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用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通用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陈明义
我教通用技术课程近一个学期,相比与其他学习领域的较为成熟的的课程,这门课程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探索。特别是那些通用技术专职教师,更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的实践研究中去。因此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自己的探索或摸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近一个学期的实践过程中,真的有太多的困惑,遇到太多的问题和困难,总结起来细说如下:
一、课程专业知识缺乏
目前通用技术教师最缺乏的是课程专业知识,许多人对通用技术课程性质、理念还不够理解。在我看来,通用技术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学科更高的素质和更为广泛的知识面,精通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大部分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师是从担任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技术、劳技及近年非师范招考进来工科类大学生等的教学工作的教师经过短期学科培训转型而来,很少从校外有一定的技术实践经历的人员中聘请的,很多教师把通用技术理解为劳动技术的延续,对于通用技术新提出的“技术素养”的内涵的理解还不够系统。象本人是学计算机的,对于里面的很多知识自己也理解不够,更不用说技术课程的教材教法了,还说什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半桶水。
二、保障体制不力
通用技术普遍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多数教师是因为学校缺少相应专业的教师,而是在学校支配下不太情愿才教通用技术,少数教师是因为有一些技术方面的专长和兴趣,他们同意上这门课;只有极少数教师是看到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看到了教材,认为自己很喜欢并能胜任这方面的教学,成为通用技术教师。由于通用技术课程尚未有教师评价的标准、职称评定问题也尚待解决、相应的教学教研机制也有待完善。由于通用技术课程没有高考的支持,各级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相对而言不重视通用技术课,进而不重视通用技术教师。很多教师对于教材、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总觉得力不从心、不感兴趣或不能胜任的工作,缺乏动力是不可避免的,象我们学校通用技术教师的待遇与音体美教师是一样的,学校不太重视这门课程,就是期中考试也惟独没有通用技术。
三、角色转变困难
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高度综合性的课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通用技术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教师转型而来,他们如何转型?他们能否胜任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最基本的指导纲要《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都不去仔细研读,不去深究课程的理念、目标,不去挖掘教材内容的深层涵义。通用技术教师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教师,所具备的素养各不相同,在理解课程内容上,一些从科学学科转型而来的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内容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从劳动技术学科转型而来的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中理论知识偏多、动手实践部分较少;有工科背景的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中的技术内容不够专业、系统。教学过程都或多或少带着原从事学科背景的烙印,很多时候将通用技术上成物理课、创作发明课、劳动技术课等。象我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建议说让我把通用技术课上成信息技术课,但我总感觉这样不妥,信息技术这门课已经开设了,同时作为通用技术老师我上信息技术总觉得很别扭,更不用说很多信息技术老师还经常把学生拉到计算机房上课呢。
四、课程资源匮乏
通用技术的教学决不是单一模式的,应该是丰富的、开放的、多元化的。现在很多小的中学只有一位教师任教,不能在校内进行同伴互助。有些教师希望能有现成的教学案例,指导他们教学。他们只有课程标准、教材,又不去充分阅读、加深理解,由于是新实施的教
材,配套的参考书、指导用书和网络资源很少,没有可借鉴的先前经验,培训的机会不多,教研活动、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交流、骨干教师讲课等平台更少,缺乏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引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希望能在网络上找到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直接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因而在课程实施配套资源上,还有待完善。象我们学校高二总共有十六个班开设了通用技术课,只有一个是专职的,其余三个都是兼职。
总之,这门课程上得有些匆匆忙忙,要让这门新兴的课程健康、快速、持续发展起来,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鼓励和支持。首先,必须解决教师问题,包括教师的数量、教师的质量、教师的待遇保障、教师的前途发展、教师的学科地位、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与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其次是学生问题,包括学生的学科歧视,学生的学分评价,学生的课堂安全等等;再次,是教材问题,包括教材的地方适应性,教材知识的条理性,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等等;最后,是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和学生家长问题,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执行力度、财政支持、文件政策的制定及实施、高考会考的要求,社会舆论的作用、社会价值的承认、社会意识形态的养成,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生家长的重视和参与等等。
