当今幼儿园的数学教学。

幼儿学习数学,主要是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数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把数学归并入了“科学领域”,这样就有关数学学科中原来具体明确的目标、内容、要求概括化了。就数学而言,在原本的分科教学模式下,原来的教学大纲都有明确要求和说明了各年龄班学习内容和所要求达到的目标,而《纲要》的“科学领域”目标一共有五条 , 而非常明确提到“数学”的只有一句“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和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 这样教师就误认为《纲要》对数学教育不是那么重视了,而认为数学教育只是在生活、游戏中进行,正规的数学教育活动被淡化。

在实习中,就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一些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讨论,她们告诉我:“自从《纲要》颁布后,幼儿园主题网络课程的出现,已经大大削弱了数学教学。在教学中,忽视数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幼儿学习的数学内容也是零散的,没有体现循序渐进的要求。主题网络课程较多是以语言、科学常识类的内容为主线,而同是科学领域中的数学很难整合在主题网络中”。于是就有了一些很牵强的做法,数学知识能融入主题的就融入,不能融入的就不去理会,为整合而整合的教学现象比比皆是。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需要系统地、循序渐近地学习才能掌握的,但现在“幼儿园主题网络教学”和教师对《纲要》的理解偏差,提供给幼儿系统,循序渐近的数学学习机会大大减少。春天来了,“主题网络”千篇一律定为“春天”,学习赞美春天的儿歌,了解春天出现的景象等等。夏天一来,主题又换成了“夏天”。这些做法导致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理解不全面,不系统,学了也不会应用。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学习数学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不会理想。例如:教幼儿学习7 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数字7、2、5,请幼儿看数字列出算式,即 2+5=7、5+2=7、7-2=5、7-5=2。幼儿列出了算式,教师的教学就结束了,实际上幼儿对算式所表达的意义是模糊的,甚至是不理解的;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重视自己的讲解演示,让幼儿记住运算结果,而忽视幼儿的实际操作感受;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 7 ~ 10 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幼儿学习不同的数学知识,它们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一些知识要以另一些知识为基础,而不同的知识亦有难易程度的差异。在内容安排上,我们应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和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做到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近,前后联系的特点,比如幼儿数概念的建立,必须先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然后是掌握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而掌握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运算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安排有关数的教育内容时,开始只是给幼儿一些前数学经验,如对应、排序等活动,再正式引入数的内容,重点在于让幼儿感知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数序,数与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后,结合数的组成和加减的内容,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上述的教育内容应有计划的,系统的安排在幼儿学习的各个阶段。

除此之外,当代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影响着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极强,一些为争生源的幼儿园不得不迎合家长的心理,迫使教师放弃正常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对幼儿进行超前教育。珠心算就是幼儿数学超前教育的典例,学习过珠心算的幼儿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计算出二位数、三位数,甚至是四位数的连加连减,这样的高速运算神童,成为了家长的脸面,大家赞赏的对象。而幼儿园数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幼儿学习10 以内的数,学习10 以内数的加减、分解、组成等等。虽然这一目标是好多年前的,对 21 世纪的幼儿来说算不上合理,但不能否定其中包含的科学性。目标的确定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的,幼儿数学教育目标也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来定。试想,一个五、六岁的幼儿,完成了两位数、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对其的发展真的很有意义?他们真正理解这里边的数学意义?谁又能知道他们为了学习这些超前知识所花费的精力和面临的压力,这又让我想起了我那个教育活动,幼儿能很快地把数学分解,却不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一份对学前期儿童超前教育的调查中发现,幼儿阶段的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识字、算术、英语等方面。除了不少的幼儿园在特色班里有涉及,家长更多的则花时间带幼儿参加业余培训班,在语文、数学、英语上猛下工夫。

四、五岁的幼儿就认识五六百个字,能朗朗上口地背上几十首唐诗,完成复杂的连加连减等,这些完全可以应付小学低年级的课程。但是,这样的过渡超前教育,不仅成为幼儿学习的压力,而且对“幼小衔接”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专家指出,家长过分实施“幼儿超前教育”,给幼儿带来厌学的情绪,因为幼儿阶段学得太多,刚上小学,什么都懂,上课不听,靠着超前教育的“老底”,应付着小学低年级课程,小学的学习方法没掌握好,终于暴露出基础差的问题。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为“三年级效应”。所以学前期超前教育应适度,要做到让幼儿在兴趣中学习,不要成为一种压力。家长在平时教育中,不应只看到孩子掌握技能方面的能力,背唐诗、3 算算术,并不代表将来一定学习好,家长应在游戏活动中,强调语言、知识和个性自由发展,提倡“玩中学”。