第二篇:通用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通用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陈明义
我教通用技术课程近一个学期,相比与其他学习领域的较为成熟的的课程,这门课程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探索。特别是那些通用技术专职教师,更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的实践研究中去。因此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自己的探索或摸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近一个学期的实践过程中,真的有太多的困惑,遇到太多的问题和困难,总结起来细说如下:
一、课程专业知识缺乏
目前通用技术教师最缺乏的是课程专业知识,许多人对通用技术课程性质、理念还不够理解。在我看来,通用技术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学科更高的素质和更为广泛的知识面,精通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大部分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师是从担任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技术、劳技及近年非师范招考进来工科类大学生等的教学工作的教师经过短期学科培训转型而来,很少从校外有一定的技术实践经历的人员中聘请的,很多教师把通用技术理解为劳动技术的延续,对于通用技术新提出的“技术素养”的内涵的理解还不够系统。象本人是学计算机的,对于里面的很多知识自己也理解不够,更不用说技术课程的教材教法了,还说什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半桶水。
二、保障体制不力
通用技术普遍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多数教师是因为学校缺少相应专业的教师,而是在学校支配下不太情愿才教通用技术,少数教师是因为有一些技术方面的专长和兴趣,他们同意上这门课;只有极少数教师是看到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看到了教材,认为自己很喜欢并能胜任这方面的教学,成为通用技术教师。由于通用技术课程尚未有教师评价的标准、职称评定问题也尚待解决、相应的教学教研机制也有待完善。由于通用技术课程没有高考的支持,各级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相对而言不重视通用技术课,进而不重视通用技术教师。很多教师对于教材、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总觉得力不从心、不感兴趣或不能胜任的工作,缺乏动力是不可避免的,象我们学校通用技术教师的待遇与音体美教师是一样的,学校不太重视这门课程,就是期中考试也惟独没有通用技术。
三、角色转变困难
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高度综合性的课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通用技术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教师转型而来,他们如何转型?他们能否胜任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最基本的指导纲要《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都不去仔细研读,不去深究课程的理念、目标,不去挖掘教材内容的深层涵义。通用技术教师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教师,所具备的素养各不相同,在理解课程内容上,一些从科学学科转型而来的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内容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从劳动技术学科转型而来的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中理论知识偏多、动手实践部分较少;有工科背景的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中的技术内容不够专业、系统。教学过程都或多或少带着原从事学科背景的烙印,很多时候将通用技术上成物理课、创作发明课、劳动技术课等。象我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建议说让我把通用技术课上成信息技术课,但我总感觉这样不妥,信息技术这门课已经开设了,同时作为通用技术老师我上信息技术总觉得很别扭,更不用说很多信息技术老师还经常把学生拉到计算机房上课呢。
四、课程资源匮乏
通用技术的教学决不是单一模式的,应该是丰富的、开放的、多元化的。现在很多小的中学只有一位教师任教,不能在校内进行同伴互助。有些教师希望能有现成的教学案例,指导他们教学。他们只有课程标准、教材,又不去充分阅读、加深理解,由于是新实施的教材,配套的参考书、指导用书和网络资源很少,没有可借鉴的先前经验,培训的机会不多,教研活动、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交流、骨干教师讲课等平台更少,缺乏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引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希望能在网络上找到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直接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因而在课程实施配套资源上,还有待完善。象我们学校高二总共有十六个班开设了通用技术课,只有一个是专职的,其余三个都是兼职。
总之,这门课程上得有些匆匆忙忙,要让这门新兴的课程健康、快速、持续发展起来,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鼓励和支持。首先,必须解决教师问题,包括教师的数量、教师的质量、教师的待遇保障、教师的前途发展、教师的学科地位、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与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其次是学生问题,包括学生的学科歧视,学生的学分评价,学生的课堂安全等等;再次,是教材问题,包括教材的地方适应性,教材知识的条理性,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等等;最后,是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和学生家长问题,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执行力度、财政支持、文件政策的制定及实施、高考会考的要求,社会舆论的作用、社会价值的承认、社会意识形态的养成,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生家长的重视和参与等等。
第三篇: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文/荆立辉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着重探讨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如何解决相应问题,做出一些探讨,以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这些作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主要问题;实施策略
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材中约占有四分之一的比例。但是目前据笔者的了解情况看,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停留在教师逐句解析、学生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极为单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待提高。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重点谈一下。
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多数都是先把重点字词标注好,然后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翻译给学生,学生只要记好重点字词的解释,然后连缀成句子,并且死记硬背出来,那么基本上就已经初步完成教学。而学生在整个过程的参与形式只是两点:记笔记和背诵。至于学生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都不曾被关注,而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也极为简单:背诵和默写。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别于传统的含咏玩味,又有别于现代的赏析品味,是把古文教学狭窄为简单的知识再现。
二、文言文教学内容不够宽泛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随意撷取一些简易而又有阅读价值的文言文作为课内教学的辅助教材,比如,《山海经》《世说新语》《论语》《朱子家训》等等,都可以从中挑出一些好文章来,教学生阅读。而不必仅局限于课内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的反复记忆和背诵,这种“炒冷饭”的方式既不符合学生的胃口,又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三、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据了解,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并不少见。初中语文课本中推荐的名著阅读《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就有很多学生读不懂,读不下去,还有很多学生只能读这些名著的青少年版。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底子薄,没有形成语感,对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词语的掌握不够形成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思索和验证,觉得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着手改进,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朗读训练,读出文言文的音韵之美
入选初中课本的文言文有很多都是短小精悍、内容精美的文章,比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古文中的典范,这些文章语言精练,文质兼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句式整齐,整句和散句结合,具有一定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教师如果能从文言文的阅读入手,体会文言文的妙处,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余映潮老师上的《三峡》就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他提醒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在文中每句话的第一个词或第二个词的后面,都需要略微停顿一下,这样读出来就很有节奏感,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整篇文章就是这样的特点,每起一句话,开头的第一个词语,都要读出停顿来,这样文章读出来就很有节奏感。据笔者看来,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值得一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文言文变成有声音的文章,在读中品味、鉴赏和体会。
二、落实字词的积累,需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对于古文教学,加大学生的字词掌握量无疑是重点。学生没有大量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想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只是空谈。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有很多古文名著和短小的散文精品集,如,《岳飞全传》《杨家将》《呼家将》《隋唐演义》《七侠五义》《镜花缘》《古文观止》等等,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予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三、把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教学融为一体
其实,文言文虽然短小,但值得玩味的字句还是很多的,比如余映潮在教《小石潭记》中,在体会写景之妙时,就用了十八个“清”组成的词语,来概括文中所描写的各种景物的特点,这样教学既内容十分紧凑,又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用词的精当。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形式多样,既可以结合诗歌来阅读,又可以当成散文来赏析,有的还可以当成议论文来讲解,所以只有把握住主要内容,充分挖掘发挥,才能使文言文的教学更丰富多彩。