总之,教育的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是不是应该选用更正确、更适合儿童的方式。针对上述幼儿园数学教育问题,我们认为:

第一,树立正确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理念,认识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有效性,应保证一个星期里有两个数学活动〔特别是中,大班〕。并按数学学科知识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安排数学教育内容,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幼儿园教师应给家长必要的指导,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发展特点,能客观看待、评价孩子的成长。家长也就不会再以幼儿能否完成复杂的加减来衡量老师、评价幼儿园教育效果;幼儿园也不会由于顾及家长的想法,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环境学习和成长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张慧和《学前儿童教学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广西幼儿教育培训中心

第四篇:对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天津市大港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文江

课改实验四年了,各个实验区都在进行着教学的探索,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推动了体育课教学。课改实验在稳步地向前推进,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步地显现出来。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冷静思考。下面,针对课改我所观察、发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讲几点思考,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不能合理地使用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它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从课改伊始至今对课标的学习,学习、掌握、领会的程度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原因多多。执行课程标准,落实新课程理念,走进新课程,这是课改对实验教师的要求。走进,我想现阶段我们走进的还不够深,这样讲,更能说明课改现实的情况。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只有在教师新的教学行为影响下,才能实现。课改后体育课教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大家都在探究。发展是永恒的,任何标准都不是绝对的,课程标准作为规范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承载着国家对某一个学科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要求,为教学实施、评价运用、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念、建议、方法上的支撑。

首先,要学好课程标准。对于课标的学习,要讲记忆、讲理解,更要讲运用。具体讲,对于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实施建议中的要求、原则、学习评价的建议、附录中的重点名词要记忆;对于标准中所有的内容均要理解;而对于课程的理念、实施建议中的要求、建议、原则还要运用。现阶段,实验教师把课程标准当作圣经一样去读,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是对的,但不要死读,要理解着读、运用着读,要读透,要读活。只有读透与读活才能感悟到课程标准的真谛,也只有真正悟到了标准的真谛,才能创造性地去使用。

其次,要使用好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目前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学实践的验证,所以,我们使用课程标准,要有创造性,不要唯标准,不要不敢超越标准,不要被标准所束缚,不要把课标钢化使用。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我们落实标准时会生成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用验证的方法,使用辩证的思维,去认识、理解与思考。这样,才能发展标准、完善标准。使用课程标准,要活学活用,要对照着大纲去使用;要继承着去使用;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去使用;要观察着学生的发展变化去使用;要结合着教学反思去使用。体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从钢性上来讲没有大纲强,这就为我们实验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标准提供了空间。有空间,还需要去把握,把握空间,需要知识技能、能力去支撑,所以在课改实验中,使用好课程标准,还需要我们教师加强对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对熟知的运动技术进行研究;加强对学科知识进行跟踪,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创造性地去使用课程标准,才能上好体育新课程。

二、不能合理地使用教师用书

本次课程改革,进行了教科书、教师用书的更换,这是现实。但对于课程改革不能这样简单地去理解。因为,此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学习方式的改变等众多方面进行了变化,它是一个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课程改革理解成为教科书或教师用书的替换,那将影响到课程实验整体质量。小学体育这次进行课程改革,仅提供了教师用书,中学则提供了教师用书和教科书,教师用书和教科书从整体上来讲基本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是指导性较强的参考用书,但新的教师用书也是尝试性的,不可能不存在问题。因此,我们要在课程实验中,要用科研的态度去使用。新的教师用书在教材呈现、学与练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有些地方是面目一新的,在使用中,要将其内容作为范例进行参考,可以引用,也可以改造着使用,或自己按学习的目标

选择其他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活动方式。教师用书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首先我们要用好教师用书这一资源,要加强对教师用书的学习与研究,把它更合理地去使用,不要资源浪费,搁置不用。课改至今有部分教师对教师用书的学习、研究不够,没有认真地将教师用书中的一些内容去读、去领会,教学行为变化不大,造成了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课堂面貌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师用书的使用,我们要与地方的教师用书、其他版本的教师用书共同参考着使用;其次,也不要照搬照用,完全按照教师用书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大家容易走入一种模式,个性化教学特点就不易显现出来。因此,我们要领会新教师用书使用的精神,合理地把握教师用书的使用空间,将各种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课程资源引入到教学中来,实现对学生身心的培养。