总之,文言文的时代已经远去,对当代的学生来说,文言文近乎半门外语,我们在弱语境下学习,只有依靠教师的智慧引导。教师只有通过严谨的治学、积淀丰实的资料、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新区第一中学)《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第四篇:马铃薯种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摘 要】本文通过对德惠市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中存在问题的探讨,提出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的方法和技术措施,以期为脱毒马铃薯的生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技术;问题 品种选择不当
种植马铃薯,如果品种不对路,产出的马铃薯不好出手,或者即使能卖出去,价格也不会很高。有的种植户没按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品种,结果产品卖不上好价钱,还耽误了下一茬。个别种植户对脱毒种薯认识不足,对种薯从价格偏高难以接受,习惯于串换一次种薯连续使用多年的做法。轮作倒茬做不好
马铃薯是忌连作的作物,不倒茬进行连作的地块,第二年就要降低产量,块茎质量也有下降,特别是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连作8年的马铃薯地块,疮痂病发病率能达到90%以上,青枯病、黑胫病等真菌细菌性病害的发病要高于换茬的地块。另外,连作的马铃薯由于营养吸收单一,可使土壤中钾肥含量很快下降,影响土壤肥力和下一茬的产量。轮作的前茬以谷子、麦类、玉米等作物为最好,最好不用茄科作物做前茬,如番茄、茄子、辣椒等。如果倒不开茬,必须连作,最高不应该超过两年。种薯切块的误区
3.1 切块越大越好和越小越好都是错误的认识,太大浪费种薯,太小播种后容易烂薯,出苗瘦弱。正确的切法是薯块20~30g为宜,每个切块带1~2个芽眼。若种薯小可采用整薯播种。
3.2 密集顶芽剜除不要的错误做法,马铃薯切块要充分利用顶芽优势,应尽量让顶芽多出薯块。
3.3 切刀不消毒容易导致块茎病害的传播和蔓延,一定要重视切刀消毒。种薯催芽的误区
4.1 不催芽播种是生产中较常见的错误做法,认为催芽过程复杂,直接播种操作简单,不会影响种植效益。采取催芽播种可以保证齐苗,有了好的苗自然就会有产量。
4.2 催芽不需要见光,也是催芽过程经常发生的错误认识。长期黑暗催芽导致催出的芽细长、脆嫩,播种时易损害嫩芽,容易出现二次发芽,导致一个薯块出现好几株的现象,遇到低温还会产生闷生薯,影响产量。施肥的误区
5.1 施肥量偏小。马铃薯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作物,只有供给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有高产量的回报。
5.2 偏施氮肥,氮肥施用量过多会推迟地下茎的结薯和块茎的成熟,使淀粉含量降低,不布耐储。
5.3 施用氯化钾,马铃薯是忌氯作物,施用氯化钾会影响马铃薯的品质,应选用硫酸钾最好。种植密度、深度不合理
6.1 盲目的密植和稀植都不合理,要根据品种的特性适当调整种植密度,一般来说早熟品种应密植,株距应在20cm左右,晚熟品种要稀植,株距应在30cm左右。
6.2 播种如果太浅,地下茎的浓度不够,对葡萄茎的形成和块茎的形成及膨大都不利。也容易出现葡萄茎窜箭的现象,块茎容易暴露出地面形成青头薯。适宜的播种浓度应当是开沟达到13cm左右,垄沟中回落坐土2~3cm,把种块播在距地面10cm的地方,在覆土镇压,粘土的可以稍浅一些。水分管理
马铃薯是需水较多但抗旱力也较强的作物,马铃薯对水分的需要是连续不断的,要在马铃薯的各生育期保持土壤湿润,才能保证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马铃薯的块茎形成和膨大期如水分供应不平衡,会使块茎停止生长,形成畸形薯;另处,大干大旱后进行灌溉,还会使块茎出现裂薯现象;马铃薯生长后期如雨水过大会导致薯块腐烂不耐储藏。中耕培土既晚又浅
在马铃薯现蕾开花前应完成中耕培土,如在之后培土,将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易损伤葡萄茎,也会造成窜箭的现象,会严重影响产量。如培土太浅,在块茎膨大期一下温度易升高,水分散失快,块茎露出地面形成青头,将影响品质。无论是一次中耕还是两次中耕,最终培土必须达到15~18cm,即从芽块上部量到垄脊。病虫害防治的误区
种植户在病虫害防治上,存在只治不防或重治不重防。马铃薯真菌细菌病害一旦发生只能控制,是难以治愈的,一旦大面积发生利用药剂也很难控制,因此应树立以防为主的正确思路。
第五篇: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 武文华
在实施新课程的两个月时间里,一线教师热情高涨,领悟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程体系,创设新课程环境,开发新课程资源,运用新课程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评价,为推进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新课程实施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教师们为之感到困惑。为此,笔者对照课程标准,结合新课程实践和调查与访谈,反思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对高中化学新课程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一些思考。
一、新课程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结构变化较大,多数教师不甚习惯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而注重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以话题为切入点开展学习。如苏教版(以下例举没有非凡说明均为苏教版)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以海水为情景为话题,编排比较松散,知识的学习围绕某一线条和主题,而化学概念、理论内部的联系不够紧凑。电解饱和食盐水是海水的用途之一,明线是海水----食盐----氯气。但这个过程蕴含许多的化学原理和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是暗线。怎样有机把握这些暗线的深度、广度、关联度及方法和情感的价值,值得研究。又如鲁教版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是以金属钠和它的化合物性质为代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以氯气的性质为例。显而易见,这部分突出方法的教学。钠和氯气的性质作为一个例证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钠和氯气是金属与非金属的重要代表物,是化学知识结构中的核心知识之一。老师们由于传统教学的习惯也由于它们的突出地位,因此对钠和氯气的性质的教学必然会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从而不知不觉中淡化了科学方法的教学。况且,元素化合物在选修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的篇幅,这种处理也有其必要性。为此,由于新教材结构的重建,由过去的学科主义转变为现在比较重视人文主义,多数教师不甚习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适应。