三、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不能多向互动

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对话、沟通与合作互动交往的过程。互动,不要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要真正从知识技能、思维、情感上进行互动。互动交往,要求参与者要有一定的素养,要有实现互动的行为,要会参与、会互动,这样才能提高参与、互动学习的效果。当前体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主要地表现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一问一答、讲与听、示范与模仿上。师生真正的对话、沟通与合作欠火,学习的过程有时没有师生思维的交流,教师讲的、要求的,不能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或学生只出汗不动脑,不能引起思维的碰撞,缺乏师生共同构建的过程,造成思维的浪费。而在情感交流方面,则是“同学们今天活动的或学习的高兴不高兴啊”,不能发自内心地、自然地进行情感交流,没能达到情感的交融,总觉得有些教师与学生有装样子的嫌疑,没有真的情感体验、情感激活、情感深化、情感升华的过程。这种情况意味着教师还是权威,学生还是服从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把握学生思维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好学习的平台,合理运用启发语言,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去主动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潜能,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师生思维进行交流的过程,变成教师分享的过程、学生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灵感被激活。新一轮体育课改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比较受关注的,我们教师要在搞好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然去生成。如教师的关怀与帮助、教师的鼓励、自主学习进步的自我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与共同进步的欣喜、师生共同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等等。特别是我们教师在学生情感生成的过程中,不要做局外人,要实实在在地融入其中,与生同忧,与生同乐,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存在,进而才能激励师生教与学,才能很好地去达成课堂学习的目标。

四、教学的形式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课堂成了学生快乐学习活动的乐园。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堂教学形式化的现象。课堂气氛热热闹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贴标签,课程学习中预设的多,生成的少,运用媒体画蛇添足,教学过程花拳绣腿,追求的是形式化的外表,自认为这就是课改体育课教学,津津乐道。课改实验已经走过了四年的历程,激情投入阶段已经过去,到了冷静思考的阶段,不然课改教学就不能走向深入与发展。无论是小学体育课教学还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过去由于教学理念的陈旧,学生是学习的客体,主体地位没能落实好。现如今,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表面上的主体、形式化的主体,而是一个主人化、实实在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我们教师要把学生视为主体去进行教学设计。其次,要把学生真正在课堂中学到知识与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的追求,作为一切教学活动、手段、方法运用的前提。当前一些课改体育课缺乏内涵,没有知识与技能的生成,没有学习情感的体验,像蜻蜓点水,中看不中用,偏离了学科特点,整合的有些四不像,没有鲁迅文章那么有含义,没有马三立相声包袱那么有滋味,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我们不能舍弃根本而追

求形式化的东西,我们要讲有效教学,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有效教学策略中,让学生有效的时间内既学到东西,又学得高兴,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逐渐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课改教学形式化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学习不够深刻的问题。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环境,怎样落实、运用与开发,才能达到其内涵要求?可以说,简单地复制,随便想想达不到要求。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反复地学习与总结,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反反复复推敲重组。课改教学形式化的问题,还是我们教师过于追求过程、忽视结果的问题。盲目地追求过程,使过程失真失效,没法讲结果,我们应既要过程,又要结果。同时课改体育课教学,要讲实际,不要为了用什么而用什么,用就要用得合理,不然就不要用。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再丰富的课程资源也要讲究合理地运用,这样才能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五、评价走极端

发展性评价是此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观,在课改体育课教学中,激励性评价运用的很多,大都是以表扬为主。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提“是表扬越多越好吗”,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好好好,是是是,无论怎样都没有毛病,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这正常吗?一个人的发展与成长,需要面对挫折,战胜困难;需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需要总结过去,开拓未来。当学生生长在“好”“非常好”这样的环境中时,何谈挫折,总结也发现不了问题,因为学生迷茫了。因此说,这样的评价有失客观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任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都是由不会到会,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也是有差异的,在课改体育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只评价好的,遇掌握不好的回避不评价,也不指出存在的问题,怕评价影响学生的自信心,伤学生的面子,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多听几句表扬,是促使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这样学生才能发展。评价的问题,是一个比较难做的问题。我们在运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发展的角度,合理地运用。一味地只说好,不讲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思维的激活,会产生惰性与障碍。所以我们要积极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修正自我,逐步形成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善于接受批评、虚心接受指导、耐心改正错误的良好品质;培养学习的能力。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要考虑分层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要讲究方式方法,这样会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例如,发现学生在掌握动作时出现了问题,不能是“你的动作错了,做的是什么,后边好好想想去”。要叫住学生,说:“老师和你一块研究研究动作好不好”。对于掌握好的同学要提高评价标准要求,在肯定的基础上,鼓励向更高的目标追求;对于掌握一般的同学,要给予肯定,并提出哪一点、哪一方面,再做的理想一些就更好了;而对于那些一时掌握起来有困难的同学,要降低标准要求,评价首先要指出其做得好的地方,哪怕是敢做了,然后再逐步地提出改正的要求,一次一次地强化,帮助学生提高自己,保持住学习的信心。这样,就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获得了发展,从而达到发展性评价的目的。

六、教师基本功欠缺

课改从哪一角度来讲,都没有对教师降低要求,相对地讲要求提高了。课改的初始期,有部分教师怀疑讲解、示范、练习没有市场了,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下岗了。其实不然,精讲多练,提了好久了,只是我们做得不够好,有时总越位,婆婆妈妈。课程标准在落实中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与时间,但并不是要求我们不进行讲解示范了,而是讲解示范要合理地去运用,该讲的时候必须要讲,该示范时必须要示范,不能千篇一律,模式化。教法中最最原始的讲解示范法,在课改课堂教学中,仍然显得那么有活力。优秀教师那富有诱惑力、艺术化的语言,给人以情感的感染、精神的鼓励、任务的驱动。教师那充满活力、漂亮的动作示范,焕发出无限的“魅力”,那么诱人。讲解与示范是我们体育教师看家的本领,真正用好是不容易的,需要我们反思总结、千锤百炼、学习提高。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素质在提高,但要充分达到新理念与新课标内涵的要求,尚有差距。现阶段,我们一要提高新课程理论水平;二要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创造性设计课的能力;三要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一般能力;四要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五要提高学科文化的跟踪能力;六要提高现代化媒体运用的能力;七要提高学科的科研能力。搞好体育课堂教学,教师的基本功是基础,基本功的提高关键在平常,它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去达到。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自我的发展,把握契机,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课改实验中去,在课改实验的大潮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课改在继续,教学在探索,广大实验教师的认识也在提高。课改体育课堂,一定会在我们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更加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也一定会使广大中小学生,在这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课堂中,获得身心的发展。2006-10-27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简略对策 孔春年 赵海滨

体育教学由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合成双边的学习活动。影响体育教学质量重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学校硬件等办学条件因素。教师方面的因素

A.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态度)近些年来,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第一、职业压力感因素

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难免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导致教师表现出身心疲惫、沮丧、压抑和对工作、生活悲观冷漠,失去工作热情,以消极、否定甚至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教师被认为是社会上最崇高的职业,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而现实生活中教师诸多方面却不甚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有些教师情绪不稳,产生心理波动。如此多方面的原因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教师还是一种多角色的职业,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和心理治疗工作者。面对如此多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不能顺利进行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影响工作效果。另外,教师个人的期望与工作现实的矛盾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教师职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难以集中精力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创造性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教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不理解、不适应,于是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和痛苦,加上另外,教师工作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同情和认可,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倦怠心理。第二、学校教学工作中考核、管理、待遇等因素

现在的学校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相对来说体育教师的待遇较低于其它学科教师,这样就更使体育教师的消极情绪蔓延。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中考在运转,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多,却得不到合理的肯定、认可。有的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绩效考核等实际问题,这些都

造成体育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各个学科之间的考核差别,许多教师所做工作与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教师的心灵都被扭曲了,产生职业倦怠在所难免。许多政策出台都是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人们思想固定的模影响下一些小科目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的培训与深造、教师职称评聘均有着明显的学科差别。这样体育教师哪有积极性与成就感,难免产生悲观、失落的情绪。第三、教师心理因素

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感受会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遣的教师来说,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第四、新课改带来的困惑与不解因素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的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兴趣,产生职业倦怠。教学工作本来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协调配合,再加上体育教师在校时间过长,体力消耗大,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差,工作比较辛苦。体育教师的负担重上加重,心力交瘁,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第五、职称因素

教师的职称与教学成就是相关的,教师的评职称受阻是引起教师心理问题的又一导火线。虽然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直接挂钩,但引起教师心理挫折的不是经济损失,而是自尊心受到打击。

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第一、热爱本职工作

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唤起自己的工作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第二、不断充实自己