2.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夹生饭”现象普遍存在新课程化学必修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方方面面;教学要求高,由一维目标、两维目标到现在的三维目标。内容多课时紧,一节课可能在多个学习点中切换,而每个学习点在旧教材中都有其系统,现在浅尝辄止,不深不透。新课程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但因为课时紧,教师往往无法展开,加上课外习题普遍要求高于教材,因此造成学生“夹生饭一锅”的现象。如“物质的分散系”,教材活动与探究:“胶体的性质和溶液有何不同?”做了一个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用激光笔照射的实验。问题在于对上述一个实验就要回答:“(1)如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2)氢氧化铁胶体有哪些应用?”一个实验就要总结出鉴别的方法?就能得出氢氧化铁胶体有哪些应用?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教材陈述:“自来水厂常用某些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作净水剂。当这些物质溶于水后,产生的Al(0H)3或Fe(OH)3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课上许多学生会问:“为什么铁和铝的化合物溶于水后会产生Al(0H)3或Fe(0H)3?为什么它们具有吸附性?”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正常,也值得肯定的学习现象,但是时间和理论基础的不足,教师无法展开。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不仅内容多,而且有些题目设置偏难。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第一个问题“现有含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用粗食盐提纯氯化钠,请设计实验方案。”该问题对于初中只接触过过滤,加适量物质沉淀再过滤的同学,对于需要加适当过量除杂试剂,并且还要考虑多余除杂试剂去除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生,是无法达到要求。即使经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和老师的启发,没有足够的过渡铺垫是无法完成。这个主题五种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既有实验又有原理,既有基本的要求又有提高的任务,一课时要么时间不够,要么就是“夹生饭一锅”。
3.教学方式单调陈旧,课堂缺乏活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新课程实施伊始,布满热情的老师们放下尊者的架子,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纷纷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但是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慢慢又走回到老路。因为学生没有预期的互动能力,因为探究没有预设的学习效果,因为时间不答应。因此组织交流和讨论、合作和探究次数越来越少,课堂学习的气氛又归于平静。对教材中设计得“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设计的表格,学生答不上来,只好教师代办。笔者听了10余节的化学公开课,除了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漂亮,教学过程重视启发性外,教学方式看不出有太大的变化。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没有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文化,因此,课堂依然缺乏活力。
4.教学评价简单滞后,“三维目标”无法同步
“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是课标提出的要求。但从目前的调研和听课来看,教师主要采取的是以考试评价、作业评价作为学生的学习评价。大部分学校制定或正在制定学科学分认定综合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活动探究、实验等都规定了评价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重视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评价。重视小测、笔试和作业检查,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放在一边,致使“三维目标”无法同步。
5.教学观念新旧交错,课程实施“走老路” 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适应过程,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了解,仍然在旧课程框架下,用旧的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来实施新的课程,出现通俗所说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如,笔者11月初在一所学校碰到这样的现象:已经是第十周了,每周3节20几课时了,还在上专题一。进一步了解才知道,他们将必修2的部分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提前到前面上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合理?值得商榷。在新课程实施的起步阶段,新旧观念交错,造成的“走老路”现象是存在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1.用教材、用资源,重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大纲、教材是教学一成不变的剧本。新课程不同了,课程标准给教材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因此,三套教材从结构到内容都有较大差异。与此类推,教材也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这给教学一线的老师如何用教材,如何补充素材,如何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性。一线教师感到学生累,老师也累,原因在此。这种现象是必然的。