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三、增强自我成就感

自我成就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等。从对工作目标的不断追求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有追求才有劲头。对教学工作,教师都要有一个大追求和小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完成自己的大追求。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给你快乐、喜悦和成就感。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试想,一位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他还会感到职业倦怠吗? 第四、摆正自己心态

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首先,抱着不现实的目标生活,苛求自己、苛求别人,其结果只能招来无休止的烦恼。其次,寻求绝对公平。现实生活中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去寻求绝对的公平,就必然会遭遇更多的挫折。再次,以偏概全。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扩大化,不能客观、全面

地认识自己,有的因有一些成绩而居功自傲,有的因有一些才干而恃才傲物,有的因一次失误而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以及行为。职业倦怠与兴致勃勃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态度,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就能化沮丧、挫败为乐观、自信与成功,有效地克服倦怠心理。第五、寻找适当宣泄方式

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体育教师最好办法就是出去运动一会,或者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络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从事一种职业就有多种元素,在这多种元素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千万不要钻进单一的死葫芦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凡事只要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就行了,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小得小失,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泄气。另外,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适当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条件、基础出发,人无完人,我也不可能是完人,有点毛病和缺点,改了就是,不必自责和苛求,想开一点,看透一点。有个对联说得好: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对于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决策者们来说,人文关怀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同时提高教师地位、减轻教师负担、关注心理健康等方面仍需要给与充分的重视和切实解决,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B.体育教学中教学组织环节(能力)

体育教学环节中出现问题除了上述态度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体育教师自身的能力。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体育教师的能力包括示范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课堂调控能力,还包括教研能力等。

一、课前准备

传统观点把课前准备叫做“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现在,“备课”一词已经被一个新的概念所代替,它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对这样的一个过程,“备课”就显得比较简单,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

一提起教学设计,自然就要想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化,是用文本形式展示的教学蓝图。所以,教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对老师来说,教案的内容是自己用的,形式,方法,手段要体现自己的特点切忌走形式。2.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3.教案中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

4.在重视“预设”的同时重视“呈现”。预设越完美,给呈现留的余地就越少,要适当设计“留白”,给学生自由发展让出空间。

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线性的渐进过程,把教师的教学要素视为决定性因素,把教学过程视为刚性的过程,以追求教学“效率”为原则。在这重观点中是不具备成长的观念的。新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变化难以预料,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应该不应是完全预测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的话语,进行师生交流,这样,必然导致教学过程的不确定状态。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的、灵活的、多少带有不确定方式,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当在学生的挑战(质疑、不解、发问……)中使教学计划不断生成和实现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始终是体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教学环节中的主阵地,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组织,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一般起热身、导入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准备部分的设计不一定千篇一律地用慢跑,徒手操,游戏来完成,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自主有目的的选择。如球类课完全可以用熟悉球性的练习来完成,体操,田径类课也可以用结合主教材的专门性练习来进行准备活动,这样节省时间又达到了准备活动热身导入的目的。基本部分

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技巧,提高运动技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在基本部分教材的安排上要合理选择教材,仔细研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改造,使之适应我们的教学环境。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竞技形式的运动项目,渗进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简化规则,简化活动形式,教学效果很好。也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项目,如健美、舞蹈、艺术体操等。总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性的进行教和学,以便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可结合地方和学校办学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教材。但也不能忽视体育课与其他课的根本区别,学习掌握技术,强调必要的动作要领。在基本部分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课改纲要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体育教师应不只是深入了解现在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要努力探索和实践创新教学。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设计情景教学模式,结合分层次、分组教学等方法,对不同体质不同基础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采用情景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采用分组形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交流探究 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后,采用自由组合或分层次的分组形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强各小组的凝聚力,又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下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3.进行分层次、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体验教学主题时也可以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实践,可以更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和教学方法,制定不同学习目标,有效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个相对现象,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又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4.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加强农村游戏活动内容、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体育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民间传统体育自然资源来扩充体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在练习中让学生自编游戏或舞蹈动作,并进行自我练习,教师注意鼓励并帮助、参与编导和练习,帮助制定游戏规则,培养学生探究、主动、合作的能力和发挥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经验,也达到了调节课堂的作用。

学生方面的因素

体育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1.学生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或缺乏兴趣,有厌学的现象。主要表现:

(1)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或不喜欢老师上体育课。极端地认为体育就是玩耍,在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敷衍了事。在上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时,思想比较集中,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就不愿意参加练习,行为懒散。

(2)厌学,对体育活动消极怠工,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大,借故请假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少参加,没有固定的喜爱的活动项目等。2.学生没有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主要表现:(1)不懂得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锻炼身体。

(2)进行体育锻炼时,往往只想着玩,注意力不集中、不服从指挥、不按要求完成教学内容、不能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穿好服装、忽视安全等。

3.学生缺乏勇敢进取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责任心差,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主要表现:

(1)冬天时怕冷、怕活动,手脚都缩在衣服里,夏天怕晒、怕热,都想往阴凉处躲。爱偷懒,有点小伤小病就请假。

(2)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教材,教师一宣布教学内容就常常引起很多怨声,出现消极抵触情绪,对于难度较大的教材,又怕经受挫折,没有勇气去尝试。

(3)不爱劳动、不爱护公物,想使用但又不想搬运器材,有时老师要求协助搬运器材,就怨声载道、你推我躲。如将体操垫或跳高垫放在地上拖着走,活动完后不收拾器材,遗失器材后推卸责任。

(4)对于集体性项目,只想着个人利益,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为集体作出贡献,有以强凌弱、霸用活动器材、歧视“后进生”等现象。旦有失败就相互埋怨,经常出现队友不和、拒绝或消极参加活动等现象。

4.体育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也有“后进生”。主要表现: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其练习行为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者没有达到预定的练习效果。体育成绩和体育达标成绩差。5.学生存在有自卑心理。主要表现:

(1)自我认识不足,低估自己。如在学习一种新技术时,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常觉得“我可能学不会”,学习时过分紧张,不敢放开手脚练习。另外,这些学生喜欢拿自已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越比越觉得不如人,越比越泄气。

(2)对批评过于敏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就会丧失练习的心情,不愿意继续练习。常常认为所有的批评都是针对自己的,因而非常注意他人的言行并认为每一个人都在注意自己的行动。平时也显得神经过敏,好猜疑别人。

(3)过分计较比赛的胜负,非常关心比赛的输赢。在平时的比赛或游戏中,他们只跟显然可以赢的对手比赛,如果没有取胜的把握,便尽量避免参加。如果非参加不可,便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以表示自己并没有认真比赛,或者选择自己有明显的客观原因无法取胜的对手比赛。

出现以上这些实际问题时,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解决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1)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改变传统观念,让学生了解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及其社会意义。应把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联系起来,建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学不好可耻”的思想观念。

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包括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及其社会意义。另外,应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应出台更多的制度和方法支持体育的开展。

(2)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掌握体育技能的前提条件。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标,对体育教学上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前,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体育教学按层分组,根据学生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他们各自的目标。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学习不仅为了掌握一种体育健身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

(3)上好第一节“引导课”。很多教师往往不是很重视“引导课”的作用,其实“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引导课”会给以后的体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将一些组织纪律问题强调在前面,如队列常规、出勤管理制度、运动服装规定、器材收发规定等等,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有个比较深的印象,便于今后的教学管理。

(4)加强平时的管理。为了把“引导课”上的要求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必须将工夫花在平时的管理上。在组织纪律方面,教师必须严格考勤,严格管理。遇到违纪现象如无故迟到、旷课、练习不认真者,应严肃、认真处理。但是,教师尽量避免以惩罚作为法宝,不能动辄就罚,先要了解原因,再采取适当的措施。尝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他为全体学生着想的,是善意的。应从动机的激励入手,多鼓动大家的情绪,多运用表扬。多安排一些必须相互合作的集体练习,对自私自利者,可尝试让其品尝一下孤独的滋味。但也应以惩罚为辅,说服教育为主,如有屡教不改者可采用予以隔离和单独教育等。2.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1)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进行体育锻炼,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为什么做”、“怎样做”与分析自己“做得如何”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科学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使学生把体育锻炼当作为一种习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反复培养,经常督促和检查,逐渐形成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

3.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观念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培养正确的观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较现实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平时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世界冠军、体育明星、优秀运动员及残疾运动员等从困境、逆境中奋斗、磨练,最后取得成功的感人事迹,以此引起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动机,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形成正确的观念,使学生学习榜样的行动落到实处,逐步培养起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2)抓住时机正确诱导,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在学生感到最困难、心理防线最脆弱、意志力开始动摇的关键时刻,给学生以坚定的信念和行动上的大力支持,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最有效的阶段。如在长跑练习中,当学生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特别是出现“极点”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运用语言法,如 “坚持就是胜利”、“你有能力完成”、“老师和同学在为你加油”等等诱导他们,使他们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战胜自我,激发潜力,逐步建立起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为顽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意志品质的学习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同学间互相鼓励所产生的效果,有时更胜于教师鼓励产生的效果。如:在比赛前先让学生准备几分钟,在准备过程中,同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就会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