现在出现这样一幕情形:同一个内容,不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材,课不一样;就是相同的地区、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学校也会不一样。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无定法的不同,而且是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不可思议,但却真实存在。这就是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教材重组是必须也是必然的。比如物质的分散系,苏教版不到一个课时,没有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加入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而鲁教版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独立为一节,将胶体也独立为一节,对胶体的制备性质和用途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出现了丁达尔现象、电泳现象,制备了氢氧化铁胶体和碘化银胶体。人教版也将电解质从物质的分散系中分离出去,增加了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等知识。再看看课标,确实有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指导,整合各教材的优点,大胆取舍,重新组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完成教学任务。2.学习领会课标,设置梯度控制难度
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大大减少。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要害在于依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状况,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讲究螺旋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超纲的内容、已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不宜拓展。如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的凝聚,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等等。有些内容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设置梯度,使于学生自主探究。如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的粗食盐提纯氯化钠的方案设计,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的探究题:(1)食盐中含有泥沙怎样提纯?(2)食盐中含有硫酸钠怎样除杂?(3)假如除杂时加入的除杂试剂过量,则过量的试剂怎样处理?并且告诉学生在除杂时假如食盐溶液中含有适量的酸,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除去。在这些提示和探究预备的情况下,再要求学生设计粗盐提纯的方案,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问题串),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全面的熟悉的方法。
3.既要重视探究过程,也要重视知识的结构
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教学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有些部分以科学的方法为体系编写,化学的基础知识作为例证;有些部分以化学的基础知识为体系编写,知识的产生和联系运用了探究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区分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有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因此往往会把教材中最富个性和特点的探究活动等栏目丢在一边。事实上,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当然,教师同样不能把注重力全部放在活动中而忽视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曾听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氯水成分的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让学生分析推测氯水的成分,然后各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学生做实验验证方案和猜想。其中部分学生设计了一个用pH试纸测定氯水酸性的实验,结果是变白了,与预设的变红的现象完全不同,引起了学生的爱好,激发了求知欲。这样的探究课就能达到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同时兼顾的作用。
4.渗透思想方法教育,营造和谐的课堂文化
高中的学生有初中的化学启蒙知识,又有相对初中少年后期更加显著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表现在心理上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在思维上更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在态度上更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具备了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前提条件。而高中的教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注重了科学方法和素养的培养,知识的呈现和生成注重了科学探究的因素,适合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因此,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要害之一是引导学生入门,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达到新课程多维目标的同步收效。
5.运用发展性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和谐发展。一些实验区学校的学分认定综合评价方式可以借鉴。即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同伴、个体。评价的形式既有过程评价、描述性评价,也有终极评价、测试评价。评价的层次既有具体的分数,也有等级评价。教师尤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点评,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新课程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由于熟悉和经验的不足,在实施过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本着对学生健康发展负责的态度,经过教师的不断实践和反思,新课程的实施一定能够不断走向预定的轨道。
高中化学实验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在教学上总存在误区,因条件限制,很多学校根本不开学生分组实验,甚至连基本演示实验都难保证。学生在高考实验题失分较多,有必要引起大家的重视。