帮助,形成好帮差、共同提高的学习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成员就会互相呐喊助威,这种同学间的相互信赖,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适宜他们练习的优良环境,让这些学生放开手脚,精神振奋,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大胆的进行练习,一方面既有效的完成了练习;另一方面又培养了自己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优良品质。4.“后进生”“后进”的主要原因是:教者另眼看待。针对“后进生”应对的方法是:

(1)教者(一般是教师)应与他们打成一片,让他们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是关心的,并不因为他们是“后进生”而受冷落。因此,他们不再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上课时,就自然而然地集中注意力,认真完成教师所要求的动作,教师再及时纠正其不规范动作,练习效果就会逐渐变好。

(2)树立成功的自信。在“后进生”当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自信心不足,致使不能认真去练习。如:在教学学生进行“背越式跳高”的原地起跳背弓过杆动作练习时,教师示范完毕,许多同学都不敢尝试。这时某“后进生”举了手,我立即给了他一次尝试的机会,示范前我向他交代了几点,又用充满信任的眼光对他点了点头,示范完第一次,动作较连贯,只是背弓动作还不够,没有“背弓”过程,我及时向他说明情况,并给予鼓励,让他再次进行示范。听了我的一番话,该生想了想便又开始示范。“起跳--过杆--落垫”一套干净利落的动作,赢得了同学们一片赞许的掌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后进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也为其他同学做了榜样。

(3)培养主动参与练习的意识。如:教师在请学生进行示范时,一般都会请中上水平的学生示范,这样较省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完全暴露出学生的一些错误动作,而请“后进生”进行示范,对他们的转化有很大的帮助。其一,无论效果如何,他们都会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并没有把他们搁在一边被遗忘;其二他们会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很光荣;其三,示范时的一些错误动作,经过老师和全班同学的纠正,也会使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再也不会感到自卑和感到孤独。当然以上办法都是要把握好分寸的,不然会适得其反。5.改变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是:

(1)正确地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教师帮助学生发现自已的优点,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已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缺点。

(2)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要在班级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那些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善、老师的信任、活动的有趣,从而增强信心。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宽要求,以避免他们再受心理创伤。

(3)及时肯定,多加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正面诱导,加以鼓励,一起分析原因,克服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当学生克服了某一困难,在学习中取得了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提高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还应引导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让他们把“习惯与同学比较”转换为“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使其经常看到自已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学生的自卑心理只不过是在体育活动中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恢复了心理平衡,自卑心理就可以克服和消除。

学校硬件等办学条件因素

这类因素包含场地、器材;生均活动面积;班额;班级人数;师资;场馆等因素。

第五篇:对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对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作者:李治泉

摘要:语文学科在我国的课程设置中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但中专语文教学普遍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学生认为语文可有可无,甚至上课不认真听讲。事实上,只有掌握扎实的语文功底,才能更好地学好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更好地指导培养动手能力,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本文就当前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中职教育 语文教学 改革思考

一、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语文学科在我国的课程设置中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是 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它对于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当前的中专教学中,语文教学普遍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学生们认为自己是来学校学专业技能的,主要侧重于动手实践,语文可有可无,甚至上课不认真听讲。然而就目前中专学生的语文水平来看,实在不容乐观。一些学生连份简单的请假条、通知、自荐书都写不好,格式混乱、错句频现、错

字连篇。这种严峻的现实情况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寻求破解的良方。首先,我们要认清当前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普遍得不到重视。中专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不同专业担负着培养本行业初级技术人才的任务。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主要落在如何提高各专业的办学实力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上,因此学校的教学主要以专业教学为主,基础学科教学为辅。在外出学习、培训(省培、国培)等方面,主要考虑的也是专业课教师,语文教学处在一种“无人问津”的困境。另一方面,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把语文简单地理解为读书认字,认为以后就业靠的是专业技能,而忽略了语文对个人内在素养的提升以及职业生涯中发挥的“助推器”的作用。

(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近年来,由于国家高招政策的调整,引发各本、专科院校的进一步扩招,录取分数线随之下调,大部分初中毕业生的家长都希望子女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以期考入大学。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的成绩是逐年走低,甚至没有了分数门槛,学生“来去自由”,中专学校的生源素质不断下滑。来校就读的学生,大部分在初中时代就畏学、厌学,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入学分数不高,而且语文学科的成绩也不好,他们来读书的目的或是迫于形势的需要,或是逃避就业,或是家长的强逼。这部分学生惰性大、散漫,缺乏学习主动性,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做课堂笔记,2

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总结,作业马虎应付。中专学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

(三)教学成效不明显。与普通中学教育不同,中专教育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不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对教学效果也没有了统一的明确的标准。但受普通中学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因素,受限于教材和大纲。同时由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中,经常是“老师很有激情,学生面无表情”,并逐渐演变为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或听众,课堂成了教案的简单复制,教学成效不明显。

二、教学思考

(一)唤起自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叶圣陶说:“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改变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句话阐明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使该活动朝着所设定的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教育学家认为动机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高动机的孩子热情,对外界充满兴趣,做事投入,有好奇心,他们学习努力,并能持之以恒,对挑战和困难积极面对,自我感觉良好。

只有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唤醒,将学生学习的动机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调动起来,自觉运用各种学习手段,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3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际工具是自己将来就业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一。只有掌握扎实的语文功底,才能更好地学好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更好地指导自己培养动手能力,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二)创设平台,为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能,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合理控制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使学生的某些具体的学习目标不断得到实现,让他们的“付出”得到“收获”,同时还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走上讲台、走出课堂,让他们的心智特长得以充分展示,并在整个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成功喜悦。比如,在讲授《一张诊断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课后习题一(根据拼音,在横线处填写汉字)涉及到的生字词的字音、字义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印象,然后留五分钟时间对这些生字词进行随堂听写,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再如,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设置“成语故事-开讲啦”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搜集一些成语,每次课由一位同学对其所选的某个成语中的故事、典故进行讲解,再让学生进行互评,最后教师 4

可以用“很不错”、“非常好”等褒义词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

(三)深挖教材,精心设计实践课题。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显性因素做足了文章,而对教材中的隐含的隐性的内容和思想挖掘得较少。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讲解课文,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激发出来,教学效果可能会不太明显。通过对教材的深挖,寻找教材内隐含的知识点,设计成实践课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通过现有的通讯或网络工具,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并最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比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在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的时候,会讲到“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就可以将“北伐战争”作为一个实践课题,让学生分组去搜集一些资料,内容要涵盖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北伐军的主要构成、北伐为什么会失败,并制作成简单的PPT进行展示,在第二次课时,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选派各组的代表进行介绍。通过各组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这段历史,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和总结,并评出最优代表队,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奖励。

(四)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在现代教学中已远远

不够。学生对于这种教法也已经厌倦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尤其是将信息化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能把实物、影像、声音、黑板有机结合起来,用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自由和相对宽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还能把抽象的概念变为形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它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难得到扩展。现代教学手段还能增加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考,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实效。比如在讲授《士兵突击》(节选)这篇课文时,可以先通过10分钟左右的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对人物许三多、伍六

一、成才的性格特征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然后再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使学生充分领会“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实质。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只有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积极寻求破解的方法,语文教学的改革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参考书目:

1、卢家楣等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修订本).6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王国勇.中专语文的现状与对策.职教新观察,2010。

3、杨燕敏.关于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中小学教育,2011。

4、黄明华.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实践与探索.2012。

5、杨淳淋.究.2012..教学实践研7 关于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

下载对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 大纲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背景、意义和目标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1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背景 2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意义 (二)高校财......

    对师生关系存在矛盾问题的思考

    对师生关系存在矛盾问题的思考 学员: 陆秀林 摘 要: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一种特定的关系,它是......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几点思考 本人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已6个年头,总体感觉初中历史课正在改革与发展之中,也逐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如今的初中......

    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摘 要: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即幼儿心理化,是现今社会下幼儿园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新特征,主要包括: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过......

    对当前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三) 目录 教材建设篇 对当前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

    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小学生习作要求“我以我笔写我心”。可学生的作文却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 一、篇幅短小,没有内容小学高年级学生好多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不知如何......

    对县级政府依法行政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县级政府依法行政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清水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张宁 县级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基础环节,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前沿阵地,同人民群众的接触最经常,联系......

    关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的思考

    关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的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在国家惠农政策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农业合作社这种产、供、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